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课程学习体会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研究课程学习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管理研究课程学习体会

新课程下班级管理的心得与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给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应不断反思,更新观念。那么,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呢?笔者十个寒来暑往,颇有心得和体会,愿与读者分享。

一、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说实话,高中班主任的确不好干,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应该是受一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吧!觉得和学生谈话或者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指出缺点和失误,或者呵斥批评,或者训斥教育,觉得只有如此自己才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而且有时候还弄巧成拙反倒激化矛盾。所以新形势下的班主任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学生也不要有越位要求,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错误也有他自身的价值,学生的成长本就是伴随着错误并不断地修正的过程,再说了处理那些问题学生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提高。

有一句广告词说:男人不止一面,今天你秀哪一面?学生也有很多面:积极的一面,乐观的一面,进取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颓废的一面,懒惰的一面等等,这些面并存于他们的心里,如果能让他们更多地展现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一面,并且赞赏他们,欣赏他们,使他们更积极、更乐观、更进取地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那负面问题自然也就少了。无论什么学生都有出问题的时候,跟他们生气,他不高兴,老师也不痛快,关键的是那样也解决不了问题,燃烧了一场愤怒往往带来的是无法追回的后果,而如果我们能把他们心里软弱的一面、柔和的一面煽动起来,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走到他的心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为日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二、正确地引导集体舆论,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对于班集体整体面貌,教育学理论是这么写的:一个良好班集体的标志是: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坚强的集体核心;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有完善的班级制度;有良好的班风学风。不过想做好这些,实在是不容易,我很注重集体舆论和班级气氛,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效果很明显。每天在学生的周围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当中有很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每周的主题班会,对于一个班级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很好的造势途径,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更好地促进集体舆论的形成,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而且无论活动大小一定要总结,并且导向要明确。哪怕是一次集体劳动,也要有总结,毕竟就事论事要比空谈有效果。在总结会上的批评要针对现象,不要针对个人,面对本班、其他班级或者社会上的一些能教育学生的人或事,要告诉学生“一个人惹的麻烦,难道要让全班同学为你买单吗?”等等。这样一来也有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并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力争在班级形成一种扬正气、促和谐的集体舆论。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犯错会给班级惹麻烦”的想法,能增强学生自律意识。

三、尝试中的做法,收获中的体会

1.让学生明白,你的一言一行将产生三个效应:(1)反映你个人的品性素养;(2)影响你所在的班风校貌;(3)折射你背后的家风家教。

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高一刚开学的军训中,我注意到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学生在烈日下一动不动地站了30多分钟,另一个是检阅时他们的严肃和认真,我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在总结军训活动时,为了表扬和鼓励他们,我非常夸张地说了这样几句:你们可曾想到,那个能在烈日下一动不动地站立30多分钟,检阅式上那个表现出无比的坚毅和富有责任感的人就是现在的你,就是现在的你们,让我没想到的是:在你们每个人的心里还蕴藏着这么强大的潜力和爆发力,那些你们想象不到,但是却能做得很好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们肯付出,我相信迎接你们的必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学生很受鼓舞,跃跃欲试。

3.要正视潜能生,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那么大部分的潜能生都只是暂时的。要敢于宽容学生的错误,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4.养成一些习惯。比如:扫清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障碍,上课时,桌面上只许出现与本节课有关的书、练习册、笔记本、练习本和用具;自习课时,桌面上只许出现分别不超过5本书和本,而且课上不得翻箱倒柜地找东西。并让他们知道没有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是因为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较多的不良习惯,好的习惯要一点一点地去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当班主任很累,事情繁琐,很操心,有时还会很心烦,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我们教育下有了很大转变,当我们被学生包围着快乐地谈笑,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我们孩子变了,变得懂事、听话了等等,感觉也是很享受的。

作者:张忠伟

第2篇:《品牌管理》课程本科教学的一点体会

摘要:《品牌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生动有趣且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发学生们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课堂专注力,通过参与式教学互动,通过掌握课堂节奏,通过播放内容丰富多彩的视频材料,让学生们在一个学期的熏陶和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关键词:品牌管理 本科教学 兴趣 案例教学 参与式教学

