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半生缘书评

2023-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张爱玲半生缘书评

张爱玲《半生缘》书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我看《半生缘》的“情深缘浅”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它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

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 另外一条脉络中,石翠芝与许叔惠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脉脉温情;顾曼璐与张豫谨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痴怨委屈也成为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笔亮色。

且不说小说纠缠不清的故事情节与曲折晦涩的人物关系,但是小说中人物性格本身,就使读者在心酸纠结中生出一股别样的酣畅淋漓来。

一、人物

1、顾曼璐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我想这用来形容顾曼璐是再合适不过的。一路读下来,发现顾曼璐无疑是小说中最丰满的人物了。她有一个泼辣张扬但不失善良纯真的开端,却注定了以悲凉凄惨家破人亡而告终的结局。曼璐是矛盾的,她一面为家庭甘于牺牲自己的幸福,一面又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掉自己的亲妹妹。这其间当然有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至于是谁造成了这样尴尬的结局,恐怕我们能够诘问的,只有旧上海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现实! 从抗争到妥协,从善良到恶毒,再从邪恶到最后追悔当初……我们是在难以评说曼璐这一形象的是非善恶,也许,功与过,是与非,本身就没什么强烈的明显的界限吧!

2、顾曼桢

作为小说最为悲情的女主角,顾曼桢的出现毫无悬念的使读者在悲凉的色调里窥探到了些许明亮的味道。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内心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倔强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然而,命运却并未因为她的执著善良而放过她——当被姐姐陷害,被姐夫凌辱,被生活彻底抛弃后,她绝望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沉溺过。感谢张爱玲,她终究没让我们失望,小说的最后,我们见到的还是坚韧的顾曼桢——尽管,也许她曾经单纯善良的眸子不再。

3、沈世钧

总觉得沈世钧过于软弱。就如同冬季里寒冰下埋伏的沼泽,表面也许是坚硬的刚烈的,但坚冰再冷再硬终究掩盖不了沼泽泥泞软弱的实质。他与顾曼桢的爱情是真实的不掺杂质的,他对心上人火热的心是明朗的不可比拟的。然而他的天真他的门第观念他的“虚荣心”毕竟不容许他就这样简简单单与顾曼桢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女孩平凡相守一生。不可否认地说,曼桢的悲剧绝大部分是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造成的,但我们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沈世钧的“不谙世故”在作怪呢?

4、石翠芝。

石翠芝的出场,其实有点“欲扬先抑”的味道。她是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富贵的生活让她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因此她桀骜,自负,冰冷,以及非常传统的,矜持。但同时她又与她的环境极其不协调,她有传统的概念,传统的气息。但更多的,她想追求新的生活。她高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传统作不明显的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的抗争。这一切,由于许叔惠的出现而一一浮出水面。她不喜欢世钧,因为在她的世界里世钧和其他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叔惠,他身上有朝气,至少有新鲜的味道,人长得也漂亮,这在他以前的生活环境中是没有的,符合了翠芝叛逆的味道。于是,她爱上了叔惠。

5、许叔惠

与他的名字一样,许叔惠其实是个狡黠的男子。他察觉到了石翠芝对自己的脉脉深情,并且内心也不知不觉沦陷在这片温情里。然而那个时代是不允许有这种真情存在的。于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的绝唱,从此零落成泥。

二、评论 首先,小说是以倒叙的手法作为开端的:“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这种倒叙的手法使悲剧过程本身首先成为我们阅读接受时的焦点。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情绪的宣泄远远高于情节的起伏,这就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基调而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并使我们对于故事结果的关注进一步减弱,而把小说悲剧过程作为小说的第一看点。

其次,在《半生缘》里,作者很善于运用巧合和误会,设置戏剧化的情景和编织曲折的情节。虽然我们很痛惜有这么多误会发生,但这正是残缺的完美,让你领略到文章的可读性。当小说最后,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故事中原本迷途了的人们终于恍然大悟。然而恍然大悟之后,也只能抚着胸膛感叹一句“我们终归回不去了”。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就如同《半生缘》。《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分手的情节,给人一种对人世无奈到荒凉冷落的凄然。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其中也许还掺杂着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幸福的人总是一样幸福,而痛苦的人,则各有各的苦楚。 也许张爱玲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灰暗的冰凉的高高在上的,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荒凉冷落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于是当白驹过隙,流转多年之后回头看,我们终究,只回的了过去,却回不到当初。

