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总结(通用3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历史经验总结(通用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历史经验总结1

继中共十7大提出和谐社会新概念后,中共-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对这一目标本质的认识,是我党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现实情况和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认真总结我党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和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不断化解各类矛盾的历史,在建国以前是如此,在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同样是如此。50年前,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就是党处理和化解矛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通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的认真研究,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矛盾存在的客观性、长期性、复杂性、可转化性等的论述,对我们正视今天存在的矛盾具有重大启发和借鉴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许多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利益日趋多样化,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尖锐。对此,我们要有客观准确的判断,既不能夸大矛盾而否定社会的总体和谐状况,也不能过分强调社会的总体和谐而忽视甚至无视矛盾的存在。对存在的各种矛盾,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正确的措施予以解决。社会矛盾是复杂的、多样的,其产生、发展、化解都有一个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我们还要理性地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和各种不和谐现象,不能期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也不能因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就牢骚满腹、失去信心;更不能因为一些矛盾和问题目前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就不积极地去面对,甚至放弃努力。而是应当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解决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目前存在的矛盾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但并不等于就不可能出现对抗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也可能会出现对抗和激化,引发社会冲突,我国发生的社会冲突绝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冲突。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往往发端于经济领域,又有可能由经济利益冲突发展为思想政治冲突,由个别冲突发展为局部性、地区性冲突,乃至全国性冲突。如果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同阶级斗争、敌我矛盾纠缠在一起,处理失误,就有可能进一步转化,酿成社会动乱。正视矛盾是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只有正确地认识矛盾,才能科学地解决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能否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存亡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的方法论原则,对我们今天解决矛盾、化解矛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现在的基本矛盾,它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源。要解决我国今天存在的各种矛盾,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因为,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100名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解决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许多矛盾都是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而产生的,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建立一套保证经济资源高效利用、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合理分配的经济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努力使社会各方面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体制,从制度上、体制上保证合理的社会结构保持长期稳定。也就是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有些看似经济问题,实际是政治问题,是我们党如何从政治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多次讲过,能否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方法很重要,但主要不是方法问题,而是立场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一些人民内部矛盾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至发展到对抗、冲突,最根本的是领导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利益,有的甚至不顾群众的死活,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各级领导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在体制上,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执掌权力者的行为,置于法律、舆论和人民群众的严格监督之下,让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失去产生和存在的土壤,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因此,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还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国以来,我党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中,经验是主要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一些失误和教训,主要是着重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多,着眼于经济方面的少;讲用民主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多,而对用法律和制度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认识不足,甚至在一段时期中还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等。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国现在面临的矛盾同50年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内容、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处理和解决这些内部矛盾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许多重大思想和基本方针,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经验总结2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各类社科组织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履行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理论武装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大问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特色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开创了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这是社科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始终坚持当好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宗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希望全省各级各类社科组织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史具有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经世致用的重要功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作为必修课。而且还要比别人多学一些、学深一些、学透一些,多出研究成果。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上发生的人和事。做到尊重历史、分析历史、去伪存真、汲古铸今。要通过历史研究,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深入研究世界历史特别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崛起和经济危机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益借鉴。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从历朝历代繁荣鼎盛和政权更巷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提供有益借鉴。要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借鉴。要深入研究黑龙江地方史特别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从黑龙江人民拓荒垦殖、艰苦创业、振兴发展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继承和弘扬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凝聚推动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提供有益借鉴。

我们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高度关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国内形势,积极研究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才能担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要注意把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来考量,注意统观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研究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用哲学的观点、社会运动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分析当前这个历史阶段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找出矛盾的发展变化特点.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要加强国际经济形势研究。为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重要参考。要加强国际政治形势研究,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重要参考。要加强国际文化形势研究,为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提供重要参考。要加强国际军事形势研究,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我们要始终盯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乃至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紧紧盯住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技术文明同人类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才能透彻清晰地观察了解社会问题,得出更为正确的结论。要盯紧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盯紧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推动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医疗设备、医用材料和生物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要盯紧节能环保技术。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推动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盯紧新能源技术。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推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产业发展集聚区。要盯紧装备制造业技术。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提升专业化生产水平。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要盯紧新材料技术。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努力建设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支柱型产业。

