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当下叩问当下

2023-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拷问当下叩问当下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读《走出“生活在别处”困境》有感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当保尔站在烈士墓前,怀着悲痛的心情悼念昔日的战友时,他化悲痛为力量,想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他选择的人生态度,支持他跨过一个又一个死亡的门槛,坚贞不渝地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事业。如今,我们是新时代的幸运儿,生活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岂不更应该懂得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要不沉迷于过去,不奢想于未来。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人在逝去的曾经中徘徊,一种人在未知的明天中幻想,还有一种人在经历了不再拥有的痛苦后重整思绪,把握还拥有的现在。于是,无数人爱追忆,爱幻想,只有少数人从不再拥有者变为了拥有者。曾几何时,我十分迷茫。因为我所追求的东西总在天尽头的远方。后来,我明白:再璀璨的明天也要把握好已拥有的现在。如果你不曾拥有现在,那再美好的梦也将犹如镜中花水中月般迷茫。现在是我们惟一可以主宰的时间,我们不要庸人自扰——或为昨天的过去而伤怀,或为未来的虚幻而惆怅,而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走到哪个年龄段,就要勤奋踏实的做哪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曾读过这样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期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因此,生命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作为年轻人,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规律地作息,勤于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中要认真仔细,多学多问,哪怕不喜欢,也要做到极致,这样将会比你做好擅长的事情有更多的收获。年轻时代,人生的黄金阶段,短短几年,要珍惜每一天。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要敢于面对挫折。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懂得,挫折和磨难是人生必须的历练,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更懂得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只争朝夕,而失败者却因遭受到挫折打击,就对前方的坎坷充满畏惧。他们惧怕前方的泥泞和坎坷,所以止步不前,只会抱怨着生活的不公和人生的艰辛,他们其实也知道人生不能重来,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和未来却可以自己掌握和争取。人生无法预知长短,但我们可以控制的是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庸庸碌碌没有追求的人生,即使再长也只是几页吃喝拉撒的流水帐,乏善可陈味同嚼蜡,而拼搏进取丰满充实的人生,即使很短也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追求,做真实的自己。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衣食房车使人流于庸俗琐碎,爱慕虚荣使人争名夺利,有多少人还在坚守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多少人因在乎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认为别人需要看到强大、能干、成熟的自己,却忘记了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结果戴上了伪装的面具,在人生的道路上负载而行,不敢停歇,收获的却是让自己疲惫不堪的累赘。那就放下面具吧,既然选择不了出生,那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做真实的自己,此情此景,此次此刻,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错了就改,累了就歇歇,不着急,不生气,如水中浮萍,透明安静,简简单单,真切感受当下别样的心境。

时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流经每一个春夏秋冬,过去,已成为难以忘怀的回忆,未来,总让我们充满了无数的美好期待。如此,何不让我们更加把握好今天?更好的活在当下,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设备和安全管理部 图兰朵朵

第2篇:《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利

阅读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指引下,我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才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真的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至于我们大脑的思维。思维其实也并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在温暖的被窝里,可是你气的睡不着。引发你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你一再地用它久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是多么的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尴尬、多丢脸、多麻烦、多不爽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制止不了大脑的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根源。

如果说你想要一个快乐的结果C,那么你就得调整你的信念B,或者就像《持续的幸福》一书作者说的那样,你必须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思考一切,解释一切,一旦你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将会获得非常好的结果,以及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里所谓的一切就是A,包括过去发生的、未来即将发生的,以及最重要的是当下

发生的。因为,你只拥有控制此时此刻的能力。还有就是,过去发生的和未来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你当下的映射。(就想月亮本来本身不会发光一样,它只能反射太阳光,所以过去和未来仅是永恒的当下的光线、力量和现实性的反映。)这就是著名的ABC理论。 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者是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他们都会去找A的茬儿,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事、物。可是我们不知道,B才是我们唯一可以完全掌控的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当我们发现转变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境由心转”!

那么是不是因为当下是最重要的,我们就不应该去设立目标,我们就不应该去期待未来呢?我心里一直没有答案,直到读到“设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我们将它看成是我们对生命和对存在的感受的替代品。”这个逻辑似乎和“我们挣钱是为了活着,活着却不仅是为了挣钱。”是相似的道理。因为,我们设立目标,制定了行动计划之后,我才知道当下应该干嘛,才能运用我们的当下。

那是不是因为当下是最重要的,我们就不应该去回忆过去,我们就不应该去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呢?不是的,这并不冲突,因为假如我们不去回忆,不去记忆,我们将不知道,我们当下应该干嘛,就不能够感到快乐与幸福。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把重心放在回忆过去以及期待将来上面,因为它们都只是现在的映射而已,如果我们想要映射出漂亮的图案,那么我们就必须把精力集中在当下,努力做好当下应该做好的。

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像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当下的力量”

一样,我明白了作者的心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我们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我们人生中的此时此刻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人生。如果我们想要快乐、健康、幸福的话,我们就得感谢上天给我安排的此时此刻,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让自己的此时此刻更加精彩。

