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生入馆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启蒙课堂, 是新生入学必修的第一课, 也是高校图书馆留给新生的第一印象, 将直接影响到新生对图书馆的认知。上好“入馆教育”第一课, 不仅可以引导新生快速高效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和服务, 还有助于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 激发其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 进而促进自我知识更新和信息素养水平提高。

新生入馆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新媒体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只有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 融合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 不断推陈出新, 完善现有模式, 才能提高入馆教育质量,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新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有利于图书馆的规范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高校图书馆已发展成“藏、借、阅、咨、网一体化”的全开架管理服务模式。每年新生在接受入馆教育之前, 由于对图书借阅流程、馆藏布局、图书排架等情况不熟悉, 入馆借阅经常发生图书借还失败和图书乱架错架等现象, 给图书馆的流通、阅览等部门的工作带来挑战。而入馆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新生快速了解图书馆, 自觉遵守馆内规章制度, 规范入馆言行举止, 有效缓解馆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 馆员可以近距离地了解新生, 研究他们的阅读需求, 积极丰富馆藏资源、调整藏书布局, 提高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入馆教育, 图书馆与新生读者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将有利于图书馆的规范管理和自身建设。

(二) 有利于新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知识信息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改革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一流人才作为重要目标。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学术性机构, 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阵地, 能否有效地利用好图书馆, 取决于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新生入馆教育是提高新生读者获取信息能力的第一步。当代大学生不缺乏网络信息知识, 但他们对专业知识检索和获取能力不强, 通过入馆教育, 可以引导新生认识图书馆, 掌握信息资源检索方法, 使他们在图书馆探寻精神的财富, 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有利于馆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新生入馆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馆员的业务水平。馆员在入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 有着双重身份, 既担任新生的教育者, 又充当受教育者的角色。通过培训新生, 馆员进一步熟悉图书馆各项业务, 更加熟练掌握文献检索技巧, 也在和读者交流互动中, 加强自身角色定位,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知识爆炸的时代, 高校新生掌握了不少的信息资源, 馆员欲为人师, 就不仅要精通图书馆业务, 还应扩充知识储备,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赢得新生的尊重和信任。此外, 馆员在教学培训中可以和新生直接接触, 与他们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分享自身工作经验, 收集新生反馈信息, 这也有利于馆员全面梳理业务知识, 改进自身工作不足, 从而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四)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形象地位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章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情报中心, 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图书馆就是一个藏书的地方, 它的工作就是简单的借还, 任何人都能胜任。要改变这种观念, 就要充分利用入馆教育活动广泛深入介绍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和文化内涵, 搭建图书馆和新生读者的交流平台, 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吸引新生亲近图书馆, 这样他们才会尊重图书馆员的辛勤劳动, 才会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活动, 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

二、新生入馆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目前, 全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入馆教育, 但还是以传统的入馆培训和入馆参观为主, 并侧重介绍图书馆基本概况、文献资源检索等内容, 形式被动, 内容单一。通过入馆教育, 新生对图书馆的相关信息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但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增多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入馆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新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 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

1. 集中培训

观看视频或集中讲座是新生入馆教育最常见的方式, 大多是通过图书馆集中或深入院系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培训。馆员利用读者指南、多媒体课件和宣传视频等向新生读者介绍图书馆基本概况, 使新生能尽快了解图书馆馆情和服务内容, 学会快速获取文献资源的技巧, 并自觉遵守馆内各项规定, 做一名文明的读者。

2. 实地参观

新生入馆教育集中培训结束后, 新生以院系为单位随同馆员实地参观图书馆各部门, 并现场操作图书馆相关设施设备, 通过直观的方式尽快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和使用方法。

3. 自主学习

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生入馆教育提供了新的尝试。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图书馆主页开设新生专栏, 把入馆教育的内容以多媒体课件、专题片、动漫等方式展示出来, 供新生自主学习;并购买或自建符合本校特点的新生自评自测系统, 供其检验自主学习效果。

