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教学科研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针对《交通工程设计》课程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理论知识枯燥等特点,探讨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工程案例与理论知识,将科研贯穿理论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导本科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和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形成综合考核形式,从而培养出科研实践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兴趣浓厚的科研应用型交通专业人才。

第一篇:教学科研论文

教学科研互动,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探索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不斷发展,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创新的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所以,为了更快地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就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医学领域想到得到快速地发展,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特别是神经病学领域想要创新,就要注重教学科研的互动,教学与科研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只有更好的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学的发展,从而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促进神经病学专业的发展,为我国医学领域作贡献。

关键词:教学科研互动;神经病学;教学质量;探索研究

1.教学科研互动的基本概述

教学与科研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提升教学的关键。在神经病学领域进行教学科研互动能够更好地促进神经病领域的发展。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教学模式满足了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需要,它是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以此来实现教学,科研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不仅注重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使他们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能够帮助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教学型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神经病学领域的发展,让学生们注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也能帮助老师因材施教,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教学和科研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拥有良好的教学,才能带动科研的发展。而科研是教学的一个反映,对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可以在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老师是学校教育传播者,是教育的主体,只有老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知识。所以,大学老师如果只注重教学内容,一味盲目地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不从事科研工作,那么他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就只能局限于表面的理解和书本上的理解,老师就很难有自己对所传授的知识的独特理解。这样学生所学习到的也就是一般书本上的内容,很难有更深入的独特的理解。也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影响,会对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造成一定的局限。所以,大学的老师们更应该注重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为我国神经病学的专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促进我国神经病学领域的发展。

2.神经病学的基本概述

神经病学是主要研究脑、脊髓、周围神经及骨骼肌等疾病,对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的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为了学习好神经病学这门课程,老师们更应该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好有关于神经病学的知识,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神经病学人才,促进我国医学领域的发展。

3.注重教学科研互动,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

在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起来,用所学到的教学内容来带动科研的发展,也用科研所取得的成果来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建立好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相结合一体的管理体系,打破科研与教学相互孤立的状态,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想要把教学和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我国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在学习临床神经病学专业学生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提出教学和科研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还有学生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结合,以此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起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另外,在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和科研互动模式取得的成果将会对整个医学专业教学甚至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导。

其次,为了更好的进行科研教学互动,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老师们必须要将科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好教学内容与科研的结合,将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引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成果的发展,也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地检验。在提出的研究课题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们一起参与科研,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容。此外,老师还应该给学生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科研课题,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们参与自己的科研,带领他们进行切身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最后,为了更好地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老师要在教学与科研互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注重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不仅能够促进教学,也能够促进师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能够将科研成果融入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中,丰富教学的内容;也能使科学研究改善教学条件,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结语: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神经病学专业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都十分的广泛,所以更应该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科研的互动,树立科研育人的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所以,神经病学专业老师不仅仅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更要做一个出色的科学研究者,将教学内容与科研结合好,达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神经病学领域的人才,从而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的神经病学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明珠,陈闽军,刘玉敏.发挥科研平台优势 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05).

[2]李春阳,李林.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 2005(03).

[3]王琰,潘华,翦凡,张宁,王春雪,张亚清.会商制度在血管神经病学进修医师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6(05).

西南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科研互动,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探索研究。

作者:李晓红

第二篇: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摘要:对教学科研相长的教学团队建设方式进行了阐述,指出了该方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结合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实际经验,就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的相互作用及如何相互渗透进行了论述,阐明了本教学团队构建探索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对高校教学团队教学科研相长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科学教研相长;教学团队;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江(1974-),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张如昕(1991-),女,广东广州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生。(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教改项目(20115903、20115901)、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改项目(20121602)、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J51304)的研究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高校发展来说,其“器”为教学与科研。科研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内涵发展;教学是立校之本,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促进办学质量提高。科研强校对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尤为重要,同时积极引导和吸引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使教学与科研无缝对接比翼齐飞,达到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同时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这正是上海电力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致力探索与实践的内容,逐步形成一些做法,取得一定成效,撰文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科研相长的建设模式渐成共识

