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调研报告

2022-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产教融合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产教融合调研报告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调查报告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模式,该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还尚显不足。通过对威海海洋职业学院800位参与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及学生德育现状,寻求现状背后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对措施。

关键词 产教整合;校企合作;德育工作;顶岗实习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under Mod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

prise Cooperation//ZHOU Xiaoqing

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under the model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800 students who parti-

cipated in the substituted post exercitation in Weihai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realizes their internship situation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actuality, seek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statu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a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ral education; substituted post exercitation

1 前言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模式。在该模式下,各级院校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学生德育工作尚显不足。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德育工作有效开展,使学生迅速适应“学校人”向“企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快速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从而为实践技能的学习、掌握、提高、内化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如下。

2 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稳定

由于学院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实施校企共建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座谈会,加强对专业建设基本条件、专业教学状况、专业教学效果等的评估,共同制定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厦门优优汇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建电子商务专业;与威海友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威海华东修船股份有限公司、荣成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等共建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与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乳山分公司等共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与泰祥集团、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食品加工及管理专业;与黄海造船有限公司、鸿远化工有限公司等共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

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不断加强与市海洋与渔业局、市食品协会、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合作,组建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食品、水产养殖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校政行企多方共建专业机制。对问题“您的顶岗实习岗位是否专业对口”,选择“完全对口”的为32%,选择“基本对口”的为54%,选择“不对口”的为14%。从结果来看,学校在安排顶岗实习时,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这样便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消化。同时,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也存在一定比例,今后学校在选择企业时应该进行更好的筛选。

3 学生德育工作调查结果和分析

学生在企业中的德育教育不到位 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教育地点发生巨大变化,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他们周围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对问题“你是否适应在校学习到顶岗学习的转变”,选择“很好”的占17%,选择“还可以的”占65%,选择“不太适应”占18%。这说明学生对于教育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不够。对新工作环境和新的管理制度不适用,从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以及对权力和金钱的更强烈、直接的追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一时无法适应,心理跨度过大。

对问题“您希望的实习工作岗位”,有31%的学生选择行政管理。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做好从一线开始的准备。一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做最基层的工作没有挑战性,学不到东西,产生抵触心态,不恪尽职守。这些问题都应在企业当中发现时及时进行教育,但目前在企业和学校中都没有配备专业人员做这些工作。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德育教育内容与企业要求有差距 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对新进职员的职业素养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他们不仅希望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而且希望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学校根据这方面的要求,在努力提高德育教育上要更具有针对性。

对问题“学校是否将德育内容融会在专业实训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有的”的占12%,选择“没有”的占58%,选择“很少”的占27%,选择“不知道”的占3%。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相关德育的教育和引导甚是缺乏,未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将抽象的德育工作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学生未能真正体会到工学结合的优势和作用。

对问题“思想政治课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选择“讲大道理,内容空乏”的占63%,选择“基本接近实际情况”的占37%,竟然没有学生选择“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和“其他”。这个调查结果充分地说明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大体上总结一下,就是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教学,过于形式化,内容太过空洞。

4 学生德育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对策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全面發展至关重要。目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德育教育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对德育工作体制进行相应改革。

多方面共同参与德育育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产学研协同合作的产物。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以及辅导员以外,还要加入专业课教师以及企业指导者,特别是加强顶岗企业的育人意识。目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与专业设置及实践教学要求相适应,结合学院的具体情况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要求,以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为原则,以“先进性、适用性、开放性、多层次”为特点,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和高标准地开展校内外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过程中,企业的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可以将德育教育全面融入该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就必须激发专任教师和其他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指导人员参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措施,激励工作人员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实习期间,应注意跟踪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做好教育跟进;做好企业工作人员与在校教师的沟通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创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要考虑学生就业需要的知识能力,还应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在保证课程大纲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高职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包括: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品格,培养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扎实细致、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用先进的职业理念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行为素质;增设相关就业及创业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有更好的就业能力及创业选择。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项目模块,形成模块化教学模式;注意不同行业以及岗位上职业道德的侧重点,把握好行业的特殊性,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亲和力,以此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贴近职业的规划。

另外,在校期间要提前开设职业心理专题讲座,目的是解决学生在顶岗期间易出现的职业倦怠、职场抑郁、物质无法满足等心理问题;还有就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增设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主要渠道。按校企合作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做“社会人”和“企业人”。逐步推广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加大校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力度,广泛采取“工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措施,深度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把企业的管理制度融入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并可以模仿企业的考核制度,建立与之相联系的评价、奖惩体系;还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园文化中并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形成高职特色的企业化校园文化。例如:在教学楼道和宿舍楼道以及校园公告牌上张贴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和广告;在校园内的展板里定期更新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将企业文化元素嵌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地融合到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在实践教学环节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受企业文化,思考如何遵规守纪、爱岗敬业,如何提升自我人生价值等。

参考文献

[1]苏冰星.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研究调查报告:以佛山高职院校为例[J].前沿,2013(16):

179-181.

[2]张冬梅,罗诗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4(35):46-49.

[3]杨瑞雪.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周晓清

第2篇: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

摘 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制度体系,完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并以专项政策、专项措施、专项投入引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在法制化、标准化的道路上,更加关注人的多样化成长成才需求,更加注重公平与质量,也将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本化;法制化;标准化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職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指示中,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要素的内涵和辩证统一关系。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模式是动力源泉,“两个坚持”是根本路径,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是重要保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是根本目标。从这一逻辑进路可以看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基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外在表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态。职业教育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教发展创新的主线。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职业院校试办工厂或农场、学生半工半读的主张,并将其制度化。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并将其作为“国家制度”[1]。从当时的政策主张和实践中可以看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是经济困难时期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职业教育及更好更快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整体体制改革,不仅对经济各领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变革要求。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办学为主、企业办学为辅、地方实施多种办学的体制,转向地方办学为主、行业企业办学为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从紧密走向松散。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对职业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又提出新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密切结合,走产教结合的路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明确部署。至此,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上,形成三层框架:在社会层,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在管理层,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采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在教学层,则“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方向,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职业教育模式被高度凝炼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教改革创新的逻辑主线越发清晰。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赋予重大使命和深刻的时代内涵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办学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档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需要加快和精准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李克强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放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用改革的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要真正做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使更多社会力量都能进入职业教育当中。”[2]而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在就业大格局中统筹谋划职教推动产业升级、打造质量时代的突破口。

由此可以看出,因应时代需求,服务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工匠精神,服务创新创业、扩大就业与脱贫攻坚,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制度建设考量的重要方向。

(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已具备良好的政策与运行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劳动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规为基础,同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各部委积极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战略部署,在出台的有关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院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职业培训、示范校建设等政策文件中,均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时期,我国还颁布了多项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并采取一系列专项措施来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运行机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效。

二、十八大以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地位,出台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和具体措施,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呈现出新高度和新气象。

