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的尽头

2023-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晚霞的尽头

隧道的尽头便是光

陈思和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优秀的人文学者。自1980年代初期他开始文学研究以来,一直活跃在学术前沿。在学术、出版、教育三大系统他不断开掘空间,提出具有开创性和生命力的观点,构建系统性的理论体系。作为批评家、文学史家和人文学者的陈思和通过自信的学术实践和卓越的学术成果,成为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陈思和涉及的空间非常广泛: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比较文学等等都是他研究和关注的对象,文学、戏剧、影视、绘画、书法、新媒体等各种艺术类型都是他关注和思考的范畴。笔者在协助陈思和编辑七卷本《陈思和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时,深刻认识到陈思和的文学批评,是新时期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他的批判观、文本细读的批评实践和卓越的批评成果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批评观:独立与同构

陈思和认为文学批评“是一个独立的体系”①。文学的创作与文学的批评各成体系,彼此对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创作的对应物,作为一种创作信息的反馈,对创作起着感应的功能”。“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学家以及文学作品,批评家是借助于文学来发议论,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哲学观与审美观的。”②批评家和作家面对的都是当下实际的生存环境,都是当下生活的参与者。但是作家以形象思维,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思考。而批评家则采取一种理性思维——这种思维不同于思想家、哲学家的理性思维,是一种介于形象和理论之间的思维——借助艺术形象来解释生活。批评不仅仅是为了诠释和阐发作家隐含在作品之中、文学之外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为唤醒或描述读者面对文本时的个人经验的联想。同时,也因为倡导文学批评的岗位意识,使得文学批评具有独立性。“既然观众失去了,那你就只有回到自己的岗位去,回到自己的学术里去,再也没有千百双眼睛盯着你看时,惟有一双眼睛会永远监视着你,那就是你自己的眼睛。当再也没有大众来关心你,议论你,批评您的时候,只有一种标准会永远制约着你,那就是你自己的良心。”③

1980年代前期,陈思和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地位显然有着时代的针对性。当时是国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时代,但是,在文学批评上还有许多旧时代的滞后性,如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关于《苦恋》的批评、关于《芙蓉镇》的批评、“歌德”与“缺德”等。围绕这些批评总能看到政治意识形态桎梏的身影,人们不是从审美的、历史的视角进行分析,使得文学作品或作家蒙受不正当的待遇。陈思和等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批评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极左”文论也就不难理解。

如果将陈思和对文学批评独立性的倡导仅仅理解为挣脱政治的牢笼,我们就会无视这一精准论断的前瞻性。1990年代以来经济资本席卷文化市场,媒体批评应运而生。资本成为控制媒体批评的重要力量。在看似热闹喧嚣的文化市场里,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日渐成为资本的奴婢。当我们反思这种尴尬处境时,才发现文学批评独立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学批评既不是政治的附庸,也不是资本的奴婢。它有着自己的独立性。文学批评的“根本职责是发现优秀作品及其价值”,要去认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可能性。④

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就在于投入文学实践,介入社会进步。陈思和提出了“批评与创作同构”的理论主张⑤,认为批评与创作是一种同构关系,鼓励批评家“做同代人的批评家”⑥。陈思和从1980年代开始关注王安忆、张炜、张承志、莫言、赵本夫、余华、贾平凹、严歌苓、林白、阎连科等等。新时期文学四十年以来,这些作家和陈思和彼此陪伴,同步成长,逐渐成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作家、批判家。2005年余华出版了《兄弟》,这部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创作风格迥然不同的长篇小说引起文坛的巨大非议。陈思和力排众议、高度评价《兄弟》的艺术价值,并且于2006年11月在复旦大学为《兄弟》举办作品研讨会。陈思和认为《兄弟》代表了新世纪“怪诞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这种判断源于批评家对当下现实生活通透的理解,源于对作家创作流变整体的把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的审美精神变化了,时代生活的表达方式和感受方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文学批评不仅仅与创作同构,而且与时代同行。独立的文学批评同样承担着解释社会、批评社会的责任。
二、批评范式:史的批评与文本细读

陈思和有着强烈使命感,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真诚地希望为知识分子找到现实的出路,以一双真诚而又睿智的眼睛,发现文学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和审美意蕴。陈思和主要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一是在中外文學史上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通过比较研究来寻找文学史因素或者世界性因素,可以被我们今天引为借鉴,由此也考察当下作品在文学史的发展中有什么新的贡献;二是文本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来考察文本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系,揭示文本所隐含的丰富意义。”⑦这是陈思和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的两种方法和手段,即史的批评与文本细读。

“史的批评——不是史的研究,而是一种批评方法。它要求把批评对象置于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中来确认它的价值。这种方式的批判对象仍然是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而不是文学史本身。但批评家必须把文学史作为批评对象的参照系,在这两者之间寻求批评的意义:或在文学史的宏观研究中阐述具体理论问题,或以具体作品的价值来重新审视文学史中曾经存在的一些现象。”⑧陈思和这种“史的批评”以批评的立场,截取文学史长河中的某一截面,将这种截面纳入文学史框架,折射新文学发展的历史流变。这种“史的批评”的研究对象也许是某些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但沿着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截面能够整体地把握新文学的精神。新文学整体观研究系列论文就是这种史的批评的学术实践。

最能表现陈思和文学批评观的是文本细读批判实践。文本细读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历时性的层面,要求批评家对研究的作家进行长期跟踪阅读,进而掌握作家的全部创作。另一个是共时性的层面,批评家面对具体的文本操作时,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细读是一种方法,通过细读,培养不讨巧、不趋时、实事求是、知难而上的治学态度,以及重感受、重艺术、重独立想象的读书技巧。”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当代小说阅读五种》等著作中所选的二十多篇论文都是陈思和文本细读理论实践的代表作。陈思和提倡的文本细读,“绝不是轻视理论,相反,它要求能够融会贯通各门类的专业知识,精通并打通中西文学的界限,综合起各种经验来阅读文本。”⑩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或许源于英美新批评,以作品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等现象作为突破口,寻找现象的意义、破译创作的意图,分析文本的文化内涵。陈思和文本细读式样文学批评沐浴着生命的感动和浓郁的人文关怀,以当下的立场发掘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从“细读文本出发,解读文学作品,提升艺术审美性,认识文学史的过程和意义,实现‘细读文本’作为主体心灵审美体验的交融与碰撞,回到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上来”11。陈思和将“细读”的方法梳理概括为四种:直面作品、解读经典、寻找缝隙和关注原型。如陈思和在分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时,通过解读“经典”,发现张爱玲在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故意将第二句改成了“与子相悦”,“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人生的根深蒂固的虚无感。”12现在,许多学者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试图在当下文学作品的评论实践中建构中国新文学史。而这种文本细读的批评范式显然源于陈思和倡导、实践以及理论化。

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变化不可能在一部作品中全部呈现。这需要批评家长期跟踪阅读自己选定的作家进行研究、分析。最主要的是阅读、分析他的每一部作品,敏锐、及时地发现作家在创作道路上的些微变化。韦勒克说:“研究文学的人能够考察它的对象即作品本身,他必须理解作品,并对它最初解释和评价。”13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应该是阅读文本时的最初感受。这种最初的感受是文学批评的起点和依据。文学批评不仅仅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文学创作。因为历史的机缘,陈思和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学批评就是关注卢新华的《伤痕》14。后来又为卢新华的《森林之梦》及时写有评论《对心灵世界的开掘与探索》15一文。复旦大学毕业后,卢新华先是在《文汇报》当记者,后辞职自己办公司,自费留学去美国,又在西部洛杉矶一家赌城发牌。卢新华在漂泊中度过了十八年,却一直没有放弃心中文学的梦想。新世纪回国以后又写有长篇小说《紫禁女》。陈思和写有《蓬门今始为君开——读卢新华的〈紫禁女〉》,密切关注卢新华的创作。2017年,卢新华的“三部书论”16成为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阅读材料而再次进入普通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长时间地追踪研究同代作家,陈思和才能以怀疑的精神,重新思考文学史已有的叙述或判断。有别于一般文学史将刘心武的《班主任》作为伤痕文学的起点,陈思和认为卢新华的《伤痕》才是伤痕文学的开端,而《班主任》则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因为“反思文学需要有正面的理想人物(或者由作家自己来担任)表达主流信念,并用理性来思考当下社会的种种弊害。而‘伤痕’文学没有正面的理想人物,忏悔才是人物(或作家)的内心情结,以此表达出对历史的绝望”17。陈思和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跟踪作家创作,才使得他的文本细读具有史的意味。这使得他的文学批评与那些急功近利的、浮躁的媒體批评区别开来,也迥异于某些粗疏、肤浅的印象式批评。