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相互推动,使其拥有一般大学难以比拟的整体综合实力,从而使其社会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所以从初创时的技术学院很快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研究型大学。柏林工业大学也是如此,它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向来以水平高、质量高而著称。在教学方面,柏林工大的核心人物是教授(不设副教授和讲师,除教授外只设助教,由博士生兼任),教授负责本科生的几乎全部教学工作。柏林工大的教授经过非常激烈的竞争和非常严格的教学科研训练,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教学水平。

从一流大学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出两个最基本的结论:第一,高校的发展既不能离开教学也不能离开科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乃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高校的发展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师必须注重科研和教学并驾齐驱,他们不仅能把前沿的、先进的科研成果带给学生,而且还要通过讲授基础课程把一种创新思维带给学生,从而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以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确实有着包括MIT、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典范,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例子,但也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高校在,如何建立教学科研相长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深入探索与实践。[1,2]

二、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教学为科研提供前提和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人员绝大部分来自教师队伍,特别是一线从事本科教学的中青年教师。高校科研课题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教学活动中各门课程逻辑系统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基础,体现在相当多的教学环节中,如本科生的实践课程、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工作难分彼此,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高素质的生力军,更体现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基本技能得到了培养。

2.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科研为学校、教师及学生三者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用科研充实教学内容,更用科研开创教学方向。科研的推动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筹措教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投入大量经费于教育,但由于国力有限,许多大学办学经费仍较为紧张,制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能够给相关企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主动投入与学校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同时,通过科研活动获得的经费可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部分困难。通过争取政府支持的纵向科研经费以及通过产学研结合从企业得到支持,添置实验设备,建立高水平、开放性的实验室或技术开发中心,不仅为科研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实验教学条件和学生动手能力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在本科教育中,教材的内容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时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科研是获得最新知识最直接、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了解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掌握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与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将科研应用于教学,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3]

(3)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科研可带动教学工作进入到学术前沿地带,使学生了解到以这门课为代表的学科的发展和走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意识。特别是毕业环节的教学工作,一个有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既是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又能适合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做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体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可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提升学校的声誉,也有助于吸引生源,形成良性循环,保证学校的长久发展。

3.融合相长,教学与科研比翼双飞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只有通过科研才能从本质上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科学规范的科研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起着直接的教育作用。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会起到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也能为学生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此外,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良好转化可以带动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学术讲座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外部氛围,使得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教学科研相长教学团队构建的实践与成效

上海电力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方法,取得一定成效。

1.实践方法与过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相结合,通过“引进,助跑,施压”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上海市高水平科研项目,承接了一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学改革项目,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2)教师将科研信息、方法和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对科技前沿和生产实践中关键难点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一方面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将科研带入课堂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科研思路的整理与提升过程,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

(3)加强实验项目的健全和补充,将一些科研平台进行开放,或改建原来的教学实验室,建立高水平的、开放性的实验室或技术开发中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增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4)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科技创新项目、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渗透科学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和前沿研究热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也要激发教师新的思路,形成科研的新增长点。

(5)不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燃煤电厂、电力建设公司、电力设计院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在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的过程中拓展和稳固实习基地,为学生培养打下基础,真正做到“依托电力,服务电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6)根据能源的清洁、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的先进技术这条主线,把握技术前沿,改革和更新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使教师的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良好转化,可以带动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学术讲座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外部氛围。

(7)充实和完善教学文件资料,更新和编写新的教材或讲义,包括实验讲义与实验教材,并结合电力特色,以充分体现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教材编写的过程也是搜集资料、整理提升产生新的科研增长点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研,在教学中升华科研,使教学成为科研动力的源泉,科研成为教学的支撑,在教学中提升科研的水平与层次,通过全方位、多方式培养人才的方式构建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团队。

2.实践意义及创新

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有机地将其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结合起来,提高其综合素养;有助于整合教学与科研的实验平台,建设操作性强、面向课题(问题)的、创新实践型大平台;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上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4]同时,教学团队不断改进创新。

(1)凝聚团队力量,教学与科研互长。以教学促进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科学问题,上升为教改与科研项目。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科研带动教学。

(2)教学与科研大平台建设与整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科研问题,在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升华。

(3)结合自身特色,培育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的综合师资。培育更多团队成员成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促进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4)提升科研与教学职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工程素养培养的氛围。将在科研过程中获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与热点问题带到课堂,将在科研中形成的鲜活的案例带到课堂,开拓同学的视野,激发同学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3.所获成效

