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经典作品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张爱玲经典作品

张爱玲作品能否入选语文教材之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调查得出“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的变化”等为主要论点,论证了“张爱玲作品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同时,本文也为张爱玲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张爱玲作品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接受心理 张爱玲作品 中学语文教材 文学教育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爱玲的接受研究一直广受学界的关注,但受特定时代环境以及张爱玲作品独特美学风格影响,其作品的接受研究对象似乎一直被限定在“大学生”、“女性读者”等几个特定的阅读群体中,年龄稍低的中学生群体则被相关研究拒之门外。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学生群体的阅读心理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能力也有了较高的提升,中学生逐渐成为张爱玲作品的阅读群体。另一方面,纵观全国范围内的中学教材编写情况,张爱玲的作品几乎一致被排除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门之外,那么张爱玲作品到底能否被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对提升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有帮助?要解决这些问题,调查并研究当前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情况就显得极有必要。

一.调查结果反馈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网站生成网络问卷,发放平台主要是微信、百度贴吧等,发放时间为2019年3月份,主要调查群体为中学师生。此次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56份,收回中学在读学生问卷共163份,其中初中生问卷答案74份、高中生问卷答案89份;收回大学在读以及社会人员问卷答案共93份,包括56份中学教师问卷答案,其中中学语文教师的问卷答案占31份。

下面将根据调查反馈的内容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度

第一,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几乎都是通过课外的方式接触到张爱玲的作品,例如课外书籍阅读、观看影视剧改编等等,这一部分所占比例为61.33%。由此可知,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途径多元,但少数来源于课堂。

第二,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有不少的学生表示他们曾看过张爱玲的《花凋》等相对冷门的作品。由此可知,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

第三,在所收回的256份调查问卷当中,只有不到30人表示不喜爱张爱玲的作品,其余大部分人对张爱玲的作品表示喜爱,多数中学生觉得张爱玲作品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由此可知,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喜爱程度在不断地提升。

(二)中学语文教师对当代中学生文学教育的看法

此次调查问卷的附页还对中学语文教师群体进行了一次问题调查,参与这份调查的中学语文教师总共有31名,以下将对调查数据作进一步详细的分析:

31名教师一致表示当前文学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却不佳,多数中学语文课堂还是在运用比较模式化的语文教育方式。另外,多数老师还表示“张爱玲作品可以引进中学生的学习课堂”,他们认为“当前学生的审美心理已经有所改变,能够适当接受张爱玲作品”、“阅读张爱玲作品,能提升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综上,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当前的文学教学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随着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适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作品,例如张爱玲的一些经典作品,以此来丰富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多元性,并作为改善当前中学文学教育的基础工作。

二.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通過以上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疑问:第一,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为何会有所提升;第二,当前文学教育实践效果为何会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将作深入分析:

(一)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接受程度提升的原因

1.当代中学生“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扩大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①。“期待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阅读作品的选择以及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只有达到了接受美学所说的“视野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同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②。因而,当我们详细考察当代中学生的阅读状况时,可以明显地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接触到的阅读资源越来越多,中学生对文本的选择范围在扩大、欣赏能力在提升,他们在阅读当中,更容易去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语言表达以及较为艰深的创作题材。

2.当代中学生审美接受心理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当代中学生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认知程度高于前代,他们在审美接受心理上的发展趋向成熟,能够自主地选择想要阅读的书籍,也更能够凭借自身的感知力去理解文本内容。

(二)当代中学生的文学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学教育仍旧很难进行创新型实践。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文学教育理念与文学教学一直处于一个分离的状态,《语文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到:“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文学批评界远离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学的研究”、“我国传统文论,诚如刘衍文所言‘由鉴赏始,以鉴赏终’,但始终没有转化为教学论……在现代,文学研究也始终没能有力地介入语文教学、文学鉴赏教学”③;另一方面,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多是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便是有少数的实践性文学教学课堂,由于教师们缺乏相关经验,教学过程也往往难以开展。再者,当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不合理、教育界所存在的应试压力等等因素也都是当代中学生文学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张爱玲作品能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基于以上对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笔者认为张爱玲的作品能够入选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以下笔者将会分四个部分进行具体的论述,主要包括:中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目前文学教育的缺陷、中学生赏析张爱玲作品的益处、当代中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

(一)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性

文学教育对中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的功能有:思想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审美愉悦功能、语言习得功能、思维培育功能等等④。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当中加大文学教育的力度是极有必要的,开展文学教育首先就必须选择品质优良的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

(二)我国目前文学教育的缺陷

尽管近年来文学教育一直备受教育界重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中学生的文学教育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而改革必须从最基本的文本入手——中学语文教材必须甄选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文学文本,以供文学教育实践使用。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文本作为教学材料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文学教育的效用呢?歌德曾言:“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⑤选取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也应当如此。笔者认为,张爱玲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性,适宜作为中学文学教育之素材。

(三)中学生赏析张爱玲作品的益处

一方面,张爱玲作品的文字运用具有高超的技巧,兼具中西方小说写作技艺,例如:暗喻、联想、蒙太奇、意识流、比喻、環境描写等,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文学教育不仅仅是所谓的创作技法教学,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当中选入包含不同审美价值的文本。张爱玲作品往往包含着以特殊的历史时代为背景的独特审美情感和美学价值,在阅读过程中,能拓展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范围。

(四)中学生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

当代中学生自身的文学审美接受能力的提升,是“张爱玲作品可以入选中学生语文教材”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一方面,当代中学生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不断扩大,这有利于他们去理解比较深刻的文学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接受心理也在相应地逐步成熟,这使得他们可以较好地去体会张爱玲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综上,笔者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是可以选入中学生语文教材的。那么,对于如何选取张爱玲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相关的文学鉴赏课程,笔者将在下面这一部分提出相关的建议。

四.建议

(一)选取张爱玲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原则与策略

第一,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审美接受能力来选取张爱玲作品。

第二,必须要选取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所选取的张爱玲作品必须能体现张爱玲思想与文学的精华,要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第三,必须要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来选取张爱玲作品。

第四,必须要根据初中生与高中生不同的审美接受能力,合理地选取张爱玲作品进入教材。

(二)张爱玲作品的课堂教学

1.张爱玲作品的鉴赏教学方法

(1)营造审美心境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比较特殊的时代历史背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事先营造学生们的审美心境,让学生们在一定的审美情景中去体会特定的时代风貌。审美心境营造方法多种多样,如对文章背景进行介绍、用音乐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情境等等。

(2)开展文学基础教育

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语言文字教育、朗读教学、理论指导、写作实践指导。

第一,张爱玲作品包含许多华丽艰深的语词,教师在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前必须要进行基础的语词教学。

第二,张爱玲作品包含生动优美的景物描写、含蓄深刻的人物对话等。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体悟作品创作的精妙之处。

第三,张爱玲作品打破传统创作形式,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创作方法融入其中,例如意识流、象征、蒙太奇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手法难免感到生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

第四,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张爱玲作品的同时,更要注重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教学方式多元化

张爱玲作品极富戏剧张力,经常被改编成剧本、拍摄成影视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源,并根据张爱玲作品的“戏剧化”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影视观看、戏剧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张爱玲作品的教学情境。

2.张爱玲作品的教学实例

以上简单讲述了一些张爱玲作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运用的方法,为了进一步证明张爱玲作品有其独特的文学教育价值和教育实践的实际可操作性,下面笔者将以《金锁记》的片段节选为例展开文本教学分析:

七巧虽是笑吟吟的,嘴里发干,上嘴唇黏在牙仁上,放不下来。她端起盖碗来吸了一口茶,舐了舐嘴唇,突然把脸一沉,跳起身来,将手里的扇子向季泽头上滴溜溜掷过去……

季泽走了。丫头老妈子也给七巧骂跑了。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

她到了窗前……季泽正在弄堂里望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⑥。(节选自张爱玲《金锁记》)

上面节选的片段通过动作描写、场景刻画等一系列细节描写或直接表现或间接暗示出曹七巧的内心活动,其中包含的高超的小说创作技艺,是极佳的文学教学素材。针对具体文本,笔者将给出相应的教学赏析意见:

(1)揣摩细腻的人物动作描写

选文开头对曹七巧一系列精准的动作描写可以作为赏析重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圈出重点语词“黏”、“端”、“舐”、“沉”、“跳”、“擲”等,让学生悉心揣摩这几个动作词语的运用。

(2)学习出色的修辞方法

此段中包含众多精妙的小说修辞方法,均可作为教学材料,此处举一例:“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在这里,张爱玲将细微的动作进行了放大、放缓处理,以精确的比喻道出人物内心的死寂、哀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样的比喻句,体会其妙处。

(3)展开丰富的联想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悉心揣摩选文中人物的对话,借助中学生审美想象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想象人物对话背后的深层心理活动。

(4)体会精彩的心理分析

在选段中,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了西方小说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曹七巧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直白的展露,连用多个问句表现七巧内心的挣扎与不甘。教师在此处,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

通过对《金锁记》选文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作品不仅极富独特的文学魅力,同时也包含了中学语文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众多教学要素。这些内容不仅在理论上适宜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而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五.总结

本文以“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为切入口,对当代中学生群体作了一次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当代中学生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程度是有所提升的,结合这样的实际情况,并依据相关的研究与资料,笔者首先提出“张爱玲作品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这一观点,其次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为张爱玲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意见。我们必须看到,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教学课堂的改革是影响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这些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同去努力的。

参考文献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5.

