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2-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有效型教师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摘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时代要求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教学上“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学生作业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很多学习都是无效的。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的教学策略发生变化,使得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又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采取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有效型教师;有效学习;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一、有效型教师与有效教学

关于有效型教师的定义现在的说法很多,包括的范围也很广。而课堂上有效型教师专门指向教师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效型教师比较注重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注重方法的灵活把握和运用,注重在课堂上达成教学目标,并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有效型教师就是在课堂上能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具体地说,“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从以上来看有效型教师就是能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关键。

二、对学生良好的情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激励包括教师对学生正确的期望值和教师发自内心的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期待每一个学生,并对他们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教师的期望有可能导致学生不同的成功。但是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当教师预期某一个学生不会成功,教师会倾向于减少花在这些学生身上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会增加这些学生不成功的可能性。相反,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则可能带来教师更大的投入,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和努力行为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加大努力,获得成功。

对学生的鼓励要出自内心,并不只是课堂上学生答对问题后一句“你真行”“你真棒!”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是帮助学生凭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建立自信,而不是廉价的夸赞和怂恿。

三、有效型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插嘴”

有效型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效益的观念不全是教师对课堂的精心准备,有时学生课堂的表现恰恰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不断编织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课堂上“乱插嘴”现象多。有很多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不予理睬,甚至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便发言,这其实是对教学不利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插嘴”有些恰好就反映出他知识上的疑惑点,也是他当时最感兴趣的问题,这就是学生的有效“插嘴”。教师可利用学生“插嘴”时的思想火花,重组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按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磁化现象后,我正打算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磁化方法时,突然听到有个学生“插嘴”问到:“若将一个铁棒在一个条形磁体的N极上摩擦后它是不是就被磁化成N极?”表面上,该学生的问题问的是磁化后的磁体磁极是如何分布的。其实也涉及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材料的本质。这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如果教师不予理睬,这也不与教学大纲有冲突,如果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记忆也能够将这部分知识掌握。但,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短暂的思考后我问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或者用什么现象找到答案呢?学生积极地讨论并且形成了多种方法。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四、有效型教师重视通过有效提问促进有效教学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苏联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它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所以,很多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哪些方面的内容应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问的对象是否有针对性,提问次数是否越多课堂气氛就越好呢?这是有效型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应该真正思考的问题。提问不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功效。不当的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提问过多;(2)问题层次偏低;(3)问题提出表达不明确;(4)提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等。不当提问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提问表演的舞台,这种状况长期下去,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感,学生不愿意也无需动脑筋,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失去了提问的真正功效和作用。

如,一次在听一个教师的公开课时,该教师手里拿了一根电线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电线。”教师接着问:“电线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齐声回答:“输送电。”“那么你们想知道电线为什么能输送电流吗?”学生回答:“想。”很显然这样的课堂引入对本节课的意义不大,是无效或低效的提问。该教师可以先问:“你知道电线为什么能导电吗?”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出结论:“金属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时教师可顺势追问:“导体不通电自由电荷作什么运动?”“无规则运动。”教师接着再问:“到底是什么使导体中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呢?”学生进行猜想后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时教师引出今天的话题——电压。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的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

五、常进行“有效反思”是做有效型教师必不可少的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认为有效型教师的反思更应该根据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反应,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只有认真及时地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教学。

记得在学习《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因素》一节时,我先按照探究的步骤及学生可能有的假设,另外参考我曾听过的本节课的公开课的教学,认真地备好了教案。我信心十足地去上课。探究的步骤、学生的假设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可是在进行实验验证时,班级学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和我听过课的学生的表现完全不同。学生的实验没有头绪、学生对实验操作也无从下手。为什么精心准备好的、别人上成功的课,而我却失败了呢?事后,我认真思考原因。问题出在我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验基础。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的内容,也是学生上初中后的第一次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操作不懂。而我在教学中却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找到结论。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可是按照教材要求本节课就是想让学生按照探究的过程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决定对教材进行处理。即:当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我将化学实验操作中与本节课实验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先讲给学生后,再让学生自行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改变教学方法后第二个班上课时教学条理清楚,学生实验激情高,教学效果好。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提出质疑和可商榷之处的反思能力,是有效型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

六、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性研究的几点思考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几年来我所教的班级学生课外负担轻,成绩位于同层次班级的前列。反思自己几年来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上虽总结了一些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困惑,如,(1)课堂教学虽体现了互动的要求,学生参与率高。但在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方面存在不足。(2)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策略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缺乏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3)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待研究。(4)课堂演示实验和利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实验过程和现象,两者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有利。这些将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蜀晋,林长春.科学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

编辑 马燕萍

作者:吴红星

第2篇:中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把中职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中职教育极大的帮助。中职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摇篮,输送了数以万计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加强中职院校素质教育,是促进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对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积极心态的培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职院校众多,音乐素质教育的实施却喜忧参半。笔者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深刻地体会到中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音乐教学中,因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多变性,导致单位课时内的信息量过窄及信息传递环节不畅,极大束缚了学生对更多音乐作品的了解,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审美需求。因此,音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有效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多方位整体发展,便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层层推进,新教材对教师的综合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今新音乐课程教学大纲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课改前的课堂教学结构多为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其基本环节大体分为五步: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结构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导者,成为知识的权威者,单向地向学生静态传授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和个体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面对就业严峻的问题,又如何符合企业的要求呢?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教学环节的变革是势在必行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多个环节中。”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将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要达成教学的优质性、高效性,必须做好整体科学规划,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地进行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进行课堂评价等。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课前认真研究教材,了解音乐作品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内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总体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组织就不明了,会显得乱。光有课堂目标,没有环节目标,教学会显得空洞。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及学生取得的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取得成就,教学也就谈不上有效了。

