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的特点

2022-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河南方言的特点

河南灵宝市故县镇方言的人称代词

摘要:本文对灵宝市境内故县镇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了描写,主要从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描写,并对人称代词中的感染作用和用内部屈折来表示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故县方言 人称代词 感染作用 内部屈折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陕晋三省交界地带,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灵宝方言内部语音、词汇、语法稍有不同,可分为以城关镇方言为代表的东部和以故县镇方言为代表的西部。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故县方言的人称代词。

故县方言有阴平31、阳平35、上声42、去声55四个声调。

故县方言中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如下表:

人称 单数 复数

第一人称 我[ŋuə42] 我[Nuə31]

第二人称 你[42] 你[31]

第三人称 他[42] 他[31]

包括式 咱[35](哩[0]、的[t0])

其他 自家[ts55 31],伢[31]

一、人称代词的语法功能

(一)单数人称代词

我[ŋuə42],你[42],他[42]是单数人称代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

1.作主语

我[ŋuə42]来了两天了。(我来了两天了。)

你[42]上几年级了?(你上几年级?)

他[42]不在屋。(他不在家。)

2.作宾语:

狗咬我[ŋuə0]了。(狗咬我了。)

刚才有人寻你[0]。(刚才有人找你。)

你把这东西给他[0]。(你把这个东西给他。)

3.作定语:

这本书是我[ŋuə42]的。(这本书是我的。)

这是你[42]的东西吧?(这是你的东西吧?)

这是他[42]的眼镜。(这是他的眼镜。)

我[ŋuə31]哥明儿去上班。(我哥哥明天去上班。)

你[31]屋在哪哩?(你家在哪儿?)

我是他[31]同学。(我是他的同学。)

单数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如果中心词为亲属称谓,如“我爷、我奶、我爸、我妈、我姑、我叔、我舅、我姨、我哥、我嫂、我姐、我姐夫、我弟、我妹”,一般不加“的”。

如果中心语是一般名词,少数词不加“的”,如我领导、我老师、我同学、我学生、我村、我学校、我教室、我厂、我单位、我屋、我家,大多要加“的”,如我的书包、我的桌子、我的筷子等(“你、他”的情况相同,仅用“我”来举例说明,包括复数形式)。

(二)复数人称代词

故县方言用单数人称代词变调来表示复数,即“我、你、他”由上声变调为 [ŋuə31][31][31]。或者变调后加上“哩[0]”、“的[t0]”表示复数。复数人称代词同样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

1.作主语

我[ŋuə31](哩、的)今儿放假了。(我们今天放假了。)

你[31](哩、的)吃饭了没?(你们吃饭了吗?)

他[31](哩、的)走了。(他们走了。)

2.作宾语:

他想捣我[ŋuə31](哩、的)。(他想捉弄我们。)

有人叫你[31](哩、的)。(有人叫你们。)

我想等他[31](哩、的)。(我想等他们。)

3.作定语:

他把我[ŋuə31](哩、的)的书弄没了。(他把我们的书弄丢了。)

这是你[31](哩、的)的桌子吗?(这是你们的桌子吗?)

这是他[31](哩、的)的地。(这是他们的地。)

我[ŋuə31]学校刚盖了教学楼。(我们学校刚盖了教学楼。)

你[31]村一人几亩地?(你们村每人分几亩地?)

他[31]老师回去了。(他们老师回去了。)

作定语时多数情况带结构助词“的”,少数情况不带“的”,不带“的”的复数人称代词后也不带“哩[0]”“的[t0]”表示复数。无论是否带结构助词“的”,都读复数形式的本调,如:我[ŋuə31],你[31],他[31]。

(三)包括式人称代词

咱[35](哩[0]、的[t0])是用来总称自己和对方的人称代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作定语时,“咱(哩、的)”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

咱(哩、的)厮跟上去。(咱们一起去。)

他老没给咱(哩、的)。(他一直没给咱们。)

这是咱(哩、的)的桌子。(这是咱们的桌子。)

咱(哩、的)狗在外前哩。(咱们的狗在外边。)

有时候也用“咱”指称第一人称单数。如:

咱没上几年学,啥都不懂。(我没上几年学,什么都不懂。)

伢把这给咱了。(他把这给我了。)

(四)其他

自家[ts55 31]可以跟在单复数人称代词之后作反身代词,也可以单独出现表示“自己”。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作定语时,可以带“的”,也可以不带。

他自家过来就对啦。(他自己来就行了。)

招呼好你自家。(照顾好你自己。)

屋里都是咱自家的桌子、椅子。(房间里都是咱们自己的桌子、椅子。)

都是自家屋里的东西。(都是自己家里的东西。)

伢[31],应为“人家”合音,在故县方言中可以指称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伢都去啦。(他已经去了。)

你把东西给伢。(你把东西给他。)

你把伢兀东西放到哪啦。(你把他的那个东西放到哪儿了。)

这是伢屋。(这是他家。)

和“咱”对举时,有强调或者表羡慕的意味。

伢都考上大学了,咱连高中都没毕业。(他都考上大学了,我连高中都没毕业。)

伢屋比咱屋大多了。(人家家比咱们家大多了。)

这东西是伢的,不是咱的。(这东西是人家的,不是咱们的。)

“伢”可用在“我、你、他”的前边,对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句子进行强调。

今儿放假,伢我还去上学了。(今天放假,我还去上学了。)有自嘲的意味。

都八点了,伢你咋还没吃饭哩。(都八点了,你怎么还没吃饭呢?)表惊讶。

伢他早起就走了。(他早上就走了。)表强调。

二、相关问题

(一)人称代词的感染作用

李荣(1965)曾经指出:语法上属于同一小类的用法相近的字,有时在读音上会互相吸引,引起字音的改变。李荣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作“感染作用”。例如郑州“我、你”(古音均为次浊声母上声)今读上声[],符合音变规律,“他”(古音清声母平声)今读上声[],不符合音变规律。“他”字读上声,是受了“我”字、“你”字读上声的影响。

“我”是果开一疑母上声字,“你”是止开三疑母上声字,“他”是果开一透母平声字,在今故县方言中,“他”的单字调和“我”“你”相同,都读成上声,和郑州方言一样,是感染作用产生的。即“他”字声调的演变受同为人称代词的“我”和“你”的影响,变得与后者一致了。此类现象在方言中并不少见,关中方言、山西方言南区的临猗、万荣、运城,还有河南的卢氏、陕县,广东四邑话、惠州客家话等地的人称代词都有类似的用法。

(二)故县方言人称代词的内部屈折

内部屈折是利用词内部词根的语音变换所构成的语法形式,这种语法形式必须表达某种特定的语法意义。根据这一定义,我们认为故县方言存在着内部屈折,利用变调来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体现了“数”的语法范畴。故县方言还用变调来表示某些领属关系,体现了“格”的语法范畴。

一定的语法意义总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来表现。汉语缺乏形态的变化,很多语法意义主要借助虚词、语序等手段来表达,但具体到古代汉语或汉语方言,同一种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就可能多种多样。古代汉语是一种有形态语言,由于语言系统中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的发展变化,使得内部屈折逐渐减少。

在古代汉语中,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这些语音内部屈折可以表示使动等语法意义,可见这种语法手段在汉语中历史悠久。虚词的出现使格和数的内部屈折消失,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人称代词并无数的语法范畴,通过添加后缀“们”表示复数形式。故县方言中既可以用变调的方法来表示复数和某种领属关系,也可以附加“哩”“的”等后缀来表示复数和某种领属关系,内部屈折和附加式共存,体现了由屈折向虚词变化的一个过程。语音内部屈折作为一种形态的变化,古代汉语曾经有之,虽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但在方言中仍然存在,仍然是汉语的语法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甘于恩.广东粤方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J].中国语

文,1997,(5).

[2]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3]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J].中国语文,1965,(2).

[4]乔全生.山西方言人称代词的几个特点[J].中国语文,

1996,(1).

[5]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6]田希诚.运城的人称代词[J].中国语文,1962,(8.9合刊).

[7]温锁林.汉语的内部屈折及相关的语言理论问题[J].语

文研究,1999,(2).

[8]张延华.山西临猗方言的人称代词[J].中国语文,

1980,(6).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包旭玲,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包旭玲

第2篇:苍南方言现状及特点分析

方言承载着族群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方言词语记录了地方民俗风物,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地域文化历史,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地方戏剧、曲艺、民歌等民间艺术,以方言表现艺术形式。如不用方言演唱,这些民间艺术就失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可以说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缩影、灵魂,是窥视地域文化的一道门。苍南方言较多,特色鲜明,向来为语言、民俗、历史等专家学者所关注。

一、苍南方言种类与现状

苍南是个多方言的地方,方言十分复杂,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有瓯语、浙南闽语、蛮话、金乡话、畲话等五种差异很大的方言。为了便于交际交流,一些人不得不学习多种方言,这样便形成了“双方言”甚至“多方言”区,为人类语言界一大奇观。

1. 瓯语。瓯语即通常所讲的温州话,为吴语的一个分支,是苍南地区一种重要的方言。温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丁治民教授认为,它约在东晋“永嘉之乱”后逐渐形成。苍南瓯语主要分布在苍南东北部,以龙港镇、宜山镇为代表。讲温州话人数略少于苍南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龙港镇、宜山镇大部分村居讲瓯语,灵溪镇、钱库镇、马站镇蒲城、桥墩镇天井也有一些村庄讲瓯语。其中蒲门话被普遍认为是吴语区中的瓯语支系,它与老宜山范围为代表的苍南瓯语有着较大差别,只限于蒲门城内那部分人沟通交流。