品牌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高校管理专业和营销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品牌管理课程课课时不多,而理论涉及知识很多,知识面很广,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充分安排和利用好每一宝贵课时,让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牢固地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是至关重要的。[1]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上课效率,就必须以兴趣为导向,充分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把他们深深地吸引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主动地跟着教师上课的思路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1 选取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且生动有趣的案例,以引发学生们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管理学、营销学等众多管理类学科当中, 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弥补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缺陷,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此案例教学是本科品牌管理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

授课教师在挑选案例的时候,往往以典型性为先,希望以典型性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笔者认为在案例选取中,应该兼顾趣味性和典型性,其中以趣味性更为重要。当课堂上讨论的案例是充满趣味性的时候,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到案例的思考中去,在欢笑声中主动思考。这种全情投入的状态,对于学生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是至关重要和难能可贵的。上课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即使授课教师自己卖力地讲述案例,声情并茂,竭力启发学生们思考,然而台下的学生们却神情呆滞,或是低头看教材、玩手机,又或者是窃窃私语,完全没有融入授课教师想要营造的学习氛围,没有进入到教师想要引入的问题的思考中去。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重视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们利用课下充分沟通,了解其生活、所思、所想,兴趣和爱好,在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选取,那么学生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为案例所吸引,从而深深地把知识记到脑海里。

2 掌握课堂节奏,让学生们在兴奋和紧张思考中完成学习任务

授课教师要掌握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既有轻松愉快的案例讨论,学生投入参与,又有教师较为严肃的理论讲解。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一直对该次的课堂教学保持较高的精神投入和较高的兴奋度,而不是抱着无所谓、可有可无的态度。一节课有45分钟,学生们很难一直保持精神的集中,那么这个时候,授课教师就需要考虑调整课堂的节奏,帮助学生们集中精神。提问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思考的方式。每当教师说要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绷紧神经,凝神地听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时候的学生也是专注度很高的。

结合课堂正在讲授的内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生活,说一些好玩有趣的内容,就能够提起学生们的兴趣,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上来。在课堂上,有时是因为兴趣,有时是因为紧张,学生们可以很好地集中精神。因此,授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如果学生们的精神不是很集中,有点松懈的话,那么适时提出问题,提问学生,造成适度的紧张,或是结合课堂内容,说一些轻松好玩的事情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上课的效果会更好。

3 以兴趣为导向,抓住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展开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品牌管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运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们围绕案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们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而不是一味接受信息的信息接收器,更不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可以先提出理论框架,进行相关问题的限定,让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在理论课程学习的范围内展开讨论,让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同时,教师应掌握问题讨论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对学生们加强引导,避免问题过分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是过度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科的关键点和精髓。参与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

4 通过播放内容丰富多彩的视频材料,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和思维

《品牌管理》课程涉及市场营销学、心理学,艺术设计和美学等内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多彩,对于授课教师来说,通过一个学期的授课,让学生们掌握课程体系基本理论及框架,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爱上一门课程,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基于兴趣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和探索,那是更为重要和更为难以做到的。[3]授课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典型性案例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们观看,以此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宝贵,不可能在课堂上播放太多视频材料,因此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供学生们自愿观看,以不影响学生们课间休息为原则。在视频材料的选取上,可以选择成功的广告视频,也可以选择典型的失败广告视频,可以选择艺术性强的材料,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在思考中获得收获和提升。

通过播放内容丰富的视频材料,点燃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而反过来,随着学生们视野的逐渐开阔,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更为浓厚,甚至主动探索,分享自己收集的材料,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们通过一个学期的熏陶和学习,能够有很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黄卓龄.案例教学在本科品牌管理课程的运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2.8.