在批评家看来,优秀的文本隐喻地表达了作家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与世界的对抗。而文本的确定性与审美的模糊性决定了评论家无法穷尽对文本的解说。这就保证了文学批评的多样性和个性的自由呈现。文学批评的个性不是价值意义上判断,也不是修辞学上的言说,而是批评家个人的人文立场的传承与独特18。文学批评是一份精神上与作家谋求支持与理解的工作。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陈思和作为学术精神的“细读”,捍卫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即由鲁迅开始,经巴金、胡风、贾植芳等继承,陈思和等学者进一步发扬的五四文学传统。陈思和的文学批评是非常纯粹的学术实践活动。他一方面尊重文学的自身规律,凸显文学的审美性,另一方面继承、扬弃新文化传统,通过文本细读的学术实践回应了当下文化语境中的重大问题。

三、批评的特点:主体性、人文性、本土性

1990年代,“批评的缺席”的呼吁此起彼伏。其实,这种缺席是一个伪问题。1990年代以来,我们对历史的叙述、对西方的想象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文学创作和批评一方面不得不承继历史,另一方面不得不遭遇现实。而现实却是一个无名的所在,人们很难像1980年代一样,从对立、对话、妥协中达成共识。立场的分歧、利益的不同,作家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1990年代以来批评家“承传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传统,在形形色色的流行潮流面前坚持独立思考的立场,并在民间的工作岗位上养精蓄锐、培养和传播人文理想”19。批评家热忱地投入当代文学和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关注当下繁荣无序的生活,展现文学批评的丰富。陈思和的文学批评实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主体性、人文性和本土性。

“人性对作品而言,人格对作家而言,主体的投入是对批评家的阅读和批判而言,三者的结合是最理想的批评,既照顾到作品所反映的人性,也关注了作家的人格显现,更重要的是在批评中展示了批评家本身主体性。”20这种主体性表现在陈思和始终和中国的现实保持互动,他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从没有离开中国当下现场,他的学术实践和批评实践一直围绕着中国问题进行。一方面,优秀作家以他们真挚的写作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独立见解,以形象的创造深刻地反映当代中国的真实社会画面;另一方面,作为评论家见证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并努力用文字记录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文学心得。“批评与生活同步发展,或者说,批评工作是为了创造当下文化的生态,支持文学创作,与创作一起来开创当前的文化事业,正常而健全的批判能够起到繁荣当下文学创作的功能。”21“社会意识、个人意识和审美意识,在当代批评学中各自都拥有生活的依据,共同成为不可忽视的批判内容。”2219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度,人文知识分子普遍精神委顿、进退失据,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很多文学期刊改弦易辙,作家批评家后悔选错了行业,有些下海经商,对文学失去了兴趣。因此,社会有识之士有了“人文精神失落之忧”。这种“失落”不仅仅指人文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中地位和价值的失落,更主要是指社会转型中,人文知识分子主体认同的失焦和价值取向的失落。为此,陈思和和王晓明等青年批评家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这场讨论源于文学界、继而渗透到其他各个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人文知识分子广泛的关注,促使有思想的学者正视当下现实,思考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和历史出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陈思和提出著名的民间岗位理论,为无名时代的知识分子寻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出路。陈思和的文学批评实践自始至终都有着鲜明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也使得他文学批评风格上具有丰沛的激情,深沉的感情。

1985年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寻根思潮,文艺理论领域出现新方法热。陈思和开始撰写打通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系列论文,后结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3。这种“新”不仅仅强调整体的宏观视野,扩张当代文学的研究范畴,突破人为地割裂文学发展历史空间的局限,更主要的是梳理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打通之后现代性的文学意识、个体精神流变以及时代精神的脉象,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探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探询当下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寻找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陈思和的文学批评总是当下的文学现象或者新作出发进行研究,这种文学批评的目的是指向当下的。如《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演变》24一文中,陈思和从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一文开始,描述五四反传统的背景及其价值;其次梳理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总结五四时期的两种思维形态;后继者对五四新文化的反省。这种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梳理目的还是为分析当下的文学现象。下篇陈思和集中笔墨分析文化寻根意识的产生、归纳当代文化寻根的意义,以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北方的河》和《棋王》为个案,分析寻根小说的审美追求。陈思和的其他著作如《巴金论稿》以及《笔走龙蛇》等编年集,都是这种批判的路径。有别于程光炜先生借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25,还原文学的本来面目,陈思和更立足当下文学现象,着眼未来。陈思和不是为了文学批评而批评,他孜孜以求的是在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民间岗位上,透视文学现象,分析当下中国的问题,寻找当下中国的出路,自觉地承担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这种人文性的批判态度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应该认真学习的。

陈思和的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范式,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学实践,续接了新文化传统。主体性的彰显、人文性的强化以及本土性的构建,表现了新时期以来第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勇气、历史担当和现实责任。
四、批评的意义:新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新文化传统是什么?陈思和曾经创造性地使用庙堂、广场以及民间文化空间理论来分析现代知识分子的传统。鲁迅、胡风等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履行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在自己的民间岗位上发挥主观战斗精神。新文化传统一方面是现代知识分子立足一个民间岗位,或创作,或批评,或出版,或教学等,另一方面则具有超越具体岗位的人文理想,使现代知识分子与一般的普通大众区别开来。1936年,胡风在他第一部文艺评论集《文艺笔谈》的序言中说,文艺批评是为了“追求人生,它在文艺作品的世界和现实人生的世界中间跋涉,探寻……没有人生没有文艺批评,离开了服务人生,文艺批评的存在价值也就失去了”26。胡风的文艺理论没有特意强调作家思想的进步性、政治的正确性,但是特别强调作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能全身心地深入社会,在和社会艰苦的环境做斗争中,挖掘社会各阶层被政治钳制、思想禁锢和经济压迫的各种问题,以及各基层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的奴役创伤。王瑶、贾植芳这一代学者无疑是受五四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代,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代学者命运坎坷、饱受创伤,身心疲惫,尽管新时期以来他们先后复出,但由于各自悲惨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术实践显得拘谨甚至保守。他们在学术史上的伟大作用主要是为五四文化精神保持火种,奠定了我们学科的基础。正是因为对新文化传统的继承使得这些学者能超越历史的局限,承传我们的历史文化。

1980年代是文学批判的黄金时代。批评家积极关注当下文学的发生、发展,介入文学现场,引领同时代文学的走向,塑造同时代文学的格局。陈思和在新时期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进入文学现场。新时期文学初期他以文学批评的形式参与新时期文学的建设。如批评刘心武创作的《思考·生活·概念化》、推荐《重放的鲜花》的《捍卫诚实的权力》等,积极参加《上海文学》组织的青年批评家活动。同时,在文学批评的文体上,陈思和进行不断的创造,如通信体、对话体、论文体等等,试图通过这种形式的创新改变批评与作家的关系,使得批评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

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空间发生转移,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心,已经从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或管理者转移到高校文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而作为高校教师由于工作重心主要是培养学生等教学活动,或者忙于项目、科研等各种学术活动,无心无力去追踪文学新作。但是,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的陈思和却逆流而上,加强了自己文学批评工作的力度。经过了“重写文学史”和“人文精神大讨论”两次讨论以后,陈思和渐渐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新文化传统承传的责任,积极探索知识分子民间岗位在社会转型中的可能与范围。他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当下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文学史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在当下文学创作的批评实践和文本解读里尝试性地运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功。作为一名批评家,陈思和见证了这四十年当下文学的发展与变化,并努力用文字记录自己对时代的理解,推动人文精神的重建。

同时,陈思和像鲁迅、胡风、巴金一样将年轻人培养、文学批评事业建设视为自己的责任。陈思和先后主持有“火凤凰批评文丛”“逼近世纪末批评文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批评家,如郜元宝、张新颖、谢有顺、金理等。2009年4月笔者曾经请教陈思和师,为什么他刊发在《文学评论》的文章不多,为什么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多。陈思和说,《文学评论》是学术的摇篮和旗帜,在关键时候给了他巨大的鼓励,决定了他一生的学术走向。《文学评论》刊发的文章都是优秀的论文,要求笔者认真研读、学习。他还说自己也常向《文学评论》投稿。但是,他的文章在《文学评论》刊发了,就占用了其他年轻学人的版面。年轻人因为在《文学评论》这样权威期刊上刊发论文,会树立学术信心,改变命运,如评上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或调动工作到更合适的平台。这样我们的学科就会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进来。陈思和说自己的文章可以拿到《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好的论文同样会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这样大家会注意这些优秀的刊物。我们学科的空间就会变得更为开阔。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也是同样的道理,他可以申报其他科研项目,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可以这样说,文学批评实践作为民间岗位成为陈思和有意识继承新文化传统,承担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陈思和的文学批评具有主体性、人文性、本土性的特点。他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过程中坚持着学术精神和学术立场,以当代的立场,介入文学现场、聚焦文学现象,做出独到的判断,构建具有本土性的文学理论体系。同时,他以文本细读为依据、以中国文学经验为基础,对五四以来新文化传统继承与发展,立足民间岗位观察、分析当代文学的发展,自觉承担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责任,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化、眼花缭乱的文学现象中表现了优秀批评家的学术理想和实践精神,隧道的尽头便是“光”27。