(一)形成合力:政策的配套性、部门联动性、举措操作性增强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跨界的融合、跨界的合作。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格局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紧紧牵住“政策”这个牛鼻子,以提高政策的质量为抓手,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政策的配套性、部门联动性和举措可操作性。

首先,更加注重政策的配套性和产业介入性。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单独或联合发布系列配套政策,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作出部署和回应。同时,在政策措施上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2015年10月,国家旅游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2016年10月,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等。这些政策均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积极推进和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

其次,在政策制定主体上更加注重多部门的联动。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制定;《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2016)由教育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16)由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联合制定。多部门联合制定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和相关措施,是在顶层设计上形成产教融合机制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将职业教育作为鼓励类项目,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职业教育实训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完成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科技部等在中关村等国家创新示范区,开展提高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比例的试点,并推广到全园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信贷政策指导,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职业院校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税务总局督促各地严格执行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3]。

再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项政策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政策和措施的操作性增强,既关注具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态,又确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的具体细则。如,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5),就如何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现形式、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如何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集团综合服务能力等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4)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2015),不仅明确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试点内涵、试点管理,更确立了试点项目任务书及备案审核制度;《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2016)全面系统地对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组织管理与实施、保障条件与机制、考核奖惩措施、适用范围和对象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明确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职业学校、企业、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政策的细化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提高了教师企业实践政策的可操作性;《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15)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实习中的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对实习内容、实习协议、实习计划制定、实习报酬、禁止事项等重点环节作了强调和细化,不仅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也在具体细节上确立了操作性框架。

(二)改革创新: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尋求突破

改革创新是社会各领域深化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围绕总书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的指示要求,教育部等职能部门除进一步推动和落实学生实习、教师企业实践、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体制度外,更集中力量,在建立和完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股份制办学等模式方面寻求突破。

在建立和完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方面,着力于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组织平台。近几年来,教育部委托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继续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推动并联合机械、有色金属、供销、水利等行业,分类制订专项政策,推动校企联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全国各地也相继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二是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加大举办产教对话活动力度,教育、地方、行业、企业共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项。全国各地也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产教对接与校企对接活动。三是大力举办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和学术论坛,包括区域性、全国性及国际性的座谈会和学术论坛,建立起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很好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水平及实践水平的提升。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有重要作用。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方面,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发布相关指导意见,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我国部分地区也相继颁布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包括院校牵头组建的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行业部门、企业、职业院校牵头组建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以及跨区域、跨行业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主动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联席会、理事会或董事会等,健全工作章程、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不断规范完善职业教育集团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各职业教育集团也创新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建立资源共建和利益共享长效合作机制,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

现代学徒制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探索。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现代学徒制试点列为国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部署,教育部2015年正式启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先后两批(2015、2017年)共遴选出3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还组织成立全国现代学徒制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现代学徒制开展咨询、指导、培训、评估、检查和促进交流等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于2015年7月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两年(2015、2016年)共确定了22个试点省份。在国家试点推行之前,已有很多地方先行进行了现代学徒制探索,随着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出台有关政策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一些地区完成了省级、地市级的方案设计和布局。

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在政策引导下,我国一些区域和职业院校开始探索“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办学。例如,山东省在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先后制定多个政策文件,形成了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支持及指导体系,并在2015年9月确定了10个项目试点方案,2016年1月公布了9个项目作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始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总结提炼成功的实践经验,形成可资借鉴和推广的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运作模式、改革路径和实施方案,带动合作院校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实现实质性突破。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宜航通用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宜航航空学院”,以二级学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为试点,探索内部产权制度改革和利益共享机制。

(三)加大投入:引导性支持和专项投入并举

近年来,中央财政继续以项目建设与试点的形式投入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集团化试点,支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2011-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投入中央财政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学校投入34.28亿元,支持全国977所独立设置公办高职院校建设了1816个重点专业点。2010-2013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6.667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715所高职院校建设了910个实训基地,引导项目院校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政校企合作新模式[4]。

此外,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十三五”期间,拟投入50亿元,支持100所左右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如,江苏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100个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2016 年启动首批30个高职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平台(基地)项目建设,省级财政投入6975 万元。

(四)营造环境:增强文化渗透性和全民参与性

在影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社会生态诸要素中,文化生态要素是关键性要素,集中体现了社会对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意愿、心理和价值取向。为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公众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部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的传播与扩散,推动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转变观念,凝聚共识,营造合作氛围。

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宣传。十八大以来,我国尤其注重通过各种手段宣传职业教育及其校企合作,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成果、优秀技能人才事迹,在国家各类大型奖项中增设职业教育类奖项,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及校企合作成果宣传展会,以此扩大职业教育及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化影响力,改变群众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二是建立全民参与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制度。我国在2015年建立起国家“职业教育活动周”制度。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开放校园、开放企业、为民服务为基本形式,向公众推介企业、宣传企业,邀请劳模、大师、企业家、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邀请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社会开放,并举办产教对话、校企合作案例推介等活动。按照国家要求,我国各省市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拉近产业与教育、企业和学校的距离。

三是创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深度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国自2008年建立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賽制度,旨在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大赛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所有赛项全部由行业组织牵头设计,企业深度参与实施。近5年来,大赛始终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依据产业专项规划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

(五)对外开放: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

2016年,“一带一路”成为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的“中国方案”。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教育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即“企业走到哪里,学校就跟到哪里”,助力重点行业到国(境)外办学,推动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和企业合作。如,联合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把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作为试点企业,联合8所国内高职院校,在赞比亚实施职业教育办学试点。2016年3月8日,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正式落成并揭牌,搭建起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实体桥梁。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实良种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中亚现代农业示范中心,面向吉尔吉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繁育与技术推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印度尼西亚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成立“中国印尼汽车学院”和“印尼中国汽车学校”,为企业印尼生产基地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5] 。

三、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制度、共识、模式、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特征和基本形态的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地嵌入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提升之中,在各领域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行业指导效应显著,行业企业参与面不断扩大

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平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组建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各行业门类。在实践中,国家和地方行指委打通外部机制,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骨干专业,建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面显现出强大的指导作用[6]。教育部和行指委共同组织的职业教育产教对话活动已举办百余次。在对话活动中,校企之间签订了各种协议,促进产教合作走向深入。行业指导体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制度性平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举办10届,在行业企业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大赛主办单位范围不断扩大,从2008年的11个部门联合举办,发展到2016年的37个部门联办。参赛选手从2008年的2500人扩大至2016年的12000多人。同时,大赛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办赛的规范性和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校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综合性平台。

作为展示和宣传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自2015年国家启动的“职业教育活动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三届。2015年5月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全国共有8722所职业院校对外开放,参与师生达1780万人次,参与企业1.41万家,12家行指委积极组织有关活动。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体验参与者约2000万人次[7]。

(二)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校企协同育人格局基本形成

在政策推动、试点带动、文化促动机制下,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形式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呈现出集团化、园区化融合发展趋势,同时订单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在各校广泛开展,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基本形成。

