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利用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可再生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评价研究

摘要: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绿色建筑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理念基本一致,需要对城市区域空间内部各项能源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统筹和深度规划设计,才能保障城市空间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的客观评价指标非常关键。本文将主要研究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评价要点。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

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工作,是指导绿色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内容之一,也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功能与性能是否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相匹配。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法的创新融合,需要建立在科学以及客观的环境能源评价体系基础之上,并对太阳能技术以及浅层地热能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客观评估。

1 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

1.1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与生态文明城市的相关建设理念基本一致,需要在合理分配建筑空间资源的基础之上,对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空间中的能源消耗总量进行动态监测和统计分析,将各类环境治理工作要素与能源消耗过程进行质量评估,确保环境友好原则能够与实际应用价值相匹配。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需要尽量减少资源消耗量,减少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1]。根据绿色建筑以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建设理念,需要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平衡状态进行在线监测以及统计分析,减少建筑技术资源的能源损耗比例。绿色建筑强调测与环境相融合,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绿色建筑将会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在绿色建筑中,建设方和施工方能够对各项设计指标和施工技术方案的经济性以及环保性进行统筹规划以及评估分析[2],还需要确保绿色建筑施工全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环境安全。

1.2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能夠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机融合,呈现更加稳定以及环境友好的建筑技术应用状态。在清洁能源的推广与应用基础之上,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以及浅层地热能等等,都能够及时减少建筑物建造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压力和污染物[3]。但是众多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利用率主要依赖于各项创新研发技术成果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因此也能够对绿色建筑内部的各项系统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综合环境评价结果,将绿色建筑内部温湿度以及空气调解等功能参数进行在线监测和统计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还能够将环境模拟分析结果同步到能源空间利用模型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实际产出利用比例普遍具有动态化以及差异化等特征,因此需要对建筑物内部的供暖以及制冷系统设备进行适度更新,确保绿色建筑各项能源消耗指标的可控性。

2 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

2.1 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是很多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普遍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之一,能够将太阳能热水器、光伏发电系统、热泵系统以及制冷系统[4]等绿色建筑功能体系进行动态均衡处理,还能够保障太阳能技术方案的可持续性和安全可靠性。太阳能技术中的光热和光伏发电模式能够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有机融合,并保障热力能源以及电力能源的稳定供应状态和安全性。太阳能热水器是很多中低楼层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普遍选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内容之一,能够对不同热源的能量转换过程进行动态协调,确保绿色建筑物内部环境和各个功能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通过热泵技术以及制冷技术的广泛应用,太阳能技术方案中的能源损耗量和利用率等各项技术参数指标普遍呈现动态变化等基本应用特征,并对接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和电力转换装置的各项自动控制模式。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建筑围护结构能够减少占用空间,还能节省维护材料和供电设施的制成结构材料的费用。不仅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还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2 浅层地热能技术。浅层地热能技术,也能够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并能够与太阳能技术方案中的各项功能系统结构进行有机融合,确保各项能源损耗比例以及利用率指标的稳定变化趋势。浅层地热能技术[5],主要涵盖土壤岩石以及水源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为避免出现较多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审核浅层地热能技术和装置系统的具体应用标准,并保障冬夏两季度室内和室外环境条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对浅层热能进行开发时,需要对地下水、地表水、岩石等开发利用,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无害化利用、可持续化、循环利用等原则进行利用。根据地表浅层地热能技术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创新应用形式,可以将热量转换装置等系统设备进行分布式监控和管理,并保障地下热能和地上建筑热能资源的可持续性。尤其对于非城市中心区域的绿色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在应用浅层地热能技术方案和材料设备的过程中,需要对前期投入成本以及后期运营成本进行客观经济学评估和统计分析。

3 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评价

3.1 负荷计算和能耗评价。在对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利用率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存在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将负荷计算结果、能耗量数值以及经济性进行客观评估和统计分析。在对建筑物内部传统能源的各类功能系统进行负荷计算的过程中,可以运用BIN法、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法以及度日法等等,其中BIN法比较适用于某项功能系统的简化模拟分析场景,将整体功能结构的负荷以及能耗量进行在线监测和统计分析。建筑物的整体负荷状况,与室内外温度差值直接相关,与信息熵以及随机数值的变化趋势呈现正相关非线性规则。通过对建筑物的整体负荷量以及能耗量进行计算和评价工作,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将估算数值与理想状态进行对比和汇总分析,并确保各类能源系统设备在指定工况下的运行功率以及运行时间在合理范围之内。负荷计算和能耗评价结果,需要直接关联到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各项对比数据参数,也会直接影响到可再生能源系统功能的完整性。

3.2 经济性评价。在对传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进行经济性评价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会将初始投资费用、经营成本、动态费用以及敏感性等各项数据指标进行严格比对和统计分析,并将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能源总消耗量数值进行数据建模计算。在不同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初始投资费用需要涵盖各类可再生能源系统功能结构中的设备购置成本费用采购费用、建设安装费用以及钻孔费用等等,绿色建筑中的年经营成本费用主要涵盖运营、人工以及维修三个核心层次上的成本费用。

在对不同能源利用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学分析的过程中,设计师和施工管理人员可以充分结合价值工程的相关计算公式以及建设理念,确保该数据信息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具备有效性即可。在进行经济性评价的过程中,设计师和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审核动态费用年利率等关键数据指标,并及时计算得出最小值设计和施工方案。

3.3 可再生能源比重评价。根据绿色建筑的主体建设目标和模拟实施效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可再生能源的实际比重进行全面评价以及客观评估分析,将绿色建筑的评定过程与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利用比例有机结合。设计师和施工项目管理人员会将节能材料与资源利用、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节能和能源利用、节地和室外环境节水、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评价维度层面进行全面整合以及客观研判分析,确保累计总分数据结果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目前我国实现特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在控制项中没有体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因此,针对能源利用较高且对環境友好要求较高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可再生能源的相关利用并不是缺一不可。部分可再生能源比重评价指标不能够被完全量化处理,因此需要按照主观以及客观影响因子的具体计算和分析结果进行动态转换,还需要将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的实际应用比重进行对比分析,确保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环保性。

3.4 综合利用效率评价。不论是太阳能技术,还是浅层地热能技术,在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应用阶段,都不能够将短时间段内的综合利用效率进行单一评价和客观评估,尤其在地理地质条件比较脆弱的空间区域内,不仅需要保障有限土地空间资源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还需要根据绿色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功能需求以及性能需求等指标,进一步约束和控制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实际转换率。在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进行全面评价和客观评估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居民住宅建筑以及商业建筑中的环境安全以及稳定性能指标进行定量转换,并将可再生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利用循环模式中的资源整合效率以及综合利用效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在线统计。与传统建筑工程项目不同的是,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全部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因此需要对各个功能系统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比重数值进行动态监测和可视化数据分析。

3.5 社会效益评价。在众多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绿色建筑社会效益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整合和综合评价分析。对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其表层的社会效益主要涵盖各类建筑物的功能系统指标,深层的社会效益会延伸到建筑物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性以及统一性等指标层面之上。因此在对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此类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全过程与实施全过程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并将投资建设行为中的不确定以及不可控因素转换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特征信息。社会效益评价工作的具体数据结果,与当前绿色建筑的实际使用年限有关,并且需要对各类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应用年限进行明确界定。

结束语: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能源耗费在整个能源耗费中占据较大比例。面对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建筑迈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零能耗,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基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建筑设计时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并合理的应用到建筑物当中,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降低能源消耗,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参考文献

[1]赵雨桐,唐澜,余思言,周文凤,曾锦涛.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发展综述[J].四川建材,2021,47(02):20-22+28.

