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

2022-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实现路径:基于数字校园2.0的视角

[摘 要]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是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发展目标。文章旨在探索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实现路径。文章阐释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基本要义,通过分析比较数字校园1.0和2.0的不同发展特征,提出了数字校园2.0是全面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要素和规则实现数字化,支撑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的校园形态。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以宽带与终端、体系与空间、应用与机制为基本框架的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实现路径,并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符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需求的多种应用场景,以期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供更多有益思考和可行思路。

[关键词] 数字校园; 数字教育; “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2.0

[

[作者简介] 赵兴龙(1982—),男,甘肃高台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zxlncet@163.com。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以下简称“全覆盖”)的发展目标[1]。面对中小学如期实现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历史期待和目标要求,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以及5G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加快建设,全覆盖所激发的教育应用创新作为新型的研究方向,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线教育应用创新与师生和家长等使用主体信息素养之间的“融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学生从居家学习场景转换到学校学习场景,必然会将居家在线学习的学习惯性和技术使用惯性融入课堂学习之中,探寻承接惯性融入的合适载体并持续推动应用的“常态”也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这两个问题既涉及现状,又延伸至长远;既涉及新型信息技术发展,又紧扣使用主体的满意度。单一的工具资源或单独的技术应用都不足以支撑起解决“融合”和“常态”问题的逻辑语境,对系统化、集成化、应用型解决思路的诉求是这种逻辑语境所体现出的特质,落脚在数字校园建设上无疑是当前较为适恰且优化的解决方案,也能够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均衡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将探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基本内涵,提出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实现路径,探索符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需求的应用场景,以期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提供更多的有益思考和可行思路。

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基本内涵

“覆盖”这个概念的意义非常广泛。从教育政策的角度而言,“覆盖”又是特定具体的,即在教育系统中,特定的事物、现象、要求、指令等在特定的场景或对象中都能体现,并达到相应的规范或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全覆盖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覆盖对象,即覆盖什么的问题;二是覆盖内容,即用什么覆盖的问题;三是覆盖面,即覆盖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对于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而言,覆盖对象是中小学(含教学点),覆盖内容是数字校园建设,覆盖面是全体学校。概言之,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是指用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国每一所中小学(含教学点),并使它们都达到数字校园的建设规范或标准。

再言之,对于数字校园建设形态而言,“是不是”是基本形态,“行不行”是常用形态,“好不好”是高级形态。这三种建设形态在构建梯度上是递进的,在内涵接续上也是递进的。全覆盖需要解决的是基本形态,即“是不是”的问题:要考虑数字校园立足于“数字”的基础特征,体现出“数字”的应有之义;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差异,画出能够最大程度解释“全覆盖”的同心圆,满足全部学校和全体师生对数字校园的需求,体现出“全覆盖”的应有之义;要考虑数字校园未来规划中技术迭代升级带来的综合影响,从基本形态稳定过渡到常用形态,进而持续稳定过渡到高级形态,找到投入成本和实践产出之间的最优匹配度和最佳平衡点,体现出“建设”的应有之义。所以,对于基本形态“是不是”问题的回答,也就成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全覆盖的切入点。究竟什么才是数字校园?我们从数字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来对这个概念进行剖析,在动态发展中找到适合的释义。

三、中小學数字校园1.0:数字化的视角

(一)概念辨析

数字校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数字校园根植于现实校园,但又不同于现实校园。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对数字校园的理解因学校类别的不同,内涵界定有着很大的差异,准确追溯数字校园概念产生的源头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互联网以及数字化的工具、资源等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其实数字校园就已经存在。可以说,数字校园和信息技术应用一直是相互交织发展的。从具体实践而言,高校学者敏锐地抓住了数字化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基于大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诠释了数字校园的内涵,介绍了构建数字校园的各项应用支撑系统。例如:早在2000年,就有高校学者提出“数字校园是一个数字空间”[2]的观点,清华大学当时的数字校园建设也备受关注。随后很多学者就数字校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很多企业也推出了与数字校园有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国外也有类似的发展阶段,比如“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项目就是由高校学者提出并在大学校园中实施的[3]。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其实很早也已有了实践探索。从宏观层面而言,从1994年建立第一批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到1997年首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设立,再到2012年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以及中央电化教育馆实施的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为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孕育、起步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微观层面而言,有文献表明,早在1999年,就有高中开展了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实践,认为数字化校园“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4]。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字校园的内涵通过各种研究成果和实践活动逐渐深入、拓展并且固定下来。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小学数字校园在推动中小学校转变教学方式、积累优质教育资源、变革学校管理模式、提升学校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和引领学校。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和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不一样的,不作区分地放到一个概念维度下进行讨论,不利于长足发展。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提到的数字校园都是在中小学数字校园这个语境中讨论的。

(二)数字校园1.0的成绩与不足

从整体上看,数字校园建设的达成目标有两个:一是数字化,二是互联互通。

首先来看第一个目标——数字化。就内容而言,数字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数字化,二是规则数字化。(1)要素数字化:从数字校园建设的配置情况看,从基础的硬件设施到资源工具,从教学到管理,可以肯定要素数字化的目标已基本达成。有数据表明,95.2%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5],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98.4%[6]。也就是说,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建设,为数字校园建设达成要素数字化的目标贡献了主要的力量。(2)规则数字化:规则数字化包括实体规则数字化和关系规则数字化。就实体规则数字化而言,从目前已有的标准规范来看,针对硬件、软件、环境、工具、资源、素材等本身的标准规范制订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做法,即针对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的标准规范制订目标已基本达成。例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成立了指导类、学习资源类、学习者类、学习环境类、教育管理类、多媒体教学环境类、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类、虚拟实验与学习工具类等多个标准工作组开展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7]。就关系规则数字化而言,不仅要对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内容规范和形式规范进行定义和描述,还应该包括在一个整体框架内系统和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规则的数字化,即关系规则数字化。关系规则数字化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有一种更加上位的框架体系把系统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但是由于需求不足,尚未呈现出迫切需要的态势;二是和下文谈到的互联互通尚未完全实现有很大的关系。

再来看第二个目标——互联互通。学术界对学习系统的互联互通大体有两个方面的解决路径:一是在标准规范上加以引导;二是在数据库方面,尤其是异构数据库的数据通信上进行攻关。这两种途径虽然各自在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面对大规模的师生应用群体和相对复杂的师生应用需求,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所以,对于数字校园建设而言,数字化的目标可以说已经基本达成,但是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还存在诸多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阶段的数字校园可以称之为“数字校园1.0”。

