obe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023-0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obe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探索

摘 要:文章在界定課程思政概念并分析其研究现状基础上,基于OBE理念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模型,构建了包括评价主体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保障机制的基本框架,以期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效果评价;课程思政;OBE理念;高校

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学效果评价,顾名思义是指判断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即依据某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或结果进行价值判断[1]。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是指依据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教学成效进行价值判断,了解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的转变,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现状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对高校立德树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截至2021年4月,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了解到我国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比较丰富[2],其中关于课程思政的论文有7 866篇,排除相关性较低的文章,共检索到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论文6 288篇,其中核心文章有338篇。高德毅、宗爱东从改革理念、改革思路、改革框架等方面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同时还提出从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三类课程进行改革试点[3]。邱伟光从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生成路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4]。陆道坤认为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并论述了从教师、学生教学效果评价以及课程协同推行课程思政[5]。近五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相关文章共发表了43篇,总占比为6.8%,其中绝大部分学者提出如何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谢振旺从不同维度和指标构建了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体系[6],而郭云、熊晓轶、梁瑛楠、赵宝江、于腾云、李文忠、黄煜栋等学者则通过结合自己学校专业课实际评价情况或通过对河北省10所大学教师进行访谈调研来阐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目前存在的四大主要问题,即主体主观性不强、评价内容不充分偏重知识层面、评价方法不系统全面偏重定性评价以及评价反馈机制体系不完善[7-13]。总体来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还未形成系统的考核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三、OBE理念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启示

OBE理念也称为成果导向理念,即教学设计和实施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其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成果导向、闭环改进[14-15]。

(一)以产出为导向

OBE理念是一种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即重视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并内化于心的过程经历[16]。该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判断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塑造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再根据出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引导。

(二)以学生为中心

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考察具体某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以及考核的内容与标准是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持续改进

完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支撑关系明确;第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是针对相关指标点进行的;第三,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必须有依据;第四,评价依据可信、可评价;第五;评价方法合理,可操作、可测量;第六,有完整的、可追踪的评价记录。

四、基于OBE理念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模型的构建

教学效果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判断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监督强化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其成果导向提出要充分考量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期望。因此,在课程思政评价中应突出学生、辅导员、教师、家庭、督导、用人单位多元化主体的作用,构建以学生评价为圆心、多元化主体协同评价的同心圆评价体系,见图1。

1.以学生评价为圆心。学生评价能直接反映教学效果。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充分重视学生评价,因此在构建的评价主体模型中,要以学生评价为圆心。然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导致教学效果评价具有局限性与片面性。因此,在进行评价时,需要多元化主体的参与。

2.以其他评价主体为同心圆。第一,校内评价为内环。校内评价指的是学校教职工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辅导员、宿管阿姨、图书管理员等与学生在学校联系较为紧密,能清楚洞察学生的成长生活,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督导则是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监督者和指导者,二者皆熟悉教学规律、教学性质、教学要求,因此通过教师自评、互评以及督导评价,能及时了解教师“教”的效果。第二,校外评价为外环。校外评价指的是学校外部成员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教育具有延时性,因此教学效果评价要同时考虑即时性与连续性。家庭是连接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桥梁,家庭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能较好地实现评价的延续性。其一,家庭评价能敏锐地察觉学生“学”的效果,了解学生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其二,用人单位评价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主体。因此,高校应与学生家庭和用人单位定期联系,加强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工作生活的实际表现与综合素质。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

课程思政是发挥高校德育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基于此,OBE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一级指标从知识效果(知)、情感效果(情)、价值效果(意)、行为效果(行)四个维度进行考量。

1.二级指标设置思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一级评价指标分为四个层面,所以二级评价指标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设置。第一,考虑知识效果的共性。课程思政尽管是隐性课程,有自身的独特性,但仍属于课程,因此在设置时要考虑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指标。第二,考虑情感与价值效果的个性。课程思政归根到底属于德育,因此课程思政评价偏重于考察学生的情感认知与固定的思维模式。第三,考虑行为效果的独特性,需要考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

2.二级评价指标设置方法。不同评价维度评价指标不一致,因此为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二级评价指标的制定须衡量多个主体。通过咨询专家初步拟定评价指标,再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共同筛选专家初步拟定的指标,最后由家庭以及用人单位验证专家制定的指标的有效性并提出修改建议,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深度、广度以及可行度。

3.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第一,知识效果维度。知识效果也就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知识传授,其知识效果维度下的二级指标须考量其他课程知识传授、思政内容传授以及其他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二者融合的知识传授。第二,情感效果维度。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决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情感效果的考量。因为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六大明确,因此情感效果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具体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元素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认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的认同、宪法法治元素的认同、职业理想元素的认同以及职业道德元素的认同六方面。第三,价值效果维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是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价值效果评价必不可少。价值效果维度下的二级指标具体可分为三方面考量:(1)世界观评价,即评价学生是否了解、掌握以及运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去认识世界。(2)人生观评价,即评价学生是否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价值观评价,即评价学生的价值尺度是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4)行为效果维度。教学效果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行为效果。行为效果的二级指标具体可从三个层次进行评价:(1)低层次,即评价学生能否主动挖掘具体某门课程的思政元素。(2)中层次,即评价学生是否运用课程中思政内容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高层次,即评价学生能否在其专业领域结合思政元素进行创新。

(三)评价方法的构建

为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法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要与评价指标相对应。

1.考查考试相结合的知识效果评价。课程思政知识效果的评价是教学效果评价中的主体部分。教师可通过考查学生这一学期课堂表现、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再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综合得出知识效果得分,评价学生课程思政“学”的效果。

2.调查情感效果评价。调查法是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客观地评价情感效果。该评价采用问卷方式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程度,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最后定性与定量结合综合评价学生情感效果。

3.形成性价值效果评价。该评价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价值效果,并激励其有效调控的评价。课程思政价值效果中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可用形成性评价进行考量。第一,确定评价的实施路径,设计表格档案,教师每月对学生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有正确的世界观等;第二,在评价环节,学生通过自评写下自己的優势与劣势,在学生群体进行互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再通过其他主体进行评价。

4.档案袋行为效果评价。该评价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运用创新课程思政内容的行为可记录、可描述、可考察。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从学习、生活、工作等不同角度进行考察,并形成档案袋记录,最后综合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

5.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如图2所示,笔者向专家征求了高校课程思政评价的若干意见,并确定一、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经过整理、归纳、统计,得到一致的权重意见,最后再用图示的方法计算课程思政教学实际所得的成绩。