第3篇:《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全本) 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灵启迪之书 简介: 那些没有找到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财富,但他们依然在四处找寻。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还拥有了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当下的力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关键字: 当下的力量 活在当下 心灵之旅 人生哲学

1、忘记过去才可以活在当下

2、敞开心扉,接受当下的一切

3、放下包袱,轻松地活在当下

4、活在当下,把握现在这一时刻

5、学会珍惜,善待当下人和当下事

6、及时行动,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

7、笑对人生,热爱你当下的生活

8、乐在当下——现在不快乐,过期就作废

9、享受在当下,生活本来就是用来享受的

第4篇:活在当下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爱你所爱的,珍惜你所选择的,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不要认为前面还有好的,人的贪痴心总是充满讽刺,得不到的星星总是最美最亮的,得到了又后悔错过的风景才是自己最留恋的;我真的告诉你,活在当下!

古人中崇尚山水,眷恋田园的便不得不提到东晋诗人陶渊明。一贯之中,他总是向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归隐生活。他虽无寄情山水的哀怨之情,却有活在当下的快活之感。一心只染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安逸。陶公他没有追往过去,也并没有向往未来,他只是单纯地隐于山水田园之中。或许,他就是做到活在当下,把握现在的古之第一人吧。很多人能如诗仙李白一般豪放不羁?他一生淡泊名利坚持认为“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道理,他曾与岑夫子、丹丘生一同烹羊宰牛,在山林之中“将进酒,杯莫停。”如此逍遥自在,快活于天地之间,对着艰险的蜀道他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一生哪有摧眉折腰?还看九万里风鹏正举,喜笑悲歌气傲然。他不回想过去,不展望未来。他只求与友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印证了那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未雨绸缪,顾名思义,就是在未下雨的时候准备下雨时的状况。这便是珍惜当下的空闲,去努力为明天付出。多少有成就的人,正是珍惜当下,才辉煌腾达。鲁迅曾说过:“我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他正是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才有了笔下那生动的孔乙己、那动人的故乡,才有了中国的新文化,为中国的文化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当下”,是禅语,意为瞬间。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把握一生的时光。最美好的记忆永存当下!活在当下吧,唯美的记忆迷绕于心间,充实而满足,抬头望,未来更加美好。

环境设计学院1502班黄锦钰

第5篇:活在当下

一、别急,千万别急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惫 去跟朋友见面,畅谈至凌晨两点。回到酒店已近三点,同屋的同事竟还未睡,点根烟,对着65层下的旧都夜景发呆。他非健谈之人,光头,一副艺术家模样,气质 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无非公事,更无多话。不知道怎么提到了当今青年人的心态和选择,竟就聊起来,再也收不住。

他18岁出来闯荡,没念过大学,今年38岁,是一本著名杂志的设计总监。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我可能再无兴趣听下去。但他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代人是 怎么想的,我反感几零后几零后的区分和标签,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龄人聊不来。人是靠价值相互认同的,而不是年龄。现在你们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车子、 票子,但就是你们同龄人,也不全是这么想的吧?我点头。他继续道,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闷,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两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 儿子两岁了。我觉得一切挺好。25岁时我在一家体制内单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呆不下去了,要走。领导请我喝酒。他一口闷了一杯酒,跟我说,你还年 轻,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就这一句话,我受用至今。我年轻时爱玩、浮躁,总有各种诱惑扑过来。我就记着老领导这句话,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 事,一晃眼就到现在了。他继续道,你要说奋斗什么的,我从来没有,就是一步步来。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说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实做该做的事,到时间都 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别去想它。别去管别人怎么做,相信自己的判断。守得住,慢慢来。

他说,守得住,慢慢来。

一个月前,我刚来,抱回家十几本往期杂志。匆匆翻完,绝望的陷进沙发里,给老师发短信:文章何时能写过四大主笔啊?差距不是一丁半点。他回,别急,你年轻。我说,我都24岁了,还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回,才24岁。我们最年轻的也30出头了,别急。 才24岁。他连说两次,别急。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

他指英语,也说人生。

说来说去,还是急。

二、“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 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 就,跟年长却开明的前辈交流,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过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的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

年龄,年龄,年龄,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因为显而易见,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确信自己 是幸运儿中的一个。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对自己在外形和才华上的优势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严肃的话题,阅读跟这个世界奥秘有关的书籍,向着 古往今来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们在出版物上阅读我的文字,在媒体上谈论我的名字;我向往声名、金钱、漂亮姑娘的长发,我反复阅读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 轻人》,为另一个同样骄傲的灵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0岁。

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诉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成事情。时至今日,无数同龄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斥着类似观点,甚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意味、带有天然“正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认同。

但是,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优异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想获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谁?

为什么那个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职员,只因大家都说,自由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

为什么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

你是谁?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

世事多舛,你来何干?