本教学团队承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实训、毕业论文等各种教学环节,也是科研的主力军。本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子课题、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委托课题数百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同时一批骨干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曙光计划、浦江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等高水平人才计划项目。教学科研相长,在完成本科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的同时,本团队承担着大量的科创项目的指导工作,近几年先后指导学生完成上海市科创基金项目30余项、校级科创基金项目近百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各类竞赛奖项近50项。

在经费投入上十分注重实习基地建设、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公共科研平台的建设,拥有现代发电技术中心、燃烧与污染物测试实验室、学生科创基地等一批实验室,同时,与多个电厂等电力相关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承担中央财政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项目、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等多类型教学科研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备较强教学能力、科研实力和指导学生科创实践活动的能力。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10余项,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和上海市育才奖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上海市优秀指导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四、结语

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建成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牵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科研反哺教学能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对本科生高度开放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进行高层次科创项目实践,在承担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上海市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与增长,同时出版了多本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本教学团队用实践证明了教学科研相长方式的可行性、重要性,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上提供了有利借鉴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菊.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28-29,38.

[2]许开绍,宋海农,等.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几点再认识[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150-153.

[3]吴江,刘莉,等.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28-30.

[4]吴江,郑莆燕,等.关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3-4.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吴江?张如昕?任建兴?郑莆燕?潘卫国?仇中柱

第三篇: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摘要:针对《交通工程设计》课程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理论知识枯燥等特点,探讨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工程案例与理论知识,将科研贯穿理论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导本科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和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形成综合考核形式,从而培养出科研实践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兴趣浓厚的科研应用型交通专业人才。

关键词:交通工程设计;科研;教学模式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又名《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1]。由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理论概念多、知识结构复杂,一些高校老师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设想,探讨了多种新型教学模式[2]。但现状教学改革研究多为单纯的案例讲解和分析。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3]。考虑交通学科的综合性,将科研项目研究全面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特性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交通专业的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等领域,且与光学、电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该课程知识体系较复杂,公式和原理数量较多,学习难度较大。

二、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队合作的科研精神,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文献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一)课堂理论知识教学

依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规范和指南,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视频制作软件,以驾驶员为第一视角,制作生动活泼的公路沿线交通工程设施视频。在此基础上,灵活展示交通安全设施、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照明系统等交通工程设计方案。

(二)案例式教学

(1)依据教师参与的科研课题,进行典型案例探讨。引入“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专篇”等实际工程案例,结合科研成果,在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后,组织以案例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将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实际案例的优缺点,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2)开展师生专题案例研讨会。在讲解一定数量的案例后,要求学生归纳该类科研问题,提出《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若干研究方向。

(三)科研项目研究

(1)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针对《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各个具体交通工程系统,设置特定的科研型课程项目。该项目研究周期短,研究目的明确。例如预先给定校园周边某条道路的初步设计方案,要求学生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和指南,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在课余时间完成现场调研,进而通过路线、路基路面、交叉口、交通特征等交通安全要素分析,进行该道路的交通工程系统设计。

(2)研究方法培养。根据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问题,教师及时讲解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并指导学生有效处理相关工程材料,要求学生以标准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和画出CAD设计图纸。

(3)团队精神培养。工程项目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材料收集和数据调研,并能够在小组内部形成研讨的氛围。

(四)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

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推荐一名代表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要求其余学生发现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让汇报小组现场回答。在各研究小组结束项目汇报后,首先教师总结本次项目研究的经验与不足,然后各小组进行科研效果自我评判。对学生而言,通过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研究,可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了解交通工程设计的诸多专业技术。

(五)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成果。通过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发现学习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指导他们参与学术论文写作。通过引导学生在正规学科相关期刊上投稿和修改,实现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从而提高部分学生的科研能力。

(六)指导学生作好课程学习过程记录

要求学生在听课与实践后,完成学习过程记录。通过记录与总结,促使学生将该课程知识系统化,并能及时总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进一步活跃,保证学习经验和方法得到稳固发展。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包括理论知识总结、案例问题归纳、项目研究经验、项目汇报方法、学术论文撰写过程等内容。

(七)考核方式改进

根据学生的案例探讨深度、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能力、项目成果汇报效果、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和课程学习过程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科研项目的内容适当放入期末试卷中,结合理论知识考核,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因此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考虑《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的工程实践需求,最终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三、结语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案例式教学、科研项目研究、项目汇报、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和发表论文等教学改革措施,促进师生间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交流,且有效衔接了工程实践、科研创新与专业理论知识。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本文是福州大学第九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0360-52001070,项目名称: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赵贵峰.“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J].科技文汇,2011(7):59-60.