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之一,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态。全国现建有13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70%以上的职业院校,参与企业3万余家。其中部分集团有特色、成规模、效果明显、影响广泛。在地方层面,各类职教集团纷纷成立,集团化办学已成常态化。截至2016年,吉林省共建有42个职教集团;河南省建成16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北京市先后组建10个职教集团,基本形成“行业穿成线”“区域捏成团”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模式;河北省已组建30个职业教育集团;山西省建有9个省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辽宁省建有12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省成立29个省级以上职业教育集团,加盟中高职院校751校次、企业1471家,有特色、成规模、影响广泛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达25个,其中8个为江苏高职院校牵头成立的全国性、跨区域职教集团;江西省以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核心,联合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23个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组建省级职教集团9个、市级职教集团118个;湖北省已建立省级行业性职教集团3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共备案职教集团27个,覆盖了全区近80%的职业院校,参与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1200多家;四川省建有以行业为纽带或以地区为龙头的职教集团63个;云南省建立职业教育集团42个(省级25个、州市17个);甘肃省省级行业型职教集团达到21个;青海省建有7个职教集团[8] 。

现代学徒制区域试点和院校试点稳步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教育部备案审核了163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共计参与企业1878家,院校370所,试点专业535个,涉及学生36228人[9]。广东省自2011年率先推进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至2016 年底,全省共有26所高职院校的69个专业开展试点,有4000多名学生参与。宁波市共有 25 所中高职院校59个专业的6100余名学生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

订单培养、厂中校、校中厂、前店后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证融通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教学制度。上海市2016年新增6个“双证融通”专业点,总计达43个专业点。佛山市顺德区积极试点“三元融合五年贯通”培养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才,实现人才贯通培养和产教深度融合。江西全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达到5322家,有合作企业的专业点数1049个,占比73.72%,订单培养学生23716人。厦门全市21所中职学校与 185 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實训平台,10所中职学校与39个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培养,订单培养班级为63个,学生2487人,全市各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至少和1家以上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其中有10所高职院校和72家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培养。2016年,安徽省校企合作的中职学校达 254 所,参与合作的企业达 1541 家,校企共建各类实验实训平台 931 个[10]。

(三)地方活力充分释放,区域职教产教融合特色彰显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节点在区域,落实点在企业和学校。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度、契合度不断提升,区域特色渐进形成。

天津市探索形成了“政、行、企、校、研”五方携手职教发展新机制,即强调政府主导、统筹,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评价,职业院校培养,研究机构支撑、服务,五方权责清晰、定位明确,形成共同体。同时,实施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相互联动(“五业联动”),连续举办“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对接高端讲堂”,持续办好“五业联动”高端讲堂,全面落实“五业联动”[11] 。

湖南省株洲市优化“大职教”政策环境,按照工匠摇篮、城市名片、两型典范、发展引擎的定位,规划建设职教科技园。先后成立株洲市职业教育园区发展促进会和株洲市职业教育协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引导职业院校对接全市重点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推动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集中力量建好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12] 。

福建省把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十三五”核心任务,2016年联合五部门启动了“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马鞍山市以政策为引领,以“把职业教育办成企业眼中的教育(企业需求)、企业手中的教育(企业参与)、企业心中的教育(企业满意)”为目标,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主管部门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定期协商制度、上门服务制度、产学研制度,广泛实施订单培养、定岗培养、顶岗实习、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等,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将校企合作、服务企业情况列入各县区、开发园区和各相关部门职业教育专项考核内容,督促职能部门重视并切实落实校企合作推动工作。

(四)对外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服务面不断扩大

我国加强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以各种形式服务“走出去”企业,服务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服务面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与3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了交流合作。其中,与德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签署了职业教育协议(备忘录),与联合国教科文、联合国儿基会、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密切合作。在地方政府层面,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均有职业院校开展了海外办学,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13]。2016年江苏省有11所高职院校与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签署了 37份协议,一批职业院校陆续赴境外开展职业培训。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已经接待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近 500 名教师、学生学习实训。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中铁及旗下46家集团海外工程项目为平台,为中铁培训海外工程项目管理及技术人才500余人。

四、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愿景与路径

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交换形态及职业结构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融合度越来越高,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生产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将成为各领域治理的基本目标和创新维度。在此背景下,職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更加关注人的多样化成长成才需求,更加注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质量,也将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

(一)理念:以人为本,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职业教育是关乎人的成长成才的事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各项制度创新的根本原则。“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抑或是“人人出彩”,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置于整个大就业格局中去规划和考量,其最终必将指向人的乐于业、精于业,人的职业与兴趣深度融合。因此,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无论是制度完善,还是具体实施,都将更加注重让每个人都有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和人生出彩的机会。为达成此目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当着力于让学生能够在相应的多岗实践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并能够深入钻研的岗位和职业,进而在岗位上追求精益求精。

质量与公平的平衡性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和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坚守机会公平底线,以能力为原则,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过程和结果的实质公平。努力消除体制、机制及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激发政府、社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发展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更多的企业、学校在竞争中提升服务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校企协同育人。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是把教育责任归为行业企业,而是要在大就业格局中实现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学生的精准就业、行业企业的精准发展,进而实现能让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出彩”,成就品质职业、品质人生。

(二)路径:改革创新,建立标准,多元开放

战略导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在战略目标层面的定位和设计,只有坚持战略导向,才能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陷入短期的、急功近利的线性产教对接境地,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谋划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质量提升和人的发展的深度契合机制。任何目标与规划的实施,都需有强有力的、有规划的、有质量的执行,在制度执行过程之中,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需要把握问题实质,以微观领域和配套措施的改革创新来推动问题的解决,以改革创新破解市场、教育、企业、技术、研发、培训等资源整合与运用中遇到的体制性障碍,使产业与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协同,并且能够创造出更加多元的融合模式、合作模式、育人模式。

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该是有质量的融合与合作。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定多方主体、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联动推进及融合与合作的标准。在已出台的国家系列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方面的资质认定和质量标准、评估标准,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个维度及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评价、企业实践等多个关键点,自上而下地制定层层推进的质量评估机制,以此保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执行和高质量实施。

未来,随着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方向,提升全球影响力。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性,以教育优先发展和人才优先培养,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更加多样化的姿态和融合方式、合作形式,实现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协同布局、相互支撑。同时,进一步增强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能力,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为主线,构建国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形成多区域、多类型、多层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网络,以更加开放、合作、共享、包容的姿态塑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新形象。

(三)保障:制度配套,突出法制,有效治理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要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有效的协同治理体系,同时又要注重配套制度的设计与完善,重点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高技能人才保障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等。在人力资本环境改善不力的背景下,人才—经济—产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极易出现U型曲线,协调发展度最低点出现时间越晚,其数值越低,人才—经济—产业—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系统要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难度越大。因此,只有健全和严格落实各项职业资格、就业、培训及高技能人才保障制度,保护高技能人才权益及其劳动创新的积极性,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使更多的优秀学生积极投身于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育人系统。

法制化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法)正在制定当中,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然走上法制化、科学化道路。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外,还应制定与其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企业资质条例》《企业教师资质条例》《学徒制条例》《学生实习条例》以及地方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法规。实践领域,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不仅有教育法、学校法,还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法、税法、工伤保险法等。要形成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还必须对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加以配套修缮,只有目标一致、协同治理,形成有效的执行机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制度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参 考 文 献

[1]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327.