如《蓝色的探戈》教学设计中,笔者抓住了探戈具有特定的典型节奏作为总体课堂目标,根据此目标,笔者设计了节奏模仿、合作与交流、感受与体验、实践与探究、能力拓展和小结六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其不同的目标:节奏模仿环节、实践与探究环节和能力拓展环节是能力目标的实现;合作与交流环节和小结环节是知识目标的实现;感受与体验既是教学重难点的完成,又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通过这些细化的目标,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活动。制定环节目标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环节目标有若干,都为实现课堂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难易结合,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教师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教学过程,课前进行全面规划,课堂上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形式、速度,在充分理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恰当选定教学内容,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

例如在《蓝色的探戈》这一教学设计中,在导入环节,笔者根据探戈典型的西班牙节奏及阿根廷节奏,从简到难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节奏,先入为主地把舞曲中使用的节奏导入学生的头脑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感受与体验环节,因为有节奏练习的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找出音乐中的代表性节奏,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展开讨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感悟音乐,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实践与探究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演练,各小组用自己的声势或自制的打击乐器来表现西班牙节奏及阿根廷节奏。通过肢体语言和打击乐器的运用,增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并获得愉悦的感受。

三、创设课堂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教育都是良性互动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因而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形式就是提问,所以,要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提的问题要新颖,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要环环相扣,并注重鼓励性评价等。

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碰撞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教师的言语方式、精神状态和人格修养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言語方式、认知和情感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同时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更轻松、快乐地学习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音乐经验与艺术能力,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提一个有效的问题,能激发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学效果往往不一样。

四、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比格斯的3P学习过程理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其本身就是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的最终结果的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对学习方式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检查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学生带有激励性的及时、正向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帮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取得教学的良好效益。

例如,笔者在商务班进行的“劳动号子歌词创编”活动,将竞赛与评价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展示“劳动号子歌词创编”的质量进行点评,作为小组成绩。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自信心与勇气。一起进行的还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通过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参照他人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等。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促进了他们想要进步的念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也通过互评学会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同时,学生间相互探讨、评价,是交流和相互表达的机会,能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五、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使教学更理性、更自觉。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从整节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等,都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某个教学内容的讲解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 何丽华

t i y H?1 "

(二)“硬”件分析

1.学生端硬件情况

在前期线上教学的准备阶段,学校进行了学生线上学习条件的调查。学生人手一台手机,但电脑或者笔记本、WIFI或者终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

2.教师端硬件情况

对于教师来说,硬件问题虽不是大问题。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面对的挑战也比较多。比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兼容问题,外挂设备的安装使用问题,直播过程中网络不稳定带来的直播卡顿问题,直播过程中音质不好等问题。这些問题都是在实施过程中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

因此,选择哪种线上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以及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硬件条件、所教学生的在线学习条件的实际情况,综合选择使用线上教学平台,综合各种技术优势取长补短打造高效实用的职教线上课堂。同时,要注重在线课堂的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在线学习的感受,尽量让线上教学方式简单化、便利化、多样化及个性化。

四、疫情下线上教学模式选择——以《PLC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一)《PLC应用技术》课程特点

《PLC应用技术》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编程思维能力。在线下课堂针对此门课程我们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模式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悉各种指令,并在难度循序渐进的项目实训中学会编程和联机调试。

(二)线上教学模式选择

针对《PLC应用技术》的课程特点,以及脱离课堂载体在线上没有实训设备,也不具备每个学生有电脑或笔记本的条件下,本校的课程教学团队选用了“钉钉群直播平台+职教云资源平台+钉钉群班级管理交流”的模式来完成此门课程的线上教育。钉钉群直播平台直播过程中稳定性较好,同时进行班级管理和课堂集中讨论也比较便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职教云平台里有大量的适合中职教育的数字资源,能让教师在短期内对课程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使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制作资源的压力。

(三)教学过程具体实施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长特点,一般我们在线上课堂开始的二十分钟进行“直播”,在这二十分钟里主要是根据职教云平台的学习数据反映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本次课的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完成职教云平台“今日课堂”里数字资源的学习以及课堂活动(如签到、测验、讨论、课后作业等),在完成平台资源学习后在学生需要的情况,在钉钉群对当天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集中讨论答疑。二十分钟课堂直播对学生来说在“花费流量心理愿意承受”范围之内,同时教师能跟学生有较为真实的交流,能让学生有仪式感。通过这种模式已进行5周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反馈效果好,教学目标容易达成,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图1为《PLC应用技术》线上第一次课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五、结束语

在疫情背景下,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在线课堂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中职教育以及中职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肖茹

第3篇:儿童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摘要:儿童舞蹈作为人才目标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运用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目前在儿童幼儿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儿童舞蹈无法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促进儿童全方位的成长。本文将从学习儿童舞蹈的作用入手,分析当代儿童舞蹈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提出相应的舞蹈教学策略。

关键词:儿童舞蹈;教学策略;教学现状
引言

儿童舞蹈具备了丰富的趣味性,调动儿童参与到舞蹈学习当中,并引导儿童运用肢体语言将舞蹈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因此,儿童舞蹈能够推动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帮助儿童发挥自身所存在的潜能,同时也促进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广大舞蹈教师应当把握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不断探究有效地舞蹈教学策略,借助于多样化的舞蹈表现形式不断熏陶儿童的心灵,从而实现儿童智力的开发。
一、学习儿童舞蹈的作用