2.浙南闽语。苍南闽语常被称为“福建话”,属于闽语中的浙南闽南语,讲话人群大抵是明末清初福建泉州、漳州的移民后代。闽南语随移民传入苍南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当地方言,特别是“瓯语”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苍南闽语”,与福建南部的闽南语已有很大的差异。相对来说,苍南闽语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人群主要分布在苍南中、西、南部,灵溪、藻溪、桥墩、矾山、赤溪、马站、金乡、钱库等乡镇大部分地区,约占全县总人口一半多。

3. 蛮话。蛮话是苍南的一种土话,被刘绍宽等地方志学者认为是苍南土著语。蛮话受瓯语影响较大,特别是语音系统基本上向瓯语靠拢。苍南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温端政研究员研究发现,苍南江南片一半讲蛮话的几大姓氏都是从闽东、闽南移民而来的后裔,从蛮话来源和特点上分析,是闽东话被数量占优势的当地土著语言同化的结果。苍南讲蛮话的人群主要分布在苍南东部沿海地区,江南片的钱库、金乡、龙港等乡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4.金乡话。明嘉靖年间,朝廷在金乡设立军事卫所,迁出原来城内的全部居民,改驻明朝军队。这支部队多为戚家军中浙北籍军士组成,使用北部吴语的方言。后守军全部在当地解甲归田,所以历经数百年后,金乡城内居民使用的语言仍保持有北部吴语(即吴语太湖片)的特点。据语言学家考证,金乡话语系被认为是由北部吴语与官话、苍南方言长期混合使用后形成。金乡话只限于金乡城内交流,语系与周边地区有显著区别,语言学上称之为“方言岛”现象。金乡话带北方的口音,又有南方的腔调,发音柔和,尾腔轻,听起来舒服,相对易懂。目前作为主要语言使用的人数仅约3万。

5.畲话。畲话,汉族人一般称之为“畲客话”,在畲族内部则称之为“山哈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未定。其类似汉语客家话,是畲族使用的汉语方言。苍南畲话随明清时闽东移民传入。苍南畲民呈“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主要聚居西部和南部山区,散居于岱岭畲族乡、凤阳畲族乡、桥墩镇莒溪、腾垟办事处、矾山镇南宋、华阳、昌禅办事处、赤溪镇赤溪社区、中墩办事处、藻溪镇挺南办事处、灵溪镇凤池、沪山办事处、龙港镇平等办事处、马站镇魁里、城门、沿浦、渔寮办事处、钱库镇括山、项桥办事处等地。由于周围大多说浙南闽语或瓯语、蛮话,因此,苍南畲族与周边县市的畲族一样,都存在双语制现象。

二、苍南方言三大特点

1.方言岛现象。苍南县有两个吴语方言岛:一个是金乡城,一个是蒲城,主要形成于明初的军卫制度。明朝初年,明王朝为了加强海防,在金乡建立卫城,在蒲城建立所城,派遣了大量外地官兵来金乡卫与蒲城所进行屯兵抗击倭寇。金乡卫城与蒲城所城居民所说的语言主体由实行屯兵制的抗倭官兵带来,经过与当地语言的融合演变而成,在四周讲蛮话和闽南话的金乡城内形成了独特的金乡话,在周围讲闽南话和畲话的蒲城所城内形成了蒲城话。这两种城内方言与城外方言不能交流,便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岛现象。蒲城为吴语区方言的南极,一个受闽语包围的瓯语方言岛,是研究苍南方言的重要地方。

2.方言多差别大。苍南方言多且难懂,主要有瓯语、浙南闽语、蛮话、金乡话、畲话等五种,方言间差异很大,彼此间语法、词汇有很大不同,相互之间都不能交流。有人说苍南方言比联合国总部还多还难懂,实属世界罕见。为了交流,当地人不得不学习多种方言,于是便形成了“双方言”甚至“多方言”区,这种现象在面积仅有三百平方公里的苍南江南一带表现尤为明显,苍南江南片居民很多能讲多种方言。

3.文白异读普遍。白读音是本地传统方言的源头代表,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受北方话影响以及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交流,从而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而形成的。因此,白读音是苍南土话之根,文读音则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语之源。苍南方言同日语、越南语等一些弱势语种一样,音系模拟权威语种较多,所以苍南方言中文白异读现象极为频繁。

纵观苍南各种方言的成因与特点,是1700年来该地区经历四次大移民的结果,为地区多灾害、战乱及明朝军卫制度的产物。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非遗保护中心)

作者:陈庆泛

第3篇: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文化底蕴

摘要 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可分为“父系、母系、夫系、妻系”四大体系,“贺”和“霞”是该方言亲属称谓的特征词,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该方言存在着如此庞杂纷繁的亲属称谓系统,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极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等级、长幼次序及亲疏、男女之别。

关键词:黎川方言 亲属称谓 文化底蕴

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典范,它反映在亲属制度中并通过亲属称谓词记录下来。有着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称谓背景的中国古代社会,其社会结构的协调运作是以家庭内部的亲属制度的调整为前提的。这种亲属制度规定了家庭内部成员远近的血亲、姻亲、直系、旁系的复杂称谓,以区分他们之间不同的辈分、等级和地位。黎川方言和共同语一样都有着十分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在论述方言亲属称谓时,用了从不同角度区分出来的直系、旁系、血亲、姻亲、宗亲、外亲、妻亲、父系、母系、夫系、妻系等概念。

如果没有特别注明,本文中出现的“方言”均指“黎川方言”;本文采用国际音标注音,右上标的数字是调值。

一 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载:“中国的封建法律基于男尊女卑、宗族为本的原则,把亲属分为宗亲和外亲,自《大明律》开始,又由外亲分出妻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再把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而是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3种。”

本文为了能够更好地揭示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方言亲属称谓系统以父系家族为中心、以“亲”和“尊”为纽带的特点,将之分为四大亲属称谓体系: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夫系亲属称谓和妻系亲属称谓。

1 父系亲属称谓

父系长辈:太公(曾祖父)、太婆(曾祖母)、公(爷爷)、姆妈(兼指奶奶和母亲,但形同音不同,前者读为m22ma22,后者读为m35ma53)、爸(对称父亲)、爷(叙称父亲)、娘(叙称母亲)、大爸(父之兄)、儿(大伯之妻)、叔(父之弟)、婶(叔之妻)、贺姑(父之姐)、贺爷(父之姐夫)、姑(父之妹)、姑爷(父之妹夫)

父系同辈:哥(对称哥哥)、兄(叙称哥哥)、嫂(哥之妻)、弟(叙称弟弟)、弟嫂(叙称弟媳妇)、霞姊(姐姐)、姊夫(姐夫)、妹(叙称妹妹)、妹夫(叙称妹夫)、叔伯兄弟(堂兄弟)、叔伯姊妹(堂姐妹)

父系晚辈:崽(儿子)、女(女儿)、新妇(儿媳妇)、郎(女婿)、孙崽(孙子)、孙新亲属妇(孙子媳妇)、孙女(孙女)、孙郎(孙女婿)、曾孙(曾孙子)、曾孙女(曾孙女)、侄子(兄弟之子)、侄新妇(兄弟之子妻)、侄女(兄弟之女)、侄郎(兄弟之女之夫)

2 母系亲属称谓

母系长辈:太公(曾外祖父)、太婆(曾外祖母)、阿公(外祖父)、阿婆(外祖母)、舅公(舅公)、妗婆(舅婆)、母舅(舅舅)、妗儿(舅母)、贺姨(母之姐)、小姨(母之妹)、姨夫(母之姐妹之夫)

母系同辈:表兄弟(表兄弟)、表姊妹(表姐妹)

母系晚辈:外甥(外孙)、外甥新妇(外孙之妻)、外甥女(外孙女)、外甥郎(外甥女的丈夫)

3 夫系亲属称谓

爸(对称公公)、公儿(叙称公公)、姆妈(对称婆婆)、家娘(叙称婆婆)、霞爸(叙称夫之兄)、霞叔(叙称夫之弟)、霞姑(叙称夫之姐妹)

4 妻系亲属称谓

爸(对称岳父)、太人(叙称岳父)、姆妈(对称岳母)、太人婆(叙称岳母)、霞舅(叙称妻之兄弟)、大姨子(叙称妻之姐)、小姨子(叙称妻之妹)

如此庞杂纷繁的亲属称谓系统,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传统的宗法文化极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等级、长幼次序及亲疏、男女之别。由于受到了宗法思想的长期熏陶,亲属称谓也带有了明显的封建父系宗法制的烙印。

二 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第一,有些亲属称谓与实际亲属关系不一致,如把侄子和侄女分别称为“孙子”和“孙女”,这种称谓拉大了说话人与被称呼人之间的辈分。而把外孙和外孙女分别称为“外甥”和“外甥女”,这种称谓则缩小了说话人与被称呼人之间的辈分。再如,“嫂”原本只用来称谓哥哥的配偶,而在黎川方言中,“嫂”还可用来称谓弟弟、侄子、孙子、外甥和外孙的配偶,如把弟媳称为“弟嫂”,把侄媳和孙媳称“孙嫂”,把外甥和外孙媳称为“外甥嫂”。“郎”原本是指丈夫,而在方言却把女婿称为“郎”,把侄婿和孙婿称为“孙郎”,把外甥婿和外孙婿称为“外甥郎”。“媳妇”原本是指自己的妻子,方言中却指“儿子的配偶”。另外,还有把岳父母分别称为“契爷”和“契娘”。

