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活动新闻稿

2022-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质量月活动新闻稿

新闻·活动

迎奥运,大红袍再晋京  蔡志良

2008年,北京因奥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为实现奥运经济带动、弘扬中国茶文化,进一步扩大和延伸2007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的成果,宣武区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缘茶宫于2008年4月26日~5月2日,共同举办了“2008年北京马连道春季茶文化节”。此次茶文化节邀请全国17个茶产区的30多家特色优秀茶叶企业参加产品展示,汇集了六大茶类近百余种优良茶品,可谓集全国茶叶精华于一体,通过茶、书画和摄影及紫砂、茶具等茶文化产品的融通,在茶产区和销区市场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给大家提供了了解茶叶知识、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展示平台。

继去年在北京成功举办“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主题活动后,今年福建武夷山再度携名茶大红袍晋京,全方位地向首都市民和中外游客推介武夷山大红袍。武夷山大红袍历史悠久,极具文化底蕴,素有皇家用茶、贵族官茶、茶中之王、国茶国宝之美誉。作为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4月26日上午,福建省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工会与北京马连道茶缘茶城正式签订产销两地质量监管联盟协议,共同为武夷山大红袍在北京茶叶市场的正常经营保驾护航,成为此次活动的亮点。据了解。武夷山与马连道茶缘茶城双方就规范大红袍销售管理,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等事宜达成一致。根据协议规定,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工会协助监督供货产品的质量,组织食品卫生安全,无公害和绿色有机、优质大红袍进入茶城销售。茶城将为大红袍茶商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大红袍的保护,杜绝假冒伪劣大红袍进入茶城。据悉,茶叶产销两地签署质量监督联盟协议。在我国茶叶行业中尚属首次,它将进一步推进茶叶标准体系的建立,推动茶产业走上规范化轨道。

活动当天,武夷山大红袍专题推介会也在茶缘茶城广场展开,武夷山市艺术团为与会的嘉宾和观众带来了具有闽北特色的茶俗歌舞表演。大红袍茶艺以及禅茶表演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推介会当中,著名曲艺家姜昆老师现场题写了“武夷山史悠远,大红袍茶奇香”的字幅。以表达其对名茶大红袍的认可与喜爱。此次武夷山借马连道举办春季茶文化节之机进行专题推介,倡导对武夷岩茶的健康消费理念,加深了京城乃至全国消费者对武夷山大红袍的认知度。国茶大红袍的潜在价值得到深层次挖掘,进一步提升武夷山大红袍在首都市民心目中的形象。

地震速报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也分别于12日下午和13日上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协会会员部正积极与地震灾区的会员联系,慰问和了解受灾情况以及企业的困难需求;边销茶专业委员会也迅速与当地有关企业沟通,了解边销茶的生产和供应情况,并将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保障灾区边销茶的供应稳定,为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尽心努力。同时,协会也号召会员单位积极行动起来,为灾区的救援和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爱心。

雅安茶组织呼吁各界抗震救灾

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雅安是受灾最重的茶叶产区,多次余震和持续中到大雨,导致茶叶企业厂房倾斜裂缝,设备、原料、鲜叶、包装、成品茶不同程度毁损。初步统计有上百户茶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灾情发生后,雅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目前,全市所有工作都围绕抗震救灾展开,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减灾救灾、恢复生产急需大量资金和物资,为此,雅安市茶业协会、雅安市茶叶学会、雅安藏茶协会共同倡议:殷切希望全体会员单位、个人,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并呼吁国内外茶叶组织、茶界同仁、茶人朋友以及社会各届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为灾区献出爱心,为茶企业、茶农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奉献爱心,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

营销亮点

闽西漳平建成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

福建漳平市永福镇由于气候和海拔条件适宜种植高山茶树,目前已经吸引30家台资高山茶企业落户,成为祖国大陆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

茶产业是台湾精致农业的龙头产业之一,永福镇和台商有着相得益彰的互补优势:台湾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集约化水平、外向度较高,但地价贵,劳力缺,生产成本高;永福自然资源丰富,地价较低,劳力充裕,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与台湾地理距离近,是台湾农业产业外移的理想之所。

广东企业南非设立凉茶生产基地

5月14日,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南非FHC集团公司签订了2000万美元的白云山凉茶在非洲市场开发推广合作意向书,这是广东凉茶企业首次走出国门。据悉,“自云山凉茶”在非洲设立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唯一在国外设厂的中国凉茶企业。业内人士认为,这可望成为继去年产销量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销量后,广东凉茶崛起的另一里程碑。

今年宁波口岸茶叶出口价格上扬

据宁波海关统计,2008年1月~4月宁波口岸共出口茶叶3.94万吨,比去年同期微降0.1%,价值8534万美元,增长11.2%。出口的平均价格为2134美元/吨。增长11.3%,主要出口到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加纳,对三地茶叶出口合计2.12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3.8%。出口品种主要为绿茶,共计出口3.92万吨,占同期茶叶出口总量的99.5%。

安溪茶业:引领中国茶产业实现新跨越

近些年,为提升茶产业发展内涵,福建泉州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兴茶新理念,实施“茶业富民”发展新战略,把茶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中国首个茶文化经济研究机构成立

近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前夕,中国第一个茶文化经济研究机构——北大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据悉,今后北大茶文化研究所将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全国有志于从事茶文化研究的学者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促进全国文化经济特别是茶文化经济研究在更高的起点上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将建茶叶超市

开业仅一年多的上海大宁国际茶城正酝酿新一轮的升级。据悉,升级改造将于国庆节前完成。据上海大宁国际茶城负责人叶应春介绍,这个大型茶叶超市将由目前的茶城3楼改造而成,计划今年8月开工,10月1日前建成。建成后茶城总面积将达3000平方米,超市计划引进国内外上千种茶叶品牌“同台竞技”。

中国茶叶总产值将近300亿元

近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论坛上,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茶叶毛茶总产值2007年接近300亿元,并进入了从传统茶叶向现代茶叶发展的过渡时期。

在中国的茶叶生产中,名优茶正取代大宗茶成为茶产业的主导产品,有力地提升了茶叶质量与效益。2007

年全国的名优茶产量达43.5万吨,占总产量的38.2%;产值约240亿元,占总产值的80%。

2008中国铁观音茶王大赛启动

春茶已全面上市,由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与《泉州晚报》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福建)春季铁观音茶王大赛于5月31日在泉州市区正式拉开帷幕,中国铁观音茶王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在茶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2008中国(福建)春季铁观音茶王大赛,将品牌宣传与茶王赛相融合,是对传统茶王赛的全面创新和以茶会友精神的弘扬。

黄山有机茶进京

近来。黄山茶备受茶人推崇,全国各地有许多茶馆都迎来了热衷喝黄山茶的客人。5月22日,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有78天之际,体宁新安源有机茶公司举行了向北京奥运赠茶的启运仪式,以特殊的方式为中国奥运健儿助威。

茶事趣闻

广西天峨县发现野生金花茶

2008年初,广西天峨县林业管理人员在龙滩库区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野生金花茶树,因山高路险,具体数量目前还难以统计。此前,广西的防城港市被认为是金花茶的唯一产地。金花茶被誉为“茶族皇后”“植物界的大熊猫”,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珍稀植物。

万元普洱茶亮相民间收藏馆

一饼上万元的上世纪70年代老普洱茶亮相报国寺中国民间收藏馆,被普洱爱好者和收藏者泡饮鉴定。专家现场讲解了在泡饮普洱茶的时候如何选择茶壶、处理茶叶、泡茶的水温、泡茶的方式等。与此同时普洱春茶预订品鉴展销会也在此拉开帷幕,随着普洱茶的升温,很多爱茶人士在喝普洱茶的同时还喜欢收藏。此次展会聚集名家多年收藏珍品,关于普洱茶的收藏热已经在京城悄然兴起。