第2篇:张爱玲《半生缘》

浅析《半生缘》的爱情悲剧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了;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将那十八年的惆怅和哀伤弥漫开来,久久不散。小说《半生缘》与张爱玲其他作品一样,展现了苍凉的风格,作者仍然以一种冷漠但不失怜悯的情怀来看待芸芸众生,并直击他们孤独无望的人生境地和爱情挣扎。小说以世钧和曼桢感情的悲欢离合为发展线索,并穿插曼璐与豫瑾、叔惠与翠芝等人的情感纠葛,反思了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情感悲剧。

关键字:张爱玲半生缘悲剧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他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

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 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而这样的开头又恰恰使人深深陷入悲凉的格调里。带着哀伤的情愫开始,自然意味着结局也必然是悲伤而终。 顾曼桢是整个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我总是在感叹她的悲剧人生,感叹她的软弱无能。她才是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所有的悲剧都在她的身上体验。如花的年纪,本该有的是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她所承受的却是家人的背叛,爱人的误解,被人安排好的下半生。她的姐姐是毁掉她幸福的直接缔造者,但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她的优秀,她的美丽大方、善解人意使得周遭所有的男人都喜欢她,为她而倾倒,因而遭到了姐姐的羡慕和嫉妒。而她的软弱无能也就间接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如果她不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也许他就不会这样轻易放弃她的爱,放弃他们曾今的海誓山盟。我认为,曼桢和世均应该多加沟通,才不会造成互相误解的局面,也不会在最后造成两个人一生的伤痛。其实两条交叉线的悲哀在于,他们曾今有过交集,却在最后只能渐行渐远,最终不再有任何的交集。看到曼桢和世均的故事,想必会让每个读者无不为之落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两个相爱的人,在命运的蹂躏和折磨下,却不能在一起。待到再重逢时,我已为人母,你已为人夫,爱情的美好,即使仍然存在,但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是一个让人喜爱,让人怜,让人哀的可人儿,

但是却在命运的安排中与自己的真爱错过,就这样两人消失在彼此的世界中。如果当时再多坚持一点,再多沟通一点···但是这所有的,都只是如果而已。发生过的亦无法改变,人只能选择在现实面前低头,在命运下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 沈世均的人生在一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悲哀。他放弃了自己的真爱,却选择了自己毫无任何感觉的翠芝,而翠芝的心中藏着的却是他的好朋友——叔惠。突然感觉到一种可笑的无奈,似乎剧中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种无奈的可笑,选择的都不是自己的心中所爱,却只能在错误的选择中继续寻找短暂的光明。沈世均的性格中隐藏着软弱的一面,否则他不会对待爱情如此的不够坚持和执着,也不会只听到了曼璐的只言片语就很傻的相信她的话,即使他真的相信了,他也应该坚持要求曼桢自己出来把事情解决了而不是借自己姐姐的口诉说。可惜他就是这样放弃了,他的放弃即意味着曼桢后半生悲剧的形成,也给自己的爱情画上了一个永远不能继续的休止号。曾今的海誓山盟,如今却都不复存在,人去楼空。当不再倔强和不再固执的时候,便是向现实和生活中的无奈低头的时候。

张爱玲的小说里的爱情是那么苍凉,没有完美。正如她自己说的,生命是一袭完美的袍,上面爬满蚤子。她不相信生命完美、上进,也不相信天长地久、海誓出盟的爱情。 她用一种完全旁观者的超脱漠然冷眼看自己笔下的人物随命运辗转沉浮,她笔下的爱情破碎却别有

韵味,荡气回肠又充满绝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让人看得真真切切,难过却又不得不认同,因为生活本就是如此。

《半生缘》是苦涩的,纵使是爱情也苦涩得让人落泪,在字里行间留下淡淡阴暗的影子,婚姻更是让人连喜爱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以悲剧示人,残忍,却真实。