[2]郭建峰.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我国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24-27.

[3]陈龙.关于绿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思考[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23-24.

[4]贾晓剑.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复合应用技术[J].智能城市,2020,6(12):159-160.

[5]姚春妮,刘幼农.浅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J].建设科技,2019(22):11-14.

作者:赵正祥

第2篇: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

摘要: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作为当前建筑市场贯彻执行绿色节能理念的重要部分之一,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但降低了能源资源消耗率,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对于建筑市场实现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促进作用。基于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利用重要性分析基础上,对其实施要点进行分析,对于实际工作进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建设设计;利用分析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主要是基于当前建筑市场繁荣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建筑垃圾,同时加剧了我国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数量的减少,面对每年急剧上升的能源资源需求量,国家政府立足于长远发展的层面上,积极提出了贯彻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市场中的应用,从每一个建筑工程能源资源应用量减少共同提升我国能源资源存储量。基于以上分析,建筑市场在当前适应社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满足资源能源节约使用的需求,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通过注重“可再生”的特点,一方面为建筑工程正常化施工建设提供稳定的、长效的支撑;另一方面,避免对能源资源存储量产生威胁,营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代化建筑市场。

一、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市场中利用的优势分析

1、 循环再生性。

可再生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相对于不可再生能源而言,具有非常明显的循环再生特性。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在实际进行过程中而言,石油、天然气、煤炭三大常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但是以上三种能源作为我国人们生产生活广泛需要的能源部分,免罪人们生产生活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当下,不可再生能源需求量同样也在不断的提升。面对这一状况,必须立即组织不可再生能源应用量,积极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能能、风能、地热能等。尤其是太阳能的使用在我国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实践,且太阳辐射能量平均每年所形成的能量相比煤炭而言利用量大大提升,有效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指出,在人类生存中,太阳至少具有 50 亿年的寿命,其利用量是不可预估的,对于人类长远发展而言,是重点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2、清洁环保性。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除了最为主要的循环再生应用而言,最为主要还体现在清洁环保特性的保护层面上。建筑工程功能运行中,无论是煤炭、天然气还是电气设备的使用都会对大气和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如,每年我国北方冬季所出现的雾霾天气,危害了人身安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雾霾天气的出现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发起了挑战,人们迫切需要改变常规能源使用方式和降低常规能源使用量。而可再生能源使用,其通过专业调查和实际应用明确发现岂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属于清洁能源。这与当前我国急剧想要改变大量建筑工程功能运行导致环境污染现状具有非常必要的应用意义。

3、专业设计和利用技术应用水平低下。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就我国而言,存在经验不足、技术应用水平低下的问题。我国当前科学技术运用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中技术存在严重不足,开发整体性弱,妨碍了实际应用效果;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之后,应用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的能源转换效率低下,且转换应用成本高。整体上而言,可再生能源专业设计和利用技术水平低下不利于全面系统的落实在建筑设计中。

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具体利用分析

1、 风能。

风能作为当前可再生能源应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对其使用则是通过风力发电而实现的。风力发电应用于建筑设计中,主要通过使用小型或者微型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工程提供电能。这一技术应用当前主要体现在我国西北偏远地区建筑设计中,在城市写字楼和居住房屋中使用小型微风风力发电机,而且对于房屋晚间照明同样也具有可实用性。此种技术在我国应用基本上趋向于成熟,在当前许多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其次,自然通风效果的良好实现。建筑设计中,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有效降低对空调等设备的使用。即设计人员需要合理设计房屋朝向和门窗大小,将外部冷空气引入到建筑工程室内,促使室内建筑材料散热效果提升,并且在隔日室内温度上升速度缓慢,与室外形成有效的温度差,满足建筑房屋室内热量需求,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

2、太阳能。

太阳能作为当前在我国主要使用、使用范围广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对于建筑设计实现节能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太阳能应用中,太阳能应用具体分为主动式应用、被动式应用太太阳能光电技术。如,当前全国开始推行使用的太阳能光伏电板具有划时代的应用意义。此种技术在具体使用中,主要是在应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基础上,促使将接受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光伏电板作为发电系统而进行运作的。当前,应用主要包括独立运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模式。一方面,独立运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需要通过使用蓄电池,主要应用于偏远地区、电网不发达的地区。

3、地热。

地热能作为与风能和太阳能共同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可以有效满足建筑工程采暖和热水获取的需求。使用主要通过热泵将地下浅表层的低温热能抽取,并且在我国夏季高溫下,同时可以通过热泵向土地或者水体进行热量的排放。虽然这一部分使用了部分电能,但是电能只是将热量进行抽取,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降低了能源消耗。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主要通过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种方式而实现的。如,地热供暖、地热发电。面对大量建筑房屋工程设计中,地热供暖成为了我国天津等城市有线选择的供暖方式,极大降低了能源利用量,同时实现了环境的有效保护。

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具体应用分析

1、风能具体设计策略分析。

建筑工程设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希望最大化发挥风能优势,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价值塑造中。设计人员要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需要在前期设计阶段,密切收集来自气象统计方面的数据、信息,并且根据建筑工程不同场地要求进行局部通风环境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主要对所在地区的风向分布、平均风速、周边建筑、植物情况对通风造成的影响等多方面条件进行分析,为后期风能最大化应用提供依据。

在前期数据信息收集完成之后,则需要进行风能应用的具体设计,工作人员优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风洞模拟实验工作,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形成简化的风压分布图,工作人员需要优化建筑工程开口部位、建筑主体部位优化进行分析。此外,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热压通风的效果,对建筑工程主体部分的“中性面”具体位置精确计算,以此工作人员能够在开口高度调整、位置调整等基础上,为建筑工程设计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

2、太阳能具体设计应用策略分析。

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要工作人员对建筑工程所在区域范围内的太阳辐射能量进行勘察分析,并且仔细观察与具体建筑工程相邻的周围建筑物对该建设工程阳光遮挡状况进行分析,做好前期基础调查分析工作。