[2]刘燕娜,肖友智,戴永务,余忠.基于参与式方法的《管理学原理》教学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黄卓龄.关于《品牌管理》本科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

作者简介:

黄卓龄(1977-),女,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研究方向:网络营销,品牌管理,市场营销。

作者:黄卓龄

第3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效果与体会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以往教学状况,探索了虚拟现实、案例分析、科技前沿讲座等先进教学改革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实施效果,基本达到了培养创新和实践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虚拟现实;案例分析;科学前沿讲座

10052909(2015)04009603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由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等众多学科理论与知识集成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课程。目前,工程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国内广泛共识[1]。

我国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天津大学建工学院在人才需求的背景下,近十年来针对水利工程专业开设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以培养“懂设计、精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有限、实践教学难以保障等原因,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问题,没有达到课程设置初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已成当务之急,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为工程建设输送有用人才[2-9]。

一、水利专业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程建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该门课程针对大二或大三学生开设,此阶段已学习了部分专业基础课,没有学习专业课程,对工程建设程序、工艺等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若没有充足的工程实践教学

环节,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程设置初期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考虑,以及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基本分布在西南地区,实践花费和难度较大,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1)课堂教学。原有的课堂教学主要为理论学习,讲课虽然深入、细致,但由于学生对工程建设过程及规律缺乏直观认识,工程案例教学不足,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理论,但离如何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初期,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到位,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库还未建立。客观条件上,实践教学成本高,难度较大,很难实现课外实践。这些不利因素致使在实施环节上,学生主动参与不够。

(3)教学方法。未能有效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模拟工程项目管理的新型教学形式没有广泛普及。

因此,有必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入手,推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使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真正达到培养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和实施方案

针对课程设置初期存在的问题,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思想、管理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增加案例分析式教学和科学前沿教学的课时。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包括实际工程现场教学和虚拟现实平台教学。这样,把认知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过课程改革,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自主性进一步增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

1.虚拟现实平台教学

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工程现场讲学是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而大型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来往交通不便,花费较大,客观上不可能经常去现场,

因此,有必要探索开发虚拟现实教学平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场实践教学的不足。三维虚拟现实平台的教学,依托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中心,自行开发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在实验室中体验工程现场的感觉,充分保证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度。图1—图2所示为水利工程仿真中心已开发的教学资源实例。

2.工程现场讲学

虽然有虚拟现实平台作为现场教学的辅助,但必要的现场讲学仍必不可少。天津地处北方,有很多水闸、防波堤等水利工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可进行的工程现场讲学包括以下三方面。

(1)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过程中组织1~2次工程现场教学和参观。

图1 高拱坝施工过程三维交互仿真系统教学资源

图2 施工截流工程仿真系统教学资源

(2)利用集中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安排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实践和讲座。

(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和社会咨询服务,提高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论知识学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的基础。在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解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等为主,辅以一定的思考练习和随堂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该门课程的原理和方法。

4. 案例分析

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案例讲解和分析密不可分。

(1)案例讲解。通过多种渠道精心挑选案例素材,如鲁布革水电站招投标案例,详细讲解和分析对应的教学内容。

(2)案例分组研讨。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讨论小组,4~5人为一组,每组一个案例项目进行讨论,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讨论及总结报告,在课堂上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点评。通过案例讨论,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堂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如何进行组织、分工、配合和沟通。

5. 科学前沿教学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随着工程实践不断发展而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教材及案例库的更新速度显然已达不到现代工程项目实际管理的需要,而教师参与的科研课题则是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代表了科学发展前沿和实际工程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定期组织拓展性专题学术讲座,通过专题报告与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前沿和实际情况需要。

(二)考核方案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纯通过考试难以评判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考核形式采取卷面考核、课堂讨论与分析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讨论即平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记录、问题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分析报告在结课后,由教师布置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题目,如进度计划编制、索赔报告等,4~5个学生一组,按要求提交最终报告,占总成绩的30%;卷面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占总成绩的50%。通过不同考核形式的结合,既考察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实施效果

虽然在课程设置初期的教学环节中,因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案的不断改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1)基本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基本常识、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等;(2)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兴趣和课程参与度;(3)通过案例分析、分组研讨等,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学科前沿讲座,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的同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具备了毕业后从事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

四、结语

实践证明,工程项目管理这门新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何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教学改革中探索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谨记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一步一步地完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参考文献:

[1]成虎. 工程项目管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郭庆军,刘慧萍.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07, 16(1): 85-89.