第3篇:《半生缘》书评

“生命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变得更糟、更糟,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糟糕。”想通了的曼桢决定跟鸿才离婚,这时,她的人生已经尝尽所有最不堪的境遇,绝没有人想象得到。

故事前三分之一,风平浪静。曼桢和世钧,互相刚好都喜欢的人,有自己的小明天憧憬,谈婚论嫁时机已到。虽说曼桢家庭情况特殊,还要一人支持大半个家,但在豫瑾眼里,她却能够坚强地表现出一副举重若轻的姿态。叔惠和翠芝,也是一对有缘人,叔惠好面子,翠芝是娇娇的大小姐。豫谨也是年少有成,事业稳扎稳打。大城市小地方的年轻人们,平淡的生活。就连曼潞也好歹嫁了出去,用自身的“帮夫运”让生活有了不小的转机,舞女么,能嫁得有钱人已经很幸运了。曼桢和世钧都是刚工作的人,能刚好互相喜欢,已经很幸运了么;叔惠和翠芝,相隔两地一见如故,已然很幸运了么。

待他们在社会中前进上一小步,就会遇到大磨难。

曼潞的阴谋在我看来,是她作舞女这件事的一个延续——去做舞女这个选择是她和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的极端结果,对家人的爱,家人对她的理解,让她进了“火坑”。这代价她一个人承受不了,可好歹她也习惯了。现在,丈夫鸿才的心如果再跑掉,这个代价可是她所不能承受的了。她已经为了一个家,特别是妹妹,付出了青春年华,正因为色衰体弱,她只能硬硬地从妹妹那里“骗”过来一个活色生香的肉体为她救急。当了舞女,不是家里人“没办法”一句话和理解就能算了的。

曼潞之后真后悔了吗?这不重要。曼桢的人生因为被姐夫强奸而彻底毁灭了吗?她坚强地熬过了每一次苦难。仅仅因为这样一个大变故,她和世钧的爱情就嘎然而止了吗?这不是原因。

我觉得是曼桢的单纯救了她,这单纯不但带来坚毅,还带来希望。她是那么想见世钧啊,那么想。可就此一别,谁又能料到,那么多年,那么多事过去了。

世钧和翠芝一起风平浪静地过活着。翠芝因为嫁了世钧这样一个闷罐子而不幸了吗?大小姐的生活仅仅因为平静得“除了苹果里吃出虫子以外的惊险都没有”就死水一潭吗?她是这样一个孩子气的女人,世钧也是那样孩子气的傻傻的男人,世钧根本不在乎她和叔惠的暧昧关系,好像几乎都完全不知情。如果没有了世钧这样一个闷罐子,翠芝绝对幸福不了。

翠芝幸福的活着,嫁给世钧,已经是一个大小姐所能想象的最不堪的生活了。

豫瑾死了老婆,不知死活。

最后两两相见,泪如雨下。他们为什么哭?曼桢和世钧走进小饭馆的包间,曼桢想到,过去在家,世钧进屋等她一脱大衣,就会过来吻她。如果从最后一次见面的吵架到现在,这中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没有隔开这么久时间,她就能幸福吗?

我认为翠芝是幸福的,这幸福一半是因为世钧,世钧并没有痛失所爱,他被蒙在鼓里。翠芝没有痛失所爱,她和叔惠在一起绝不会幸福。两个并没有痛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长相厮守。这就是缘。

曼桢是最痛的,她痛失了几乎所有。但是她挺过来了,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不堪的境遇都经历过了,为了世钧,她没有自杀,为了孩子,她回到鸿才身边,鸿才对她仍然不恭不敬,可她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她只是在天天看着鸿才一些令人恶心的小习惯,让脸上厌恶的表情成为一种习惯。曼潞的小算盘和母亲的委曲求全酿成的大祸也都过去了,还能再糟吗?