②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1.

③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5-99.

④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6-8.

⑤爱克曼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2.

⑥张爱玲.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35-37.

(作者介绍:娄佳施,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2018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者:娄佳施

第2篇: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之特征与启示

摘要: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是一个跨媒介实践过程,横跨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电影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将电影和文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促进,才能使电影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看世界,文学借助电影的影像,才能真正成为大众的艺术。电影艺术如何能更好地体现出文学经典的魅力,影像语言如何将抽象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得到观众的认可,观影者又该抱着何种心态来看待新的艺术形式对原作的新尝试,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关键词:张爱玲 电影改编 跨媒介

杜甫曾有诗:绛唇珠袖两寂寞,未有弟子传芬芳。这两句杜诗也许可以大致描绘出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现状。

1 倍受青睐与难获好评

张爱玲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话剧、舞台剧的频率之高、数量之多,在现代作家中可谓名列前茅。她的名字像一块金字招牌,成为了这些改编之作的卖点和票房的保证。由于影视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优秀剧本却严重匮乏,于是许多电影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名家名作,这也恰恰反映出当前电影人和剧作家们原创力水平的下降。

文字越好的小说往往越难被拍成电影。很多名著经过影视改编都难逃被苛责的命运,张爱玲的作品尤为明显。她的文字辨识度很高,故事情节通常具有传奇色彩,字里行间又注重人物的心理探究,有时还于不经意间加入一两句俏皮话或是冷嘲热讽。从表面上看,她的作品好像无论怎么演都会出彩,事实上其中有着种种难以转换和互译的视觉影像因素,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改编电影空有其形,而无其神。新瓶装旧酒,谈何容易?稍不留神,就会沦为画虎类犬、画蛇添足。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张迷”们对张爱玲及其原著的狂热使得他们对改编电影的要求极高,而一般人对电影的要求又高于电视剧或其他新艺术形式。故若无用心对待艺术的态度来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自然很难得到认可。

2 电影改编的局限性

细心的人会发现,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者无一例外地属于港台导演,相形之下,大陆电影圈对她的作品则显得十分漠然,大陆影人从未尝试涉足改编张爱玲的小说。与此同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的“张热”可谓来势汹汹,张爱玲作品不断被重印和再版。在这样热闹的对比下,更显出这个现象的奇特之处。究其原因,可能不外乎“政治”二字。与胡兰成短暂的婚姻使“不懂政治”亦“不问政治”的张爱玲恰恰陷进了一个笼罩终生、难以驱散的政治阴影。

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张爱玲的创作专注于上海这一国际化的殖民都市,抗战期间沦陷的“孤岛”,所以无论她怎样超脱与淡漠,笔下人物的情感、生活与命运总是难以脱离政治的深刻影响。城市空间隐藏着多种政治力量,异常复杂。日本、敌伪、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力量此消彼长,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争斗。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电影改编,我们仍然会不知不觉地将政治纳入电影表现的视野。在政治错位的情况下,张爱玲小说的改编往往牵动了台海之间敏感的政治神经,《色,戒》即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张爱玲作品的电影改编具有着先天的局限性。大陆电影对张爱玲小说的规避,正反映了某种文化信心的丧失。如何重新获取这种文化信心,恐怕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地影人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韵味和精髓的双重流失

关于张爱玲作品的改编电影,存在的最大难题莫过于如何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张爱玲韵味的同时,体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影像改编张爱玲的凸显殖民文化的旧作,无论是许鞍华、关锦鹏,还是李安,都将上海这一地域性的文化坐标置于极重要的位置上。上海这座城市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张爱玲的人生、写作与价值取向,而且也极大地制约了新时期电影人的艺术改编与大胆尝试。作为一个曾经的繁华旧梦,上海影像已然刻板化、符号化,其经验已形成了权威的话语,俨然成了一个无法企及的“神话”,被广泛地普及开来。事实上,有着海外背景同时又与上海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许鞍华们和李安们叙述上海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找现时上海的文化传统,而是为了塑造出一个自己心中的曾经的上海,同时强化新旧上海的差异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断层。

可以说,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当下大陆的传播与被热捧,或多或少存在着合理性,而大陆电影对张爱玲小说的规避、港台电影对之的热衷,恰恰表现出对旧时上海影像表达的话语权争夺。一方面,上海曾经有过的的辉煌,在历经多次政治变动、历史记忆遭到修正的大陆人群中悄然远去,只剩下了一个空洞的背影,尤其是当海外导演获得了话语权后,殖民文化的上海经验难以突破;另一方面,“新上海”的影像尽管数量上迅猛增长,但却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对于电影改编者来说,上海曾经拥有的优越感及其影像表达的固有模式,已经成为了难以跨越的门槛。新世纪的电影工作者们怎样处理这种特殊情感,上海的形象怎样被重述,构成了改编张爱玲作品的一大难题。

4 女性主义立场在电影中的现与不现

女性作为人类的基本性别之一,有着美丽、善良、温婉、细腻、坚韧、琐碎、狭隘等特征,会唤起人们对她们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张爱玲生于上海,长于上海,而上海恰是一座阴性的城市。伴随着殖民文化在上海的纠结与兴起,女性已然产生出诸多平等、自由、享乐、欲望等自我意识,这对男权社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这种性别变化存在着与政治嬗变相似的权力形态。能否准确把握女性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变化,无论对于作家还是影人来说,都非易事。在对女性意识和心理的深入透析这一方面,张爱玲很难被超越。她解构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对女性心理进行精确把握和深刻剖析。她还始终站在女性的角度,尝试叙述她们不同的人生,或悲或喜。她笔下的男人往往是让人失望的,而她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却格外精彩,有别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

在作品中,张爱玲总是精确而灵敏地捕捉着人物的潜意识和种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但是这种对潜意识和心理的描写往往过于抽象,这恰恰给电影改编带来了难点。尤其是她对女性意识和女性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究,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故能否精准理解与把握原作中的女性形象便成为改编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说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法使得电影难以原汁原味地还原张爱玲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精妙把握,那么女性形象从人性深度上的降低,则是缘于导演的主观理解偏差。与其说他们理解不了张爱玲,倒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情感消费的需要。作为一门大众艺术,电影不能不考虑到票房号召力的影响因素,影人们往往无限放大了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面,因此难以真正接受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审视与批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5 跨媒介实践的难度

但汉章的《怨女》籍籍无名;许鞍华的《倾城之恋》和《半生缘》,关锦鹏的《红玫瑰 白玫瑰》,既缺乏专业认同,也没有较高的票房收入;《色,戒》的情况较复杂,李安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偏偏情色因素反倒成为票房最大的吸引力,恰恰是“两头不靠”。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与上述提到的电影在改编文学时的固有概念带来的束缚有关。导演们在张爱玲面前的畏畏缩缩,反映出的是传播观念的胆怯与滞后。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跨媒介实践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应当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共享性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与束缚,充分发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此外,人们对于跨媒介实践的传统观念也应当发生根本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文化的获取与消费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当打破传统与束缚,实现具有针对性的“窄播”。 正如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教授所说:“……突出文化内涵,尊重原著的精神,也达到适当地淡化通俗的爱情故事的艺术效果。”[1]

综上所述,跨媒介的实践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张爱玲在跨媒介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穿梭于各种文体之间,而且在其他艺术领域,如服装设计、编剧等方面也颇有心得和成就。环顾今日影人对张爱玲作品的改编,空有热情,却显然缺乏灵活的态度。“高保真”仿佛成为了唯一的黄金原则,然而由于叙事媒介的嬗变,电影又很难做到完全忠实于原作,于是改编之作变得毁誉参半,获得的批评大都多于赞美。这些改编电影既不能像原作那样发人深思,也不能彻底地娱乐大众,“对于改编者而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忠实于原著’与‘再创造’之间的关系。”[1]

文学与电影,从来都不是一回事。文学不是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文学作品提供的好故事往往只能成为电影的参考,故事是共享的文化资源,而包括电影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则应自由地在这种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它们的进步意义不在于照本宣科,不在于因循守旧,而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勇敢地进行再创作。在电影改编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导演、编剧、演员及所有影人的个性、才情、创造力应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有着不同的艺术轨道,然而它们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了互动。只有将文学和电影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促进,才能使电影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看世界,文学借助电影的影象真正成为大众的艺术。张爱玲小说对于当代电影的影响不算突出,但在电影再现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方面,却体现得尤为明显。观影者可能同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也可能不是。他们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来解读文学与电影的不同审美特性,以及怎样能使电影这门艺术更好地体现出文学经典的魅力,这一切都有待我们的改变与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澍,王纲.张爱玲的光影空间[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301.

[2]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87.

[3]赵烨.论张爱玲小说的电视剧改编[D].青岛大学,2010.

