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23-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电视也迅猛发展起来。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拓宽了手机电视发展的道路,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丰富了手机电视的内容。手机电视的发展在面临着众多机遇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来自众多媒体的竞争和挑战。

关键词:手机电视;3G技术;三网合一

一、手机电视的发展现状

手机电视是以移动通信网络和数字广播网络为传输手段,以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为传输终端,传输和接收电视节目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应用。手机电视的本质是一种移动流媒体业务,是移动通信和电视媒体两大产业融合的产物,手机也因此被誉为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最初出现在日本,从2003年开始,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手机性能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纷纷推出手机电视业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始于2003年10月,海南广播电视台首次通过移动和联通两家手机网络向用户发送了亚洲博鳌论坛的视频新闻。2005年1月,上海移动推出了免费试用的手机电视业务,此后,湖北、四川、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相继开通手机电视业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手机电视首次参与了奥运报道,2009年1月陕西省首次对人大和政协“两会”实现手机直播。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手机终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尤其是3G网络技术的成熟以及手机电视内容的不断丰富,手机电视业务将会迅猛发展,手机电视将成为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们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手机电视面临的机遇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

2009年年底,我国的手机用户总量已经达到了7.4亿,比2008年净增6925.9万户,手机用户总量超过了整个欧洲国家手机用户的总和,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尤其是随着3G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进一步推动了手机电视的发展。截至2008年我国手机电视市场规模达23亿元,手机电视用户达到120万。2008年底广电总局表示,将筹资百亿资金发展手机电视业务,预计到2010年,手机电视用户将从120万提高到5000万,极大地促进手机电视业务的飞速发展。

(二)不断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发放3G牌照,宣告中国已经全面进入3G时代。3G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机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大幅度提升,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能够在手机网络中快速传输。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我国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我国第一代手机电视是基于2.5G移动通信技术的一种流媒体影音直播和点播业务,其传输速度在11kb/s—25kb/s。而移动网络只有达到200kb/s的网速,手机电视的声音和视频传输效果才能实现和模拟信号一样的效果。因此,第一代手机电视技术严格意义上还称不上电视。3G技术应用后网络传输速度达到2mb/s以上,彻底解决了因网络拥堵而造成传输不畅的现象。3G手机终端技术的发展也为手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G手机不仅具有智能、屏幕大、待机时间长等特点,而且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大大加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能够直接登陆互联网并下载信息、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很多3G手机还自带摄像头,用户可以利用3G手机进行视频对话、视频会议等等,甚至一些高像素的3G手机还可以跟一般的数码相机媲美。

(三)制播分离模式的出现

制播分离通俗地说是指实行适度的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相分离,除了新闻、社评等发挥导向作用的节目由电视台制作外,其他电视节目则放手由社会力量制作,电视台负责对节目进行规划、评估、审核、收购和播出。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各司其职,共同有效地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降低成本,提高电视节目的总体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电视台还在采用制播合一的体制,这种制度在运作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如成本难以有效控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等等。由于没有竞争,没有经过市场的考验,节目质量难有大的提高,电视台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包袱。因此,一些专家们呼吁电视媒体实施制播分离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008年12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栏目率先实现制播分离,随后,天津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上海文广等将一部分栏目实现了制播分离。随着制播分离模式的广泛推广,手机电视的内容来源比以前更广泛,内容也更丰富,更精良,更多元化。手机电视用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依托手机电视这个新的平台,用户们接收到的节目内容也将会越来越丰富。

(四)三网合一的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广电和电信之间行业分割明晰,不能相互进入。手机电视涉及到广电和电信两个行业,广电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节目内容,而电信部门拥有成熟的通信网络和庞大的用户群体,互不进入的政策约束严重制约了手机电视的发展。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争论了十二年的“三网合一”议题终于得以明确的确认。三网合一的政策出台将会加快广电与电信的合作步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迅速提高手机电视的发展速度。

三、手机电视面临的挑战

(一)手机电视技术的不成熟

由于目前手机电视技术还不稳定,许多手机用户还无法体会到手机电视带来的便利,即使是3G网络技术也没有完全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虽然3G网络所提供的高速传输速率能使手机电视的声音、视频效果有很大改进,但3G网络的带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大量手机用户同时在线收看电视节目时,将造成网络拥堵甚至瘫痪。此外,手机本身的很多特点也给手机电视的发展带来诸多不便,首先,手机屏幕尺寸小、视频质量低,视觉效果比传统电视要差很多。其次,目前手机电池的待机时间短,在线收看电视只能持续使用一小时左右,不但不能让用户尽兴,而且也会影响手机其他功能的正常使用。第三,支持手机电视的手机终端需要高速处理音频和视频数据的芯片,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手机的成本,昂贵的手机电视终端也将成为手机电视用户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不健全的商业模式