[2]冯天军,梁春岩,吴立新.“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2(5):79-81.

作者:卓曦 唐璐璐

第四篇:教学如画 教学如诗 教学如歌

【摘 要】现行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在加强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抓住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着意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简称,“是指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历史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记录,它反映了人类在进化发展中不断地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因此,美育自然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历史教学改革各个角度考虑,都有必要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理解人类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美的历史和苍白的历史课

历史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岳阳楼与八百里洞庭相映生辉,体现了历史的自然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博大宽容的精神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绘出唐朝盛世景象的社会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尽显历史人物的人格美;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拉美独立战争、罗斯福新政蕴涵着历史人物的行为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颜筋柳骨”、随县编钟、云冈石窟、敦煌飞天等彰显出历史的意境美。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可是,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抽象地讲,枯燥地教。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传递教材信息,学生则在台下茫然地听、教条地背、强行地记。历史课堂就是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的简单梳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淡化了人的价值、情感,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波澜壮阔、气象雄伟的人类历史本应留给人强烈的震撼,留给人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在教学过程中被泯灭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教授不无批评地说:“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内容无力,概念空洞;说到司马迁,只有一部书,一句话的印象;谈张骞、苏武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已;谈霍去病也只渲染一条情节——马踏匈奴。”这样的历史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试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往往不太容易去死记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由于教育中美育精神的缺失,“他们丧失了对真理的热爱与渴求,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像应该有的精神解放”。

随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得到了回归和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么,怎样改变历史教学如此尴尬、窘迫的境况,更好地实施美育教育,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呢?这就有待历史教师潜心教研,创造性地去实施课堂教学。

二 教学如画,教学如诗,教学如歌

1.美有形象而非抽象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可见,美是与具体生动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形象,美就没有存在的依托,就无法进行美育。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现有的插图,或是运用语言的直观描述,或是广泛运用模型、投影、录音、录像、参观等方式方法,使历史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例如学习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教师可对照插图,引用《调水令•筒车》:“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的词句,非常形象地描绘以水力为动力的筒车在灌溉中的运行情况及作用,向学生展现了一幅逼真的历史画面,有一种动感美和科学的创造美。

一种生产工具尚且可以表现得如此之美,纷纭的历史人物更可立体地展现其人格魅力。如讲到林则徐,可先勾勒出一个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晚清政治背景,再通过林则徐在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事件中的具体活动,再现其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在讲到美国总统华盛顿时,老师可读一下陆军上校尼古拉给华盛顿的信,面对金灿灿的王冠,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华盛顿半点也没有动心,他踢开了王冠,甚至谢绝了“尊号”,拒绝了君主制的闹剧,其人格美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其实,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是一幅幅场景壮阔,气象恢宏的画面。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鸦片战争、抗日烽火、解放战争、经济全球化又何尝不是画呢?总之,再现历史形象是历史教学中落实美育教育的基础,也是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做好这一工作,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享受,从而逐步树立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心,并培养学生追求美及创造美的能力。

2.美有情感而非枯燥的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教育,首先要使被教育者在情感上接受,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布卢姆曾在《教育评价》中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的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且丰富的资源,历史中的悲、喜、美、丑,真真切切,有血有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物(图片、实物等)激情,或以景(录像片、幻灯片的情景等)激情,或以史激情,或以情节激情,或以语言、表情激情,寓情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之中,引发学生喜、怒、哀、乐之情,以震撼心灵,留下烙印。如讲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抗战的影视片,使战争场面再现在学生面前。当屏幕上出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场面时,日寇那极其残忍的杀人场面,让学生无不义愤填膺,日寇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激发了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无比憎恶和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当屏幕上出现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的形象时,英雄那以草根棉团维持生活、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作殊死拼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进而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通過这种形式的历史教育和远大人生观的教育,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丑和恶、什么是美与善,也才有可能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真正做到扬“美”抑“丑”。