[3]卢永琴,熊伟.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 119-121.

[4]孙海燕.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 科技信息,2010(5): 167, 201.

[5]谢琳琳,张原,王幼松.《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建筑经济,2010(7): 87-89.

[6]董新平,蔡迎春.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 57-60.

[7]马静.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7): 225-226.

[8]张伟,仲景冰,孙峻. 复合型与实践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21(6): 89-92.

[9]徐文英.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 97-101.

作者:佟大威

第4篇:《现代企业管理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这学期首次接触到《现代企业管理研究》这门课程,以往的工作经历与企业管理相去甚远,对现代企业运行和管理业没有深入的认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老师精彩的讲解,给我们提供了系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平台,弥补了理论短板。我的主要认识如下: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直接指导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管理学家克拉克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信息革命改变着人类社会,必定要改变企业的组织和机制。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知识、高科技发展异常迅猛,企业间竞争已由“大鱼吃小鱼”向“快鱼吃慢鱼”急速转变。企业直接面对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来自国内外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投入一些钱,拿到人家标准化的软硬件,依样画葫芦想大幅提升竞

— 1 — 争力,也是不可能的事。依据当今世界各种先进管理理论,并结合已往的经验,经过对公司发展状况的科学分析与判断,我们应当选择以学习力为依托,以执行力为抓手,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总的来讲,可归纳为几点:

一、着眼学习力,增强创新力,创建学习型企业 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学习力的竞争。所谓学习力就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紧紧围绕“三要素”提高学习力,针对工作的重点、难点增强创新力,实实在在从组织保证、措施落实、载体创新等方面抓好学习型企业的建设,为做大做强企业打好基础。

二、提高认识,完善激励,激活员工学习动力 我们要求把工作的压力作为学习的动力,倡导干部员工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以学习带动创新,以创新推动企业发展。通过对市场上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的宣传报道,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要适应市场需要学习;学习的动力源于学习目标的确立,思想意识的提高使员工获得了不仅要个人学而且要团队学的全员动力,而内部激励机制完善更催发了个人学习内动力。

三、确立愿景、建立组织、强化员工学习毅力

— 2 — 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必须保持员工的学习毅力,也就是坚持学习、学有成效。应组织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落实监督措施、规定目标跟踪具体办法;确立学习愿景规划,并层层制定贯彻执行办法;建立奖惩约束机制,确保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四、扩充载体,学以致用,提高员工学习能力 应根据企业中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从实际出发,建立了适合不同层次需要和不同工作需要的各种载体,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外送培养、内部培训、联合培训、定期讲座等办法,在活动形式上采用集中培训、调研、学习、经验交流、岗位目标学习等。利用比较学习,开展多次的内、外部学习交流活动,取长补短,促进先进经验的推广与利用。

五、着手执行力,形成凝聚力,打造独特竞争力 树根理论为学习企业寻求不断进步,超越自我,获得充足资源,提供了新型管理平台。有许多企业不乏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各种新型经济理论中学到了多种方法和技巧,但很少关注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而将人员、战略、运营三个流程结合起来,正是执行力的精髓所在。

— 3 —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想: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综上所述,这学期的管理学带给我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取得更多的收获。我希望能在今后自己有机会好好地去利用这次积累到的一切知识。总之,学习能力的提高扩展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共同的学习目标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学习的毅力铸就了我们执行的坚韧性。而现代企业管理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也可以此为基准来达到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的目标。

— 4 —

第5篇: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修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我想这也是课例研究所真正所要追求的境界。

课例研修是以教育理论作用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它发挥教师集体研究的优势,借助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课例研修是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制订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提问、怎样制作教具、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课例研修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任务是备课说课。第二阶段具体任务是上课观课。第三阶段具体任务是说课议课。教师参与课例研修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 二是能不断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三是能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观。

做好课例研究,首先需要一个团结合作的团队。因为,个人的智慧远远比不上集体的智慧。特别是对一个课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其次,需要执教者自己反复地琢磨,大家的建议最终还是需要执教者自己去综合,最终形成与自己的风格相似的课例,这样才能让学生、让自己受益。