手机电视的产业链包括内容产生、内容整合、网络运营、终端提供、系统支撑等五个环节。复杂的产业链势必会影响各个运营商的利润,而且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电视产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和收视费用,其中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但是手机是一种私密性很强的媒体,在手机上播放广告显然不能被受众所接受。但是,如果不在手机电视上播放广告,而依靠收视时间来收费必然会提高收视费用。因此,目前无论是在手机电视比较领先的国家还是正在探索中的我国,其盈利模式都还在积极探讨当中。

(三)资费过高阻碍手机电视业务发展

目前,我国手机电视收费方式主要是流量费用加内容服务费的方式,流量费由运营商收取,内容服务费由SP收取,由于运营商占主导地位,内容服务费目前一般都在捆绑免费期。按照目前中国联通手机电视业务的收费标准,每分钟流量费用高达12元,看一小时就要720元,这样的资费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很难接受。即使是在目前资费包月的情况下,其费用也不便宜。2009年8月,移动电视CMMB运营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对外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体验活动:至2010年6月30日,用户只要花36元即可免费收看包括加密节目在内的6套电视节目。联通公司也出台了3G手机电视节目的收费标准,单个频道包月32元/月,CCTV的6个频道打包包月38元,单个频道包天的费用则分别是6元和8元。目前有线电视每月缴纳13元收视费就可以收看数十套节目,手机电视收费标准与有线电视相比明显偏贵。让运营商为难的是,如果定的太低,很难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营,太高则影响手机用户的发展。因此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费模式,是运营商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四)节目内容与传统电视同质

目前,手机电视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传统电视,如中广卫星移动的节目大多来自CCTV-1,CCTV-5等频道。然而由于手机终端的移动性、屏幕小等特点,用户对手机电视内容的需求与传统电视有所不同。传统电视以小时为单位的编排节目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手机电视的需求,这就需要运营商们考虑为手机电视制作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节目内容,如精彩片段、小短剧、娱乐小游戏等等。目前我国手机电视的内容资源较为贫乏,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果不考虑手机屏幕小、移动接收等特点,而简单的把传统电视的内容不加选择的传送到手机上,不仅浪费大量的流量,而且对于用户来说也毫无吸引力。因此,需要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加入到手机电视的建设行列中来,不断满足手机电视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多创新性的手机电视内容。

(五)来自其他媒体的竞争

目前,手机电视还面临着其他众多媒体的竞争压力,如传统电视、互联网等等。传统电视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用户群体还是播出内容都已经成熟,尤其是传统电视收费低,节目内容丰富,传统电视的地位还没有那一种媒体能够替代。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它汇集了全国电视机构每天播出的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节目,将优秀的节目内容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一个庞大的以网络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数据库,并通过部署全球镜像站点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随着手机用户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将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通信技术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内容提供商的加入,也将为手机电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手机电视的发展不仅需要新的通信技术来支撑,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战略研究,加强市场规划和政策制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手机电视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赵芳.手机电视传播特征和节目制作对策[J].新闻爱好者,2009(8).

[3] 北京博通智信咨询公司产业研究部.手机电视成移动增值新星 机遇与挑战并存[OL].http://www.cnii.om.cn/20070108/ca406724. htm.

作者:张国平

第2篇: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摘要】基于碳减排的约束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兴起,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型金融——碳金融也得到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和金融市场发育还比较落后,碳金融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要推动碳金融的发展,需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自身应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政策环境,加强市场建设,积极推动低碳金融的发展,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机遇 挑战 节能减排

近些年来,伴随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碳金融也在全球得到迅速兴起和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各国抢占未来经济先机和“制高点”的关键,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如火如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和金融市场发育还比较落后,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促进我国碳金融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碳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1.碳经济与碳金融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石油和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摒弃以前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先低端后高端的发展模式的途径,是资源环境保护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金融,简称碳金融,是指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项目和技术的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权交易等金融活动,是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期,低碳经济的发展迎合了金融资本流动性过剩和世界经济金融应对温室气体的两大难题的要求。碳金融能发挥“碳货币”的职能,通过碳金融服务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汇聚在低碳经济领域,从而推动了低碳经济时代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的发展。因此,碳金融是产业结构调整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碳交易”市场机制,包括项目的交易和碳交易配额的交易;二是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介入的碳金融活动,包括期权市场、碳减排期货、碳排放信用等衍生品;三是商业银行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等。