(四)评价保障机制的构建

如图3所示,外部四大主体(国家、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根据OBE理念反向设计与正向实施的原则,培养目标决定学生毕业要求,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设计指标点,开展教学活动。从最初指标点的确定到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再到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最后到评价判断毕业要求的达成,是一个非常清楚的成果导向体系。

为保障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须持续改进。第一,教师采用定性分析直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资源等内容的满意度,并记录学生提出的改进意见。第二,教师根据学校要求,了解学校规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学生目标成绩,并根据图2所示的体系计算学生的实际成绩,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成绩与目标成绩间接进行客观的分析,了解评价体系与实际情况的匹配度,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第三,不管是否符合课程思政目标成绩,都需提交至督导或教师团队进行研讨,了解利益相关方的意向度,最后由督导或教师团队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第四,高校通过长期随机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与家庭的认可度,再根据学生毕业后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实际表现,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第三,高校应基于相关利益方所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对教师进行奖励或惩罚,利用评估结果对评价主体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进行动态调整。

五、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在熟悉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凝练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有机融合。本文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通过构建评价保障机制持续改进评价主体模型、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参考。同时,本文还存在评价主体模型没有考虑第三方评估等其他主体、评价指标细分不够全面、评价方法过于量化、评价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俞佳君.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

[3]高德毅,宗愛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6]谢振旺.“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

[7]郭云.艺术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8]熊晓轶,姚洋.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财经高校金融学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1(2).

[9]梁瑛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0(20).

[10]赵宝江.借力“课程思政”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新体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2).

[11]于腾云.“学生评价”与“评价学生”: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评价和优化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25).

[12]李文忠,赵博文.课程思政课程同行教师评价表设计研究[J].才智,2019(36).

[13]黄煜栋,徐莉君.“课程思政”下的课堂教学质量量化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9(10).

[14]刘雅贤.基于OBE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持续改进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15]马国勤.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5).

[16]郭锴.基于OBE理念的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路径及评价方法[J].北京教育(德育),2021(2).

作者:倪晗 刘彩钰

第2篇:OBE理念下的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来看,OBE理念的引进,促使高校法学专业在教育改革活动中得以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改进,是法学专业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基于此,高校在开展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活动时,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在OBE的理念下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法学专业不断发展,提高法学专业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 OBE理念 法学专业 高校 教学改革

On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Law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OBE

LI Yex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221116)

0 前言

结合OBE的具体理论来看,高校法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促使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情况以及特点,不断构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改善,以便能够为提高法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OBE理念下的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重要的现实意义。

1 OBE理念的相关概述

OBE理念即Outcome-based Education,我国存在有多种译法,例如目标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等,其具体含义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通过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最终使学生得以通过阶段性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与教师应该明确学习成果,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设置弹性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得以通过学习活动对自身进行挑战,最终再结合学习成果的反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改善。结合OBE理念的具体情况来看,高校法学专业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将教学核心放在教学结果这一方面,而并非将注意力放在学校为教学活动付出多少这一方面,在开展课程建设活动时应该从教学活动的最终成果反向出发开展课程设计工作。

2 OBE理念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作用

(1)促使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日益增强。结合当前高校法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来看,教师队伍中不少人员趋向于双师双能类型,并且逐渐形成规模,除此之外,OBE理念的应用,促使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开展实践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探讨学习,对自身教学设计工作以及实践效果等内容不断完善,最终有效填补我国实践教材的空缺,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效果都能够大幅度提高。

(2)开展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高校在针对法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时,应用OBE理念可以开展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促使法學专业的学生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使其能够对法律理论知识、法律规程进行深刻体会,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得到积累,学习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为当地经济建设工作服务,这也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主要途径之一。

(3)引导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高校在开展法学专业实践改革活动时,通过运用OBE理念,以学生未来就业与职业教育为主要导向,重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基于此,在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资格的学习考试,提高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工作提供保障。

(4)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结合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开展改革活动过程中,学院在OBE理念下,为学生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法制活动,使法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素养得以提高,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素养,为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3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结合OBE理念的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在开展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改进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经验,结合OBE理念,详细论述了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

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活动时,除了要有效实施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工作之外,还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

(1)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最佳实践场所便是律师事务所以及各种法律事务部门,基于此,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与各个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以便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能够安排学生在法律事务部门中开展认知、训练工作。例如,可以将高校法学专业中有关模拟法庭课程与法院合作,将有关法律援助课程的知识内容与社会上的实际法律援助机构合作。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中国政法法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同步实践教学模式,促使司法资源得以实现共享,将有关司法录像、庭审直播资源等带入课堂,使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中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高校针对此情况要为教育教学活动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提高自身实务部门的资源,以便能够为法学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保障,但是当前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提高自身实务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实务部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当前高校法学专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2)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在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对OBE理念进行全面的理解,明确针对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成果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的具体体现,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对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进行安排,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开展校外实务部门的挂职锻炼,以便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实务经验,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保障,丰富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深入社会实践中,明确当前社会与用人岗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自身实践教学的方法技巧得以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用人岗位对法学专业的人才要求。

(3)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机制。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课程教学活动与效果评价工作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组通过听课与评教等途径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能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掌握,这与OBE理念中的成果导向理论不相符,基于此,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时,应该不断完善效果评估机制以及质量监控机制,以学生的学習成果为衡量标准,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对教育教学活动质量进行考虑,以便能够达到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

3.2 实践环节或者实践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结合OBE理念内容来看,其重点内容强调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基于此,高校在针对法学专业设置课程目标时,首先应该考虑专业课程内容在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位置。在开展课程设置工作时,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中相关行业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在开展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时,还应该结合社会以及用人岗位对法学人才的要求,对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进行设计。目前各高校法学专业对企业法务人才的培养属于一项短板,但是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式以及有关法学专业的市场竞争形势来看,企业法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课程设计时,应该对企业法务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与思维进行训练,最终为高校法学专业实现培养目标打下基础。

3.3 转变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模式

结合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来看,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学习成果评价工作时主要以试卷考试为主,学生的能力主要通过分数体现,但是在OBE理念下,主要强调了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成功,并且强调了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还包含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具体而言,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看,当学生达到了培养目标要求的能力、素质、知识时,就达到了毕业要求,这就是法学专业学生的成功。在OBE理念下,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成果评价工作时不能仅仅只是根据分数对其进行分级划分这么简单,还应该对评价模式进行积极转变,通过问卷等形式,掌握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再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提问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最终通过评价结果对自身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效果进行检验,有效推动高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

4 结语

针对于高校法学专业而言,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想要实现培养目标,其主要渠道为课程教学活动,只有拥有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保障,确保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近年来,各高校法学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活动时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且教师充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应用于科研、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寻找两者之间的价值点与结合点,为提高学生自身素养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超.基于OBE理念的法学专业法律诊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7(9):298-298.