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进行课例研究,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

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课例研修就是教师通往专业的必经之路,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大部分的时间也在课堂度过,只有深入的研究课堂教学,才不会虚度自己的光阴。

在课例研究中我认为一定要改进教师“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得意、得言、得法,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不做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老师要有创新,让自己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真的在读,真的会说,真的会写,真有感悟,真去体验,从“学会”,“会学”到“乐学”.通过对课例研修的学习,我的教学水平>运动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也会有较大的进步。

第十九期顶岗实习支教正藁晋分队 正定四中 历史学 刘彦东

拓展阅读: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

——学习王洁博士《课例研究》课件有感

假期,学校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就是观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的课例,然后撰写学习体会。我先是上网查找了有关王洁博士的一些资料,然后又走进了她的论坛,最后找到了她的这个名为: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旨在课堂改进的课例研究。对于这个课件,我反反复复认真研读了几遍,其目的就在于要领会王洁博士这个课例研究的精粹所在。

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远比其他变量重要得多。因此,一开始,王博士就抛出了三个共同思考的问题:

1.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和常规教研活动的区别?

2.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做课例研究的目的?

3.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该如何作为?

王博士认为,我们要倡导的课例研究,那究竟什么是课例研究?她从我们最熟悉的一堂数学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出发,生动的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课例研究,让我们知道了所谓课例,就是一个变成研究的对象,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课例研究是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课堂,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及时记录,及时反思的过程。它告诉我们必须“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养成对家常课质量检测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的经验。

那么究竟该怎么研究呢?她在这个《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课例研究》基础之上,深层次地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做了剖析。她认为,“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该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有些课堂上,看似非常热闹,但事实上,只是教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额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那么,这恐怕就是造成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因为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较和判断。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

反思一:

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交流还是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的和最有的算法。

反思二:

课堂教学中的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

那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知以下几点:

研究的目的: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研究的方法:行动中研究 行动中学习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

研究的形式:以课为载体 正式与非正式研究的结合

研究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 开发差异资源

研究的关键:有主题,有基点,有方法,有改进

研究的成果: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 不断的行为改进

研究的条件: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 需要支持性环境

我们倡导的课例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其实质是教师在职学习的一种方式。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我们倡导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接下来又向我们展示了课例研究的基本途径,一般流程,接下来又解决了,我们该如何做的问题

总之从王博士的课例中,我读懂了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要研究自己。作为一线忙碌的教师,不可能像专家一样,只能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在行动中学理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在行动中学经验,少走弯路。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师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解决的是自己的实际问题,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以做为中心,教学做融为一体。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关注小组学习,关注主体悟性,把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

第6篇: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体会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道家思想是很抽象的,但又因为它抽象难学,所以我才想去学习它,深入地了解它,于是我报了刘周堂老师的道家思想研究这门课,一个学期以来,我对学习这门课程有了很多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中,老师主要介绍讲解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道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开始,我并不十分赞同道家所主张的人生观和政治观,认为老子提倡的“柔弱处世”、“为而不争”的处世态度及“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是很消极的,后来,经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我不再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的了,反而觉得它有一种以退为进的特点。就像老子提倡为人处世不能太刚强,而要“柔弱处世”,指出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现在想想,这样的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有时候,柔弱往往容易生存,太过刚强则容易被毁灭,就像老子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令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总是挺得笔直的树往往比善于弯腰的树容易被折断;玻璃和具有柔性的橡胶一起落到地上,破碎的肯定会是玻璃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柔弱的东西比刚强的东西更能生存。并且,“水滴石穿”等现象也告诉我们“柔能胜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以后当我出去工作,从事教师这一行业时,一定会遇到很多调皮的、不听教的学生,如果我用老师的身份强行地压制他们,他们不但不服气,还可能会越来越叛逆,所以我必须要对他们有耐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教化他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受人尊敬的老师。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去“为”,而是要顺应自然,不去“为”那些逆自然和道德事情。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靠万民的自为自治来实现无不为和无不治。这使我想到了很多中小学老师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老师成为班级活动和教学中的主角,老师“有事”而学生“无事”,这样的班级管理和教学方式是很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的,在这样的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特点。所以,我认为中小学的老师应该适当地“少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地探讨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道家思想主张人应摆脱外在“物”的束缚,追求自由的人生,老子的“返归归真”和庄子为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所提出的“坐忘”、“守道”等都可体现道家的这一思想主张。慢慢地体会,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种思想主张蕴含着一种多么超脱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如果一切都能顺其自然,不让尘世间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的心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那么,人生就变得简单多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活得太累,也总喜欢向别人抱怨生活的诸多不如意,但我们却从没想过要放下欲望的包袱让自己喘口气,也从没想过停下追逐成功的脚步让自己得以休歇,很多人甚至在功名利禄里争得头破血流,甚是可悲!我想,如果一个人总是怀着一颗恬静的心,以淡然的态度来看待世间一切事情,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比其他人更健康、更长寿!