改良茶饮:品出新鲜情调

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无论是红茶的温婉香甜、绿茶的清新高鲜还是乌龙茶的馥郁醇厚,都能带来回甘无穷的神奇味道。随着时代的变化,茶文化也慢慢融入了流行气息,东方传统甘香和西方新奇口味的绝妙搭配,花草茶与传统茶叶的完美融合,都为现代人带来了难得的情调。

巍山万人签名助威茶马古道“申遗”

西南边陲神秘的茶马古道上,5月4日上午举行了盛大的“茶马古道重镇蒙化”揭碑仪式,固化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据悉,这是云南省在茶马古道上立的第二块纪念碑。据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秦邦屏介绍,立碑的目的是为了把茶马古道文化固化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茶马古道。

“茶文化体验游”在京悄然升温

到茶馆或茶店品茶、欣赏茶艺表演,顺便买点厂家精心包装制作的云南普洱、西湖龙井或祁门红茶作纪念品,如今,一种将茶文化与旅游休闲有机结合的旅游方式——茶文化体验游在北京悄然升温。

天福茶学院首次面向全国和海外招生

经过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天福茶学院2008年首次面向全国和海外招收学生。在今年的招生计划中,茶文化系计划向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川、云南、广东、江西、山东9个省外地区招收45名学生,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系计划向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江苏5个省外地区招收40名学生,市场开发与营销系计划向广东、四川2个省外地区招收15名学生,另计划向海外招收60名学生(不限专业)。

天福茶学院去年首届招生取得开门红,其中第一志愿考生录取率为96.5%,生源质量较好,成为福建省民办高校招生中的一匹黑马。

厦门茶企推出首个“奥运铁观音”

北京奥运火炬“祥云”飘临厦门,给厦门带来了无限商机。5月13日, “欢喜购”联盟主力商家之一华祥苑借助奥运圣火传递的大好时机推出“奥运铁观音”茶——铁观音2008“帝尊皇韵”茶,并请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等火炬手到店内品尝。据悉, “帝尊皇韵”茶的包装有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与奥运五环颜色一致。

首个“云茶博物馆”年内建成

位于云南民族村旁,占地28000平方米的云南茶文化大观园一期工程日前竣工。云南茶文化大观园建筑样式仿照明清风格,内部装饰全用楠木,请剑川木匠依传统样式雕刻而成,建成后,一个古色古香的明清村镇将呈现于世人眼前。其中茶博览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高20余米,是整个大观园中最高的建筑。

茶荣誉

河南省茶叶界选出“双十”

由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茶叶商会和河南省茶叶协会举办的2008河南省十强茶企业、十佳茶人评选活动揭晓。本次评选结果是从符合参评条件的21家茶企业和34名茶人中,通过专家评审、公示排名等方式评选出来的。阚贵元、刘文新等被评为“十佳茶人”。

厦门“海堤绿针”荣获金奖

从厦门茶叶协会获悉,第四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结果于近日揭晓,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海堤绿针喜获金奖。本次评比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共同主办,共收到绿茶茶样314个,通过专家评比,最后获得金奖70个、银奖71个。

台州茶叶六个品牌夺得茶博会金奖

近日,从第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上传来喜讯,黄岩“龙乾春”茶叶和“临海蟠毫”茶叶获“中绿杯”中国名茶金奖,另有4种茶叶获浙江绿茶金奖,它们分别是临海“羊岩山”勾青茶叶、三门“百瀑谷”香山早茶叶、仙居“天顶”碧绿茶叶和三门“太师峰”绿毫茶叶。据市农业局经作总站有关负责人介绍, “中绿杯”评比是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绿茶领域内最权威、最高级别的评比。

“中国绿茶金三角”授牌仪式举行

5月9日, “推出绿茶金三角,共享高山生态茶”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西省婺源县、安徽省休宁县、浙江省开化县三个茶叶主产区共同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

“祁红香螺”荣获“中国名茶”金奖

5月11日,从2008年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传来喜讯,黄山市祁门县百年红茶叶有限公司参评的“祁红香螺”获“中国名茶”金奖。贵州生态茶文化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出炉”

5月13日,经过专家评委评选,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生态茶文化摄影比赛各奖项纷纷“敲定”。据介绍,此次生态茶文化摄影比赛收集了全省各地参赛作品近400幅。经专家认真评选,6幅佳作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另有60幅作品获优秀奖。

厦门茶叶企业检测通过国家认可

厦门检验检疫局5月15日宣布,厦门健民食品有限公司检测中心成为目前我国出口茶叶企业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取得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室。

苏州碧螺春走向极地

洞庭(山)碧螺春今年起将随科考队员走向南北极1 5月15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东山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东山碧螺春景区签约,吴侬牌碧螺春正式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特供产品,并被授权使用其特殊标志。据悉,这也是苏州首个与南北极科学考察“牵手”的农产品。

“天福”在京设立茶文化博物馆

国内著名的茶叶连锁企业天福集团除致力于茶叶销售外,还非常重视茶文化的推广。目前,除在福建漳浦、四川成乐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立两座大型茶博物院外,还在各地设立了茶文化推广中心。在北京设立的天福茶文化馆位于王府井大街,一楼以销售为主,二楼是一个小型的茶文化博物馆。从茶叶的基础知识、茶叶加工过程实物展示、茶文化的发展史、饮茶习俗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茶文化。

海外茶讯

联合国茶叶工作组第18届会议召开

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FAO-IGG)第18届会议近日在杭召开。这也是我国首次承办该FAO-IGG会议。会议由农业部代表中国政府承办。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肯尼亚农业部部长助理、国会议员克拉克·母比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秘书长常凯松等参加会议。

广东凉茶向海外出口

王老吉成功上位“中国饮料第一罐”后,2008年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宣称,目前广东省的凉茶已经销售到了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预计凉茶销区今年内可以增加到80个国家。在广东凉茶在华超越可口可乐已是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广东凉茶1/3出口海外无疑是最让人关注的数字了。凉茶出口容量最大国是美国,其次是非洲。

祁红“走”进联合国

“祁香”牌祁门红茶,被确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8届会议红茶类惟一礼品茶。据悉,FAO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8届会议于5月中旬在杭州市召开,有45个成员国、12个国际组织派代表团参加会议,期间还举办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论坛和名优茶展示活动。

日本成为中国乌龙茶最大进口国

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姜绍丰在杭州召开的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论坛上透露,中国出口的乌龙茶有八成到日本,日本已成为中国乌龙茶最大进口国。乌龙茶是中国的特有茶类,产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福建是乌龙茶原产地,也是全国乌龙茶面积、产量、出口创汇第一大省,福建省乌龙茶面积、产量都占全国的七成以上。

埃及成为肯尼亚茶叶最大买家

在蒙巴萨茶叶交易所本周的拍卖上,埃及取代英国,成为肯尼亚茶叶的最大买家。肯尼亚《人民报》报道,东非茶叶贸易协会今年前3个月的统计数字表明,埃及共进口茶叶1893.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6.5万吨;英国进口茶叶171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3%;巴基斯坦进口了1227.2万吨茶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431.3万吨。

天下茶会

宣南文化节“以茶兴旅”

第七届宣南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经贸洽谈、马连道品春茶、琉璃厂文化展示等系列活动,让人们对宣南以及老北京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今后马连道茶叶特色街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拓展茶产业发展空间、开发旅游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景德镇·浮梁茶文化旅游节开幕