第二,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亲属称谓可以区分为“对称”和“叙称”两种语体。“对称”是当面称呼的一种方式,对称时被称呼的人一定在场;“叙称”指叙述到某人时的一种称呼方式,叙称时被称呼人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在方言中,对长辈和平辈中年长于自己的亲属对称和叙称一般是不同的,其因“大概与传统的讳言尊长名号的习俗有关。因为不能直接称为尊长的名号,所以当面称呼他们时需要用称谓来替代。而对于弟和妹等年龄小于自己的平辈亲属以及辈分低于自己的晚辈亲属,因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号,面称时也就没有非使用称谓不可的必要”。

三 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1 浓重的宗法文化色彩

方言存在如此庞杂纷繁的亲属称谓系统,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宗法文化。传统的宗法文化极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等级、长幼次序及亲疏、男女之别。由于受到了宗法思想的长期熏陶,亲属称谓也带有了明显的封建父系宗法制的烙印。

(1)亲疏有别

首先,方言中对与自己亲近程度最高的血亲亲属的对称,包括祖父、父亲、兄长、叔父、姑母的称谓,往往都用单音节形式,具体表述为:公、爸、哥、叔、姑。徐天云(2007)认为,单音节称谓相比较其他音节结构称谓(包括重叠、后附和复合等构成的多音节),其体现出的亲情指数是最高的。而同属至亲的女性亲属,如祖母、母亲、姐妹等却并未获得相同的单音节亲情称谓,而是以双音节复合词的形式出现。这一现象反映出了中国历史上以父系为基础的严格区分男女的宗法制度对语言的影响。

其次,为了区别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于一些非直系亲属,方言中还常在其称谓前加上名字,比如直接用亲属称谓称呼自己的哥哥和姐姐,而对堂(表)哥、堂(表)姐则分别用“名字+哥”、“名字+姐”来称呼。还有对婆婆的叙称“家娘”与对自己妈妈的叙称“娘”的区别,前者中的“家”标记明显是因为不是自己人,所以特别客套,要拉近距离;而后者是宗亲称谓,是自己人,所以不需要再加上标记“家”。

(2)内外之分

由亲属称谓词体现出的亲属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轴心的两大亲属关系网,但这两类亲属关系在汉语人的观念中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纵观汉语亲属称谓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由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人们在亲属称谓上的价值取向是从家族言家庭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区别内外,分清远近的。

第一,这里所谈到的“内”、“外”,首先区分为“内亲”和“外亲”。“内亲”是指宗亲,指由同一祖宗所出的男性亲属及其配偶以及未出嫁的女子;“外亲”则指血缘由女性相联系的亲属。从上文所列的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可以看出,宗亲称谓词比姻亲称谓要丰富而且区分得更为细腻。例如,宗亲亲属称谓中区分“父亲的兄和弟”为“大爸”和“叔”;而外亲亲属称谓中“母亲的兄和弟”并不作区分,一律称为“母舅”,要区分其大小只能在称谓语前加排行“大”、“二”或“细”。这种不对称现象鲜明地体现出了汉民族对宗亲关系的重视。

第二,“内”和“外”还会作为一个语素用于亲属称谓,如“外甥(外孙或外甥)”、“外甥女(外孙女或外甥女)”、“内侄(妻之兄弟之子)”、“内侄女(妻之兄弟之女)”。在方言中,也把“妻之兄弟之子女”分别称为“内侄”和“内侄女”,而且并无与之相对应的“外侄”和“外侄女”的称谓,只是直接称为“侄子”和“侄女”。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发现表明:认知上突出的事物在语言上往往是无标记的,而不突出的事物在语言中往往是有标记的。所以,加“内”称谓语所指称的对象的心理地位是低于相应的无“内”称谓语的。

(3)尊卑、长幼有序

古代社会封建宗法统治的根本是秩序,长幼有序、兄仁弟恭、尊卑有等的道德准则对语言的影响极其深远,黎川方言的亲属称谓词就很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特征。

首先,方言亲属称谓系统按照辈分原则井然有序地排列(详见本文第一部分)。长辈和晚辈的称谓截然不同,突出辈分:不同的辈分采取不同的称呼,如儿女辈、同辈、父母辈、祖父母辈等,老少分明;在同辈中,则突出排行,长幼有序,如称自己的哥哥为“大哥”、“二哥”、“细哥(小哥哥)”等。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强调长者的权威性,而且年龄的长幼能决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多少。

其次,还体现在组合称谓中。“公孙、爷崽、娘女、兄弟、姐妹”等称谓语的组合顺序反映了亲属语素的长幼之序,不管是同辈还是异辈亲属语素组合均是长前幼后。方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孙公、崽爷、女娘、弟兄(共同语有)、妹姐”的说法,这说明长幼之序是绝对不能倒置的。而且,男女并举的“爷娘、夫妻、崽女、哥姐、弟妹”类,其排序一律是男前女后。由于父系社会的长期影响,男尊女卑已成为汉民族传统伦理的一部分,因此,男前女后也是一种极其自然的尊卑之序。

2 亲密的人际关系

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方言亲属称谓经常出现从他亲属称谓,包括“从夫”和“从妻”两种。比如,岳父(公公)、岳母(婆婆)面称时随妻(夫)称为“爸”、“姆妈”。

另外,方言中有些亲属称谓语会向外扩张,即彼此之间不具有亲缘关系的人也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来互相称呼,因为使用者认为使用亲属称谓语能够起到缩小说话人和说话对象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的作用,显得彼此更亲近,更容易消除障碍。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拟亲属称谓语”。方言中外化的亲属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主要用来称呼两类人:一类是与说话人不熟悉的听话者,另一类是关系密切的邻里、同学、同事、近友及其家庭成员。较为常用的拟亲属称谓语主要有以下11个:公、姆妈、大伯、叔、哥、弟、霞姊、姐、妹、嫂、弟嫂。当这些亲属称谓语外化使用时,会加上相应的形式标记成分,如“老兄、老弟、老姐、老妹”等,在原来亲属称谓词前面加了前缀“老”,从而增加了尊重和亲切的感情色彩;有时,这种形式标记是在亲属称谓的前面加上本人的名字或其丈夫的名字。可以看出,方言中虽然广泛使用拟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本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但它和常态的亲属称谓语之间仍然是泾渭分明的。

注:本文系2010年度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Y1015;2003年度南昌大学年度校基金,课题名称“抚州片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 徐天云:《北京话亲属称谓感情亲疏度的表达形式》,《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4]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安康师专学报》,200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付欣晴,女,1976—,江西黎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工作单位: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刘静,女,1976—,江西宜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工作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付欣晴 刘静

第4篇:方言的优势和特点

请你回家和孩子讲方言

各位家长:

您好!

方言是什么?方言就是各地百姓的当地话,即“土话”。有句古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作为乡音的方言对一个人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有其存在的必要,与普通话相比较,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方言的优势: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几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3.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则是保证祖国繁荣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

4、方言在本地域具有便于交流和沟通、不受文化水平限制的特点。

5、方言对于事物的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强、更细和更加具体。

6、通过在方言中加入词缀和虚词,能最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 7.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8.通过方言转化为普通话,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方言是个人的一种财富,比如出远门遇见了有着乡音的朋友,倍感亲切,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之成为知心的朋友。各位家长,请您回家和孩子多讲方言吧!

第5篇:我们的方言,我们的特点

09030629

赵苏皖

金融企业管理班

我们的方言我们的特点

我的家乡是徐州,徐州位于江苏北部,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所管辖地域也就是现在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这种地域的划分,造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语言的共通。徐州话属于北方方言,集各方特点于一体,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接近普通话,易懂。几乎到哪里都能听得懂,虽然这样,但是徐州话还是有自己的特定的规律的。

徐州话第四声与普通话完全一样,基本遵循如下规则:二声变一声,三声变二声,一声变三声,四声不变。 例如:你吃了么?音调表示3155,徐州话就是3355。“吃”字变成了上声;“今天阳光灿烂。”的音调表示普通话是112144,徐州话是 331344(读作“紧腆央广灿烂”)。

虽然发音上非常有规律,也没有发音障碍,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学普通话相对容易,但要说纯正却又很难,在向普通话的过渡中,显得很顽固。原因就是有些音调极为相近的不易改掉细微差别,但在他人耳中又不易区别。土生土长的人就比较容易发觉其中的异样。

徐州某英语特级教师认为:徐州丰、沛两县的学生非常适合发美音。他认为,徐州丰沛两地的鼻音比较重,尤其是[n]的发音酷似英语美音的[n],“恁”(你们)字的徐州读音也比较适于发[η]。“这两地人的tongue比较适合,徐州及其附近的地区,地理、气候上对于鼻腔等发音器官的构造、发声音色应该也有影响”,“大陆英语的发音是以北京音为基础向四周辐射,徐州话本身发音上和普通话发音没有明显差异,因而也在这一辐射区域内。”

在徐州,如果普通话说不标准就被叫作“徐普”,徐州人不说“说徐普”而是“wa(发去声)徐普”。方言的词汇千变万化,很难概括其中规律。这里也仅列出一些词汇,具体还要到生活中发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地,一方水土也培育一方语言。徐州话与徐州的地缘关系密不可分。徐州处在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位置。徐州人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人,又是北方人眼中的南方人。苏锡常会认为徐州人是山东人。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徐州话也常常充满了“火药味”,或者说带有“战争文化”。比如说:打扑克牌,南方人习惯说“打八十分”,徐州人多说“打升级”;南方