在这里,道家提倡的是一种“少私寡欲”的生活,认为生活应该俭朴,要做到不铺张不浪费,这种提倡对我们年轻的一代很有启发意义。身边总会有很多这样的同学,上了大学后,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自己没有什么能力赚钱却会大手大脚地花钱,把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都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仔细想想,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挥霍的生活习惯带给我们的只会是不良的影响,因而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俭朴节约,不轻易跟风逐流,我想,做到这一点后,我们也会比以前更成熟,更懂事的。

道家思想反对世界的虚伪,主张回归人的“真性”,指出,“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里说的“真”是指人的本性,道家认为人要法天,就要真诚的袒露自己真实的感情,在别人面前毫不掩饰,毫无虚伪,自己可以率性而为,也可以说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为了恪守或模范某一样规范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在这里,我想到了“邯郸学步”的故事,故事中的燕国的年轻人一心想模仿赵国人走路,结果连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这原本是一个笑话,但仔细想一下,我们都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就拿高考作文来说,本来作文是一个人抒发自己感情,张扬自己个性的方式,但老师们却喜欢拿范文来进行讲解,如要以排比段作为开头,写作文的过程中要多引用一些热点的,能打动人心的事例等,在这样的教育下,大多数的同学写出来的文章都差不多,很少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这确实很可悲。钱学森老先生曾经问过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中国的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太多,学生能张扬个性的机会很少,这样,创新能力也随之变弱了。

道家的辩证法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道家思想指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的,矛盾的对立面会相互转化。在两千多年以前道家就能提出这样的辩证法观点,确实是令人佩服。道家的辩证法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常常会觉得失败是在所必然的,因而丧失了信心和斗志,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只要一件事情还没结束就有变化的可能,只要我们不气馁、不放弃,事情是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的。同时,道家辩证法还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心中都应该有一把尺子,也就是说,做事情不能做得太过,要有一个度。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到了极点,往往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家长的所有心血都投入这个小孩身上,尽全力满足小孩的所有愿望,什么家务重活统统不让小孩碰,他们以为这就是爱小孩。家长爱小孩,保护小孩是应该的,但太过爱,太过保护就成了“溺爱”,所有的事情家长都替孩子完成了,所有的困难也都帮孩子承担了,孩子长大了,成年了,但却什么事情都不会做,遇到一点困难就承受不了。媒体上报道过的一些人上了大学都要让自己的父母跟去收拾床铺,清洗衣服和一些学生因为一件小事就擅自了结自己的性命,大多数就是这样的原因。并且,在家长过分娇宠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霸道、自私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家长的爱太过所带来的相反作用。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底蕴是深刻的,无尽的,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学习,我不仅越来越了解道家思想,同时也越来越有兴趣去更深入地探究,挖掘道家思想的深层价值,而刘周堂老师的“道家思想研究”这一门课也为我在以后对道家文化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7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自2001年秋天全国的高中正式把研究性学习列入了必修课的范围,各地各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回顾这一年多来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工作,几多付出,几多收获。在此,仅把我在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第一, 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指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个正确的恰当的评价体系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正确顺利开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常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许多老师趋向于将评价结果量化。为某个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量化的评价表,让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对照量化表指导和纠正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确有非常明显地效果。我在进行价格战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两个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由于正确使用评价量化表而获益菲浅。

