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计划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计划

企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调查分析

摘 要: 通过两级工会摸底调查与对重新建立的困难职工档案进行重点调研和统计分析,在概述职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引出了导致公司一些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与四种不同类型困难职工帮扶制度的实施现状。最后,提出了四种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困难职工;调研;金秋助学制度;帮扶工作

1 困难职工基本情况及致困原因分析

1.1 困难职工基本情况概述

我公司现有职工20920人,困难职工2158人,占职工总数的10.32%。按不同标准分类,困难职工中,特困职工178人,重困职工642人,一般困难职工1338人;在岗困难职工959人,其中工人563人,占在岗困难职工的58.71%;45岁以上困难职工923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2.77%;大专以下学历的困难职工2038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94.44%

1.2 导致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的原因分析

(1)致困首因——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患病。

最近几年,我公司职工中患病特别是患重大疾病的人数有所增加。调查显示,2158名困难职工中,有40.08%(865人)的职工或其家属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需要长期支付医药费。这部分困难职工中75%的属于特别困难或重大困难者。虽然职工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后,可以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但由于重大疾病派生出的附加负担和相关费用特别大,当职工家庭成员中有不幸罹患癌症、尿毒症、肝坏死等重大疾病时,就可能倾尽家财或陷入重困,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无能为力。疾病是導致我公司职工生活困难,尤其是特别困难和重大困难的首要原因。

(2)致困次因——家庭供养负担过重。

调查发现,因收入低无法维持生活和因家庭人口多、供养负担过重而发生贫困的有867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40.18%。我公司是大型基建施工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年龄偏大的职工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成员中无业或务农者较多,家庭总体收入偏低,经济底子薄。一些从农村换工来到企业工作的青壮年职工,学历较低、技能较单一,目前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阶段,且家属多无固定经济来源,个人收入要供养一家多口人生活,经济负担较大。另有部分年轻职工出生于困难、单亲、农村家庭,参加工作以前家庭已欠下债务,工作后较低的工资收入既要赡养父母,又要用于还清债务等。

(3)自然灾害也是致困原因之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公司大多数职工家庭地处四川、重庆、贵州境内,2007年川渝地区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震撼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许多职工家庭带来了重大损失。2007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中,有98户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家庭遭受较为严重的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公司职工造成很大财产损失,受灾职工1305人。职工个人住房损毁严重,倒塌271户,危房462户,其他损失672户,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意外灾害造成一些职工家庭固定财产完全损失,从而导致经济困难。

(4)下待岗致困现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重新整合、现代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主业辅业的深度分离等,下待岗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一些职工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只能承担简单劳动。当遇到企业劳动力资源调整与施工工序、工期变化等情况,便容易成为下待岗人员,经济收入减少的几率也随之增大。由于这部分人员职业竞争能力偏低,本来经济基础就较差,一旦下待岗失业,家庭经济的运转就出现困难。如果职工家庭成员中有长期生病或患大病的,就可能成为新的特、重困职工。目前,因下待岗失业导致困难的职工有259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2%。

2 困难职工群体帮扶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公司现有的职工帮扶体系主要是从医疗救助、困难补助、“金秋助学”等三个方面开展的,除继续坚持抓好“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的干群“心连心”活动、困难职工临时补助等传统帮扶项目外,从2006年起,我们将把以职工互助补充保险为载体的“互助机制”、以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为基本途径的“扶持机制”,以“两节”送温暖为基本渠道的“帮困机制”归并到“三不让”承诺的“救助机制”,在全集团范围内实施“三不让”(即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承诺工作。

2.1 针对患病职工开展的医疗救助制度

我公司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始于1994年成立“互助补充保险基金会”,主要对患重大疾病、伤残、死亡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开展互助救助工作。自该工作开展以来至2008年底,已为10935名会员办理赔付589.62万元。作为职工大病医疗的补充,我们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四川省总工会开展的女职工大病互助保险,从2001年到2008年底累计参保6736份,已为15名患病女职工办理赔付21万元。从2006的6月起,我公司全面开展“三不让”承诺医疗救助工作,救助对象是公司的在职职工。职工所在单位工会将对职工住院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按50%的比例给予资助,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还将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大额救助。至2008年底,已对1421人支付医疗救助金177.9万元,其中2008年度对858人支付医疗救助金84万元。