曼桢的不幸被她的坚毅,以及时间冲淡了,冲得淡淡的。她见到世钧的哭,我想,那里面惋惜是不多的。世钧的后悔,也不会变成对自己的无法原谅。

我喜欢张爱玲的大气,对生离死别的大气眼光。昨天还耳鬓厮磨的小情人,转眼遭遇罪恶的磨难几乎永世不得相见,他们茫然、挣扎,妥协退让,他们满怀希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他们不知道竟然遭遇了这样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终于,后来他们又相见了,哭又何妨?那份爱变了吗?就算那爱变成了撕心裂肺的惋惜和悔恨,那还是爱。回不去了又能如何?难道他们回去了,人生就会顺风顺水一辈子吗?

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坚强和沧桑,总是美丽的。

《半生缘》中有许多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台词,但我觉得写得最动情的,仍旧是开篇这两段。

擅长写故事的张爱玲,却在这本被许多人认为是其巅峰之作的小说中,一开头就给人劈头盖脑闷头一棒。

沈世钧和顾曼桢,他们恋爱过又分了手。世钧已经老了,只记得曾经轰轰烈烈,但仔细回想起来,倒都无所谓了。故事还没开始,便已经卑怯地结束了。年轻男女的自由恋爱故事没有比这更平庸的了,就好像是在走上结婚成家立业生子的沉暮人生之前,都有过的一段荒唐事。

可是张爱玲偏偏要把这个让读者已然丧气的故事,再从头叙起,像是挖了一个道疤,再徐徐地揭开给你看,难看的痂下头的鲜血淋漓。

沈世钧人到中年,想起他和曼桢的故事,说是仿佛把“生老病死的一切哀乐”都经历到了,但读起来却完全不是这么个滋味,甚至感受不到一丁点喜悦。读《半生缘》的当中,真的恨张爱玲,恨她为什么莫名其妙像是诅咒着什么一样,来写世钧与曼桢。

恨曼桢与世钧明明经历过数个春秋,但张爱玲写起曼桢与世钧的上海,不是春寒料峭的阴天,便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但一转到世钧独个儿的南京,便立马是秋高气爽,艳阳灿烂得清脆可爱;

恨张爱玲明明最爱写男女主人公看电影,若是要暗示两人情愫渐生,或者浓情蜜意,一定少不了“看电影”这个道具,但《半生缘》里,张爱玲写豫瑾看电影,写翠芝和叔恵看电影,偏生就是不写曼桢与世钧看过电影;

恨看客眼睁睁地跟着曼桢撕心裂肺地跌落深渊,那一段“她现在倒是从来不哭了,除了有时候,她想起将来有一天跟世钧见面,要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她听,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好像已经面对面在那儿对他说着,她立刻两行眼泪挂下来了”,正好触痛在读者最凄切的心坎儿,一翻页,就看到世钧坐在窗明几净的翠芝身旁,用手臂圈着她的肩膀;

恨张爱玲琐琐碎碎地铺陈了半本书,都是曼桢家,工厂里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却从不写他们怎样互诉衷情的,直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后,才轻描淡写地告诉看客,那时他们一回到曼桢房间,她一脱大衣他就吻她……

更恨的是,似乎连他们的朋友,都没把他们的感情当一回事……

看小说的时候,一路都提心吊胆。世钧看上去那么被动那么不靠谱,似乎从没有真心爱过曼桢,豫瑾闯进故事里来的时候,都为曼桢捏了一把汗,似乎这点误会,对于消极的世钧来说,已经是难以逾越的考验了。幸好世钧回来了,悬在半空中的心才又暂时定下来。一段恋爱,谈到连旁观者看来都这样脆弱不堪的地步,还有什么可看好的呢?

张爱玲就是故意不想让读者一开始便明白,他们是认真地深爱着的,他们竟然已经在一起好几年了!有过许多的幸福甜蜜和憧憬,谈婚论嫁原不是出于无聊或者定俗。如果换在别的故事里,这一段感情一定可以被演绎得惊心动魄,但张爱玲净写那些惹人伤悲不愉快的,一丁点的幸福都不给他们体尝。

直到还有几章故事就完结了,张爱玲才迟迟地写到: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世钧看到最后几句,就好像她正对着他说话似的。隔着悠悠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他想着:“难道她还在那里等着我吗?”

……

他忽然觉得从前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如在目前,和曼桢自从认识以来的经过,全都想起来了。第一次遇见她,那还是哪一年的事?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可不是十四年了!