作者简介:方明(1985-),女,安徽巢湖人,现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商务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广告学。

作者:方明

第3篇:100年:重新发现张爱玲

整整一百年前,张爱玲出生。1920年9月30日,那年中秋节后的第四天,天边的月色想还很好。我们没赶上看见一百年前的月亮,而今隔着她百年的辛苦路往回看,一整个世纪的起起落落,倒恰如天上明月,阴晴圆缺都经历了个遍。

张爱玲曾在给友人的信末写下:“祝最好的运气”。然而她本人却真算不上好运——少年考上伦敦大学,因战事未能成行;转投港大,又因珍珠港事变性命堪虞,中途辍学;闻名上海短短数载便远走他乡,感情上亦曾明月照沟渠……

辛苦最怜天上月,可幸的是,纵使夕夕成玦,也总有一夕如环——上海遂了她“出名要趁早”的心愿,香港激发了她卖座电影编剧的才干,台湾文坛的推崇让她再度成为经典作家,逝后声名更隆,平地惊雷般引发“张学”爆红……

值此张爱玲百年诞辰之际,再度回顾她这一再被“重新发现”的一生,感受恰如她当年在《创世纪》中写下的那一句——

“爱是热,被爱是光。”

出名趁早,传奇启幕

在中文世界富于盛名的张爱玲,成年后第一次正式投稿,意外地是从英语写作开始的——1942年,她因战事中断港大的学业,坐船回到上海。本想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学业,却被告知要从大一开始重读。“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先给英语《泰晤士报》写影评剧评,接着又为英语《二十世纪》月刊连写三篇有关中国的散文。《二十世纪》当时主要的读者群是身在亚洲的欧美人士,因此后来当她把其中一篇散文《中国人的宗教》改写成中文时,特别提到:“这篇东西本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在港大的三年,为了练习英文,张爱玲从不用中文写作,连信件都用英文写,到她回沪谋生时,这英文便派上了用场。

桑弧镜头下,担任文华编剧期间的张爱玲,由收藏家刘钢从桑弧遗物中发现。

然而要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张爱玲还必须打开中文市场。1943年春天,她托亲戚引荐,认识了《紫罗兰》主编周瘦鹃,将自己回沪后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呈上。据周瘦鹃记述:“当夜我就在灯下读起她的《沉香屑》来,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 (毛姆)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了以为如何,而我却是深喜之的了。”

在《〈传奇〉再版序》里,张爱玲留下她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而她在上海的成名称得上一炮而红——《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于四个月内接连在《紫罗兰》发表后,很快,《万象》《杂志》《天地》《古今》《苦竹》《小天地》都开始刊載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她投稿不分官方还是民办,只看哪家畅销、有更多的读者、更高的稿费。《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琉璃瓦》《金锁记》《封锁》《年青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你方唱罢我登场,四面八方广撒网的目的,是趁热打铁,一直保持人气,并以最快的速度结集出版,获得市场的认同和追捧。

才气纵横而又精打细算之下,1944年8月15日,《传奇》问世。这本“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的小说集,让张爱玲“快活得简直可以飞上天”。她想象自己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

许多年后她在给友人的信中仍会写道:“趁脸孔尚在,我就要站在世界面前——不要等到自己——像一些老年人——只沦为时间流逝的一个记号。”

“战时的孤岛上海成全了张爱玲的初次成名。”在华师大教授陈子善看来,抗战前的上海,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分得很清楚,双方各办自己的杂志,各有阵地,井水不犯河水,左翼有时候还会对鸳蝴派进行批评。但战争开始以后,各方条件发生变化,刊物减少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开始出现“合流”的现象,“这对于整个现代文学都是好事,双方互相取长补短,扩大了受众——像张爱玲就是,市民阶层爱读,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也喜欢。”

“上海沦陷以后,许多文化人离开孤岛,有的去了重庆,有的去了延安,留在上海的文人不多,各种文学创作、出版虽然不能说完全真空,但都不太活跃。沦陷区的市民也需要精神生活,所以这时候有新人‘冒’出来,大家都很关注。”陈子善告诉记者,“当年张爱玲的《传奇》不但在上海畅销,北京还出现过盗版。抗战胜利后重版增订本,更是全国都看得到。”

不只张爱玲街知巷闻,一时间还出现不少模仿张爱玲的作品,以致张爱玲本人都在文章里吐槽:“别人写出来的东西像自己,还不要紧;只怕比自己坏,看了简直当是自己‘一时神志不清’写的,那才糟呢。”——模仿本身,也是走红的证明——1960年代张爱玲在台湾翻红,也有过为数不少的“信徒”,行文着意模仿“张腔”。

左上图: 香港大学文学院师生联谊会(1941 年秋)( 港大档案馆藏),眼神好的可以在第三排找到张爱玲。右上图: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学籍登记表(港大资料馆藏)。

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拉开了张爱玲上海时代的序幕——从1942到1947年,在静安寺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居住的六年时间,恰恰也是张爱玲人生中最为高产的六年,诸多名作都在此诞生。一时间,红到走在路上都有人跟着议论,直如偶像明星。

左下图:1944 年《传奇》初版封面,正如张爱玲所说:“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右下图: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拉开了张爱玲上海时代的序幕。

《到底是上海人》中,张爱玲写道:“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在陈子善看来,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难以归类,“古典小说、通俗小说与新文学传统杂糅在一起,是只有这个历史阶段才有的产物。于她本人而言,也必须经过香港的求学之旅,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才能写得出来。正如她在《第一炉香》开头所言:‘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批评的声音并不是没有。除了傅雷以迅雨为笔名提出中肯的文学意见,无视创作而纯施以人身攻击的也不少。人红是非多,比如有人会说:张爱玲为什么笔下都是遗老遗少,从来不写劳动人民?對他们一点同情也没有吗?

在陈子善看来,张爱玲的写作题材自然大部分是她“家里的故事”,“这些故事她最熟悉,也最有把握。但你不能说她因此就没有同情心——难道非要她抛开生活经验去写完全不熟悉的产业工人吗?张爱玲不是没写过劳动人民,她的短篇小说《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篇小说《郁金香》和《小艾》写的都是保姆,充满了同情,那是她能够接触到的劳动人民。事实上,人们一贯反而是忽视了她作品里的时代性——她并非机械地描述时代事件,但你能从她的作品里见到与时代的遥遥呼应——《封锁》的背景是空袭,《等》既是战乱时在推拿诊所排队、也是‘奚太太’在‘等’自己的丈夫从内地归来。但她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超越了时代性,让后世的人们也能与她共鸣”。

抗战胜利后,本应有更宁静的书桌用于写作,可惜此时的张爱玲却因胡某牵连渐渐不容于文坛。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暂停了《描金凤》的写作,转而开拓新的路径——1946年,文华影业公司成立,经柯灵介绍,导演桑弧开始邀请名作家张爱玲为其创作电影剧本。次年,张爱玲为文华编剧的“创业巨献”《不了情》公映,由当时最红的男星刘琼和产后复出的女星陈燕燕主演。

张爱玲觉得影片不够成功,将其改写为小说《多少恨》,还在其中留下了她写电影院的名句:“现代的电影院本是最廉价的王宫。”同年底,《太太万岁》趁热打铁,场场爆满,给了张爱玲很大的信心——她开始着手将自己的重量级小说《金锁记》改编为电影剧本,仍由文华出品、桑弧导演,女主角也定下了张瑞芳,剧本是写完了,但最终,这部电影没能开拍。

在发表于1947年的《有几句话同读者说》里,张爱玲写道:“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至于还有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陈子善说:“张爱玲到底是大手笔,行文之间还是说得轻巧了些,何止是‘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张爱玲当时就是被社会舆论判定为‘女汉奸’之流,这是有书为证的。”

左上图:1947 年底《太太万岁》公映,场场爆满。右上图:1947 年文华影业公司创业巨献《不了情》。

尽管读者和观众仍然喜欢她,但张爱玲的创作已被时势逼到了“淡出”的时候。1950 年1月起,她在《亦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不得不改以“梁京”为笔名。据她后来告诉友人宋淇:梁京笔名是桑弧代取的。她自己相信“就是梁朝京城,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情调,指我的家庭背景”。1951年,张爱玲在《亦报》连载中篇小说《小艾》,依旧使用笔名“梁京”——这是她离沪前,最后一次发表作品。

有心栽花,花凋异乡

孤岛上海成就了张爱玲在文坛的初登场,也见证了她的中途退场。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前往香港,继续她当年在港大未竟的学业,此一行成为她与上海的诀别,从此再未踏上这片她口中有着“奇异智慧”之地。

回到港大的张爱玲却早已不是13年前初到南国的她,虽然奖学金仍在,但心态上与当年19岁的女学生大相径庭——尝过成名滋味的她急于自立,象牙塔显然不再是个理想归宿。复读三个月后张爱玲即退学,搬到了许多南下文人栖居的香港北角继园台一带。

“从前住在继园内时我每天都得走下山……那时不在做事,不在读书——一切都好像毫无希望。”后来,张爱玲找到一份翻译经典名著的工作,生活总算得以维系。译书全为稻粱谋。除了海明威,张爱玲几乎把每个作者都吐槽了一遍:“我逼着自己译爱默生,实在是没办法。即使是关于牙医的书,我也照样会硬着头皮去做的。”又说:“译华盛顿·欧文的小说,好像同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话,无可奈何地,逃又逃不掉。”后来我们看《小团圆》,才发现张爱玲可能真的连牙医的书都硬着头皮翻译过。

最近陈子善教授又发现了两部张爱玲的译著,名曰《海底长征记》和《冰洋四杰》,都是二战题材,前者关于潜水艇海战,后者讲的是四个牧师并肩抵抗法西斯的故事。宋以朗阅遍张爱玲与宋家的通信,未发现有关这两部译著的只字片语。他说,可以想象张爱玲是不会喜欢这些故事的,“她一路做一路不开心”。