2.2 针对困难职工开展的困难补助制度

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是企业联系职工群众、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我公司“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以困难、退休、劳模、一线职工以及农民工等为对象,每年在企业行政、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筹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活动资金,2006 -2008年共筹集资金2198.23 万元,保证了“两节”慰问和送温暖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开展干群“心连心”结对帮扶活动中,每年对特困、重困职工进行一次清查,根据情况变化,按照每一个特困、重困职工家庭都必须安排领导干部联系的原则,确定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会常委的联系对象。2008年,集团公司17名局职领导和8名工会常委联系特困、重困职工38户,各子(分)公司258名领导及工会常委联系292户困难户。2006年6月起开展“三不让”承诺困难救助工作,在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的基础上,对在册的特困、重困职工进行定期补助,对有其他困难的职工进行一次性补助。至2008年底,已对4155人次特困、重困职工发放困难救助金215.9万元,以为他们分担生活负重,减轻其经济压力。

2.3 针对困难职工子女开展的金秋助学制度

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困难职工家庭的希望,我公司历来重视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金秋助学活动。2001 年——2005年,对568名困难职工子女资助学费32.18万元。2006年起实施“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的“三不让”承诺助学工作以来,更是扩大助学范围、加大助学力度,着力建设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的“希望工程”,为困难职工分忧解难。至2008年底,已对676人次支付助学救助金68.74万元,其中2008年共资助221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款31万元,助学范围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大专以上等教育阶段。

2.4 针对受灾职工开展的临时救助制度

小到职工家庭失火、被盗,大到水灾、旱灾、地震等,我们坚持对临时受灾、受困职工开展救助。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公司居住在灾区的职工、离退职工家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部分人身伤亡。“5.12”地震后,我们迅速开展职工受灾情况的调查与救助工作,除对受灾职工进行经济救助外,各单位工会还对房屋受损的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对1305名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家属进行经济救助近160万元,妥善安置近300户,发生安置费用100多万元。除此,还对地震期间坚守在施工一线的268户职工家属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16.8万元。

3 进一步深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策略

3.1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保证帮扶资金来源

我们用于慰问、送温暖、“三不让”承诺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行政的专项拨付和按职工工资总额1%计提的福利费,以及工会经费。占保障工作经费很大一部分的“三不让”资金,是各独立纳税单位按有关财务规定自行筹集和使用。由此看出,保障资金的筹集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正常开展,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发展,才能使职工福利经费的筹集得到保障。一方面,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职工福利工作的检查督促,是企业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支持企业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也是企业工会责无旁贷的义务。“两个维护”的工作职责,决定了企业工会在关怀关注职工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的同时,必须以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为重。目前,我公司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机制整体运转良好,也是得益于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在保证现有资金来源的同时,企业工会要多方探索资金筹措途径,拓宽帮扶资金来源渠道,寻求政策支持和政府部门、企业行政的支持,多方为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筹备资金。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人有难全体帮扶”的文化氛围,成立专门的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和企业内部爱心人士的专项捐赠,严格进行管理与使用。对由于人祸、天灾和疾病等造成的极其困难职工,更要动员全公司职工进行援助,合众人之力解少数人、少数家庭之难。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单位人员福利费用计提额度有限,一旦职工患重病、发生重大困难,就会出现“三不让”资金包不住的情况,对此,在要求该类单位按职工全年工资总额计提费用,拉长时间周期的同时,要积极与财务管理部门沟通,研究探索既符合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又方便企业工会筹措帮扶资金的解决方案。同时,集团公司工会还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困难企业帮扶资金的不足,使身处困难企业的职工与全集团其他单位的职工享有同样的帮扶策略。

3.2 甄别不同困难程度,拉开困难职工救助级差

要建立、健全和建实困难职工档案,注意划分困难等级,对不同困难层次的职工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对患重大疾病的职工可以在给予一次性大额救助的同时,提高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目前我们给予所有住院治疗职工的医疗资助都是自付医疗费用的50%,对于患一般疾病的职工,特别是家庭经济较好的职工,生病住院并不会增加太大的生活负担,但重大疾病因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依然可能会成为多数职工沉重的经济负担。“三不让”医疗救助虽然是一项全体职工的福利,但其宗旨是“不让一名职工生不起病”,从这个角度来说仍然是帮困性质的福利,应该向因患重大疾病而导致重大困难的职工倾斜。因此,对于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可以提高到60%到70%,并提高补助上限。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公平、公正,各单位在建立困难职工档案时要特别注意真实性,要加大调研力度,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有根有据,保证我们的帮扶对象确实是亟需帮扶的特、重困职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此外,对特困、重困职工档案要实行动态管理,以基层工会为单元指定专门的基层工会干部分户负责,即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和思想动态,以便各级工会和党政组织采取更为合理的帮扶策略,及时给予帮扶。