[2] 皇甫家果.OBE理念下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32):203-204.

[3] 周德军,张菁菁,汪云香.OBE理念下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81(31):156-159,182.

[4] 付瑞红,何强.基于OBE理念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7.40(3):28-33.

作者:李叶欣

第3篇:OBE理念下的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评测系统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育即传递”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学习要求,如今时代对教育方式和教學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试作为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应该更加创新化、高效化。文章基于OBE教育教学理念,介绍如何将数据分析运用于在线评测系统中,并说明研究对教师课程教学的意义,为如何提供更精确化的教学质量分析做参考。

关键词:OBE;在线评测系统;教学质量分析

一、背景

课程考试是学校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能充分发挥考试的衡量、诊断、反馈、激励功能的作用,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考试中实现无纸化考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构建自动化考试体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在1981年由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 Spady等人提出后,得到人们的重视、认可和应用,如今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OBE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教学环节,使用形成性教学评价来反馈学习产出,进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3]。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从OBE理念出发设计的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评测系统实现了对教师教学的系统评价,为反向设计教学提供参考,能更加精确地帮助教师和学校制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案。

二、OBE理念下的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评测系统的优势与价值

OBE有三大优势:目标清晰性、过程灵活性、标准可比性[4]。就教师课程教学而言,教育者需要设置清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改善教学过程。系统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课程成果展示,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对标准的教学质量分析有重要价值。

(一)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在一般的考试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纸质化考试的方式,对教师来说,后期对试卷的集中批改明显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如何准确、有效地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十分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所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无纸化考试更加符合当代教育的要求,系统自动批改客观题,教师只需在系统提示的答案规范下给出主观题得分即可。随后系统还可生成一份详细的测试结果报告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期末考试采用无纸化过程,机器分析改卷,同时老师根据试卷分析更方便地进行试卷批改,有效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

(二)提高试卷分析质量

由于技术限制和长期以来试卷分析模式的限制,在进行试卷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一般只会针对试卷进行总成绩、平均分、优秀率和不及格率等几个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分析指标不够全面。同时,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学生试卷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测,导致试卷分析质量不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外,有必要构建新型的试卷分析系统和管理模式。运用计算机信息支持系统实现定量自动分析提示功能,设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紧密结合的操作流程,以及信息收集反馈的规范途径,不断提高试卷分析质量[1]。

(三)可提供多方面教学参考

该系统依据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推荐、智能引擎推送等先进技术,致力于通过精准、专业、详细的测评结果来解决目前人工批改试卷耗时长、分析试卷结果准确性不可控等问题。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份考后答题分析报告,其中包括学生答题时间、答题错误率、知识点掌握程度等,并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数据以统计图表或其他形式展示出来,有助于教师总结课程考试效果。

三、OBE理念下的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评测系统的设计

(一)核心功能模块构建

1.在线考试目标设定。设定目标是OBE理念的重要环节。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在线考试平台,教师会根据OBE理念,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确保系统内课程题目涉及学生所学各知识点,并保证课程考核形式包括课堂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以及“练习、考试、答疑”的每个环节。

2.完善评测形式。学生试卷提交后,机器对客观题进行自动阅卷与批改,并得出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判断题的分数;在老师批改主观题时会同步显示老师已录入的知识点和答题点辅助老师改卷。在提供学生考试结果分析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在线提供教学反馈与评价,完善大纲、教案、课件、试题库等教学准备,这些均为教师评测分析提供参考。

3.教师教学分析与评价。系统会在成绩统计分析完成后为教师自动生成一份答题分析报告,教务可查询各老师各班级学生的历史成绩及排名情况。基于OBE理念,实施过程中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包括系统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以及教学准备评价等指标,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3]。

(二)系统运用技术介绍

1.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的实质是借助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使数据表达的内容更容易理解[5]。本系统利用Echarts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对后端已经处理完毕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同时采用多种统计图表,对试卷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多维度地动态展示试卷产生的相关数据,如题目涉及知识点、题目难易程度、题目得分率等,直观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2.数据挖掘模块。数据挖掘是基于统计学生在参与期末测评的全部信息进行的,必要时还要从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辅助分析,从中发现学生数据之间的联系。系统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学生测评数据进行分析,以此给教师提供下一步的教学侧重点,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体掌握较差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统计。通过深度学习,对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可以提取、预测关于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中多维度的指标,为生成个性分析报告提供数据支撑。

四、结语

文章结合理论和实际,介绍此在线评测系統的背景、优势与价值以及系统的设计,详细表明了在当今时代教育背景下,系统基于OBE教育教学理念为反向设计教学的实现提供精确性参考,以及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意义。本系统能很好地弥补某些学校在在线评测方面的不足,可以实现对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情况进一步监控、管理,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反馈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芊,汪利,丁国勇.高校课程试卷分析的管理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5,(9):39—42.

[2]纪建勇.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3]张丽娜.OBE理念下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4):237—238.

[4]苏芃,李曼丽.基于OBE理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29—135.

[5]李智明.视频客户端监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5.

An Online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OBE

ZHANG Xian1,LIU Jun-nan2,LIU Qiao3

(1.Henan University Software Institute,Kaifeng,Henan 475000,China;

2. Henan University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Kaifeng,Henan 475000,China;3.Hubei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College,Wuhan.Hubei 430079,China)

Key words:OBE;online evaluation system;teaching quality analysis

作者:张娴 刘俊男 刘桥

第4篇:什么是OBE教育理念? 向您推荐 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什么是OBE教育理念?