09030629

赵苏皖

金融企业管理班

人说“改主”,徐州人则把两张牌朝桌面上一摔道:“反了”。再说喝酒,南方人往往是提前相约,在酒桌上,几个朋友边喝边吃边聊,没有被劝酒的压力,没有非喝不行的痛苦,气氛融洽,酒尽饭来,微醺而去,省时省力,不亦乐乎。老徐州,尤其是青壮年就不同了,有道是“感情深一口闷”,老友重逢不喝好不能显示感情。喝酒要有人气,讲热闹,往往酒桌上还要呼朋唤友,比预定时间迟到才开宴那是常事,晚到罚酒。跟其他地方的风俗一样,前三杯酒是必须喝完的,然后是“自由活动”,各人表达心意、互敬、端酒,有些民风依旧的老徐州还会划拳助兴,如有逞能说大话的,有人就挺身而出:“诸位都先歇着,我一个就把他们都‘办了’”;对方也不示弱,主动提出九个拳“穿了”,如此一来二去,原定喝二斤酒的,往往要翻一番。(当然这样的场景,现在只有在乡下的小饭店里见到了,这样的“酒风”谁都不想去)

有人说徐州是雄性的,雄性即粗放,反映在语言上,徐州话是豪爽的、直接的、简单干脆的。某人表现不好,用徐州话评论曰:这人直奔“下岗”!某人在某事上超出寻常、表现突出时,徐州人简练地说:“他今天疯了!”;把这杯酒喝完,南方人说,这杯酒你干掉算了,徐州话只用两个字:“透了!”;喝酒喝多了,徐州话说“喝大了”;当某人在某件事情上犹豫不定时,别人就会劝他说:“多大事儿?!”当表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徐州人脱口而出:“你不要问了!交给我了”。朋友拜托自己帮忙,“一句话!”或者就一个字“管!”。

所有方言共同的特征,往往能更传神、更生动地表达自己要说明的意思,这是所有地方方言得以保留、延续的一个原因。比如,我们说某人办事利索,反应快,一点就透,就夸这人“透思”,“上路”的意思,否则,就说这人“真肉”,“不上路”的意思。至于说到张三 “小唧唧鬼”,李四 “疵毛撅腚”,不用多说,徐州人立刻就明白了“张三”和“李四”是个什么样的人。“疵毛撅腚”就表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形容“毛刺头”(毛寸),有部分意思只能意会。当你无论怎么说对方都不明白,无论怎么教对方都学不会时,徐州人就会诙谐地说:“你真愁死我了!”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语言,往往很难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的成分。随着人们相互交往的频繁,各种语言在相互交流,现在徐州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讲普通话。

09030629

赵苏皖

金融企业管理班

徐州方言形成的历史因素和重要影响

“徐州-蚌埠方言区是普通话的发源地”观点之争为什么有人说“徐州-蚌埠方言区是普通话 的发源地”?姑且不论是非对错,支持这种说法的解释确实能佐证徐-埠方言在历史上的影响是贯穿的。

中国历史有两个朝代对于今日之中国普通话影响最为深远,一个是汉朝另一个就是明朝。汉民族形成于汉朝,汉初皇室成员大部分来自徐州地区,当时天下在几百年的战争过后,第一次真正长时间的统一起来,秦始皇只完成了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而没有来得及完成语言的统一化,这一任务一直推到了汉朝。

刘邦大封同姓王,这样中国的统治阶层都来源于徐州,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当于全国徐州化,徐州话成为全国的普通话也不为奇,也正是这样,才让徐州剽悍的民风走向全国,造就汉王朝无敌的军事实力,汉武帝破匈奴拓疆域正是徐州民风的体现,带来汉朝的繁荣,逐渐演变出现了现在的汉字。而文化上有刘向《战国策》,刘安《淮南子》,影响之大持续到后来的刘义庆等。

有人质疑,徐州后来被北方民族同化,可是当今徐州,彭城刘氏依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姓刘的比较多的意思),沛县依然有樊哙后人,足以证明徐州人一脉相传到了明朝,因为刚刚赶走异族的统治,国家的首都先是放在南京,后改到了北京,明朝的皇帝是安徽朱元璋,可是朱元璋和刘邦不一样,刘邦的手下大多是徐州本地人,而朱的手下好多并不是凤阳一地,朱元璋本人的父亲就是徐州人,他的老婆马后也是徐州姑娘,还有手下徐达,等人也多是徐州地区的起义军后追随朱元璋的,此外徐蚌方言本身就是自成一家。元代的民族压迫政策下中国汉语言是没有地位的,这样原有的官话也受到了压制,明朝的诞生也让汉人再一次起来,再一次树立汉族的官话(普通话)。当然首选也就是徐蚌方言啦。南京之所以说话像安徽话那是因为朱元璋的原因,北京话如此也是徐蚌方言后生。

后来满人来到了中原地区,可是满人没有像元朝那样大搞民族主义,而是主动放弃满文化,学习汉言语,本身北京就是明代的都成,清朝人当然也只能就近学习一下北京话了——这一过程就是徐蚌方言的北方化。这样一直到建国后以北京话为基础来定立普通话,实际上本源上是北方化的徐蚌方言作为普通话。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看到,徐蚌方言先是统一个汉族大部分地区的方言,确立了徐蚌方言成为[官话]的基础,徐埠方言又因为明代之后是清代的直接原因,始得其语言一直为京味话。最后成为普通话也不为奇了。

09030629

赵苏皖

金融企业管理班

徐州地区区域划分沿革与语言共通

读小学中学的时候很少讲普通话,就只有上课的时候才有接触到普通话,当我们发音发音错误的时候老师也很少有纠正,因为老师自己本身发音就不准,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讲普通话还没我们的标准,上课的时候还经常闹出笑话,他们在讲课的时有些话他们用普通话表达不了了就有徐普话来代替,直到现在我们同学在一起聊天,有时候会把这些事当成笑话来谈。

要说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和接触普通话,是在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学校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必须使用普通话。直到那时候才知道平舌,翘舌,送气与不送气之分。我们讲普通话还都是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不过讲普通话的时候也很注意发音。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交流。我能很好的用普通话和同学、老师交流。我的学习方法如下:每天上课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下课同学们聊天的时候也要讲普通话。早上的时候,见到老师用普通话问好。遇到不懂的请教老师或同学,把它牢牢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了。

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家乡话,把我们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 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第6篇:余杭方言的特点与未来

方言,是一种乡土的,口头的文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文化,余杭自然也不例外。

在我和杭州本土的同学相处当中,感觉出余杭话和杭州话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我所查找的资料中也证明了这点。杭州话和余杭话同属于吴语方言。至于吴语方言的特点,我没有细查,想来也就是发音短促,没有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吧。当然杭州话和余杭话也有着差别,我想可能是余杭话更土,与普通话的差别更大吧。还有一点,也是几乎所有方言都有的吧——高度概括性。往往短短的几个字就可以涵盖十几个字的意义。

其实,关于余杭话我了解的并不多,大多是从爸爸妈妈,以及身边少数偶尔说几句方言的同学那里得来的。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余杭人,已经不会说余杭话了。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另一个方面——余杭话的未来。

出生在90后的我们,那时可能正处在普通话的普及阶段,所以操着一口顺溜方言的爸爸妈妈就没有叫我余杭话。可能是为了让我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少受方言的干扰。也许,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从现在看来这对我并未发生什么巨大改变,我依然走上了普通话不标准的道路——没有翘舌音,前后鼻音。这都是受了周围人口音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小吧。因为,同学中已经好些人不怎么会说方言了,还有些也说的不怎么顺溜了。这从方言课上就可见一斑。

对于方言的愈渐衰微,其实不是我想看到的。作为一个不会说方言的人,我对着方言还是有着极大的热爱的。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是需要保护,流传下去的。而如今的情况向我们宣告着它的濒危。课中提到的方言发音人本来让我对于方言的保护产生了极大的希望。可是后来却了解到所谓的方言发音人,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他们只是方言的一种记录者。这不犹让我感动惊讶而又失望。

保护了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对方言予以保护呢,就只是为了推广普通话?方言,一个地区文化环境的产物,传承着某一地区的民情风俗、人文精神。是这不是可以说就是人们的“根”。作为一个遗失了“根”的人,我很恐慌。要是每个人都忘记了方言,那么全国各地都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地方还有什么特色可言呢?这是不是可以说是我们遗失了自己的“根”。那那时的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方言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从身边做起。不要让子孙后代失去我们的“根”。

第7篇: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范文

辽宁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2 学习地点(函授站) 铁岭 学生姓名 刘春迪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4.9.25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前言„„„„„„„„„„„„„„„„„„„„„„„„„„„„„„(3)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4)

(一)平翘舌不分„„„„„„„„„„„„„„„„„„„„„„„„(4)

(二)改换r声母„„„„„„„„„„„„„„„„„„„„„„„„(4)

(三)多加声母 n„„„„„„„„„„„„„„„„„„„„„„„„(5)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5)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5)

(一)以e代o的现象„„„„„„„„„„„„„„„„„„„„„„(6)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6)

(三)多加鼻韵母n g 的现象„„„„„„„„„„„„„„„„„„„(6)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7)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8)

(一)调值不到位„„„„„„„„„„„„„„„„„„„„„„„„(8)

(二)字调不一致„„„„„„„„„„„„„„„„„„„„„„„„(8)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摘要: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等艺术形式,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 :普通话 东北方言 语音特点