3.3 加大培训帮扶力度,提升困难职工职业竞争能力

加大培训帮扶力度,在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职工实际的培训机制,借助岗位培训、工地夜校、职工书屋等载体,在施工空闲期和工序转换期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培训,结合日常实践加强他们对技术的认知和熟练程度,不断提升岗位晋升的资本。同时,鼓励和支持困难职工参与各种技术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取得更高的技术职称和工作职位;另一方面要调查困难职工职业培训意向,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向他们倾斜培训机会,设立专门基金,用于对青年困难职工的培训与自我提高,为青年职工的自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可以用无息借款等方式,为困难职工开展提升技术技能的相关学习提供经济支持,为他们创造自我改变困难境况的条件。在支持企业生产发展,教育职工自觉维护企业和职工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积极与行政相关管理部门探索保证职工工作岗位,维护职工合法劳动权力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职工个人原因造成的下待岗,保证工者有其岗,劳者有其酬。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4 协助政府社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一个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各级工会要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协助政府和企业有关部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应保尽保,着力营造一个全社会人人了解、关心、支持社保工作的良好氛围。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困难职工来自农村,其家庭及其他成员基本没有加入当地的社保体系,生病住院等费用都由职工一人承担,这是导致职工经济和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企业工会要在帮助指导职工加入社会保险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要提高工会干部社会保险业务知识,对各级工会干部进行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法规方面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有能力动员、引导、帮助职工和其家属全面参加社会保险,督促企业为职工购买法定的保险,指导职工充分、高效、高质用好现有社会保险资源;其次,针对部分职工和职工家属参保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的问题,要发挥好工会宣传阵地的作用,对职工群众进行系统的社保知识教育与培训。通过开展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宣传,让广大职工群众了解、熟悉有关政策,增强他们的保障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正确运用有关政策、法规和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总之,在企业职工保障工作中既要保证现有工作机制继续发挥作用,又要大胆探索,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途径。在具体工作中要深入调查研究,重视机制建设,坚持群众监督,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以增强保障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群众性、实效性,努力实现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运转高效化,为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作者:李 翌

第2篇:开展机关困难干部关怀帮扶行动

今年以来,眉山市聚焦机关困难党员干部群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化解后顾之忧,让其更好履职奉献。

开展建档立卡帮扶,架“连心之桥”。建立关怀帮扶台账,每季度对全市机关困难党员干部家庭进行全面摸排,及时更新台账;实施精准帮扶计划,对困难机关干部家庭进行分类管理;协调帮扶力量,为困难党员进行倾斜性帮扶。建立爱心互助资金,解“燃眉之急”。通过党员捐款、党费划拨等办法,多渠道筹措机关党员干部爱心互助资金;规范资金管理,制定党员干部爱心互助资金管理和资助细则;严格资金使用,建立党支部受理、机关党委初审、党委(党组)复审、市机关工委审批的四级审核制度。健全关心关怀体系,谋“长远之策”。健全心理疏导机制,由党支部书记或分管领導开展务实有效的谈心谈话;完善生活关怀机制,建立困难党员干部求助制度;建立“结对共进”机制,不让一个困难干部家庭掉队。(眉山市委组织部 钟佳迅)

第3篇: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路径研究

就业是民生工程。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满意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长远发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比就业困难生和非就业困难生,提出精准识别就业困难潜在对象和就业困难生,增强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立足互联网+深化就业市场,发挥合力提供就业帮扶,多措并举提升工作效能等帮扶路径,以实现就业困难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择业并顺利就业,是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课题。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各地各高校要准确掌握建档立卡,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高校要建立校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通过查阅教育部历年有关就业创业工作的文件,在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上都有明确要求,并责成各高校确保此项工作有抓手、有专人负责、能落地。

一、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界定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困难群体占比虽然不大,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难度却不小,落实与否事关重大。梳理相关文献,不同学者对就业困难群体有不同的定义:郑晓涛学者认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是指大学毕业生中,由于社会及个人自身因素的作用,在通过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不被用人单位接纳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群体,既包括大学生中那些处在就业相对困难现状的群体,也包括那些感到有就业困难心理状态的群体。”就业困难群体,在各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众多学者观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文指的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指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但由于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生理、心理或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在求职过程中无法被用人单位接纳的高职毕业生群体。