【注释】

①②陈思和:《文学批评的位置》,载《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3期。

③陈思和、黄发有:《给知识以生命——陳思和教授访谈录》,载《学术月刊》2000年第11期。

④陈晓明:《批评的责任》,载《人民日报》2015年5月22日版。

⑤陈思和:《批评与创作的同构关系:兼谈新世纪文学的危机与挑战》,载《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⑥金理、陈思和:《做同代人的批评家》,载《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⑦21陈思和:《学院批评在当下批评领域的意义和作用》,载《文艺报》2012年11月23日。

⑧陈思和:《批评的追求》,载《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

⑨⑩陈思和:《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主持人语),载《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1期。

11陈思和:《文本細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载《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12陈思和:《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3[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11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4陈思和:《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真实——论〈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22日。

15陈思和:《对心灵世界的开掘与探索——读卢新华的〈森林之梦〉》,载《文汇报》1987年3月2日。

16卢新华:《“三本书主义”》,载《人民日报》2010年12月6日。

17陈思和:《三十年治学生活回顾》,见《脚步集》,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陈思和:《时代·文学·个人》,载《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19陈思和:见《批评没有缺席——写在〈上海青年评论家巡礼〉之前》,《牛后文录》,202页,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20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文学理论卷》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2陈思和:《从批评的实践性看当代批评的发展趋向》,载《批评家》1987年第1期。

23《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不断再版分别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收入“牛犊丛书”)责任编辑为林爱莲;台湾业强出版社1990年增订版(收入“新知丛刊”)主编为陈信元;韩国青年社1995年韩文版,译者为金顺珍等、校对为朴宰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增订版,责任编辑为林爱莲。

24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7-24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5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兴起》,15-16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6胡风:《文艺笔谈·序》,《胡风全集》第二卷,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陈思和曾经说:“我也许只能在许多灯里面挑选一种,作为一个批评家的装饰。但我终究希望能获得心中的灯,我想说,我就是灯。”见陈思和:《灯的故事》,载《青年批评家》1985年第18期。

(陈国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作者:陈国和

第2篇:美股牛市难言尽头?

摄影/Sam Hodgson/《纽约时报》/Redux

如果你是一位美股投资者,那么你此时的心情大概可以用“既欣喜又紧张”来形容。

一方面,自2008年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触底后,美国股市反弹势头一路持续至今,跨越整整十个年头。另一方面,这轮牛市超长的持续时间令投资者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爬得越高、摔得越惨”的警惕心理。更何况,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美国股市泡沫的警告声从未停歇。

虽然标普500指数4月30日触及了2945.83点的纪录高位,但投资者保留一份谨慎,并非是敏感过头。毕竟,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这个关于衰退的信号灯已经亮起。

我们很多次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但是它值得重复:牛市不会由于持续时间太长而终结。亚德尼研究机构(Yardeni Research)的数据显示,自1949年以来,牛市平均持续时间为五年零四个月。最长一轮牛市起始于1987年、历经互联网泡沫时期并在2000年达到顶点,持续超过12年。最短的牛市是从1966年到1968年,仅仅持续两年有余。

当前的复苏期已经持续超过十年,而大量的看空情绪也正是基于这一事实而产生。安德森资产管理公司(Andersen Capital Management)的彼得·安德森(Peter Andersen)认为:“人们因为牛市持续了这么久而变得迷信。他们的直觉告诉他们,涨势看上去不会再持续更长时间。”

甚至在股市复苏刚刚开始时,就没有什么人真正相信这轮牛市。股市每一次上涨、下跌或停滞不前,都会被解读为牛市气数已尽的证据。看空者曾警告说,2009年市场触底反弹只是一种假象,但当年标普500指数却上涨了23%。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期间,标普500指数下跌19.4%——几乎踏进熊市的大门——当年却最终持平。

截至5月31日,美股已经从2009年最低点累计上涨了大约307%(编者注:2009年3月9日,标普500指数收于676.53点,创金融危机后最低)。这经常被描述成一个直线式的过程。虽然人们要抛售股票总是有原因的,但对牛市坚信不疑的人总能得到回报。

这样的行情一定会出现变化,只是目前还没到时候。虽然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确短暂出现过“倒挂”现象,但即使是那些对美国股市保持谨慎的投资者也警告不要对此过度解读。资产管理公司Marketfield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沙乌尔(Michael Shaoul)说,如果说收益率“倒挂”向我们预示了什么,那也仅仅是“一些过去一直受益于宽松货币政策的东西现在没那么容易从中受益了”。“就美国经济而言,目前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它已经恶化。”他说。

最新经济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一点。4月5日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令人失望的2月之后,3月新增就业达到19.6万。制造业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较2018年高点有所放缓,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经济指标显示衰退即将到来。”安德森说。

经济过热的征兆同样也不存在。亚特兰大联储GDPNow模型预计的2019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为2.2%,接近2010年以来年均2.3%的水平。资本支出仍未达到历史上经济复苏期的水平,通货膨胀仍然温和。只要这些情况不变,美联储就没有必要通过收紧货币政策而把美国经济推向衰退。

谁又能预知这种形势可能持续多久呢?《巴伦》采访了三位策略师,他们分享了自己对于长期牛市的看法。

托马斯·李,来自研究机构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美国的经济扩张正接近尾声。研究机构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的研究主管托马斯·李(Thomas Lee)却持有不同观点。他相信,我们还只是处在牛市的上半场。

何以见得?原因之一在于劳动力市场。有人会认为,美国目前失业率处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而这标志着劳动力市场正在走出低迷。李指出,就业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约60%——能够证明劳动力市场还将继续改善。历史上的经济扩张期当中,这一比例曾升至64%。李认为,这意味着还将有更多美国劳动者重新就业,并持续填补劳动岗位空缺。

李还认为,投资与资本支出的持续复苏将在未来几年里推动股市上涨。美国私人投资(资本支出、耐用品支出和住宅投资的总和)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4.7%。过去50多年所经历的多次经济扩张期当中,这一比例曾超过27%。另一个更具意义的比率是固定资产投资(诸如对工厂、住宅和机器的投资)占GDP的比例。目前美国的这一数据是17%,要低于委内瑞拉和阿富汗等国家,而日本和加拿大的占比分别为24%和23%。

最后,随着数量庞大的千禧一代(出生于1981年至1996年期间的群体)步入26岁至50岁这一主要经济收入阶段,他们势必会增加消费和投资。这意味着当前的经济周期可能仍有上行空间。“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充足。”李說。

人们要相信这一事实并不容易。即便是在2019年一季度的涨势过后,李仍然发现投资者情绪低迷。对冲基金们要么做空股票,要么就把风险敞口降至数年来最低水平。“说来有趣,大多数我们的客户认为目前的市场周期已接近尾声,并对股市小心谨慎。”他说,“今年我们正在经历一些小幅回调的原因之一,是大家捂紧了钱包。”

4月1日至5日当周,标普500指数未能创下新高,但是李预计股市还会继续上涨。他列举了保持乐观的原因:美联储放弃进一步加息、稳健的经济指标,以及强势的高收益债券。这些高风险债券的表现与股票收益高度相关。

李的正式预测是,2019年标普500指数会收官于2925点,并很可能触及更高水平,达到3100点。近期美国国债收益曲线“倒挂”是他选择较低正式预测值的原因。

宾奇·查德哈,来自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美国股市及全球首席策略师宾奇·查德哈(Binky Chadha)将经济扩张期与牛市作出了严格区分。查德哈称,经济衰退期往往伴随着标普500指数平均下跌大约21%。

到今年7月,美国已经享受了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最长的一个经济持续复苏期——而这个复苏期看起来也到了放缓的时候——除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之外,查德哈认为目前的扩张周期中只有一个指标亮起了红灯。

“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他说,“但这本身不是坏事。”所有其他潜在问题——工资压力、成本压力、信心、企业杠杆以及耐用品支出——查德哈都认为是周期中期甚至早期的特征。

虽然劳动力市场有可能引发担忧,但查德哈没有看到美国经济或金融体系中存在任何明显的失衡。他所指的失衡状态可能无法抵御一次相当规模的负面冲击,并可能如同十年前房地產市场崩盘那样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事实上,美国经济一直展现出自身的韧性。2015年下半年,美国制造业出现小范围衰退,但整体经济没有下滑、股市也从未跌入熊市。