四、中小学数字校园2.0:全覆盖的视角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8]在数字校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教育部就数字校园在中小学如何建设所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既为全国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又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目标达成提供参考依据。编制项目组也就编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主要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解读[9]。从学校具体实践来看,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并未完全达到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尤其是教学点数字校园的建设还在持续推进中。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体现的是“全体”,而不是其中的一两所,更不是用优质校的数字化替代全覆盖。

(一)供给和需求变化助推互联互通

从供给侧而言,随着供给主体不断多元化,从内容供给到“内容+规则”供给是供给链完善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供给主体的单一化局面被打破,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师生个体都可以成为供给主体,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供给网络的便捷化,使得供给内容的总量和类型不断增长,各种应用名目繁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供给规则,从而使得供给主体责任明确,供给内容质量优质,供给选用适恰多元,供给网络安全可靠。这种供给规则既要实现数字化,又要支撑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还要对供给链起到监督服务作用,单单依靠数字校园内部的约束还很难奏效。所以,从供给侧而言,供给规则是理解数字校园建设的新维度,是达成互联互通的关键措施。

从需求侧而言,随着师生需求的复杂度不断提高,从基础需求向个性化需求的转变是完善需求链的必然趋势。个性化需求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混合多路需求构成的网络在个体身上的体现[10],而不是单一的需求行为。在教育需求的满足过程中,每个主体的需求不尽相同,每种需求的类型、节奏、尺度也不相同,需求的采集、辨识、推送、反馈也不相同。一些薄弱贫困地区学校的师生和家长更加缺乏需求意识,他们的需求甚至完全由供给助推产生。所以,从需求侧而言,建立完整的描述并托底主体需求的网络也是理解数字校园建设的新维度,同样也是达成互联互通的关键措施。

综上所述,无论从供给侧而言,还是需求側而言,都迫切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有效路径,用以解决数字校园1.0尚未解决的教育供给和需求问题,同时,统筹协调供给体量、供给选用、供给质量和供给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也是提出数字校园2.0并达成互联互通目标的根本所在。

(二)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从数字校园建设历程来看,单纯从数字校园本身出发建设数字校园的思维已然不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把数字校园建设放置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1]的生态全景中进行考量和运转,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才能够有效解决数字校园1.0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才能有效达成全覆盖的既定目标。

公共服务体系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二是由国家、省、市县的平台以及国家、省级枢纽环境构成;三是接入体系的各类应用按照规则进行有效监督管理。我们再来看看上述提到的问题:(1)数字校园建设中“关系规则数字化”中“系统和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数字化”问题,在数字校园1.0中很难解决,而将其放置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就能找到解决办法。按照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方式,接入体系的各类应用需按照相关的规则进行监督管理,这种规则的制定既能让接入的应用在规则指引下发挥更好的育人作用,又能在规则的约束下避免不合格的应用进入学校。(2)体系建设能够灵活满足大规模师生应用群体和相对复杂的师生应用需求。体系可以在相对严格的规则约束条件下以及更大范围内吸纳更多的教育应用,从而解决供给体量的问题;体量增大,师生可选性就会增多;规则越严格,质量越可靠,安全也就有保证。从实质效果上看,公共服务体系其实以“体系”特有的方式解决了数字校园建设中互联互通的问题。(3)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供给主体之间要形成供给共同体。将不同的系统联通,需要找到一个不同供给主体所关注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让体系中的枢纽环境发挥共享服务的作用,这是目前各个供给主体都可以接受的。此外,与其他商业主体单方面构建的以营利为主的体系不同,我们这里谈的是政府主导建设的体系,是为了解决互联互通、共享服务、网络安全等问题,是服务广大师生的公益行为。

(三)数字校园2.0的新内涵

综上所述,数字校园是全面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要素和规则实现数字化,并支撑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的校园形态,这个阶段的数字校园可以称之为数字校园2.0。

数字校园2.0与1.0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校园2.0中的应用都接入体系,应用与应用之间、应用与体系之间都可以通过枢纽环境实现互联互通;而数字校园1.0中的应用都还是基于各个现实校园,相对较为孤立,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较为不易;(2)数字校园2.0中的要素和规则都实现数字化,要素数字化更加适应师生需求,规则数字化更加严格规范;数字校园1.0中的要素数字化更倾向于硬软件的普及,规则数字化更倾向于资源工具自身的格式规范,很难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上发挥作用;(3)数字校园2.0的建设主体多元化,学校、区域、体系通过结构化的合理分工共同建设数字校园的趋势更加明显;而数字校园1.0的建设主体大多为学校自身,容易形成“建设孤岛”和“应用孤岛”。

五、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思路

(一)数字校园从1.0向2.0转型的重要意义

1. 既完成数字校园1.0没有达成的目标,又作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目标的有力抓手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要求全国每一所中小学(含教学点)都要达到数字校园建设的规范或标准。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字校园2.0既能满足全国每一所中小学(含教学点)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要求,又能满足每一所中小学(含教学点)达到数字校园的建设规范或标准,即对于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实现全覆盖而言,数字校园2.0是符合实际需求的载体选择,也是对基本形态“是不是”问题的切实回答。

2. 既解决“融合”的问题,又解决“常态”的问题

數字校园2.0基于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了现实校园中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纳入了更加多样的在线教育创新应用,联结了师生和家长等多方供给主体,实现在线教育应用创新与师生和家长信息素养之间的相互赋能,以应用创新增强信息素养的韧性,以信息素养提升应用创新的灵活性,解决“融合”的问题。实现从居家在线学习到现实校园常态学习的平稳切换,以自我学习增强课堂学习的厚度,以课堂学习引领自我学习的方向,解决“常态”的问题。

从实践意义上讲,完成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目标和解决“融合”与“常态”的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完成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目标必然需要贯通解决融合和常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就会失去现实意义;融合和常态问题的解决必然提升全覆盖的质量,这个问题的解决质量越高,全覆盖的质量也就越高,从而推动学校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更加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

数字校园被赋予了2.0意义的新内涵。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论述中,我们并没有使用智能校园、智慧校园等术语,而是继续使用数字校园,是因为:一是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中提出的是“数字校园”,而不是其他说法;二是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中的相关术语和要求相对应,把标准和要求一以贯之地落实到位;三是借鉴了《职业教育数字校园规范》中沿用“数字校园”的基本考虑[12]。