二、调查方式与结果分析

本课题选取我校2019届50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4名为非就业困难生,146名为就业困难生,收回有效问卷调查479份,其中116份为就业困难生有效问卷情况,就业困难生问卷有效率达到80.0%。在毕业前夕6月份前后,对就业困难生进行一对一电话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求职情况、生源地信息、就业意向地、就业困扰、实习情况、就业资源和建议需求等,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问卷和访谈,详细了解就业毕业生的真实想法和找到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就业意向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高达85.84%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地首先考虑生源地区,即考虑离家近,工作稳定,同时还考虑个人发展前景等;其次考虑在杭就业(学校地处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从专业与工作关系上看 ,116人中,18.97%的学生偏好“工作要与专业对口”,60.34%的学生偏好“可以不对口,但要与所学专业有联系”,20.69%的学生偏好“只要能就业就可以”。36.21%的学生偏好要工作稳定,13.79%的学生偏好个人发展空间。

(二)就业困难毕业生择业情绪

就业困难生在面对就业时,普遍感受到迷茫与焦虑、自卑和无助、压力与等待等情绪,61.23%的毕业生存在迷茫,首先,自我认知模糊。他们不清楚自身适合找什么样的单位就业,不清楚自己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其次,对职业认知不足,不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对专业不热爱;最后,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19.82%的就业困难生表示在就业的过程中感到无助、自卑,这部分毕业生以男生居多,从访谈得知,部分毕业生自控力极差,平时热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在本该学习的阶段却荒费了学业,浪费青春。

(三)就业意向月薪统计分析

据统计,高职就业困难毕业生对月薪的期待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之间,这与部分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月薪相差不多,说明就业困难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值还是较高的,这与他们还未踏入社会,不了解社会薪资体系有关;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对薪资没有明确的要求,说明毕业生缺乏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石静、刘志财等人(2016)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以物质利益为出发点,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四)就业困难生求职准备不足

毕业生为了尽快找到工作,做些求职前的准备是必要的。在电话访谈中发现:一方面,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动机不够强烈,自信心不足,接受新事务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求职技能不足,沟通能力弱,不知道如何回答面试提问是面试过程中遇到最普遍的问题;对用人单位认识不足,简历缺乏针对性等。

(五)就业困难毕业生意向帮扶方式

在对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方式的意向调查中,就业困难毕业生对招聘信息共享和专业技能培训关注度最高,分別为33.62%和33.03%;其次是求职技能培训占19.83%,就业形势与政策占2.59%,其他占4.31%。

三、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主要路径

帮助高职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既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一)精准识别,掌握就业困难潜在对象和就业困难生

1.关注就业困难潜在对象,提升综合能力

精准识别就业困难生,是做好就业帮扶工作的第一步。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生的形成是学生各种错误观念、不良习惯、行为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形成的。从新生报到入学开始,首先要唤醒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同时,重点关注就业困难潜在对象并建立动态信息库—经济困难生、心理困难生、学习困难生、行为困难生和生理、心理困难生等。经常与就业困难潜在对象走到一起,玩在一起,充分了解他们个体的具体情况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其次,在加强专业学习与生涯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励就业困难潜在对象多参加实训和各类活动课程,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职业探索,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调查摸底,掌握就业困难对象需求

大学生入学后有建立基本信息档案,高职院校往往是2+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从大三进入实习环节。通过对进入实习环节的毕业生重新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准确识别出就业困难对象,不仅建立起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还要拓展更宽的帮扶渠道,与相关教研室、专业教师反馈就业困难毕业生情况,寻求最合适的帮扶人,建立一对一的点面帮扶机制等。

(二)精准施策,增强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建立贯穿大学全程的生涯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困难群体往往缺乏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主动探索生涯规划的自觉性,让学生早规划、早准备;大二开始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将就业创业教育融于学生日常教育始终,帮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探索自身的职业兴趣;大三开始帮助毕业生提升求职技能、岗位实操能力和心理疏导等。