查德哈认为,有一个因素可能会助益美国股市,那就是摆脱保护主义。标普500指数超过三分之一的盈利都来源于海外,即使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的业务也会使股市持续上涨。另一个前提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查德哈希望看到投资者提升信心并积极参与股市,从而保证涨势处于合理基础之上。“这可能是我能想到的最不受欢迎的牛市了。”他说。

全球央行实施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质上已经大范围告知公众经济增长存在一定问题”。他说,“所以,这是在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清晰地告诉大家不要碰股票。”他预计,标普500指数年末会收于3250点。

杜布拉夫科·拉科斯-布贾斯,来自摩根大通

虽然许多策略师和投资者试图预测本轮周期何时结束,但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杜布拉夫科·拉科斯-布贾斯(Dubravko LakosBujas)认为,也许是时候重新考虑周期是否真的存在。

“我们都习以为常地使用‘周期’这个词,也习惯于观察各种历史数据图表、各种数学等式以及对应关系。”拉科斯-布贾斯告诉《巴伦》,“但事实上,考虑到我们面临着如此非传统的央行政策干预,‘周期’这个词甚至已经不再切题了。”

在此前的诸多周期中,各国央行会在经济复苏阶段稳步收紧货币政策,并在衰退出现时放松政策。然而,过去十年中,世界各国央行都致力于保持政策宽松。拉科斯-布贾斯说,各国央行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通胀水平在低利率条件下仍处于可控范围。

“我们目前没有看到十分明显的通胀压力——通胀率保持正值但势头温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没有理由操之过急。”他说。

但各国央行所做的不只是保持低利率。全球许多央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上采取了前所未见的运作方式,通过大规模资产购买为各个经济体注入流动性。欧洲央行在这方面比美联储更激进,主权债券和企业债券都成为其购买的资产。日本央行则更进一步,除债券之外还买入股票。他说:“这不是自然周期。它一直被这些央行的流动性政策操弄着。”

他说,与其认为眼下长达十年的周期将结束,不如说这可能只是第四个小周期的开端。

他所说的第一个小周期是2009年至2012年,当时欧洲债务危机迫使欧洲央行采取创造性的措施来支撑负债累累的欧元区经济体。接下来一个阶段持续至2016年,当时一些新兴市场陷入衰退且美国企业利润连续两个季度下滑。美联储暂停加息,以及其他国家央行转向更宽松的政策立场,标志着这一阶段的结束。另一个小周期在2018年四季度结束,当时美联储转向温和的货币政策立场,而中国开始实施财政刺激。

然后我们来到了2019年初,第四个小周期有可能自此开始。“这些微小的周期正在接连不断地发生,并且它们看上去与各国央行的政策相吻合。”

他预计,随着投资者逐渐愿意承担更多风险,以及中美贸易争端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得到化解,标普500指数今年将触及3000点。

(翻译:米萱;《巴伦》2019年4月5日报道)

作者:本·列文森(Ben Levisohn) 尼古拉斯·贾辛斯基(Nicholas Jasinski)

第3篇:恐怖电影:走廊尽头


《走廊简史》
 

作者: 罗杰·卢克赫斯特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从古埃及圣殿到《闪灵》

译者: 韩阳

出版年: 2020年11月

页数: 360

定价: 79.8元

在恐怖电影的视觉语言中,走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至少在《卡里加里博士》(1920年)的表现主义幽闭恐惧空间被呈现之后,走廊的恐怖镜头就成了很常见的比喻方法。

非常有意义的例子是,电影《魔鬼的诅咒》(1957年)——由雅克·图尔努尔根据詹姆斯的故事《运用如尼魔文》)改编而成——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尔顿身处一个无名酒店的走廊,当他的手刚碰到房间门时,脑海中就闪过了恶魔的形象。这是在典型的现代空间中对前现代的借用,但霍尔顿身后走廊空间的突然变形扩展也揭示出,面对超自然的威胁,心理学家的理性也会表现出难言的脆弱性。

在狭窄的焦距范围内拍摄经典的广角镜头,走廊狭窄的空间被扭曲,空间得以扩展,观众因此迷失了视线:“框架边缘不再笔直,线条也变成倾斜的。画面中空旷的空间得以扩展。距离比人眼看到的更长。”这种手法在《猛鬼屋》和《古屋传奇》(1973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两部电影拍摄走廊的镜头几乎全部使用了变形的广角,以此来体现山中别墅走廊的无尽感。

走廊之所以在恐怖电影中大量出现,是因为摄像机在有限空间中推进,就会使屏幕外走廊空间中和摄像机经过的空白处带来的恐惧成倍增加。达里奥·阿根托的《阴风阵阵》(1977年)为了制造悬念,在舞蹈学院高度程式化的走廊和秘密通道中,运用了奇怪的停顿,还让镜头从动机并不明确的视点滑过。在歌剧式的结局中,随着镜头的稳定推移,在隐秘走廊的转弯处,出现了一句句隐秘晦涩的咒语,它们揭示了女巫正在远处集会。

无论是在笔直的远景还是成角度的转弯处,走廊的长度可以让物体从观众的角度前进或后退,带来不祥的感觉。狭窄的空间可能包含威胁,将走廊变为严酷的考验之地:这种情况很常见,从罗梅罗的僵尸恐怖电影《活死人之夜》(1968年)到《活死人黎明》(1978年)中的商场拱廊,再到《生化危机》系列作品中保护伞公司有着各种研究设备的无尽走廊。有时,走廊空间本身也会扩张,强化其作为过渡空间或传送空间的作用,《鬼驱人》(1982年)中的室内走廊,就被进行了不符常态的扭曲和伸展。

走廊空间本身也会成为恐惧的源点。在《超自然活动》(2007年)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影中,相当一部分片长都是在等待,等着有什么会从远处半开的卧室门里那片空洞的黑暗中走出来。在迈克·弗拉纳根的《缺席》(2011年)中,街道尽头的地下通道是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的秘密通道。在英国旧片重制电影《边疆》(2013年)的结尾,慢慢变窄的隧道最后将人挤压致死。
罗曼· 波兰斯基在《冷血惊魂》中用表现主义的华丽形式表现了走廊的扭曲感。

达里奥·阿根托执导的电影《阴风阵阵》中的巴洛克式宿舍走廊。

戴尔·库珀在黑色小屋超自然的走廊空间中。出自《双峰镇:归来》。

《闪灵》中瞭望酒店的走廊。



3位善用走廊的导演

我在此要介绍3位善用走廊的导演。在《冷血惊魂》(1965年)中,罗曼·波兰斯基用表现主义的华丽形式表现了走廊的扭曲感。卡萝尔的疯狂通过一种主观幻觉得以表现:公寓走廊墙壁中总有手伸出来要抓她。在《租户》中,波兰斯基运用了扭曲的角度,让摄像机在巴黎某座公寓楼的走廊中移动。在《魔鬼圣婴》(1968年)中,形式成了内容,因為公寓中神秘的封闭走廊里暗含着达科塔大厦租户之间邪恶阴谋的线索。

大卫·林奇通常会用走廊空间唤起人们对未来的恐惧,从《橡皮头》(1976年)中走廊的阴影,到《蓝丝绒》(1986年)中作为杰弗里进入成人性爱世界入口的深河公寓,皆是如此。在《双峰镇》(1990—1991年及2017年)中,在房子里的楼梯、门厅和走廊等过渡性家庭空间中经常发生性伤害事件,而在酒店门厅或机构走廊里,则总是会有暴力袭击。在影片中,就在校长宣布劳拉·帕尔默去世前,有一段毫无目的的镜头从空荡的学校走廊中滑过。红色房间以及劳拉之后居住的白色小屋或黑色小屋都是超自然的空间,不断地被分成带有窗帘的迷宫,因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存在。在《穆赫兰道》(2001年)中,小餐馆后面一条狭窄小巷的转弯处出现的可怕场景足以将人吓死。

林奇甚至在自己位于穆赫兰道的房子中精心构造了曲折的走廊,它可通向《妖夜慌踪》(1997年)中充满羞辱意味的婚床。那条走廊是充满恐惧感的虚幻空间——从某个角度看,在那里攻击弗雷德的甚至是摄像机本身。理查德·马丁注意到林奇对“黑暗走廊、狭窄通道和幽闭恐怖空间象征力量”非常痴迷。他认为,在《妖夜慌踪》中,“走廊是某种传送门,是弗雷德反复失踪的转换空间”。