[2]肖楠.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EB/OL].(2014-06-23)[2017-07-08].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6/23/content_2706734.htm.

[3]袁贵仁.国务院關于落实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报告——2016年2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EB/OL].(2016-02-24)[2017-07-08].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602/t20160225_230489.html.

[4]教育部介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等有关情况发布会[EB/OL].(2016-06-28)[2017-07-08].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482409/1482409.htm.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7-52.

[6]职成司.行动计划落实后程可期——《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6年执行情况综述[EB/OL].(2017-06-13)[2017-07-08].http://www.moe.edu.cn/S78/A07/zcs_ztzl/ztzl_zcs1518/zcs1518_zcjd/201706/t20170613_306783.html.

[7][13]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介绍[EB/OL].(2017-07-03)[2017-07-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070703/170703_sfcl/201707/t20170703_308410.html.

[8][9][10]各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R].2017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资料.

[11]“五业联动”形成职教发展新模式,“中高本硕”贯通构建现代职教新体系——天津:当好职教改革“领头羊”[N].中国教育报,2017-08-19.

[12]湖南省教育厅. 湖南省株洲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EB/OL].(2017-07-31)[2017-08-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222/moe_1750/201707/t20170731_310385.html.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umanistic; leg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uthor Zhou Ji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52); Yue Jinfeng, research assistant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周晶 岳金凤

第3篇:“产教融合,同心致远”

[摘 要]面向“中国智能制造2025计划”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需求,文章提出“产教融合,同心致远”智能制造 “1+2” 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校企协同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文章对校企人才培养,双导师制建设,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在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服务行业,解决产品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共性难题,将智能制造新技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跨学科复合人才,为长三角企业智能制造转型提供服务,在全国高校智能制造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创新实践

[

美国提出“合作教育”是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按照1:1的比例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学校根据教育计划安排学生在校的学习课程,企业根据教育计划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实践,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定。英国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并成立专门的为加强校企合作设立的高等教育创新资金,促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德国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通过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导的、与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瑞士、澳大利亚等国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创新创业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案例中的经验与教训[1]。总体来说,国外对于校企联合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相对成熟的教育體系。

国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除了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课程知识外,还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企业见习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践活动能力。黑龙江大学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培养模式,通过学生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上所述,我国现已逐步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校企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创新型智能制造人才。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普及,国内高校已经意识到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应对智能制造所带来的挑战。许德章[2]从智能制造技术特征着手,深入剖析人才能力构成,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度、充分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刘清涛[3]融合工程机械学院、材料学院与工程训练中心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优势,建立了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了多学科多部门智能制造融合人才培养方式。董刚[4]针对宁波市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高校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五项培养方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杨继君[5]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对象,探索项目与市场需求为向导的双向驱动模式;同时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卢雅琳[6]以提升机械类硕士研究生为出发点,提出“2+2”硕士培养新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增强了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陈继文[7]总结了机械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熊先青[8]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对工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目标+成果等融合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王红军[9]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给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研究生实践体系建设思路,为培养智能制造亟须的高层次人才打下了基础。

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是制造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十四五”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近五年汽车、轨道交通、能源、航空等制造业实施了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基于产品生命周期(PLM)的生产理念成为企业主导。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面向制造的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模式。高校跨学科“机械+互联网”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对象的就业定位由面向产品的制造设计研发岗位群, 改变为面向“大制造”概念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制造复合人才岗位群,实现与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提出“产教融合,同心致远”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学校与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研发中心近5年的合作基础,双方共建智能制造研究生人才培养科研与实践平台,探索“1+2”产学研用智能制造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开展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平台建设。双方通过校企科研与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制建设,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开发,长三角智能制造知识应用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校企产教融合机制,服务行业产业,解决产品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共性难题,将智能制造的新技术与新技能贯穿于人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培养全过程。

一、能制造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传统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向智能制造培养转型的过程中,过度依赖原有的培养方式,主要反映在培养观念、培养体系、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这四个方面。

(一)培养观念单一

传统人才的培养观念倾向于单一领域的培养,缺乏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交流,而未来的智能制造人才是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由此看来,对人才知识方面的培养,除了教授其更全面、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普及智能制造中涉及的前沿知识和跨学科交叉知识。

(二)培养体系不健全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理论,必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

(三)培养方法落后

首先,智能制造需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探索出新的东西,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理论,必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最后,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各种技术、产品等都在不断变化,作为智能制造方面需要的人才,学生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技术和新产品。这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应对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

(四)培养条件有限

在智能制造的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的培养比例为1∶1,且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必须涉及智能制造领域。但是我国涉及智能制造的企业相对较少,大多数校企合作的企业仍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同时,部分学校的智能制造实验条件并不成熟,不能满足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的实践学习。

二、“产教融合,同心致远”校企协同 “1+2”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智能制造研究生人才研发能力培养需求,探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落实“1+2”人才培养模式中的“2”,即拓宽校企合作之路,与国际知名企业联手,创造机会,使研究生在一年内完成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并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实习。在企业学习阶段,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另一方面,要使企业对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素养有充分的了解;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这个过程中能使本专业有充分的机会倾听企业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意见,并反馈到不断推进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业所需的跨学科复合工程师人才。

(一)智能制造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对接上海四新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建设智能制造应用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在“智能制造”领域培养“机械+互联网”跨学科复合人才以凸显示范性推广效应,同时紧密结合模具、汽车制造行业、装备制造行业,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领域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以提高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详见表1。

新增智能制造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数字化制造技术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让学生自学C++语言等,培养学生数字化制造软件二次开发能力,研究生三年实行全过程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共建课程、教材、企业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修订研究生课程大纲、建设研究生思政课程——智能制造基础,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引入企业PLM研究生课程,增加软件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以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为背景,以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数字化制造”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培养“数字化制造”专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高校和行业、企业的联系探索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课题方向有:1.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制造执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2.模具标准件库——智能模具标注案件库的建立与二次开发;3.Mechatronics Concept Designer?机电一体化企业产品协同设计;4.复杂曲面五轴+3D打印混合数控加工;5.数字化工厂自动化产线设计—虚拟仿真设计—生产工艺仿真—自动化生产线;6.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研发。