感情与开篇截然不同!

世钧与曼桢之间真正的故事,不是那些小哀小伤的破碎片段,而是真正热烈过的爱情,他们一起看过的电影,一块儿说过的情话,世钧一桩桩地都记起来了,读者们也都一件件地,都明了揣测出来了。

这故事原原本本就和张爱玲告诉读者们的不一样呀!

有些感情便是这样,在其中的时候刻骨铭心,以为什么大喜大悲都经历过了,然而过后,回想起来,都是些不好的片段,只有痛彻心扉的悲伤,把所有的快乐都忘却了,整一段感情都像是笼罩在阴雨霏霏之中。

像是被诅咒了一样。

正因为付出太多,伤得太深,但又不愿承认现实,所以只有拒绝回忆才能活过来。怪不得是谁的错,爱上这个人,让这段感情发生,就是为了注定的悲剧收场,自己生来便被诅咒了。

出于这样一生“被诅咒”了的想法,原本很复杂的婚姻,那让世钧与曼桢郑重地踌躇了好些年的婚姻,忽然就变得那么草率简单了;而曼桢懵里懵懂地,还是理由充分而无奈地同自己的仇人竟然结了婚。曼桢像是死人一样活着,被命运抛来丢去,不是她生来命不好,只是她已经首先自弃了。

并不是所有人荼靡之后,都可以自救或者被拯救。

为什么“我们回不去了”?明明都心有不甘,却再也回不去了。因为他们早已经自弃了。

1950年的张爱玲,这个向来悲观的女子,已经在胡兰成身上体会到了命运最残忍的一面。最糟糕的不在于故事的过程与结局,而在于自欺的忘却,与认命的自弃。

然而真正自弃的人,不会硬生生地要将自弃展示给别人看。所以曼桢离开了鸿才的家,所以张爱玲仍要写曼桢的那封信,仍要写世钧的肺腑感慨,那一份苍凉背后,仍有丝丝不甘的生命力。

第4篇:张爱玲的半生缘感想

《半生缘》中看到的爱情与婚姻

可能是到了年纪,开始读一些与爱情婚姻有关的书,开始产生一些莫名的感触并且深信不疑。是浪漫抑或是现实?我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摸索,祈求以此为宝典可以让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中少走些弯路。这样的自己,是幼稚的吧。幼稚也好,但求心安。

张爱玲的《半生缘》,故事依旧是发生在那个色彩惨淡的上海。我没有到过上海,也不知道那里的色调,但在她的笔下永远是那样晦暗的,带着些命运弄人的嘲讽。上海给了她太多的爱、恨以及伤害,所以也就很难将它描绘成万紫千红的斑斓。曼桢与世钧的相识和太多寻常男女的相似,没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亦没有什么的命中注定,只是很理所应当的聚到了一起,理所应当的我喜欢的人恰巧也喜欢我。世钧曾经感慨,这是自己第一次喜欢一个人,而自己喜欢的这个人偏又喜欢着自己,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诚然,无论是在外观、能力还是家庭方面,豫瑾抑或是叔惠都更适合曼桢。可爱情就是这样,从来不是外在条件可以说得清楚的,两个人的心都用千千万万的轻纱隔着却还是小心翼翼地走在了一起。是爱情的力量吧,那种心意相通的喜悦不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随处可寻的,因而格外觉得珍贵,格外小心。

太多的因素阻碍了他们的命运。首先是自身原因,两个人都是闷葫芦,心里纵使有话也不愿表露出来,在猜疑中误解了对方的意思。曼桢的执拗与世钧的软弱,曼桢为了能够不让世钧分担她照顾家庭的重担坚持要等弟弟长大之后再结婚,三番两次对世钧冷淡,让世钧误