左下图:张爱玲出国后、去世前出版的唯一一本英语长篇小说《北地胭脂》,译自《怨女》。右下图:最新发现的张爱玲译作《海底长征记》。

唯一的安慰,是成为林语堂那样“以英语写作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的梦想,似在远方遥遥召唤——1955年,张爱玲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途经日本神户,终抵美国纽约。上船的这一天,见到送别的友人转身离去的背影,她“突然好像轰然一声天塌了下来一样,脑子里还是很冷静和疏离,但是喉咙堵住了,眼泪流个不停……”初到纽约,住在救济性质的救世军女子宿舍,与酒鬼、流浪汉为伍,前途未卜,形如人海漂萍。但她却不以为意,甚可称得上斗志昂扬,给自己定下了“我要写书——每一本都不同”的众多写作计划,包括根据《金锁记》改写的英语小说Pink Tears(《粉泪》)、“我自己的故事”(很可能指《雷峰塔》《易经》)、“发生于西湖上的故事”(即后来的《五四遗事》),甚至还有写一个类似侦探小说的打算……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重起炉灶,她全部的勇气来源,都只是对一己写作能力的信任。

张爱玲1955年离开香港之前。@宋以朗、宋元琳经皇冠文化集团授权

1956年2月,抵达纽约不到半年的张爱玲获得了入驻“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资格,前往新罕布什尔州这个作家乐园专心创作,在前后两年时间里完成了《粉泪》,开始写带有自传性质的英语小说《雷峰塔》和《易经》。这时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出版代理人Marie Rodell,正躊躇满志地谋求出版——相较于学术味浓的大学出版社,张爱玲一直更青睐商业出版社,因为后者拥有更多的读者,而她最希望的,正是自己的作品能够在西方世界闯出名堂。

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终其一生,除了英语处女作,她全部的英语长篇小说只有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怨女》的英语版)曾于1967年在英国出版,短篇小说和散文也仅有Stale Mates(《五四遗事》)、The Spyring(《色,戒》)和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重访边城》)曾在杂志刊载。她耗费多年英译的吴语章回小说《海上花》,直到2005年她去世十年后才终告问世。

但她显然也清楚自己的英语小说为何不受西方世界欢迎。“我一向有个感觉,对东方特别喜爱的人,他们所喜欢的往往正是我想拆穿的。”

她曾在《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写到葛薇龙姑妈的香港豪宅:“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是客室,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在《桂花蒸 阿小悲秋》里她又这样描述外国人在上海的公寓:“榻床上有散乱的彩绸垫子,床头有无线电,画报杂志,床前有拖鞋,北京红蓝小地毯,宫灯式的字纸篓。大小红木雕花几,一个套着一个。墙角挂一只京戏的鬼脸子。桌上一对锡蜡台。房间里充塞着小趣味,有点像个上等白俄妓女的妆阁,把中国一些枝枝叶叶衔了来筑成她的一个安乐窝。”

——她很明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不过是东方主义,因此最受西方欢迎的英语中国题材小说,总是“东方采风录”式的。而她的英语写作,却反倒要将“传统中国的东洋镜拆穿”,为此付出了不受欢迎的代价。

无心插柳,柳荫影坛

漫长而寂寂无名的十多年里,命运赠予张爱玲的只有她在文艺营内结识并成婚的丈夫赖雅(Ferdinand Reyher),两人几乎一致的穷困与不得志,促成了张爱玲的第二次“为稻粱谋”——身在美国的她,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却是为香港影坛撰写剧本。

1956年,张爱玲当年在香港结交的好友宋淇加入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担任制片总监,拥有充分的话事权。由他邀请名作家张爱玲担任编剧,争取到的稿酬颇丰——每个剧本作价800-1000美元,够张爱玲在美国小半年的生活费。

“一般人总想,写小说的人,编出来的剧本多半是能读不能演的。”大约是为了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张爱玲对电影剧本这样的职业创作也交足功课。据宋淇妻子邝文美回忆:“她的写作态度非常谨严,在动笔之前,总要再三思考,把每个角色都想得清清楚楚,连面貌体型都有了明确的轮廓纹,才着手描写。否则她说,‘自觉心虚,写出来就不会有真实感。’行文运字上,她是极其用心的,写完后仍不惜一改再改,务必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地步。有时我看见她的原稿上涂改的地方比不涂改的地方还要多,一大行一大行蓝墨水,构成很有趣的图案。”

1957年,张爱玲为电懋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情场如战场》拍摄公映,一连三周,盛况空前,打破国语片最高卖座纪录,一时间坊间感叹:名家出手,到底不同凡响。而张爱玲本人的反应却是“干了一身汗”:“因为我也觉得人家总拿我们这种人当纸上谈兵的书生。”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坐落于新罕布什尔州的群山密林之中,张爱玲在这里认识了赖雅。图片提供/ 淳子

这个看起来有点陌生的张爱玲,却又一次得到了市场的追捧,票房部部高企。

从1955年到1963年,张爱玲先后为电懋写了十个剧本——《情场如战场》(1957)、《人财两得》(1958)、《桃花运》(1959)、《六月新娘》(1960)、《红楼梦》(上下集)(1961)、《南北一家亲》(1962)、《小儿女》(1963)、《一曲难忘》(1964)、《南北喜相逢》(1964)、《魂归离恨天》(1964)。其中八部拍成电影(《红楼梦》和《魂归离恨天》没拍成),如今存世五部(《人财两得》《桃花运》《一曲难忘》散失)。出于市场考虑,写的大都是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流行的“screwball”喜剧,讲都会中产的儿女情长,应了张爱玲的自述:“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这就是为什么爱情故事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如此。”与她的小说相比,这些电影至少表面上全无苍凉之色,轻快的节奏,戏谑的对白,用“活泼”来形容都似嫌不够,得用“俏皮”才合适。这个看起来有点陌生的张爱玲,却又一次得到了市场的追捧,票房部部高企——如宋淇所言,“都是本轻利重的上乘喜剧”。

香港电影研究者黄爱玲说,张爱玲电懋时期的电影“是窗明几净的,一不小心就会让人忘了那是张爱玲”。也许可以说,悲观的底色其实是乐观,电懋电影里的香港是张爱玲理想中的城市——清洁,现代化,人与人之间纵有矛盾也可经过一场无伤大雅的闹剧得到文明解决,最终冰释前嫌。小吵小闹不但不影响家庭关系的健康,反而衬托出家人之间合该有的感情羁绊——而这样俗世化的家庭温暖,恰是她本人不曾得到过的。

不懂粤语的张爱玲,如何创作出以“鸡同鸭讲”国粤混搭为笑点的喜剧系列《南北一家亲》《南北喜相逢》?今日看起来像个谜。但毫无疑问的是,经过十部电影剧本的创作,她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电影编剧,主演她作品的尤敏是电懋当家花旦,叶枫、葛兰也是“电懋四美”,林黛更是名噪一时的巨星,而电懋更因其高质量的影片,在香港乃至东南亚电影界都举足轻重。

1961年,在美国遭遇出版不利的张爱玲,却在香港因编剧再度成名。她应也已经有了“花开并蒂”的念头——在这一年的秋天,打算取道台湾再临香港,为电懋将她最爱的《红楼梦》改编为电影。而取道台湾,则是为了自己正在创作的英语小说《少帅》,试图访问张学良。

可惜的是,命运再次给了下下签:张爱玲在台期间不仅访问计划遭拒,还获悉赖雅中风,原定的东方采风之旅,变成匆匆赶到香港,没日没夜地写剧本——为筹医药费,也为了返美不菲的机票钱。

在回溯一位作家生平遭遇的时候,分外能够感到因果之诡谲——谁能想到1960年代电懋与邵氏两家香港电影巨头的恶性竞争,也会成为压垮作家的最后一根羽毛呢?电懋要拍《红楼梦》,邵氏就争着抢拍,这样的“抢戏”不是第一次,也绝非最后一次,但就是这一次,殃及池鱼,连带粉碎了张爱玲的编剧梦——重回香港的她,假如能在电影界如鱼得水,会否一直留在港台创作?今日已无法得知。但《红楼梦》上下集剧本写就之后无缘拍摄,却无疑给了张爱玲巨大的打击,令她“倦鸟知返”。

“上周日我完成了《红楼梦》剧本下集,长时间工作使得眼睛再度出血……几个月来,我工作卖力得像狗,没有支薪的跡象……我全力争取的一年生活保障,三个月的劳役,就此泡汤。”在写给赖雅的信里,张爱玲将这段赶工却又白费力气的编剧岁月称为“此生最不愉快的五个月”,“暗夜里在屋顶散步,不知你是否体会我的情况,我觉得全世界没有人我可以求助”。

张爱玲在电懋时期的编剧作品大都是“本轻利重的上乘喜剧”。

情知长留香港也无益处,凑够旅费之后张爱玲就匆匆返美。编剧再次成为糊口之选,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长久——1964年,电懋董事长陆运涛与其新婚妻子、行政人员共57人全部飞机失事遇难,电懋大厦将倾,宋淇也跳槽到了邵氏。张爱玲为何没有继续与邵氏合作?宋淇之子宋以朗解释说,这是因为电懋与邵氏的制片方式大为不同:“邵氏更为工厂式,采用流水线拍摄法,一部电影可能分三个studio去拍,ABC组,轮流来,每周都有一组必须拍完。时下流行什么类型的戏,就不停拍——古装剧、黄梅调、武侠片……一直拍到观众看厌为止。你想,三个礼拜电影就要拍完,还不够张爱玲的剧本走个航空来回的,依她那个精益求精反复修改的作风,岂不是要了卿命?”