Abstract: The dialect of the offshoots of ancestral could on the border areas of northeast china who spoke mandarin, with modern chinese dialect other the general can understand it, in recent years the Northeast of dialect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spread o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At the same time, the dialect, not putonghua "limited", has its own voice, straight in the u.k., to his wit and humor, and Zhao benshan, Gao xiumin, waiting for the performing artist Fan wei by the Northeast Errenzhuan, plays and movies for the work of art creation, the dialect with a new art and formed a "the Northeast dialect Hot".To existing information by reading and in the vernacular of searching self-analysis, the trial with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contrast, from initial and final, the tone of the three main way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 speech and the northeast of modern chinese mandarin help. pertain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ty of opposites dialect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is a "market", but it can never replace mandarin.The han nationality specific position. Keywords: Mandar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Phonological features 引言: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一)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二)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ý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â)东北方言读闷热(yâ)、肥肉(rîu)东北方言读肥肉(yî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ã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三)多加声母n

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只有-i(前)、-i(后)、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如,恶人(â)东北方言多读成恶人(nâ)、癌症(ái)东北方言易读成癌症(nái)、棉袄(ǎo)东北方言中读棉袄(nǎo)、昂扬(ánɡ)东北方言读昂扬(nánɡ)等等,就连“俺(ǎn)”这个原产自东北方言的口语词也被东北人读成了nǎn。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四)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这类字往往都是一些常用字。东北方言对个别字声母的改换一方面是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是不严格对应,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送气声母,例如,同胞(büo)东北方言读同胞(püo);或将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例如,扒手(pá)东北方言读扒手(bü);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也有些是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机械(xiâ)东北方言读机械(jiâ);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刹那(chà)东北方言读刹那(shà);或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如,解扣儿(jiþ)东北方言读成解扣儿(ɡǎi);还有些是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如,来客了(kâ)东北方言读来客了(qiþ)。这类个别字声母改换问题,在东北方言区普遍存在,只是各地方所涉及的字的多少有些不同。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在普通话音节的声、韵、调三大要素中,东北方言在韵母上同普通话比较产生的差异最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以e代o;二是iɑo代ûe;三是多加鼻辅音nɡ;四是个别韵母变换。

(一)以e代o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这种以e代o的现象是成系统出现的,而且是很显著的。

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fe音节,例如,胳膊(bo)东北方言读胳膊(be)、衣服破了(pî)东北方言说成衣服破了(pâ)、抚摩(mï)东北方言读抚摩(mý)、乐山大佛(fï)东北方言读乐山大佛(fã)。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普通话双唇音声母m可以和e相拼,就是在“什么”的“么”音节中可以与e相拼,构成轻音的me,而且这个音节只有这一个字。

(二)以iɑo代ûe的现象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的语言系统中,少有或没有ûe韵母音节,而是用iɑo韵母音节代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一特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很突出了,只有一部分老年人体现的严重一些。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听到隔辈人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xuã)”,但是他们说出来的往往是“好好学习(xiáo)”,“学”这个字是最能体现出以iɑo代ûe的这一特点的,此外常用的还有雀跃(yuâ)东北方言一读成雀跃(yào)、疟疾(nûâ)东北方言读疟疾(niào)、忽略(lûâ)东北方言读忽略(liào)等等。由于普通话中ûe韵母的音节本来就不多,加之普通话教育的开展东北方言的这一发音特点会逐渐消失的。

(三)多加鼻韵母nɡ的现象

普通话中有一部分零声母音节,其中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音节规定了用y、w隔音的办法,而开口呼音节在发音时没有明显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的辅音特性的起始方式,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习惯在这类音节前面增加一个明显的鼻辅音来起始。在东北方言区,除一部分人习惯在开口呼音节前加一个前鼻辅音n外,还有一部分人喜欢在这一类音节前加一个后鼻辅音nɡ。这一特点很难通过一个词或是一个短语做例子来解释,它是东北人在平时说话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甚至在这句中有所体现,在别的语句中就不明显了。

(四)个别字韵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韵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不是表现在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有字上,而是反映在该音节所属的个别字上,有些甚至是个别字的个别词上,而不是反映在该音节的所有字上。东北方言相对于普通话在韵母方面的变换是有规律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什么规律的。

以ɑo带ou。东北方言中,双唇音和唇齿音声母b、p、m、f不与圆唇单韵母o相拼,由此,以o做韵腹的复韵母ou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相拼也为东北人所不习惯。于是,普通话中ou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在吉林话中就变成了ɑo韵母与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构成的音节。例如:剖(pōu)东北方言读成püo;谋(mïu)东北方言读成máo;否(fǒu)东北方言读成fǎo。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丢掉韵头和改换韵头。普通话韵母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有的韵母三部分俱全,有的韵母只有其中的一部分。韵头是介于声母和韵母的主要元音(韵腹)之间的部分,所以又叫做介音。在普通话音节中可以用来充当韵头的有i、u、û三个高元音。韵头的发音虽然较短促,但并不模糊,不是能忽略和改换的。而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恰恰是把普通话音节的韵头丢掉或改换了。这种情况在东北方言区并不普遍存在,但却比较典型。例如:温暖(n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温暖(nǎn);产卵(luǎn)东北方言丢掉了韵头读产卵(lǎn);挑衅(xìn)东北方言中改换韵头i为û,读为挑衅(xùn)。

其他类型的韵母变换。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对于普通话韵母发生变换,但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是由于长时间的习惯性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甚至有的字词是随意而言的。例如,剥皮(büo)东北方言读剥皮(bý);胳臂(bei)东北方言读胳臂(bo);厉害(lì)东北方言读厉害(liâ);塑料(sù)东北方言读塑料(suî);干啥(ɡànshá)东北方言读干啥(ɡàhá),等等。以上这些字词的改读从普通话读音的角度来看就是错读,但在东北方言口语的实际应用中是广泛被人民大众所使用的,这是经过历史的沿袭而日渐稳定下来的方言读法。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三、从声调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我们说话时,音节总是有些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这种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声调。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它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不能没有声调和韵腹。声调也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东北方言的声调和普通话音节的声调作用相同,调值系统也相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调类的调值不尽相同和一部分字的调类不同。

(一)调值不到位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调值不到位造成的。

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总体看来,东北人说话有点高低、升降、长短不分明。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二)字调不一致

东北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除了在调值上存在差异,有一部分字的“调”也不一样,这就不仅是调值不足或太过的差别了,而是一种声调的改读: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剽窃(piüo)东北方言读成剽窃(piáo);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泼辣(pō)东北方言读成泼辣(pþ);普通话是阴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氛围(fýn)东北方言读成氛围(fân);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猫腰(máo)东北方言读成猫腰(müo);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符合(fú)东北方言读成符合(fǔ);普通话是阳平,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愉快(yú)东北方言读成愉快(yù);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悄然(qiǎo)东北方言读成悄然(qiüo);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请贴(tiþ)东北方言读成请贴(tiý);普通话是上声,东北方言是去声。例如,可恶(kþ)东北方言读成可恶(kã);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阴平。例如,卑鄙(bǐ)东北方言读成卑鄙(bì);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阳平。例如,瞭望(liào)东北方言读成瞭望(liáo);普通话是去声,东北方言是上声。例如,开辟(pì)东北方言读成开辟(pǐ)。

狭义上的方言就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所以,东北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方言的以上语音特点又与中国人性格的地区差异有关,性格差异无非源于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人文方面,东北曾是满人等少数民族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继承了东北土著居民粗放的血统。自然方面,这里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暴躁、干脆、粗放的语言也不足怪了。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语调中缺少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不大,这也与东北人不拘小节、淡然处世的性格有关。

中国自古就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上、政治上都不能保持统一的局面,这就在地域上形成分化,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出现了方言。汉语方言形成以后,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东北方言也是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发展着。汉语方言的划分是根据语音上的几个重要的特点进行的,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尽管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很广,影响也很大,甚至有很多吴、粤、湘、赣、闽方言区的人也有意识地学习东北方言、说东北方言,甚至把学说东北方言当成是一种时尚,但是,这场“东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北方言热”是媒体宣传、演员演绎、人们喜爱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造成的语言统一。本文之前大篇幅阐述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就是要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成比较,揭示两者语言上的显著差异,来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一方面,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与北京自古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密不可分的,而东北一直是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另一方面,解放后,党和政府为适应全国的空前统一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向统一方向发展,而东北方言只是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下得到的短暂繁荣。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研究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不但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意义,而且为研究汉语言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年3月。 [2]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10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4]黄伯萧、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7月。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文英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第8篇:东北方言特点

2007年第2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50期)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2 2007 General No.50 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刘明志 (营17职,_lk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要: 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本 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 关键词: 方言;东北方言;体系;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7)02—0022—03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

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 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 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 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 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东北方言的 一些特点做以简略的论述。

一、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 化的融合。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 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 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随着东北各民族三 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起初,北京人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

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 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 时,辽东话和大都语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 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河北、山东人第一次 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时期以后的东北 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

那么,东北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哪些文化 的影响呢? (一)东北方言受满族文化影响极深,其中大部 分词汇来自满语

1、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 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如: (1)佩,原满语。“讥诮人之辞也,”例:两人发 生口角,说“你也佩?”、“你佩不佩?” (2)喇忽,原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 忽、拉乎。

(3)秃鲁,原满语。食言、爽约之意,也作秃噜、 突撸、秃露。

2、东北很多的村庄、山名都是满族等少数民族 词汇的音译。

(1)林,满语读作girin,汉义为沿边、沿江。吉 林市义为沿江之市。

(2)珲春,满语读作huncun,汉义为冰爬犁。 (3)图们(江),满语读作tumenula,汉义为万水 之源。

3、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语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

音译,如“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满语是“末尾”的 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

”是满语中“首领、头 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 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 路”中的“压”是满语在“行、走”的意思等等。 (--)受汉族博大文化的影响

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 北地区谋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也开始学习 汉语。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入学习汉 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黑龙江爱辉县、富裕县等地少部分老年满 族人还能讲简单的满语。受汉族文化影响形成的方 言仍保留自己的特点,即一般这类方言不用翻译,通 过方言本身,差不多就知道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 如:

1、光棍儿——单身

2、装蒜——装相

3、勒大脖子——勒索 收稿日期:2006—11—20 作者简介:刘明志(1950一),男,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学研究。 22 万方数据

4、大估景——大约

二、东北方言是最具活力和亲和力的语言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 语义丰富等特点,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 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有人说,东北 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直白地直通人心,就 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质朴而不乏灵气,粗犷而不乏 细腻,简捷而不留余地。诸如“可劲造”一类的词 语,充满了张力和情趣,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问的 距离拉近,让入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 东北方言给人最明显的印象就是——冲、短、有 劲。

一冲,就是说话有力量,斩钉截铁。往往一个字 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在问话答话时更是 这样,如:

“去不去?” “去!” “要不要?” “要!”