然而,最具影响力的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对摄像机单点视角的痴迷。通过这种方式,走廊的消失线成了他最青睐的电影形式之一。库布里克的镜头会猛地向前或向后吞噬空间,掌握这一点需要绝对的技术精确度——这正是他标志性的手法。他在《杀手》(1956年)贯穿房间的直线轨道上试验了这种手法,并在《光荣之路》(1957年)的壕沟中滑过的镜头里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走廊的建筑空间构成了镜头本身的运动轨迹,走廊和镜头在完全对称的方式中互为镜像。
黑暗滋生,怪诞蔓延

拍摄恐怖电影时,要想避开《闪灵》中拍摄瞭望酒店走廊的镜头几乎不可能。这是运用加雷特·布朗的新发明——摄影机稳固器——的早期电影作品之一,且绝对是第一部倒转使用此设备的电影,它让镜头在距离地面几英寸的地方滑动。电影充分利用了走廊严格的水平性,让摄像机轻松地跟在丹尼三轮车的后面沿水平方向移动,广角镜头的运用使墙壁赫然耸立在丹尼身边。让-皮埃尔·格恩斯认为《闪灵》引入了“新的镜像系统”,从而将摄像机从移动式摄影车中解放出来,使得主观视角的体现不再局限于对传统手持式摇镜的使用。此外,这种方式还打造出失重的机械式视角,“不一定来自某种实体”(加雷特·布朗语),“而是来自更顺畅更怪诞的东西”。

“怪诞”这个词恰当吗?走廊空间要激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难道这种充满悬念的空间总是为了表现更极端的恐惧?法国作家佩雷克思考“巴黎地铁车厢”的时候,认为这种空间于他而言是“虚空,残缺,是无形之中的不成熟”,“它的沉默由来已久,以引发某种类似害怕的情感而告终”。这种更安静的感觉,这种类似害怕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恐怖。

马克·费舍尔在其最新著作《怪异与怪诞》中提出,怪诞明确属于未确定事物的一类,比恐怖戏剧更安静,且在非家庭/家庭二重性之外发挥作用。“怪诞的寂静”会引发“平静或安宁中不应存在的东西,或者安静本身就不应存在”。怪诞暗含着一种隐秘的、额外的中介,在谜底的边缘,根本无须与超自然的一切相联系,而是暗示出人类中介经受考验或崩溃的极限。这就是加雷特·布朗说《闪灵》的走廊镜头中会带来“怪诞”感觉的原因,也是其可以用于描述《阴风阵阵》走廊中无主体相机移动的原因——表明某种怀有恶意的机械中介正在发挥作用。

不过,费舍尔认为怪诞与自然界中的不安息息相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无害的大自然中,所有理念最终的不平静。正是这种情绪预示着“黑暗生态”的到来。与“怪诞”相比,“恐惧”一词似乎更为精准。

很多情況下,正是走廊的平凡和沿水平方向的隐匿性让其成为不安和动荡之地。那里是恶性场所,是有序世界的地狱。20世纪60年代起,办公空间的分布逐渐变化,公共空间也逐渐远离走廊,朝开放的玻璃幕墙这一方向发展。因此,反走廊的趋势颠倒了这种建筑形式,将之从乌托邦起源转变为由官僚主义混乱或哥特式风格包围的地带。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到了走廊的尽头?

(责编:栗月静)

作者:罗杰·卢克赫斯特

第4篇:爱的尽头

我爱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题记

世界突然变得好安静,仿佛一切都停止了呼吸,只有泪水砸在雨水中的声音〃〃〃〃〃〃一滴一滴砸在她心里,无比疼痛。“我爱你,孩子,你要好好活下去,原谅妈妈!”说完这句最后的爱意,妈妈永远安静地躺在了她的怀里。

她终于不再讨厌这个家了,一有时间就赶回家,尽管推开门后没有了飘来的饭香,没有了那句“宝贝,快去洗手吃饭。”“宝贝,怎么回来这么迟〃〃〃〃〃〃”尽管屋子里充满了孤独、寂寞和伤心。但她还是喜欢回来,因为这幢屋子里有她想要找寻的东西,用来填充她思想的空洞。

从此,那个屋子里独留一张孤独悲伤的脸,屋子也变得又暗又低,似乎想要占据所有的空间。

〃〃〃〃〃〃

“我爱你,孩子,你要好好活下去,原谅妈妈!你要好好活下去。”她又在噩梦中惊醒,又梦到了那个又黑又可怕的雨夜,梦到了那声尖锐的刹车声和东西被撞飞的沉闷声。泪水一次又一次淹没了屋子。窗外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下了起来,打在叶子上,落下来,嘀嗒嘀嗒。尽管有雨的陪衬,但夜还是静的可怕,这样的夜已经带走了她最珍贵的东西,她害怕它这次来有会带走自己的什么东西,但想想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可以

让它带走吗?有时候,她也希望黑夜将自己带走,但妈妈的话却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在耳边响起,“对,我要活下去,我要好好活下去。”我不能让妈妈在天堂还为我担心。

她哭累了,想累了,就睡着了,梦也接着继续开始了。 “〃〃〃〃〃〃小芸,小芸,你别走,你听我解释啊〃〃〃〃〃〃”回应她的只是一声沉沉的的摔门声。她冲进雨里,消失在蒙蒙雨海中,想找一个能使自己发泄的安逸环境。却不知还有一个人将在阳台上守候一夜,落一夜的泪。那个女人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去的背影,有一种无名的悲痛,她想给女儿快乐,给女儿更多的爱,包括她缺失的父爱,可她却不接受。自从她爸爸因交通事故去世以后,她得到的爱就像断了翅膀的天使,残缺了一部分却无法弥补。尽管她给了她想要的一切,无限制的宠爱她,就算这样也还是不能消除单亲给她带来的疼痛,她要忍受其他孩子歧视的眼光。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开朗、快乐,她自卑、寂寞、痛苦,没有人愿意和她交流和她玩。她开始变得冷漠,孤清。只有回到家后,才会露出一丝笑容,但这不是她真正的快乐。

她想要给小芸快乐,想要补全她那份残缺的爱。她本以为小芸会接受,就没有和她商量。正好一直想追她的那位同事打电话过来,她就在电话上和他谈论这件事,她要求男方无论怎样都要到她家来,都要对小芸好,弥补小芸残缺的爱。正当他们谈论到高潮时,小芸站在她身后喊了声“妈”,“啪”的一声手机因惊吓掉到了地上,里面还在不断地传出一些声音“你让我在考虑一下,

关键是小芸这孩子〃〃〃〃〃〃”她看到小芸眼中的愤恨和失望。

“你不要装了,想甩掉我这个包袱你可以明说啊,为什么要偷着我呢?看来我是真的打扰到你的生活了,我走,我走还不行吗?”说完她转身摔门而去。那一夜小芸没有回家,在网吧坐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夜里的雨来的好奇怪,整整一夜都在努力的下着,好像要冲洗掉一切。她也在阳台上坐了整整一夜,视线一夜都未曾离开过马路对面,只希望第一眼可以看到马路对面的人。她不能去找她,原因她自己也不清楚,她只知道不可以,女儿不喜欢。

天渐渐发亮了,雨也变小了,她也得为小芸准备早餐去了,她知道女儿快回来了。刚要站起来就摔倒在冷冷的地上,她忘了自己有关节炎,不能着凉,可自己却在阳台上坐了一夜,双腿也让寒风侵蚀了一夜。可她还是慢慢爬起来走向厨房〃〃〃〃〃〃

〃〃〃〃〃〃

几天过去了,她还是不和自己说话,每次自己去给她解释那件事的时候,她总是不听,并且借故躲开。每次吃过饭转身就走,毫不留恋曾经留恋的餐桌。并且每晚都回来得很迟。家里面连那仅有的一丝笑容也不曾在出现过,留给她的只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影子。她和她同事谈的那件事也因此平平消失淡忘了。那个存在微笑的家是否还能还原?她心里的阴影是否还能消除?“能,肯定能,只要还有爱,我就可以办到。”她对自己说道。

〃〃〃〃〃〃

午后的黑云压得很低很低,铺天盖地而来,似乎想要埋没这里的一切,不留一点空隙,不让一个存活。

这天下午小芸没有回来,早晨走时也只穿了一件薄衫。她站在阳台上望着天空,很是担忧。果然,事与愿违,天空落下了第一滴泪珠,并且越来越大,将街上行走的人和车在瞬间埋没于雨海中。

〃〃〃〃〃〃

她抬起手腕看看了表,时间也差不多了,她也该回来了。她捶了捶自己那不争气的腿,拿起伞向雨海走去,她要站在马路这边等待马路那边归来的她。

雨似乎更加得寸进尺了,手里的老伞招架不住它的疯狂进攻,终于败下阵来,躺在了她的脚边。她从手中又撑起另一把新伞,它就是年轻,任凭大雨怎么攻击它,它依然傲立。远处出现了一个点,这个点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最后移到了马路的对面——定点。