以为她爱上了豫瑾。世钧的懦弱,懦弱到了简直丧失男子汉气概,纵使曼桢被别人抢去他连探求事实真相的勇气都没有,只是伤心的离去,实在伤人心。这样的男子,不要也罢。家庭原因,曼桢的姐夫祝鸿才对她垂涎若渴,姐姐曼露因为自己曾经的爱人、曾经的爱情为曼桢所毁灭而对妹妹怀恨在心,母亲委曲求全、曼露曾经的职业以及众多的弟弟等着她去抚养都是组织她走向幸福婚姻生活的障碍。而世钧家里则完全是内地大家庭的做派,自然瞧不起像她们这样的上海小人家。况且世钧的父亲又与曼露曾有瓜葛,家庭的阻挠也会让懦弱的世钧不敢反抗。最让人痛心的便是世钧去曼露家里找曼桢时,还没等曼露说什么,他自己就主动猜想曼桢已经和豫瑾在一起了,真是气死戏外之人。我若是曼桢,知道此时世钧的表现定会气个半死。可曼桢却又是善良的,她理解世钧是那种即使看着她和别人结婚而自己只会无声离开伤心的人。可错过终究是错过了,他们曾经有太多的机会可以在一起都没有珍惜,又怎会察觉的到这一次错过。

《半生缘》像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张爱玲似乎在讲述着一个旁人的故事,不急不慢,娓娓道来,在字里行间透露着点点温情。可以看出,曾经的她对于胡兰成也是固执的偏爱的,如同书中的曼桢一样,纵使不是最好的,但若曾经属于过自己便会格外珍贵。世钧其实在很多方面连祝鸿才都不如,可她的眼里却始终全是他的优点,可见张爱玲纵使在塑造这个无能的角色的同时也是给了他一丝爱的。曼桢在她的笔下总是那么坚韧的,从她坚强有力的脚踝或者她笔直的后背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独立且有主见的女子,识大体又敢于承担家

庭的重担,和电视剧里塑造的那个娇小姐相比,我更爱书里的那个她。而曼露却是一种悲剧的典型,一种一旦选择便无法回头,只能看着自己一点点堕落而无法自拔的悲剧。在看待这个角色时我总是抱着很大的同情心的,毕竟曾经的她也是如同曼桢般美好的女子,有着自己的爱情和梦想,在介绍自己未来的丈夫时也会露出羞愧之色。在她和豫瑾散步的那些夜晚也曾有过关于未来无数美好的幻想,但最终也都只是停留在了幻想的层面。这也正是一个沦入生活的悲剧中的无法自救的女子的典型。石翠芝也是幻想着爱情的,在她见到叔惠的第一面开始她就幻想着爱情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所以她才三番两次的写信给他,退除了自己的婚约,打算逃跑到上海去,这样的女子虽然不招人爱却也是惹人怜的。她是被困在内地大家庭中的金丝雀,虽然倔强高贵却始终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利。她爱叔惠,可叔惠的家庭条件却是为她的父母所鄙视的,所以他们的结合必定会成为她无力挣扎中的一个泡沫,破了便没有了。翠芝与世钧的结合无关对错,毕竟是在家庭与个人的双重妥协下最好的选择,太过认真反而没有办法将生活继续下去。

爱情不会走远,它会在人们的心里凝固成那么小小的一块,也许你在生活的洗刷中将它忘却了,可在碰到曾经爱的人的霎那还是可以天光破晓,心房融化。故事的最后曼桢和世钧、翠芝和叔惠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见面,虽温暖却始终要面临着一个无法扭转的结局。《半生缘》是苦涩的,纵使是爱情也苦涩的让人落泪,在字里行间留下淡淡阴暗的影子,婚姻更是让人连喜爱的勇气都没有。写书的人想必是落

寞的,不然为何这般伤感;读书的人也需是温淡的,不然怎能心平气和将它看完。

第5篇: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这是一句调侃。按《半生缘》的描述,曼桢和世均的故事应该是从1931年左右开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这十四年的历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张爱玲提及的只有抗战——在沦陷后的上海,曼桢匆匆地看见了世均来去的影。

从另一个侧面这可以说明,抗战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的。回到故事本身,这样的一个情节匆匆闪过或许意味着: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这么演绎的。常看见有人评论:最喜欢看前半部分曼桢和世均慢慢好起来的情节,而对于后半部分的疏离则跳过为好。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似乎故事里面的情节正在现实里栩栩如生地上演着:到了一定年纪的男女都被长辈催着结婚;同样的,许许多多的人并没能坚持自己的爱与理想,而与现实选择了妥协。有时候,我们只是以为一小步的妥协,却是往现实迈进了一大步。