我们要切实服务科学发展。社科研究要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要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深入进行研究,总结先进经验。查找问题不足,研究完善政策措施,指导各大经济区和各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当前,要紧紧围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列出一批专题深入进行研究。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十大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要深入研究如何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巩固提高千亿斤粮食产能,确保农业生产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要深入研究如何推进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社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构筑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深入研究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城市大开发来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深入研究民生工作。研究如何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由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深入研究城市农村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农垦、油田、森工、企业、城镇等协作带动的新路子,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快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深入研究如何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努力形成一批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成果,更好地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服务,切实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社科研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别要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社科研究要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充分调动社科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站在时代前列,推动社会进步。社科研究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研究社会真情。提出真知灼见。要加强学术道德修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淡泊名利,潜心学问,多出精品力作。社科研究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注重实践。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从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践创造中汲取营养,多出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康有益管用的成果。

历史经验总结3

如果说1978年是改革开放元年的话,2008年便是改革开放的回顾之年、总结之年、纪念之年。不管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有多少种形式和选择,认真总结30年来的丰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是无法替代的。因为经验是实践的智慧,是历史的精髓,是推动未来发展的支点性元素。在某种意义上,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经验、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运用经验的历史。

一、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经验的总结和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及时总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尔后,他们又总结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苏俄人民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的实践中,更是十分重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他在晚年带领党和人民创造并总结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以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借鉴苏俄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经验。邓小平关于总结经验的思想和实践有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更加重视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他说过:“我们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7Yet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4页)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经验的思想与实践,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总结和运用经验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经验的历次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近30年的时间里,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八次比较系统、全面的集中总结:

(一)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十个必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第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第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第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第六,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第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第八,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第九,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十,根据“”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见《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

(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用“三个不动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近14年的实践经验

十四大在回顾14年来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指出,“14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并进一步阐释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见《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

(三)199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

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必须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见199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四)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个必须始终”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基本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见2001年7月2日《人民日报》)。

(五)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用“十个坚持”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见2002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六)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

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见2004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七)2006年6月,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

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见2006年7月1日《人民日报》)。

(八)2007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29年采的基本经验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见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经验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上八次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可以得出许多重要的启示:

从这几次经验总结的历史背景来看,我们党总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突出强调及时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从这几次经验总结的形成过程来看,都是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典范。从这几次经验总结之间的联系来看,都是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展开的,这个共同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从这几次经验总结之间的区别来看,又是各有侧重的,既有对党的全部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经验总结;既有对党的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党执政主要经验的总结;既有对党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既有旨在评判历史、克服错误倾向的经验总结,也有面对现实、应对将来的经验总结。从这几次经验总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来看,它们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创新精神的科学体现。我们既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明确它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研究中可以互相补充,以起到相得益彰之效果。

总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历史经验,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经验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对以往的实践和历史进行重新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按照事物本来的是非曲直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要善于发现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也是创造改革开放新经验的主体。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既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因此对于广大群众在改革中创造的新事物,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就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第三,既要总结正面的经验,也要总结反面的经验。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在革命和建设中,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经验都很重要。对于反面的经验,无产阶级政党往往给予特别的注意。恩格斯就曾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的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5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经验,就是要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成功的经验,吸收失败的教训,避免重复出现反面的失败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今后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第四不仅要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和吸收国际的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是一方面认真总结我们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大胆地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先进技术及其先进经验,特别是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四、科学运用经验开辟未来

任何经验只有用来为实践服务,才能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任何实践,只有在一定的经验指导下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而达到预想的目的。勿庸讳言,在开创改革和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还会遇到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际的、来自社会的和来自自然的种种困难和风险。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马克思主义的先辈们仍然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我们惟一可能的途径就是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作为指导,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就一定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必须毫不动摇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上一篇:影响失真原因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有线电视系统防雷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