(二)智能制造知识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助力学校智能制造学科发展,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产学研、知识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校企合作共建智能制造生态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适应行业转型发展,实施制造信息化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打造基于科研项目的企业培养方案、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标准,推进西门子PLM人才的培养与示范,使学校成为西门子与中国高校合作的重要高校之一。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现有的“数字化制造”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PLM项目研发,行业、产业PLM产品应用的二次开发,项目实施和PLM高端技术服务等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以及“机械+互联网”跨学科应用人才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开展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型跨学科复合研究生水平的人才培养的实习与实践任务,也可以开展智能制造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建设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服务平台,满足国家、社会对中国智能制造高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并具有示范推广作用。

(三)校企协同实行“双导师制”全过程人才培养

实施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研究生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选题、研究、撰写论文。这种单一的导师制很难打破现有高校学科之间的壁垒,与其他学科很难交叉与融合,导师单一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可以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实施由学校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学校导师发挥理论研究特长,指导学生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企业导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对理论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保障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四)企业科研实践平台建设

产教融合共建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其主要合作单位为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2014年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校企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立项,成为西门子产品全生命周期项目成员单位,同心致远,产教融合,共同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培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跨学科复合人才。与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研发中心签署产、学、研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近5年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到上海研发中心进行为期两年的科研实践。

学校聘请西门子企业工程师为企业研究生导师,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实习、科研实践工作。每年定期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到专业教学过程中,通過校企合作课程、讲座、座谈会的方式引导在校学生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工作规范等适应职业需求的必备知识与技能。企业科研实践基地的工程师承担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和企业科研项目及论文的指导工作。

三、结论

基于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的全方位支持和深度参与,遵循教育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双导师制、企业行业认证、企业科研项目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具有鲜明特色优势。

1.产教融合、同心致远——基于企业项目实践的“1+2” 校企合作智能制造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2.“机械+互联网”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独具特色。学校对接上海四新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在“智能制造”领域培养“机械+互联网”跨学科复合人才,培养凸显示范性推广效应,紧密结合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领域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提高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3.校企合作共建智能制造生态圈。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智能制造知识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助力学校智能制造学科发展,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产学研、知识创新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升高校智能制造学科水平。

致谢

本文得到国家教育部西门子产学研教育综合改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跨团队建设项目资助,同时感谢课题组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冠蓉.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7.

[2] 许德章.面向智能制造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20(10):161-164.

[3] 刘清涛,叶敏,顾海荣,等.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326-328.

[4] 董剛.“中国制造2025”视阈下高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以宁波市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9):54-58.

[5] 杨继君,徐辰华.工业4.0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1):118-121.

[6] 卢雅琳,徐文婷,王江涛,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硕士“2+2”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108-111.

[7] 陈继文,杨红娟,姬帅,等.面向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0(27):32-35.

[8] 熊先青,牛怡婷.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家具,2020(6):102-106.

[9] 王红军,彭宝营.基于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88-89.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吴雁 张珂 郑刚 杨瑞君 王晓军

第4篇: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供稿人:储海平)

第5篇: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6篇:关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⑤

依靠体制创新实现共赢

王寿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16 日 23 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成功发展,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尤以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为功不可没。1997年12月,为配合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亲自向中国政府提议,批准建立专门“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时任院长林靖东规划设计、一手创办,多方吸取了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地处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世界500强企业包围、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特殊的背景,使得苏州工业园区职院自建立之日起,就融入了国际元素、承载了校企合作基因。

董事会制度:校企共赢的体制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年来,各地各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但校企合作效果却并不理想,推行过程也并不顺利,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徒有虚名、难以为继。

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在于制度缺失,因而必须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进行根本性突破。学院章程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建校伊始,学院就积极倡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严格按照“行业领军企业、著名品牌、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四大标准聘请董事,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企业董事中,包括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韩国三星、美国AMD等在内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形成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学院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主要行使7项职权: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听取和审议学院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提案,包括学院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近远期规划;执行股东会决议;推荐决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和其

他动议及附议;审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臵;审议学院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目标精准不偏,保证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亲企”理念:校企共赢的理念支撑

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并将其明确为“亲企理念”。学院全面贯彻“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承担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积极尝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而实现学院与企业共同成长。学院领导多年来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走访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领导层解决好沟通问题的同时,学院各职能部门全力跟进,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建立无间隙对接,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院管理团队定期走访企业、加入外企总经理俱乐部、参加美商协会和德国商会活动,频繁的企业走访、与企业人员的密切来往,不仅保证了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层面上的交流,还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在价值、行为和情感上能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思维,成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学术人。

为了与企业对接,学院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事业发展部,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需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学院依此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不断编织越来越大的校企合作网络。

全流程对接: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专业开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较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平均每年调整2至3个专业,现有的43个专业全部面向苏州外资企业最紧缺的行业。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配臵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专业教师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招聘,75%的教师有5年以上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同步,共建154间“教学工厂”;专业课程全部按照24人进行小班教学,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职场上的组织规模;始终坚持全员5S考核和师生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自主管理能力和进取意识。

教学实施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对接。自2004年开始,学院通过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把客户需求列为关注焦点,把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作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实现学术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

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职业院校的科研如果远离企业和市场,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不仅出不了成果,也不会受到企业欢迎。学院在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主动将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和回报企业,又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并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求知进步。

教学质量评估与客户满意度调查对接。学院坚持每年对教学、学生服务、后勤服务三大系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每年对用人单位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通

过内外两个客户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工作,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机制为例,大体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每年都要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制订专业开发计划和调整招生计划;第二步,根据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教学策划,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根据生产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完成教学资源配臵,确定“教学工厂”与“5S”考核的教学内容和方案;第四步,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并制订绩效考核标准;第五步,通过企业跟踪,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测评,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市场化的专业开发,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

产教研合作: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而会把眼前的付出当成一种长线增值的投资。这种策略就是产教研层面的合作,多年来学院正是一直致力于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产教研层面的深层次合作。

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学院与该公司的携手始于2002年,校企之间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感情为基础、以人才供给为特征的“订单教育”阶段;二是以服务为纽带、以互惠为特征的“培训外包”阶段;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产教研合作”阶段。

三星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不久,因新品开发、生产线扩容需要,急需大量专业对口的员工,学院瞄准企业需求,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此后,随着企业新员工的不断增加,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越来越多,学院又与三星公司签订长期的培训合作协议。多年来,学院共为三星公司提供员工培训超过14万人时,学院同时成为三星公司的人才供给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出现“双向外包”的喜人局面。这一合作案例曾被三星公司全球总部评为“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三星公司的中方总裁也因工作创新而受到总部特别嘉奖。

在后续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发现,“订单教育”因局限性较大,早已过时,而“培训外包”的技术含量又较低,很难缔结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于是,借助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学院自2005年起与三星公司达成携手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三星公司向学院赠送价值200万元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投资60万元,装修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生产性实训场所,从而建成国内高校第一个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专业和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微电子技术实训基地,首开校企共建专业和共建专业实训基地之先河。

2010年2月,学院与三星公司再次举行设备捐赠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揭牌成立“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三星公司直接从生产线上将正在运行的价值380万元的设备捐赠到学院的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为专业技术项目研修提供载体,开始“设备换科研”的战略合作尝试。在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教师与三星公司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双方联合申报成立“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