这并不是说向现实妥协真的就是什么坏事。只是到头来才真心发现了曼桢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么一般的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往往是国人最大的信仰。这倒可以再一次联系起抗战的话题:战争的硝烟从中国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庆依然能够车水马龙、歌舞升平。

所以,我觉得后半部分的情节更有回味的价值。曼璐也不是坏人,至少她还是曼桢的姐姐,最终还能体谅这血缘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无情,只是在现实压下来的时候无力抗拒;至于曼桢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女子,却在滚滚红尘中被风吹得飘荡,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与之类似的还有叔惠。现实里的时间匆匆流过,没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话。

应该说,目前为止,在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没有一本能像这本小说给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为可以与时事隔离的人们,以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寻求完满,却不知道现实与世界无声无息地压过来,到头来,空留下一句感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第6篇:透过《半生缘》看张爱玲(语文)大一上

透过《半生缘》论张爱玲

--张爱玲的创作主题和技巧

看过《半生缘》,好多人感慨一句:“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是啊,一部半生缘,摧毁了多少渴望美好结局的心,“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这句话用来形容故事里的主人公似乎再恰当不过了,初见便从此相爱的曼桢、世钧,初见就一见钟情的叔惠、翠芝。初见的美好,反衬出后来故事的结局是多么的悲惨!多么令人心酸!

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她本身经历的影射。

张爱玲一生惨痛的经历使得她的小说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所以结局的悲剧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点之一,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悲惨为主色调的。《半生缘》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曼桢一个有知识文化人的形象,却终究抵不过时代背景下的种种邪恶与摧残,最终的结局让人不忍提起。

看张爱玲的作品,不禁感慨他的作品都是通过儿女情长来揭露现实的丑恶以及爱情的凄凉。《半生缘》中的爱情,总是忧郁着的忧伤,朦胧和美好的开始总是预示着悲惨的结局。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悲剧,时间推演了悲剧,命运铸就了悲剧,社会的大环境注定了悲剧,作者也因为自身经历也安排了这场悲剧,这部作品通过悲剧剖析了世俗生活中最残酷的事实。

张爱玲的小说在创作技巧方面也很有特色,结合她的经历,下面看一看大文人笔下的写作。

意象衬托。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不难发现她通过很多意象选择和

抒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以及命运,进而表现人物的暗流涌动,通过顾曼璐,她为了笼络丈夫的花心,与丈夫一起合谋,不惜牺牲了妹妹,顾曼璐的住所成了罪恶的所在,肮脏的所在。运用住所这一意象,更好的写出了张爱玲笔下的悲剧。

张爱玲参差对照的手法使得小说里的人物更加凸显、鲜活、有力,人物命运与性格均在这一魔幻手法的运用下在人性的两级舞蹈。《半生缘》中顾曼桢和沈世钧虽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思潮的教育与启蒙,虽然他们感情纯洁、真挚,但一段美好姻缘却因为不对等的家庭背景不幸夭折,最终他们两个都走进了婚姻的坟墓,青春的爱情也随之埋葬在没有光的所在。她通过这样的反差、对照对人物进行设置、安排,让这不同的群体生活在同一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人物命运的悲剧更加彻底,人物也就更加的彻底。

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也让她的小说有着独到之处。她的特殊的生活背景,训练了他对人生极敏锐的观察力。她的生活的经历所形成的对于世界的抵触、讽刺以及怪癖的性格,使她对于经验世界的贬低批评。使得她的小说中反讽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的确,反讽总是能给人不期而遇的伤痛。在她的小说里我们能够看到她将女性特有的敏感、机智、聪慧巧妙地运用在对于人物内心的揭示,对人的揶揄反击上,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小说人物更加鲜活,贴近真实,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感。

张爱玲正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意象融入自己独特理解与感受,通

过夸张的层次对照,为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她在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中磨练的精致的文字,犀利而动人。作品中人物的暗流涌动总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

上一篇:特种作业操作证情况下一篇:金榜题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