(二)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实现路径

1. 纳入教学点是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应有之义

按照上述新内涵,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意味着全部数字校园都要接入公共服务体系。在实体校园类型中,区县一级的学校类型有教学点、村小、乡镇中心校等,这些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部接入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完全达成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目标。换句话说,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既要包含托底服务,又要包含监管服务。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已经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提倡可以通过省、市、县平台接入公共服务体系,还没有具备相应条件的学校或区域提倡直接使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空间功能和各类基础应用与个性化应用,实现数字校园建设目标,避免重复建设。综上所述,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实现路径要坚持统筹推进全覆盖和数字校园转型,坚持统筹推进已建成的数字校园和尚未建设的数字校园,坚持统筹推进发达地区数字校园的深度应用和偏远农村地区数字校园的起步建设,在地方财力能够支持且不降低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让每一所中小学(含教学点)都能达到数字校园的建设规范或标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使用到教学应用,让每一位适龄学生都能使用到学习应用,在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同时,带动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的目标[1],从而整体实现“三全”目标。

2.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基本框架

我们知道,以往对数字校园建设框架的基本要求都要从制订规划、软硬件建设、教学应用、产出效益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这些方面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每一所中小学的办学特色不一样,师生需求也有所差异,能够突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所谓已经建成数字校园的学校,并没有在应用创新方面取得与数字校园建设投入相匹配的实际成果;相反,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尤其是一些农村的教学点,借助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地方支持以及优势资源,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办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统筹考虑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和全覆盖实现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字校园建设,本文尝试给出基于数字校园2.0实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宽带与终端、体系与空间、应用与机制三大层面,所倡导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基本具备宽带和终端条件的情况下,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下,汇聚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与工具,利用空间和教学与学习应用开展常态化课堂教学和各类应用创新活动,让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成为每一所中小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支撑,成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

(1)宽带与终端

宽带主要指学校能够接入互联网并且保证常态化教育教学与管理;终端指信息化硬件设备,包括台式机、电子白板、一体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手持式终端设备等。前文提到的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和已拥有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都和这个指标相关。其实,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断加大,宽带和终端等网络及硬件设施建设已经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转变为“常模”,从“物”到“人”的供给转变已经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题中之义”。

(2)体系与空间

数字校园1.0中没有明确“体系”和“空间”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是说体系和空间这类形式不存在。以往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很多学校自购自建了资源库,形成了学校自己的资源平台供教师下载使用资源,这就是较为初始的“体系”的存在方式。一些学校在校园网内给师生开通了登录账号,并预置一定的存储空间,师生在校园网内开展应用,这就是一种较为初始的“空间”的存在方式。只不过这些“体系”“空间”都属于单个学校、单个人,不是公共服务体系和网络学习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校园网以及自建自购的资源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应用系统对网络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资源推送必须经过甄别再到达学生桌面,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很好地应对一些突发网络安全以及各学科所需的多样化应用需求。所以,公共服务体系和网络学习空间对于师生和学校而言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师生对应用系统、工具、资源等的基础需求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从公共服务体系中获得。加之公共服务体系和网络学习空间都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基本的保障服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校和师生的使用成本,提升了应用的可达性和及时性。

(3)应用与机制

教育App之所以能够在教育教學与管理中迅速扩散,根本原因是其易于使用。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和技术的易用性一般同时“驱动”使用者做出选择。教育App由于安装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软件使用培训,满足了师生的易用性需求。教育App大都针对复杂教学设计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某个操作等,并不“拉扯”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度,让技术支持环节和整个课堂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教师心里更加“踏实”。同时,国家对教育App的有效监管让师生在使用时更加放心,所以经过公共服务体系认证的教育App会成为师生选择资源的主要途径。

此外,教育App的可选性和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之间呈现出一种良好的耦合关系。师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App,教育App看起来是一种应用,其实带动起来的是互联网时代符合师生需求,能够统筹解决平台、系统、资源、工具、安全等的网络型、极简型、可选型、易用型的教育信息生态思维。对于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而言,教育App更是将宽带、终端、体系和空间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重要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托公共服务体系和网络学习空间使用教育App,能够实现数字校园2.0的基本要义,这种应用机制的成型对达成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 基本框架的具体描述

宽带、终端、体系、空间、应用、机制等要素构成了数字校园2.0的实质内容,也是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基本框架。那么,超越这些要素的新型要素(如人工智能、创客、虚拟实验等)就不能纳入数字校园2.0的范畴了吗?其实是可以的。数字校园2.0提出的构成要素是基本要素,是在现行条件下能够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常态化的基本要求。综上所述,我们尝试给出基于数字校园2.0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基本框架的具体描述,见表1。

六、支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应用场景探索

数字校园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不能仅仅像以往一样只支持服务课堂教学,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师生家校社”“人财物时空”“教学研管评”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甚至在跨维度、跨层面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场景。数字校园2.0应用场景的特殊之处在于具备多元的支持角色和发挥无缝的联结作用,既要保证以线上教育为主的应急作用的发挥,也要保证在线上线下常态化融合中体现出足够的潜力、韧性和活力。所以,在支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的应用场景构建中探索数字校园的这些特殊作用,是未来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方向。以线上线下实际应用场景需求为参考,我们提出以下6种探索场景:

(一)教师答疑辅导服务场景探索

数字校园2.0支持探索课堂教学与学习的延伸场景,从学科教师课堂上的答疑辅导延伸到互联网支持下的两名或多名教师的答疑辅导,帮助学生冲破学科教师单一答疑辅导的局限,提供多元、及时、可选、精准的符合自身学习和成长需求的智力服务。

(二)育人服务场景探索

数字校园2.0支持探索育人服务的新场景,从学校教育延伸到家校共育,还可以是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共育,打破“场景”孤岛,把多个育人服务场景联结起来,让科学的育人理念、模式和方法在多个场景中不断付诸实践。

(三)知识见识场景探索

知识见识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校园2.0支持探索增长知识见识的新场景,把知识见识从校园拓展到场馆,还可以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13],扩展知识见识的宽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汇集提供增长知识见识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嵌入融合增长知识见识的生动实践案例。