宋淇夫妇(1949 年8 月在香港)。图片提供/ 宋以朗

有井水处,皆读张著

从上海到香港,再到美国,张爱玲的人生主业永远只有一个:“写作”。只有当写作养活不了自己的时候,她才会寻找“副业”。她的人生,简而言之竟只有三件事:写作、谋生以及如何不让谋生影响写作。

而今陆运涛坠机的蝴蝶翅膀扇到太平洋对岸,做编剧的副业落了空,张爱玲的生活立时陷入困顿:她甚至被迫从原本的公寓搬到黑人区的政府廉价公营房屋,一边想办法重操翻译旧业,一边申请一些驻校作家资格。即便如此困顿,即便英语小说毫无出版希望,她仍然自觉“生活得很安静,想把写了一半的长篇小说写完它,另外有几个短篇小说迟早要写。至于它们的出路,只好走着瞧”——写作于她的意义,曾为“出名趁早”,曾为“比林语堂还出风头”,但到了此时,多方困境夹击之下,反而返璞归真,回归为一个作家的自觉——能写,就是一种幸福。

祸兮福所倚,整个60年代,张爱玲虽然文坛不得志,却从未停止创作。坊间总以为她一到美国就失去创作根基甚或才思枯竭下半生再无小说创作,那是很大的误会。实际上,盘算一下张爱玲在“后《传奇》时代”的小说创作——《浮花浪蕊》、《相见欢》、《色,戒》、《五四遗事》、《怨女》(改写《金锁记》)、《半生缘》(改写《十八春》)、《小团圆》、《同学少年都不贱》,几乎又是数本《传奇》的体量。这还不包括她用英语写作的长篇小说《粉泪》《北地胭脂》《雷峰塔》《易经》《少帅》等。

前半生,她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后半生,她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所谓“绚烂归于平淡”者,即是小说中传奇成分的减少、反传奇风格的增加——她从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变成刻意淡化情节的作家。各种反高潮的运用,穿插躲闪的写法,令她后期的小说比起从前“第一眼美人”般的惊艳,更多出许多“犹抱琵琶半遮面”。后《传奇》时代,她的文字密度在降低,文字间的褶皱却越来越密——精工雕琢到能够单独摘出来奉为“张氏经典语录”的艳异句子越来越少,平淡而近自然中的“意在言外”却如绵里藏针一般密密插下。若说早期“张腔”尚可模仿,后期的“张调”则连祖师奶奶的信徒都无从下手。但这种含蓄,也很容易被视作语焉不详;加上“笔致比从前更加故意艺术化地败兴,煞风景”(万燕语),显然这反传奇就不会如传奇一般受人喜欢。但以张爱玲年龄、阅历、处境的改变,要她在写作上重吃《传奇》的回头草,恐怕再无可能。

多年坚持写作遂了她的志愿,也为她聚拢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挚友——宋淇夫妇、夏志清、庄信正,这些为数不多的挚友其实都是“张迷”,为其文字魅力所俘,甘愿身作推手,甘效犬马之劳。正如张爱玲自己总结的:“我向来得到人的帮助总是从文字上来的,单靠个性从来没有用,这是实话。”

左上图:洛杉矶好莱坞区, 张爱玲在金斯利北街(kingsleydrive)1825 号305室公寓居住了11年。她在这里完成了《红楼梦魇》、英译《海上花》、《色,戒》等重要作品。她也是在这里完成了重归中文文坛的转身。图片提供/ 淳子中上图:这是金斯利北街公寓底楼的公共客厅,庄信正曾在此坐等张爱玲。图片提供/ 淳子右上图: 雷诺公寓(RenoSt.) 翻垃圾事件中张爱玲居住的公寓。图片提供/ 淳子

当年,张爱玲的作品在宝岛难觅踪迹,更添几分大师的神秘感。但文艺青年虽不见其作品,已知有此高人。所以,张爱玲1961年的台湾之行,看似“接到赖雅中风消息匆匆结束”,实则早在不经意间被当时“接驾”的台湾文艺青年奉若神明——当时还是学生的白先勇、王祯和、陈若曦,后来都成为台湾文坛的知名人物,而他们推崇的张爱玲,自然更是百鸟朝凤。

1967年,张爱玲终于在蛰伏多年之后又交上了好运——经宋淇推荐,台湾皇冠出版社与她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在次年出版了她的第一套“全集”,一时间洛阳纸贵,如印第安那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庄信正所言:“有井水处,皆读张著。”

经年的低气压终告一段落。张爱玲有了稳定的版税收入,不再需要时时为自己寻找谋生的副业。她离开了“一年总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感冒”的北加州,经再三考虑决定前往洛杉磯好莱坞区定居——气候温暖,更重要的是,大城市,能够“听市声”。像她曾经在《公寓生活记趣》写过的:“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

文名再起,纾解经济压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恐怕张爱玲更加能够体会什么是“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整个70年代她反倒“沉溺”于学术研究——英译《海上花》,详解《红楼梦》——所谓的“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本来英译《海上花》只是60年代末驻哈佛女校时的工作,详解《红楼梦》也只因为她在写《怨女》序言时提到几句《红楼梦》,哪知“因为兴趣关系,越写越长,喧宾夺主,结果只好光只写它,完全是个奢侈品,浪费无数的时间,叫苦不迭”。

寄情于金陵钟鼎之家,神游于上海长三书寓,对张爱玲来说都未尝不是乐事,但时间这么一豪掷就是十几年下去,自己的创作反而锐减,也颇可惜——她自言整天“处于无事忙状态”,考证之余就看看书,反倒写了长达数万字的散文《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

张爱玲的中国题材小说,或许至此已经写完。她曾说:“我在大陆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材料不多,也过时了,变化太大。”到美国十多年,似也不曾真正扎根异国、融入西方语境、获取他乡全新的写作素材。早年她还曾随赖雅采风式地游历纽约、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提议去看脱衣舞等“民俗”,但到60年代末即已放弃英语小说创作。

1984年,《读书》和《收获》两本杂志先后发表了柯灵的《遥寄张爱玲》,《收获》更重刊了《倾城之恋》。

她这厢“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港台的读者嗷嗷待哺,偶尔“出土”的一篇张爱玲中学时代小作文都异常惹眼。前有唐文标之流,搜遍美国图书馆,将她早年在上海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未完成小说《创世纪》《连环套》都“挖坟”发掘出来,强行抢出盗版;后则张爱玲本人被逼下场,将早年文字编成《余韵》,近年新作织为《续集》,交由皇冠出版官方作者认可版本。

“当时为张爱玲的1000字争到头崩牙裂的杂志社实不在少数。”宋以朗说,“张爱玲虽然新作少,但旧作却好似‘长春树,年年有(开花结果)’,意外地能够一直有‘新’作问世,维持住她的高人气。”即便是那篇数万字比较枯燥的《谈看书》,也被供奉在副刊头条,连载长达九天,以飧读者。(直到宋以朗在张爱玲的故纸堆里发现宝藏、2009年小说《小团圆》出版,人们才发现,原来70年代自谓“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张爱玲,其时正在密谋一个大动作:将曾经的英语小说《雷峰塔》《易经》改写为中文《小团圆》。)

长春树的种子飘到大陆,又落得一片开花结果——1984年,《读书》和《收获》两本杂志先后发表了柯灵的《遥寄张爱玲》,《收获》更重刊了《倾城之恋》。次年,上海书店将1946年版《传奇》重新影印出版,成为内地在80年代最早出版的张爱玲作品。同是1985年,华师大教授钱谷融在编给外国留学生的现代文学教材里收录了张爱玲小说《花凋》,这是她的小说首次进入内地高校中文教材。

陈子善从1986 年开始张爱玲考据研究。

左下图:陈子善编著的第一本张爱玲研究成果《私语张爱玲》,1995 年出版。右下图:1985 年上海书店将1946 年的《传奇》增订本重新影印出版,封面由张爱玲的朋友炎樱设计。

“我记得第一个提出给张爱玲重新评价的,是作家姚雪垠。”据陈子善教授回忆,“1981年,他就曾给《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的编者写信,提及此事。尽管只有一句话,但确实比柯灵更早。”

陈子善本人对张爱玲的研究始于1986年底:“因为改革开放,很多被遮蔽的作家重见天日:沈从文、梁实秋、徐志摩、胡风、曹禺……一大批新发现中,张爱玲是最大的惊喜。真正好的作品自有生命力,迟早会得到读者的承认。即使我不发掘,早晚也会被发掘。”

张爱玲“浮出历史地表”,大陆读者重新发现了她,新到曾经闹出个笑话——据作家阿城回忆:“记得是八四年底,忽然有一天翻上海的《收获》杂志,见到《倾城之恋》,读后纳闷了好几天,心想上海真是藏龙卧虎之地,这‘张爱玲’不知是躲在哪个里弄工厂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就如此惊人。”