这种说法与河南话有些相似,这大概是河南移 民带来的语言习惯。

二是短,指句子短,惜字如金,比如饭店服务员 看顾客饭吃得差不多了,问顾客盘子里的菜还要不 要吃了,往往这样问:

“还吃不吃了?” “不吃了!” “撤!”

句子短是满族话的特点,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 又是马背上的民族,说话自然要简练。南方人说东 北话硬,指的就是这一点。外地人听来似乎不礼貌, 但这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

三是有劲,是指气足,就是高腔大嗓,听起来令 人振奋。不用扩音器也能穿出老远,有些东北的农 村妇女叫孩子,站在门外,喊那么一嗓子,“三儿,回 家吃饭喽!”全村都能听到。

在方言土语方面,东北方言与北京话相通的地

方很多,有些北京的土话,部分东北人能听得懂。比 如儿话音,人们都感觉那是北

京的专利,其实在东

北,尤其是辽西地区也用得很多。用在名字上,特别 是农村,往往儿话音多。如“d、一-JL,小三儿,小玲 儿、小凤儿、小珍儿”,儿话音能使人感到亲切,也能 把凝重化为轻松。

三、东北方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

值得说明的是,东北方言无论在语言词汇还是 在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但二者还是有明 显区别的。普通话与东北方言具体有哪些相似之 处,本文姑且不论,而着重分析一下东北方言词汇结 构上的特点。

(一)奇妙的语素组合

东北方言词汇用字很有特点,通常是把几个本 来不相搭配的普通话语素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 个常用的、表达着特定意义的东北方言词?[,我们来 举几个例子。

恩那:意为是的、好的、哎、OK。 例l、问:你是东北人吧? 答:恩那。 母们:意为我们。

2、母们哥俩儿一块去的。

的色:贬义,一般用在排斥别人做错事情的时 候,可以理解为“臭显白”、“瞎逞能。” 例

3、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 例

4、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你纯的色! (二)话要进入语境理解

在东北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对的词汇绝大多数 都是等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微妙的差别。听一帮东 北人说话,如果你不是地道的东北人,或只听到了只 言片语,那是很难理解谈话内容的。比如普通话里 的“奸”与“忠”词义相反,而在东北方言里“奸”与 “傻”词义相反。东北人用“奸”来描述人,说的是这 人精明甚至聪明,褒贬之义必须在语境里予以体会。 “贼”,在普通话里是指偷东西的坏人,含有贬义意 味。而在东北方言中,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 形,不论是褒还是贬,~概用一个“贼”字,“贼好”、 “贼次”、“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再比如“棒 子”一词了,在东北方言哈尔滨地区有棍子之义,但 同时还指瓶子一类的器皿。

从东北方言中,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在流传中所 体现出的民俗化和白话成分。比如普通话里的“抽 屉”,在东北方言里表述为“抽匣儿”,这种器具描述 的改变显然是带有地域民俗特点的,属于更形象化 的发展。

(三)喻意纵横,妙语连珠

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

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 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老云接架,不是阴就 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 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 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 问事儿问老头儿

”,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 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 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 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三九天穿单挂 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 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 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 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 23 万方数据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 痂子——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瞌出臭虫 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 克敌制胜。

(四)语法的地域特色鲜明

东北方言的每一类词,都有鲜明的方言印迹。 名词的“大老”王、马粪蛋“子”、乌拉“头子”、黑鱼 “棒子”、前“边儿拉”、这“嘎嗒儿”、那“海儿”、去年 “前儿”等前缀后缀用法,动词的“子、巴、搭、拉、咕、 登、扯、棱”等后缀,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予”字 缀有“摔脸子”,“甩际子”,“转老轴子”等;一个 “巴”字就可以缀出几十个词来,如“砸巴”、“凿 巴”、“扬巴”、“捏巴”、“按巴”、“撅巴”等,还能以摁 巴摁巴、搓巴搓巴、揉巴揉巴等格式使用。 形容词的前缀后缀和重叠等变化,更让东北方 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溜”光、“死”、“确” 青、“稀”烂、“精”湿,饱饱的,晃晃的,噌蹭的,登登 的,埋埋汰汰、磨磨丢丢、神神叨叨、咋咋忽忽、扁扁 哈哈、瘪瘪瞎瞎、二二思思、笨笨卡卡、癞癞疤疤、甜 不唧唧、贱不嗖嗖、浪不丢丢等用法,细述起来可以 说是千变万化,而每一种变化又都能带来一种形象 而又诙谐的感情色彩。

数词在东北方言中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一 条道跑道黑”、“八杆子打不着”、“七股肠子八股 拽”、“两眼一抹黑”、“七三八四”、“四六不懂”等这 些词汇因为嵌有数词,显得形象而又生动。这样的 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使用的方言中,使整个方言都 显得活泼而有趣。

东北方言中的句法很有特点,其反复式问句等 用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反复问旬 “有没有人?”“喝不喝水?”“回不回家?”类似 的短句,在与东北人交流时常能听到。这类短句所 表达出来的语义,是问对方是否要做某事。“是”与 “否”双重语义并置。如果把这类句子换种方法表 达的话,还完全可以说成“有人吗?”“喝水吗?”“回 家吗?”。把两组句子比较一下,后者是动宾结构短 语成句,前者与之不同的是,在动宾结构短语之间嵌 上了一个表达否定意义的

副动结构。从结构与语义 上分析,前者句式比后者表述得更完备、更严谨,这 是由于东北人豪爽、直率,善于交流,才逐渐形成了 这样的句式。

(二)形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

在东北方言中,长会有这样的主谓句式,“这鱼 腥蒿的”这里是形补结构充当了句子的谓语成分, “腥蒿的”是谓语成分。句子语义要表达鱼腥,“蒿 的”是“腥”的补语,表状态,“的”是表语气的助词。 “腥蒿的”这种形补结构所表述出的意义远远比一 个“腥”所表述出的意蕴更强烈,更有可感性。 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示着东北地区文 化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是笔宝贵的财富。虽然只在 东北这一特定地域通行,但它本身却有着较为完整 的语言体系,和普通话一道满足着本地区社会交际 的需要。另外,包括东北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不断 地丰富普通话的内容,对普通话的发展与推广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东北方言的词汇已在普通话 领域里被广泛地引用和推广。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只是普通话形成后

的分支或变体,不能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消亡,相反 地应得到加倍的重视与保护。由于东北方言缺乏整 理和专门教育,一些富有特点的方言正在消失,一些 含义固定的方言词汇也在被错误地运用。东北方言 还继续面临着好说不好写的尴尬。作为黑土文化重 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方言,能有继承者,在口口相传的 途径已经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能有人专门研究它、学 习它,并以有效的形式传播到东北地区人们的记忆 中。

参考文献

1、刘厚生:满语研究[M],2003。

2、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文学改革出版社,1989年t 月。

万方数据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 作者: 刘明志

作者单位: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刊名: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07,""(2)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2条) 1.刘厚生 满语研究 2003 2.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 198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无未.冯炜.Li Wuwei.Feng Wei 《满洲土语研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方言 -东疆学刊 2010,27(2) <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

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 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 2.期刊论文 张世方.Zhang Shifang 东北方言知系声母的演变 -

汉语学报2009,""(1) 本文将东北方言的知系声母根据共时差异分为四种类型.根据具体的语音特点和历史上的移民,我们认为,东北方言知系字今声母的不稳定状况是由于

历史上与胶辽官话等方言接触的结果,近来又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目前正处在向标准语靠拢的有序发展之前的无序变异阶段. 3.期刊论文 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群初探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所谓"半"类词语是指包括"半"在内的以"半"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半"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

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4.期刊论文 于丽新 浅析东北方言的词汇学意义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3) 以赵本山的反映东北人生活的小品、电视剧及英达导演的室内剧的热播,掀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东北文化热浪,也由此使原本土得"掉渣儿"的东北方 言传遍了大江南北.虽然它没有温软的南方方言好听,但淳厚的黑土地孕育的东北方言却有着无可比拟的语言魅力.本文从词汇学角度分析并探讨了东北方

言在词义、词的语法结构和词的声音形式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从而了解东北方言的丰富内涵. 5.学位论文 李琳 从关东文化的角度探讨东北方言的特征 2008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反应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应了它的各种娱乐,各种信仰和偏

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应,它还对思想感情有着种种影响。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语言是社会的 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是语言,这种语言不是民族的共同语,而是各地的有生命的鲜活的地方语言