2.以育人为核心,整合全方位教育资源

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的困难往往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几个方面的问题共同起作用。因此,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班主任、辅导员,而是要采取多元的帮扶主体,即全面统筹和发挥各部门、各岗位的教职员工育人职责,齐心协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加强专任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通过第一课堂系统性地授课为学生提供通识知识和专业技能,课后由实践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第一课堂侧重通识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个性化辅导,两个课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的综合素养。

(三)精准对接,立足“互联网+”深化就业市场

在对毕业生意向帮扶调查过程中,毕业生对招聘信息共享比较关注,占46.55%。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建立畢业生求职信息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库,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实时更新。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除了利用校内就业网、校园招聘会、宣讲会等传统渠道外,还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钉钉等新媒体发布就业招聘信息。

积极拓宽招聘信息渠道,及时整合线上和线下的各类招聘信息,甄别和筛选对毕业生有用的信息,针对就业困难生的需求共享与之相关联的招聘信息,减少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实现信息与毕业生之间的点对点直接传递。同时,利用互联网+招聘会模式,使招聘网络与就业平台重合,实现求职应聘同步进行。积极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主动利用互联系网+多种信息渠道获取招聘信息和求职技能。

(四)精准服务,发挥合力提供就业帮扶

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仅仅依靠高校发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挥社会、高校、企业、校友和家庭的力量。家庭对毕业生择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应与家长保持积极的沟通,形成家庭、学校和毕业生统一的就业意向,帮助毕业生树立信心和落实岗位。鼓励校友企业来校招聘,搭建校友企业和就为困难生之间的桥梁。积极发动朋辈群体的力量,鼓励班干部、学生党员主动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生。充分利用院系教师资源,尤其是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优势,鼓励教师把就业困难生推荐给合作单位,帮助他们找到实习或就业岗位。

(五)精准管理,多措并举提升工作效能

在就业管理过程中,要多方协作科学管理。既要充分发挥分院实践指导老师的主体作用,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做好就业信息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引导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和三年后积极配合教育厅做好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后的感悟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企业对学校的反馈意见能够让学校更加全面了解就业困难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和工作能力,以便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要合理规划、分层分类培养。在对就业困难生进行帮扶的过程中,遵循一切利于就业困难生健康成长原则,用专业的知识、热情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在尊重的基础上用人性化温暖的帮扶技巧,从精神上实现对就业困难上的帮扶,提高帮扶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来源: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YYYB2019O32)。

作者:吕菱

第4篇: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汇报

近年来,结合新形势下的党员管理工作,××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探索破解贫困党员“脱贫难、致富慢”的难题,创新党员关爱、帮扶机制,全市困难党员关爱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一本台账”,对困难党员动态管理。每年对全市60岁以上的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切实摸清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的基本情况,市、

(乡)镇、村(居)三级各建立了工作台账,详细记录老党员和困难党员本人基本情况、年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致贫原因等。实行动态管理,基层党组织每年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情况进行一次审查,对不符合帮扶条件或已经解困的及时进行调整,对新增的困难党文秘杂烩网员及时纳入关爱帮扶范围,确保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取“二种方式”,与困难党员结对。一是采取市委常委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市级部门挂钩帮扶村委会,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乡(镇)党委机关、村(居)干部、党员挂钩联系帮扶贫困户的挂钩联系方式,与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二是采取“城乡党(总)支部、党员互帮互助”的方式,全市各级机关,城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全市110个行政村党(总)支结成“一帮一”的共建对子,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同提高的城乡党组织和党员互帮互助新格局,切实提高困难党员脱贫致富的能力。

实行“三项制度”,给困难党员“输血”。一是实行节日慰问制度。利用春节、“七·一”建党节等,认真开展慰问、走访老党员和困难党员活动。2004年至2008年市委共投入慰问经费约35万元,对2031名农村、社区、企业的困难党员、老党员进行慰问。二是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在继续落实好省、州“农村党员关爱行动”的基础上,我市从2007年7月1日起,对全市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每人每月补助20元,60岁以上的社区困难党员每人每月补助40元。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共投入补助经费122.064万元,补助农村党员9214人次,社区党员479人次。三是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困难救济制度。仅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帮扶困难党员群众108884人次,救助困难党员群众316户次,发放低保金和临时困难救济金1100多万元,切实为困难党员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开展“四个帮”,帮困难党员“造血”。各基层党组织在帮扶困难党员中不仅“供血”,更注重“造血”,对困难党员开展思想、技术、资金项目和生活“四个帮”,确保帮扶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一是开展思想帮,着力引导贫困党员查找贫困根源,强化对广大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增强他们克服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开展技术帮,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家政服务中心等,采取办培训班、开现场会、邀请专家讲课、播放科教片等形式,努力让困难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致富能力。三是开展资金项目帮,从2004年起市财政对农村贫特困党员每年安排50万元的帮扶资金,乡(镇)、村两级也每年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帮助贫困党员发展致富项目,并在征地、用电、信息、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2004年以来,市、(乡)镇、村三级共投入帮扶资金432.9万元,共帮扶了1525名贫困党员,有1181名贫困党员发展了致富项目。四是开展生活帮,从政治上、生活上、感情上关心和服务党员,在开展节日慰问活动的基础上,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倾听他们在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他们想对策、出主意,切实让他们走出困境,集中精力脱贫致富。