20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胧知道自己是谁,对什么事感兴趣吧?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灾难了。

知道对什么事感兴趣,就一点点做起来吧。无论多少声音试图扭转你,说你热爱、着迷的这件事情,没钱途、没前途、没发展、没出息,都请悠悠的对他(她)说:Fuck off,this is my own life. 不为什么,因为热爱。千金难买热爱。

我曾把几年来写过的一些文章发给丹青老师看。他很高兴,回信说,文辞再沉静一些就更好了,但就这么慢慢写起来吧。他没有说,你要在笔头功夫上多努力,他日成为著名的记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欢这件事,就慢慢做吧。

去哪里,不重要。

三、为什么要让人生“画地为牢”

朋友问我,以后想做一个出色的记者吗?我说,不知道。他诧异,你不是混传媒圈吗?我亦诧异,为什么要在20岁出头的年纪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定义即枷 锁,即画地为牢。难道这个年纪,不应该是尽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触角,去触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观察丰富、蕴藏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么?

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你怎知日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你才20多岁,20多岁,20多岁。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职业旅行家?为什么不能去做NGO?为什么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摄影?为什么不?

阅读名人传记,好处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参照自己的生活;而负面效果却可能更致命——“从小立志做一名……”。

若你回头梳理自己的人生履历,花些心思,会看到一条似乎清晰的轨迹和路线,进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着这样的路一步步走来的,原来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要成为 这样的人啊。如果你写过申请学校的PS,可能有类似体验。但,这或许是欺骗性极强的“假象”——回望过去履历难免会总结、归类,拎出一条主线来并不困难。 很可能,你从一开始并不是想成为这样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着兴趣走过来了。

是的,是兴趣,而不是规划——“从小立志做一名……”。

若日后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电游玩家,我在个人传记里也可以深情回顾“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职业电子游戏玩家”,因为我4岁开始玩电子游戏,至今仍不辍,算得上发烧友。

莫忘了,冯唐年轻时是个诗人、文艺青年,后来修了妇科博士,再后来做了咨询公司,现在又做了实业。

莫忘了,老罗直到27岁之前,还认为自己终生跟“老师”和“英语”这两个词绝缘。

我一直对“规划”二字持有戒备,所谓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忽悠者众。

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规划呢?职业生涯是靠机遇和摸索的,如何设计呢?而规划如何成功,更是无稽之谈。丹青老师28岁登上去美国的飞机时,如何规划自己此生要成为对公共领域发言的学者名流呢?他只是喜欢画画,就画,一笔笔的画;秦晖老师15岁下乡插队时,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待农村了,如何“立志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标杆”呢?他只是喜欢阅读,就读,一本本的读。

如果我四五十岁时有机会受邀到年轻人中去开个讲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无规划”;如果我混得灰头土脸,在世俗意义上是个无人问津的卢瑟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孙子吹吹牛逼讲讲“无规划之人生”中好玩儿的故事呗。

四、谁也无权告诉你该怎么活

如果你时常参加中国大陆的思想人文类沙龙,哦不,或就是普遍的名人讲座。在提问环节你几乎很难错过一个问题,“XX老师您好,请问您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据一些讲演者众口一词抱怨,这几乎是最令他们反感、厌倦的问题。或许连提问者自己都很难意识到,这个愚蠢的问题潜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心理成因:请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成功、出人头地。

不然呢?如某位学者所言,一个年轻人恳请一个老东西教自己如何面对新鲜世界。荒唐吗?丹青老师说,爱干嘛就去干嘛,关我什么事?你们好不容易生在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时代,却还想让别人指导你该怎么活。

当真连自己喜欢做什么,该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赢怕输罢了。该做些什么、走什么样的路,难道不是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试错出来的吗?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继续走。

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怎么可能有条一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试错几个怎知自己跟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呢?同理,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呢?

正如丹青老师给贾樟柯的书写序,“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青年人的选择就如整个国家急功近利的写照,“先污染后治理”,先成功后成长,先找工作再找兴趣,先出人头地再寻找自我。某位职场中的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迷失了困惑了。不知自己到底适合这份工作吗?

我问,你到底喜欢做什么?他嚅喏半天,说不上来。

有的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我该去报个拉丁舞班吗,去报个吉他班吗?

从事并非自己志趣的职业问题并不大,业余时间发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后来才醒悟,比“不能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灾难性一百倍的,是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黄律曾有条状态写道,“现在想想中国父母从小到大灌输的要一直读读读抓紧把书读完最好读到博士然后去工作实在是害死人,这样看起来是沉得下去的表现,其实越 到后面就读得越浮躁。 美国人这儿gap一年那儿gap一年,反倒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本来就是个沉淀的过程,急匆匆地往学位阶梯上爬干什么!”