(二) 新生入馆教育存在的不足

1. 对新生入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新生入馆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常规工作之一, 却有不少图书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够重视, 被动地开展入馆教育活动。他们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也缺乏必要的督促检查机制, 加之年复一年的重复性高强度劳动容易使馆员产生职业倦怠, 导致对新生入馆教育也往往缺少动力, 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 新生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 他们往往以传统的观念看待图书馆, 认为简单的图书借还, 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听课, 导致应付上课、缺勤率高, 即使到场的新生也心不在焉, 出现早退、玩手机、打游戏等现象。

2. 新生入馆教育内容枯燥, 形式单一

当前, 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普遍采取集中培训和实地参观的形式, 内容上也大同小异, 多是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馆藏布局等信息, 但这两种方式效果都不太理想。集中培训需要馆员课前备课, 工作量大;培训时间紧, 内容多, 馆员只能满堂灌, 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新生互动,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 实地参观受限于参观人数和图书馆规模, 学生体验差, 只有前排的学生可以清楚看到馆员操作示范相关设备的使用, 以致在参观完后仍有不少新生一脸茫然, 对图书馆的情况知之甚少。

3. 新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新生入馆教育要求图书馆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培训大量的新生, 馆员只能采取填鸭灌输式的教学, 而新生只是被动聆听, 也很难在人数众多的参观中实践所学内容。缺乏互动的培训自然也无法调动新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的结果。

4. 新生入馆教育缺乏延续性

新生入馆教育大多还是高校图书馆开学初的短期行为, 入馆教育结束后, 缺乏衔接的课程和延续的活动, 也没有利用和巩固培训成果的激励措施, 造成入馆教育流于表面, 有些新生甚至借还书的时间还要咨询馆员, 导致新生读者逐渐降低了对图书馆的好感。

三、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模式探讨

如何提高新生入馆教育的实效性, 采用怎样的创新模式, 如何让新生更好地使用图书馆资源, 也成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探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 新生入馆教育常规化

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初始, 其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新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要确保入馆教育卓有成效, 第一, 要提高图书馆及新生的重视程度。图书馆要争取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组织的支持和配合, 让所有师生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认识到这是新生在大学阶段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环节, 必须认真对待。第二, 高校图书馆要请求学校出面, 争取将新生入馆教育列入学校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 使入馆教育走向常规化。第三, 新生入馆教育活动应该像“毕业季”“世界读书日”等图书馆常规活动一样, 举办如知识竞赛、新生书展、拍照留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 创建“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新型教学模式

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高速发展, 促使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打破传统模式, 逐渐形成了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

线上学习是一种采用了以富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虚拟化场景、微电影、视频、课件等多种模式结合的认知和感官体验的学习模式。学习过程通过网络完成, 使学生能从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 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图书馆, 并爱上图书馆。

目前, 新生入馆教育线上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创建新生入馆教育系统 (平台) , 构建“一站式”新生便捷学习考试通道。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自建平台, 将多种学习资源和多媒体展示方式整合于同一平台, 方便快捷。 (2) 微视频、微电影、3D虚拟导航、游戏、漫画等多媒体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尝试采用, 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一款“拯救小布”的新生游戏, 以其新颖的形式、有趣的画面和生动的音效, 为新生创造了耳目一新的图书馆“初体验”, 深受新生喜爱。 (3) 手机阅读日益普及,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 崭露头角。许多图书馆利用微信精准传播的优势, 及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利用新生最为熟悉的社交工具, 通过愉悦便利的形式实现新生入馆教育的目的。暨南大学、福州大学等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成功尝试, 值得学习借鉴。