2.碳金融的发展

碳金融强调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金融与环境的关系,更加注重通过金融手段来改善环境。《京都议定书》 明确了发达国家在2008到2012年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并制订了“联合履行”、“国际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的三种机制,核心在于发达国家可在本国以外地区取得减排的抵销额,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现在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及政体更加重视低碳金融的未来发展,并着手从发展战略、交易机制、经济模式等层面进行积极谋划。近年来,碳交易规模增长迅速,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逐渐变为具有流动性和投资价值的金融资产,之后并初步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产品、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欧元为主要交易货币、以欧盟排放权交易制为交易平台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国际性的主要碳交易市场有欧盟的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澳洲国家信托和英国的排放权交易制,全部为发达国家所主导。发达国家正试图构建碳交易货币,包括直接银行贷款、投资融资、碳期权期货、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

在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投资总额累计达到6000亿元以上。自从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新增中央投资已有23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占中央新增总投资的10%。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在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据世界银行统计,碳市场成交额的增长速度惊人,预计2012 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到1500 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市场。从我国低碳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低碳金融侧重于发展信贷,主要采用贷款的方式支持低碳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银行在此项信贷业务中虽然有较高的兴趣,但此项信贷在银行信贷业务中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我国低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低碳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的异军突起及其蕴涵的巨大金融需求,为银行推进信贷结构转型开辟空间。因此,低碳金融业务是银行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盈利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红利。

(1)明显的成本优势,巨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根据联合国开发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左右。在未来五年,每年的碳交易超过2亿吨。另一方面,我国碳排放市场以潜力巨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碳减排交易的成本优势和我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因为跨国碳交易对经济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政策性风险成为跨国投资成本的重要部分,而这正是我国的绝对优势,使得碳减排成本低于别国,从而占有市场地位的前景。中国碳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各商业银行此时参与其中正当其时。

(2)新型发展观有助推动碳金融发展。“哥本哈根”大会拉开了低碳金融热潮的序幕,我国对低碳发展模式更加重视。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这些举措不但促进我国经济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对碳金融的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碳金融的发展必然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发展低碳金融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实现银行收入的多元化。

(3)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目前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是欧元。金融危机后,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特别是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为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将加快,人民币可望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另一方面,而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不仅使参与其中的商业银行能获得巨大利润,更能确立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

2.我国低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碳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碳金融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低碳产业基础依然薄弱,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很多低碳技术尚处于转化阶段,投资大、见效慢、不确定性强的产业发展特征明显。各地区为了争夺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出现了一些过度竞争、盲目跟进的现象。部分企业虽属于低碳行业,但在全球分工中,承担的依然是高能耗、附加值低的环节。其次,相关专业机构和人才的缺乏,也为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造成一定障碍。

(2)碳金融业务自身的市场环境相当复杂。首先,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限制了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空间。其次,国际碳交易的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交易程序、交易手续复杂,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要承受技术、市场、政策、法律等风险。再次,碳交易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风险担保、利差补贴、业务准入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不严格,很多企业的环保守法信息缺失。

(3)低碳金融的外部威胁。首先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不平衡、出口需求降低等问题加剧,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金融监管的加强对资本质量、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资本约束的压力,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等面临巨大挑战。其次,欧盟和美国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必然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方面,作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碳金融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建设,为碳金融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应积极经营转型,拓展业务领域和提升盈利能力。具体如下:

(1)采取积极的可持续的碳金融发展政策,推动低碳金融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碳金融的起步发展阶段,政府的支持对碳金融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应积极宣传碳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政府和各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正确认识;设立国家碳金融发展储备基金,为碳金融发展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引导资金资源在碳金融领域正常运行,为碳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政策氛围;充分发挥碳资源价值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作用,准确评估我国面临的碳风险,从宏观决策、产业规划等方面来统筹我国碳金融发展,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2)积极支持碳减排技术和项目的国际融资。政府应全方位的战略谋划,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样更有利于碳减排技术和项目的国际融资。我国碳减排项目所需投入往往较高,低碳技术的开发也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应充分发挥国际资本在我国碳减排中的作用,并且为发达国家援助我国减排技术输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流动等领域提供更多便利。应研究外债政策创新,允许国内CDM项目和节能减排技术引进等渠道在国际融资一定程度上突破外债指标限制,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低碳经济和碳减排领域。

(3)利用明显的成本优势下,加强低碳金融工具的开发。金融部门发要利用我国发展碳金融的成本优势和广大的市场空间,加强低碳金融工具的开发。有专家坦言,我国在传统金融市场上与西方各国的差距不下数十年,而在低碳金融领域与西方各国的差距大约只有五到十年,中国完全有可能和西方各国低碳金融市场同步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金融企业应创新并且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服务,发展碳证券、碳信托、碳基金等创新产品。