(一)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会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通过舞蹈学习,能够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儿童本身活泼好动的天性,学习舞蹈能够让儿童拥有新的感知。儿童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模仿能力,加强了自身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增强了儿童的创新性思路。

(二)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在当代,很多家庭的孩子在家备受宠爱,因此在公共场合难免会出现怯场或者是害羞的状态。儿童舞蹈属于多人舞蹈表演,教师可以运用舞蹈的外向特征,培养儿童坚强的毅力,促使儿童拥有活泼的性格。在舞蹈排练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要求舞蹈队形整齐且动作一致,运用这样的舞蹈训练方式,能够增强儿童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行[1]。

(三)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舞蹈能够提升儿童的气质,同时也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科学的舞蹈训练能够提高儿童自身的协调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成长,同时也能够提高儿童的食欲,增强了儿童的身体素质。
二、儿童舞蹈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学过于功利化

当下儿童舞蹈教育逐渐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由于考级教育的实施,儿童舞蹈过于重视测试成绩,所以导致儿童舞蹈教育也无法避免产生功利性的思想。儿童舞蹈教育应当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作为教学目标,而非是为了考级,运用死板的舞蹈教学方法,反复的让儿童去练习舞蹈曲目。长期以往,儿童并不能领会舞蹈艺术的内涵,更别说儿童的艺术涵养。在这种极具功利心的舞蹈教学模式下,不仅约束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儿童创造力以及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家长并未重视儿童的兴趣,很多儿童最初放弃学习舞蹈的原因,就是因为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再加上当下的儿童舞蹈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所以学生十分的反感,甚至还会导致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部分儿童在家长强硬的态度下仍然进行学习,虽然家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无法取得有效地舞蹈学习成效。

(三)舞蹈教材缺乏规范性

当下的舞蹈教学缺乏了统一性,舞蹈教材也是缺乏了规范性的,致使很多舞蹈教学内容过于成人化。目前,儿童舞蹈教材种类非常多,可是很少有能够满足教材能够满足当代儿童舞蹈教学需求。甚至部分内容并不符合儿童当前的年龄阶段进行学习。当前也有很多舞蹈教学市场开始鼓吹各类舞蹈学习,例如说街舞、拉丁舞等,这些舞蹈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训练方式上来看,都并不适合当代儿童这个年龄阶段进行学习。我们也应当正确的看待市场需求,不断需求多样化的舞蹈教学形式对儿童进行教学[2]。

(四)舞蹈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很多儿童舞蹈教室自身的舞蹈教学水平非常低,致使儿童舞蹈教学成效并不高。很多舞蹈教室甚至都不是科班出身,并未受到专业化的训练,也没有正规的学习过儿童心理学知识,将自身舞蹈专业理论的不足之处完全暴露了出来。很多儿童舞蹈教师也无法用专业术语对舞蹈动作进行基本的阐述和定位,儿童无法理解舞蹈教师所提出的要求,降低了儿童舞蹈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对儿童舞蹈教学的限制,约束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也致使儿童的行为受到限制,学生无法在舞蹈课堂中感受到快乐,降低了舞蹈课堂教学成效。
三、儿童舞蹈教学策略

(一)优化舞蹈教学策略

儿童年龄较小,骨骼发育并未完善,所以很容易会发生变形,儿童是不适宜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儿童正处于大脑发育时期,想象力也十分的丰富。儿童舞蹈应当根据儿童的生长规律,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教学内容。儿童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往往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活跃的音乐,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儿童也能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即兴发挥。教师还可以为儿童创设有趣的舞蹈教学情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促使儿童能够更快的掌握到舞蹈学习要点。例如,教师在为儿童讲解动作时,首先应当为儿童进行动作示范,然后再结合实际生活中相似的动作,运用教室生动的描述,便于儿童的理解,也能够让儿童感受到舞蹈学习的乐趣。

舞蹈是由一個又一个的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基本动作的熟练程度是能够顺利完成舞蹈学习的前提。因此,舞蹈教室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基本动作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新疆舞时,是要求儿童必须学会踏垫步以及手腕转动这两个最基本的动作。任何一种舞蹈都有着最基本的舞蹈动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应当先让学生对舞蹈的基本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运用多媒体为儿童展现优美的舞蹈,也会给儿童带来更多的震撼,增强了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

(二)采用兴趣教学法

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且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精心选择有缺的舞蹈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舞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通过动作的模仿,慢慢开始熟练舞蹈基本动作。教师可以将舞蹈内容变成故事讲述给儿童听,运用舞蹈教学活动将儿童引入到舞蹈教学之中,将儿童带入到舞蹈教学之中,从而激发了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促使儿童参与到舞蹈学习过程中,也保障舞蹈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开展。为了促进儿童舞蹈教学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舞蹈教学内容,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运用具有趣味性的舞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了解到舞蹈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生活常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泼水歌》这种具有着趣味性的舞蹈,引导儿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这只舞蹈针对一些胆小且不敢承担错误的儿童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明白道理的同时,也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儿童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当对传统的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改善,不断创新儿童舞蹈教学模式,给予儿童充分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空间,引导儿童对舞蹈进行探索,增强儿童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运用这种儿童教学方式,推动了儿童舞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教学契机,运用音乐为儿童展现出一段故事,让儿童进行自由发挥。教师还要引导儿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运用舞蹈动作将其表现出来,运用这样的舞蹈教学方式,能够让儿童的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意义,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奇思妙想,也在感受音乐过程中编出更多新奇的舞蹈动作,培养了儿童的创新能力[3]。