(四)师资培训场景探索

数字校园2.0支持探索线上线下师资培训相融合的新场景。改变传统培训中的集中授课模式,借助数字校园2.0真正把教师的实际需求“萃取”出来,把教师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精准归纳与整理出来,然后转化成能够贴近教师实际需求、能够解决教师问题、能够易于教师操作、能够让教师获得启发体验的培训内容与方式。

(五)网络安全场景探索

数字校园2.0支持探索网络安全的新场景。转变学校网络安全队伍建设不足和技术滞后的现状,建立学校和区域分工协同应对的机制,学校主要负责内容与应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区域主要负责网络与服务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最终形成学校和区域之间的实时联动反馈协调机制。

(六)学校教育治理场景探索

数字校园2.0支持探索学校治理的新场景。改变在线教育治理与学校教育治理相分离的现状,将在线教育治理融入学校教育治理,完善学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教育治理能力,尤其是增强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基于数字校园的综合判断、高效调整、灵活应用、精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让数字校园在学校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教技〔2018〕6号,2018-04-13.

[2] 蒋东兴,王映雪,沈培华,陈怀楚.数字校园初露端倪[J].微电脑世界,2000(40):11-12.

[3] 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4] 蔡立德,张秉义,黄宣哲.建设数字化的校园[J].上海微型计算机,1999(39):26.

[5]教育部.2019年9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EB/OL].[2019-10-28].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s6381/201910/t20191028_405551.html.

[6] 教育部.2019年10月教育信息化和網络安全工作月报[EB/OL].[2019-11-20].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s6381/201911/t20191120_409036.html.

[7]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标准文库[EB/OL].[2020-09-02].http://www.celtsc.org/channel/bzlist.html.

[8]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Z].教技〔2018〕5号,2018-04-16.

[9] 《规范》编制项目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1-6.

[10] 赵兴龙,李奕.教师走网:移动互联时代教师流动的新取向[J].教育研究,2016(4):89-96.

[1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Z].教技〔2017〕7号,2017-12-21.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通知[Z].教职成函〔2020〕3号,2020-06-16.

[13]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Z].文物博发〔2020〕30号,2020-09-30.

作者:赵兴龙 黄天元

第2篇:教学点“全覆盖”项目

摘要:为了补齐基础教育神经末梢的数万个教学点巨型短板,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成功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该文在对“全覆盖”项目目标、做法和发展状况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路径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其在弥补基础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创新特色,提出由“全覆盖”到“全融合”,实现环境融合、教材融合、教师融合、学生融合、活动融合再发展的提升教学点层次的新思路。研究有助于讲好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故事,有助于教学点“互联网+”的提升发展,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点;“全覆盖”项目;教育信息化

教学点是根据贫困地区相当大区域内适龄儿童人数少的特点而设置的不完全学校,是农村等偏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我国有教学点6.7万个,长期存在教师缺乏、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教学方式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质量低等问题相当严重。常年闭塞的环境,使农村贫困地区难以获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资源难以惠及当地的学生,新的思想难以通达教学点教师。在教育公平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今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点的问题,于是2012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下简称“全覆盖”项目),试图借助信息化手段补上这块基础教育发展中最短的短板。“全覆盖”项目实施两年多,取得巨大成效。学术界缺少对这创新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没有上升为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路子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因此,探索、剖析“全覆盖”项目的创新特色,总结其发展经验,可填补创新实践的研究空白,对于讲好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故事,对于教学点“互联网+”的提升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点及“全覆盖”项目概述

党的十八大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教育部、财政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付诸行动。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实施方案,于2012年11月决定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财政部及时下达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央补助资金。

“全覆盖”项目的基本做法是:配置设备,收集制作适配的优质教育资源,远程输送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到教学点。

一方面,在教学点覆盖网络、卫星,建设配备通信接收播放设备,配备电子白板、投影机等,中央财政在“全覆盖”项目启动当年即下达财政资金30849万元,为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截至2016年,教学点已配备6.4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另一方面,组织建设优质的数字教育資源,配套开发小学1-3年级英语、美术、音乐等九门学科的不同版本教材传送至教学点,并在项目网站上同步播发,同时,河南省还通过省级自建平台,提供同步课堂3000余节课程视频及名师课程辅学资源、教研备课资源。

与此同时,将汇集的全国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卫星源源不断地向教学点远程传送,仅2016年11月就向教学点传送54.9GB资源,全年资源传送总量超过423GB。

国家开通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专题网站和中心答疑热线,在网站上发布最新的实施新闻动态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应用案例,以及软件操作说明,以帮助各教学点推进项目的实施。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长期以来缺师少教、师生难以得到外界先进的教育信息、教学普通话不标准、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开课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教学点的课堂开始变得丰富多元、生动活泼,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让大山里的孩子一定程度地跟上城里的脚步。

“全覆盖”项目取得巨大成功,得到全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成就”报道中,曾以“瞄准末梢补短板,托起最薄弱环节”为题,开篇播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全覆盖”项目开展的专项督导表明,项目两年的实施与发展,使教学点面貌全新:(1)课程开齐率得到大幅提升。“全覆盖”实施后,通过卫星、网络、中心校拷贝三种方式,国家统一组织开发的优质数字资源均能播发至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各门课程可通过教师播放优质资源以及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得以开设,截至2014年底,能够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达到88%,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21%。(2)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12年,国家拨款大力支持教学点的信息化建设,地方形成省、市、县逐层拨款并吸引企业支持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改善教学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网络、卫星的连接以及多媒体设备的配备改变了教学点只有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环境。其中,有2.5万个教学点连接了网络,其他教学点均可使用卫星接收优质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适应信息时代学习和发展的要求。(3)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教学点教师感叹,“全覆盖”项目让他们敢于颠覆黑板+教材+粉笔的传统模式教学,应用丰富的资源开展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4)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教学点更成为留守儿童的集中区,在我国中西部偏远贫困教学点,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70%。教学点大量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这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全覆盖”实施后,教学点连接网络使留守儿童能够和在外工作的父母通过视频对话,加强了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分享学习、生活的点滴,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全覆盖”项目的创新特色

“全覆盖”项目是智慧性地采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的典型范例,其价值在于让大山里的孩子不离乡土就可跟上城里人的现代化脚步,其实施及持续推进,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师资短缺和教学点总体教学水平不高的实际困难,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这对于处于深山的孩子而言,为其命运的极大改变创造了条件。