这让我想起听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澳大利亚人,大学毕业后在半岛电视台做了三年记者,游历了欧洲,后跑去念了一个哲学一个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又到非洲做了两年 义工,等他跟我一个师姐成为名叫“人权”的硕士项目同学时,已经33岁了。我不解,他读完硕士为什么不继续读博士呢?“他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兴趣点才跑 来念一两年书,但这些兴趣的程度都没到博士那么深入,而博士研究的方向很可能是一生的志业”,师姐道。那他毕业后都35岁了,做什么呢?“他似乎还没确 定”。

这似乎是一个不靠谱的反面典型。正如一些老同学对我的印象。 他们一边说,羡慕你丰富多彩的生活,听完我近期打算又同情的啧啧叹道,那你留学回来都多大了?27岁.还读PHD吗?不知道。那你何时结婚?谁知道 呢,30岁?也说不定念书的时候就闪婚了。你也太不靠谱了吧,我都副科了……那你留学回来能找一个多牛逼的工作?我说,出国未必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 作,目前想从事的职业不出国留学也能做的。啊?那出国意义何在?

个人阅历、视野和自我完善。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这话我终究没说出口。

五、你要的是快乐还是“成为大人物”

有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终究只是个平庸的小人物,所有的梦想都没能实现?这是网络流传很广的一篇帖子。

我在南墙群里问大家。马老师说,不会的,说实话大家都是了不起的人,按照自己节奏一步步来,不会差的。

亦有友人问我。如果你终究只是个平庸的人,那些牛逼的梦想都没实现,世界也没改变丝毫,会快乐吗?

我问,温饱不愁吗?他说,那肯定,没这么惨啦。只是说,蛮普通的,可能只是一枚平平的记者编辑,在单位无甚出彩之处,月薪最高也就一万上下,交房供,养儿育女,开辆普通车。不痛苦,但也没什么光彩,的生活。

家里空间是否足够让我挂幕布开投影仪踢实况?可以。

还喜欢足球,喜欢阅读,喜欢年轻时喜欢的一切东西?是的。

时而三五好友,烤串啤酒,把酒言欢;时而周六周日,球场相见?是的。

快乐。

他看着我的眼睛。快乐。我点点头。

不久前去东北旅行,路途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导游、乘务员、售货员的差别。你会轻易的发现,性格将人与人彻底区别开来。 我们遇到过热情健谈、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导游,也遇到过黑着脸像客人欠她钱一样,没问两句就不耐烦的导游;遇到过如一切常见的公务人员般恶狠狠的乘务员,也遇到过穿着制服坐车厢里跟乘客扯淡逗乐的乘务员。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客人?考虑到这是日后再也不会打交道的“一锤子买卖”,何况也很少有人真正有闲心去投诉你恶劣的服务态度。

考虑到,你完美的服务态度很可能无法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除了客人的一声感谢,一张笑脸。所在单位无法注意到你的“优良表现”,你表现好不会被升迁,表现差也很难被辞退——在中国,那个对客人态度恶劣屡遭投诉的可能反而讨领导喜欢,比你升迁更快。你懂的。

总而言之,你的服务态度无法对你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可见的好处,你此生都会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你会如何做?

是的,或许你终生都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态度依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云泥之别。你热爱生活和工作,真诚的感知、理解、善待他人,或许未曾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有 形的回报和改观,却软化了你与内心、世界的边界。你不断接收到来自他者的正面回馈(感谢、笑脸、善意),再不断释放出正面能量,形成良性循环。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记得那个导游、那名乘务员、那名售货员的热情、爽朗和笑脸。想起来都是暖意。

他们或许此生都是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也很难有何升迁,但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里,我读出了真正的快乐。

做一件喜欢的事难道不是做这件事最好的回报吗?正如写作是写作的回报,画画是画画的酬劳。

六、成长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我曾经很喜欢一个朋友的签名档,“成为更好的人”。

这句不疾不徐却又溢满坚定的话,曾无数次给我力量。

如今,我却感觉这句话充斥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进步论腔调,在铺天盖地的励志话语中,我偏偏爱上了“毁志”。我更喜欢用“感知”这个词。或许我们并不能创造生活、规划人生,或许,体味、经历、感知、理解,这才是成长的密匙?

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亲坐在太阳下聊了一下午天,漫无目的的,童年、成长、家庭琐事,有没有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没有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没有跟近韩寒最新的博客,没有刷新微博,只是给自己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呆,算不算荒废生命?

这 一代中国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某种吊诡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们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十八岁开始苍老”,二十岁开始怀旧,尽管仍在青春,“你爱谈天我爱 笑”的时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另一方面,我们拼命的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稳定、无虑的生活,想要拥抱住某种确定感,焦虑着,想要立即像三四十岁的人那 样,车房不缺,事业成功。

你,你,你,

真的享受年轻吗?为何你一边怀旧一边还在努力奔跑?

你,你,你,

真的热爱冒险和漂泊吗?为什么将理想纳给稳定和房产证做投名状?

你,你,你,

真的珍惜可能性吗?为何我看到你宁肯早衰也要拥抱“生活的终结”?

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难道不在于这缓缓经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而在于未来的宏大勾画?