可憾此时的张爱玲正深受“虫患”之苦,为避跳蚤,辗转在各个汽车旅馆之间,最多时每天都要忙搬家,每周都要换旅馆,如此居无定所的生活竟持续了三四年之久,无论对健康还是写作都造成巨大的影响。“三搬当一烧”,英译《海上花》的定稿和《对照记》的定稿都曾在搬家中遗失。直到1988年,张爱玲才终于暂别虫患,再度迁入公寓定居,却在短短两三个月之后又被“私生饭”突袭——台湾记者戴文采去洛杉矶张爱玲住处“翻垃圾”,彼时的张爱玲已经红到连住所垃圾堆里的一粒脱脂棉都能成为新闻,但素以个人隐私为重的她被这种私生饭吓到“毛发皆竖”,马上就像躲跳蚤一样又搬了家。个人住址再不公开,连出版社的人要寄样书都只给邮箱地址,为避跳蚤,更为避人,从此开始了彻底离群索居的生活。她越是神秘,反而越激发读者的好奇,乃至于连毫不浪漫的跳蚤之祸,都被拿来与当年的名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相附会。这一场“天才梦”,观众倒比当事人入戏更深。

1992年,皇冠在台湾出版了张爱玲大全集,而在大陆,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张爱玲文集》(后增补至五卷),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张爱玲散文全编》。据当时安徽文艺的总编辑回忆,最初只是把张爱玲当作一个冷门作者来做,起印只有三千册,后来就火起来了,不断加印,盗版商也拼命盗版。安徽文艺大概卖了一二十万册,而市面上的盗版却可能是他们的好几倍。随着全集的陆续出版、张爱玲评论文章的一再写就,世纪之交,张学忽成显学,传奇再度登场——却不知大洋对岸,日渐体弱的张爱玲已经悄悄立好了遗嘱。

传奇余韵,未完待续

2020年9月,许鞍华导演的《第一炉香》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这是她执导的第三部张爱玲电影,而第一部一直要追溯到1984年的《倾城之恋》。

想当年,《倾城之恋》筹拍,故事的发生地浅水湾饭店,却早于一年前被夷为平地——邵氏知道要拍电影,赶紧去施工现场把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回收,在邵氏影城重建还原了一个浅水湾饭店以供拍摄。可见拳拳之心。尽管电影并不尽如人意,给到张爱玲的版权费用却甚是不菲。或许也正还上了当年抢拍《红楼梦》令张遭遇“此生最不愉快的五个月”的人情债。

其实张爱玲在世期间从未得见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无论是《倾城之恋》还是《怨女》《红玫瑰与白玫瑰》,都只知其事,未见真身。她故世后才诞生的《半生缘》《色,戒》乃至今日之《第一炉香》,更无从谈起。在世的最后几年,她还曾收到王家卫导演寄去的《阿飞正传》录影带,称想拍摄《半生缘》。而她的回答是在1995年写信告诉皇冠:“《半生缘》我不急于拍片,全看对方过去从影的绩效。……不知道你们可听见过这名字?”1995年的王家卫应当早富盛名,足见张爱玲已与香港影坛疏离良久。

张爱玲不曾见过她小说改编的电影,但这些电影的诞生,却令她再次“破圈”成名。虽然人人竟知“张爱玲的东西不好碰”,每隔几年总有胆子大的电影人敢于一战。宋以朗笑称:“《第一炉香》威尼斯扬名之后,说不定很快有人来找我要《第二炉香》的版权。”

这些年来找宋以朗要电影改编权的不在少数,他自有一套甄别方法:“看导演,看制作班底,更重要还是看来人的应答——有些人你问他编剧准备请谁?回答说没有头绪,那就请他有头绪了再来;有些人倒是应答如流,连男女主演人选都确定,更令人生疑:你版权都没拿到,就能请到这些名演员了吗?”

左上图:2020 年许鞍华再导《第一炉香》。右上图:张爱玲几十年念念不忘的《海上花》,后来被侯孝贤拍成了电影。

《第一炉香》前后也经历多年辛苦:“一开始找不到合适的导演,许鞍华年纪大了,只肯做监制,后来才从监制,慢慢求成了导演。”

与电影同样为“张爱玲热”烈火烹油的,还得数宋以朗这些年来对遗作孜孜不倦的挖掘。寻常做张学研究的,非得跑遍海内外图书馆方可得豆腐干大小的一块资料,但宋以朗不同,他不出家门就有宝山一座:张爱玲与他父母多达700余封书信的鸿雁往来,张爱玲嘱托宋淇夫妇继承的遗产,都让宋以朗自然而然地成了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

继《小团圆》《雷峰塔》《易经》《少帅》等的发掘之后,2020年,值此张爱玲百年诞辰之际,宋以朗将宋氏夫妇与张爱玲的752封书信、计60多万字整理成《纸短情长:张爱玲往来书信集(I)》和《书不尽言:张爱玲往来书信集(II)》出版。自此,才可以说一句——张爱玲真正的传记终于可以开写了。

想当年《小团圆》横空出世时,电话号码簿一般的出场人物,曾经在读者间激起一场“对号入座”的侦探游戏。而今书信全集发表,声浪也许比《小团圆》更大——前者毕竟是小说,后者却是字字有来历。至于其中有多少能与《小团圆》互证,在未见到书信全集之前,一切尚是个谜。

“张爱玲研究为什么一直難做,因为她人生中有不少空白阶段不为人知。陈子善教授曾说,做一个作家的研究,最基本的是先确立创作年表——但张爱玲连年表也很难做,有些小说她写了不愿意结集出版,有些写过自己也忘了。”宋以朗说,“从前张爱玲的传记,虽然有不少年代的缺漏,但创作者大都是学术界人士,写作态度严谨;而自《小团圆》以后,市面上反而一下子冒出50多本传记来,每一部都想着出奇制胜,拿小说情节直接就用,甚至还会自己发挥想象杜撰——大肆渲染张爱玲去世前身着赭红色旗袍之类,看了令人发笑。”

一切家当都拿出来了,他的责任已经完美尽到,没有辜负当年张爱玲的嘱托。

而今书信全集出版,一方面可以丰富严谨的传记,另一方面,也让张爱玲的下一步研究变得更为一叶轻舟——“你可以专门研究她的电影剧本创作,研究她的翻译作品,研究她的英语创作……宏观微观,都是题目。”他说,“从前你在小说里认识一个张爱玲,后来你又在电影里认识一个张爱玲,但是现在,你可以从书信里了解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张爱玲——书信集里有张爱玲那么多条线索,抓住一条,你就能寻踪问迹,找到全新的张爱玲。”

长期以来,宋以朗总对一件事不满:“为什么大家忆述张爱玲,老是热衷于回忆她当时穿了什么衣服,人是什么样子?在演讲、讲学的场合遇到她,不应该追忆一下她当时到底讲了什么吗?”

2010年出版《张爱玲私语录》时,宋以朗曾写下不少解释文字。但这一次编书信全集,他决定不再解释——他只提供做菜的原材料,不用半成品去匡限读者的味蕾,“我不给意见,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他们自己的张爱玲”。

左下图:宋以朗发掘“出土”的张爱玲自传式小说《雷峰塔》《易经》。右下图:宋以朗最新编著的《纸短情长:张爱玲往来书信集(I)》和《书不尽言:张爱玲往来书信集(II)》。图片提供/ 皇冠文化集团

宋以朗在香港家中(2020 年6 月) 供图:宋以朗

从2003年回港照顾母亲发现“张爱玲遗物的箱子”到2020年,17年间,这位文学遗产执行人终于掏空了家中宝山。那些传说中有而实际上并没能在宝山中发现的创作——《描金凤》、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僵尸》《孝桥》、关于苏青与他小叔的长篇Aroma Port、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书、赖雅遗物中张爱玲的回忆录手稿、关于“灵异”的散文、关于“人虫大战”的散文……也许没有就是没有。宋以朗在书信集的序言中写道:“我这个张爱玲遗产执行者也终于可以隐退。”

在采访的尾声,他用平静的语气告诉记者:“我家里已经没有宝物了。”旁人听来伤感,但在于他也许反而是种欣慰——一切家当都拿出来了,他的责任已经完美尽到,没有辜负当年张爱玲的嘱托。

将来的“张学”,还能不能继续成为一门显学?当张爱玲被流行文化过度消费,偶像明星一般的市场定位是否会折损她的文学价值?下一个百年的张爱玲,也许仍整排屹立在书店畅销书架之上,流传在各种“张氏经典语录”甚或鸡汤式的伪“张爱玲说过”之中;又或者在成功学流行的年代被进击的正能量打得落花流水,在文学式微之中失去容身之地,重又埋沒于故纸堆吃灰,等到半个世纪后被当作“2070年代的文学新人”挖掘发现,再度重见天日——皆有可能。

时代仓促之中,身为她的读者,此刻只能像她曾在《对照记》里形容自己祖父母那样,平静地说一句:“她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作者:阙政

第4篇:张爱玲经典语录 经典句子​张爱

1,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或许不在我身边。在我想要依靠的时候,你也不会适时地出现。在我需要安慰的时候,你的声音只能在电话里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你的身影只会出现在天边……

2,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的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3,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4,一个人 ,如果没空 ,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 , 一个人 ,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 , 一个人 ,对你借口太多 ,那是因为不想在乎.