5月10日,浮梁县瑶里风景名胜区内礼炮阵阵,彩球飞扬,第五届景德镇·浮梁茶文化旅游节在这里开幕,来自浙江、广东、湖北、安徽和江西省内的近千名游客参加了活动。此次茶文化旅游节以“古镇茶乡乐千家、谷雨时节闹茶园”为主题,为期10天。今年的茶文化旅游节更加注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央电视台及江西省内外数十家媒体汇聚瑶里,竞相采访、报道本届旅游节盛况。

首届上海国际茶交会开幕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会5月11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据介绍,本届展会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吸引国内19个省市自治区、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来自韩国、斯里兰卡、泰国等近200家企业参展。5月12日下午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据统计,共吸引近3.5万市民参观购物。茶交会期间现场交易额约1000万元,订单2500万元左右,意向投资近1亿元人民币。

元泰茶业闪亮登场上海国际茶文化节

红茶、红色茶屋、红色展台……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红茶平台的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身着”中国红携旗下红茶产品,以及特有的西式连锁红茶屋强势登陆于5月10日12日举行的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给观众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红茶盛宴。凭借考究的工艺、精湛的品质,元泰茶业的坦洋工夫红茶“金峰王”、坦洋工夫红茶“金针王”以及白琳工夫金丝猴三个茶业产品都获得了本届国际茶文化节名优茶评比金奖。

中国郑州茶业f8览会6月开幕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郑州支会、中国国际商会郑州商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8中国郑州茶业博览会于2008年6月14日N6月16日于郑州市开幕,目前郑州地区茶业经营商户已达8000多户,成为中国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之一。

安溪八马推广创茶叶品牌经验

4月25日~28日在长春举办的全国农业品牌化研讨暨培训活动上,福建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副总林荣溪代表中国茶叶界受邀作了八马创名牌的典型发言,介绍了八马茶业以安全优质、产业化经营为品牌基础,以标准化管理和弘扬茶文化为品牌提升,致力走区域品牌一民族品牌一世界品牌之路的一些典型经验。

铁观音龙头企业八马进军浙江

2008年4月24日,福建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在众多茶企业同行及媒体的关注下登陆杭州,参加由杭州市政府和浙江省农业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浙江国际茶文化节。近年来八马茶业迅速拓展国内市场,已拥有300家茶叶专卖店。此次参与浙江本地茶业盛会,八马茶业以展馆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形象出现,引起浙江茶叶界同行的关注。

华祥苑百店接力 共铸“公益奥韵”

5月12日,中国奥运火炬传递境内路线到达厦门,与此同时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与厦门红十字会共同举办的“华祥苑百店爱心接力行动”将随奥运圣火的到来倾情启动。5位奥运火炬手在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之后,在华祥苑董事长肖文华的陪同下,来此品茗谈艺。在华祥苑看来,奥运会实现的是中国百年的梦想,背后折射的是民族的自尊、自豪和责任,因此此次奉上的茗茶——即去年推出的高端产品“帝尊皇韵”茗茶中就着重加入了奥运元素,以五环的颜色作为设计主要色调,借茗茶体现人们开阔开朗的胸襟气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崇尚和发扬。

“闽茶杯”名优茶和拍卖活动启动

5月31日,在庆贺张天福先生百岁华诞,筹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的前提下,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和“中西文化长廊”联合启动“闽茶杯”2008年春季名优茶和拍卖活动。会上对这次得奖茶进行当场拍卖,拍卖所得资金作为捐助“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基金。

第2篇:数字新闻生态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变动与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与新闻传播活动的“深度耦合”正逐渐改变着新闻传播活动,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新闻产品的外在呈现形式上,还体现在全流程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逻辑转变上。数字新闻的广泛普及促逼媒体重新思考技术与文化价值之间的联系,以确保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在逻辑与数字新闻生态相适应。为探究数字新闻生态中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本文浅析了数字新闻生态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数字新闻的负面影响以及纾困方案。

关键词:数字新闻;新闻传播活动;数字技术;客观性;情感转向

随着数字新闻的常态化发展,新闻传播活动正在形成新的秩序。新闻传播主体原有的新闻观念被重构,新闻的接受者游牧于互联网的同时也要面对碎片化传播造成的“乌卡情结”。连接着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数字新闻解构了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使二者共存于新闻作品中。数字新闻形塑的环境使人们对技术的态度在技术乌托邦与“道德恐慌”之间徘徊,但对待技术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基于问题意识采取应对措施。

一、数字新闻:从一种形式到一种现象

(一)多元力量驱动下的数字新闻

伴随着技术的自进化发展,数字新闻逐渐与数据新闻相区别,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引发了供给侧与用户侧的深层变动。数字新闻的主要内驱力源于数字时代的赋能,2020年年底,我国就实现了累计60万个5G基站的建立,投入使用的5G基站超71.8万个,如此的高数据承载能力为数字新闻的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信息富矿”。除技术对数字新闻的驱动以外,国家也出台利好政策协助数字产业化发展,以数字驱动创新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媒体传递好中国声音的途径。

(二)“丛林法则”下的新闻媒体

数字新闻生态下的舆论场是异质多元的话语力量共同参与的博弈场域,以自媒体、用户以及商业媒体为主力军的“草根媒体”向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提出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Web2.0时代的“自门户”满足了个体被感知、认同、评价的人性化需要,且个人门户往往是距离新闻的发生地点最近的传播节点,拥有传统的新闻媒体难以匹敌的在地化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新的学科体系应以“公共传播”为核心概念,以社会交往、沟通、传播为基本范畴。数字新闻带来新闻传播活动彻底的变化,促逼新闻从业者不得不将注意力聚焦于数字新闻,并采取动态适应性的变化行动。

二、解构与重构:由外而内的改造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新联系

对于专业新闻机构而言,传统的专业新闻机构将新闻客观性看作是媒体行稳致远的根本性原则,但是从事数字新闻行业的工作者对客观性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新闻真实未必是一种“本质的”属性,而更多是一个“操作性”的概念。可量化的数据令新闻内容更具真实性,新闻工作者不必像过去一样思考新闻中不同要素之间真实的联系。如今的新闻从业者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大数据技术或舆情研判技术获取的数据本身就带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使数字新闻客观性在工具理性地支持下得以实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传播是否能取得赢效。“浏览量”“点赞量”“日活跃用户”指导着新闻机构对内容产品的把关,这使得新闻客观性与传播者的主观性共同贯穿于全流程的新闻生产中。

(二)数字新闻的情感流动

在分析了情感的力量之后,探究数字新闻为何能够有效承载情感是深度发掘数字新闻特征的进路。数字技术带来的富媒介传播形态丰富了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与用户的体验,以“感官化叙事”为主的数字新闻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强刺激,有效唤起受众的情感。另外,社会化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相互表达意见的公共领域。交互性是数字新闻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媒体平台成为柯林斯“互动仪式链”中“互动仪式市场”的物化形态。

三、积弊与困境:从碎片化传播到“数字普遍主义”

(一)碎片化传播与“乌卡情结”

数字新闻的普及带来新闻传播主体的泛众化,新闻可以来源于互联网上的任意一个传播节点,这是蜂群思维指导下呈分布式结构生存的受众的特征。新闻记者的“液化”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藩篱,使新闻紧随着事实的变动而变化,却难以呈现事件的本质真实与真相。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事实进行线性的梳理、理性地判断、谨慎的把关,而这些严格的创制环节却在数字时代不断被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所忽视。新兴的传播主体用“信息碎片”拼凑出了并不完整的事实图景,即便是每一块“碎片”都满足新闻的具体真实,但是“立场先行”的非专业传播者更倾向于关注“应然”的事实,而非倾向于关注“实然”的事实。基于碎片化传播带来的“情绪当道”,多元传播主体共同拼凑出的图景可能与新闻的总体真实大相径庭。

