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十世纪中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 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主要经验, 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衡量生产关系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 其主要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即从1953年到1956年, 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196%, 农业总产值年递增48%, 社会生活多方面明显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这生动地说明社会主义改造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愿望;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民所走的是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

1 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1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不稳定的经济形式, 这种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 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 把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 把他们的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 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使农民自愿地逐步联合起来,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向社会主义。

(2)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农业合作化采取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的步骤。

第一步是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是组织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是组织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又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因而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1956年底, 入社农户11782.9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上, 党采取了类似于农业合作化的方式, 即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逐步改变手工业的生产关系的方法。在生产合作社里, 实行统一经营, 统一计算盈亏, 实行按劳分配。

1.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和平赎买的根据

和平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 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 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马、恩、列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 是党把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理论依据。

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逐步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进行的, 它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1952年底—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形式, 在商业中则实行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把它们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 1954年1955年下半年, 开始实行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向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投资入股, 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 国家派干部 (公方代表) 进入企业内部, 同资本家 (私方代表) 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 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计划完全纳入国家计划范围。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四马分肥”, 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各占四分之一, 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从而使这些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全面公私合营的展开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阶段, 1955年秋—1956年是全面实施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对资本家实行定息制和“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原则进行安排, 从而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属国家, 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的企业, 资本家也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 毕竟社会主义是20世纪出现的新事物。这项工作也难免会有缺点和偏差, 主要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简单划一的问题, 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缺乏认识, 认为只有纯粹的公有制, 单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 对于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存在缺乏认识。二是党内普遍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正是社会主义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2.1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 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 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形成

2.2 以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 稳步过渡”。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 在组织形式上, 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 从供销入手, 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 由小到大, 由低级到高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实践证明, 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 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 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 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 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3 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都不能使用暴力方式剥夺或强迫。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 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列“和平赎买”的设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并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在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 把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由小生产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在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同时, 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不仅对所有制的改造是成功的, 对人的改造也是成功的。我们不仅在合作化过程中, 把几亿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我们还把过去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也改造成为了拥护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1999年版

[2] 毛泽东:《关于农业的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

[3]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

[4] 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2011年版第四章

上一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我国建筑工业化绿色施工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