5,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6,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7,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8,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9,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10,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这是什么理儿呀?不爱又何来的爱情呢。

11,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12,有 两种女人很可爱,一种是妈妈型的,很体贴,很会照顾人,会把男人照顾的非常周到。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会感觉到强烈得被爱。还有一种是妹妹型的。很胆小, 很害羞,非常的依赖男人,和这样地 女人在一起,会激发自己男人的个性的显现。比如打老鼠扛重物什么的。会常常想到去保护自己的小女人。还有一种女人既不知道关心体贴人,又从不向男人低头示 弱,这样的女人最让男人无可奈何。

13,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14,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什么。

15,若只是喜欢,何必夸张成爱。若只是多心,何苦虚张成情。若只是微凉,何必虚夸成殇。 若只是微苦,何必虚说成殇。若只是多情,何苦句句是恋。若只是心痛,何必说成心碎。若只是神伤,何必虚说成怨。

16,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17,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18,阳光温热,岁月静好。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19,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20,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21,能够爱一个人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考验。

22,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

23,不爱是一生的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

24,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25,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也总有个人不爱你。

26,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27,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28,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

29,有些人一直没有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有些爱一直没有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30,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

31,一个知已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32,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已经用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最可喜莫如‘克服困难’,每次想起来都重新庆幸。

33,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34,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你。

35,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36,或许这世上,每一段爱情,初见时都冰洁如水,散场时则落木潇潇。

37,因为爱你,我更自爱。因为爱你,我知道我存在。因为爱你,我在成长。因为爱你,我对快乐和痛苦都有了深刻的感受。因为爱你,我才知道人生有许多无法满足的事。

38,硕达无比的自身和这腐烂而美丽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栓在一起,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

39,我们最怕的不是身处的环境怎样,遇见的人多么可耻,而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无法将自己与他们界定开了。

40,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41,有些话不说,不代表不了解,有些人不见,不代表就遗忘。

42,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43,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44,以年轻的名义,奢侈地干够这几桩桩坏事,然后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开始担负,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45,有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感受,比如: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

46,人们总是在幸福接近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47,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48,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49,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 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50,我知道一定有一个人在等我,在等我的回头。

51,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52,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53,通往女人灵魂的通道是阴道。

54,幸福真的不远,几乎触手可得,却生生擦肩而过。

55,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56,人生可以讽刺到,明知道这是一场戏,却依然演的如此逼真,演到尽头。

57,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58,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又怎能长大呢?

59,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60,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61,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62,只要不发生关系,等到有一天再见的时候,那滋味才叫好呢!已有过关系,那就完全不对了。

63,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特殊的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极其神秘。

64,该走的都已经走了,该留下的也没有留下 我放弃我的一切,背上年轻的心,继续着我的人生孤旅。

65,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终究不多,时代是这么的沉重,不容我们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

66,男人做错事,但是女人远兜远转地计划怎样做错事。女人不大想到未来——同时也努力忘记她们的过去——所以天晓得她们到底有什么可想的!

67,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68,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69,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70,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71,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

72,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73,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74,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

75,不要轻易放弃一个每天都会想念的人。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几个。即便在一起要吃很多苦头,咬咬牙也就过去了。生活的苦,会随光阴淡去。但失去挚爱的疼痛,时间也无法洗涤。多年后仍能让你心痛的,是当年轻易放弃的真爱。

76,誓言的“誓”和诺言的“诺”都是有口无心。

77,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78,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79,我们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80,彼此都有意而不说出来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因为这个时候两人都在尽情享受媚眼,尽情的享受目光相对时的火热心理,尽情的享受手指相碰时的惊心动魄。一旦说出来,味道会淡许……

81,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相见不如不见。 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 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 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82,爱情和人品没多大关系,从前有个女同事跟我说她喜欢射雕里的杨康,不喜欢郭靖,我很惊奇,爱坏恨好?后来想想,也没什么,杨康认贼作父,卖国求荣是不对。可他对爱情却很执着,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享有爱情?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古惑仔也有古惑仔的爱情。

83,时代 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 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84,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85,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86,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被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意,却不明白。

87,爱到最后,是什么都没有了,唯一能听见的就是破碎的声音,一天,两天,三天,……变成了一把剑,刺得他们烟消云散了,刺得他们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没有了,最后,这就是爱情的结局。

88,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89,走错了路,要记得回头;爱错了人,要懂得放手。别去打扰那些已活在你记忆中的人,也许这才是最适合你们的距离。

90,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91,没了灯,世界就暗了;走了心,人差不多就废了;正年轻,不加把珍惜,再过两年,也就老了!

92,能开口说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能离开的人,便不算爱人。

93,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为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94,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95,真正的失望不是怒骂,不是嚎啕大哭,也不是冲你发脾气,而是沉默不语,是你做什么我都觉得和我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96,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97,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98,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99,没伞的挨着有伞的人走,靠得再近也躲不过雨,反淋得更湿。倒不如躲得远远的,就是无伞也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即使不靠近,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阳光天地。

第5篇:张爱玲作品

张爱玲生平 张爱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 年 9 月 30 日出生於上 海,原名张煐 1922 年迁居天津。 1928 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张爱玲作品典藏版 1930 年改名张爱玲 1939 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 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 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 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 苏青和胡兰成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1944 与胡兰成结婚 1945 年自编《倾城之恋》在 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 年与胡兰成离婚 1952 年移居香港 1955 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 适 1956 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 《 留 情》 《情场如

下。写小 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 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 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 《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梢公把他一推,险些儿掉下水去,定性看时, 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 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我若没有她,后来亦写不成《山河岁月》。我们两 人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爱玲 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 不着理论逻辑,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 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从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 弦正柱。

———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 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于她又有什么损失?

“张爱玲”除了是古井,还是紫禁城里头的出租龙袍戏服,花数元人民币租来拍个照,有些 好看,有些不好看。她还是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 膻,闻鸡起舞中的鸡……

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李碧华

文学史上的异数:旷世才女张爱玲

第6篇:张爱玲经典语录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爱》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缘》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之恋》(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长满了虱子。 张爱玲三恨

张爱玲,一个永远的贵族,她的“出名要趁早”言论早就成为超女和超男们的座右铭。《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倾城之恋》,当然还有她的《红楼梦魇》。《红楼梦魇》中张爱玲研究红楼梦的作品,她曾以红楼人物宝玉的“绿蜡春犹卷”斗胆对上一句“红楼梦未完”。红楼梦魅力在于她的不完整性(高鄂、程伟元续书不算),没有人看到人物的结局,到了八十回,就缺失了。梦没完,所以对梦的结局就有多种猜测,加上梦前的种种若隐若现、欲说还休的线索,每一个有都会设计结局,N种结局,只可惜雪芹写的结局只有一种,当然他自己在写时也可能设计了无数种结局,他以天才般的只定了他认为最符合他自己天才的结局。可是天妒英才,让他的天才在八十回后嘎然而止。不论你是不是坐在剧场里,舍不得走,可惜幕硬生生地谢了,结局没看到,好象剧本上有,愣就是没演。

张爱玲不由得发出生至少是她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其实红楼梦是梦完了,要不怎么会有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梦虽完,大家没看到,总认为梦未完,人生最难过莫过于此了。

实际上从脂评语,大家都认为曹公是至少是大概完成了红楼梦的初稿,只不过有的回目被借阅者丢失了(四恨),有的自己还没敲定,可能还有穿插,也可能他一边写,外边就在一边传抄,估计与金庸有一拼(报社是每天等金庸写好一段,就连载一段),可惜曹公书法太好(五恨),有点潦草(恐怕相当的潦草),外面传抄,由于知识结构差距太多,好多抄错了,一版错了,二版(其实还是手抄本)能不错吗,又二版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将错误放大下去,结果诞生了红楼分支学——版本学,又流到了国外,有圣彼得堡版、美国、大英帝国的也有,估计全球不知哪个角落静静地都躺着不知是谁抄的版本,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胡适逃到台湾时只带动了一本书,那就是他自己淘的脂评甲戌本,这可是周汝昌老先生借后感觉书太珍贵了,在胡逃跑前还给胡的,也算是一段佳话。文革中,有一人声称在自家的先人留下的藏书楼里看到与程甲本八十回后完全不一样的完整的红楼梦,可惜后来离奇散失了(六恨)。

张爱玲有三恨,我们是安徽老乡,我斗胆加了三恨。 我常常会读张爱玲。

今天一早,起来又读张爱玲的《女妖》。

张爱玲的华美和悲戚都在于她的爱情。我很迷恋她度过的哀怨并且华美的一生。

如果不以尊荣而论,我也欣赏她的敢爱敢恨。

她爱上胡兰成的时候,自己已经光芒万丈。胡兰成只不过当时文化圈的一混混儿。但是,他描写看到胡兰成的感受:“见到你的那一刻,我很低微。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像尘埃里开出了花。”多么的惊心,多么地幸福!