(四)提升儿童舞蹈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方面,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儿童舞蹈教育就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师资力量,定期对舞蹈教学教师进行培训,组织舞蹈教室进行有计划的进修学习,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儿童舞蹈教师对现有的儿童舞蹈教室进行培训,这样能够不断提升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运用定期培训的方式,能够帮助舞蹈教室掌握到更多的教学技巧,也能够提升儿童舞蹈教室自身的气质。通过对舞蹈基本动作的分解教学培训,能够提高教师的舞蹈教学能力,也为儿童的舞蹈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舞蹈教师也应当积累丰富的舞蹈素材,并提升舞蹈鉴赏能力和舞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的自我学习。儿童舞蹈教室应当搜集相关舞蹈教学素材,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指导,儿童舞蹈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儿童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便于舞蹈教教师更好地解决当下儿童舞蹈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了儿童舞蹈的教学效果。儿童舞蹈教室还应当改变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结语

儿童舞蹈教学能够推动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儿童舞蹈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却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若想要改善当前的教学局面,首先应当从儿童舞蹈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出发,充分意识到儿童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带领儿童舞蹈教师朝着正确的道路不断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黄婷.浅谈当今少儿舞蹈教学现状和问题[J].作家天地,2020(21):184-185.

[2]任晓璐.少儿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J].长江丛刊,2018(29):30.

[3]生曉琴.少儿舞蹈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普童话,2017(17):90.

作者:温卫玲

第4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李河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感受数学的力量;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探索新型的“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论基础。

2、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新版教材为载体,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3、努力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参与研究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知数学,开展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潜能。

三、方法措施

1、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高认识。

2、认真落实新的教育方法,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以集体备课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实效。

4、落实计划,收集资料。

四、阶段性研究内容:

2008年

4、5月:小组合作讨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的方式与方法。

2008年6月:合作结果整理与归纳。 2008年9月:整理存档。上交镇中心学校。 2008年

10、11月:总结交流,互相提高。 2008年12月 :讨论下一阶段的科研方案。

李河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2008年3月

第5篇: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

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课题本身需要创新,能有效地提问问题,可以加强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会在今后的学生的教学对话中广泛应用有效提问,并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究课堂的有效提问的方法来跟好的引导孩子们的学习。

第6篇: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课题总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二、研究的内容及主要分工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分工:

主持人:王艳玲(统筹指导工作)

组长:张佳梅(协调资料、研究结果汇总)

组员:

资料收集:王晶、宋文、谭晓英、

调查研究:孔庆艳、雷禹、孙颖、张冠颖

实 验 组:王莹、张英琦、毕宏连、霍春艳、

研究分析:全体成员

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五、成果形式

(一)整理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片断与反思,研究论文。

(二)录制有效课堂教学实录。

六、时间安排

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0——2012.3)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2、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3、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4、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有效教学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6、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7、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到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要制定课题研究指南,把课题进一步分解,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选取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4——2014.12)

1、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2、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的策略。

3、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5、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

6、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7、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3——2015.10)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

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第7篇: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贯穿于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在针对有效教学的究中,我们也发现关于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是众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笔者主要从中小学和高校的有效教学研究出发,就教师、学生以及课堂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

一、中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 基于教师的角度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且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方法,众学者的研究也主要从这三方面展开。

首先,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刘万海、李倩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责任担当是有效教学实现的必要条件与关键性保障,所以教师要从改变教学认识和教学价值观

1入手,超越当前的功利论责任观,追求生命价值论责任观,从而更好的达成有效教学。除此之外,辛志英,王升等学者指出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动力,因此培养建构教师的教学情感尤为重要。教学情感包括教师对工作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集体的情感等。2在此基础上,赵鑫提出有效教学决策是教师情感与教师理性协调互动的过程,教师掌握并

3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提升自身情感修养,是实现决策有效性的根本路径。

其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钟启泉等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如何通过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角色转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并且在对课堂进行研究时最重要的就是行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对老师的发4展也是有帮助的。谢利民等学者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并且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此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最终能使师生

5双方都能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和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从而达成有效教学。

最后,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李蓉春等学者从整体上提出教师要从确立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准备完善的教案,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6氛围,建构多元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出发,以期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除了整体上的策略,我国学者也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独特视角的具体策略。

洪松舟、卢正芝等学者指出了提问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也是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并

7且将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掌握好提问的能力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在此基础上,邵怀领从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这五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课堂提问的有效

8性实施策略,指出在提问时,教师要做到表述清晰简洁,富有启发以及问题少量。颜敏提出了“倾听教育”的观点,认为与学生在课堂建立民主对话原则和合作关系将有利于有效教9学的实施。黄显涵,李子健提出教师反馈策略的重要性,认为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课堂文化等诸多要素来选择适当的反

10馈策略以此推动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田澜,张大均指出开展策略教学是促进有效教学的 12 刘万海,李倩.“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9,(15-16). 辛志英,王升.保证主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3 赵鑫.教师有效教学决策的情感基础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J].2012,(5). 4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呼唤教师决战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5 谢利民.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6 李蓉春.新课程改革中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7 洪松舟,卢正芝.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8 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 9 颜敏.“倾听教育”视野下的教学活动探微[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10 黄显涵,李子健.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反馈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1,(4). 重要途径,具体从策略的选择与科学设计策略教学的方法两方面去实施。其中要求教师重点