在前期调查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设计主要按照具体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太阳能采光面、集热器的设计朝南设计和安装应用。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如果学校建筑工程设计时,如果其地理位置在商业区,那么忧郁学校采光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夜间学校人员大大减少,不需要增大采暖工作。这就需要考虑上业务周围建筑物对学校白天采光影响,进行独特的设计。就当前而言,在我国应用中,大多数人员主张太阳能使用中开间大、进深小的阳光间性能实际效果最好,应积极推广使用。

3、 地热能源设计应用策略分析。

地热能源应用由于其对地理地势条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在实际应用中,建筑工程人员需要结合地热源位置,选择具体的热泵位置,并且进行科学的规划处理。如,当前部分设计人员直接在建筑工程周围通过采用土地打樁、挖深沟的方式直接获得地表水,并将其及时输送到板式换热器中,以此进行热量交换。就这一部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需要对建筑工程地理状况周围的水文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

在前期勘察工作之后,将地源热泵机组设置在建筑工程内部,需要进行室内放置位置的设计,但是不需要额外进行冷却处理塔的处理,以此对建筑工程内部构造和外观形式进行设计,不会损害建筑工程的外观美感性。就这一方面而言,地源热泵末端装置而言,建筑设计人员优先使用风机盘管、辐射吊顶的方式,设计人员为了保证工程屋顶稳定性,需要在夏季时候对吊顶表面结露问题做好处理工作,以此有效提升设计效果。

4、设计必须因地制宜、促使价值最大化发挥。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无论是应用何种可再生能源,必须做好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设计和应用,且可再生能源应用需要与建筑工程有效结合,在保证建筑工程基础功能完整建设基础上,促使可再生能源充分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促使其价值得到最优化发挥,符合当前节能、环保建筑设计需求。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地理位置、工程所在地区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遵从建筑工程功能位置基础上,合理设计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做好前期勘察准备工作,为设计有效性提升发挥贡献作用。

参考文献

[1]俞沁柳, 张晓静, 俞京.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践探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9).

[2]倪昌剑. 论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J]. 四川水泥, 2015(6):135-135.

作者:杨玉保

第3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政府规划检讨及改进

摘 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其运作的盲目和不当。然而,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包括国家规划和区域规划,都存在诸多欠缺。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的制订中,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多层面考量,充分考虑政府规划的“外部性”、国家规划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区域规划的“地域性”与“特色性”。

关键词:政府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Key words:government planning;renewable energy;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减少,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是可连续再生和永续利用的能源形式。这类能源的推广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同时又依赖于环境的支撑,受环境的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影响因素出现不协调,都会阻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顺利进行。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笔者拟从宏观上考量政府规划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规划是对将来一定期限内实现某个特定目的或构想的确定,科学的政府规划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政府规划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系统内部与外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可以避免机会主义的政府规划至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蓝图,应该包括细化的目标及其达成时间、具体的发展区域划分、具体的考察指标等等,由这些细化的目标构建一个整体的发展前景。其次,一个确保目标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的配套方案。为实现既定目标或构想,政府规划必须同时综合、系统地选择和提出一系列必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规划实质上是为未来的大规模活动制订的行动方案。再次,应变方案。政府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应该有所预料,并对可能采取的政策调整做出合理估计。

实践证明,制订这样的政府规划并不容易,而科学的政府规划将会给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发展带来重大的积极影响。以英国为例,在1990~2003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英国都没有逃脱机会主义的模式,直到2003年,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对不确定性的研究出现在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中,英国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才取得了重大进展,而这一进步也被英国评论界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注:Catherine Mitchell,Peter Connor,Renewable Energy Policy in the UK 1990-2003,Energy Policy(journal),2004。)。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并非一件简单事宜,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先纳入系统的政府规划范畴,以避免盲目和不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府规划,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大致可以划分为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规划和作为其子系统的区域规划(注:事实上,区域规划下还存在次一层或多层的政府规划(如江苏省长三角区域),为论述的清晰,在此不论。)。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统筹考虑国家的能源需求和大政方针,另一方面也需要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下的区域子系统的发展特点,整体与局部相统筹,实现最优目标。

二、全国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国家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制订了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达到150吉瓦,风力发电装机占整个欧盟国家发电装机总量的15%以上。到205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个能源比重的50%。更重要的是,各国纷纷通过可再生能源立法,把提出的目标变成强制性的指标。如,澳大利亚2001年4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法》,提出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MRET)。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增加9500GW·h(2%)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提供相当于整个悉尼市的用电量,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值在2010年要达到40亿澳元。总量目标的制定,对未来的市场容量和走向起到一个明确的指示作用,特别是通过立法明确表明了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知道国家支持的重点所在,从而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做出果断和正确决策[1]

可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国家规划而言,明确性和强制性是确保其成效的重点所在。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

“九五”规划期间,原电力部明确提出到200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100万kW的规划目标,但这一“宏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和相关有效的配套政策。事实上,这也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缓慢和市场容量狭小的主要原因[1]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在人大常委会获审议通过。该法明确提出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该法明确提出了总量目标制度,但是,在总量目标制度中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据查,2004年8月5日全国人大环资委发给各相关部门的草案征求意见稿,曾在最能体现该法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和总量目标制度中明确提出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0%,然而,这些规定却在最终审议稿中被删除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还是成为一部以综合性、原则性、指导性特征为主的法律,其所确定的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虽然具备了政府规划的外形,却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存在先天欠缺,立法的强制性在无形中被卸去了功用。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此规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水电总装机达到3×108kW,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kW,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kW,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1010m3,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kW,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108m2,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t。并且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特别是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二是落实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政策,按照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产业体系建设等;四是建立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根据需要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设立综合性的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机构[2]。虽然在目标明确性上符合政府规划的要求,也配套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终究欠缺了法律的强制力保障。

三、区域性规划:我国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的现状及检讨

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地方规划为主,还没有真正将目光投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中。而且,我国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门性的区域规划极少,基本上都是容身于地方政府规划中。

据查,我国目前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定的地方规划仅有:《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6年10月30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意见》(2007年2月2日)(注:此搜索结果来自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数据库(http://www.law-lib.com),特此感谢。)。2005年11月28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与2007年2月12日经晋城市人民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办法》虽然效力层次较高,却未涉及规划。

总体来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很少,缺少更为宏观的规划视野,没有考虑到地方区域合作的优势;②缺乏专门性的可再生能源区域规划(包括地方规划),如此,便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行合理规划,也无法给予具体的制度配套;③存在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全国规划脱节的现象;④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区域或地方特色,脱离实际情况,缺乏操作的可行性;⑤规划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与制度保障,规划目标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政府规划科学制订的保证:系统论的考量