心”,并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评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9月,三星公司一次性向学院捐赠价值3000多万元的电子半导体设备,共同组建了三星公司在大中华区设立的首家工科类企业大学——“三星工科大学”,以产教研合作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专家观点】校企融合的终极保障

俞仲文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早成共识。这些年,各地各校在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对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却并不令人满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大。虽然报纸上校企合作的新闻天天都有,杂志上校企合作的经验论文期期不缺,但真正称得上“融合”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却并不多见。

要说校企合作,肯定没有一所学校甘于承认自己没经验没成绩,但要说校企融合,恐怕没有多少学校有底气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经。笔者走访过很多职业院校,大多数学校是形式大于内容、虎头大于蛇尾,甚至仅仅停留于签字、握手、照相、宣传等浮浅层面,而少有实质性跟进。原因何在?因为有些学校还没厘清真正的校企融合应该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具体做些什么。

研判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推行校企合作,尤其是促进校企融合,必须有配套的制度跟进,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推进校企融合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院领导重视。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既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也凸显了各负其责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的国情下,学院领导的真正重视,是校企合作从口号走向务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在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只是开了个好头,关键还要有人去积极落实。在很多学校,校企合作是招生就业部门在管,潜意识中,与企业合作就被看成是招生就业部门的事,而不是全校性的大事,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校企合作的推进效果可想而知。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校企合作,并当成“事业发展”来重视,着实难能可贵。

三是锁定实施路径。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更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也能实现共赢的路径。苏州工业园区职院的6个“对接”,在今天看来并不新奇,很多的期刊论文和政府文件中都有阐述,但作为一项持久的探索,其积累过程无疑凝聚着该院的创新智慧。一旦目标和路径锁定,校企合作自然就变成了流程化的跟进、制度化的实施,此为推进校企合作极为宝贵的软件资源。

四是应时拓展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分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校企合作初级阶段的特征一般是校企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中级阶段的特征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改革来确保校企深度融合、产学合作办学;高级阶段的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链接】六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制度创新的鼓励。在股份制办学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建现代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形成6种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①BOSCH模式——学徒制教育: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②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即公司在学院展示新设备,借助学院的对外交流平台推广新产品,同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③PHILIPS模式——共建实验室:即企业与学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和进行研发活动,实验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和科研的基地;④SAMSUNG模式——培训换设备:即企业向学院赠送设备,学院以培训服务回报企业;⑤依维特模式——引企业进校园:即学院根据核心专业设臵引相关企业进校园,完善校内实训体系的核心技术价值链;⑥脉特模式——产教研一体化:即企业与学院共建教学系部,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融为一体。

教学管理柔性化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运转规律不能保持一致,导致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因时空错位而无法实施。为积极推进校企有效合作,同时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同步,使教学案例来自生产一线、项目的选题契合企业真实需要、项目成果能在实践中得到及时检验,学院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服务”,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灵活调整学习模块,使教学的组织变得柔性化。在实训室管理上,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制度,为学生进行项目制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作息时间安排上,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充分保证学期项目实施的要求。在学习资源建设上,加大对电子化学习中心的建设,根据项目开发要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期项目的开发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料。在教学组织上,以七至八周为学段教学单位,缩短教学周期,适应柔性化管理。在课程安排上,动作技能类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段中,心智技能类课程按基础与提高两个部分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段中,职业素质类课程则结合学生素质形成特点分解在各学段中,并根据学期项目的需要,串行或并行安排学段课程的学习顺序,直至编排学生的个性化课表。在项目实施上,通过项目周进行中期检查、项目总结与评价。学院的组织架构也趋于扁平化,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柔性化管理系统和应变机制,在时间安排、地点选择、课程调整、实习管理、就业服务、在岗培训等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来自企业的需求。

第7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心组学习发言

【篇一】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总共三十条,分为五个部分:1.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3.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4.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5.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意见》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原则——统筹协调,共同推进;

服务需求,优化结构;

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从招就办的工作实际出发,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提升服务需求能力。目前的短板在于缺乏职业需求的市场信息与中介服务,校企融合深度不够,服务产业能力不强。体现在就业对口率不高,就业含金量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努力促成系部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把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做实做好。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动对接经济社会需求,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社会对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认同度不断提高,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要加大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调研力度,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需求情况,分析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新问题,通过调研找到差距,提出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巩固校园招聘主阵地、积极开拓就业新市场,持续推进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初次上岗率、就业率、就业稳定率,就业工作做得好,招生就不用愁。

二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工作未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合作事务,缺乏运行机制,监管不到位,管理权责不明,合作进展缺乏反馈,合作的深度、广度、紧密度不够,形式单一,范围狭窄,仅局限于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层面,互利共赢的格局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厂中校”有待建设。

招就处专业知识不够,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四个对接等方面还需系部和专业老师大力支持,引进和深化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的结果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学生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基本落脚点,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与企业加强合作与联络,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落实十三五规划。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厦门市委、市政府《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和构建“5+3+10”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市场调研,提高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努力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发展订单培养、实习+就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

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多渠道增强就业能力,提升就业对口率及岗位迁移能力。

招生就业处部门十三五规划中校企合作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优秀案例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

完善校企合作章程和流程;

实施“一专业一企”行动计划;

推动各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不少于2个;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具体举措是:依托专业系部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引入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实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招就处要做好桥梁及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全校校企合作资源的积聚、整合和对接,充分发挥专业系部的主观能动性,筹建校企合作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力争每年引入一家较为知名企业合作,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开展校企联合招生,逐步推进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企业冠名班、订单班等形式,扩大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规模,稳步提高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贴合度,实现学校和企业共成长、共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同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篇二】

为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职业教育既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职业教育必须能够提供理念不断创新、技艺精雕细琢、工作踏实苦干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做好产教融合及深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教育部职成司在17年相继出台了“教职成司函〔2017〕18号文:《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教职成司函〔2017〕41号文)《关于公布2017年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计划的通知》,强调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配合做好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审议、配合推进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组织制订行指委章程,完善教指委组织机构建设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并为推动产教对接召开一系列的推进会和活动。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办发〔2017〕95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来规范校企合作,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关键在于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业都能主动积极、深度参与,学校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通过订单培养或者冠名班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在校招会上让企业具备人才招聘的优先权。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等手段,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促进资源互补,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提高企业合作动力;

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

本人认为做好产教融合必须做好以下4个对接,以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各种不适应时间,为毕业生转变为产业工人的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

1.做好企业制度和学校制度的有效对接,将企业的管理等制度、价值取向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甚至作息制度均可以引入校园进行对接。

2.做好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将企业需要的安全及环保和劳动保护等重要的法律法规引入课堂,和企业一道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3.做好师资培养对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进校园当技术导师,带入企业的实践技术等,组织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老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4.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接,建设企业场景化实训基地,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对工作、对设备的敬畏感和责任心。