诗词的运用也是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机途径,诗词美象反映历史的具象,深化历史的具象。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诗词美象中形成新的审美角度,有了新的情感体验,在美的愉悦、史的雄奇中,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油然而生,美育与德育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如讲到“宋元文化”时,我和学生一起吟诵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油然而生报国之志;也和学生一起歌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消除美育教学中的雕琢痕迹,“大江东去”、“风流人物”、“晓风残月”等形象化的语言便会在学生的心中悄然生根。

3.美有理性而非盲从的

美是“真”的表现形式,“真”是美的具体内涵,哲理是通过美表现出来的,没有哲理性的美是难以想象其存在的,哲理本身就是一种深奥的美。历史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求真務实的教学态度去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正视历史,尊重事实,让理性的思维伴随着生动的史实一同走进课堂。唯有这样,学生对美的认识才能进入一个情理交融的新高度,学生的美感才能得以凝聚升华。

例如我在讲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前的艰辛和死后的哀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那么,生前周游列国十余年相继碰壁的落魄文人为什么在死后能成为“至圣先师”呢?由“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待遇,如何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上述的变化?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与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由浅入深问题的探讨,不仅让学生还原了孔子这一历史人物的本来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激疑、质疑、释疑的整合结构教学,帮助学生从对历史的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揭示了历史本质与历史规律,从而达到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美有自由而非强制的

审美教育不同于法制教育带有强制性,也不同于道德教育以说理为主,它在形式上是自由的,用黑格尔的话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历史教学目标划分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而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就有可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宗教是文化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单纯通过宗教教义分析可以简单得出“宗教是麻醉人的精神鸦片”,这固然是对宗教认识的一种途径,但如果能从寺庙建筑、宗教音乐的鉴赏出发,即从美学的角度悟出宗教的职能,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云冈佛像、龙门石像都在17米以上,从宗教美学的意义看,是把神与人对立起来,说明神的伟大、人的渺小;同样,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通过有形的建筑物向人显示神性是崇高圣洁的;宗教音乐节奏缓和,不激烈、不刺激,是让信徒们摆脱闹嚷嚷的尘世,进入一个清静、安谧、肃穆的境界。教育就是在这种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自由观赏和审美享受中进行的。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审美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取课外活动的形式,既可以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瞻仰名人故居、祭扫烈士陵园、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如有位教师在讲述乡土历史时,就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学生在博物馆里听着滚滚黄浦江水的浪涛声、隆隆机器的马达声、各种各样的叫卖声,仿佛身临其境,顷刻间又回到往昔历史,深切感受到上海的百年沧桑巨变,起到很好的审美效果。还可以举办兴趣小组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加强美感体验。有位教师成立了集票证小组,通过对各个时期各种票证的识别、用途的了解,使学生了解历史,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而欢欣鼓舞,燃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用他们自己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净化灵魂。

总之,美育不仅是情感的教育、形象的教育、理性的教育,还是自由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和历史教学应如诗如画,如美好而又动人的音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确信,只要我们用心,用情感去体验历史,遵循美育的规律,历史教学中的美育一定会发挥其巨大的精神作用,去净化学生心灵,愉悦学生身心,增长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64

[2]朱摹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辜良超.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历史教学的尴尬[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08)

[4]〔德〕第斯多惠.师训思想与《德国教师教育指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B•S•布卢姆.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向亚君

第五篇:英国护理文化与教学科研见闻

【摘要】英国护理教育注重以人文关怀为主的职业价值观的培训,注重护士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英国;护理;职业价值观;教学;科研

英国是近代护理的发源地和护理高等教育的诞生地。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护理教育体系,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4年5月,我院医护人员20人参加了由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和中国光华基金会联合推出的赴英国培训项目,在伦敦国王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通过聆听老师的授课,参观切尔西-威斯敏斯特医院和国王学院医院,感受到了以"6C"为基础的护理人文关怀,学习到了先进的护理教育和实践理念。现将学习见闻与同仁分享,希望得到有益的启示。

1.英国的护理文化

1.1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在英国,护理教育者提出了6CS的培训理念,包括care(关怀)、compassion(同情)、competency(能力)、communication(交流)、commitment(承担)、courage(勇气)。