(二)“数字普遍主义”与价值极化

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受众对直给性、沉浸式与交互性的精神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新闻工作者为达到营收指标,倾向于制作刺激受众感官、丰富受众体验的数字新闻。与优化受众体验相反的后果,是新闻工作者在浅层次报道的基础上放弃了对深层次意义的追问。“前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以纸媒或门户网站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轻“感官化叙事”的文本能够深度追索事件背后的原因、联系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数字新闻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追求依然停留在为信息呈现服务这一层面上,极少为内容表达服务。

四、结语

数字新闻伴随着科技创新不断为新闻传播活动赋能,向受众提供着永无止境的“数据流”。数字技术延伸着人体的某些部分,使人突破身体的限制,获取了探索世界的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尽管数字技术已经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稳固而合理的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理性,不再遇到任何神话、欺骗与操纵。除了专业的新闻传播者,非专业的传播者、受众等都是影响新闻活动变化的主体,共同塑造了数字新闻生态。因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也需要多元主体共同适应数字新闻带来的变动,警惕沦为技术附庸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陆小华. 数字新闻学的产生基础、逻辑起点与演进路径[J]. 新聞记者,2021,(10):3-7+18.

[2]吴飞,杨龙梦珏. 重访人文:数字时代新闻学与新闻认识论的反思[J]. 中国编辑,2021,(10):4-9.

[3]王辰瑶. 数字时代新闻真实观念面临的新挑战[J]. 中国记者,2021,(09):101-103.

作者:刘玉骢

第3篇:谢六逸贵阳时期的新闻教研活动

摘要:谢六逸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谢六逸于1937年底回到故乡贵阳后,在大夏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所长。在贵阳期间,他积极开展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活动:立足高校课堂,开展新闻专业教育;传播新闻出版知识,开展新闻普及教育;关注新闻传播现状,创新新闻学术研究。

关键词:谢六逸;新闻专业教育;新闻普及教育;新闻学术研究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2.015

谢六逸(1898—1945),贵州贵阳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谢六逸于当年年底回到故乡贵阳,此后在大夏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任教授,并出任大夏大学文学院院长、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1945年在贵阳病逝。在贵阳期间,他积极开展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活动:立足高校课堂,开展新闻专业教育;传播新闻出版知识,开展新闻普及教育;关注新闻传播现状,创新新闻学术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谢六逸在贵阳期间的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活动进行了认真梳理。

一、立足高校课堂,开展新闻专业教育

谢六逸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主要是因为他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1926年2月,复旦大学聘请谢六逸为中文系教授,他建议创设新闻系。1926年9月,中文系设新闻学组,聘谢六逸为新闻学组主任,招收了万世淦、项富春、张吾素等3名首批新闻专业本科生,教授新闻学课程[1]。1929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谢六逸被聘为系主任。他主持拟定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简章》,领导新闻系建设,并主讲实用新闻学、外国新闻事业、通讯写作、编辑等课程[2]。在他的主持下,复旦新闻系快速发展,引起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重视,并于1931年聘请谢六逸编订大学新闻系课程及设备标准,用以指导全国的新闻学教育,推进了民国时期新闻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同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西撤,淞沪抗战结束,历时3个月。在上海沦陷之前,复旦大学与大夏大学组成联合大学,往西南迁移:以复旦大学为主体的第一部先西迁到江西庐山,后于1937年底西迁到重庆北碚;以大夏大学为主体的第二部西迁到贵州贵阳,以贵州讲武堂为校舍开课。1937年12月,谢六逸携家眷到香港,年底经广西回到贵阳[3]165-166,就近到联合大学第二部任教。1938年4月1日,联合大学分家,“以渝校为复旦,筑校为大夏”[4]318-321。1938年3月,谢六逸到重庆的复旦大学述职,并在此任教1个学期,由于“北碚找不到合格的兼职教师”,他教授了新闻学概论、新闻纪事写作、新闻编辑、新闻采访、评论写作、通讯写作等新闻专业课[4]322。

1938年8月,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电邀谢六逸到大夏任教,加之谢六逸患上胃病,便接受邀请,离开重庆,告别复旦,在重庆北碚夏坝与新闻系师生合影留念,依依惜别。再次回到贵阳后,谢六逸到大夏大学任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讲授中国文学史、欧洲近代文艺思潮、新闻学和《庄子》《诗经》专书选读。他认真开展新闻学专业教育,悉心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在新闻学教学中,他常常告诫学生毕业后要做对公众有益的事情,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研究并重。一次,学生宿舍失窃,他马上让学生就此事深入采访,撰写新闻,当作实习。他关心学生,主动给毕业生介绍工作,积极向报社推荐在校生的稿件[3]169-170。1943年3月,谢六逸出任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除了教授基本国文、中国文学史、国文教材及教法研究、文学批评外,他还教授新闻学,讲授新闻专题研究、标题比较研究、副刊文稿、社会特写、国外新闻事业等内容[3]203。1942年7月,谢六逸被聘为国立贵州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作“最近上海的文化界”“新闻标题研究”主题讲演。在“新闻标题研究”的主题讲演中,他讲授了新闻标题的性质、历史、职能及制作等 [3]209-210。

二、传播新闻出版知识,开展新闻普及教育

在贵阳期间,谢六逸先后担任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副所长、所长。期间,他主编、出版了一套新闻学丛书,除了他本人著的《新闻学概论》外,还有卜少夫著的《战地记者讲话》、戴广德编的《新闻语汇》、王研石著的《实践新闻采访学》[3]230。1942年9月16日,谢六逸撰写了《新闻学丛书总序》[5]。他深知我国新闻学的落后,“目前一般从事新闻事业的人员以及有志于新闻学研究的青年,仍然感到参考书的缺乏”,主编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以贡献于有志者之前”,并“希望将来还有更伟大的著作,使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也不弱于他人”[3]196-197。这套新闻学丛书的出版,传播了新闻学知识,促进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对广大受众起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其中,戴广德编的《新闻语汇》“将报端日常所用的各种名词加以简单而扼要的解释,供一般人阅报时的参考”[6],具有报刊阅读工具书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顺利阅读报刊[7]39。

谢六逸非常重视报刊在传播新闻出版知识、开展新闻普及教育方面的作用。早在1934年9月,他便组织了《怎样的新闻才有登载的价值》《学校新闻的采访、编辑与出版》《采访记者的工作》《新闻与电报编辑》《报纸评论的方法》《新闻生产的过程》《新闻记者与新闻事业》《怎样编辑画报》《新闻术语与校对符号》《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前途》《广告伦理化》等11篇文章,连续刊发于《青年界》,系统地介绍了新闻理论与实践知识,起到了普及新闻学知识、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的作用[8]296。在贵阳期间,谢六逸也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刊发新闻研究论文,传播新闻学知识,开展新闻学普及教育。他主编的《文讯》月刊刊登了多篇新闻学研究论文,例如,他本人的论文《新闻标题研究》(1941年10月10日)和《现代通信事业之趋势》(1942年1月15日),全山的《简论中国报纸》(1941年12月10日),卜少夫的《戰地记者工作的新方式》(1942年7月30日)、《战时报纸的副刊》(1942年8月30日)、《当前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943年5月30日),敬宇的《怎样做报馆访员》(1943年12月30日)[3]231-238。