1把握激发策略学习的动机、精讲精练这两个具体方法。有学者提出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教学新视角,所谓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教师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创新、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是协助个人获取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效方式。而在教学中应用教师知识管理理论,将使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

2面产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二) 基于学生的角度

众学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教学的有效参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等。

从学生的自主性角度出发,李子华等学者提出学生自主学习是被倡导和推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策略,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此为前提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保持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发展元认知,加强思维训

3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施铁军,王仁甫等学者提出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主要包括课本的研读、自主学习的时间、

4学习活动的空间、问的权利以及学习的体验,把学习主体的权利转交给学生。吕宪军等学者提出有效教学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联系实际、观察、实验、

5操作、质疑、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针对学生参与教学的角度出发,辛志英,王升强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对教学的有效参与是主体教学的落脚点,学生有效参与策略体现在设计有效活动,创

6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保证学生的自主性。

除此之外,何善亮等学者认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提出要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比较可

7取的做法是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 基于建构课堂的角度

有效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学生、课程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其中教师如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除了整体上的具体措施、师生课堂交往和课程资源开发,学者们还从不同的关注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教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从整体上看,王洪伟等学者提出了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实施要点:用好教材资源;了解学情;设计适切目标;改变学习方式;优化“讲练”策略;引导帮助学生;教与学的和

8谐;缩小个体差异;坚持教学反思。吕宪军,王延玲等学者提出了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重过程、形成认知结构、创设联系情境、提供真实学习情境、实施探究学习的9五个方面。

其次从教师和学生两者的结合出发,学者就课堂交往、构建生本课堂及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三方面展开研究。李学红等学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一个充满生

10命力的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本质诉求。在此基础上,和学新,陈晖等学者认为有效 12 田澜,张大均.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内涵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0,(9). 那明明,金玉梅.有效教学的新视角:教师知识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3 李子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4 施铁军,王仁甫.“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8,(4). 5 吕宪军,王延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6 辛志英,王升.保证主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7 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8 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要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9 吕宪军,王延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10 李学红.区域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教学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进而完成预期教学任务和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的教学交往需要充分认识教学交往的本体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建立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还要不断创设有

1利于交往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何善亮等学者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达成途径是建构生本的课堂,即建构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具体说,首先教师要创建宽松、学生能够掌控的学习环境,其次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就是触动或唤醒学生,然后要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最后需要实施包容性的、回应式的学习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行为

2上,倾听与对话尤为重要。易良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要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学习材料,选择

3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吴玲等学者提出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特性,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要做到兼容兼顾,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互动共生,

4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周晓阳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出发点提出建构“自主、智慧”的课堂,要求有效预设、建构课堂,再生成性地教、实践课堂,然后有效评价、反哺课

5堂,最后教师的专业性要不断提高成长,保障课堂。

最后从课堂的形式及外部资源的角度出发,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策略研究。张延凯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需要扩展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获得新的动力,提出突破教科书的制约和跨越课堂时空这两个策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扩展学生学习的范围,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教学活动的场所和方式来说,希望能够从有限的教学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自

6然和社会中去,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赵连根等学者提出有效教学应首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所谓新的课堂教学观和教学模式是基于课

7程的,是由原来的教师只研究书本知识走向研究课堂教学现象。辜伟节等学者提出了课堂

8有效教学评价观点,要求积极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素结构。韩艳梅提出课堂规范同样可以促进有效课堂教学,课堂规范包括组织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两者既要有共性的特点也要有个性的特点,并且要因生、因师、因校、因区的不同实际而有不

9同的要求。当然,制定合情合理的规范之后,有效的实行才是规范落地的关键。谢同祥,沈书生等学者提出了有效课堂讨论的教育活动形式,认为有效讨论的开展需要组织者、参与者、前提与条件三个要素充分发挥其角色功能并相互有机协调。讨论开展的好,对有效的课10堂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二、高校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虽然关于高校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民众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与呼声日益高涨,众学者也对高校的有效教学提出了具体策略。

宋秋前就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了高校有效教学的五个实施策略,简要来说包括确立整体有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五个策略对有效教学提出了整体上的要求,大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策

11略也都是从这些方面出发的。 12 和学新,陈晖.论有效教学交往的实现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11,(5). 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3 易良斌.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4 吴玲.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 5 周晓阳.建构“自主 、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12,(8). 6 张延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7 赵连根.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8 辜伟节.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及其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9 韩艳梅.追寻有效教学视野中的课堂规范[J].上海教育科研,2011,(3). 10 谢同祥,沈书生,牛玉霞,刘强.有效课堂讨论的原理[J]..教育科学,2007,(6). 11 宋秋前.高校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吴艳茹,闫广芬所做的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与校际比较的报告中得出了教师教学方法急需提高的结论。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同进而高度评价。但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感到满1意。高校有效教学迫切需要不断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方法。基于此,樊泽恒等学者提出绩效技术是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利用这种技术方法,应从树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能力动态绩效分析系统,持续诊断教师“教学能力差距”,形成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动态协同机制,设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模式。还有有学者认为教师角色多样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评价发展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学者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提出了有效教学

3的策略,提出有效教学研究应包括教学、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3个方面的策略。

最后有学者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已普遍运用于我国高校各科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学必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中呈现泛化,机械,运用主体单一,