要求护士必须要有胆量、勇气、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全身心的投入,献身于护理事业,而不仅仅把护理当成一份工作。护士要在不同的领域体现特殊性,进行资格认证,比如社区护士、伤口护士、心衰护士、老年痴呆专科护士等。强调照顾病人的整体护理观,从内心深处善待生命,关爱患者,将关怀贯穿在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尊严和宗教信仰。

1.2职业价值观的评价

医院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会把医护人员"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及综合能力"放在考察的首位。如果这些方面的评价低,则不能从事或者继续从事护理相关的工作。比如:医院在招聘新护士面试时,会以情景模拟为主的方式着重考察你怎样在工作中落实6C,而不仅仅考察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英国的护理本科教育

2.1护士生的选拔:在英国,护理本科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凡是高中毕业,自愿从事护士工作的35岁以下青年,可以参加护士学校的招生和为期3年的学习培训。入校之初,就可以选择幷确定自己的专业,走专科化发展的道路,比如成人护理、儿童护理、精神病护理等。

2.2护士生的考核

英国护士生的入口低,出口高,护士生每年的淘汰率达到10-15%。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考评,包括解剖、生理等专业知识考试以及以事实为依据的调研和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要求护士每一年必须进步。

2.3护理教学模式

2.3.1互动式教学

在英国的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授课,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不管是在传统的讲授中,还是案例分析以及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随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鼓勵学生提问并给予解答,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及时评估教学效果。

2.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年的学习中,理论和实践各2300小时,开始就要接触到临床,实践课程分配在各个课程中,包括课间实习、假期实习和注册前实习。每个护士生都有固定的、取得带教学位或者资格证的带教老师,整个带教必须有评估和详细的记录,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1],有论述题、报告、案例分析、个人陈述,专业知识考试以及论文等,在评估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态度、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2.3.3多专业合作教学(IPE)

在教学中安排由医士、护理、药剂、康复等专业学生,交叉学习、相互学习和分享,体现团队协作。第一年,有4周以病人为中心的交流活动,第二年,学习怎样控制疼痛。一般是找真正的病人进行讨论研究,围绕病人的问题组织学习,需要上网收集资料,用很多文献支持你的观点,还要写文章阐述团体合作的感受。通过IPE,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3.4仿真教学

英国教学注重护士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立护理模拟场景训练室,利用高度仿真的智能化的模拟训练教具,设置真实的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训练,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培养护士生的爱伤观念,也有效地保护了病人,减少了意见、纠纷和风险的发生。

3英国护理继续教育

3.1医院与大学合作,形式多样

英国护士继续教育采取医院与大学合作的模式,承担护士继续教育任务的是有资质的护理学院。继续教育是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目标的进修课程,门类繁多,培训时间从几天到几周不等,课程安排比较灵活,有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工学交替制等多种形式,还有因特网远程护理教育,积极推行护士和助产士的远程培训[2]。

3.2终生学习,严格管理

若想在英国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在护士和助产士协会(NMC)进行护士资格注册,每年必须有关于临床以及本专业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每3年完成100小时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学习。NMC除了审核护士继续教育的证明材料,还特别注重病人的满意度,此外,假如你3年内出医疗事故以及因为偷盗、撒谎等警察找你的事情,都可能使你不能继续从事护理工作。

4.英国的护理科研

4.1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英国的护理本科教育中,几乎所有的学习行为都与科研行为密切相关。除

了要完成至少10000字的毕业论文之外,对每门单独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估最常见形式就是撰写论文、综述或报告。这些文章一般要求3000~5000字,说明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查找文献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证据,提出自己的观点[3]。

4.2科研紧密结合临床

护理研究者每周必须有2天在临床工作,收集资料,另外3天专门做科研。他们不仅研究高深的学问,也做一些贴近临床,针对具体问题的科研,比如把患者"睡眠不好"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研究,从声音、光线等入手进行调查,找出根本问题并切实给予解决,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5 小结

英国护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的培育,其6CS的培训理念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服务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范改娥.英国护理教育对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启示[J]护理研究2013.27(5):1536

[2]ElwinC.Returningtonursingpractice:Alearningjourney[J].ContempNurse,2007,24(2):203-211.

[3]易涛.英国护理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启迪[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155

作者:王晓燕 刘益

上一篇:金融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金融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