线下学习是一种把传统入馆教育方式和线下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既保留了传统的课堂培训、观摩引导等直观方式, 让新生能在较短时间快速掌握图书馆相关信息;又增加了如摄影大赛、知识闯关等特色体验, 拉近了新生和图书馆的距离。如:南京河海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启航杯”新生图书馆知识竞赛, 既有现场知识抢答, 也有实际检索操作, 极大地调动了新生的积极性。复旦大学图书馆举行的“随手拍, 看复旦”摄影大赛, 吸引了新生的眼球, 也增加了图书馆的亲和力, 让初来乍到的新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三) 加强培训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培训队伍是做好新生入馆教育的基础保障, 而高校其他部门的积极参与则是重要助力。开展新生入馆教育, 不仅要发挥本馆馆员的中坚力量, 还应充分发挥学生馆员的辅助作用。高校图书馆要争取学校各院系组织的支持和配合, 招募各专业学生骨干成立学生馆员队伍。一支稳定的学生馆员队伍将成为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力量。

馆员自身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入馆教育实施的好坏。随着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和情景化, 馆员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首先, 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主导思想, 重视新生的主动权和参与权。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入馆教育翻转课堂, 馆员实现角色转变, 从填鸭式的主导讲解到启发式的引导培训, 启发新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新生则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 掌控了自身的学习过程。其次, 学会在教学中融入情景体验的元素, 根据新生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培训。如:东北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很好的创新实践, 以“闯江湖”情境置换教学模式为依托, 开展情景式入馆教育活动。

(四) 加强后续跟踪服务

新生对于图书馆的认识和对文献资源的获取利用不可能通过一次入馆教育就可以一蹴而就。因而, 加强图书馆主动的后续跟踪服务, 才能确保入馆教育长效持续开展。

1. 图书馆可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开展问卷调查, 收集新生对入馆教育培训的反馈信息, 分类整理, 总结经验。

2. 图书馆可通过专场培训和知识竞赛来巩固培训成果。如:开展数据库检索培训, 进一步帮助新生熟练掌握数据库检索技巧;开展图书馆知识竞赛, 以竞赛形式促进新生主动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的使用方法。

3. 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图书馆、读书网络平台、图书馆信息滚动屏等载体, 进行后续服务推广, 根据读者所借图书种类进行个性化跟踪辅导。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育工作, 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 需要图书馆员积极探索, 锐意进取, 创设适合本校师生的长期、稳定、系统的学习模式。新时代的新生入馆教育要适应新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打破传统方式, 探求创新模式, 更好地为新生读者服务。

摘要: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启蒙教育, 是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开端。本文阐述了新生入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从新生入馆教育常规化、创建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加强培训队伍建设、加强后续跟踪服务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光芹, 刘阳.基于情境置换教学模式的新生入馆教育创新实践--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 (4) :68-71.

[2] 都平平, 邓志文, 徐淑娟等.自助式新生入馆教育的理念与系统实现--以中国矿业大学自助式新生入馆教育平台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5) :103-109.

[3] 杜术霞.高校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模式初探--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刊, 2014 (7) :75-76.

[4] 金岁庆.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工作新探--以西北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 (22) :9-10.

[5] 王宝英, 王宝玲.“211工程”院校图书馆网络自助式新生入馆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 (12) :92-98.

[6] 王向真.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模式初探[J].图书情报导刊, 2016 (10) :62-65.

[7] 谢雄辉, 谭少丽.浅谈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以桂林市10所高校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 2016 (3) :43-45+55.

[8] 徐春, 张静.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之新生入馆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馆研究, 2019 (2) :85-91.

[9] 闫舟舟, 詹庆东.共情视角下新生入馆教育调查与思考--以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 2018 (11) :36-41.

[10] 杨木容.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模式探讨[J].情报探索, 2015 (8) :67-70.

[11] 姚虹, 潘杏仙, 顾家山.基于非正式学习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新生教育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8 (12) :74-78.

[12] 张雪梅.利用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探讨[J].情报探索, 2015 (9) :100-106.

上一篇:诺和灵30R与诺和锐30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下一篇:探究中共十九大精神对红色革命纪念馆产生的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