4使用的形式主义而导致效果差等等不合理现象。

12 吴艳茹.闫广芬.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特征分析与校际比较[J].课程与教学论研究,2009(3). 樊泽恒.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选择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3 范蔚,叶波.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重庆大学学报,2010,(4). 4 宋秋前.高校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第8篇:有效教学的研究进展

自教学活动诞生起,中外教育家即在研究和探索有效教学,并因此孕育、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教学思想。 1 中国的有效教学的思想

孔子提出教师教学要了解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他还主张教学要实行启发式,举一反三,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学习,进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孟子也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记》进一步总结并发展了孔子和孟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明确指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教”和“善学”即教学要有效,这可能是最早的有效教学思想。教育家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目标出发,认为教育要按照儿童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使儿童自然的自由发展,为了贯彻他的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育原则,他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要“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而必须“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不难看出,我国教育家关于教学的言论已孕育了有效教学思想。但他们并未明确表述有效教学,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不自觉的研究。 2 外国的有效教学的思想

古代西方的教育,大都采用个别教育的形式,个别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育的低效率。昆体良首先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改革的设想,认为,“即使个别教育是必需的,个别教育也可以一个接一个地给予很多学生。还有更多的学科必须由一个教师同时对很多学生进行教学。”夸美纽斯1632年在提出了班级教学制,为了提高班级教学的教学效率,使班级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他专门撰写了《大教学论》,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在夸美纽斯看来,不仅班级教学相对于个别教学是高效率的,而且班级教学如果采用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教员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样的班级教学就是高效率教学,属于有效教学。在这里,夸美纽斯己经看到了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去衡量有效教学。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法国学者拉特克认为,教学论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一方法上的问题。在他看来,“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与科学,还要懂得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就是说,教师必须懂得教授的艺术。显然,教师的教使学生最容易、最牢固、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这即是教学效率的问题,自然是有效教学的问题。由于教学效率与教学时间紧密相关,因此西方学者重视教学效率必然关注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英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出,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要“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在他看来,凡是所用的教学时间少而教学收获高的教学方法,就是成功的方法[14]。有效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的形成。他指出:“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自发的、偶然的选择),是最好的、最适于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简言之,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所以,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一是效果最优,二是时间最少。关于效果标准,他认为有三层意思:一是效果全面,即从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来衡量,而不是单从学习成绩来衡量;二是效果应以国家提出的任务为依据;三是效果要看具体条件和实现可能,即要按照每个学校、班、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关于时间标准,他认为教师和学生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的文件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时间定额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条重要标准。不难看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理解上的有效教学。(摘自哈尔滨王金红《有效教学的思想起源 》)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 20世纪上半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主要研究了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是斯蒂文思、弗洛伊德、卡特尔、赖安等人的研究。斯蒂文思的研究发现,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卡特尔的研究发现,描述好教师品质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 由此可以发现,20世纪初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选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究竟指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

要包括下列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余文森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从教育学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什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新课程考察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有效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有效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关注教学效益,而教学有无效益、高效还是低效则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有无效益、高效还是低效。理念是教师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观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具有控制成本、追求效益的理念,具有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念,具有以学生获得的发展的状况测量教学效益的理念;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着眼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随教学情境灵活调整的基本范式。(摘自庄敬君的博客)

有效教学是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误区的纠偏

说有效教学是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的纠偏,纠哪些偏呢?

一、表面热闹,浅层参与

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于是,唯“动”唯“活”唯“美”的景观迅速充斥各实验区各实验校课堂,教师的问题还未陈述完毕,孩子们早已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教师的问题信手拈来,孩子们的答案脱口而出;新课程倡导过程体验,辩论、游戏、课本剧便搬上讲台,一招一式惹得满堂喝彩,前仰后和。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动了,课堂是活了,学生参与度不可谓不高,课堂气氛不可谓不生动,但在这繁华与热闹过后,我们禁不住要问:效益如何呢?教师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孩子们回答要么不假思索,要么非此即彼;课堂中学生讲的多了,动的多了,表演的多了,可是思考的却不多,探究的却不多;我们往往将热闹的课堂与成功的课堂划上了等号,却不自觉地忽视了孩子们是否具有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发展,忽视了孩子们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忽视了“让学生动起来”除了“激情飞扬、快乐洋溢”外还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深得吾心……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一时间,秧田式的课桌摆放不复存在,一个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小脑袋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两分钟,至于这个问题需不需要合作,合作成效如何,则被教者忽略。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做任何铺垫,也没有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机会,便直接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同学们刚开始对话,老师就已经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交流,压根儿就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况且这种合作往往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不具有主动性,其效果可想而知。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活而不乱、有效参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忽视预设,教师缺席

新课程强调问题的生成,“解决一个问题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强调解放学生,张扬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百花齐放,“答案不是唯一的”;强调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的潜力一当爆发出来,其力量往往是惊人的”;强调建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教师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跟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新课程对新课堂的这些要求无疑是正确的,可被许多老师(包括专家)误读了,主要表现一是忽略预设,因为课堂上有许多无法预料的未知因素,无论如何充分的预设,都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于是出现了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课前既无法预知课堂上会出现些什么,课后便无法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教师缺席,新课程拒绝满堂灌,许多老师便谈“讲”色变,将“少讲”甚至“不讲”定为教学的原则,于是,本来一点就明了的简单问题,却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或者是抛出一个问题,务必追求开放,不停地重复“你说!”“你说!”,至于说了什么,哪些不够准确,哪些不够深刻,哪些尚欠严谨,老师都不置可否,都怕担上“灌输”、“填鸭”的罪名。孰不知新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师的“首席”地位,我记不得哪位特级教师在上个世纪就曾说过:“教学的奥妙就在于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有效教学要坚决摈弃传统教学中的陋习

说有效教学不是向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与任务的传统教学的妥协,传统教学中哪些陋习是应坚决摈弃的呢?