第5篇:党员干部开展困难党员帮扶计划

XX社区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

结对帮扶活动计划

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更好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有效措施,是落实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力去办”要求的实际行动。为推动这项工作深入进行,确保结对帮扶取得实效,根据省、市、区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现就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明确帮扶目标

帮扶工作的目标为:确保帮扶的困难党员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子女上学的,不因贫困而辍学;有危重病人的,能得到及时医治;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能实现再就业;每户帮扶对象年上门走访慰问不少于4次。

二、确定帮扶对象

帮扶对象以特困职工家庭及困难党员、就业援助对象、低保对象等为帮扶重点,突出有子女读高中、大学和双失业、双残疾家庭,突出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和无人赡养的孤寡老人、未成年孤儿。

三、突出帮扶重点

以党支部、党小组或党员干部与帮扶对象结成“一帮

一、几

帮一”帮扶对子,从帮扶对象所面临的最困难、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政策帮扶与资金帮扶相结合,创业扶持与就业援助相结合,思想疏导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因人因户制宜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高帮扶成效。着力在“四助”上落实帮扶措施:一是“助困”。对于帮扶对象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家庭,要通过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确保其家庭基本生活有着落。二是“助业”。对于帮扶对象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要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提高就业技能、介绍就业、扶助创业等,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再就业。三是“助医”。对于帮扶对象家庭成员中有患大病、重病的,要借助政策和通过捐助等方式,尽量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四是“助学”。对于帮扶对象子女就学有困难的,要通过资助学杂费等方式,确保不因贫困而失学。

四、建立帮扶机制

在结对帮扶活动中要注意发挥政策效应,逐步建立帮扶长效机制。要明确帮扶工作负责人、具体责任人。建立走访慰问、定期汇报、档案资料管理等制度,保证帮扶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五、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强对结对帮扶活动的领导,明确一名工作人员分工负责,把帮扶工作纳入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帮扶工作格局,即:“一带”,带着亲情、热情和责任;“二不”,走访不落一户,求助不忘一人;“三

落实”,帮扶对象落实到人,帮扶目标落实到人,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四清”,家庭情况清,致贫原因清,就业技能清,帮扶需求清;“五有”,计划要有针对性,目标要有高定位,推进要有实措施,督查要有严要求,效果要有新突破。要建立健全帮扶工作基础台帐,每次登门走访慰问,要有详细记载,帮扶工作资料要分类归口管理,力求规范化,确保结对帮扶活动取得实效。

XX社区

2010年1月

第6篇:帮扶困难党员工作汇报材料[大全]

夏家店街道帮扶困难党员工作汇报材料

夏家店街道党工委共有支部21个,党员总数592名,其中农民党员423名,在2008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做好节日期间服务基层党员群众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工委专门召开党委会,对此项工作做了重点安排部署,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充分做好这项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安排好春节期间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使广大党员和群众进一步掌握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本内容,加深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解。同时,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农闲的有利时机,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积极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和群众的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

二、做好贫困党员调查摸底工作

党工委利用几天时间,组织人力深入各党支部,对所有党员全面排查,对贫困党员逐一登记,建立档案,经过调查街道办事处共有贫困党员25名,其中已纳入低保的7名。

三、积极做好慰问帮扶工作

为确保每一个贫困党员都能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党工委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三讲评诺”“民生帮你办”行动,扶贫助弱,共结成24个帮扶对子,党 1

员干部参与人数达78人。他们深入贫困党员家中,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为党员办好事、办实事,共筹集资金达5万元,切实解决了贫困党员的口粮、衣被、住所和取暖等问题,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四、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