(4)深化金融市场化发展,积极拓展碳金融的业务。银行业要敢于尝试低碳信贷创新业务,积极推出低碳投资产品及相关服务。如为减排市场提供“碳银行”服务,着手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尝试碳信用的借贷业务。银行以及其他投资机构应积极推出新能源公司的基金、挂钩低碳消耗,使投资者直观的考察这些公司的业绩表现。同时,使保险业和证券业都积极地介入到碳交易市场中成为参与者,加速推进国内碳金融的发展。

(5)要控制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加剧,增加了发展低碳金融的市场风险,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对于市场风险,目前多采用期货对冲、碳信用期权的方式来应对,而这又依赖低碳衍生工具的发展。对于项目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外部担保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采取分期投入资金、银团贷款等方式降低项目贷款的风险。对于法律风险,在制定合同过程中,可以通过咨询国际法律的律师事务所,实现对商业银行有利的法律适用。

(6)培养和引进碳金融人才。相对于传统金融,碳金融业务对专业性人才要求较高。要发展碳金融,金融业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重组和培训,并引进专门人才。碳金融人才应负责:策划低碳金融发展战略;碳金融市场的开发;碳金融产品开发与推广;碳交易。借鉴国际碳金融发展经验,碳金融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的培养,应组织进行碳金融专业领域的人才执业资格管理,使我国碳金融专业人才体系规范化,为我国碳金融事业的发展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申益美.浅析低碳金融发展对策[J].金融在线,2010,(5).

[2]刘雪莲.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支持[J].光明日报, 2010,(2).

[3]刘茂平.国际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而选择[J].海南金融,2010,(11).

[4]张洪涛.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学术动态,2010,(7).

[5]刘凯.CDM机制下我国低碳金融发展模式探究[J].绿色金融,2010,(8).

[6]周建.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5).

[7]徐杨.谈我国低碳金融发展[J].理论界,2010,(8).

[8]周茂清.碳金融发展前景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J].中国农村金融,2010,(9).

[9]曾刚.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0).

作者简介:张锵頔(1989-),女(汉族),河南濮阳市人,西南石油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究。胡国松(1964-),男(汉族),四川南部县人,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石油经济与战略管理研究。

作者:张锵頔 胡国松

第3篇:试析中国文化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本文以“这些年韩剧带火了什么”为案例,研究韩剧对中国文化市场的影响、这种影响带给中国文化市场的利与弊、弊端带给中国文化市场的危机。韩剧带来的文化侵蚀导致了中国文化市场的危机,韩剧不仅向中国观众展示了扣人心弦的剧情,更是带给中国观众一种思想的洗涤,带动了韩国第三产业的软实力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据此,本文通过分析韩剧的引进和“韩流”的发展过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的危机,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让国人具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韩剧;中国文化市场;危机;软实力

0 引言

韩国早期电视剧中的《搞笑家庭》和《请回答1988》等都以家庭伦理为主题,展现了家庭和友谊的故事。故事背景和亲切感营造了幸福的家庭气氛。韩国电视剧的主题非常丰富,例如《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爱的迫降》和其他韩剧。它不仅涉及联合国军事行动,而且涉及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的外星人故事以及人们通往地球的情感之路。虽然编剧在角色设置中使用了各种身份,但他们的立足点仍然是展示韩国人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和其他概念。无论角色如何设置,每一种现象级传播的受欢迎的韩国电视剧都以热情的情感作为后盾,以抚慰韩国的普通百姓。如今,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群体是老年人和家庭主妇,尤其是女性,这些人对情感剧和浪漫主义剧有更高的期望,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创作者可以在创作前确定目标群体。韩剧到底带火了什么?以近年来受到观众关注的《太阳的后裔》为例,其不仅上了头条、刷爆了朋友圈,就连刚服完兵役回来的男主角扮演者宋仲基都被众多女网友直呼男神,为了无时差追这部好剧,被圈粉的中国观众直接购买了爱奇异会员。韩国的电视剧发展水平毋庸置疑,冲击了我国的电视剧市场,对此,中国的文化市场到底该何去何从?

1 韩剧文化软实力探析

在2000年之前,创办电视剧制作公司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电视台制作电视剧的导演。2000年以后,唱片制作公司、演艺公司和电影公司陆续进入电视剧制作行业,这一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韩国的5个主要的电视剧制作公司的销售额约为2亿元人民币至1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1]。《太阳的后裔》播放期间,爱奇艺的会员数量猛增,女主角“乔妹”的兰芝口红也越来越受欢迎。该节目的首映率达到了14.3%。自2014年以来,无论《来自星星的你》的首演如何,它都为第一部在无线台播出的迷你剧设定了最高收视率。在中国,自从同时在爱奇艺上播放节目的首映以来,观看次数已超过3000万,连续20小时成为最受欢迎的三大微博话题之一。《太阳的后裔》在声誉和影响力方面也非常出众[2]。播出3周后,微博主题观看次数达到30.7亿,讨论次数为272.6万。同时,由于爱奇艺的广播策略是允许会员与韩国同时观看,而非会员将更新时间推迟了一周,所以付费会员的数量也有所增加。据媒体预测,爱奇艺的付费会员数量已超过1500万。这影响了中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在韩国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和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该剧是弘扬韩国文化的窗口,吸引了海外游客对韩国的注意,良好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而且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同时,这部戏的故事和人物并不缺乏新颖性。剧情之所以从“甜”变成“虐”,是因为士兵的家庭和民族情感与医生的观念不同,婚姻生活与价值观之间的这种冲突是合理的,并突破了偶像剧式的设定,使观众能够看到更真实、更具共鸣的故事。