“全覆盖”项目本身就是创新,但是其创新还至少具体表现在路径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三个方面。

(一)路径创新

“全覆盖”项目的最大创新在于以最具活力的信息化手段,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送到祖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数万个教学点,让几十万学生从最低质的教育一下子跃迁到利用祖国最优质的资源进行学习,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信息传播壁垒,缩小了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鸿沟。

“全覆盖”项目实施前,教学点信息闭塞、缺资少教、教师学科结构失衡,部分学科教师缺乏等问题严重。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4万多所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远低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西部地区9个省(区)3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1:1.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督导评估中心2011年报告显示,教学点办学条件不足主要体现在图书资源和仪器设备两方面,有32%的教学点无图书配置,而且生均仪器费用的中位数仅为39元。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资源、资金难以完全覆盖到所有教学点,农村等贫困地区的教学点,是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全力弥补的最薄弱环节。

目前,“全覆盖”项目在打破城乡信息传播壁垒,补齐基础教育最薄弱环节方面,已取得瞩目成绩。项目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首次运用网络、卫星并巧妙结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将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传送给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创造了中国农村教学点教育的新模式。

“全覆盖”项目在促进公平方面作用突出,可借用物理学中重力势能、液体压强的两个公式就此加以类比。重力势能公式Ep=mgh、液体压强公式p=pgh表明,同一物体,其重力势能与高度成正比,高度越高,势能越大,同样,液体的压强也和高度差成正比。“全覆盖”项目在提升教育公平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就相当于“大势能”和“高压强”的作用,越优质的资源作用于最薄弱的学校一一教学点,使教学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力是最大的,对我国基础教育最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最多的,因此对教育公平的提升度是最大的。

“全覆盖”项目缩小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还在于大大地缩小了数字鸿沟。“全覆盖”项目实施前,教育信息化的曙光还未普照到农村教学点,教学点似乎与信息化无缘,与城镇学校数字化的不断攀升存在天壤之別,“全覆盖”项目首次将“卫星”“网络”“多媒体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接入教学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就像高山之巅上的瀑布涌入久旱之地,给教学点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仅2016年,“全覆盖”项目就向教学点播发了32期教学资源,总量超过423G。可见,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打破信息壁垒的成效显著,仅从资源传送总量来看,其他任何政策和手段都无法与之比肩。截至2017年3月,有84%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正在一步步迈上新台阶。“全覆盖”项目的巩固发展,将助力农村新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在推进教育均衡,相比较而言,“全覆盖”项目是最大的促进教育均衡的战略之举,因为它将通常意义上教育均衡着眼于县内、市内,一下子上升到全国一盘棋,而且对薄弱环节的提升度是无与伦比的,此外,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均衡是以有形物的分配作为前提的,是一种“打地主、分田地”式的均衡,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资源调配的捉襟见肘,使均衡的度是极为有限的,而“全覆盖”是利用信息资源具有近乎零成本复制的特点,作为公共产品的传播具有投入小、受益广、绩效高的优势,是很好地运用时代化的信息资源公共产品观。

“全覆盖”项目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地域差异的典范。过去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是高山挡不住视线、距离不再遥远。

“全覆盖”项目的路径创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一下子解决了地广、点多、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众多问题,充分利用了近几年不断发展完善的信息化设施,其创新把握的时机和火候恰到好处。

(二)平台创新

“全覆盖”项目运用“平台思维”和“公建共享”理念,建立了“全覆盖”项目专题网站,以此打通资源传送的时空界限,为教学点教师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创造多种途径,扩大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

“全覆盖”项目网站上汇集国家组织打造的小学1-3年级语文、英语等九门课程的每门2-3个不同版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各省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并囊括“名师课堂”等教学视频,联通了不同的资源信息结点,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聚合与联通。当然,这只是优质资源的初步聚合联通,更高层次的资源聚合联通应该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性的资源自动聚合联通网络,由联通性的资源网向智慧性资源转变。

资源共享网的形成,打破了贫困地区“教师与书本是唯一知识源”的瓶颈,为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了多元性通道。同时,新疆双语和内蒙古语、藏语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资源建设已于2016年启动,可见,“全覆盖”项目以多元化的教育群体为关注点,注重数字教育资源内容的创新,这在其他建设中是前所未有的。

“全覆盖”项目资源的建设由国家组织研发并遵循统一的标准、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保证了资源的质量。优质教育资源库是一个不断动态生成的系统,各地区根据地区需求和教学特色,不断优化资源,实现资源的聚合进化和优化再生。如安徽省打造的“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内设15个资源共享栏目,其中“学科资源”“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在线课堂”等栏目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供师生下载应用和观摩学习,“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资源应用排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19日,六安市资源上传总量已达4706219个,师均上传量达122个。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能主动用资源、建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平台创新不仅在于聚合再生资源,其优势还在于创建互动空间,实现师生的虚拟交互。如“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开设学校社区和班级社区,让每个学校、班级和教学点都有一个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的社交空间。平台创新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和信息传输的高效、便捷及广泛性、大众性特点,让资源、信息和人构成一个互动流通的生态圈。

(三)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全覆盖”项目以高质量、快速度达到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的关键,“全覆盖”项目实施了协同创新管理、多元投入应用、督导评测考核、同步互动教学等多方面的创新。

1.协同创新管理

教育部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基础教育司牵头项目的规划与统筹,中央电化教育馆主要负责技术保障和方案的实施,如此的设计保障了国家层面上对项目的宏观把控。在此基础上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给予地方政府极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形成了教学点所在地方政府、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与中央协同管理机制。许多地方就此采取了适合地方的具体政策措施,比如安徽省建立了分工协作的领导机制和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以地方政府的信息化政策文件为主导,进行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2.多元投入应用

以教学点的资源应用为出发点,政府负责招标、购买相关设备;由企业组织提供相关信息化设备、开发应用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设备运营管理;教育部门则实行总体监管。将设备的应用、投入、建维与监管分管而治,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不仅优化了项目实施环节,还提高了效率。

3.督导评测考核

中央督导与地方考核并进,中央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等进行督导评测,地方根据不同模式,建立相应的应用质量考核与教师能力考核的政策与标准。