向您推荐

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与

培训中心

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OBE)作者:大连理工大学 李志义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7期 去年6月,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签约成员,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帷幕在我国已经拉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对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成果导向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全采纳。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A-BET)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个特点: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成果不只是学生相信、感觉、记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历程;成果不仅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成果越接近“学生真实学习经验”,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经过学生长期、广泛实践的成果,其存续性更高;成果应兼顾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技能,并注重其实用性,否则会变成易忘记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识;“最终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应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阶段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OBE的实施要点,或者说关键性步骤有如下5个:确定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既是OBE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学习成果应该可清楚表述和直接或间接测评,因此往往要将其转换成绩效指标。确定学习成果要充分考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期望,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这种映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学习成果)。确定教学策略。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其输入,特别强调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而不是“车厢”式教学。个性化教学要求老师准确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目标、基础和进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自我参照评价。OBE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赋予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明确掌握,为学校和老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逐级达到顶峰。将学生的学习进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确定出每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从初级到高级,最终达成顶峰成果。这将意味着,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将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同一目标。

二、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传统教育是学科导向的,它遵循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的原则,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成果导向教育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反向”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正向设计是从课程体系开始,逆反向过程到毕业要求,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然而,这时的需求一般只能满足内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满足外部需求,因为它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因此,传统教育对国家、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而成果导向教育则不然,它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时“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确定4个对应关系:内外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内外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要与内外需求相适应。前已述及,按照成果导向教育反向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是从“需求”开始的。其中,内部需求取决于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教学主体的需要等,这些需求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然而,外部需求(需求主体为国家、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往往是传统教育教学设计容易忽视的。国家与社会的需求为宏观需求,是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主要依据;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微观需求,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多变性、多样性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考虑当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协调,多样性的需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相匹配。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构建专业教育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依据。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正确处理这种需求的功利追求与价值理性,及其专业性追求与专业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培养目标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毕业要求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支撑。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尽管毕业要求包含知识、能力、境界三个层面,即知、能、信,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应用和创造知识,而应用和创造知识需要技能和创造力,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能力。境界是一种心灵认识,是心灵对各种现象领悟的程度或觉悟的高度,也可以说是一种驾驭精神世界的能力。因此,毕业要求也称毕业生能力。培养目标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毕业要求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能有什么”,能做什么主要取决于能有什么。从这种意义上讲,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前提,培养目标是毕业要求的结果。制定培养目标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制定毕业要求的参与人员主要是: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和毕业生。培养目标一般用4~6条来表述,毕业要求一般用4~15条来表述。毕业要求的条款数目,取决于是否将毕业要求进一步细化为能力指标。所谓能力指标是指,将毕业要求(毕业生能力)细化为更易落实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并且能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条款。当然,上述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条款数的约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一般性规定。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实际上是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必须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也就是说,毕业要求必须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要求用矩阵形式表达,通常被称之为课程矩阵。它能一目了然地表明每门课程教学对达到毕业要求中的贡献,还可以用作研究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矩阵可以分析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是互补、深化关系,还是简单重复关系,从而为重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横向,在同一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平台;纵向,在不同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串。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其一,各类课之间的关系。要合理确定各类课之间的学分比例,在保证学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尽量增大选修课比例。要对选修课程进行认真梳理,形成课程模块,防止知识的零碎与割裂。其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知识课堂变成学问课堂,将句号课堂变成问号课堂,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指的是传统课程,是由教师、学生和固定场所等要素组成,在规定时间、空间内完成规定教学内容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隐性课程”是指除此之外的,能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第二课堂”是目前隐性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要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规划形式、内容与载体。要像重视第一课堂建设一样重视第二课堂建设,提升第二课堂建设水平,增强第二课堂育人效果。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内容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与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局部的,是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对应关系,而后者是整体的。也就是说,要把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去,从而明确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际上是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对讲授时间做出的安排。它规定了每一章、每一节的讲授学时以及每堂课的讲授内容,至于每一章、每一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是什么关系、对达到毕业要求有什么贡献却无人问津,以至于老师“教不明白”、学生“学不明白”。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毕业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再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显然,成果导向教学设计的教学大纲,是按所涉及的毕业要求的条目(而不是按教材的章节)编写的。这样,对于每一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十分清楚,自己所教或所学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故而使老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为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提供了依据。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是依据教材确定的。按学科需求构建的专业知识结构,被课程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并被固化在一本本“教材”之中。每门课程都强调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致课程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课时越来越大。对于一些主要课程,还推出了“统编教材”,甚至贴上了“国家规划教材”的“权威”标签。教学靠教材、老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离开了教材老师就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走进了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的怪圈。成果导向教育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弱化了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以达成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为主线,形成课程串(纵向)和课程群(横向),在课程串和课程群内按照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这样,某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可能会“碎片化”,但总体知识结构却更加合理、更加完整。我们的大学课堂仍然按照中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着“填鸭式”教学,遏制了学生的“觅食”能力。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是“间断性”和“阶跃式”的,要让学生会自己修补一个个“间断点”、跨上一个个“台阶”。

三、成果导向的教学实施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是使学生能够达到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但目前的课堂教学尚未摆脱科学教育方式的羁绊。为了适应成果导向教育的要求,至少要实现如下5个转变: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转变、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传统课堂是“填鸭式”的灌输课堂,知识主宰着课堂,老师成了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成了“复制”知识的过程。对话课堂要达到知识的对话、思维的对话和心灵的对话。知识的对话需要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使知识在师生、生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思维的对话需要将“句号”课堂转变为“问号”课堂,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问号”,学生要善于为自己的“问号”画上“句号”;情感对话需要将知识课堂转化为情感课堂,只有倾注了感情,才能使学生感受知识的生命、领悟知识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课堂是封闭的,即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在这种封闭模式下,教学活动围着老师、教室和教材三个中心转。开放课堂就是要突破这三个中心,实现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时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空间上从教室向图书馆和实验室拓展,内容上从教材向参考资料扩充。这就需要课堂上用“吊胃口”代替“喂食”。所谓“吊胃口”就是,老师讲课就像介绍一桌丰盛的大餐,告诉学生每道菜有多么好吃、营养多么丰富、对身体多么有益,使学生垂涎三尺,食欲顿起;再告诉学生每道菜应如何制作、如何调配,使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下课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为自己准备这顿大餐。传统课堂由知识主宰,讲的是知识,学的是知识,考的是知识。老师要做的是将教材写成教案,再将教案“背”给学生。或者将教材制成PPT,再将PPT“读”给学生。学生要做的是聆听、理解和记忆。这种课堂扼杀了学生的高阶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loom)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次,前三个属于低阶层次,后三个属于高阶层次。高阶层次的认知活动(高层次教学活动)发展的是高阶能力,低阶层次的认知活动(低层次教学活动)发展的是低阶能力。低层次的教学活动形成的是低阶知识,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形成的是高阶知识。低阶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高阶知识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要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传统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维在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中的作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能深化,思能超越,思能创造。批判性思维是高阶思维的核心。思考是创新的关键。只有独立思考,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由多而少、由博而