许多韩国电视剧的剧情比较拖沓,1集的内容需要10集才能清楚显示,這样拖沓的剧情在《太阳的后裔》中较少,而且主角们的说话风格也慢慢改变为轻松活泼,在前两集中,宋仲基和宋慧乔经历了第一次相遇、离别和告别。韩国媒体将其描述为“宽带速度”。随后的情节像钩子一样吸引了观众。无论是演员、绘画风格还是故事形式,该剧都完美契合了偶像剧的美学和浪漫特征,加上成功的营销策略,极大地打动了观众的心。从故事的角度来看,该剧也令观众感到惊讶,没有陈词滥调,例如车祸、血液纠缠和健忘症。男女主人公不再是“玛丽苏”“傻白甜”角色以及霸气的总裁角色,这改变了韩剧的节奏,变得更加清楚,不再拖延。这部电视剧的节奏与过去的韩国电视剧不同,男女主人公在第一集中一见钟情,在第二集中感情破裂,在第三集中再次在希腊见面。不仅如此,这位曾经讲述城市男女爱情故事的韩国编剧结合了剧本和军事元素,并在拍摄中使用了大量的航拍照片,包括直升机等多套照片和军事武器。在情感刻画上,编剧也很努力。在改变了韩国电视剧的情感拖延之后,宋慧乔饰演的女医生姜慕妍与宋仲基饰演的柳时镇之间经常会产生火花,从两个人的遭遇来看,这场比赛是平等而活跃的。曾经,《来自星星的你》在整个亚洲的大屏幕和小屏幕上都很流行。“为什么在下雪天没有啤酒或炸鸡?”这给许多炸鸡店带来了生意。在结局播出当天,许多互联网公司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自我营销,并发布一条消息,该公司的自助餐厅免费提供炸鸡和啤酒,当在微信上发送“炸鸡和啤酒”时,雪就会落下。在微博上,粉丝疯狂发布和转发帖子,还有200多个明星分享了他们追剧的经历。《来自星星的你》爆火以后,扮演教授的韩国演员金秀贤成为了商人的宠儿,并赢得了包括三星在内的许多品牌认可,包括现代汽车、可口可乐、哈根达斯、伊利、奥康等国际品牌。江苏卫视的综艺节目《最强大脑》迅速请来了金秀贤担当嘉宾。尽管他仅出现了10分钟,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女主饰演者全智贤的签约和曝光率并不逊色于他,双方都忙于工作,档期应接不暇,与此同时他们的代言行程也很多。

2 由韩剧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危机

近年来,有很多人都疯狂迷恋韩剧。随着时代的变迁,韩剧的主题不断变化,观看韩剧的人数逐渐增加,各种韩剧层出不穷。那么,其背后的营销方法是什么?这些方法发生了什么改变?为什么韩剧在中国如此受欢迎?1993年的《嫉妒》是第一部进入中国的韩国电视剧,但收效甚微。然而,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8集首映的韩国电视连续剧《什么是爱》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是中国观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近两年的怀旧韩剧《请回答1998》以怀旧风格勾起了许多“70后”“80后”的回忆,讲述了双门洞邻居在90年代低矮平房里互帮互助的情怀,触动了观众内心关于那个年代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回忆,内容以简单的叙事为主,但是几个不同家庭的演绎勾勒了那个年代的发展,可以看到后来国内的电影电视甚至综艺类的节目也增加了不少情怀内容,赚足了观众的眼泪[3]。多年来,韩剧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逐渐打开中国市场,其中一些使人感动,而另一些则使人发笑或“犯花痴”。