举办报展是谢六逸传播新闻出版知识、普及新闻教育的又一有效做法。在上海时期,他于1935年10月复旦大学建校30周年校庆之际,组织学生举办了“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33个国家的2 000多种报纸(含中国报纸1 500多种)[9]。1944年,身居贵阳的谢六逸再次通过报展传播新闻出版知识。时年6月,在他的发起和主持下,《中央日报》贵阳版在贵阳民众教育馆举办了“全国报纸杂志展览会”,向贵阳民众展示了《时务报》《清议报》《申报》《新青年》等报刊,同时组织了一套报纸采访、编辑、排印流程和实物操作表演[3]209-210。此次展览会在贵阳广受市民关注,在贵阳乃至全国引起轰动,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闻出版知识,起到了新闻出版知识普及教育的作用。

三、关注新闻传播现状,创新新闻学术研究

谢六逸非常关注民国时期的新闻传播现状,不断创新开展新闻学术研究。早在1922年3月17日,他撰写的《文化与出版物》便发表于《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学者们认为这是他最早专论出版事业的论文[10]。在上海时期,他围绕新闻理论与实务作了大量研究,所编的《实用新闻学》《新闻储藏研究》《国外新闻事业》三本书由上海《申报》馆分别作为《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之三、之六、之十二出版[3]142。此外,他还发表了《新闻教育之重要及其设施》《新闻教育与新闻事业》《新时代的新闻记者》《青年与新闻》《什么是报章文学》《日本的杂志》《日本的学生新闻》《日本的新闻事业》等学理性较强的新闻学论文[11],撰写的《上海报纸的社会记事》《新闻价值》《上海各报社会栏记者养成所学则》《最近的感想》《编辑者的态度》《文墨余谈》等新闻批评文章也见诸报刊[12]。

到贵阳后,谢六逸继续开展新闻学研究,创作了《报章文学琐谈》《新闻标题研究》《现代通讯事业之趋势》《论记者的职业组织》等新闻学论文。早在上海时期,谢六逸便撰写了《什么是报章文学》一文,载于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的《文学百题》。在文中,他在引述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有关新闻的解释的基础之上,进而提出报章文学的狭义解释是“以新闻现象做题材的记叙文,略称新闻文体”,进而对新闻文体与普通记事文进行比较[8]309-316。到贵阳后,谢六逸更加深入地研究报章文学,写就《报章文学琐谈》一文,刊于1938年11月1日出版的《新大夏》半月刊第1卷第3期。他在文中对报章文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广义解释是“将报章当作文学的形态之一来看”,而狭义解释则是“专指在报纸上发表的文艺”。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新闻的本质是“社会的,政治的斗争武器”,进而对报章文学与纯文艺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对报章文学与历史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分析[8]316-319。我们可以看到,《报章文学琐谈》较之《什么是报章文学》,论述得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新闻标题研究》一文则刊于1941年10月10日出版的《文讯》月刊创刊号。谢六逸论述了新闻标题的功能、作用、发展历史及标题制作要求。他认为,新闻标题具有提倡快读、引起注意、宣传新闻的三大功能;具有“使读者在看报时节省时间”“决定新闻价值的高低,影响报纸销数的深沉”的重要作用;标题与心理学、修辞学、伦理学、美术、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具有一定关系,制作新闻标题时要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做到“简洁而生动”“‘不偏’与‘正确’”[8]319-326。其论述学理性、逻辑性较强,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研究广度[11]。《现代通讯事业之趋势》刊于1942年1月10日出版的《文讯》月刊第2卷第1期。在文中,谢六逸认为报纸和通讯是构成现代新闻事业的两大系统,进而论述了报纸和通讯社的区别与关系,分析了通讯方法的起源与通讯社的发展趋势,并建议我国通讯事业应以国营性质、联合性质、企业性质并存而形成竞争的格局[3]190。1942年2月,在《论记者的职业组织》中,谢六逸提出应培养规范的职业新闻记者[13-14]。1944年9月,他撰写的《垦荒》刊于《中央日报》(贵阳版)副刊《前路》,在文中自述了主编《言林》的过程,并将之比作一件“垦荒”的工作[3]211。

《通讯练习》《新闻学概论》两本著作是谢六逸在贵阳时期推出的新闻学的重要研究成果。1940年,上海申报馆将谢六逸编著的《通讯练习》作为新闻函授学校讲义之四出版。全书有8章,共280页。在书中,谢六逸对英、法、苏、日、德等国家的通讯社作了介绍,对通讯文字、通讯写作等做了深入分析,对地方通讯、地方通讯员的采访工作、国外通讯及军事通讯做了叙述,并列举了一些通讯实例[3]178。

1944年,谢六逸兼任《中央日报》(贵阳版)研究室主任半年[4]352,主持新闻研究工作。他每天上午都到研究室上班,具体指导研究人员开展新闻研究。谢六逸非常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悉心指导研究人員从两个方面开展比较研究:一是开展报纸的比较研究,研究人员每天将《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刊载的新闻通读一遍,进而剪贴归类,之后就其标题、内容、形式、观点等进行比较分析;二是开展通讯社报道的比较研究,对塔斯社、路透社、美联社、中央社、新华社关于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拓展思路,拓宽视野[10]。

参考文献:

[1]

秋阳.谢六逸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办[J].新闻大学,1997(3):73.

[2]蒋勇.谢六逸:为弥合新闻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不懈努力[J].新闻春秋,2015(4):35.

[3]陈江,陈达文.谢六逸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秋阳.谢六逸评传[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5]王永伦.谢六逸媒介批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4.

[6]戴广德.新闻学丛书·新闻语汇[M].贵阳:贵阳文通书局,1942.

[7]陈勇,刘祥平.谢六逸的报刊编辑思想述评[J].中国出版,2012(12):39.

[8]陈江,陈庚初.谢六逸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刘祥平.论谢六逸与媒介素养教育[J].当代文坛,2011(1):142.

[10]朱健华.论谢六逸的报刊出版活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8.

[11]胡正强.试论谢六逸的新闻教育实践与理论贡献[J].煤炭高等教育,2003(2):97.

[12]胡正强.谢六逸,不应被遗忘的新闻批评家[J].新闻知识,2004(4):29.

[13]康文.谢六逸抗战时期的文化活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261.

[14]王崇荣.探析抗战时期谢六逸在贵州的新闻拓荒活动[J].新闻研究导刊,2016(23):97.

[15]杨波,王震,曹玉婷.谢六逸贵阳时期的新闻出版活动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0(6)::36-40.

XIE Liuyi’s Journalism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Guiyang

YANG Bo,WANG Zhen,CAO Yuting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hzou, China, 550025; 2.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hzou, China, 550025)

Xie Liuyi was a modern writer and journalist in China, and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Chinese journalism education”. After returning to his hometown Guiyang at the end of 1937, Xie Liuyi taught at 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 Gui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Guizhou University, and served as deputy director and director of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Guiyang Wentong Bookstore. During his stay in Guiyang, he actively carried out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journalism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he class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s the main base, conducting journalism education, disseminating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knowledge, conducting education of popularizing journalis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quo of journalism dissemination, and innovating academic research of journalism.