一、由现象到本质、由无序到规律;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生动活泼、千姿百态,才可解放思想、向传统挑战,才能不安所学、不溺所闻,才能有创新、有发展。爱因斯坦曾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从质疑开始,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达到深信无疑;经过疑惑或质疑后,才可以达到深刻理解。重视老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是传统教学理念下形成的病疾,至今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教与学的问题实际上是两方面的:一是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二是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强调前者而忽视了后者。要改变重教轻学现象,必须解决三个问题:教学本质、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教学本质是对教学是什么的追问。传统的认识是,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成果导向的教学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核心,要会自己学、会做中学、会思中学。教学理念是对教学为什么的追问。传统的认识是:“教”是为了“教会”,“学”是为了“学会”。成果导向的教学主张的教学理念是:“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教为不教”有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这种“教”是教学生“学”,这种“大教”是“善教”。成果导向的教学主张的教学原则是:“教主于学”。教主于学在于: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教之主体在于学”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主于学的核心。“教之目的在于学”即前述的教学为什么,它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乐学”、二是为了“会学”、三是为了“学会”。“教之效果在于学”是如何评价教学。要放弃传统的“以教论教”,坚持“以学论教”评价原则。也就是说,“教得怎么样”要通过“学得怎么样”来评价。

第5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吝店中学 杨新侠

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师教学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前教学设计。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并称之为教学设计。有的老师说那不是一样吗?我说是不一样的,它有新的含义。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有关教学设计的问题。

什么是教学设计?

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问题,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二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教案有什么不同?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许多教学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优秀的教师可以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绝大部分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基本上不研究教育对象,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即:教师用教材教学生。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之上,只要懂得相关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一般教师可以较迅速的实际操作。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针对一种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之一,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的具体体现。但它基本是一个定性的东西,修改的人很少,好的教师就是写一个课后记。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要对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教学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是一个不断改进

- 2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与教材与学生的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2)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允许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想象空间。教学内容上:综合性增强,《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为教师的教学创造留有极大余地。培养教师的理解水平、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有了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教师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花较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内容。培养了教师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3、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以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或许不太会写,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以外的,教师就可以根据你教学设计的需要,增补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

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 (2)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 (3)以学生的兴趣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 (4)应涉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技能。

(5)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

4、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调控三个部分。

(1)课堂有效管理的目标:

①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主要表现为:

- 5(2)、由传统课堂教学的“静”到新课程的 “动”。 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课堂要求必须 “静”,一切围绕教师转,这是我国中小学传统课堂教学的通病。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进行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气氛分为:支持型、防卫型

支持型:a、教师与学生都充满自信,相互信赖。

b、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学习态度使积极的。 c、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

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

防卫型:a、学生对教师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b、教师对学生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 c、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

课堂师生关系又可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我们倡导的是课堂气氛为支持型。课堂师生关系为民主型。)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重视情感教育,学会赏识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在的名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要鼓励成功,这是新课程中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 (3)、对预期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①学生的课堂吵闹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课堂吵闹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所以教师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想出对应的策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前提。课堂出现了吵闹问题,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具体分析: A、为什么而吵闹?是讨论还是别的? B、学生在吵闹时,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可能得出以下积极方面因素: A、说明你的课堂气氛民主与宽松。 B、学生思维的很活跃。 C、学生参与意识。

D、个体发展需求,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教师在做了具体分析后,也可能得出以下消极方面因素: A、任科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存在问题。 B、捣乱行为。 C、偶发事件。

D、个别学生想引人注意

②处理好学生中的“别样的声音”。

- 8知识还重要。佳木斯有的教师说有的班级厌学达到50%,问怎么提高学习兴趣。我说要分析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还是以后形成的,如果刚上初一时就这样,说明我们的小学教育是失败的。我们在中学要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主题。如果是以后形成的,说明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有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

我们虽然讲了三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是不可以预料的,一旦出现了,我们教师要以师生民主、平等、平静的心态对待此事。

5、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 (1)、我们教师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

缺点: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学习。 讨论法: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自由发言提问,也可以立即做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教师主要起指导、组织、提供信息等作用。

优点:(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班组或小组讨论进行。

(2)培养集思广益的能力,学生能听别人的意见并

做出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程中,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

- 10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就是鼓励学生用以有知识与经验去观察事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E)、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F)。新课程中,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让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我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做准备。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一点“不听话度”

创造型儿童往往不听话,甚至还有一些让人讨厌,调皮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不要限制太多。“听话是优点,太听话则是缺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举例: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二种态度。(鼓励。板起面孔大吼)在次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特别是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

- 121314 -

第6篇: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砀山县实验小学 毛会彬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难点,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作了如下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勉强写下了也显得干巴巴的,表述不够具体。学生由此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对作文毫无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敢于写,乐于写,作文水平才有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了第三学段,才过渡到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开始进行作文教学时,就应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写作就是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结合第一学段进行说话、写话训练,逐步实现向中年级成篇作文过渡。布置写作任务前,应精心设计好写作前的铺垫,适当降低作文难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应及时鼓励,可采用上台读作文,在表扬栏中展示优秀习作,利用“高分制”激励等方式表扬他们,夸奖

他们,使他们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越丰富。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如果他们不断得到肯定,就会不断地增强自信,不断地期待有下一次的成功。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及时组织交流,在同学们的互动中感受和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二、融入生活,明确作文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变成生活的需要。即要求作文有阅读对象,有明确的交际目的。要使学生的表达有对象,有需要,不要让作文仅仅是学生应付老师的一种作业。我们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到平时积蓄充实,习作时就不会感到难了。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等练习把作文变为有趣的活动,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

在三年级,我就要求学生写自传,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在作文课上,我给学生的要求是:我们进入了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也许有人担心没有内容写。其实,你一点儿也不用担心。这样吧,让我们开展一个活动: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只要你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保管你有说不完的话,一定会写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因为,作文就是你生活的脚步,就是你成长的记录。不信,你试试看。我设计的内容有“我出生了”、“名字的故事”、“结交新朋友”、“我爱我家”等等。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练习本,指导他们起好名字,学生觉得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热情高涨,再也不感觉没有内容写了。

三、读写结合,充实写作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道出了读与写关系的真谛,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重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结合单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拓展写的空间。读写结合点的选择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与认知统一处,文句优美处,思维创新处,文章留白处等等。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入情入境,读出感情,然后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我启发学生:“送别志愿军的不止这三人,如果你是送别队伍中的一员,你想对志愿军说些什么?仿照以上三段的结构说一说,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自写,小组交流,