4.同步互动教学

“全覆盖”项目创新了一种适合地方特色、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一一同步互动课堂,其着眼点不仅在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应用,更关注资源如何更好应用、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各地涌现了许多同步互动教学的典型。比如,安徽省实施的“在线课堂”,通过网络连接“主讲教室”和“接收教室”,实现授课内容实时传送到教学点,进行双向互动。再比如,湖北省“教学点网校”,教学点以网络为载体,开创了“1+2网络联校”和“1+3网络联校”模式。

尽管目前同步课堂授课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解、异地学生同步观看为主。但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却是显著的。一方面,在线课堂促进主讲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激励其不断学习,整合优质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在线同步教学。另一方面,在线课堂不仅帮助教学点开齐课程,更有助于开好课程。优质资源传送给教学点,仍面临教学点教师应用不充分的情况。开展在线课堂,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点教师提供了学习应用优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机会。截至2017年4月,已有820堂主讲课堂进行同步授课,有1812个教学点课堂接受在线同步学习。可见,在线课堂已逐步优化,逐步成为教学点接受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常态,也充分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学点发展、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当然,尽管在线网络教学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和专递课堂等形式展开,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成效,但如何增强“接收教室”或“远端教室”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提高在线课堂的交互性、如何对“接收教室”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情感激励、如何整合资源、教学要素来提高质量等等,都是教学点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和改进的方面。

三、信息化促进教学点提升再创新——由“全覆盖”走向“全融合”

“全覆盖”项目为教学点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教学点现代化的基础性、奠基性的工作。如今,基础已经打好,就要在扎实的基础上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显然不能停留在基础阶段。

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决定了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永远在路上。作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典型范例,尽管“全覆盖”项目取得的成效世人瞩目,对我国教育公平的提升作用非常大,但是时隔3年再站在时代高度审视,“全覆盖”项目的作用还是有限的,还是不完善的,只是用信息化手段将名校教师的课堂搬到了教学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增强版的移植使用。基础教育由教育均衡向高位均衡的发展给我们以启示,在信息化促进教学点的现代化方面,在以教学点的提升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不能止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该探讨如何在“全覆盖”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点教学质量再提升,使教育公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我们认为,以信息化支持的教学点再提升,要拓展思路,改变以资源、知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要从仅仅由知识的培养转向增加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教学点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联通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信息结点之间的连接、融合多种观点构建网络的过程,以连接、流通、创新知识。教学点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联通主义观点,联合多方力量、融合各方所長、汇聚各方资源,打通资源、观点、方式方法流通,师生交流的渠道,使之在一个能够“全融合”的大环境中动态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教学点由“全覆盖”到“全融合”再发展的提升教学点层次的新思路,全融合主要由环境融合、教材融合、教师融合、学生融合、活动融合等多融合所构成。

(一)环境融合

促进教学点再提升发展的环境,应该是一个连通同级和更高层次的教与学群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并能促进学习者和教学者能力提升和知识生成的“全融合”环境。环境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不完全学校的教学点与名校联通。20世纪初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城乡教育“手拉手”活动,旨在通过举行一些城乡学生“手拉手”的活动,增进不同环境学生沟通,促进农村学生成长,但此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的需求。教学点与名校联通不仅仅是城乡“牵手”,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同步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互助传播、渗透到教学点的日常教学中,使教学点适应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并融入不断变革发展的大环境中。

2.教学点与周边学校联通。教学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应该内含一定的地方特色,而周边学校优于教学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点有共通之处,教学点与周边学校联通就可使教学点减少学习提升过程中的孤独感和力不从心感,更容易接受并融入新的观念、资源、方法、模式等,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更好地改造家乡。

3.教学点与外界联通。过去教学点交通不发达,外界信息难以快速传播到,不易了解外部世界和时代发展,现在不同了,网络使信息传播不再受交通限制。基于此,中心校可建立一个传播平台,搜集我国和时代发展的信息以及科技、教育等的最新的消息通过平台发布给教学点,连接网络的教学点可通过平台学习或由当地教师自行搜集信息,没有网络的教学点则由中心校负责下载拷贝。教学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了解外部迅速变化的世界。

(二)教材融合

纵观我国教学点分布,西部13个省(区)共有36586个教学点,占教学点总数的55%,这些地区中以云南省教学点最多,许多教学点都分布于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均有独特的人文风貌和生态景观。义务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点不仅仅要承担传授知识的重任,更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家乡的道德情操和高尚情怀为己任,仅仅依靠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几种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对家乡不同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可采用教材融合策略,将正式出版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融合,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教学,并可采取两项有效措施:

1.建立乡土资源库。以地区为单位,以中心校为中心,组织建立乡土教学资源库,从中心校辐射的各个教学点搜集、筛选、整理优秀的乡土资源,经过整合再编并上传至乡土资源库,所有师生均可下载使用。

2.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教学点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为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地和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融入现实场景理解教师和教材所传授的知识,让其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认识、理解、操作、掌握、巩固知识。如位于牧区的教学点可组织放牧等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如何经营畜牧业。

(三)教师融合

动态、隐性和生长性的知识往往更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及社会网络的互动产生,时代的发展对教师要求更高,更需要教师之间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教学点教师更不例外,可通过以下策略促进教师融合:

1.建立专家社区。此专家社区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搭建一个专门平台,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如QQ空间、博客、微信群等就可轻松实现。只要有一个教师发起,就可加入同领域、同学科的全国各地教师,同时,可以特别邀请某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人员等加入,教师可以通过专家社区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时代发展中某学科的变革性发展。

2.创建微信公众号。中心校教师可创建一个地区发展微信公众号,动态更新下托教学点的发展状况,可通过公众号发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向社会各界寻求建议和帮助。

3.教师结对。在实现上述“环境融合”的基础上,教师可与名校教师和周边学校教师结对,通过实地示范、集中培训、网上交流、同步课堂等方式融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技术知识等。教师融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及优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的热情,能辅助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学生融合

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个体认知的生成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体的内部,而是广泛地分布于周围的环境、所应用的媒介以及社会文化当中,并且会随着时间分布。教学点学生认知力的提高也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建构,更与所接受的教育和获取的资源紧密相关。除了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外,学生应尽可能的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自我:

1.构建学习共同体。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教育资源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可广泛借助于社交网络,建立个人空间、QQ、微信学习群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使之成为学习的工具和助手。

2.学生结对。通过“环境融合”,名校学生和周边学校学生可与教学点学生结成学习帮手,相同的课程与教学进度易使其在交流中进行深度学习。通过学生融合,使其逐渐改变观念,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被动接受知识向学会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知识、创新知识转变。