为确保这项工作长期有效进行,党工委经过研究,制定了长期包保计划,对每个贫困党员都有两名以上党员长年包保,随时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随时汇报他们的脱贫情况,把党组织的关怀长期有效地送到每个困难党员家中。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家店街道党工委

二OO八年一月二十二日

第7篇:街道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总结

XX年,陶然亭街道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区有关文件要求,对春节期间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活动做出了总体部署。街道工委于春节前开展了以“改善民生解难事,温暖和谐进万家”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认识,全面部署

街道工委专题召开工委(扩大)会议,对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认为,XX年春节送温暖活动是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会议要求,街道所属基层党组织要把送温暖工作作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一件大事来抓,结合街道实际,从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入手,积极关心困难党员的生活,认真组织实施好“两节”送温暖活动,推动党组织送温暖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每一户困难党员家中,解决好困难党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统筹协调,加大力度

街道工委组织部及时制定了《陶然亭街道春节前慰问、

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方案》,对送温暖活动的帮扶对象、经费来源、工作环节、宣传报道等做出了详尽安排。街道工委下属的机关、企业、社区等15个直属党组织按照底数摸排得清、数字统计得准、情况掌握得牢的原则,对困难党员台账进行了重新摸底审核,进一步夯实困难党员帮扶的基础工作。各直属党组织对送温暖活动所需资金认真进行了测算,并向工委组织部汇报,积极争取街道工委对送温暖活动资金的支持力度。据统计,在此次送温暖活动中,市、区委共向我街道拨付经费28180元,街道自行拨付党费10000元,通过社区党建经费和其他渠道筹措资金37555元,总计75735元,全部用于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当中。

三、精心组织,落实到位

工委组织部通过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开展“两节”送温暖工作,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党员身边。一是慰问生活困难党员,送温暖。按照区委组织部要求,以建国前入党无工作的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社区党员、流动党员为重点对象,广泛开展送温暖工作。在区、街各级领导深入社区,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的同时,各社区党委进行了普遍走访,及时把米面粮油等慰问品发放到党员手中;二是慰问离休、处退以及“四就近”老干部,表关怀。召开老干部新春团拜会,街道处级领导班子与离退休老干部欢聚一堂,辞

旧迎新。街道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亲自走访慰问街道老领导,使他们感受到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惦念。各社区党委慰问看望“四就近”老干部;三是慰问基层党务工作者,鼓干劲。分别召开了社区党务专职工作者、社区义务党支部书记、非公企业支部书记以及机关党支部支委等四个座谈会,总结XX年党建工作,共同探讨XX年工作重点,并分别听取了他们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议;四是慰问非公企业党组织,促共建。对转制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需求,联合工会、社保所等部门开展针对性服务,对企业中困难党员进行慰问。以召开联谊会的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相互沟通,促进地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走访商务楼宇,为楼宇内的企业送去大红福字和年历,祝福新春快乐。

据统计,两节期间,街道共慰问党员569名,其中:建国前入党无工作的老党员1名,老干部(含四就近老干部)150名,优秀党员118名,生产一线党员18名,生活困难和患病党员202名,流动党员4名,党务工作者等76名,共结成帮扶对子106对。

四、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街道工委利用街道外网和机关内部局域网等多种载体,及时报道此次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工作中的领导活动和典型事例。1月7日上午,区委常委、武装部长马海泉同志和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处级组织员田静到陶然亭街道红土

店社区慰问困难党员任建英,为她送去5000元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物品。任建英今年54 岁,多年前就已失业。去年,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现每月退休金1300余元。她于XX年3月被医院确诊为褐突阻性3+++型乳腺癌,属癌细胞中最恶劣的一种,极为罕见。为了抑制癌细胞扩散,现每半月需要打一针,每针需费用XX0元,全部自费。其爱人无固定工作,为治病,常年在外奔波,夫妻无子女。因患重病,家中所有积蓄均已花光,现家中债台高筑,日常生活靠向亲友借钱维系,生活非常困难。在了解李梅侪同志的情况后,马海泉同志鼓励她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他同时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关心、慰问重病和生活困难的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各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例。粉房社区党委倾情打造“四送”“二带回家”系列活动。即:一送党情,为辖区内的5名“四就近”老党员进行入户慰问;二送服务,对居住在此的流动党员进行亲情牵手,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使流动党员们深切感受北京第二故乡党组织的深情厚谊和归属感;三送温暖,从元月中旬起,党委采取分解到支部组成慰问小分队的方法对11名长期卧床、大病、住院和特困的党员进行探望。特别是重病党员邓春林坐在轮椅上紧紧的拽住社区党委成员的双手高兴唱起“颂歌献给党”,场面感人产生互动;