,即方言。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含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

者。方言在表现地域文化时的淋漓尽致、游刃有余和独具特色,更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东北方言体系开放

、简洁、生动、形象,粗犷豪放而又幽默风趣,尤其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其语音高亢、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词汇幽默、生动、诙谐,还带有一点夸张

,这种与普通话的不同形成了东北方言独有的特色,使之较普通话更为生动、活泼、形象、贴切、极具亲和

力,语义表达更为精当凝练。并且其中一些 方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其表达的含义更为深远。 东北方言中已有部分词汇作为一般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但仍有很多词汇只流传于东北口语之中,而正是这些词语在东北方言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进而深刻影响着关东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等诸多方面。透过东北方言,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

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通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关东文化中历史、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东北方言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着重说明的东北方言的构词及使用特点,并

详细解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东北喜剧电影电视剧及小品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

6.期刊论文 李英姿 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10) 近年来,学界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从概貌、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角度对东北方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东北方言

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不足.由于东北方言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7.期刊论文 杨丽娜.YANG Li-na 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7(3)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东北方言词汇的来源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社会文化和东北方言的 关系,能增加我们对东北方言文化的认识. 8.期刊论文 曹凤霞.CAO Feng-xia 建国后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述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5(6) 本文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东北方言研究经历了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的起步阶段、八十年代的初级

阶段、九十年代至今的提升阶段,体现出研究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全面、研究方法不断提升、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成果颇多等特点,为汉语史的研究

提供了一定的佐证.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如何将研究内容引向纵深的问题,如何将语言研究的理论贯穿于东北方言研究中的问题. 9.期刊论文 盛丽春.韩梅 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6) 东北方言具有简洁生动、粗犷豪放、幽默诙谐等特点.这种体系开放、丰富多彩的语言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 化背景、民族构成等有着密切的关

系.探讨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们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为更好地研究东北方言开拓一个

视角.10.期刊论文 龚北芳.GONG Bei-fang 东北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价值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6(2) 东北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类型.东北方言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东北文化的载体,没有东北方言就没有东北文化.它记录着东北

习俗的方方面面,反射着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映射着东北地域的文化心态.东北方言通过东北文化品牌的运用又传播了东北地域文化.

第9篇:经典河南方言笑话

★那家伙豁类是开水

一河南人到西双版纳旅游,刚好遇到泼水节,他破口大骂: 谁豁里? 谁豁里? 导游告诉他:水泼到你身上是祝福你里! 他说:你不着!你不着!那鳖孙豁里是开水!

★母鸟与公鸟

树克叉上估兑着俩鸟,母鸟说:“格义人,往边启估兑估兑,把俺哩毛都弄枯处了”公鸟说:“看你那不竹贵样,枯处了补拉补拉不斗光牛了!鞋活啥勒鞋活!”

★河南人唱歌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方言笑话

甲:你手里拿个啥 乙:破棉袄 甲:你杂不穿上里 乙:筛老咬 甲:你杂不逮逮里 乙:眼老小 甲:你杂不上吊里 乙:绳老糟 甲:你杂不撞墙里 乙:墙老倒

★河南人在南方

老吴是河南人,来到南方吃早餐,一进门就对服务员说:“小姐,水饺(睡觉)多少钱一碗(晚)?”服务员很不高兴,就说:“没有。只有馒头。”老吴说:“哦,馍馍(摸摸)也行。”服务员极为恼怒,骂道:“流氓!”老吴极为惊讶,说:“六毛?太便宜了!”

★豫剧念白

有一次开联欢会,轮到讲方言这个节目,黄教授被逼无奈,来了一段豫剧念白:杨宗宝掏出那个雕,那个雕,那个雕翎箭,正中穆桂英那个鼻,那个鼻,那个鼻梁骨。

★俺咋恁不中用类

夜黑,外先,树上有个嘛几扭,一效叫唤一贺晌,青岛起俺爬到树上够它,木站牢稳,一效掉泻来磕住不老盖,快疼死俺了都。胖妮儿要是该这多美,给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儿想类一贺一贺的睡不啄。

天刚亮俺就窜到她家当院斜货:胖妮儿!胖妮儿! 她一翁门看见俺她的脸可红了,问:恁弄啥类,咋了呀? 俺上去捞住她类胖手说:咱到集上吃油馍。 到了炸油馍摊,俺两手一摸步袋,卓兜空壳喽,诺兜某任扇儿。俺心里骂:去火,钱放在枕头嗲忘带个兔孙了。 俺说:妥!木带钱。胖妮儿说:恁花椒俺类不是?呲闹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气儿了,唉!俺咋恁不中用类?河南方言笑话(不是河南人看不懂的哦) 来源: 史东亚的日志

★河南人到北京买布, 河南人问售货员说: 嫩这布咋嫩苦楚啊 售货员不解 河南人又说: 苦楚斗是不平展 售货员扔是不解 河南人怒了.说 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树上有个马机妞---- 夜儿黑,树上有个马机妞,叫乐一黑,今儿个轻到切,我一瞅,打扎子!恁大,想送给你,就爬到毛子上去够,某召护好一夏版药仰摆叉,可求疼。 ★那家伙豁类是开水---- 一河南人到西双版纳旅游,刚好遇到泼水节,他破口大骂: 谁豁里? 谁豁里? 导游告诉他:水泼到你身上是祝福你里! 他说:你不着!你不着!那鳖孙豁里是开水!

★母鸟与公鸟----树克叉上估兑着俩鸟,母鸟说:“格义人,往边启估兑估兑,把俺哩毛都弄枯处了”公鸟说:“看你那不竹贵样,枯处了补拉补拉不斗光牛了!鞋活啥勒鞋活!” ★方言笑话----甲:你手里拿个啥 乙:破棉袄 甲:你杂不穿上里 乙:筛老咬 甲:你杂不逮逮里 乙:眼老小 甲:你杂不上吊里 乙:绳老糟 甲:你杂不撞墙里 乙:墙老倒 ★俺咋恁不中用类----夜黑,外先,树上有个嘛几扭,一效叫唤一贺晌,青岛起俺爬到树上够它,木站牢稳,一效掉泻来磕住不老盖,快疼死俺了都。胖妮儿要是该这多美,给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儿想类一贺一贺的睡不啄。 天刚亮俺就窜到她家当院斜货:胖妮儿!胖妮儿! 她一翁门看见俺她的脸可红了,问:恁弄啥类,咋了呀? 俺上去捞住她类胖手说:咱到集上吃油馍。 到了炸油馍摊,俺两手一摸步袋,卓兜空壳喽,诺兜某任扇儿。俺心里骂:去火,钱放在枕头嗲忘带个兔孙了。 俺说:妥!木带钱。胖妮儿说:恁花椒俺类不是?呲闹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气儿了,唉!俺咋恁不中用类?~~~~~~~~~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你累不累啊!”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2046年,扶沟机场售票处。 “上郑州得多少钱?”老李用手巾擦着脸说。 “十块十块,长恁器正,白说是头回坐飞机啊?”售票员不耐烦类从门后头拿出来油馍吃起来了,还就着盐碎。 “咋恁贵类?不都是八块额?” “胡扯大八连,啥时候也某卖过8块啊,8块根本斗不沾,恁看看,这可是国营飞机场!”说着,把贴着<国营>两个字的玻璃敲得咣咣响。 旁边的乘客:“走走走,老李,这人说话真阁意,价格嫩孬孙了,不搁这儿坐了,还不剩咱到前边楼顶上截个飞机类,往郑州过路儿飞机多类是,7块都中咧!多得劲啊” 。 候机室里广播里忽强忽弱飘出这样的练寺普通话:“各位旅客请注意,各位旅客请注意,练寺到郑州类航空动机组e734次航班马上斗要起飞拉,外先的人请抓紧时间进站溜登机,票都拿好,月票也都掏出来„„” 安检中。 人声鼎沸,有人用裤腰带在脊娘上背着尿素袋子,里面装着肠子,肚子,不楞古子啥都有,还有人布着孩子,背着盖地。 安检员满头大汗:“恁这可得补票啊,超重啊!” “弄啥?恁咋不叫俺进去类,上回背两麻包包谷棒子都叫俺过去了。”

俺咋恁不中用类(河南) 夜黑,外先,树上有个嘛几扭,一效叫唤一贺晌,青岛起俺爬到树上够它,木站牢稳,一效掉泻来磕住不老盖,快疼死俺了都。胖妮儿要是该这多美,给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儿想类一贺一贺的睡不啄。 天刚亮俺就窜到她家当院斜货:胖妮儿!胖妮儿! 她一翁门看见俺她的脸可红了,问:恁弄啥类,咋了呀? 俺上去捞住她类胖手说:咱到集上吃油馍。 到了炸油馍摊,俺两手一摸步袋,卓兜空壳喽,诺兜某任扇儿。俺心里骂:去火,钱放在枕头嗲忘带个兔孙了。 俺说:妥!木带钱。胖妮儿说:恁花椒俺类不是?呲闹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气儿了,唉!俺咋恁不中用类?~~~~~~~~~ 翻译: 昨天晚上,在外面的树上有一只蝉,一直叫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早上我爬到树上去抓它,没有站稳,一下子摔下来磕破了膝盖,很痛。(我想)胖妮儿如果在这儿该有多好,如果她给我揉揉(膝盖)可能就会不太痛了,我想胖妮想得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 天刚亮我就跑到她家院当中大喊:胖妮儿!胖妮儿!她一推门看见我她的脸就红了,问:你干什么呢,怎么了?我上前拉住她的胖手说:我们到街上吃油条。到了炸油条摊位,我两手一摸口袋,这个兜儿空空的,那个兜儿什么也没有。我心里骂:不好,钱放在枕头下面忘记带了。我说:算了!没带钱。胖妮儿说:你逗我玩儿了吧?折腾人!我往地上一蹲不说话了,唉!我怎么不中用啊。 <两只蝴蝶>河南方言版 孩他娘你慢点走 小心俺家门口挪个狗 孩他娘你绷住嘴 小心我的嘴里会流水 孩他娘你跟我飞 穿过郑州去看黄河水 孩他娘来蹦个迪 招呼好脚下里西瓜皮 咱两口缠缠绵绵翩翩飞 飞跃那黄河永不吹 结婚纪念日 咱俩干一杯 你晚上为啥不想回家睡 咱两口缠缠绵绵翩翩飞 飞跃那黄河永不吹 等到我喝醉你才有机会 人生就这样慢慢的枯萎