小芸似乎不相信对面的那个人就是想要逃离自己的母亲,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一滴雨落进眼里,流出来的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不知道是苦还是甜。这一切只有雨水知道,因为它冲洗了太多东西,也尝过了太多东西。抬脚,向前迈,路中央不远了,她—我的女儿,她—我的妈妈,距离也近了。

雨水已经将一切都冲洗得干干净净。她们母女俩抱在一起,摒弃了整个世界,忘记了一切世事。安静,安静,真的好安静,

什么声音都不存在了,只有爱的气息在流动。千言万语道不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险也在一步一步地走来,一束强光打破了宁静,冲散了流动的气息。两个物体飞了起来,一个划出了完美的抛物线并附有红色的点缀,另一个也画出一条弧线,溅起白色的雨水做点缀,也是一样的完美。之后才出现声音的陪衬,显得混乱不堪,失去了原有的美。

“我爱你,孩子,你要好好活下去,原谅妈妈!我只想给你爱,不想看你不快乐。”原来爱就是这么简单却又那么难,就是这么美好却又那么脆弱。

我爱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梦 兖

11.11.23

爱 的 尽 头

〃〃〃〃〃〃

— 程才富 — 梦兖

— C C F我爱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8993045623

第5篇:《彩虹的尽头》教案

预设课程 大班语言绘本《彩虹的尽头》 -----执教:云瑶

活动目标:

1. 能读出"宝贝"。读出"獾和狐的宝贝是。。。""我和你的宝贝是。。"学习词汇"尽头"。学习翻页阅读。

2. 通过翻页、表达、交流、倾听进行感知和理解。

3. 知道"每个人的宝贝是不一样的,但都是自己最珍爱的"。 活动准备:

1. 视频《彩虹的尽头》 2. 每人一本图书

3. 幼儿收集来的"我的宝贝",布置成"荐宝会"的环境 4. 一包糖果。 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的"宝贝"

1. 幼儿将自己收集来的"宝贝"一一放在展示台上。现场布置成"荐宝会"(自然的与孩子一起认识汉字:我的宝贝)

2. 教师用一种神秘的动作"闭眼、闭眼触摸展台上的宝贝"引发幼儿快乐的表达自己的宝贝:这是我的宝贝!因为它是。。。

二、阅读图书《彩虹的尽头》,读出:"松鼠、鸭妈妈、兔爷爷、獾和狐狸的宝贝"是什么。

1. 阅读图书的封面:

1)"这里也有两位像你们一样开心的动物,它们是谁?为什么快乐?"

2)读图书的名字,与孩子共同理解"尽头"。

2. 翻书读图,感悟阅读的快乐

1)"让我们跟着狐狸和獾走进图书里去,跟着他们一起高兴!"

2)"狐狸和獾们,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走进图书"教师一页一页轻轻、神秘地翻阅图书,引领幼儿在跟随教师的翻页动作读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喜悦。

3)翻阅完图书,"獾和狐狸,从书里出来吧!你们为什么那么高兴?"

3. 自主阅读,初步了解"宝贝"

1)教师翻书到第2页:用惊喜的表情和语言朗读第二页、第三页的文字。。。。"獾和狐狸找到宝贝了吗?在找宝的路上遇到了谁?"

2)幼儿自己翻书阅读。

3)教师与幼儿自然的进行阅读中的个别交流,了解:他们找到的有关"宝贝"的图画是哪一张?他们能找到图画中表现的有关兔爷爷的宝贝吗?

4. 集体交流:獾和狐狸的宝贝是什么?松鼠、鸭妈妈、兔爷爷的宝贝是什么?

5. "兔爷爷的宝贝到底是什么?听听故事吧"教师有表情地读书给幼儿听(阅读时,关注孩子的反应,随时停下来进行自然的交流)。

6. "狐狸和獾有没有找到宝贝"与孩子共同翻到图书的P22--23页,教师引领幼儿阅读P22--23页中的文字(对照"宝贝"两字)读出:我找到宝贝啦!

7. 对照图书中狐狸和獾的表情和动作一起进行表演:狐狸和獾找到"朋友"时的惊喜。

三、感受:每个人的宝贝不一定是一样的。

2017年4月25日

《彩虹的尽头》反思

《彩虹的尽头》是一节语言领域的绘本教学,故事讲述了獾和狐狸在寻找宝贝的路上遇到了各种小动物,而小动物们都拥有着最珍贵的宝贝,孩子们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感悟了宝贝的真正含义。

在活动的导入部分用“宝贝”字宝宝来导入课题,出示字宝宝之后接着进行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宝贝,为什么?孩子们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这个环节我用:“xx是他的宝贝,她是最珍贵的”来进行总结,使幼儿来初步感知知识目标学说的句型。

在活动的第二部分,通过利用ppt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猜测帮助幼儿理解每个小动物的宝贝是不一样的。这是造成本次活动超时的主要部分,当然也没有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对其原因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重复性的提问。

在这个环节原本设计的是幼儿说的比较多的环节,但我在进行教学时有些问题都是重复性的,比如在理解小松鼠的宝贝时,我进行提问:什么小松鼠的宝贝,为什么?这一个问题请了好几个孩子来回答,这种重复性的提问让整节活动拖沓无效。

二、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在提问的时候我总是只关注于那些举手的、爱表现的、大胆发言的孩子,而那些不好意思举手的孩子却没有起来回答过问题。我们时常会说:关注每一位幼儿,把爱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幼儿的身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注意到这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体现会你对每一位幼儿的态度。

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对教材还是没有理解透彻,不能及时对幼儿提出的新问题给予反馈,教育机智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继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反思总结自己。

生成课程 大班语言绘本《彩虹的尽头》

-----执教:云瑶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理解故事内容,领悟“宝贝”的真正涵义。 2.大胆想象,勇于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绘本表达的优美意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图片,师:孩子们,瞧,天空中有什么?(彩虹) 师:天空中有一道绚丽缤纷的彩虹。

2.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和彩虹有关,看一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呢?(出示书名) 3.孩子们,尽头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提问2名幼儿)

师小结:尽头就是从彩虹这边开始走,走到那边,一直走到不能再走了,就是彩虹的尽头。

4.那彩虹的尽头会有什么呢?(幼儿猜测)

5.有两只小动物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呢!(出示獾和狐狸)瞧,认识它们吗?一只是聪明伶俐的小狐狸,另一只小朋友可能不太熟悉,老师来告诉你。 师介绍獾:这只小动物,它的名字叫做獾,毛色为灰色,脸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耳端为白色。样子有点像小老鼠,身上是又长又粗的针毛,它是一位新朋友,小朋友记住它了吗!

二、过程部分:

(一)欣赏故事第一部分

提问:1.獾和狐狸认为彩虹的尽头有什么?它们要去什么?

2.它们在找宝贝的路上都碰到了谁?

3.松鼠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橡果是松鼠的宝贝? 师小结:食物啊对我们很重要,谁也离不开。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宝贝。

(二)故事第二部分(遇见鸭妈妈):

1. 橡果是獾和狐狸要找的宝贝啊?(当然不是呢)于是獾和狐狸继续往前走。他们又会遇到谁呢?我们继续往下听。

2.鸭妈妈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鸭宝宝是鸭妈妈的宝贝? 师小结:是的,鸭妈妈爱自己的宝宝,胜过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所以对鸭妈妈来说,它的宝宝就是她的宝贝。 3.提问:那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宝贝是谁? 谁来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爱你的?

师小结:没错,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他们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宝贝。

(三)欣赏故事第三部分(遇见兔子爷爷)

1.獾和狐狸继续向前赶,他们好想快点找到彩虹尽头的那个宝贝。他们急急忙忙爬上一个小山坡,这回他们看见了谁?(兔子爷爷)、 2.你觉得兔子爷爷的宝贝会是什么呢?(讨论) 3.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一起来听听兔子爷爷是怎么说的吧!(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孩子们,兔爷爷的宝贝是什么?什么是回忆?

师小结:回忆就是我们记得的所有过去的事情。我们做过的事情、我们去过的地方,我们爱过的朋友,

4.为什么兔爷爷会说回忆是他的宝贝?(回忆能给兔爷爷带来快乐。) 5.那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快乐的回忆可以作为宝贝呢?(幼儿大胆表达) 小结:回忆真是样奇特的东西,它也是我们的宝贝。

师:瞧,孩子们,松鼠的宝贝是冬天里唯一的食物松果,鸭妈妈的宝贝是它最爱的鸭宝宝,兔爷爷的宝贝是快乐的回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宝贝。那獾和狐狸在彩虹的尽头找到宝贝了吗?我们来听一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教师讲述故事) 提问:孩子们,獾和狐狸找到宝贝了吗?是什么?