鉴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论的思路对其进行考量。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其实质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这句名言正可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系统性整合的最佳指导。可再生能源政府规划的系统性整合包括以下两个层面:其一,国家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范之间。国家发展规划系统是一个有着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它与区域发展规划子系统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之中。系统整体提纲挈领,对子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子系统的某种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系统整体,这种影响力主要反映在规划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规划目标的实现效果上。其二,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系统论认为,任何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遵循组合规则,从而形成相应结构。同时,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区域合作和互补。

1.充分考虑“外部性”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生存、运行和演化的,不存在脱离外部环境独立存在的系统。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其“外部性”。笔者认为,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其最为重要的“外部性”因素。

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约占70%左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的70%~90%来自煤炭燃烧。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相当于GDP的2%~3%,每年超过1000亿元[3]。我国一些大中工业城市如沈阳、兰州、太原等消耗的能源仍以燃煤为主,冬季污染指数常常高达300以上。这样的能源结构现状使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价值越来越多的认识和重视,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争议也越来越多。而与以煤、天然气、石油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则要小得多。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几乎没有污染物的排放,生物质能的利用不会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量,粉尘、SO2、NOx等地方和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很少,沼气不但可以解决农村的用能问题,还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增加农民的收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第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因素。不可再生能源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它们会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利用,储量逐渐减少直到枯竭。因而,不可再生能源的一大特点就是其有限性。我国从不可再生资源总量看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长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依据我国煤炭探明的可利用储量近2×105Mt这一数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年产2.5×104Mt原煤的速度推算大概还可以供应80年。而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104Mt,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4]。加之我国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节能观念与措施的落后所导致的能源过分消耗,无不加速了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

与此相应,目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等因素都增加了我国对能源的依存度,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日渐突出。目前的能源供应已经满足不了能源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以石油为例,目前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3,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使我国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石油产区政局动荡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思路之一。相比较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进行开发的潜力巨大。①太阳能。太阳能辐射量在3300MJ/(m2·a)到8400MJ/(m2·a)之间。其中2/3 国土面积超过6000MJ/(m2·a)(200w/m2),年日照数大于2000小时,相当于每年2.4×108Mt标准煤的储量。可以说只要技术可行、成本可接受,如此巨大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量是没有上限的。②风能。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 米高度层上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109kW,可开发利用的储量为2.53×108kW。近海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有7.5×108kW,共计有1×109kW。③水能。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中技术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8×108kW,年生产电力4.5×1011kW时,占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总量的29.7%,也居世界首位。④生物质能。目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有7×103Mt,可用作能源的约占50%,为3.5×103Mt,薪材合理年开采量为2.2×103Mt,各种工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技术转换成沼气的资源潜力有3.1×1010m3,而且,秸秆、薪材、各种废弃物资源都随着时间在不断增加。此外,通过我国大量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以及对自然生长的多种能源植物通过改造育字,在未来也将有几亿吨甚至更多的生物质资源潜力。⑤其他。我国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有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各种海洋能资源。据专家估计,可供开发利用量为5×107kW,其中在我国已能够开发利用的潮汐能为2.2×107kW。我国是以中低温为主的地热资源大国,其资源潜力占世界的7.9%。总盆地资源潜力在2×108Mt标准煤,其中可供开发的高温发电和中低温热利用的资源量分别为600万kW和3.3×103Mt标准煤[5]。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将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的供需问题,有力支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环境和经济这两个外部因素直接决定了我国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经济的影响,如减排量。

2.国家规划“整体性”与“全局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向,是对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全面把握,“整体性”和“全局性”是其精髓所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规划应立足能源战略的高度,考虑全球能源态势以及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情况。

第二,中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且由于当前技术的局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既要有中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的阶段性目标,而且,这种目标必须具备明确性,且相互配合和保持动态一致,为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提供明确的行动导向。

第三,国家规划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地域特点。我国地域广阔,可再生资源分布不平衡,情况复杂。而与此同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开发利用的能力也不平衡。因此,在制订国家规划时应从整体考虑,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协调和互补考虑。

第四,国家规划应配套以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简单而言,一个完整的国家规划应包括目标与达成目标的途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政策与制度保障即是典型的达成目标的途径。而且,这种政策与制度保障也是区域规划中次级政策与制度的基础和指导。

第五,国家规划应贯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商业运作四个环节,全面考虑国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校和社会公众各自的定位和合作。

第六,国家规划应考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全局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七,国家规划的制订,应考虑与当前不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关系,充分突出且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特点,更好地扮演替代能源的角色。

3.区域规划“地域性”与“特色性”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是国家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制订符合区域特点且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国家规划目标的达成。区域规划必须与国家规划保持一致性,但同时,区域规划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应充分体现“地域性”与“特色性”。

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环境要素,地区特征突出,差异性较大。以风能为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并且冬春季节风速高,雨水少;夏季风速小,降雨多,风能和水能具有非常好的季节补偿。另外,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发展风电,比如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以及湖北省通山地区。因此,区域规划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在制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策略时应因地制宜,不能随大流,盲目跟进,否则事倍功半。对此,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第18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订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此外,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规划而言,“区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可大可小,不必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也不必是相邻的区域。区域规划在制订中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技术、资源、环境、空间等因素,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起到互补长短的共进作用,并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东明.关于建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总量目标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能源,2005(4):21-25.

[2]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委会 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2007-06-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6/07/content6212003.htm

[3]王玉庆.中国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R].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3.

[4]林双川.中国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EB/OL].[2005-09-09].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9/09/content5966386.htm.

[5]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所.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战略与政策[EB/OL].[2006-08-22].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2006-8/200681611455.html.

作者:赖超超

第4篇: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回顾与展望

(沈阳建筑大学 110168)

摘 要: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未来发展所可能应用的重要能源趋势。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对再生能源产业便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展望当今"十三五"规划,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样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基于此,本文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予以回顾,并对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给予展望。

关键词: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回顾;展望

一、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回顾

1.太阳能利用

我国应用太阳能采暖发展迅速,节能效果明显。在建筑物的能耗结构中,其中75%的能源用于建筑采暖和热水供应。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将太阳能作为蒸发器热源的热泵系统称为太阳能热泵系统。太阳能热泵应用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冬季太阳能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和非采暖季太阳能热泵供热水系统的研究。

2.风能利用

风能利用是工业空气动力学研究内容之一。风能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它须从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和使用上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对风能进行开发利用,且风能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成本低廉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之一。

3.水能利用

人类利用水能的历史悠久,但早期仅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直到高压输电技术发展、水力交流发电机发明后,水能才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水力发电几乎为水能利用的唯一方式,故通常把水电作为水能的代名词。

4.生物能利用

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所有生物质都有一定的能量,而作为能源利用的主要是农林业的副产品及其加工残余物,也包括人畜分粪便和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燃料。