Key words:

Xie Liuyi; journalism education; education of popularizing journalism; academic research of journalism

(責任编辑:钟昭会)

作者:杨波 王震 曹玉婷

第4篇:“质量月”活动新闻稿

[远固:营达项目]科技创新质量为本

—— 全面组织开展“质量月”活动

10月24日,为响应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在全省在建高速公路及重点水运项目开展2017年“质量月”活动的通知》,营达高速公路LJ03合同段项目部积极组织开展了“质量月”活动。

本次活动由项目部质检科全面负责实施,各部门协调配合,项目部及工区全体员工参与,以“匠心聚力,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为主题全面开展。项目部组织全体员工及施工队班组长,并邀请了驻地办监理共同召开了“质量月”活动宣贯会。会上,首先由质检科宣读本次“质量月”活动文件,然后指出本项目存在的质量通病并提出防治措施,最后向大家培训了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和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

活动内容分为四项:

一、以工程项目为单位开展“五个一活动”。 1.开展一次品质工程宣传活动。 2.开展一次“微创新”成果总结。 3.开展一次“技术比武”活动。

4.开展一次“最美班组”或“最美工匠”评选活动。 5.开展一次观摩交流。

二、积极推行班组标准化建设。

三、推进现代施工技术,夯实工程质量基石。

四、开展质量通病治理措施,提升薄弱环节质量水平。 通过会议提出此次活动不仅是为了响应上级领导的要求,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公司员工的质量意识及技术水平,打造真正的精品工程,为公司“百年企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安全质量月活动新闻稿

****项目组织“安全•质量月”活动新闻稿

自2017年11月开始,****项目建设进入施工高峰期,现场施工队伍增多,施工范围扩大,管控难度增加。项目部结合2017年终检查结果和项目现场实际情况,讨论决定发起以“保障安全、提高质量”为主题的“安全•质量月”活动。本次活动自2018年1月1日开始策划,成立活动小组,明确人员分工,购置活动物资,制定活动细节,动员现场所有人员参与其中。并在2018年1月9日下午4点,项目部组织召开“安全•质量月”活动启动大会,现场所有管理人员和分包以及班组管理人员参加。

动员会上,项目部领导对活动安排和活动要求进行了宣贯,安环部部长和质量主管分别针对项目前期的安全和质量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后期工作要求。会后,所有参会人员一道进入现场,核实问题,明确管理责任人和责任班组,并确定整改时间。

本次“安全•质量月”活动,由项目部组织发起,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现场施工安全和产品质量管控,提升项目部安全和质量管理总体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安全•质量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项目部决定以此为契机,全面整治现场安全文明工作,狠抓产品质量,使泸州高新区厂房项目在新的一年里进入新气象,同时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地区的企业形象。

第6篇:“质量月”新闻稿

文件学习结束后,为对“质量月”活动周密策划、及时布置、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认真研究、落实检查,切实做好带头领导质量月活动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

组委会成立后立即组织项目全体员工召开活动第一次会议,会议中组委会向全体项目参建人员发出活动倡议:认真落实公司质量方针、公司“质量月”的活动主题进行工程施工;严格按照设计及相应规范、施工方案及技术交底进行施工;严格执行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控制,在此期间加强材料有关设备等的质量控制,加大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力度。定期举行质量专题会议对施工质量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跟踪和控制,编制工程质量自评,针对出现的质量缺陷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整改。夯实技术质量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标准和水平,提升项目部的质量竞争力。

另外,在项目“质量月”活动第一次会议中,组委会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共创美好家园”的活动口号;制定了《2011年9月“质量月”活动实施方案》,方案阐述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目的、主题、计划等内容,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坚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全国“质量月”活动十条宣传口号中选出了四条宣传口号作为项目“质量月”活动宣传口号(见附件)。 附件:

1、走质量强国之路,促发展方式转变

2、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

3、恪守质量诚信,践行社会责任

4、坚持以质取胜,推动科学发展

- 1 -共1页

第7篇: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概况

我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为促进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于1994年在文学院内设立新闻系。1995年开始招收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到200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10年成为湖北省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单位。2012年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将“广播电视新闻学”改为“广播电视学”。2013年6月学校宣布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并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

学院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为目标,形成了学科交叉、重视实践的专业特色。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以融合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文社科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的“两强化、三促进”(即强化学生的传播素养与信息能力、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三促进是指促进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复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以新闻传播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支撑,以新闻媒体行业实体和综合性实践基地为依托,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共716名,其中本科生503名,占70.25%。2010-2011级新闻学在校本科生共99人、广播电视学在校本科生共105人,2012-2013级新闻传播学类在校本科生239人,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实验班本科生共60人,2013年学院共招收本科生130人。学院各专业自开办以来,招生状况良好,学生报到率平均达到99%以上。06-08年录取分数线比省线高20分左右。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和服务领域大致为:1.各新闻媒体(历年均有进入中央级的毕业生,进入省级媒体的毕业生每年在15-20名左右);2.大型国企或民企的企划或文宣部门;3.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4.各类传媒或文化公司、广告公司。5.学校。

(三)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院共有专职、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8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含在读博士),2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另聘多名传媒界资深人士担任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我院生师比为27.5:1。本科生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教师的比例达100%,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达100%。

学院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专业实习经费,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等足额安排到位,统一由院系按照实际使用情况报销,统一分配使用,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得到保障。另外,本学院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添置了一大批满足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的仪器设备。但由于学院刚刚成立,实验室使用主要依托于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料室主要依托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学院正着力建设专业实验室和资料室。

(四)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学院根据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在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学院本科各专业开设学校公共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种课程类别,学生在四年修学期间,除了品德操行合格之外,应修满100个学分,准予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目前,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道德与法规、舆论学、新闻心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电影批评、媒介批评、媒介素养、新闻摄影、社会调查方法、广告学概论、新媒体研究、节目主持、广告文案、广告作品赏析、影视艺术概论、电视作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学概论、语言与社会文化等。

学院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特别注意注重新闻职业道德培养。课程中设置多门新闻道德、法规等课程,并先期一步培养教师教学团队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我院创办“恽代英英才班”循着革命先烈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前辈恽代英的步伐,始终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教育,培养新闻系学生的正确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学院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学生需同时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对素质学分的相关规定,需获取20个必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中含有4个理科学分,1个艺术类学分。

2.教材使用和建设

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教材选用前需要任课教师认真选择,填写教材选用表,通过教研室、院系审核;选用后,在学期结束需要一起开会总结、分析教材使用效果,提出建议。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有教育部推荐教材重点教材《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新闻摄影教程》等十多种。

在教材建设上,特别鼓励教师自编、参编教材。学院已完成多部教材的编写,分别有刘震副教授《电视摄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亚洲电视新景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彭涛教授《坚守与兼容——主旋律电影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孟君副教授参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任副主编(武汉出版社,2010),陈俊峰副教授《不一样的广告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等。

3.实践教学

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而实践教学是我院的特色。学院依照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现行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课程中的实验课)18学分,将近总学分的11.11%,一共38.5周,占总学时的23.77%。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3周)、教育实习或毕业实习(17周)、见习(2周)、毕业论文(设计)(6周)、入学及毕业教育(2周)见习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暑假进行,时间2周,2学分,第7学期全学期为专业实习,共6个学分。另外,本专业额外留出8.5个周次的机动时间用于学生课外社会服务(或社会调查)等活动。

实践教学环节是长学期教学内容在实践方面的补充和继续,主要在大学四年中的7个短学期完成。通过开展课外开放性实践活动,由学生们自立选题,自助拍摄,采用DV、手机、摄像机等多种拍摄设备,辅以相应老师指导,并以相应的学分鼓励拍摄水平较高的作品,补充实践教学,达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高质量影视作品。2012年由马雪蒙等同学自主拍摄的DV作品《坑V》获“我是导演”微电影大赛三等奖。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依据湖北省教育厅下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论文规范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制定的《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我院成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指导“四步走”方案。第一步,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拟定不少于学生人数的选题。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进度实时给以指导和帮助。第四步,学院在规定日期内,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以及评优工作。近三年来,本科生一次性毕业率达100%,一次性学士学位授予率达100%。其中,校级优秀论文20篇,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学院有多人获各项奖项。