一、单向灌输

既不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不顾学生学习可能性,倾自己所学,一味向学生单向灌输,而学生呢,只有专心致志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的份;只有教师滔滔不绝、滴水不漏、密不透风的讲解,而学生则在充当被动、消极、无奈的听众中似懂非懂、表情呆滞、恹恹欲睡,这是典型的“满堂灌”、“填鸭式”,是新课程所批评的,也是有效教学所坚决摈弃的。

二、机械训练

反对“满堂灌”,便代之以“满堂练”,同样类型的题目,反复练,不练到烂熟于心不罢休,不在举一反

三、建立模型、启迪思维、激发兴趣上下功夫,旗帜鲜明地提出“练是硬道理”,光练还不够,更进一步“以考代练”,将其当作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法宝。而有效教学不仅强调教学效益,而且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三、教师表演

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而是过多地关照教师自身的感受,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正襟危坐,聚精会神,鸦雀无声,教师便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起点、可能和需要,考虑的更多的则是自己的表演与展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样的表演稍稍进步了些:美仑美奂的多媒体课件的立体展示既代替教师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四、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最典型的标志是“考什么教什么”,没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便无所识从,生怕做了“无用功”,初中教学务必瞄准“中考”、高中教学务必瞄准“高考”,否则便是离经叛道,算不得成熟的教师;什么“全面发展”、“全人教育”、“三维目标”都被置于脑后,假如关注到一些“过程与方法”,过程便是解题的过程与规范,方法则是解法与考法。这样的教学效益,不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怎么办?

有效教学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最好的理论依据应该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欲使教学真正有效,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已有的起点与可能达到的目的地这个区间,用中国的老话就是“跳一跳能够着的桃子”。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完成了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发展,独立学习不能达到,与同伴合作达到,与同伴合作不能达到,在老师的帮助下达到;今天在与同伴合作中或在老师指导下实现目标,明天便可能会独立实现目标;昨天的最近发展区,有可能成为今天的现有发展区,今天的最近发展区,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现有发展区,持续促进学生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便是有效教学的真谛。

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达到完美结合

一、学生的高度参与跟教师的适时指导的完美结合。

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试想一下,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中相遇、相约、探寻,如果缺少了主动、积极、广泛的参与,如何形成认知的冲突、情感的交融和智慧的碰撞?欲使教学有效,必先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欲使学习有效,必先让学生高度参与,说、写、练是参与,唱、演、做是参与,“愤悱”而后启发更是参与。参与之功效是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教师以平等的态度、赏识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鲜活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多样的手法促进学生的参与效度。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一条:“放亦有度”。放而无度的课堂其实是教师的缺席,一堂课要通过哪里抵达何方,没有哪个学生比老师更清楚。教师永远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高度参与与老师教师的适时指导趋于和谐,才算是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既不是事事包办,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评价、矫正,起到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炼精要、升华情感、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作用,让师生对话得以持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使教学目标迅速达成。只有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才能顺畅,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从懵懂走向顿悟,内心才有可能从迷惘变得敞亮。

二、过程的科学预设与问题的合理生成的完美结合。

余文森教授说:“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关于有效性的系列思考》)

有效的教学源于教师高水平的预设,高水平的预设源于教师周密的教学准备,但是,教师如果预设过度,将课堂教学设计得丝丝如扣,便有可能使教学陷入固化的囹圄之中,机械、呆板,失去灵气与个性;极容易使教学主体错位,形成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套路。

欲使课堂充满活力,充分展现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应该创设情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而合理地生成,但是,如果生成过多或随意生成,必然会导致目标模糊,方向偏离,影响教学进程和目标的达成。

所以,有效教学主张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的和谐。

三、共同目标的达成与个体差异的关注的完美结合。

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在班级内发生的,所以,关于教学效度的愿景首先应该关照到班级全班同学可能共同抵达的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面向全体。但是,班级内每个学生却又具有着迥然不同的认知差异与学习可能性,我们的教学就不得不同时关照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无论是班级共同目标还是学生个体差异,其预设的依据仍然是研究他们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班级共同目标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保底目标,是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的一个高度,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个性化目标。

事实上,达到共同目标与个性差异的完美结合绝非易事,最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学会期待,因为教师的期待,才可能避免一部分甚至少数学生拥有“话语霸权”,因为教师的期待,才得以让那些跳一跳还够不着桃子的学生拥有在树下思考的机会。

四、课程的长远规划与课堂的近期目标的完美结合。

上面的论述大多都围绕单独的课堂教学展开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使教学真正有效,教师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就是把单节课置于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教学系统中去规划。只有所处的整个教学系统有效的时候,某节课的有效性才会得以显现,同样,只有做到每节课都有效,整个教学系统才会有效。

不论如何,我相信,有效教学会一直是各国研究的对象,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会一直进行下去,有效教学一定会越做越好!