二、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展望

1.完善配套体系与规范制度

随着风电产业和太阳能产业的兴起,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事业不断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的不规范,导致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不健康,技术进步缓慢。因此完善配套体系与规范制度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最有效途径。首先,在法律上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出详尽的法律,对其不完善之处不断进行修缮更改。其次,加强改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上网和全额收购的法律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是保证发电企业或者个人生产的动力。最后,要做好合理分配可再生能源的电费问题。十三五期间对于可再生能源工作重点则是制定相应的配套的规范政策,努力实现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体系化、技术化发展,推动其科技创新,通过调整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首先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

2.加大规模化、产业化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能源,也是世界上投资和生产总值最高的能源,但是能源的质量水平却并不理想。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水平与世界水平上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我国的风电装机量和光伏发电量是世界第一,在2010已经超过美国,但是其消费量并不高,仅仅位居世界第十,这体现了我国在技术上的欠缺。再看我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其规模较小,大部分在国营企业的垄断下。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我国咱有绝对的优势,占据了世界市场的65%份额,相对于太阳能发电,领先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太阳能发电的研究力度,并做好市场推广。同时还需要科学的发展,并且支持大规模利用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推广的政策,从而实现大规模和产业化的发展清洁能源。

3.大力开拓电伏市场

光伏发电市场是非常有??力的,我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第

一、从全面代替的角度考虑,有机会要进行大规模的替代,考虑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路线和激励政策;第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

三、加强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实,包括与光电产业相关的一切行业;第

四、促进国家电网的广电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开拓光伏发电市场。

4.全球风电快速发展

全球风电发展迅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风电技术应用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因此我国应该将发展中心向风电发电技术倾斜,但是风电技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并网问题,这些问题是难免的,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然后选取可以借鉴的内容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电技术。

结语:

清洁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能源利用的重要趋势。我们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对清洁可再生能源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更好的发展路径,让清洁能源成我们的日常能源,让我们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础上做好新的发展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包婧文,安丽珍. 可再生能源: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上)[J]. 太阳能,2011,04:8-11.

[2]张恒旭,施啸寒,刘玉田,杨冬. 我国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基地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的支撑作用[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04:96-102.

[3]李昕蕾. 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山东省能源绿色转型――现实挑战与战略选择[J]. 鄱阳湖学刊,2015,03:74-85.

第5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人类生存依赖能源,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缺口增大,能源安全及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显突出。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再三指出: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要大力提倡和扶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最重要的便是大力研究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关键字: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一、 我国能源形势与发展接替新能源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使我们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7% ,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速度仅为118% ,石油供应形势十分严峻。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 112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5%。今年原油进口量将突破1亿吨,面对50%的进口石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令人担忧。

我国煤炭资源总藏量位居世界第一,可釆储量2 406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煤炭约占我国化石能源的95%和储量约90%。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己查明资源中精查和详查资源只有42% ,煤炭供给能力不足。二是经济可采储量少,人均占有量仅145 t,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煤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全国煤炭回采率仅30% ,小型煤矿回采率仅15 ~20%,与国外85%的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四是我国煤炭超过60%的产量用于发电,即世界每使用3 t煤,其中就有1 t是在中国烧掉的。

而燃煤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五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多,事故频繁发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形势是严峻的。石油、煤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一天要消耗殆尽。因此,从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在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注重节约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接替能源(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生态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既是近期急需的补充能源,又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国土资源情报》

二、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地热来自地球内部。按目前地热井可以钻到4000 米深度计算, 大陆地壳浅层就贮存有相当于3.57 亿亿吨标准煤的热量。按现在全世界一年的能源消耗相当于100 多亿吨标准煤折算, 这部分地热能可供全人类消耗300 年。

我国地热资源的最广泛利用是继承了传统优势的温泉洗浴和医疗, 近十余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利用温泉的品位开发的地热休闲和保健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青睐, 各种形式的温泉游泳和娱乐, 以及人性化的温泉泡浴和保健理疗都有稳定持久的发展, 更有“温泉入户”的房 地产适应了富裕家庭的消费享受。还有一种结合高新技术的地热( 源) 热泵利用, 已形成了世界上近十余年来的热门发展。它可以提取低温地热资源、甚至常温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热量, 通过热泵技术使1kW 的电能产生3 ~4kW 的热能, 这样高的能效利用是其他任何能源做不到的。这种技术能兼用于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 因此适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带动了运用和技术的大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也已开始应用。2005 年世界地热大会的主题是“地热能: 本土的可再生的绿色选择”。虽然目前世界上地热资源的发电利用和直接利用的能量仅占世界总能源利用的1%, 但是面临世界原油价格的飞涨, 地热能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基本没有污染的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

——《知识就是力量》

2.风能的开发利用

在我国,风能也是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复杂多样,蕴藏的风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两大风带:一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陆地、岛屿及近岸海域。据统计,陆地加近海有15亿千瓦以上的风力资源。其中,陆地10米以内风力资源为2.53亿千瓦,陆上杆塔高度100米内可利用风能则高达7亿瓦。

我国的风电开发目前还处于初期,但发展较快,技个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已能批量生产单机容量为750千瓦的风电设备,1.2兆瓦和1.5兆瓦机组正在样机

试验阶段。截至200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已突破了6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五位,目前正在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沿海等地加快建设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厂。未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前景非常广阔。据预测,今年底风电的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两年后将突破2000万千瓦,有望提前实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将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之一。

开发风电对环境来讲,利大于弊。由于大量的风能资源处于戈壁滩、大草原和沿海滩涂地区,给开发带来不便,但依靠后方力量的支援一定能够克服。此外,虽然风电建设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旋转的风机叶片可能产生噪音污染等,但在荒凉地区开发风电,对社会和环境影响非常少,不占用基本农田,不存在与民争地的矛盾。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大风口建设风电,不仅可以利用荒地清洁生产电力,还可以削弱风速,减少冬春季节的扬沙浮尘天气。

——《陕西综合经济》

3.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175 ×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己高达173 000TW,即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

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利用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单晶硅电池、太阳能供热系统等。资料表明, 1999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200MW,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达到14~15GW, 2050年前后将可能超过核电。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到目前为止,我国太阳能装机发电总量达到100万千瓦,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光热产业己占全球76%的市场份额。

(1)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1.1 指导思想 对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要以合理开发、加大力度为指导思想,加大太阳能热利用开发力度, 促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份额较迅速地提高, 这不但可使常规能源得到节约, 也促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缓解与能源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能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太阳能产业发展策略

① 太阳能供热水是应用最普通、技术最成熟, 效益也较好、较易于发展的项目,也是全世界应用最普遍的太阳能技术。②太阳能热利用其它项目(干燥、空调等)也要因地制宜,计求效益的原则上进一步发展。③太阳能光电要以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相结合, 争取在5 年内技术上有较大突破, 降低单位成本,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导报》