5.学生科研、科技竞赛及文化素质教育

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我院新闻系2011级本科生彭酉婷的论文《微博的社会动员和风险演化研究》荣获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三等奖,该文同时获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二等奖。周凌君、万鸣宇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科研C类项目《探析社交性网络如何放大人的单向度》于2013年6月结题验收。刘建、陈燕项目《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下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也于同时结题验收。

学院学生广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耿雨燕、米姿函、易然、周凌君、郑妍颖五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斩获佳绩,其中易然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同时易然同学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最佳辩手”,“第二届华中七校外语文化接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等多种奖项。在2010-2011级学生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88.77%,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61.80%。

学院同学发挥本专业特长,广泛参与各类摄影活动。2011级学生曾师斯作品《美丽华师生态系列报道》获2012年度“湖北高校校报新闻奖系列专题”一等奖;2010级陈思宏摄影作品《爱在咸宁》在“中南文化艺术节”上获摄影多媒体组铜奖;2010级学生马雪蒙《踢腿训练》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最美中国”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在线摄影大赛“最美中国奖”优秀奖,《献血女生》入选2012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9级学生金晶参与摄制的新闻专题片《武汉大学樱花季,让人欢喜让人愁》登上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其摄影作品《这里不是欧洲,是今天的华师》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走红网络,引起关注。

(五)学院质量保障工作

1.教学规章制度标准及执行

学院严格执行《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华中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考试管理条例》以及学院教学规章制度,2010-2013年没有出现任何教学事故。教学文件方面,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教学,没有编写教学大纲外,其他所有课程均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都依据学院统一格式的教学进度表,命题计划表、评分标准、试卷分析表、参考书目表等教学文件。一般说来,专业必修课按照45个学时,专业选修课按照34个学时的教学计划来执行。每个学期结束前都有教研室专门督促完成命题,评分标准,以考试、交论文或者作品的完成结课。最后,试卷、论文、作品等文件都以统一的格式整理完善以后归档保存。

2.教学质量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新闻传播专业(学院)自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结合学校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各教学环节监控与反馈紧密配合,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的成效、学生作业质量、考试考风及成绩、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标准除了学校一般标准外,还要重点监控是否落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质量监控方式为:教师自评、随机听课,抽查作业、考卷、论文、学生座谈、学生评教。

首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都进行“三期”教学检查,即学期初时各教研室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教师写出本学期的授课计划,以给学生们选课前提供参考;期中时教学秘书以听课的方式,检查教师授课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期末时期终检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课时是否达到标准,教学内容是否完成等。通过每个阶段的检查,对常规教学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要求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还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全系注重培养理论功底、提升科研实力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接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项目研究,并支持学生参加的学术活动。

最后,要求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按文件精神严格、规范执行,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加强“三期”教学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影响教学工作并造成一定后果者,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进行认真严肃处理。

3.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

作为新成立的学院,我院积极探索创新本科教学管理和激励体制。首先,

在不改变学校本科教学基本构架的前提下,成立“华中师范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地董事会”。董事长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兼任,董事会成员来自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宣传部、湖北各大主流媒体负责人、新闻传播学院书记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董事会职能为:制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规划、督察基地日常运行、监控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募集基地发展资金。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新闻传播学院长同时兼任主任,副主任为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副书记。基地的日常运行与学校现有机制大体相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所有本科生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新闻观,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其次,成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会”基金来源为政府资助、学校划拨、社会捐赠。基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置实验设备、建立实习基地、资助学生课外新闻实践活动、奖励新闻学院优秀本科生、资助优秀贫困生。

再次,探索本科生“项目实习制”。 本科生“项目实习制”是指与媒体合作,由媒体提供新闻报道任务,由基地教师牵头,以学生为主体,受媒体督导并由媒体最终评判效果。

此外,学院拟设立“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恽代英卓越新闻人才奖”每年奖励5-10品学兼优、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均优秀本科生。

(六)学院学生学习效果

我院教师在历次学生评教中均获优良等级。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除攻读硕士外),学士学位授予率100%。近三年毕业生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平均为18%。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有多名学生在从事媒体工作。2000级毕业生张勤耕担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陈力峰担任《楚天金报》副总编辑;还有多名学生担任国家干部,2002级学生陈刚担任湖北省委办公厅处长,95级学生龙小红担任湖北襄阳谷城县县长;另外还有多名学生从事新闻教学工作,如95级学生范龙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任副教授,97级王雪莲在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担任副教授。此外,还有不少学生毕业后进了企事业单位,如98级张扬在中国启德教育集团担任总经理,97级学生程晓敏担任保利地产武汉公司总经理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基于湖北、辐射全国,培养了大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分子。

(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特色发展

1.以“发展+创新”为前提深化人才培养机制

以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为基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并力图实现创新,确保我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机制引导学生充分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领会学习内容,培养科研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素质。并通过参与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实习等,进一步深化我院人才培养机制。

2.以“理论+实践”为原则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培养,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上。通过出国深造、英语进修、项目合作、合理竞争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并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在未来几年内,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将以高学历、年轻化、师德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逐步解决新闻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现有教师队伍中,有5人有长度不等的媒体从业经验。最长的达30余年,最短的有3年。我们准备在未来3-5年内,通过“双挂”的形式,送所有缺乏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锻炼。挂职期间待遇,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执行。逐步把挂职经历作为职务评聘的条件。同时,我们预计在3年之内,出版建设起新闻传播学院文库。

3.以“规范+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教学基本建设,做到既系统规范,又能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到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以《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为依据,落实教务处各个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日常教学程序。促进教学内容的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学院制定的教学考核制度进行考核。通过科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测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3.以“前沿+特色”为要求提升教学条件建设

学院依托国家文科实验室以及学校两座馆藏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以及本学院新闻公信力研究所、传媒预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香港文汇报媒介文化研究所、影视传播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全力营造既能紧跟时代前沿,又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与新闻学专业是混合教学的,学科基础比较坚实,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硕士点。在新闻理论、编辑出版、应急传播、影视传播等方面有雄厚的实力。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影响学院教学质量的问题

第一,作为刚成立的学院,专业实验室、资料室等硬件条件急需给予基础性配置。首先,实验管理体制不顺,实验课程开设困难,实验设备老旧和不足问题严重。原新闻实验室放在学校文科实验中心管理后,中心的管理方式与新闻的实验方式很不一致,师生们感觉实验课难以开展。同时,新闻实验设备老旧,急需更新换代。2014年,我院将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更高、更多,需要未雨绸缪。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学院自己的专业实验室,这也是国内外优秀新闻传播学院的标准配置和共同经验。目前,急需建立广电摄像、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室、主持人实训实验室、广告制作实验室、纸媒实验室、网络和新媒体实验室等,这是保障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学的基本保障。其次,由于院系调整,新闻系的图书资料缺少积累,基础薄弱。目前的图书资料和应用软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例如一些较新近的图书资料较缺乏,一些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较少,尤其是外文缺乏外文资料。