2017年,现代化工产业系走访了周边的多家相关企业,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和福建申远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使公司成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之一。双方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17年7月,根据企业及学校各自的优势和需求,在企业周边地区招收了第一批订单培养学生,学生入学即入厂、毕业即就业,同时也是学校和企业对当地贫困学生家庭采取的精整扶贫的一种具体措施和创新模式(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企业承诺将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采取一定的奖助学措施)。但是17年的订单班启动的太匆忙,时间短(7月25号对外宣传并启动招生项目,7月31号结束,期间有10位学生报名,经过面试招收了7个学生,经过体检,最后和其中的6个同学签订了学校企业及家长学生的四方订单培养协议,并于17年12月1日举行了人才培养基揭牌及订单培养班开班仪式。目前经过双方的探讨,并邀请了企业所在地可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介入,争取今年3月份启动本项目订单培养招生工作;

早谋划、早宣传、早启动,期待18年的订单班能独立成班。

今年系部将进一步拓展与本地企业的沟通交流渠道,做好工业分析和化学工艺两个重点专业和当地知名企业形成有效地对接,培育一到两个能够实际操作运行的厦门本地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开发一到两门校企合作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继续推进目前已经着手的工作:和省内个别大型企业及高职院校沟通对接,尝试借助福建省“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争取将校企合作和中高职衔接统筹在一起,争取让系部部分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以后有学历提升的机会,做到入厂即入学,就业上学两不误,以提高系部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和竞争力,促进系部相关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知名度。

【篇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提出了方向。今天全体中层干部学习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目的就是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作,前期招就办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也拟定了校企合作工作方案,供各部门参阅建议。

一、学校校企合作推进会的目的:

学习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的关键词:合作育人、对接产业链、企业主体作用、共建共享、双向对接!

端正思想:必须把校企合作工作,上升到关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上。

促进工作:就是要立即行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二、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意义的认识:

1、突显工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2、突显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贡献;

3、突显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必须遵循“三结合”原则:

1、结合学校重点工作(如:示范校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进行开展;

2、结合学校专业建设(优化、重组、延伸、更新等)、培训方案、教学标准(充分连接实践环节)进行开展;

3、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双师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物等)进行开展。

四、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强调几方面工作:

1、工作对象应全覆盖:每个专业都必须对接企业,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成效;

2、工作重点要突出:强化重点、兼顾一般,以点带面,形成鲜明的专业合作特色;

3、工作模式要突破:在现在的基础上,要根据专业特点,探索与创新最合适有效的合作方式;

4、工作态度要务实:目前大多校企合作方式都停留在表象上,多为象征意义上的形态;

因此,我们要扎实工作,将合作方式系统化、常态化,走在前,主动作用,这才是学校发展的生存之道;

5、工作运作机制要系统高效:本项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配合,各负其责,相互联动,高效有序,各专业系部是主体,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与保障。

总之,学校总体上“立足行业、根植企业、搭建平台、合作共赢”,把校企合作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引领厦门职业教育发展。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根据校党委安排,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向各位领导汇报学习感悟与工作感想。

一、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意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完善顶层设计,强调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整体制度安排,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了30项措施意见,有以下亮点:一是明确“四位一体”体系架构。二是将教育先行、人才优先融入各项政策。三是强调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四是合理划分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边界。五是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二、当前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认为,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政策层面,缺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

三、工作思路

1、创新机制建设,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学校与地方企业、兄弟学校联合成立如厦门城市轨道职教集团,搭建顶层合作平台,以决策重大事项,指导开展工作,协调解决问题;

成立由学校领导及招生就业处成员、系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其组织下,以搭建专业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针对人员互聘、人员考核、人员管理、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职工(教师)培训、科研服务、顶岗实习和就业等问题,共同协商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与管理制度;

完善并召开一年一次到二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以搭建项目实施平台。

2、整合资源配置,搭建互利共赢平台

校企双方共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适用性人才,是职业学校的追求目标。校企合作,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就是课程。现代交通产业系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与企业人员一起设计教学任务单,教学内容源自于企业生产实际,建立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来实施专业技能教学,使实训过程更接近企业的要求,让学生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校企双方共同来构建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核细则,开发项目化教材。

3、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对接专业,引企入校。现代交通产业系以主动换互动,开展了对现代交通行业的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从合作意愿、专业化程度考虑,目前与“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博世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的生产任务供应链,不仅满足了教学训练体系量的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和企业产品质的要求,解决了工科专业实习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

4、壮大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只有涉及教学和专业技能层面,才能趋于深入,才能显出成效,成效的标志就是要能保障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企业的生产要求。“双任双进”模式下兴建的校内外基地,实现校企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人才共育的“双元”机制,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到校任职任教,促进“双师”队伍的壮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共同参与生产管理、产品研发和企业职工培训等任务,既提升教师自身实操水平,又为企业在岗人员提升素质、培训技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为企业用工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搭建服务平台,通过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活动,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6、促进校际交流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扩宽办学渠道,发展联合办学。

以上是我的汇报,感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

第8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专业人士,以企业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提供咨询建议,为培养人才做好专业规划和准备。这些体制机制确保了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2014年印发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健全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搭建对话协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日前,省教育厅刚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文件提出实行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教职工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治理能力。这些政策措施为职业院校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柱和运行载体。我省已成立了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和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密切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引导、协调、指导各行业的校企合作工作,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统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资源。职业院校除积极加入行指委和职教集团,应重点建设和完善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机制,科学引领和规划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

三、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特别是专业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都应当积极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南洋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取得了丰硕成果。

专业设置方面: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开发设置新专业。首先,由专业筹备小组充分调研并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设计专业教学结构,提出新专业建议;其次,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听取专业咨询委员会针对新专业提供的咨询意见,并从学术管理角度修改并批准新专业计划,然后报呈学校批准。专业计划获批后,筹备小组确定培训目标,组织培训,准备教材、教学设备等,各项教学准备到位后方能开展教学,并在学生、教师和企业反馈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

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开发以对国家人才开发需求、企业需求所进行的分析为前提。第一,学校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开展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提出新课程建议,准备课程结构和课程大纲。第二,提请系主任、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批准。第三,委托科目协调讲师,准备教学目标、教材以及教学设备。第四,制订教学计划,开展课程教学,收集反馈意见,实施课程改进等。在课程实施之后,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企业需求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修正。

教学模式方面:为实施“教学工厂”理念和开展“项目化”教学,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各专业在第三学年均实行双轨制项目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学院三年学制的前两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学习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双轨制项目教学模式把学生分为A、B 两组,第一学期A 组开展专向培训,B 组开展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第二学期再对调。开展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的B组也分为全日制项目组(B1 组)和企业实习组(B2 组),3 个月后两组对调。通过这种模式保证了全年都有学生在做项目,都有学生在企业实习,满足了企业连续生产的需要。南洋理工学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和项目及企业实习教学,特别重视具有创新性的毕业项目和企业项目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在第三学年实现质的飞跃,毕业即可到企业上岗直接从事生产,或者在学校直接与企业开展业务,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教育部《意见》中要求“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强调了职业院校要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意见》要求,在解析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学校所在区域相关行业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状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谋划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南洋理工学院注重从企业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其70%的专业课教师来自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研发一线,且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十分了解企业发展趋势、生产工艺流程、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等,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中优势明显,他们既是工程师又是讲师,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南洋理工学院注重教师培养,在新聘教师入职后,为其制订专门培养与使用计划,明确一名导师负责对其进行指导培养,使其尽快适应教学需要。