选代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想象志愿军的话进行回答。这样通过写话、对话,把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培养写作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里既是仿写的练习,又是学生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表达。

又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注意创设说写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想象的同时进行写作训练。在理解白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的“冒”字的好处时,学生有些困难,我并不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图景,引导学生进行换词说话练习,领会“冒”的用词精妙。并及时拓展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想一想:此时的白荷花会说些什么?通过看图与对文字的理解,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无限的发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了写作训练。接着我又问:“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这些姿势,你还想到哪些?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在学生想象练说之后我顺势引导:“这么美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不光是我们,一定还有一些小动物们也会被吸引而来,它们是谁呢?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呢?”学生在课堂上想到了小蜻蜓、小蜜蜂、小蝴蝶、小蝌蚪、小鱼……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写下来。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要把大量的时间在内容分析上,而应重视语言的训练。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四、鼓励创新,抒写学生的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目前,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相当普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学生接触的资料多了,各类作文选,网上的范文都很容易看到,但是也使一部分学生不再去思考,生搬硬套,刻意模仿。开口就是给老爷爷让座,闭口就是扶盲人过马路,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尽管立意不低,但也绝不是好文章。“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创造性地描写世界,表现生活,要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教育学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时鼓励学生富有创意地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有个性就有真情。

总之,作文教学应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方法,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指导,及时总结得失,扬长避短,锐意开拓,定会取得一定的成绩。

第7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助我轻松教学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语教学效率的高低。新课程确定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一轮小语课改实践中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经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的学习后我对《草原》一课进行了如下教学: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这一课我教学得非常轻松,学生对此课的印象也颇深,在课间我听见学生还在回味《草原》。

第8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就让我以以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的教学计划简介为例说说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生(社会)创新教学设计的理解。

首先确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材上只有地震和洪水来临时的内容,而火灾、飓风等天灾人祸来临时的内容就没有,于是我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这样设计了教学环节:

活动一:地震灾害 活动二:洪水灾害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活动四:灾害预防预报有良方 活动五:灾害中的自救 活动六:灾害无情人有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但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第9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 2009-10-23 09:12:43 阅读23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好书。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课程理念及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内容:一是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六个基本理念,结合小学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并且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六个基本理念的含义,帮助我们教师具体理解新理念对小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二是阐述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产生的变化,以及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第二部分汇集了40个教学设计实例。这些实例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尽管新课程实验刚刚在

一、二年级进行,但本书不仅适用实验区的教师应当按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组织教学,同样适用其他学年的教师也应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

地体现新课程的理与方法。

事实上,许多第一线教师在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实验结果的真正提高取决于每一个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本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教学第一线教师亲自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新理念的教学设计。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

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绘地理板图,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操作地理模型,上讲台指图,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看地理录像片,使学生能形象地观察到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

们努力探究地理科学知识的奥秘。

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展示才华,拓展思维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与同学们谈地理”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并可就讲述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请全班同学课下思考。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3、打破定势,引导思维。

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如:在讲完“地球运动”后提出假设:若地球不动有无昼夜;若地球直着身子〔即黄赤交角为零〕运动,地球表面五带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情况怎样。又如:沙特阿拉伯石油丰富,但淡水资源严重缺乏,若你作为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日益严重,但多数地区植树又严重缺水,

你有什么办法让一部分地区能植树种草呢?

教师设计些无法在教材直接找到的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创新问题,引导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上问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

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我做起,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具有自主摄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适应学生走向社会后再学习的需要,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一定会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收获的是累累硕果,我相信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借鉴的. 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化阅读教学模式”

教育论文 2009-10-23 09:09:12 阅读1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当前,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活动化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并将此作为实现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改切入口,以带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化教学是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师讲问、学生听记的被动接受模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比赛、表演、游戏等活动化的有趣形式,让学生活泼、

主动地学习语文,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的素养

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性人才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成为学校的重要目标。小班化教学也日亦被学校所重视,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集体讨论,师生相互交流,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增强创造与实践能力。本模式在教学更加适宜这种环境。模式实施时,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等因素,应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给学生编排四至六人小组。具体操作如下:

(一)情境引入 情境引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轻松主动地投入后来的学习过程之中。低年级小学生主要还是以情感思维见长,喜欢生动、形象的感性事物。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引入所学内容,而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说,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幅图画,一次游戏,一段音乐,一个问题或者是多种方法综合等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

(二)读读识识

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阶段,目的在于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习字、词,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为感悟、理解打下基础。这一段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教师范读。在学生认字较少的情况下,教师的范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初读难度,又能够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或课文中生字较

少时也可不设。

第二步:小组学习。这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过程。重点是读通课文、识记生字。其中识字是这个环节的重要任务。首先由小组长带领本小组同学试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利用“给生字找家”、“编字谜”、“分析部件”、“做游戏”等形式自学生字新词。组内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教师参与指导小组学习,鼓励学生

利用多种方法识字。

例如,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教学“闪”字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分成“人”“门”,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人很快进了门”,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还懂了字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这种识字方法变为自己的学习方法。

再如,“做找朋友游戏”。老师把生字卡发到同学的手中,小组内同学合作做找朋友的游戏。“朋友”既可以是字音与字形,也可以是两个能合成一个字的部件,还可以是能组成词语的两个字。教师可以根据

教学需要确定朋友的形式。

第三步:全班交流。在学生初读课文、自识生字的基础上,多项互动,使学生基本掌握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可运用“开火车读生字”,“小组派代表汇报记字方法”,“小组比赛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反馈小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识字、阅读的实际,教师相机指导。

(三)演演评评或画画评评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演演(适合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画画(适合画面感强的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启发其他同学结合课文的表述,对同学的演或画进行评议。当学生没有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时,教师应适当点拨。这样围绕课文内容,利用演、画、评的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全面。学生的自主意识得以体现。教师要当好“导演”,把握好方向,必要时应亲自示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对所学文章的词句基本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们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教师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研究剧本,理解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表演开始后,教师要求学生当评委,随时对台上演员的动作、语言、神态作出评价指导,并进行更准确地表演。为了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然后让演得较好的小组上台进行全班表演。这样,课堂上学生参与面广,对教材理解

得透,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背背写写

背诵写写不仅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长见识,还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读、演、画、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篇章,根据学生自愿适量摘抄优美词句,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或对感兴趣的课文进行续编等。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重点是采取多种形式,激

