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为例

2023-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职业素养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素养的内涵理解较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将职业素养内涵概括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1]。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进取心、吃苦耐劳等方面;职业技能由于具有显著的专业或职业特点,具有明显的特殊要求及专业指向。在职业素养四个方面中,职业道德是基石,是人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均建立在职业道德良好的基础之上。职业技能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占用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会相应得到强化。当所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的职业行为习惯时,我们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真正的职业人。

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企业技术专家访谈和优秀毕业生跟踪回访,我们将职业素养细化为高职院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需培养的八大专业核心能力,即:专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履行责任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中的问题与不足

现今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职业心理素质不良,思想道德素质偏低,职业意识淡漠,缺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职业能力较弱等多方面问题[2]。究其最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仅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根本。

(一)实训课未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

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后,理论课与实训课比重有所变化,实训环节增加,设备不断完善,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但还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没从根本上激活双方的主动创造性,学生仍然是传统意义上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他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个性和能力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教学设备更新周期太长

很多在外实习的学生反映,学校很多教学中正在使用的设备已是很多公司所淘汰的,在学校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无法与走入社会之后的公司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无缝对接,存在较大断层。

(三)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收效甚微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后作业中都会有意识地激发和培育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但是最终效果却不甚理想,由于学生基础能力有限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加之课堂时间空间有限,并且该成果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考量机制,教师很多创新性的想法和尝试无法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或是收效甚微,学生们对于考试之外的很多课外知识也并不是很重视。

三、职业素养培育的必由之路——以赛促学,培育工匠

针对上述职业素养培育中的问题与不足,技能竞赛能够很好地做出补充。随着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增强我国制造业人才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人才质量,培育具备“工匠精神”技术技能人才,国家从制度层面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奠定了基础:《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要求“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3]。

随着大赛制度的不断完善,国赛、省赛、校赛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基本形成,大赛已成为学生展示精湛技艺、良好素养的重要舞台,成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多元合作的平台,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在竞赛中弥补了课堂传统教学设计的不系统和方式方法创新不够等空白,将职业素养的培育融入在竞赛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在校高职学生的八大核心能力,同时将坚忍不拔、团结合作、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更加生动形象地印刻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四、参与技能竞赛的培育功能——寓学于赛,培育素养

(一)强化巩固专业能力,紧随行业前沿

专业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从事自己专业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具。

在正式竞赛开始之前,参赛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重复性极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技能大赛前所带来的紧凑节奏和压力下,平时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不断地练习中熟能生巧,操作流程也在不断地训练中能够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将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来牢牢地印刻在心中,这相较于平时课堂上的知识传输而言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从竞赛开始前的准备阶段一直到竞赛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开始深入系统地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运用。

职业技能竞赛的题目最贴近行业企业的工作实践,是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浓缩和提炼,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拓宽视野,参赛选手还可以进行实际演练,优秀的选手能达到职业资格水平,参加工作后就能迅速地进入工作岗位,适应工作环境,获得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锻炼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终身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项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着技能竞赛的前中后期。

技能大赛也是一次对知识面的考验。在前期准备阶段,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课堂内曾经学过的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学习甚至是熟练运用其他一切相关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技能竞赛的氛围中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虽然过程学生来说较为艰难,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不再畏惧新的知识,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学习,养成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为之后创新和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激发主动创造性

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分析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的一般问题。并要具备创新意识,了解基本的创新方法。

职业技能竞赛的题目一般源于企业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竞赛的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设法去解决对学生们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来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竞赛中当解决问题遇到瓶颈时,便能够激发学生们主动创造性,促使学生们的新旧思维模式不断碰撞自发地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与尝试,虽然很多想法不成熟,或只能停留于理论,但创新的种子已经萌芽。

(四)培育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工具,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在技能竞赛中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学生们充分运用自己所熟知的信息技术及工具来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提升沟通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技能竞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莫过于团队,在前期准备阶段,巨大的压力和训练促使团队成员们互相支持彼此监督,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在比赛时的繁重任务下,时间有限,所以需要明确的分工和相互默契的沟通配合来共同完成比赛任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般产品项目的研发、生产与测试的组织与管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六)加强履行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在技能竞赛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合作除了提升沟通合作能力外,也让他们学会了信任与履行责任,每一个人负责的环节都足够完美时才有可能获得完美的结果。

同时,技能大赛从组织和实施大赛时的竞赛方案设计、技术文件撰写、样题设计、赛场设计、设备与工具的确定和准备、赛题设计、裁判员遴选与培训、技术咨询、赛场组织等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技能大赛如此氛围的熏陶下,能够更好地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严谨、专注、敬业的职业素养,让他们体会到以精益求精、严谨、坚定、踏实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认真感悟学习,秉承这种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比赛,并延续到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五、构建以技能竞赛为抓手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第二途径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知,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技能竞赛能够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八大核心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完善以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为依托的第一途径的同时,加大力度构建以技能竞赛为抓手的第二途径,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素养的培育功能。

(一)技能竞赛常态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竞赛制度的不断完善下,现今技能竞赛已形成国赛、省赛、校赛三级技能竞赛的体系,大小赛事层出不穷,但存在着项目多,但学生参与面狭窄的问题。很多学生由于畏难心理不敢申报,有的认为申报了也不一定拿到奖项,导致学生参与度较低。为拓宽受惠面,学校应设立不同难易程度的校级技能竞赛,可分为选拔类与常规类,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技能竞赛中,可以从难度较低的技能竞赛开始起步,熟悉竞赛流程,之后再投入选拔类竞赛中。

(二)竞赛培养规范化

在竞赛常态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规范技能竞赛培养途径中的管理,将技能竞赛融入到学生日常培养方案中去:1.设立导师制,从学生刚入学开始就选配竞赛指导老师,除平时学业外可由导师带领学生涉猎课外知识,全程指导学生的创新想法。2.设立学分制,将技能竞赛的参与编制到学生选修学分中,鼓励学生多多参与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竞赛。

(三)技能竞赛去功利化

在进行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的同时,我们应警惕出现教学和实训方面表现出来的应赛教育倾向,并建立科学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估和竞赛评判制度,同时加强弘扬“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这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赛宗旨,并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理论、人生哲学、竞技理论等角度,对其内涵进行全方位诠释,以构建职业技能竞赛的竞技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政策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速,为了增强我国制造业人才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国家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所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对2015年以来历届技能竞赛参赛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探索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及培养模式。

关键词:技能竞赛,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德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86-88.

[2] 魏宏玲.基于项目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产品执行机构的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3):84-85+96.

[3] 金璐,任占营.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9-62.

上一篇:基于管材和管径选择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思路研究下一篇:小议幼儿区域活动的合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