(五)活动融合

“全覆盖”项目着力通过网络、卫星等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送给教学点,以课程、教材、教师和知识为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是用信息化手段共享传统时代的优质教学资源,而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转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主,进行活动融合,具体的包括:

1.物理环境中的活动融合。中心校和下托教学点是学习和教学共同体,所以在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可通过中心校教师主导,教学点教师监管实行的策略进行活动融合,使教学点与中心校同步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巩固内容、提高质量的目的。同时,结对名校或周边学校教師可在教学点实地组织教学活动,融合不同的理念和特色。另一方面,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学生拓展活动。如在体育课或自然课上组织趣味性的小游戏,根据地方习俗组织劳动实践等。

2.虚拟环境中的活动融合。教学点和结对的周边学校以及名校可通过网络进行活动融合。一是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进行教学活动,二是名校或周边学校可通过录制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将其优质、特色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传播给教学点,使其观摩学习。

四、结束语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特色化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且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已做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作为弥补基础教育短板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的“全覆盖”项目是该特色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信息技术大面积促进教育公平的典范,但发展无止境,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所说,虽然目前基本实现了资源全覆盖,但仍要继续做好拓展工作,“要努力拓展应用、丰富应用、提升应用质量”。我们要不适时机地将教学点由“全覆盖”推向“全融合”,使教育公平再跃上新台阶,为我国伟大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做出历史性贡献。

作者:王丽娜 陈琳 陈丽雯 陈耀华

第3篇:自然资源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自2019年12月1日起,分类推进涉及自然资源管理的1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自然资源管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清单之外不得违规限制企业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同时,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諾、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改革有关要求,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方案提出,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其中,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认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甲级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甲级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甲级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甲级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甲级资质审批、勘查矿产资源审批、开采矿产资源审批、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资质审批、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许可等10项由自然资源部实施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审批制度改革作了明确规定。

同时,方案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认定(乙级及以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乙级及以下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乙级及以下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乙级及以下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乙级及以下资质审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乙级及以下资质审批、探矿权以及采矿权的新立、变更、延续、保留和注销登记等8项由中央设定地方实施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审批制度改革也作了具体规定。

第4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XX学校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

全覆盖”项目工作汇报材料

根据各级关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作的要求,2013年12月中旬各教学点所有设备的配送安装调试工作已经完成,配套资源光盘配送到位,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也已基本完成。上学期末已有部分教学点教师开始通过网络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本学期开学后,该项目将全面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现将该项目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教学点基本情况

XX学校现有教学点8个(其中XX教学点无学生)。

二、教师培训开展情况

2013年8月28日,我校1名教师到福州参加该项目省级骨干者培训;12月1日组织教学点25名教师参加该项目县级培训;12月25日组织教学点15人到中心校电脑室集中进行实践操作指导。

通过多次培训,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基本熟悉项目设备,掌握并能正常使用设备;

(二)、熟悉项目资源网站,熟悉学科网页框架、栏目;

(三)、熟悉掌握了操作步骤,利用学科资源开展教学工作;

(四)、基本能进行资源简单加工与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组织应用情况

根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各教学点都能做到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

全面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XX学校的教学点主要是由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组成(其中山桥教学点是1—4年级),所以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一至三年级(或四年级)的课程。每个教学点都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设置要求开设了国家规定的课程。

一年级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六门课程。

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体育六门课程。

三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十门课程。

已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数有7个。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意识,健全保障机制。学校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由教学点教师、学校技术人员、参培人员等组成项目组,负责此项目的管理、安全、使用工作。

2、安装“四防”设施,确保设备安全。各教学点安装防盗门窗、柜,添置防火、防潮、防尘设施,规范安装供电线路。同时,要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做到室内干净整洁、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各种线路规范、整齐,确保项目设备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2、建立设备档案,加强设备管理。学校对每样设备都登记造册,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心校与教学点每学期核对设备数量、型号,

检查设备性能,加强设备管理,确保项目设备不被损坏、丢失、挪用、偷盗、侵占。

3、加强设备维护,确保系统安全。要求各教学点负责人认真填写记载设备运行和使用情况。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互联网管理的规定。

4、建立健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建立项目设备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建立项目技术人员培养制度,保证项目设备有人管理、维护。

5、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使教师熟练掌握数字资源的应用技术,有效运用教学设备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学科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项目设备投入使用后,各教学点及时做好项目使用情况登记,有问题及时反馈到中心校。

第5篇:“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

使用和管理方案

为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有效管理,长期使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的安装

1、及时、认真安装调试,让仪器能够正常快速投入使用。

2、下载教学资源,让项目进入课堂。

二、项目的使用

1、要求各年级任课教师在每一堂课中尽量使用项目,发挥它的优势。

2、教师每上一节课认真填写使用记录。

3、实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资源共享,各年级任课教师把所下资源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上,丰富课堂。

三、项目的管理

1、专人管理。学校安排二年级班主任刘艳净老师管理仪器。

2、爱护仪器。在平时管理人员严格要求学生不在一起旁边玩耍嬉闹,损坏仪器,养成人人爱护仪器的好习惯。

3、严格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严格要求教师爱护仪器,正确操作。

4、清洁卫生。时刻保证仪器的清洁卫生,不让它沾上灰尘。老师使用后清扫仪器,并用布遮盖好仪器。

总之,让“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目发挥优势,让项“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目带动课堂,让项目在我校大放异彩。让学生受益,让教师成长。爱护仪器,让仪器长期为我们服务。

xx马游教学点 2014年4月

第6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国培计划2015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培训心得体会

北新街小学

qinglinghe

2016年3月28日至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省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楚雄州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培训班。刚接到培训通知,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终于有机会参加一次国家级培训,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了却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夙愿,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又增添了辉煌的一笔;紧张的是我还要担负着二次培训的的任务。感到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想想教学点孩子们那一双双“饥渴”的双眼,那种期待让我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次培训共有来自全州各县的教学点教师100多人参加,培训为期五天。授课教师都是来自学校的省级专家、骨干。他们用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培训模式,让所有参训学员无一不感觉到受益匪浅。

通过省教育厅、省电教馆专家的详细解读,我懂得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政策背景和积极意义,感受到国家对农村教学点的政策关怀和良苦用心,同时也对农村教学点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我初步掌握了教学点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对设备的组成、结构也有了大致了解;基本懂得了如何在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应用教学点数字资源。