结婚的,添子的,升副科级的,做小经理的,博士毕业的,买房买车的,走得好快。我曾经焦虑过,后来发现,那不是我的节奏。我是慢吞吞的一头牛。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兜大圈子,如果方向对了,就不怕慢。

一步步,一寸寸,一点点,一天天,慢慢来。

我不知道自己最终要去哪,还在一边晃悠一边张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这个碰碰那个,试图去感知、观察、理解这个世界。新鲜好奇着呢。但我确定,我只会走自己想走的林荫道;我确定,我会像哈维尔说的那样,遵从自己的内心,活在真实里。

2011年可能是有生以来最不顺利的一年,屡遭挫败,计划搁浅。回头望望它,再踮起脚尖往2012年瞅一瞅,我还是想慢吞吞的说,我们都要死很久,活那么急干嘛,慢慢来。

所有的成长和伟大,“如同中药和老火汤,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人生不怕走得慢,就怕走错路

刚来美国时,总听到中国人说美国懒散,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美国人每年一定会外出度假,至少也要到海滨,在沙滩上躺躺。

中国人想干事,干起来确实夜以继日。吃起苦来,也是举世无双,我常听到美国人说,中餐馆的人,工作真辛苦,一周上六天班,开餐馆的人甚至一天上七天班。美国餐馆,把一天的班分成午班与晚班两个班,一般服务员只上五个半天班。

可是,你真得与那些开餐馆的去聊一聊,他们都会告诉你,钱一但赚够,就再也不开餐馆了。

因为累,而生厌,生厌的东西,一是不能长久,二是不能有创新,成为一流。所以,中餐在美国是几乎快餐的代名词,而不是高档的标志。

美国人看来懒散,又会享乐,可是美国还是超强,而中国人劳劳碌碌,可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奥妙就在与此。

而且,国人虽然走的快,却常常走错路。美国人走的慢,却常常走对路。

走得快时,如果犯错误,损失就大了。五十年代,大炼钢铁之际,每家都把铁锅砸了去炼钢铁,其中有一年,钢铁产量几乎赶英超美了,可是,这样竭泽而鱼似的炼钢,后继乏力,后来灾难接踵而至。

慢得好处是,有足够时间评估结果,有错误就停下来。 中国现在的经济高速增长,举国欢庆,可是,这不是没有隐忧,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环境污染有影响到人的健康,使医疗支出成倍增长,这侵蚀着人们生活品质。

中国人,盖房子很快,可是,不注重维修保养,一幢房子,住了二十几年就破旧不堪,要推倒重来了。美国人对自己的房子,每年都花精力维修,有些五十年的房子,还象新的一样。

苦干不如巧干,巧干都有计划,都擅长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每次都市简单的另起炉灶。

贵在持之以恒。中国人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在实践中做不到。

中国的学生,有些小学开始学中学内容,中学开始学大学内容,有些大学还有少年班,这些人的学习真是够快的。可是,为什么在诺贝尔的排行榜上,他们却迟迟无名?

关键就是,很多人跑得快,可是,却常常该变方向,没有恒心。很多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不在学习了。而美国提倡的是终身学习。

再看经济学家。中国学生数学比美国学生强,而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却比中国多得多,考虑到现代经济学用到很高深的数学知识,这匪夷所思。

可是,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这也是情理之中。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包含经济学家,却有很强的竞业精神。一辈子从事一个领域的研究,衣带渐宽终不悔。最后,月中折桂,并非偶然。

在技术领域,中国人用经营餐馆的方式来经营软件,很多程序员累得都想转行。很多经验的积累就白费了。殊为可惜。

所以,我想说,人生,只要方向对头,就不怕走的慢。慢一点,也许成功回来的晚一点,但更能保证成功的品质;慢一点,也许不会那么早到达终点,但亦不会因太累或太急躁而半途而废。你说呢?

最好的成长,就是过好当下每一刻

威廉·奥斯乐是一位名医,他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因烦恼和忧虑而生病的人,他们总因为过于烦恼以前和忧虑未来,长期闷闷不乐,毁坏了健康。为了更 彻底的医疗好这些人的病,他给他们开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子:“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意思是说:我们活在今天,就只要做好今天的事就好了,无须担忧明天 或后天的事;我们活在此刻,就要好好珍惜此刻的时光,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的,不复返的。

他说:“无限珍惜此刻和今天,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去担心呢?每天只要活到就寝的时间就够了,往往不知抗拒烦恼的人总是英年早逝。”的确如此,每天都处于忧虑中,身体就像一根绳子般,拉来拉去,迟早会拉断。

……

过一天算一天,更多关注眼下的时光和日子,当我们把日子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所有的事都会变得容易的多。如果我们只活在每一个片刻,就没有时间后悔,没有时间担忧,而只专注在眼前。聪明的人一次只咀嚼生命的一小片段,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噎到。

每一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过去的延续,也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线性的未来。时间是由无数个“当下”串联在一起的,每一瞬间、每一个当下都将是永恒。

所以,当我们吃的时候,要全然地吃,不管在吃什么:当我们玩乐的时候,要全然地玩乐,不管在玩什么;当我们爱上对方的时候,要全然地去爱,不计较过去,不算计未来,全然地投入。

就像《飘》的女主角郝思嘉一样,在烦恼的时刻总是对自己说,“现在我不要想这些,等明天再说,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昨天已过,明天尚未到来,想那么多干嘛,过好此刻才最真实,否则,此刻即将消失的时光,要上哪里找去?