四送祝福,党委对24名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常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寄去明信片的贺卡。同时,以把“和谐团圆氛围带回家”为主题举办粉房社区09年的第一个党员活动日,66名党员汇聚在党员之家,自娱自乐,歌声飞扬,笑语不断;以“把春天带回家”为主题,举办老党员慰问座谈会。

米市社区党委举办“和谐大家庭,共度除夕夜”活动,邀请社区内的区级和谐家庭唐哲明、于乃颎夫妻二人与空巢家庭及单亲家庭、残疾家庭一起到社区来品尝社区为他们准备的丰富的年夜饭,享受和谐大家庭的温暖,度过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

其他六个社区党委也分别组织党委成员和所属党支部成员广泛开展了“迎新春送温暖”的走访慰问活动,对社区的高龄老党员、优秀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及居住在社区的市属、区属的离休干部进行了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了鸡蛋、食油等慰问品,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党员的心上,为党员们送上一份温馨和祝福。

第8篇:关于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工作方案

高胶林党支〔2010〕6号

胶河生态林场党支部

关于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的

工 作 方 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创新扶贫帮困形式,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 帮扶对象

特困家庭、低保护和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特困家庭,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需要帮扶的党员。

二、 结对帮扶内容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际、国内、本地区的形势,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2、对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家庭,通过资金扶持、技能扶持、

就业扶持等形势,帮助帮扶对象增强致富意识和本领,开辟致富渠道,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切实改善生活水平。

3、对子女难以完成学业的特困家庭,采取建立长期助学计划,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其家庭的脱贫能力。

4、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处理能力的特困家庭,通过发动党员、群众出资、出力,帮助其改善生活状况,增强其生活信心。

三、结对帮扶形式

根据帮扶对象的年龄、文化等具体情况和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结对帮扶,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一个党员干部联系一户。主要适用于党员干部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扶贫帮困。根据党员的自身能力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党员帮扶贫困户再就业的要求和达到的目标、脱贫的时限等任务。

2、几个党员干部联系一户。主要用于帮扶那些子女无法完成学业、无劳动能力、无生活处理能力的特困户。这些特困户,靠一个党员干部帮扶比较困难,必须由几个党员干部共同帮助,而且要考虑到党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确定主要责任和起主要作用的党员。

四、结对帮扶的目标和原则

结对帮扶要切实做到“四个一”。即:每一名党员干部至少有一个特困家庭作为结对帮扶对象;党员干部上门看望特困家庭每半年至少一次;党员每年给特困户家庭送温暖至少一次;党员干—2—

部为每个特困户家庭在“艰苦创业、安居乐业、完成学业”等方面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要按照因人而异、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组织决定与个人选定相结合,形式多样地开展党员干部与群众、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

二0一O年四月

第9篇:困难党员帮扶长效机制

团结社区2011年贫困党员帮扶机制

团结社区高度重视慰问帮扶困难党员工作,通过建立和落实慰问帮扶三项制度开展“党内互助”,建立帮扶困难党员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党内和谐。

一是建立困难党员定期上报制度。按照镇党委要求对社区生活困难党员的有关情况进行普遍摸底调查,把人均年收入城镇党员低于最低生活水平、60岁以上的老党员列为帮扶对象,贫困党员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困难党员情况,确保慰问帮扶对象不漏一家,不少一人。

二是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社区党员干部同困难党员实行"1帮1"、"几帮1"结对帮扶制度,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要求每季度至少与困难党员联系一次,做到"三必访",即:生病时必访,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时必访,春节前必访。

三是建立定期走访慰问制度。每年的“七〃一”期间和春节前夕党支部都组织人员对党龄较长、生活较困难的老党员、下岗特困党员、入党较早的高龄、孤老、长期重病卧床及生活有特殊困难老党员等采取入户、上门走访慰问等形式给他们送温暖、贺新年、办实事,与老党员座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努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针对家中发生突发事件的困难党员和生活一时遇到特殊困难的党员采取不定期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帮助。

特吾里克镇团结社区

2011年3月2日

上一篇:销售员劳动合同模板下一篇:财务部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