第二,由于院系几经变动,原有的专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清晰的专业设置尚未形成,教学和研究团队有待整合。经过由系而教研室,由教研室而学院的多次变化,学院的师资团队也几经变动。目前看来,尽管学院大力开展制度和人才建设工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教师队伍中领军人才比较缺乏,高级职称比重偏低。在独立建院的新形势下,本学院即将迎来超常规发展的良好机遇。2013年6月,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湖北日报原社长、总编辑江作苏教授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同时引进了3位在新闻传播界较有影响的业界精英,2位刚毕业的博士生,极大地充实了本专业教师队伍。但综合来看,我院专业教师在规模、结构和层次上均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引进一些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人才,使新闻理论和实践能够均衡发展。其次,缺少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师一门课。教学团队未能形成合力,这直接影响了教材和课程的建设。最后,青年老师成长较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青年老师的职称评聘滞后,不利于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最后,生师比较高。生师比偏高是本专业创建以来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目前通过不断引进教师,生师比已有所下降,但我院仍是全校生师比最高的学院之一。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堂规模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三,本科教学建设中,课程和教材建设都有待加强,教研教改较为滞后。首先,教学过程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新闻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跟进新闻快速变化的特点,如何与我校学生生源实际情况相协调,这些都是摆在我院教师面前一道难题。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较为滞后。由于生师比高,我院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余力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因此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下一步学院将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拿出专项经费,推出配套政策,启动院级层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鼓励各位老师投身其中,再此基础上积极向学校与湖北省推荐。最后,教材建设较为薄弱。使用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是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实力体现。目前,我院缺乏自编的主干课教材,这是明显的短板。我们希望今后几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措施和建议

(1)为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学院将坚持不懈地实施“人才强院”的战略,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依靠校、院两级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人才聚集机制、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和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新闻教师团队精神,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能够把握好科研方向。

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并根据会议性质和规格,给予2000-10000元的会议补助。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3年内,争取引进“千人计划”教师1人。引进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有正高职称的学者2-3人。每年引进名校博士毕业生2-3人。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5人左右。

四是从新闻业界聘请部分政治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力大,责任感强、具有正高职称的的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五是每年举办一次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提高学院社会影响,创造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2)为丰富图书资料,提高教学实验硬件条件,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大力投入。积极采购设备,充实图书资料,加大权威报纸、杂志的订阅量,新闻传播领域较前沿的论著,包括一些有关新媒体、应用传播学、传播经营与管理类别的专著。进一步改善硬件条件,并且加强对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

(3)为进一步促使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将积极探讨新闻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总结教改经验。加强与学术界和媒体人士的联系,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处理好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第8篇:播音主持专业考生如何提高新闻播音质量

所谓备稿,有两层含义,一是广义备稿,一是狭义备稿。广义备稿是指配音员在平时所做的一切积累,比如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艺术修养,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新闻敏感度,掌握播音的内部和外部技巧等等。很多老播音员遇到急稿,依然能全神贯注,镇定自若,一字不差地播完,靠的就是这种长期的积累。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广义备稿对于提高音播员的播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狭义备稿是具体到一篇稿件的准备过程。通常我们所说的备稿就是指狭义备稿。

实践证明,备好稿是播好新闻的前提。备稿应该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新闻播音语速快,在单位时间内要传播大量的新鲜的信息,这就要求播音员必须口齿清楚,具备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语速快不是乱,要快而有序,尤其是在重音的把握上要做到少而精。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声音是转瞬即逝的,广播电视的传播环境又决定了大部分受众是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接受信息的,不可能每个人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收听,只有重点清晰,节奏分明,有着明确导向的新闻才会吸引人的注意,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新闻媒体具有引导受众的责任,播新闻尤其要注意鼓动性和号召性。只有真正理解新闻内容,熟悉新闻背景,明确播出目的,才能播得态度鲜明,分寸得当,才能让节目具有感染力,真正达到鼓舞受众,引导受众的作用。新闻节目配音员应该是成熟充满智慧的,懂得新闻的内涵,要给人以值得信赖的感觉。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敏感话题的新闻播报上更要分寸得当。比如报道我国乳制品产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的新闻,刚刚播出就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举国震惊。像这样性质恶劣、影响极大的新闻,就不能用平和客观的语气进行播报,这一点中央电视台播音员邢质斌做得就很好,她在播《最新检测出的含有三聚氰胺乳制品企业名单》的新闻时,用非常严厉的语气进行播报,播出之后,大快人心,受到了一致好评。

再次,新闻播音不是简单的见字出声,它是配音员再次创作的作品。尽管新闻配音的要求是朴实大方,平稳顺畅,没有大的起伏,没有夸张的语气和表现手段,但是要播好新闻,尤其需要掌握高超的表达技巧,要对稿件认真分析,那些语音清晰,重点突出,感染力强的播音作品不仅能传播信息,还能给人带来美感,让人有愉悦的视听享受。比如邢质斌,有人这样评价她的配音:当你一个字一个字仔细去听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种播音的境界。最高水平的播音,已经不是简单的播音了,它已经把播音员的性格、思想、情感、人格全部融进所播的内容中去了,是一种达到了巅峰体验的配音境界。这是对一个播音员最高的评价。(沈阳汇声教育)

第9篇: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为民执政、科学理政、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施政方针,进一步营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正确引导舆论,根据州委和州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的通知》(州办[2006]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建立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制度如下:

一、指导

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闻发布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规律,在全州质监系统逐步建立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及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新闻,树立我局对内、对外的良好形象,为振兴湘西州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领导

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的组织领导,由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担任长,负责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重要新闻的对外发布工作;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负责分管综合新闻发布;各科负责人为组员,负责新闻采访发布。办公室负责新闻发布的日常组织联络工作。

三、发布内容

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根据有关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管理和安全监察的法律、法规,进行行政执法工作的新闻发布。

2、制定和实施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各行业和专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闻发布。

3、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管理和指导质量监督检查,负责对生产企业实施产品质量监控和强制检验;管理产品质量仲裁检验、鉴定;组织依法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质量等法律、法规的行为,打击假冒伪劣违法活动的新闻发布。

4、管理和指导全州质量工作;组织贯彻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组织拟订提高本州质量水平的发展规划、意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参与省局对重大产品质量事故和锅炉、压力容器与电梯、防爆电器等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协助省局做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管理工作;依法负责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的新闻发布。

5、负责标准化工作;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标准登记工作,监督标准的贯彻执行;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指导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全州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的新闻发布。

6、负责全州本文转载自damishu.com计量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推行法定计量单位,执行国家计量制度;组织量值传递和溯源;推行工业计量现代化;规范和监督商品量的计量行为的新闻发布。

7、依法对质量检验机构授权和相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实行监督管理的新闻发布。

8、综合管理锅炉、压力容器与电梯、防爆电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的新闻发布。

9、负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工作,管理防伪技术产品工作的新闻发布。

10、承担州政府“打假办”的日常工作的新闻发布。

11、日常开展的农资、建材、食品及特种设备等危害人身健康安全的专项整治的新闻发布

12、开展315和质量安全月活动情况的新闻发布

13、州局领导认为需要发布的其他重要事项。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发布方式

1、日常新闻发布。由州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年初拟定本年度日常发布计划。

2、特殊新闻发布。遇有重大危害人身健康安全的事件发生,经州政府领导同意,进行新闻发布。

3、临时新闻发布。需要发布的新闻,随时申请州政府新闻办公室进行新闻发布,或州政府新闻办公室根据形势需要,约请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新闻发布。

五、工作程序

新闻发布要履行严格的报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发布。

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新闻发布,由涉事的科室牵头拟定发布内容,形成新闻发布稿,报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小组初审,再报州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再报分管副州长批准。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服务中心工作、沟通人民大众、引导社会舆论、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全系统各相关单位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湘西州经济全面振兴的高度,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开掘和利用新闻资源,加强主动宣传,做好有关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选择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掌握本单位的业务和工作动态,具有较高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科室负责人担任新闻发言人。不断提高其思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新闻发布工作的需要。

3、

注重时效,实事求是。新闻发布工作必须及时、主动、准确,要根据工作实际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通报信息,对重要突工作及其处理情况要按程序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公开,不得封锁消息,不得推诿拖延,不得弄虚作假。

4、严肃纪律,违者必究。新闻发布工作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和法律、法规。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要会同有关科室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新闻发布纪律。对违纪发布的,新闻科室不得报道,并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