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从政府到老百姓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中国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因而缺乏能源资源危机感;各地政府也因而未能因地制宜地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列入发展战略规划和工作计划,或者没有将中央的战略方计真正加以实。

(2) 我国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政策,尤其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有助于技术商业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

(3)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我国目前学校教育中尚没有设立专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学科,现有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都是半路出家。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知识的社会普及程度也比较低,未引起全民的关注与重视。

四、几点看法和建议

(1) 政府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考虑。要制定好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断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适当降低煤炭的比重。

(2) 按照资源节约和开发并重的方针,在加大对我国能源资源勘查和能源储备的基础上,在合理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煤矸石、油页岩、石煤和可燃冰等其他化石能源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情报》

无论是从环境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发展都是必须的。尽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相信那些难题终究会被我们所解决,并且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第6篇:可再生能源世界

沈阳美亚热冷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美国亚太投资控股(中国)有限的独立公司。

公司成功的开发利用了浅层地能(热)的新能源,并震动了能源界,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专家评价说该项技术的应用,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发现一个大油田。它将为节能减排领域带来一场空前的革命,由于其节能和环保的双重效益,国际上将其列入21世纪最有前途的50项新技术之一。沈阳美亚以同井回灌专利技术,打开了一个新的可再生能源世界,沈阳美亚以自主的知识产权,代替了传统的水源热泵(多井制),已成功为沈阳市落实节能减排、节水省地的一个新的亮点,沈阳美亚公司拥有该项核心技术,已形成从设计、施工、管理、服务一条龙的产业链。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为2005年北京可再生能源大会致辞中强调指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因此,大力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贾庆林、曾培炎等国家领导人及建设部部长汪光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等先后进行了考察和批示。

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将其列入《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歧山亲自过问这项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广应用中央液态冷热源系统的意见》确定对“中央液冷热源

系统”的单井抽灌技术不纳入水资源费的收取范围。还出台了《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推广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意见》,对推广工作进行具体规划。

本公司成立在沈阳市,几年来,备受市政府领导及各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市委书记和市长多次带队到本公司视察和指导工作,李英傑市长还亲自参加全国节能工作会议并向大会介绍“沈阳美亚热冷源科技公司成功开发利用浅层地能(热)的节能的新项目和沈阳市全面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建设的经验。

由于市领导重示,市政府召开多次专项会议,先后出台了“打造沈阳市蓝天工程计划”(用地源热泵技术取代燃煤供暖方式)和沈阳市人民政府沈政发[2006]20号文即:“关于全面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同时,根据中央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要求,市长、区长签定任务落实责任状。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第7篇: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综述

要:截止到2001年底,世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6. 7%。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的和方向各不相同,但总体发展较为迅速,表现在:1)大型并网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了5000万千瓦;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为126万千瓦,到“十一五”末期,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2)太阳能光伏发电稳步发展。2005年,世界光伏发电总容量超过250万千瓦,我国达到7万千瓦以上。3)太阳能热水器继续在能源供应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到2005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7000万平方米,约占全球使用量的60%,在过去10年中增长率达到27%。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将是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钧生物质能现代技术利用多样化。在国外,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利用得到了政府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重点将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预计到2010年,我国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2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总计年替代200万吨成品油。

关键词:世界;中国可再生能源;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策略;展望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如光伏发电、风电等年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实现能源多样化、应付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替代能源。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

一、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概况 截止到200年底,包括传统的生物质能源和水电,世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6. 7%,新兴的可再生能源也在全球的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据了2%。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000万千瓦,其中小水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达到了6100.1800.3900. 890和180万千瓦。就发展速度而言,并网光伏发电发展最快,2000-}-2001年,其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66%;其次是风力发电,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7%0

二、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

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动因和方向有较大差别。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能源来源多样化,保障能源安全;保持技术优势,扩大出口。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扩大能源供应和缓解能源短缺。因此,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所采取的战略也有一定的差别。

欧盟是世界上最推崇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集团,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是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欧洲已经成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技术和市场发展的中心。欧洲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制定具体目标、落实经济政策、建立研发队伍、培育产业基础、建立市场氛围、鼓励企业竞争。

美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策略则是注重技术优势、保持世界领先。美国对于不同的技术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太阳能发展的重点在技术研发,保持工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风力发电、地热则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的重点是成本驱动,开拓市场;氢能则是着眼未来、强调国际合作。

印度和巴西是发展中国家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领头羊。印度注重根据自身条件,寻找突破口,所采取的策略是:风力发电以市场换技术,市场规模和产业技术同步发展;太阳能是适度发展,使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生物质能源则以解决农村能源为主;氢能是跟随国际潮流,在研发上面有所投入。巴西则是依靠资源优势,重点在水电和生物液体燃料方面有所突破。2001年,巴西生物液体燃料产量达到了1500万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从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小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总量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

1.大型并网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大型并网风电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20002005年的年增长率为28%, 2005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了5000万千瓦。

我国的并网风电在“十五”期间也得到迅速发展。到2005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为126万千瓦,位居世界第十位。其中2005年新投入运行的风机容量接近50万千瓦,年增长率达到60%0目前,新装机主力机型为1. 5--2. 5兆瓦,平均为2兆瓦左右。我国已经建成了X13个风电场,掌握了风电场运行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风电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才,为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处在准备阶段的风电项目装机已达100万千瓦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风电场开发的黄金时期,据国家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到“十一五”末期,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中国将成为继欧洲、美国和印度之后发展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

2.太阳能光伏发电稳步发展

2005年,世界光伏发电总容量超过250万千瓦。光伏发电从主要为边远地区的居民供电向并网发电方向发展,2005年并网发电占全部光伏发电总容量的80%以上。2005年,世界光伏发电产品的产量超过了1000多兆瓦。

2005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也达到7万千瓦以上,光伏电池的制造能力也已超过200兆瓦,生产企业有10多家。近两年,在德国和日本等极为优惠的经济政策的激励下,国际光伏市场需求强劲,我国的光伏产品也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产业建设的热潮,目前还有几条万千瓦级的组件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目前的光伏发电的成本还很高,政府的激励政策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日本和德国是其主要的需求市场。因此,考虑到经济成本及支持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光伏发电应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还将以采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为主,以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计划将建设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万千瓦,为2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即目前我国三分之一的无电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屋顶系统的经验,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在公益性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到2010年建设总容量5万千瓦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此外,还将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不范项目,为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做准备。“十一五”末期,我国在光伏系统这三个方面的应用总量将达到约X10万千瓦。

3.太阳能热水器继续在能源供应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太阳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用于城乡居民热水供应,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在我国已经完全商业化,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到2005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7000万平方米,约占全球使用量的60%,在过去10年中增长率达到27%0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家超过3000家,生产量超过1000万平方米,全真空玻璃管热水器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和建筑结合的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将是今后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