西方国家将随着电视长大的人称为“在电视之前长大的一代”和“电视文化时代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特别是在新世纪。90后和00后是随着计算机发展成长的一代。不同的群体表明,人们已经从简单的“电视文化时代的人”变成了变化和具有复杂性的群体。受电视和互联网影响的人们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高的敏锐度和自信心。他们在美学上是异质的和独特的,对时尚感兴趣,习惯于将电视、互联网和现实等同起来。他们喜欢看到外国文化融入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并且在韩国电视剧中非常受欢迎,《来自星星的你》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认为,事物的价值取向是面向未来、新潮、非传统和非保守的[4]。他们欣赏电视文化和互联网文化中的事物,这些事物极大地影响和征服了这些人。其中一些人倾向于忽视甚至鄙视传统,并且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方向。

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沟通障碍,正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然而,融入人们生活的大众文化却展现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流行文化的特点是生产周期短,比传统文化更易于消费和商业化。作为文化产品,可以影响中国影视产业和时尚潮流的韩国电视剧就具有上述特点。由于中韩传统文化的同源性,在当代文化交流与保护中存在一定的矛盾和纠纷[5],使中国在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文化的跨国传播还意味着文化侵略的渠道和形式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

尤其是在流行文化中,阻止文化渗透更加困难。韩国电视剧以这种方式受到文化侵略。自1990年以来,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进入了消费文化生产的新时代。在当今许多文化现象中,流行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媒体类型的增加,文化传播的方法也趋于多样化[6]。客观地说,“韩流”已成为其中最成功、最具影响力和最广泛的文化品牌力量,中国也受到了“韩流”的影响。“韩流”是指韩国流行文化,随着大量韩剧进入中国市场,韩剧已获得许多人的喜爱,并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大长今》在全国盛行。当人们被《大长今》的故事打动时,有人在剧中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针灸,这种疗法出现在一部颇具影响力的韩国电视连续剧中,引起了一些人的警惕。

韩剧一直都是传播韩国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例如饮食、服饰和旅游业)的载体。这些影响公众文化观念的因素以电视剧的形式传播,这是大众文化娱乐和生活的必要条件。韩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在中国逐渐普及。这种不同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文化侵略有一些独特之处。韩国的流行文化在90年代进入中国,现在已经成熟。面对这种现象,出现了“中国的文化生活只能依靠明星吗?”这样的问题。

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韩剧《什么是爱》,收视率为4.25%。此后,一系列韩剧如《蓝色生死恋》《大长今》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自2007年以来,“韩流”一直在中国发展,持续了10年之久,在过去的几年中,“韩流”现象已经开始降温。根据对国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7年韩国电视连续剧的进口值为650万美元,下降了三分之一,從上一年开始,2006年,韩国电视连续剧进口额为977万美元。自2008年以来,韩国电视剧的进口量在第三年有所增加,并且这种下降趋势在过去两年中更加明显。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央视的“海外剧院”是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中最重要的电视节目,央视同时大量进口日本、印度、泰国和其他地方的电视剧,已经很难找到占主导地位的韩剧,自韩剧热潮结束以来,似乎已经过去了10年。多年来,对韩剧的研究一直是中国电视业的热点之一,但是,与制作方法和管理的研究相比,关于韩剧的作用及其对年轻人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数量也相对较少。

3 结语

文化产业不是需要政府积极干预和集中化培育的产业,例如制造业、重工业、信息和通信业以及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不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使一大批优秀人才继续流向相关产业,相互竞争。政府可以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投入大量资金,投资不足会使得文化产业跟不上市场节奏,不能健康发展。

可以看出,“韩流”对中国文化市场的影响是极大的,韩剧是韩国文化的传播载体,不仅传播了文化价值经验,而且传播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时下很多年轻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在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韩国的软实力正在增强,更深层次的文化正在侵蚀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应积极进行文化事业建设,打造具有民族信念和民族标杆的中华文化品牌,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发挥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卫星,赵慧.韩剧走俏背后的文化消费[J].文化产业,2020(05):98-99.

[2] 赵星韵,崔花.基于网络媒体新造词分析的韩国社会现象管窥[J].现代交际,2020(09):96-97.

[3] 吴梓添.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怀旧电视剧的叙事手法与内容策略——以韩剧《请回答1988》为例[J].视听,2020(06):58-59.

[4] 郑美真.韩国电视剧产业竞争机制初探[J].传媒,2019(24):62-64.

[5] 李宇.韩国电视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视听,2020(02):78-82.

[6] 欧阳少侠.“文化民工”的字幕江湖[J].当代工人,2020(11):36-37.