《意见》要求:“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我省去年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中规定:“职业院校可以将编制总数的30%用于聘任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这些政策措施为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

五、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教学工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放置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同时,学校持续引进企业生产项目和研发项目,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形成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借助“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平台,南洋理工学院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达到潜能的最大开发和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毕业就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二是教师培养目标。“教学工厂”是一个灵活、新颖又富伸缩性的教学系统,以先进的科技达到对教师的“超前培训”,通过企业项目实施教学,促使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一起学习、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开发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甚至引领需求,实现了学校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目标。同时,合作企业既获得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又提升了产品科技研发能力,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2012年印发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要求“各级政府应整合职业教育相关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用于资助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这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职业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与体制机制的指导下,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要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难题,从学校外部看,需要政府政策的引领,需要社会的认可,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切实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办学双主体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我省职业教育在实施职教攻坚进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兼顾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对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人才支撑,而坚持产教高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正是实现这个关键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突出的示范职业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使职业教育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 陈 颖)

第9篇: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转型思考

摘 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办学模式的推动下,图书馆作为学校资源中心、学习中心、信息中心,如何更好的服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为学校、为行业培育人才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本文结合南宁学院办学模式及南宁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思考在新背景下如何做好文献资源建设。

关键词: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文献资源 信息服务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01

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资源中心、学习中心、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学习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任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任务及校园文化价值体系建设需求,系统的、有规划的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和特色的馆藏体系。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学校依据地方产业、行业,在学校专业建设基础上积极开办相关的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科研密切结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级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1]。新环境背景下,图书馆的目标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一致,根据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学校战略目标相一致。

二、南宁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模式情况

南宁学院结合所在地区、学校实际情况,始终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利益共同体的考虑,深入开展校企、校政、校校合作,形成了六种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与南宁市威宁投资集团的“互联互通”模式、与南宁市轨道交通公司的“需求驱动”模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打通行业”模式、与中兴通讯公司、苏州高博教育集团的“攀亲嫁接”模式、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分院的“厂校一体”模式、与中科招商集团、广西“新桂商”群体的“创业就业贯穿”模式[2]。

目前,南宁学院获得并建设了一批育人与科研平台,教育部-中兴共建的“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中国东盟研究与教育中心”;自治区级的协同育人平台两个:轨道交通协同育人平台、ICT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广西文科中心:应用技术类高校人文社科服务地方发展基地等,南宁学院已经走上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办学模式。

三、南宁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截至2017年12月25日,馆藏图书190多万册,电子期刊18201种,纸质报刊1129种。南宁学院电子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订购有“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9个数据库,已陆续开通并导航与众多校外资源的免费链接。2012年升本之后,学校重视图书馆建设,逐步投入较大的资金作为图书采购经费,但是由于原先的工科类文献资源量相对较少,现有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还没完全从原先旧模式中扭转过来。

1.文?I资源结构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存在差距

2012年学校升本成功后,南宁学院着手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整个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围绕应用技术型展开布局。随着学校战略目标的确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方向和重点也随着改变。受民办高校经费、采访人员缺乏等原因,南宁学院图书馆工业技术类文献资源较少,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结构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大量的专业文献需求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电子资源数量较少

南宁学院图书馆是在邕江大学图书馆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原有的馆藏电子资源基础薄弱,电子资源数量不足,电子资源类型不全,年新增电子资源量少,电子资源难以满足师生读者的教学、科研需求。

3.专业的文献资源采访人才的缺乏

南宁学院图书馆现有管理人员19人,其中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不到4人。由于人手较少,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人员还兼咨询馆员的工作职责,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文献资源采访工作中去,与其他老牌本科高校的采访工作质量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采访质量。

4.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合作办学企业人员的采访参与度不高

受采访人员知识面、视野等限制,光靠文献采访人员很难做好专业文献采访工作,因此需要学校教学、科研一线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来。但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学校一线专业教师科研、教学等任务繁重,近几年专业教师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转型思考

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应该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相关学科专业文献建设为主,加强与企业、行业的沟通,增加行业标准,企业、行业技术技能类文献。

1.围绕“2+6”的框架,重点开展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南宁学院着力打造“2+6”专业布局,“2”,即重点引领、培育城市产业与公共服务工程、质量技术工程两大跨学科专业特色领域。“6”,即重点发展6大专业群:交通与物流专业群,机电与先进制造专业群,信息与通讯技术专业群,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群,质量技术工程专业群,城市文化与经营管理专业群[2]。图书馆重点加强交通类、机械制造类、质量安全类、信息通讯类、土木建筑类等与6大重点专业群相关的文献采访力度。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图书馆不断加强重点专业群文献采访数量,相关专业文献数量占当年文献采访总量稳步提升,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专业文献保障。

2.加强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收集试用、免费的电子资源

在有限的图书资料经费中,图书馆仍然争取到一部分的电子资源经费,通过与数据库商的谈判斡旋,不断争取用最少的经费买到最合用的资源。近几年,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量不断增加,至2017年,电子数据库数量增加到9个,同时加强试用资源、免费资源的收集发布,共开通试用、免费数据库34个,电子资源访问量也逐年上升。

3.加强采访人员的培训及与各二级学院的沟通

在现有采访人员情况下,南宁学院图书馆首先要求采访人员从学校定位出发、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对每年的新增专业、重点建设专业进行分析,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教学、学习、科研、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其次,建立“一对一”制度,专人负责对接各二级学院文献信息需求,收集、分析学院的文献信息需求,为学院推送合适的文献信息导航;最后就是督促采访人员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既包括相关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包含自身知识面的拓宽,不断深入了解所负责学院学科领域的发展[3]。

4.提高一线专业教师、合作办学企业人员参与专业文献采访、推荐的热情

专业教师、行业人员对本专业、本行业现阶段的发展动态、最新趋势的了解要比图书馆采访人员熟悉,因此调动一线专业教师、合作办学企业人员的文献采访、推荐热情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专业文献保障体系。目前南宁学院图书馆成立有“专业图书采访小组”,实行图书馆采访人员+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的模式,这样既拓宽了专业视野,又能了解专业、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使得文献资源采访、教学、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五、结语

总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该紧扣学校的办学模式,服务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实现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型发展,从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服务专项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7(4):118-121.

[2]南宁学院:http:///

[3]廖媚.民办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探析――以邕江大学图书馆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7):76-77.

上一篇:镇驻村干部管理办法下一篇: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