励学生多背、多写,而不是采取强迫的方式。

比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采用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往往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胜欲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如在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评比“最佳发言奖”、“最佳领队奖”、或“智慧之星”“幽默之星”“想象天使”“小博士”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时会更加投入,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让音乐走进课堂为教学增添了更多活力。课文背诵的本身是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而给予它一段背景音乐,就使教学氛围紧张变为轻松,“苦”学变为“乐”学了。如在《初冬》一课的教学中,要求背诵全篇课文,我们选择了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课件在学生背诵时播放,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背诵时加上自编

动作,兴趣盎然。

(五)查查说说

这是课堂的延伸。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丰富本课内涵,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此环节可在课堂也在课外)例如我们建立了

每周“三读”的制度。即:

读报。每周由教师在早读时指导学生读一种拼音报、由家长指导读一次时事类报;

读句。每周由教师选一句格言或名句,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记。

读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由语文教师和图书管理员一起组织到图书室,阅读带拼音的童话故事,

并讲一讲故事。

以上模式是针对一篇课文而言,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调整,可分可合,可增可减。

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是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个教学改革的新亮点。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创新,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活动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教师具有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思想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不断总结,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有更新突破,并取得更为显著成绩。

如何让孩子不说谎话(转)

亲子教育 2009-10-22 10:12:00 阅读2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坦率地讲,说谎是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孩子说谎是一种意识行为。子晗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经常因为不带作业本而被老师找家长,他的理由是“我忘带了。”一个孩子真的有那么大的忘性吗?显然不是。原来,他为了看小人书,没有完成作业,为了逃避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他撒谎了。很多孩子欺骗他人往往并不是目的,在他们说谎的背后可能掩藏着一颗恐惧的、或希望受到重视的、或不够自信的心。

孩子几乎在刚会说话的时候,就会说谎。他们通过否认事实来逃避责任和处罚,或得到某种好处。1-3岁的孩子说谎,多是本性的流露。从4岁开始,孩子就有了判断正误的意识,会认识到说谎不对。当我们在面对小孩子说谎的情形时,先不急着处罚小孩,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看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归纳

起来,孩子的谎言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敌意性的谎言:例如说,有一个小孩子觉得妈妈比较疼爱他的妹妹,于是就故意做一些坏事,再告诉妈妈是妹妹做的,希望妹妹被骂,像这类的就是敌意性的谎言。

2.防卫性的谎言:比如小孩考试考不好,讲出来怕会被打,于是就骗父母成绩单还没发,然后自己在成绩单上签名。通常孩子在闯祸或做错事情以后,不仅担心受罚且内心充满压力,以致心理产生恐惧而

诱发他说谎,这也是孩子说谎的最大原因之一。

3.补偿性的谎言:有的小孩会因为羡慕同学带新玩具、小汽车到学校,所以就跟大家说:“我妈妈要

去美国帮我买很多的洋娃娃,比你们的还要好。”

4.掩盖性的谎言: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好”孩子身上。那些听惯了表扬的孩子,一旦比别人落后了,碍于面子和自尊心,就会编制出一套“借口”来欺骗大人。譬如:一个孩子在跟别人赛跑时落后了,他就会告诉老师或家长他肚子疼或岔气了,以此掩饰自己的“技不如人”。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开始区分说谎的程度,一旦让他们意识到说谎会免受惩罚,甚至可以获得好处,情况就会变糟。实验表明:5岁时,92%的儿童认为说谎不对。11岁时,只有28%的孩子认为说谎不对。虽然,好多家长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为诚实守信的人,但是他们自身的行为却强化了孩子去说谎。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便会学着欺骗人。孩子从无意识说谎到有意说谎,这期间,家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假设有一对夫妇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撒谎是不对的”这一点铭记在心,用一个很明确也很严厉的、恐吓性的威胁通常会很有效,但这样做却无法得到孩子自觉的认识——他不想说谎是因为他自己相信“说谎是不好的行为。”因此,为了让孩子彻底不说谎,我们需要采用一个更巧妙的方法。

对一个胆小的孩子来说,一个简单的要求——“撒谎是很坏的,小宝贝。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说谎”可能就够了;但对另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来说,也许有必要加强一下——“因为如果你撒谎的话,我会很失望的”;对第三个调皮的孩子来来说,也许还要加上一个温和的警告——“恐怕我不得不做出我不想做的事情来”。一个了解孩子的父母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理由”会对他们的孩子起作用,这个“理由” 既能够让孩子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又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旦小孩子说了谎,父母亲必须先冷静的面对,找出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一个恰如其分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说谎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记住:与其用威吓让孩子短暂地顺从,

不如让他自己领悟后自觉执行。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题第三阶段答案 2009-04-23 10:35 《燕子》(人教社课标版第6册语文)综合阅读课创新设计

一、特点分析

《燕子》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循着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充分学习课文《燕子》后,设计综合阅读课《走进春天》。从《走进春天》这样一个综合性阅读课出发,课堂上教学了一系列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有这三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再度深层理解;二是对文本的多种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三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设计理念

1、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特点,以《燕子》为载体,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发展能力。

2、“新课标”指出:“”,根据这一理念,在学生阅读《燕子》的基础上,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4、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了解春天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四、创新设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燕子》这篇散文,你还能记得这一课是怎样来描写燕子的吗?谁想起来的,站起来说一下。今天,我们要再次步入春天,去认识春天里大自然当中的许多朋友,还要用自己的话来为春天歌颂。

(二)深入了解春天各种动物的生活

1、提问并启发学生说话:春天哪些动物最可爱,最能给春天增添生机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并且尝试以动物专家的身份向其他同学作报告)

2、播放事先准备好了的有关动物活动的录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

(三)引导学生赞美春天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各种小动物开心地觅食,尽情地嬉戏,它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自由地生活„„春天可真好!既然,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那么,就让我们赶快出发,投入春天的怀抱吧!