师小结:原来獾是狐狸的宝贝,狐狸也是獾的宝贝。它们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就是它们的彼此的宝贝。

三、结束部分(讨论总结,情感升华) 1.理解“宝贝”的真正含义

师:原来,宝贝不是金的,不是银的,也不是宝石的,而是一些能让我们开心,想要去珍惜的人或者事,有了它我们会感觉到幸福。

2.那孩子们你们的宝贝是什么呢?(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 师小结: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贝。这个宝贝可以是心爱的玩具,可以是非常有用的东西,也可以是自己的朋友或家人,还可以是对你自己来说过去发生的很美好很快乐的事情。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宝贝都是不一样的。 师:你们都说了自己的宝贝,那你们想知道徐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吗?(是你们,跳跳虎班的每一个小朋友,你们都是我的宝贝。)宝贝,让我拥抱一下我的宝

贝吧!

四、延伸活动:完整欣赏故事

师:好了,我的宝贝们,一会儿我们来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好听的故事。现在先跟老师们再见吧!

2017年4月28日

第6篇:彩虹的尽头教案

彩虹的尽头

一、设计意图

第一次看见这个绘本就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故事中的两个小动物獾和狐狸看见了美丽的彩虹,思考着彩虹的尽头会有什么样的宝贝呢,并相约一起去寻宝。寻宝对于孩子们来说必然是好奇的,再配上生动的画面,不就可以激发孩子们无尽的想象吗?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实际上则蕴含着深刻的涵义。我们可以思考:对于动物来说它们的宝贝是什么?对于人类来说宝贝是什么?而对于人类来说有意义的宝贝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人生的领悟。

二、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温馨、快乐的气氛。

2.能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故事情节,愿意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3.理解故事中“宝贝”的涵义,积极参与讨论,知道什么才是“宝贝”。

三、活动准备

《彩虹的尽头》绘图ppt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彩虹引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看到过彩虹么?说说你看到过的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发言)

2、老师啊也看到过彩虹,望着那看也不到头的彩虹,老师总是想彩虹尽头到底有什么呢?大家来猜猜看彩虹的尽头会有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3、老师有两个好朋友,他们悄悄告诉我,彩虹的尽头有宝贝!到底是什么宝贝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出示封面)

4、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老师的好朋友,看看图上有谁?(特别提示一下新朋友獾) 讲述开头,开始寻宝之旅。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大胆想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出示松鼠的图 指导语:他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谁?(幼儿根据图片讲述) 獾和狐狸过去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幼儿自由创编)

讨论后讲述第一部分故事。(讲述后着重重复一下谁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 小结:到了冬天,动物们要储存他们的食物,吃不到食物会饿死,所以食物啊对他们很重要,所以说,橡果是松鼠的宝贝。

2、出示鸭妈妈和小鸭的图片

指导语:他们又来到了哪儿?谁在那儿? 鸭妈妈的宝贝会是什么呢?为什么? 讨论后讲述第二部分故事。

小结:是的,鸭妈妈爱自己的宝宝,胜过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所以对鸭妈妈来说,他的宝宝就是她的宝贝。 提问:那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宝贝是谁? 小结:是的,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他们自己,对于他们来说,你们是谁也比不过的宝贝。 3出示兔爷爷的图片

指导语:继续向前行,来到了哪儿?看见了谁? 猜一猜兔子爷爷的宝贝是什么? 讨论后讲述第三部分故事。

小结:回忆就是我们记得的所有过去的事情。我们做过的事情、我们去过的地方,我们爱过的朋友,回忆能给兔爷爷带来快乐 4出示雨天的图片

指导语:看看天气变得怎么了?獾和狐狸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开始回忆一路上的见闻。一路上他们遇见了谁?(回忆情节、练习对话) 松鼠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 鸭妈妈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

兔子爷爷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你们有回忆吗?是什么?

总结:松鼠把冬天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松果,当成自己的宝贝。而鸭妈妈是把自己最疼爱的宝宝——小鸭子当成自己的宝贝。兔子爷爷年纪大了,经历过许多事情懂得很多道理,所以他的宝贝是回忆。

5、出示獾和狐狸对望的图片.指导语:他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阵惊喜,找到宝贝了!猜猜是什么?獾和狐狸才顿悟:原来他们一路苦苦寻找的宝贝就近在咫尺,他们彼此拥有的真诚甜蜜的友情就是最珍贵的宝贝。原来它们找到了友情,朋友就是它们最好的宝贝。"小结:原来他们彼此就是他们宝贝(朋友的友谊),因为拥有朋友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朋友会让我们快乐开心。 他们为什么说对方是自己的宝贝?

6、讲述结尾部分

指导语:獾和狐狸它们找到宝贝了吗?

它们的宝贝是什么呢?找到宝贝后他俩心里觉得怎么样? 小结:獾和狐狸最后要寻找的宝贝原来就是它们的友谊啊!

(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什么是“宝贝”

指导语:刚才听了故事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宝贝,那你的宝贝是什么呢? 小朋友有那么多的宝贝,到底什么才是宝贝呢?

(四)、结尾

讨论总结原来宝贝可以是一个东西,可以是一个朋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 宝贝都是不一样的。那现在你觉得什么是你的宝贝? 总结:是的,宝贝不是金的,不是银的,也不是宝石的,而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它会让我们变得非常非常开心。

师:你们都说了自己的宝贝,想知道放芳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吗?是班里的每一个小朋友,你们都是我的宝贝。宝贝让我拥抱一下我的宝贝吧 (让孩子们之间也互相拥抱一下)

四、延伸活动完整欣赏故事

第7篇:五月尽头的午后诗歌

1.后院的槐树常常从你身边走过

却从未在意

你端庄

披一袭洁白的婚纱

镶了绿的小花

一穗儿一穗儿

簪满云鬓

着一袭碧绿的长裙

袅袅地

在暖风里摇曳

伫立你近旁

甜蜜与清香款款

嫁娘

你在等谁的香车

五月的灼热里

如此安祥

2.雨后

鸟儿别样的欢欣

啾啾啾

搅人午觉

电锯撕心裂肺地切割

各种形状的木头

小两口你一声我一句

在争鸡毛蒜皮的理儿

索性出来小田里

菜苗借昨晚蓄的雨水

正翠灵灵地青着

湿湿的屋顶和

湿湿的土地

女人湿湿的脸蛋和

男人湿湿的心情

你这只不知趣的鸟儿

3.郁闷

真想

把这灰蒙蒙的云

砸上几拳头

让这碎成了镶了金边的手帕

洒缕缕炫目的丝线

真想

把这一滩滩的积水

跺上几脚

让这溅出的流星

把晦涩的心

照出些许光亮

真想

把这一群满脚泥巴的人们

一巴掌

全打回屋去

好让心

听听雨在天堂的吟唱

第8篇:大班语言《彩虹的尽头》

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理解“宝贝”的含义。 2.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故事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关注故事发展线索,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宝贝”的涵义。 活动准备:

1.《彩虹的尽头》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就在我准备的盒子里,这些都是老师的宝贝,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将物品一一拿出来并作介绍,出示2—3样物品) 刚才看了老师带来的宝贝,你们有没有宝贝?

小结: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都说了自己的宝贝:有玩具、有书、还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动物。今天我带来了两个找宝贝的小动物。

二、分段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1.初步阅读,了解故事线索

(1)看看,图上有谁?(介绍獾:喜欢生活在北方的树林里,南方不多见)。 (2)獾和狐狸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手拉手跳舞、嘴巴笑眯眯的样子„„)从动作、表情可以看出它们很高兴,让我们到书中看一看,猜猜为什么高兴。

(3)现在可以猜猜它们为什么高兴?看看书的名字“彩虹的尽头”(认读)什么是“尽头”?