我有个小亲戚,在读小学的时候,他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他,小家伙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也没有心思学习,整 天沉浸在痛苦之中。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懂感情的好孩子,他的父母却很着急,因为,一天两天的伤悲是正常,一周两周的伤悲也可以理解,但大半年都过去了,他 还时时哭泣,不肯好好吃饭和学习,严重影响了他的成长。

爸爸妈妈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正好一次我来到他们家,看到此情形,决定要和小男孩聊聊天。

“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我问他。

“因为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他回答。

“那你还知道什么永远不会回来了吗?”我问。

“嗯――不知道。还有什么永远不会回来呢?”他答不上来,反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就像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以后我们也无法再回到昨天弥补什么了;就像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如果在他这么小的童年时不愉快的玩耍,不牢牢打好学习基础,就再也无法回去重新来一回了;就像今天的太阳即将落下去,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太 阳,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了。” 他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以后,每天放学回家,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到地平线以下,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他懂得不再为过去的事情而沉溺,而是好好学习和生活,把握住现在的每一个瞬间。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特殊时刻,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的。因为,过去了就无法再回头。

人生,当下都是真,缘去即成幻。所以,我愿与所有的读者朋友共勉:眼前的每一刻,都要认真地活;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地做;每一个人,都要认 真地对待,因为“缘去即成幻”,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遗恨。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最珍贵、最需要珍惜的即是当下――生命的意义就是由这每一个唯一的刹那构成。

第6篇:当下励志人物

66岁“考研奶奶”仝正国:研究生毕业欲考博

考研奶奶仝正国三度考研的故事在网上热议,她初中毕业38年后重返高中,3年苦读、3度高考,60岁终圆大学梦,2012年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又三度考研,因此被称为“考研奶奶”。仝正国用她的求学梦向当代年轻人传递着正能量,成为很多人的楷模, 并且曾获评央视新闻2013年十大正能量人物之一。

动机单纯,目标坚定

为什么年逾花甲,仝正国仍然坚持考研,她的动机是什么?仝正国说,“我天生是这样的,不愿意虚度时光”。她说自己从小就不浪费时间,小时候还想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研究生考试越来越激烈,备考学生的动机各不相同,而仝正国考研却只是因为享受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和她年龄相当的人都正过着悠闲、轻松的日子,那么她是怎样抵制这种“诱惑”继续学习的呢?“我从来不羡慕他们,我觉得有奋斗目标挺好的,生活总是要奔着一个目标去,那样才有动力推着你前进。

而她的这份动力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2003年,仝正国决定去高中学习,遭到家人的反对,但她始终坚持,最后终于考上大学。也正是这份坚持,现在她的家人也不再反对了。

不惜身体,追逐梦想

仝正国勤于学习,乐在其中,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她一直强调自己精神特别好,学习用脑从来不会感觉累”,

那么事实上,她的身体究竟如何,在学习中,她又如何乐此不疲的奋斗呢?她说,“我的甲状腺功能基本没了,其实我一直吃药,因为我的新陈代谢不是很好。曾经因为肚子里有瘤子,还动过大手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求学梦想,她说自己将会一直复习考研,直到考上为止。

应对考研复习,仝正国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学到凌晨三四点,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虽然仝正国已经66岁,但她仍然刻苦努力,勤奋进取,成为了很多考研学生学习的榜样。

安排四战,毕业考博

2014考研成绩一出,仝正国便公开自己的成绩,由于英语打了40分(国家线45)无缘复试,她随即表示自己2015年会再次考研。但是不考教育学,转而报考自己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不过,目前忙于辅导几个即将中考的学生,她还没制定2015年考研的复习计划,打算暑期开始复习。当问及未来研究生毕业计划时,她说“如果能考上研究生,我还想考博呢!”