这样的一个女子,抗战胜利后,因为胡兰成,她甚至连带背上文化汉奸的恶名,加上胡兰成对感情的始乱终弃,终于让她死心。纵使这样,她对陷入四面楚歌、颠沛流离的胡兰成还施以援手,将自己两本书的稿费30万元寄给胡兰成,在分手的书信里,她这样写:“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使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怎么看来,凄楚比决绝多,血性比仇恨浓。

这个胡兰成,是让张爱玲太委屈了。不说胡兰成认识张爱玲之前的纠结,单是在他与张爱玲结婚后,也从未断过勾搭外面的女人(即使在逃难途中,还勾搭上范秀美)。最可恨的一次是,胡兰成在外面让女人怀了孕,还跑来让张爱玲帮着去打胎,那一次,张爱玲气得咬牙疯掉,最后还是给了对方一副镯子,像生生欠了人家的。这个时候的张爱玲,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忍气吞声得一点不高贵不强势。因为,爱情是她生命里最噬骨的东西,她要放低尊严抓牢她。

是的,很多人已经哀婉甚至从内心有责备了:张爱玲辛苦爱着的,把青春给搭上的,怎么会是这样一个有着政治错误、生活极度混乱的男人?但是,我们真的该责怨她爱得愚钝甚至罪错了吗?不可以的吧,为爱柔弱的女人,恰恰是写真了女人的。

张爱玲童年过得很哀怨。父母很早离异。在父亲少爱而禁锢的情形下生活,养成了胆怯而需要保护的心理。所以,张爱玲的爱里,安全感和被疼爱是第一的。她找到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张爱玲爱过的男人,都比她有经验。那样的经验及花言巧语,是很能迷惑经历单纯的女性的。胡兰成是,后来的赖雅也是。可惜,两人都只是感情上的玩家,没一个省心的。张爱玲不缺钱,不缺才华,她爱上一个人, 不会是因为世俗的理由。她只依从内心的崇拜就可以了。所以她说:女人要崇拜才快乐。而她的崇拜很简单:只要那个男人是可以带给他身心快乐的男人,就足矣。女人啊~~~

所以,写了很多爱情故事的张爱玲,自己是一个爱情的悲剧角色,浑然不觉。甘心得很彻底,迷惘得也彻底。

我有时在想:是不是文人都会有这样爱的愚昧呢?

好在张爱玲还说了这样聪明的一句话,警示和启迪女人:不幸的女人终生忙碌却两手空空,幸福的女人左手抓钱,右手抓爱。

这个女人咋就这样有才呢?她说得真经典啊。我疑心张爱玲有一双穿越时光的慧眼,她看到了今天:如今,几多的女人就是左手抓钱、右手抓爱的女人啊。

但是,世俗得幸福的女人比满身心只要装爱的张爱玲,几多的失却色彩和生动啊。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白玫瑰》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更衣记》

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倾城之恋》

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半生缘》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八春》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2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之恋》 3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4 、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

5 、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 ─ -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豪。

6 、狂喜的人,我还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心理,你们这种谦逊得过份的人,我简直没法了解!

7 、装扮得很象样的人,在象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

8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9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10 、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11 、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份来。

12 、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13 、有人共享,快乐会加倍,忧愁会减半。

14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15 、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

16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17 、“牵手是一个很伤感的过程,因为牵手过后是放手。”

18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19 、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20 、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无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富于自信心与同情--积极,进取,勇敢.

21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爱》

第7篇:张爱玲经典语录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3、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 )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张爱玲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出自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

4、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出自张爱玲的《传奇》再版序

5、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

6、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藉口——出自《张爱玲语录》

7、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出自《张爱玲语录》

8、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出自《张爱玲语录》

9、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出自《张爱玲语录》

10、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出自《张爱玲语录》

11、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出自《张爱玲语录》

12、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出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

13、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狼籍的黑白的瓜子壳——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

14、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出自张爱玲的小说《花凋》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15、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第8篇:张爱玲经典对白

张爱玲经典对白,句子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2、天完全黑了,整个世界像一张灰色的圣诞卡片。

3、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4、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5、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6、白玫瑰是圣洁的妻,红玫瑰是热烈的情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是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7、一个人出名到某种程度,就有权利胡说八道。

8、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9、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10、她听说过,有一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着随时放一些出来点缀他的花园。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

11、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个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

12、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无庸讳言——有美丽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丽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分别。

13、女人有改变主张的权利。

14、男子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爱上了她的灵魂。唯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15、这穿堂在暗黄的灯照里很像一节火车,从异乡到异乡。火车上的女人是萍水相逢的,但是个可亲的女人。

16、女人还没得到自己的一份家业,自己的一份忧愁负担与喜乐,是常常有那种注意守候的精神的。

17、你这样的好人,女人一见了你就想替你做媒,可并不想把你留给她自己。

18、人本来就是动物,可是没有谁像她这样肯定地是一只动物。

19、铁烈丝小而肥,白包头底下露出一张燥红的脸,一对实心的蓝眼珠子。如果洋娃娃有老的一天,老了之后便是那模样。

20、人生四大恨: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高氏妄改——死有余辜。

21、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别无生存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的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22、用别人的钱,即使是父母的遗产,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可是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传统权利,即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

23、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24、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

25、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26、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27、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28、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再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29、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

30、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个时代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

31、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32、对于大多数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

33、在文字的沟通上,小说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

34、天下事大抵如此——做成的蛋糕永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

35、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36、只有年轻人是自由的,知识一开,初发现他们的自由是件稀罕的东西,便守不住了。就因为自由是珍贵的,它仿佛烫手似的——自由的人到处磕头礼拜,求人家收下他的自由。

37、恋爱的定义之一,我想是夸张一个异性与其他一切异性的分别。

38、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了,而主题永远悲观。

39、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骗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

40、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

41、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实验。

42、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43、时间即是金钱,所以,女孩每花时间在镜子面前,就得每花钱在时装店里。

44、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45、漂亮的女孩子不论出身高低,总是前途不可限量,或者应当说不可测,她本身具有命运的神秘性。一结了婚,就死了个皇后,或是死了个名妓,谁也不知道是哪个。

46、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的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47、女人与狗唯一的区别就是:狗不像女人一样被宠坏了。它们不戴珠宝,而且——谢天谢地——它们不会说话。

48、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49、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50、做人做了个女人,就得做个规矩的女人,规矩的女人偶尔放肆一点,便有寻常的坏女人梦想不到的好处可得。

1.孤独的双眼沉默着,何时才被明亮发现,躲在黑暗角落的我

2.你的寂寞让我留恋,不小心回头看了你一眼,只有孤单的人会寂寞。

3.淡了,散了,不多,一点就够了,睡了,呼呼中,懂了?是的。

4.梦已逝,心已碎,留下只是在为离开做准备。

5.如果不要我,请离开我,留下,只是继续令我难过。

6.如果我能够继续等待,如果时间能够停留下来,如果……没有如果?

7.断了联络,断了思念,最后的希望已灰飞湮灭,心已疲倦,痛吗?不懂。

8.擦去脸上的泪水,却带不走心中痛楚的感觉。

9.爱就爱了,接受拒绝?简单的几个字却变了味,你无言的回应,我逃避的闪躲,为何?正面回答不会比现在更伤害我。不要坚信,他没回应总好过答应了无法承诺,那样心更炙热,他给不起,你还要吗?

10.愁绪吗?有点闷,一点孤独品尝一点寂寞。

第9篇: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在一般的家庭里,午后两三点钟是一天内最沉寂的一段时间,孩子们都在学校里,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家里只剩下老弱残兵。(《十八春》)

◆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人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正义是不会征服世界的,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十八春》)

◆女人有时候冷静起来,简直是没有人性的。而且真会演戏。恐怕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女戏子。(《十八春》)

◆男人对于女人的爱,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决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心经》)

◆穿得比平时破烂的人们,见了客,总比平时无礼些。(《花凋》)

◆人的理智,本来是不十分靠得住的,往往做了利欲的代言人,不过自己不觉得罢了。(《十八春》)

◆一个人老了,不知为什么,就有些惧怕自己的儿女。(《十八春》)

◆篱上的藤努力往上爬,满心只想越过篱笆去,那边还有一个新的宽敞的世界。谁想,过了篱笆,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空得眩晕。(《心经》)

◆一般生意人的通病,钱心太重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上面,所以总是念念不忘。(《十八春》)

◆一个规矩的女人,知道有人喜欢她,除非她打算嫁给那个人,就得远着他。在中国是如此,在外国也是如此。(《年青的时候》)

◆一个人一有了钱,就有了身份,就被自己的身份拘住了。(《十八春》)

◆越是残暴的人越是怯弱,越是在得意的时候横行不法的人, 越是禁不起一点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怜的脸相。(《十八春》)

◆只有年青人是自由的。年纪大了,便一寸一寸陷入习惯的泥沼里。不结婚,不生孩子,避免固定的生活,也不中用。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年青的时候》)

◆两个人要好到一个程度,中间稍微有点隔阂就不能不感觉到。(《十八春》)

◆在老太太的眼光中,她的小辈永远都是小孩。(《十八春》)

◆从小不为家里喜爱的孩子向来有一种渺小的感觉。(《花凋》)

◆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就不会变质了。(《十八春》) ◆有机会躲到童年的回忆里去,是愉快的。(《鸿鸾禧》)

◆穷人在危难中互相照顾是不算什么的,他们永远生活在风雨飘摇中,所以对于遭难的人特别能够同情,而他们的同情心也不像有钱人一样地为种种顾

本文来自:经典语录网(http://),原文地址:http:///zhangailing/2012/0603/16318.html

上一篇:凝心聚力促发展团建下一篇:工作报告与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