2、播放一段春天里动植物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场面的动画。

教师引导性提问:《燕子》一课的作者用笔来将春天的景色进行了描绘,你还能记得课文当中作者描写春天景色的语句吗?(让学生自由进行背诵课文相关的语句)。看了刚才的录像,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

3、教师简要小结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进行创作。

大家发表了不少意见,有的同学想写一段描写春天的话,有的同学想为春天写一首小诗,有的同学想用自己的画笔来为春天画一幅美丽的画,有的同学还想为春天来唱上一曲动听的歌谣„„现在,我就给你们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各自分头准备一下来对春天进行赞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几个人组成一组。

4、学生以自己的形式来对春天进行赞美。

学生以自己特殊的形式来赞美春天,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并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5、小结学生对春天的赞美。

过渡:春天是本应是美丽的,但是在课前的观察当中,有的同学就已经发现,现在的春天和以往的春天有些不一样了,你发现了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四)保护环境,美化春天

1、春天里的动物没有以前的多了,蝴蝶少了,池塘里也冷清了许多,清澈见底的袖珍河水不见了,大地那美丽的绿装好象也暗淡了许多„„春天,好象病了。你们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环境遭到破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我们该怎么办?

3、小结学生的讨论情况:是呀,保护环境,绿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现在,咱班有的同学已经行动起来了!

4、演小品《植树》

(五)活动小结,写倡议书。

1、保护环境是我们全人类的事,仅仅靠我们自己来是不够,我们还要呼吁身边的人来一起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当中来,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向我们身边的人发出倡议:一起来保护环境。请大家马上就行动起来,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倡议书。

3、齐唱《热爱地球妈妈》,在歌声中宣布活动结束。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题第二阶段答案 2009-04-23 10:35 教学总评:„„

本识字教学案例很好地落实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第一

段的“识字”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1、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该案例精心设计了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识字情境,把上课变成旅行,教室变成火车厢,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师生角色也随之改变,教师变成了领着孩子们旅行的大姐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孩子们畅所欲言。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识字,孩子们兴趣盎然,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大胆发挥想像,归纳出很多切实可行的识字方法,合理巧妙地记住了生字。

2、由扶到放,自主识字

《识字6》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小节组成,整课要求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容

量较大。因此,本课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第

一、二小节。两节各有侧重点,用

由扶到放的形式,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较多的第一小节。在总结出识字、写字方法的基

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学只有3个生字的第二小节。这种教学设计,说明教师课前

充分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学生对本教学的掌握规律,教学中由扶到放。学生主动识字的愿

望得极大的满足,识字效果颇佳。

3、联系生活,开放识字

教学数量词的用法时,巧妙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作为旅

游纪念品,颁发给能正确使用数量词的孩子。在游戏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感知了数量词的用法,学会了在生活中用数量表达熟悉的事物。孩子们热情高涨,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4、活且扎实,高效识字

教学中教师着眼于“实”,立足于“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中表现出的学习方式多,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生生互动,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识字在课堂与生活中相互渗透,学生在愉快的旅行活动中识记生字,展示自我,识字教学目标得以轻松实现。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体验了美,发展了语言,发散了思维,提高了认识能力及正确使用数量词的能力,学生体验到识字成功的快乐,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业题第一阶段答案 2009-04-23 10:30 上好一节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深刻独到的知识见解,广博丰富的综合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智慧与情感的和和谐交融,共同进步。

同一个学校,经常有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崇拜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的学生说不喜欢某个教师,烦或怕上他的课,同样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就值得我们深思:“究竟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什么样的课才是受学生喜欢的好课呢?”

何为一节好课?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直觉上,学生学习情绪很高,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二是从效果上,学生都懂了,会了,而且知道怎样去学。扼要地说,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和会学,爱学是学会和会学的动力,只有爱学,才能学会。课堂上形成一种生气勃勃,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就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讲课有气无力,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的知识,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创造课堂上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情调,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热爱自已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灵活的教学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音调、节奏和表情,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和谐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上好一节课不是一个单

一、独立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机综合体的外在表现,这个有机体大概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第一,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备课主要为:备教材、备观点、备学生、备教法。 1. 备教材

备教材首先要有三读: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就是对教材能理解,把内容搞清楚,细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体会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它的内容实质,与前后教材的联系,明确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形成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钻进去) 。精读是在粗读、细读的基础上,再全面地、完整地、深入一步地深思熟虑,做到高瞻远瞩,胸有成竹来。钻研教材,先是钻进去,再钻出来,如渔民撒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要争做驾驭教材的主人,不做屈从教材的俘虏。掌握主动权,另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因材施教,能够将呆板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整体掌握。 2. 备观点

任何一位教师在备课和讲课中,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选题,如何归纳知识,总有他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就形成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完整和正确,有无片面和偏见,都值得重视。教师必须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备观点,观点统帅教材,教材服从观点,二者密不可分。随着教改形势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励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观点和教材的统一,是指“教材体现观点,观点从教材中来”,如果离开观点的统帅作用,仅是知识的堆砌,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认为就教材讲教材就是传授知识的观点是孤立片面的。教师不把自己所理解、认识、感受的观点带到课堂里去,就不能说是教书育人,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越深透,所体现的观点就越鲜明、精确。 3.备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研究学生如何学,就必然产生教学中的盲目性,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因此,教师必须以教师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协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基础差异、接受能力高低、年龄、性格与爱好的不同、体质的强弱、家庭的状况等,都与他们的学习质量有关,教师要深入调查,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面向大多数学生·,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备学生时,不能只着眼于课本知识的简单传递,更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思维定势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方式,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不要因循守旧,可以发散思维,改革创新。备学生,本身是符合唯物论中的认识论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要在课前备学生,课上察颜观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 4. 备教法

教学法简洁地说,可以概括为教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以往只备“教师如何教”,不考虑学生如何学,这是带有盲目性的。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钻研教法,当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教法,即使对同一教材,也允许有不同的教法。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法,为使教学中的提问恰到好处,教师要深入钻研如何提问,有利于对学生启发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会质疑、善答疑,学中有问,问中有学。教学中除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明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自学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逐步获得。教师“钻研教材”时应注意运用类比法将概念、定理、法则等延伸、拓宽和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避免思维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第二,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宽松的学习环境。一节完整的课通常分为5部分:

1.复习导课:语言简洁、切准正题,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是课堂教学方法的第一质量要求。

2.呈现教材: 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分层次,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有次序地呈现教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巩固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4.归纳小结:教师与学生要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概括,勾勒重要的概念,找出学习点的关键,从而使学生掌握要点,促进记忆。

5.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是对学生的一种操作要求,通过练习、复习、以加强巩固和深化理解。

第三, 语言和板书,是课堂的通行证。

教师应做到:语言准确,精炼简洁,形象生动。好的板书,简洁、形象、字迹工整清秀,带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欣赏价值,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 充满热爱之情,给课堂注入不竭的动力。

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总之,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反思是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反思是使我们锦上添花。所以上好一节课,对于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使自己真正上出一节好课,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好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赢得课堂、赢得学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