那么她会不会对自己孙女的成绩有特别高的要求,甚至要求必须考研?“看她自己的意愿”,仝正国说,“教育方式应该是中西方结合、朋友式对待,如果家长和孩子的兴趣不一致,应该‘调和’一下”。

实事求是,考研秘诀

仝奶奶说自己从小成绩就很优秀,励志做中国的“居里夫人”,但是她却说“我不可能当科学家,只能教孩子,做人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一步步走,你不能只是想,想永远实现不了,必须得去做。”

现在“考研奶奶”仝正国已然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当问及是否有什么忠告或建议时,她说“不要放弃理想,只要有理想就必须去做,不仅要迈出第一步,还要一步一步去下走,踏踏实实的,把每件事尽力做到最好,暂时实现不了理想没关系,只要坚持,最终都能成功。”

对于备战考研人,仝奶奶建议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事求是地选择理想,百分之百的付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那便是一种成功。

她是学霸也是女神 姚梦瑶:随总理访非的苏州女孩

中国江苏网5月8日讯 全国人民关注李克强总理携夫人出访非洲,常熟市民除了关注总理出访,还热议着随总理出访的苏州小姑娘姚梦瑶。此次,姚梦瑶作为外交部翻译陪同总理夫人参观埃塞俄比亚大学,当温婉的江南美女形象出现在国家电视台的画面上时,常熟人都颇感自豪——这是我们家乡的才女。

同学眼中她是“女神” 姚梦瑶是常熟人,从小成绩出众,初中就读于常熟实验中学。在同学眼中,她从来就是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她的初中同学回忆她时,“聪明”、“漂亮”是两个描述最多的词。姚梦瑶的父母都是教师,因此在书香门第出生的姚梦瑶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对英语有较大兴趣。她的同学赵易圆告诉记者,她有一次去姚家玩,发现她的书房是隔音的,而且在同学间流传着姚梦瑶能够背诵英语词典的“传说”。对于这样的“传说”,赵易圆说:“‘传说’是真是假无法考证了,但姚梦瑶的成绩的确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尤其英语口语好;而且她还长得漂亮,她可是班花哦!”

凭借成绩优秀,姚梦瑶就读了常熟最好的重点高中——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中时期,社团活动也开始增多,而这些活动也从来不会缺少她的身影。她经常出现在学校活动的主持人岗位和文艺演出队伍:高中三年,她两次担任了该校每年举办一次的“文化艺术周”的戏剧表演主角。当时任姚梦瑶毕业班班主任的沈英姿老师告诉记者:“她出演英语剧《王子复仇记》主角,非常成功!按照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她可是所有同学中的‘女神’!”

美女翻译也玩过“恶作剧”

在高中时期,尽管学业比初中时期更为繁重,但姚梦瑶还会和同学玩“恶作剧”。她的音乐老师章权向记者回忆起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场景:当时一节音乐课,班长按礼节喊“起立”,姚梦瑶调皮地把前排一位男生的座椅抽走了;当章老师请学生坐下的时候,这名男生冷不丁就摔倒了,正好摔在姚梦瑶的怀里。章老师说:“当时那名男生非常尴尬,我为了缓解他的尴尬,就告诉这名男生‘今天的这个尴尬,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所有同学值得回忆一辈子的美好记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当时调皮的姚梦瑶已经成为外交部的翻译了!”

姚梦瑶的高一时期班主任周志强回忆第一次见到姚梦瑶的情景,他说:“她是一个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的人!她性格鲜明,有江南女孩子的娴静气质,又不失现代女性的独立人格。”

也正因为她别具一格的性格,姚梦瑶成为当时学校很多男生追求的对象。章权老师笑着和记者说:“要说这个姑娘有什么缺点,就是她太出色了,让男生们为之倾倒,多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吧!”

工作忙碌不忘牵挂长辈 如今,姚梦瑶已经在北京成家,因为工作关系经常随领导人出访,很少有机会能够回到家乡常熟。姚梦瑶的亲戚告诉记者,上一次全家见面是在春节后,当时她工作出差到上海,他们就在上海匆匆见了一面,他说:“姚梦瑶和爱人工作都比较忙,也没有固定的节假日,像这次‘五一’也没有休息,但是她经常牵挂常熟的家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她经常要和他们通电话。”

因为姚梦瑶经常要出差,姚梦瑶父母也会上北京帮忙带一带外孙女,牵挂远行的女儿。对于此次随总理及夫人出访非洲,姚爸爸告诉记者:“这也是她的工作,和所有人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我们只希望她安心工作,认真工作。” 记者 李渊

美国女“学霸”高中没毕业,本科学位已到手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4年05月07日02:53 来源:现代快报

格雷丝·布什

通常,学生都是先读完高中再上大学的,但是美国一女“学霸”却反其道而行之。据外国媒体报道,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女“学霸”16岁就获得大学本科学位证书,这比她高中毕业还整整提前了一周。

高中毕业前修完大学4年学分

这位“学霸”名叫格雷丝·布什,她已于5月2日取得了佛罗里达大西洋(600558,股吧)大学刑事司法专业的学士学位。但是,格雷丝5月9日才能拿到自己的高中学位证书。

“大学毕业的时间比高中毕业还早,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奇特。”格雷丝说。

原来,格雷丝就读于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附属高中的双录取项目,该项目规定,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可以将其在一门课程上获得的学分直接用作大学学分的一部分。