4.生物质能现代技术利用多样化

生物质能源是除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外,人类消耗的能源资源的最大来源。2000年,全球生物质能消费量为17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供应的1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和技术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以商业化利用为主,主要是发电供热,其次为生物液体燃料。而发展中国家消耗的生物质能大部分是非商品能源,以直接燃烧用作炊事和采暖为主,热效率很低(仅10%左右),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生物质能商业化利用的主要技术方向包括发电技术、气化技术、液化技术和成型技术等。在发达国家,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占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70%,美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000万千瓦,单机容量为10兆-30兆瓦,预计2015年将达到1600万千瓦。目前,北欧国家广泛采用生物质供热和热电联产。此外,随着石油供应的口趋紧张,世界各国都在尝试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液体燃料,例如燃料乙醇、合成柴油和生物柴油等。20世纪70年代末,巴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木薯和甘蔗制乙醇计划,全国现有X185个乙醇生产),年产乙醇137亿升,有X100万辆汽车采用纯乙醇燃料。欧洲近年来大力开发生物柴油技术,利用休闲耕地生产油料作物。这类技术在德国发展最为迅速,已经形成近百万吨的生产能力,并制定了面向商业化应用的扶持政策和技术标准等。

在国外,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利用均得到了政府的政策优惠和扶持。美国生物质发电成本为5-}-6美分/千瓦时,而上网电价在9美分/千瓦时左右,高出常规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巴西生物乙醇的生产成本最低,已降到22美分/升,接近汽油价格,政府给予投资补贴和优惠价格。

我国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主要是农业废弃物、森林和林产品剩余物及城市生活垃圾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其中约三分之一可作为能源用途,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废弃物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森林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量也相当丰富。能源作物是具有商业开发前途的生物能源资源。适合我国种植的能源作物品种很多,主要有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和一些野生植物,例如,漆树、黄连木和甜高粱等。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然以传统的燃烧技术为主,生物质气化、液化和发电等技术正得到逐步发展。气化以厌氧发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主,同时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直接气化技术。目前,全国已经建成小型户用沼气池1200多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多座,年产沼气50多亿立方米。我国在生物质能源液化技术方面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目前主要开发和利用的技术是乙醇燃料技术和生物油技术。全国已经建成南北两大乙醇燃料生产基地,形成了1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生物油产量已经达到5万吨左右。生物质能源发电技术主要集中在糖厂的热电联产和稻壳发电,其装机容量约200万千瓦。其他形式的生物质能源发电,例如,气化发电、混合燃料发电技术的应用还不具备规模。

根据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生物质能利用重点将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生物质发电主要有农林废弃物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在“十一五”期间将形成500多万千瓦的装机能力。在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区域型的兆瓦级的以秸秆、稻壳、蔗渣、灌木林和木材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等。

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产生的沼气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部分生活用燃气,生物质气化技术还可以作为解决农村废弃物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扩大农村地区的户用沼气,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沼气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城镇发展以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为气源的集中供气。

生物质液体燃料是重要的石油替代产品,主要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近期我国重点技术研发方向是利用非粮食原料(主要为甜高梁、木薯以及木质纤维素等)生产燃料乙醇技术和以麻疯树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并建设规模化原料供应基地,建立生物质液体燃料加工企业。到2010年,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2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总计年替代200万吨成品油。

四、结语

世界可再生能源现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商业化水平,无论从资源、技术还是产业角度看,可再生能源在近期都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在世界能源供应中发挥作用,可以在未来能源供应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可以达到10%以上,2050年可以达到10%或更高的水平,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我国也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国家目标:到“十一五”末期,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利用等将达到2. 7亿吨标准煤,满足10%的能源需求,2020年达到15%,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总量将达到}1. 5亿吨标准煤。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相关的价格、税收、强制性市场配额和并网接入等鼓励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可以预期,未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第8篇: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

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前言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在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借鉴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从现在到2020 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为了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落实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本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形势任务、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点领域、以及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是落实《可再生能源法》的重要措施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本规划是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据。

目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

(一)发展状况

(二)存在问题

(三)形势和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布局和重点领域

(一)水电

(二)生物质能

(三)风电

(四)太阳能

(五)农村可再生能源

四、环境影响分析

五、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得到国际社会和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优惠政策,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水电已是能源供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技术基本成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生物液体燃料对替代石油、发展农业经济的作用日益显著。

我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水电、沼气、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加快了风电、生物液体燃料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生物质能、风电和太阳能,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为更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创造条件。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状况

“十五”时期,水电建设大中小并举,开发建设速度显著加快;采取特许权招标等措施,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以“送电到乡”和解决无电人口生活用电问题为契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小风电,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通过市场推动,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以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为先导,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利用。2005 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开发利用状况

“十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水电、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电、太阳能利用取得显著进展,可再生能源的作用逐步增大,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到2005 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17 亿千瓦(包括约700 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3%,水电年发电量3952 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6%。。结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稳步推进沼气发展。到2005 年底,全国已发展户用沼气池1800 多万户,建成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有机废水沼气工程约1500 处,沼气年利用量达到约80 亿立方米,为近7000 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到2005 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约200 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约170 万千瓦,垃圾发电约20 万千瓦,其余为稻壳等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等。为了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国家开展了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研发和试点工作。到2005 年底,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2 万吨,以甜高粱茎秆、木薯等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已具备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以小桐子(俗称麻疯树)、黄连木等非食用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技术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

为了加快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国家采取特许权招标方式推进大型风电项目建设,并促进风电设备本地化生产和风电技术的自主创新。到2005 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 多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26 万千瓦,为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偏远地区还有约25 万台小型独立运行的风力发电机,总容量约为5 万千瓦。

为了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国家组织实施了“送电到乡”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到2005 年底,全国光伏发电总容量达到7 万千瓦,在12 个县城、700 多个乡镇建设了独立光伏电站,推广了50 多万套户用光伏系统,极大地推动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为了扩大太阳能热利用,国家积极推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有效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和应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到2005 年底,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8000 万平方米。2005 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生物质能)为1.66 亿吨标准煤,约为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相应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3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 亿多吨。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十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热利用等领域已形成了技术门类比较齐全、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保障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迅速发展。同时,生物质能高效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兴技术和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水力发电装备制造和施工技术日臻完善。在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已可以制造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形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水电设备制造和水电工程施工能力,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沼气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户用沼气系统和零部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施工,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沼气技术服务机构,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工艺技术成熟,已形成了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队伍,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其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发展明显加快,掌握了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风电技术和产业发展开始起步。独立运行的小型风电机组已有较长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历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自主研发基础上,已可以制造600 千瓦至1.5兆瓦的并网型风电机组。

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十五”时期国家组织实施的“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市场对光伏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年生产能力超过50 万千瓦。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已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年产量达1500 万平方米,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有1000 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年总产值达120 亿元左右。太阳灶、太阳房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总体布局和重点领域