河南人参加泼水节,突然河南人大叫:“谁豁哩,谁豁哩,谁他妈真贱哩。”导游连忙说:“泼你是在祝福你。”河南人道:“你不着,日他吗,不着哪个鳖孙豁的是开水。”

河南方言: 树上估最着俩鸟, 卓鸟对挪鸟说: “你往边其古嘴古嘴,我快掉些去咧。” 挪鸟对桌鸟说: “亩牛事,你掉泻去我就布住你。” 桌鸟羞怯地对挪鸟说: “龟孙。” 普通话翻译: 树上蹲着俩鸟, 这个鸟对那个鸟说: “你往边上蹲一点, 我快掉下去了。” 那个鸟对这个鸟说: “没有事, 你掉下去我就抱住你。” 这个鸟羞怯地对那个鸟说: “龟孙。”

精彩男女大对骂(河南) 我在北道门一个饭店吃饭,邻桌是一对青年男女,忽然男的大声嚷嚷起来,吓了我一跳. "弄啥勒?看你那熊脸拉的跟猪脸一样难看,不怕影响市容啊!" "高兴,我愿意,我就爱跟猪脸一样,管得酌吗!不想看就挤上眼啊!" "哼!懒得和你吵!我啊大老爷们儿咧,不会跟女人一般见识的!" "噫----(拉长音)!啧..啧..啧..(咂嘴声)那是啊!看看你长咧多排帐,跟兔孙一样,还不跟我一般见识,省点吧你!" "你才是兔孙呢,恶心人!" "你恶心人!想吵架啊?,(猛一拍桌子)姑奶奶我不怕你!" "好了好了,算我怕你,咱说好了一起吃最后一顿饭的,咱就不能平和些吗?" "哦,弄了半天,合着今天是我来找事咧?别忘了啊,可是你先骂人咧!" "那也叫骂人,以前你不是也老这样骂我吗?" "以前那是你愿意,今儿个是我不高兴!你情气我了,气死我你就跟那个狐狸精开心了" 七八分钟的沉默后 "别吃那个!!" "你想吓死我啊!要是给我吓出毛病来了,俺妈饶不了你!" "哼,好心当成驴肝肺,我给你说,那盘粉皮儿里我放了可多醋,你平时不号吃醋,一粘着醋就过敏,没闻见啊?" "我这两天不是冻风刮(就是感冒)了嘛,彪(鼻子的意思)聋啦上哪闻的着." "咋恁不注意啊,为啥不多穿点衣服,见天就知道臭美!" "我就是爱喜欢臭美,气死你个鳖孙!我就是趁我还没有变成您妈那样以前,蹁蹁(发piàn音,炫耀的意思)!唬几个黑澳(黑澳二字连起来发一个音,指男孩)玩玩儿,咋啦?不忿儿啦!我高兴,我乐意,你……" 二人一起叫道"管不着!" "嘿嘿,看你那架势就知道你有这句话,我都替你说了,你该咋谢我啊?" "不主贵,爬一边去!" "说正经的,你为啥非得跟我分手呢,就是因为我打那个电话?" "别把恶水都泼到我身上啊,你装糊涂咧不是!是你先说要分的!" "废话!哦,你把你那黄毛家伙带到您家,当着我的面,还...还关着门,有说有笑的,把我凉到堂屋啦!?" "哦!我还以为你是憨蛋咧,原来你也知道生气啊,那你和那个憋孙袅(袅niáo发上声音,指女孩)打电话为啥不让我听?还满嘴讨好咧话,肯定有问题!你还当我是死人啊!" "那是工作上的事儿,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说恶心隔硬.就是不听,叫我咋弄啊?" "你又弄这列不是?你再说,你说啊!气咧我浑身 核也瑟(核也连读,也瑟尾音发日语ぇ音.发抖的意思)." "中啦!中啦!我错了,是我不对,好了好了,别生气了啊!" "别再叫人家黄毛啦,你以为那是谁啊!那人是我河大的同学,再说人家外国人的思想又是比较的开放的……" "再开放,也不能乱搂啊!" "那是人家咧礼节,没见过啊?" "啥礼节啊,这是在开封,不是在他妈哪B外国,日他万姐要不是我拉的快,就摸到要害部位了,哼,气死我了!" "那你呢,那你呢,你咯电话里说还要陪人介吃饭跳舞咧!" "我咧谷奶奶.你可别小看那顿饭啊,她是俺经理的挡饱(就是情人的意思)啊,那可是为了我的升迁啊!我是为了你以后可以过的更好,过的更幸福,再说了,自从我当上公司经理助理以后我理过她吗我?" "哦!这么说你还有怪有理咧你,你想当总经理时要不要我去会会您咧老董事长啊!我也能给他挡饱啊!我这么年轻漂亮!" "你……" "弄啥,想打我啊,爬恁高干啥?想比个啊,给你说,铁塔个高你比得过吗!" "憋住,你……你给我吃饭!"男的摔了一下筷子. "噫...乖乖,怪杏啊,我还就不吃了,想吓唬我啊,我才不怕咧,你不打听打听,开封城里我怕过谁啊!看你那孬孙样呃!" 一声巨响!把盘子摔啦.谁摔的,没看清! "哎呦!好疼啊!流血啦!!!!" "叫我瞅瞅,快叫我瞅瞅,心肝宝贝,我给你包包,疼不疼啊?" "当然疼了,我给您妈说,说你想杀我!" "我先不跟你吵,先消消毒!" 男的将女的手指放进嘴巴里,吮吸了起来,呀!没把血吐出来,咽啦! "真恶心啊,你咋不吐出来啊?" "你咧血,我不舍得吐吗!还疼不疼?" "嗯,好多了." "以后有闷气就朝我出,别糟践自解!咱回家吧,我给你好好包扎包扎!" "不去您家,我想回学校!" "咋啦,又想黄毛了!今儿个...今儿个你要是去了,我就参加义和团灭洋毛子去!" "看你那傻样!膜一点出息劲儿" "还怕过谁呢,你不是可餮(tiâ发第四声下声)吗,咋流一点血就挤波挤波哭了!" "那你将 你哦(你哦连读)比我还紧张啊你!" "我那是心疼你,宝贝,咱走吧,都快黑(尾音发日语ぇ音).来,叫我布助你走!" "烦人啊你!你瘦咧跟虾米一样能布动我骂,回去你得给我揉揉" "中!咋不中咧,我姚或就给你揉!" "啊...哈........"女的笑着跑走了,男的嚷嚷着追了出去....... "哎.哎哎您俩还没给饭钱咧,还有摔烂咧盘子钱.......别跑啊!"饭店老板也追了出去. 大街上灯火阑珊 ........ 女司机违章(河南) 警察在十字路口拦住了她的"富康",一个敬礼后, "请出示你的驾驶证." "凭啥?" "您违犯了交通规则." "谁说咧?" "我亲眼看到的.快出示证件,我等着呢." "您觉咧我连驾照都没有?" "我没这样认为." "那你为啥要我咧?我又不认识你,凭啥要给你看呢?" "我是交通警察,我有权这样做." "可我咋知道您是交警呢?" "难道您没看见我穿的制服?" "穿制服能说明啥?制服是可以假造咧.我记咧前年个,我有个朋友认识了一位军人……" "请不要给我讲故事,我在等您的证件." "这不是故事,是往事.我是想说,穿制服是不能让人相信嘞." "那好吧,我可以让您看一下我的工作证." "你咋恁实诚咧……中,叫我瞅瞅.嗯,您叫弓长月生?" "张胜" "啥?您看看这月生俩字恁远.算了,就当你是张胜吧,可相片却不像你呀?" "不知道,可能是没戴帽子吧." "真列吗?那你摘下帽子让我瞅瞅.还有,站直些,别皱眉果头.你别说,还真有点像.以前照咧吧?" "7年前……" "你看是不是,我一眼就瞅出来不是妖喔照咧.你那时看上去怪帅啊." "好了吧,请把证件还给我." "你急啥咧?只要你咧证件不是假咧,就莫啥事.我还想问你咧" "可我没空呀,我正在值班." "你是不是以为,我可闲,抹事干?我马上要去市场,顺路还得去找女裁缝,还要去看望生病的姑姑,还得给丈夫打电话……" "我求您了,快把证件还给我!您看看,您让后面堵了多少车了." "这咋能怨我咧?又不是我拦住了您,而是您叫住我咧." "好吧,好吧,算我错了.只是恳求您快把证件还给我,把车开走." "就是嘛!给您证件.以后可别再恁兴制造交通堵塞了

上一篇: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攻略下一篇:学校节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