但是,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的,事实上我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的评价和社会评价。在这些评价中,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它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自我的肯定程度,而这些正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所期望达到的一个效果之一。因此,在最后的总评成绩中,我让自评成绩占到了40%,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成绩各占30%,至于社会评价有不可预见的因素,我们仅仅把它做为一个附加参考成绩。

第二,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建和管理。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基本单位,因此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建和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按照研究性学习自身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来进行分组较好,即不硬性规定小组的成员组成,只是为学生提供几个组队建议:①必须是有共同的研究兴趣;②小组成员能够特长和资源互补(如要有人擅长电脑技术、有人擅长文字等);③在选择小组成员是尽量挑选那些平时认真、负责的同学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④小组长必须是负责而且擅长组织分工的同学;⑤由于优质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所有在结集组员时务必先下手为强;⑥小组成员不局限在本班或本校(事实上大多数的学生会从班和本年级的范围内来选择成员)。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环境的,学生反而会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团队和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各研究性学习小组基本组建完成后,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管理工作。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管理我把它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各研究性学习小组名单的建立。也就是按照报上来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为单位,记录他们的小组成员、小组负责人和联系电话、电子邮件、QQ码。这个工作首先由各班的科代表完成统计工作,并且录入电脑。

第二层次,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档案的建立。根据报上来的研究性小组的名单,我按照各小组长所在班级为各研究性学习小组建立他们的档案。这个档案的管理我把它分?quot;文件夹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两部分。前者对于许多还未建立研究性学习网络管理平台的学校来说是一件方便而又实效的方法。也就是每个小组分一个文件夹,以及若干由学校统一印制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活动记录、阶段总结、结题报告之类的文档。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的进度按时交纳研究性学习作业,并且把他们集结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档案。而后者则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管理平台,可以自己学校开发也可以采用专业网站的现成网络平台(目前国内较有名的是优异研究院和清华同方的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数据库的管理,基本结构作业上传和作业查询。

第三层次,与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长或组员建立密切的QQ和电子邮件联系。这主要是利用了学生喜欢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在网络上与他们做朋友,随时接受他们传过来的信息,并且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反馈,更加重要的是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的同时监控和指导更多的研究小组。 第三, 具体的实施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新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往往会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但是,从基本面来说,一个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指导。

1.基础知识指导

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指导、专业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出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

2.研究方法指导

在众多的研究性学习指导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就结合我的实践谈几个比较有用的研究方法。第一,写研究日记。每个研究小组至少指定一个成员把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心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研究性学习总结阶段写研究体会积累原始资料。第二,所有的日记、采访记录、调查表/调查分析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原始记录都转化为电脑记录,保留原始记录。第三,不管是采访还是问卷调查还是实验都需要有原始的资料/数据记录,查找到的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习惯。第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倡资源的共享、互补和拓展。在这里我不得不提网络交流(BBS、留言版、QQ、E-MAIL等一切网络工具)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一直从事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研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开展研究性学习忽视网络这一强大的工具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选择。

3.思维方法的指导

通过研究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4.心理素质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指导: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养学生耐挫力和意志力;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③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④通过主动深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8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 一种特殊的,新型的科目,它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去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的,很有利于为我们日后发展积累经验,经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发现这个科目注重的是过程,自己动手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的,而不是结果;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发现:一个团体首先一定要团结,因为团结才是力量.

高中生活是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但通过这个活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首先,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以我们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吧,是挺简单的,无非是先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后再进行研究.但是真的弄起来,要多方面考虑.既要找有关资料,还要采访不同阶层的人事.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的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十分不错的学习实践机会.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了解世界多极化,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带来的益处和收获是极其可观的.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刻体会了科学的灵魂在于认真,研究的意义在于规范.明白了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我们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不在于研究出什么重大的科研成果.真的是感悟颇多,收获很大.