(五)农村可再生能源

1、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1)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投入,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因地制宜开展秸秆和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推动太阳能利用工作,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发展目标。到2010 年,全国户用沼气池达到4000万户,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达到4700 处,农村户用沼气年产气量达到150 亿立方米;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到5000 万平方米,太阳灶保有量达到100 万台。

2、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

(1)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继续利用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在小水电资源丰富地区,优先开发建设小水电站,在缺乏小水电资源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推广使用小风电、户用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约100 万户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节约和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显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为确保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将采取下列保障措施和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1)全面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考核指标。认真落实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有关规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

(2)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需要,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指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试点项目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评价、标准制定和设备国产化等工作。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3)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国家有关部门采取财政、税收、价格等综合措施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并通过组织政府投资项目和特许权项目等方式,培育持续

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电网企业要按照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电力项目的布局,做好电网接入的规划和试验研究工作,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上网和销售。石油销售企业要按国家规划和实施计划制订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市场规划,并在技术和设施方面做好收购及销售生物液体燃料的准备工作。

(4)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作为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重点支持生物液体燃料、风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技术攻关和技术产业化工作。建立国家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管理机构,整合现有技术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可再生能源基础教育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支持国内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和装备能力建设,为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9篇: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

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发展农村沼气,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我国沼气发展的试验和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较长时期,沼气建设起落较大,总体发展较慢。20世纪

五、六十年代进行了研究和试验。20世纪70年代由于农村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掀起了沼气建设高潮。20世纪90年代为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阶段。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和试验,中国沼气建设技术和工艺获得重大突破。

同时,中央和国务院历届领导对农村沼气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强有力的支持。

2003-2007年,中央累计安排国债资金80亿元,在7.3万个村支持建设823万户沼气,引导带动了沼气发展。至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已达到2200万户,已有8个省区户用沼气保有量超过100万户。

目前,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国务院常务会议2008年11月确定将农村沼气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措施之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其中明确表明将加快农村的沼气建设,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过去每年沼气中央财政要投入20亿元,2009年在这个水平上要进一步提高,以使每年能解决400万到600万农民家庭使用沼气。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抉择,农村沼气建设也自然在其中。根据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沼气建设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加速沼气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沼气建设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沼气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沼气的定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利用价值等,接着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农村基建与沼气的发展,然后具体介绍了国际国内生物质能行业和沼气行业的现状。随后,报告对沼气产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生产利用模式分析、沼气发电分析、技术与装置发展分析和项目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沼气产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趋势。您若想对沼气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想投资沼气项目,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1世纪以来,在缓解能源、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可再生、低污染性的生物质能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其中的沼气能,由于其分布广泛、建设成本低、综合效益显著、适合农村等特点,更是成为国家能源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先发展重点。

中国的沼气建设起步于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至2006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已达到2200万户,已有8个省区户用沼气保有量超过100万户。沼气建设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为用户提供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状况和农民生活条件,并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沼气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巨大。预计到201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7.8亿吨,其中约4亿吨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预计到2015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其中约一半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中国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将分别达到25亿吨和32.5亿吨,约可产出沼气1500亿立方米和1950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4亿吨和3.1亿吨。另外,中国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潜藏着丰富的沼气资源。2020年,中国沼气开发量将达到270亿立方米,是2000年的4倍之多,年增长率为9.1%,大大超过化石燃料(煤、油气)的增长速度,相当于2122万吨标准煤量,也就是约3000万吨原煤的数量。总之,中国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大有可为。

本报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沼气产业协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国内外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相关行业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首先介绍了沼气的定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制取条件和沼气池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沼气行业的发展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了广西、四川、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区沼气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沼气产业做了生产利用模式分析、沼气发电分析、技术与装备发展分析、沼气发电设备重点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沼气项目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沼气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对策。您若想对沼气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想投资沼气项目,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据估计,在英国,利用人和动物的各种有机废物,通过微生物厌氧消化所产生的甲烷,可以替代整个英国25%的煤气消耗量。 近年来,中国沼气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沼气池总数已达到1000多万个。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农村,有些地方除用沼气煮饭、点灯外,还办起了小型沼气发电站,利用沼气能源作动力进行脱粒、加工食料、饲料和制茶等,闯出了用“土”办法解决农村电力问题的新路子。专家们认为,21世纪沼气在农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比拟的特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这些特点就更为显著了。首先,沼气能源在中国农村分布广泛,潜力很大,凡是有生物的地方都有可能获得制取沼气的原料,所以沼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其次,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开支。沼气电站建在农村,发酵原料一般不必外求。兴办一个小型沼气动力站和发电站,设备和技术都比较简单,管理和维修也很方便,大多数农村都能办到。据调查对比,小型沼气电站每千瓦投资只要400元左右,仅为小型水力电站的1/2-1/3,比风力、潮汐和太阳能发电低得多。小型沼气电站的建设周期短,只要几个月时问就能投产使用,基本上不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采用沼气与柴油混合燃烧,还可以节省17%的柴油。中国地广人多,生物能资源丰富。研究表明,在21世纪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利用粪便、秸秆、杂草、废渣、废料等生产的沼气来发电。

农村户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主要用来做生活燃料。修建一个容积为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头猪的粪便发酵原料,它所产的沼气就能解决一家3―4口人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沼气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中,如温室保温、烘烤农产品、储备粮食、水果保鲜等。沼气也可发电做农机动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的沼气可用来发电、烧锅炉、加工食品、采暖或供给城市居民使用。目前,中国沼气池的推广应用规模居世界首位,国家计划到2010年,要达到2600万口。由此,建池数量将占到全国适宜沼气发展农户的20%。

记者昨日从西安市农委获悉,西安农村

8.5万沼气用户为节能减排作出大贡献:每年节煤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2万吨。今年,西安还将有9000农户使用沼气,为节能减排再立新功。

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将产生的效益是:

一是农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根据农户建设沼气前后的燃料和耗电量对比测算,一口8㎡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80㎡,替代烧柴3000公斤,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1000元左右;农田施用沼渣、沼液,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200公斤以上,节支400元,即沼气户每年节能增收在1400元以上。以蔬菜、茶叶等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广“猪-沼—菜、猪—沼-茶、猪-沼-烟”等综合利用模式,实施立体经营,效益更为显著。

二是农村生态效益不断改善。人畜粪便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和瘟疫传染源,发展沼气,将人畜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使农民用上了现代清洁炊事用能,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生活习俗,提高了生活质量。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料,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有效控制了农业源污染。同时减少了农民的生活用柴量,有效保护了林地,我县现有2万沼气户,相当于每年保护林地6000余亩。青了一片山,绿了一河水,富了一方民。

三是农村社会效益不断增强。沼气的综合利用,减轻了农村环境污染,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保护了森林,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使农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小班体育目标下一篇:仓库主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