(4)到底什么是“尽头”呢,老师比划一下你们就懂了(教师示范:“这是桌子的这一头,我从桌子的这一头开始走,走、顺着桌子一直走走,走到这儿,还有桌子吗?这就是桌子的——‘尽头’,好,我再回头走,走走,走到这儿,桌子还有吗?这就是‘尽头’。) 2.分段讲述,探索故事发展

(1)原来獾和狐狸高兴可能跟“彩虹的尽头”有关,那“彩虹的尽头”会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演示课件): 雨刚下过,一道明亮的彩虹挂在天上,獾和狐狸看到,都惊呆了:“哇!好美啊!多像宝石项链啊!”獾说:“你知道吗?听人们说,彩虹的尽头有宝贝呢!”狐狸说:“什么是宝贝?”“我想它应该是金的,或者是银的,或者是宝石的。”獾说:“就是妈妈身上带的、手上戴的„„”“它让你永远富有,一辈子都用不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要皇冠,有没有?(有!)想要神兽金刚,有没有?(有)那你想要什么?(2-3名幼儿回答)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你想不想拥有这样的生活?想不想也去彩虹的尽头寻找宝贝。

(2)“那还等什么,我们去找这个宝贝吧!”狐狸兴奋地叫起来,于是它们俩兴冲冲地出发了。(教师讲述故事第二段) 当他们赶路时,满脑子想的都是宝贝。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大还是小?是什么颜色?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了松鼠,她正坐在一堆橡果前面。“我的宝贝。”松鼠自言自语道,“我最美的宝贝啊!”獾和狐狸跑向松鼠。“走开!”松鼠叫起来,“你们不许碰我的宝贝!”“这不是宝贝,”狐狸说,“这只是一堆橡果。”“对我来说,宝贝就是冬天的食物。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松鼠回答道。“哦,我们要找的是真正的宝贝!”獾一边说,一边和狐狸继续向前走去。 很快,獾和狐狸来到一条小河边。在草丛中,他们看到了鸭妈妈。“我的小宝贝!”鸭妈妈呼唤着,“你在哪儿啊?”獾和狐狸觉得很奇怪。“你在找宝贝吗?”他们问。“是啊,我在找我的小宝贝。”鸭妈妈回答,“哦,看哪,他在那儿呢!”一只金黄色的、毛茸茸的小鸭子扇着翅膀“扑啦扑啦“跑了过来。鸭妈妈一把把他揽到了翅膀下。“别再这样乱跑了,”她温柔地说,“你让我好担心,我的宝贝!”獾和狐狸被弄糊涂了,他们问:“这就是你的宝贝?”“当然啦,”鸭妈妈自豪地笑着,“我爱我的宝宝,胜过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对我来说,他就是我的宝贝啊!不是吗,我的小宝贝?我们回家吧。” ①獾和狐狸在寻宝的路上遇到了谁?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 ②对于松鼠来说,宝贝是什么?(冬天的食物)为什么?(食物可以帮助过冬,是生活的必需品) ③对于鸭妈妈来说,宝贝是什么?(小鸭)为什么?你们的妈妈爱你们吗?妈妈是怎么叫你的? ④獾和狐狸觉得“松果”和“鸭宝宝”是宝贝吗?它们要找的宝贝是什么?(财富、宝石)

(3)继续讲述,理解故事内容 獾和狐狸继续向前走,他们好想快点找到彩虹尽头的宝贝。他们急急忙忙爬上一个小山坡,看见兔爷爷坐在那儿。“嗨!您好啊!”獾和狐狸说,“我们在找宝贝。”“宝贝啊,”兔子爷爷点点头说,“我有许多呢。”“真的?在哪儿?”獾和狐狸问。兔爷爷轻轻拍拍自己的头,说“在这儿。我的回忆就是我的宝贝,它们让我快乐!”„„ ①他们又遇到了谁?兔爷爷的宝贝是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 ②讨论:什么是回忆?(所有你还记得的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它们是你记得的所有过去的事情。”兔爷爷说,“比如你做过的事情,你去过的地方,你爱过的朋友„„将来有一天,你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情也会成为你们很宝贝的回忆喔。祝你们快乐,小家伙们!”“这不是我要找的宝贝,再见!”獾和狐狸说完,就顺着山坡的另一边滑下去了。 ③小结:对于兔爷爷来说,宝贝就是它对往事的回忆,比如你做过的事情,你去过的地方,你爱过的朋友„„

(4)讲述故事至结束,启发幼儿理解、体验“宝贝”的含义

就在这时,大片大片的黑云布满了天空,彩虹消失了。雨越来越大,獾和狐狸不得不躲到了树阴下。“到现在,我们还没找到宝贝呢。”獾伤心地说。 就在他们等待雨停的时候,他们想起了松鼠有——他有足够的实物吃,多开心啊!他们还想起了鸭妈妈和她心爱的宝宝„„兔爷爷也很幸福,因为有他的回忆。他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宝贝„„也许看来宝贝本来就不是金的,不是银的,也不是宝石的,而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它会让你变得非常非常开心。

狐狸看着獾,獾看着狐狸„„“你是我的宝贝!”獾跳起来说。“你也是我的宝贝!”狐狸说。他拉起獾的手转起圈来。他们开始跳呀笑呀,直到累得不能再跳了! ①獾和狐狸找到宝贝了吗?是什么?让我们也来学学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跟她说:“你是我的宝贝!”(师生共同模仿动作,体验“你是我的宝贝!”的快乐心情) 雨停了,太阳又出来了。两个好朋友开心得走回家了。在他们身后远远的地方,一道新的彩虹挂上了天空,但他俩谁也没有看见。 ②为什么它们不再去彩虹的尽头找宝贝了呢?这和它们一开始想要的宝贝一样吗?(对于獾和狐狸来说,宝贝就是好朋友) ③你们说说到底宝贝是什么呢?是金子吗?银子吗?还是宝石? ④小结:真正的宝贝不是金的,也不是银的,更不是宝石,而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它会让你变得非常开心。 4.体验表达,深华故事主题

(1)那你们想知道客人老师的宝贝是什么吗?怎么问?(有礼貌)请孩子们去问一问她们的宝贝是什么? (2)幼儿主动询问,交流。

小结:瞧,答案都不一样吧?现在大家知道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宝贝是很特别的东西。

(3)活动延伸:回到教室去问问教室里的好朋友的宝贝是什么。

第9篇:陪你到时光的尽头

《陪你到时光的尽头》读后感

昨晚临睡,又搜到一本小说名字叫《陪你到时光的尽头》,会看它纯粹是最近迷上了先婚后爱的小说,可是看到后来却是真的喜欢上了它。晚上一点过左右,短短的文已经被结束,可是故事的情节却依旧在大脑里面倒带,回放。故事里没有跌宕起伏的爱恨情殇,或者大声吼出的海誓山盟,它仅仅是生活中各种琐碎的拼凑。

初恋总是让人记忆深刻的,孙菀心心念念着萧寻,从而忽视临城那灼热的爱,亦或是不断的逃避着。临城爱菀菀,在第一次的相遇时就爱上了,也变就放不下了,即使要每天面对着爱人的漠视或者怨怼,都无法放手。临城等待着,期盼着同时也绝望着。等待的过程中临城试图从他人身上找寻妻子的闪光点亦或是第三者乘虚而入差点使那份漫长的等待白费;菀菀的悸动、释然,临城的坚持让他们之间的墙轰然倒塌。也许是金城所致吧,最后临城等到了那份期许了许久的爱。那一刻,他们无疑是幸福的。

有时候我在想,孙菀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爱上临城的,只不过因为对萧寻的爱与忠贞上让她选择性的忽视了对临城的那份爱。

萧寻的爱也并不虚假,或者说他不是不爱而是太爱,才会在现实面前如此惆怅,犹豫不知所措。有时候对有的人来说,爱是一份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而萧寻便是不幸的成为那其中的一员而已。在看《同桌的你》时,有句台词是:我们都没错,只是输给了现实。我想说我理解的是萧寻他不是输给了现实,只是他不希望当灾难再次降临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让在乎的人受伤害。就像当他看到菀菀为了帮他省钱砍价时而血红了的双眼,为了妈妈而向对自己有着不良企图的学长妥协一样;萧寻离开菀菀去美国一样是因为太在乎。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诡辩,但我不在乎,毕竟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观点。萧寻那样的人是骄傲的,对于自己空有抱负,却不能给予自己的爱人,亲人以好的物质条件他是愤怒的。最后的离开,也许有一天会荣耀归来但其中的苦涩估计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了解。富裕和贫穷的差别是,金钱永远不会成为压垮他们最后的重量。

很喜欢这本小说,也喜欢着里面的爱情。虽然有着第三者的跨入,但皆因主人公的坚持使那些变得无足轻重。里面娅娅的死我感到失望,同时又感到庆幸,毕竟最后它保住女孩的尊严,对于追梦女孩来说,最后的死亡何尝不是对她梦想最初的一种坚守。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断的追求着一些东西,甚至是为之而抛弃所有,堵上一切。而当一切归于尘埃时,现实的结果往往使我们崩溃。也许有时候在追求的路途上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理智,这样在最后面对一切有可能的结果时不至于绝望。

每个女孩都期待自己有一份童话般的爱情,但是每份爱情在现实中需要面临的挑战却不是每个女孩都能坚持战胜到底的。总之,爱是罂粟花,美丽诱惑却又是危险的。

上一篇:公文写作的语言技巧下一篇:教父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