第9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长垣县xx镇xx小学:牛牛甩甩

学科:语文 学段:小学 论文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应根植于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首先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教学也是如此。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我们教师要注意在教法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

问题意识、教学情境、能力转化、立足发展、培养创新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的甚至把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挤”了出来用于学习,但成绩却不尽人意,我们常说:付出总有收获,但我认为我们在尽心尽力的付出的同时,必须重视方法,否则,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有收获,方法不当,犹如“缘木求鱼”,同样,我们教学也是如此,“善学者师逸而功

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因此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平时是这样做的:

一、 呈现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我们小学阶段,每篇课文几乎都是“抒情诗”,我们要抓住课文感情真实的特点,要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我讲《山沟里的孩子》一课时,我把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跟山沟里的孩子作对比,促使他们“角色移位”,从而理解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不易。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单一的教学方法最易使人感到疲倦,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法,做到有张有弛,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材呈现形式的转变。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广阔的生活空间,我几乎

将教材进行重组,创造了许多的情境,如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把教室布置成一家超市、一座花园、一个集贸市场等,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调查采访、游戏竞赛等,当然还可以唱一唱,评一评,比一比„„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探究、发现的过程,而真正的发现学习,可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二、组织有效课堂讨论。

关于课堂讨论的话题,查阅了不少的网络资料,褒贬不一,甚至还有人把它称之为教师做课或评优时的惯例资本,其实,从我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不这么认为,课堂讨论是一种形式不假,但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1)讨论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光要巡视到每个角落,不能只盯住课本,更不能只关注少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体参与的热情,当讨论提出后,让全班学生思考,个个准备回答,然后再指名回答(因为齐答会使个别学生不动脑,谁会谁不会教师也不易掌握)。要让较多的学生畅所欲言。(2)讨论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要使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发现纠正学生偏离主题,但是在纠正的过程中,教师该讲则讲,不该讲坚决不讲,不如对于全班同学通过讨论还是有错误或是说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要讲,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要引导其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坚决不讲,

比如在讲《愚公移山》时,我提出这样一个愚公为什么移山?学生通过自学很容易掌握这个问题,教师就不用在讲。当我又问: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去不可取?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大家兴趣盎然,积极讨论,但是说着说着学生们论到了天上的神仙,甚至有同学以此为论据驳斥对方的论点。我及时引导学生,可取取他的什么精神,不可取我们应该怎样改正,这样同学们都能够接受,并且从中学到了要掌握的知识。学生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是“广开言路”,开阔思维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得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在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取长补短,吸取对方优点为己所用 。所以我说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对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它是真正的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三、激发问题意识,要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的信息不容易在课堂上传达出来并得到有效的反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那么,怎样才能是学生,既能掌握所要接受的的知识,有去主动乐于去接受知识呢?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依赖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巧设疑问,引人探究

这就要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设计,针对学生悬而未解,而又十分想知道的问题,设置悬疑。课堂提问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

回答的形式,使师生双方都能接收到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从而加强了双方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根据交流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反思,及时改进内容和方法。课前或课后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我在讲授《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说:如果齐威王也改变赛马的顺序,田忌用什么方法来取胜?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学生们很主动的去朗诵自己的课文。除此之外,为了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东西,我还引导学生给学生回答问题。我的“一言堂”现在变成了“群言堂”的互动交流方式,他使我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并且使我们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学生们很乐意上语文课。

(二)树立问题意识,进行自我探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探究。例如《捞铁牛》一课,我引导学生说:“八只铁牛如此笨重,怀丙想出怎样的办法捞铁牛?”“怀丙让人们一步一步干什么?”“怀丙的准备有必要吗?”“怀丙又是怎样指挥捞铁牛的?”“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相互补充,思路逐渐清晰,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到位,对怀丙的认识也演变为“模糊——清晰——佩服——深化——我有好办法”。所以,我们课上应给学生多留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的知识,比

老师重复百遍还要牢固得多。

四、立足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有规定:“语文课程应根植于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学生们上学,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知识、方法、启迪还是技能?一节课的训练目的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美。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语言凝练处、空白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还比如在讲《和氏献璧》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

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腿,你是否还会第三次献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畅谈,“假如我是卞和,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为了体现宝石的价值,必须献”„„课上每个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式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他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捞铁牛》、《包公审驴》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五、量体裁衣,巧设作业

要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作业环节是不可少的,作业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其实,一个好的作业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一)、作业形式灵活,切忌单调乏味。

作业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熟识的或是感兴趣的,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试

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有课后的具有研讨性的问题与练习,更应该重视起来,像语文教材中的“畅所欲言”,“笔下升华”等, 进行这样的设计,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业形式灵活学生才乐意去学。

(二)、作业设计难易有别,切忌“一视同仁”。

新课标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他特殊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上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这形成了有些学生对知识“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干脆是无从下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三角架式作业设计,下层以基础题为主,中高层以提高题为主,有的同学能全做就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基础题,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用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三)、要目标明确,切忌盲目随从。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背诵积累,还是寻求知识弱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更不要成为考试的机器。要根据本班的实际而定教学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服从。

六、让学生做好课后小结。

学生课后小结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后小结,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如何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与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此外,通过课后小结,找出学习时的不足,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抓好课后小结,及时收集、整理、归纳学生的课后小结,发现教学时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达到教学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其实“文”无定法,但“贵”在有法,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更为弥足珍贵。总之,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果很好的展示,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又决定着学习的成效。因此,通过一定的学法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相互讨论,听同龄人的讲解;互相学习,看身边人的展示,才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有可能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在轻松的课堂中收获更多,才能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起来。

参考文献:《教育科研》、《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5月1日

上一篇:爱国故事作文下一篇:县经贸局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