作者简介:龙海屹(1996—),女,湖南湘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作者:龙海屹

第4篇:论人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按照道家学说,它是相对而又统一的,彼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抓住机遇就必须勇于挑战,敢于挑战才会有机遇。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可机遇却是短暂的,绝不等人,稍纵即逝。机遇来了,能不能抓住就看自己了,也就影响了人的一生,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这样,有些人登上了山顶,有些人迷了路。当然,人生也同样面对的许多事情是有挑战性的。能给我们带来成功、权利、财富、爱情的许多事件多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去面对。把握机遇,勇对挑战,人生才能有所收获。

机遇是你从表面上看不见的一种东西,是一种未知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发现,那这就不叫机遇。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你没发现,你看不到,你不相信,你在怀疑,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更说明了你是一个思想守旧的、循规蹈矩的人。机遇是留给那些敢于尝试的人,敢于去把握的人,而不是那些目光短浅,看不到未来的人。很多时候,当你老的时候,你不会因为你做过什么而后悔,你反而会因为你有太多事没做过而后悔。做什么事,不管对于错,成与败,对你来说,都是一种进步,成长。在我看来,对于我来说,每做错一件事,每做错一个决定,对我都是一种提高进步,失败了,错了,我可以吸取错误的经验,至少我以后在遇到类似的情况知道该怎么去做,不会在犯错误。做了,对了,成功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收获,我可以收获成功的经验,然后分享给更多的人。所以说,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对错而担心,也不必为自己的失败而烦恼,对与错,成与败,你都有收获,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心态. 机遇,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机遇也并非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偏爱有才能、有准备和有恒心的人。凡是获得机遇的人,他们几乎都是生活的强者。他们在取得机遇之时,胜利的笑容即从他们的脸上呈现,但这胜利的喜悦中却蕴含了不少劳动和血汗。这是他们的丰硕的劳动成果。可见,想摘得机遇这个果实,付出是不可少的。获得机遇的路途或长或短,但想达到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和挫折,冲破障碍,机遇之果才能摘到手。当遇到机遇的时候,还要懂得把握机遇,不要把刚刚到手的“兔子”放走,而要当机立断,马上抓住机遇,把握机遇,不断向成功进取。

在日常生活中,当然也有人不劳而获,但毕竟这不劳而获的“成果”也只是一种巧合。机遇的恩赐是因人而异的,不能盲目模仿。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不劳而获”。机遇是不能坐等而要去创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不能只因一次的无意收获而执著于这种“不劳而获”,更不能浪费光阴,碌碌无为。而要去用自己的血汗和不懈的努力来换取机遇。

机遇常常是成功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上,机遇能给成功者带来财富,也能给失败者带来新生。特别是在城市里,机遇往往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不少成功的人也是依靠机遇去获得成功和财富;而失败的人却可以从黑暗中看到希望,倚着机遇来重返光明,获得新生。机遇不但能使人取得成功,重返光明,从大体上看,机遇还能迅速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我国现在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要从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在国内发展企业是不可忽略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投资,那么我们在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就愈来愈多,才能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富强

挫折作为一种情绪状态和一种个人体验,各人的耐受性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经历了一次次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有的人稍遇挫折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痛不欲生。有的人在生活中受多大的挫折都能忍耐,但不能忍受事业上的失败;有的人可以忍受工作上的挫折,却不能经受生活中的不幸。

其实,当一个人身处顺境时,尤其是在春风得意时,一般很难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弱点。

惟有当他遇到挫折后,才会反省自身,弄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以及自己的理想、需要同现实的距离,这就为其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调整自己的理想和需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挫折是人生的催熟剂,经历挫折、忍受挫折是人生修养的一门必修课程。虽说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有一定的好处,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在逆境中经受挫折失败后再接再厉的精神,但不断地让人经受挫折,经常陷于挫折之中也是不可取的。如是这样,则对一个人的压力太大,会使其人格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变得冷漠、孤独、自卑,甚至执拗。

不同的人对挫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挫折比作人生的苦酒;有人认为挫折犹如横空一道彩虹,映照得天地五光十色,人生没有挫折,生活就不能多姿多彩,就会平淡乏味;有人认为,人的痛苦没了,快乐也就没了;阻力没了,创造力也就没了。这些不同的看法代表了对待挫折不同的态度。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逆境。它有二重性:一方面,生活中的磨难和受挫,的确给人造成巨大的痛苦,使人滋生悲观厌世甚至绝望轻生的心理情绪。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诅咒逆境,设法逃避逆境,以求生活和工作的顺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式的磨难,绝非人的天性所乐意接纳的。但另一方面,逆境对人生也是一种考验。它能磨练意志,砥砺思想,造就强者。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挫折就象一面镜子,它不仅映射出勇士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英姿,也会折射出懦夫望而生畏、知难而退的怯影。逆境对人有利有弊,至于是利还是弊,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它们。

首先,要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失败的态度上。强者对人生期望水平高,达到目标的难度大,失败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强者不认为失败是不幸和灾难,在做事时也不抱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他们真正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在心理上很少失败。