在这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研究性学习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绩,我首先收获了成就感:独立完成课题后,培养了我的自产意识;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了自身能力的发挥和实现,这种实现感极大提高了我求知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成,也使我们懂得了团队精神,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帮助他人就是快乐自己.我们每一位小组成员都积极的投入工作,争取把自己的一份做到最好,我也如此,就怕由于自己的疏忽影响了大家的成绩.

真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锻炼自己的能力,在轻松与兴趣中收获知识。

第9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长安区第十中学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顺利加入世贸组织,这给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从上到下,人们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于是在教育界,人们近来谈得较多的是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自己也考虑到不少问题,但听了一些老师的课,有人错误地将研究性的课上成了“放羊式”的,认为上课学生活动多,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为所欲为”,这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将“教师的一堂课”又变为学生的“轮番上台”,认为这样一来,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培养起来了。但我认为,无论哪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学生的认识过程还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过程就不可能高效又敏捷。那么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不至于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解疑,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呢?有言曰:“学源于思起于疑。”孔子又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三步进行:

(一)以疑激趣,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

(二)以引诱思,以思解疑,让学生理解、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

(三)以思扩疑,以疑求拓,让学生走出教学内容,走向生活。

在这三个教学步骤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是舵手。而学生是质疑、思疑、解疑的主体,是浆手。为了使舵手起到领航的作用,浆手更好的发挥潜能,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以疑激趣,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

心理学分析认为,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方能进行思维活动,而兴趣又是增强细胞活力的动因。这使我想到,一篇文章的内容再深刻,情节再曲折,语言再优美,学生如果无兴趣,那永远也达不到感染、熏陶、促进的目的。可见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关键的。一个课题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振子质量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探究时,对周期的测量产生了兴趣,在一次测量中,应该测量多少个全振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呢?有的学生根据在单摆实验中得到的经验,选择了测量30~50个全振动的时间,也有的学生为了提高精度,将测量的次数定为200次。这个小组的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测量全振动的次数的依据是什么?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们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去探讨测量中的误差问题。通过对误差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学生在实验中开和停表的过程中产生的平均误差的实际测量,搞明白了测量的全振动次数取决于研究要求的相对误差和振子的振动周期,在相对误差一定的情况下,振动的周期越长,需要测量的全振动次数也就越少。每组实验都将次数定为30次的实验,在振子的振动周期小时,不能保证相对误差的要求;每组实验都将次数定为200次的实验,在振动周期长时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怀疑,让他们顺利走进物理课堂。

二、以引诱思,以思解疑,让学生理解、分析并掌握教学内容。

记得有人曾以一篇《谁该得这奖金》的文章来分析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中国学生善于解决问题,但不善于提出问题,而外国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不善于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想一想,善于解决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哪一个更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呢?当然是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有源于思考,我们学习不思考,怎么会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我们还解决什么。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课堂教学的第二步骤中最重要的一点。这一步骤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己才能积极思考,这就有利于质疑。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创造条件。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若教师只口述让一束光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会将这束光反射出去,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提问题,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很少。若改为教师拿一平面镜和手电筒演示这一现象,让学生观察,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增多,有的学生甚至还想到了“反射光的强弱和入射光的强弱相同吗?”等问题。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对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态度给予肯定和表扬,切忌讽刺挖苦学生。③、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受年龄和知识面所限,学生对有些知识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例如在讲“照相机”时,由于现在学生接触的大多是“傻瓜型”照相机,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让学生提问题有困难。这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光圈”“调焦环”“景深”“滤光镜”“变焦镜头”“快门”等知识,再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④、积极引导、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的,不仅需要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学生提不出“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什么关系”的问题,我们增加了凸透镜在各种情况下成像情况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改变了,所成像的情况也随之改变的现象,使学生顺利地提出了老师所期望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进行归纳,引导出本节课要解决的知识上来。

三、以疑扩思,以疑求拓,让学生走出教学内容,走向生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变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解疑,不停留在课本上,不被课本内容束缚。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记录电能表1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总之,研究性学习,仍然需要在教师的监控之下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使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当然这“趣”还得源于学生有“疑”教师引得及时,引得巧妙,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有利于学生探析,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军训开幕式上校长讲话下一篇:图书上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