格雷丝13岁时即进入大学学习,并在暑假坚持上课修学分,在3年内就完成了原本4年的课程。

希望成为首席法官

在格雷丝小时候,母亲就发现了她在学习上的天赋。母亲表示:“她两岁时就已经能阅读了,这让我非常吃惊。”据了解,格雷丝父母育有9个孩子,由于无法支付所有孩子的大学学费,她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在高中时期就拿到大学证书。格雷丝在家排行老三,她的两个姐姐也在攻读同样的学位,大姐已经毕业。

格雷丝是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今年年纪最小的毕业生,该大学创立50多年来,有10位不大于16岁的毕业生获得过该校学位证书。而格雷丝并不满足于已有成就,她表示自己将从今年秋天起攻读法学硕士学位。为此,格雷丝整个夏天都将筹备法学院入学考试,获取尽量高的成绩以申请一个好的法律学校。

格雷丝的理想远大,“我希望以后能成为美国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

据《信息时报》

长沙女神学霸20分钟征服英国剑桥 7科全部满分(图) 来源: 新民网 发布于:2014-04-12 15:54:22 有0参与评论

这个可以用“漂亮”和“明星气质”来形容的小女生还收到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据悉,黄雨桐还是雅礼中学近10年来被剑桥大学录取的首位学生。

这个可以用“漂亮”和“明星气质”来形容的小女生,成绩好得足以亮瞎你的眼睛。

她的成绩亮瞎你的眼

托福:110分(总分120分)

SATI:2360分(总分2400分)

SATII单项考试:数学、物理和化学全是满分

AP考试:微积分、化学、电磁学、力学全部满分

据星辰在线-长沙晚报报道“剑桥大学非常重视学术能力,面试时考官都没问其他的,就给了三道数学难题让我解析。”被欧洲排名第一的剑桥大学录取,肯定不是长沙妹子黄雨桐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这么简单。用她的小伙伴的话来说:“黄雨桐的成绩,亮瞎你的眼睛!”

这个可以用“漂亮”和“明星气质”来形容的小女生还收到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据悉,黄雨桐还是雅礼中学近10年来被剑桥大学录取的首位学生。

她的成绩 20分钟用英语解析三道数学题

黄雨桐在雅礼中学理科实验班就读,成绩一直很突出。托福考试,她考了110分(总分120分);SATI2360分(总分2400分),SATII单项考试数学、物理和化学全是满分(SAT,指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包括I和II两部分);4门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考试,微积分、化学、电磁学、力学全部满分!

数学是让很多女生头疼的一门功课,却是黄雨桐的强项。“我喜欢数学,数学特别纯粹,有迷人的魅力。”她申请的是剑桥大学数学系。面试时,她被要求在20分钟内解出三道数学题,并用英语讲解解析过程。黄雨桐很淡定,流利的口语,清晰的逻辑,让她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她的窍门

让英语渗透到生活中每个角落

这么好的英语功底,既有当医生的父亲的影响,也与她从小就阅读各类英文书籍有关。名人自传、回忆录、经典名著、批判性论文……她涉猎甚广。2013年春,雅礼姊妹学校美国福特中学来访欢迎仪式上,黄雨桐既是主持人,又是“同声传译”,“国际范”十足。

不过,“亮瞎”面试考官的美式口语并非一开始就是黄雨桐的强项。“为了弥补口语缺陷,我每天中午都会去英语角和外教聊聊天——音乐、诗歌、电影、小说、音乐剧……无所不聊。在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上,我尝试着写10多页的英文学术文章,用英文讨论一些我用中文都不曾涉及的话题:服务型领袖、性与性别、《尤利西斯》、种族……”

书架上30多本已经看完的英文原著,网页浏览记录上清一色的英文网页,桌子上堆成山的数理化生英文教材……黄雨桐表示,对她而言,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功课,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她的爱好

音乐剧、表演和唱歌 黄雨桐从4岁开始弹钢琴,但一直没有去考级。“我觉得考级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没意义。”黄雨桐说话细声细语,清秀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她喜欢音乐剧,喜欢表演和唱歌,还参加了学校的戏剧社。初二时,她在音乐剧《美女与野兽》中扮演三个孩子的妈妈。“大概是外教觉得我有母性气质,比较会照顾人吧。”这个18岁的女孩俏皮地说。

黄雨桐人缘非常好。她的同学告诉记者,黄雨桐几乎不会拒绝人,答应过朋友的事,她都会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是她成为同学心中新女神的必杀技之一。

她的信念 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一长串“满分”的背后,是黄雨桐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有序规划。“我会在前一天制定计划,告诉自己明天要做什么,并且督促自己一定要做完。”父母的“学习不干预”政策也培养了她独立学习的能力。

班主任高峻这样评价黄雨桐:“她是一个自信,敢于追求梦想的女孩。遇到困难时,她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不要放弃。”黄雨桐则时刻牢记着高峻那句“学习,要熬得住寂寞”。“时不时听说谁谁谁SAT考了多少分,谁谁谁又参加了什么国际级的活动,我就提醒自己:别纠结于一时得失,更别迷失在他人创造的神话中。”黄雨桐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