参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的确是从实际培训出发,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通过培训,我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习了Windows

7、Windows8的操作,演示文稿Power Poind和excels的操作和使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施设备的使用,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发布。本次培训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来说确是受益非浅。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并能在以后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老师在应用技巧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大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点、讲解。相信经过这次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这些软件肯定能够得心应手。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很短,但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心,对于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一遍遍地讲解,这让我很受感动。在与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收获颇丰。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我要经常与同层次同专业的学员组织起学习兴趣小组,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学习问题、体会、经验。并由学习好的学员带领大家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遇到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而对帮助解答问题的同学来说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要充分利用网上答疑时间,在答疑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学习中的疑问事先有个总结,以便在答疑时能有的放矢。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与系统软件的安装,维护知识.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景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让我们自己积极动手操作,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个学员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老师的一句话:“学习计算机就要多动手,不怕出错!其次,学习了几种软件的应用技巧,同时也学习了一些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下载音频、图片资料)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次学习,一定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计算机运用的得心应手.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老师不仅采用实物演示的办法,而且还为我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来为大家讲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了一些平时我们很少用到的方法,对我们今后自己的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培训,明白了要多了解了相关知识,读思考,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使学习、生活、工作的资源消耗大为降低。我们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随着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不过有时也要动我们的脑子,要个人亲身去体会 ,去实践,把各项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记熟,做熟。提高我们整体的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

我相信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我们懂的也会越来越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人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经过几天的学习计算机的过程,我感到了学习的快乐,也尝到了成长的快乐,这就是学习并快乐着吧! 2016年4月2日

第7篇:教学点数字教育全覆盖培训总结

2013年8月29-30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定区举办的“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网络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设备及优秀的教学资源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不得不感叹现在的科技之发达。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天的学习,让我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设备是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就是要学习好使用方法和技巧,才能学以致用,真正地发挥它强大的功能。通过培训,使我对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掌握,深切体会到它的实用性,以及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有效的提高备课、教学效果。用它上课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了,课堂结构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优课系统下,自己用笔拖出文字图片来讲解,这种强大的交互功能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及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自如地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并随时保存更新自己的电子教案。同时,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还有一些特殊效果:如媒体、遮屏、放大、聚光灯、资源库和链接功能等,有了这些,教师不是简单应用图片、视频和课件的演示,而是可以利用它特有的功能,随意连接、拖动、添加上课所需内容,让课件活起来。恰当地选用它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崭新而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丰富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进入日常课堂教学无疑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理想情况,不是多媒体技术的问题,而是理念上、使用方法上的不当而引起的,应将多媒体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抓住其切入点,扬长避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农村一线教学点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不断摸索,不断前进中,努力运用先进的数字教育资源,为自己的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通过培训,使我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运用更加充满信心,提高我们教师的设备操作能力、网络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加工处理能力和教学应用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本次培训中学到新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更加坚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会使我们得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第8篇:教学点数字教育全覆盖培训总结

二O一三年十月份,我有幸报名参加了河南省举办的“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网络培训学习。在此之前我对这方面不是很懂,也不是怎么用,但是学过之后,先进的教学设备及优秀的教学资源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不得不感叹现在的科技之发达。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设备是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就是要学习好使用方法和技巧,才能学以致用,真正地发挥它强大的功能。通过培训,使我对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掌握,深切体会到它的实用性,以及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有效的提高备课、教学效果。用它上课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了,课堂结构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了。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优课系统下,自己用笔拖出文字图片来讲解,这种强大的交互功能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及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自如地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并随时保存更新自己的电子教案。同时,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还有一些特殊效果:如媒体、遮屏、放大、聚光灯、资源库和链接功能等,有了这些,教师不是简单应用图片、视频和课件的演示,而是可以利用它特有的功能,随意连接、拖动、添加上课所需内容,让课件活起来。恰当地选用它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通过培训,使我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运用更加充满信心,提高我们教师的设备操作能力、网络资源获取能力、资源加工处理能力和教学应用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将本次培训中学到新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使我们得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第9篇: “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试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20分):

1.计算机由____、____、____、____、____等5个部分组成。 2.常用的输入设备是键盘、____、____、____等。 3.常用的输出设备是显示器、____、____等。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在word主窗口的右上角,可以同时显示的按钮依次是(

) A)最小化、还原和最大化 B)还原、最大化和关闭 C)最小化、还原和关闭 D)还原和最大化、最小化

2、在WINDOWSXP中,文件被放入回收站后(

)。 A)文件已被删除,不能恢复 B)该文件可以恢复

C)该文件无法永久删除 D)该文件虽已永久删除,但可以安全恢复

3、在word的编辑状态,进行字体设置操作后,按新设置的字体显示的文字是(

) A)插入点所在段落中的文字 B)文档中被选择的文字 C)插入点所在行中的文字 D)文档的全部文字

4、设WINDOWSXP桌面上已经有某应用程序的图标,要运行该程序,可以(

) A)用鼠标左键单击该图标 B)用鼠标右键单击该图标 C)用鼠标左键双击该图标 D)用鼠标右键双击该图标

5、在word的编辑状态,下列四种组合键中,可以从当前输入汉字状态转换到输入ASSCII字符状态的组合键是(

)

A)CTRL+空格键 B)ALT+CTRL C)SHIFT+空格键 D)ALT+空格键

6、WINDOWSXP操作系统通过(

)实施对文件的管理 A)文件 B)文件夹 C)文件名 D)目录

7、同时打开多个word文档时,处于活动的文档窗口有(

)个 A)1 B)2 C)3 D)多个

8、在word中新建文档的默认扩展名为(

) A)TXT B)PCX C)RTF D)DOC

9、启动excel之后,自动建立一个名为(

)的空白工作簿 A)SHEET1 B)SHEET C)BOOK D)BOOK1

10、默认情况下,启动excel工作窗口之后,每个工作簿由三张工作表组成,工作表名字为() A)工作表

1、工作表2和工作表3 B)BOOK

1、BOOK2和BOOK3 C)SHEET

1、SHEET2和SHEET3 D)工作簿

1、工作簿2和工作簿3

三、简答题:

1. 简述开机和关机的顺序。(25分)

2. 简述复制和剪切的区别。(25分)

上一篇:医学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下一篇:大学老师的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