其次,在人格上要自尊自爱。无论生活的道路多么曲折,不管厄运多么沉重,都要自己尊重自己,不要自辱人格或让别人侮辱自己。

再次,在情感上要乐观自信。生活中的许多事就是这样,只要我们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感觉完全不一样。从前有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二儿子开洗染店,天一下雨老太太就发愁:唉,我儿子的衣服到哪去晒呀!要是干不了,顾客就要找他麻烦了。可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可老太太还是发愁:唉,看这大晴天,哪还有人买我儿子的伞呀。就这样,老太太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位邻居见到他一天天瘦下去,就对她说:你真是好福气呀,一到下雨天,你大儿子的伞就卖得特别好;天一晴,你小儿子的店又顾客盈门,真让人羡慕呀。老太太一想,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从此,她再也不发愁了。大家都说她变了一个人。欧洲有句名言:乐观主义者说瓶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瓶子的一半是空的。你怎样看待半瓶子水呢?巴尔扎克曾说过“苦难对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

最后,在行动上要自强有为,也就是说要有顽强的毅力再三尝试。莎士比亚说得好: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可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不充分信任,甚至认为自己必将失败无疑。张海迪在轮椅

上、病床上自学了针灸和四门外语,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担任一公司董事,她说“即使翅膀断了,我也要飞翔”。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丰华正茂、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有时间、有知识技能,还有什么理由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放弃呢?

成功需要机遇,前进必临挑战。“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就是这个理。我们人生之路不总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我们时时要面临窄路、弯路甚至是下坡路。宽路、直路和上坡路好比机遇;窄路、弯路、下坡路好比挑战,他们是相伴相生的,正所谓“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5篇: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1年11月01日 09:44来源:求是施芝鸿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全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三个准确把握”,说到底,就是要求全党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同样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概念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战略机遇期问题作了至关重要的重申和发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强调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科学判断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再次向国人和世人昭示: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之初和第二个10年伊始,我们党之所以反复强调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因为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乃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之初,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自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充分表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伊始,只要全党同志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样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首先是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这一角度展开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人们可以看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从而有力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党中央还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新阶段的第二个10年先后3次召开全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和重点部署。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11年10月,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这3次

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党对文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历来高度重视,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更加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毫无疑问,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决定》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样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其次是从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视和开展文化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这一角度展开的。在这方面,《决定》高屋建瓴而又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二是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是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五个坚持”,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贡献所作的全面概括,也是对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领导的宝贵经验所作的科学总结。把这“五个坚持”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毫无疑问,这“五个坚持”及其内含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

《决定》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样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此外还是从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这一角度展开的。《决定》提出,要自觉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决定》还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毫无疑问,这“一个基本要求”和“三个点”,同样也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

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

《决定》既充分肯定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同时也着眼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面对的新问题,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种种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就是《决定》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

《决定》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处在“三个时期”的重大判断,对我国文化建设正面临“四个越来越”这样的全局发展态势的科学判断,深刻揭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在当今世界,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我们党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促进文化更加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既是审时度势的战略选择,也是顺势而为的科学决策,同时也是应对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种种新挑战的关键举措。

准确把握这“三个时期”、“四个越来越”的总体判断,首先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应对新形势下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严峻挑战。正如《决定》指出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四个更加”的科学论断,集中阐明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动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复杂变化给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应该看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更深层次地体现为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注重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这是我们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外文化的交流交融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由此而来的文化交锋和文化渗透。从苏东剧变到中亚“颜色革命”,再到西亚北非局势动荡,都同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密不可分。

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些处心积虑要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敌对势力,面对综合国力竞争中彼消我长、彼降我升的新形势,认识到单纯依靠硬实力遏制中国的发展已越来越不可能,所以加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他们对我国进行的渗透和攻击,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各类文化载体进行的,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出现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有效应对这个新特点,在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的同时,注意防范民族优秀文化空间被挤压、舞台和阵地被占领、主流影响被削弱。要积极有效应对这方面的严峻挑战,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壮大我国文化实力。要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价值理念,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以利于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增强国际话语权。

准确把握这“三个时期”、“四个越来越”的总体判断,其次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决定》从8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归结起来,一个是“不适应”,一个是“不符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应该统筹解决好这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所谓“不适应”,就是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我国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基础工作都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总体上呈现繁荣发展景象,但同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缺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文化精品。我国文化产业原创力还不强、知名品牌还不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不高,文化产品特别是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还不足,距离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还较远。

所谓“不符合”,就是思想文化领域仍然存在种种不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不符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要求,以及不符合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要求的种种失序、失范、失衡、失调现象。特别应当看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更新,以及新兴网络传播手段的不断涌现,一方面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并成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载体。面对网络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影响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成长影响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互联网的管理同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特别是持续炒作社会热点、人为增加社会焦虑、不断撕裂社会共识、竭力破坏社会和谐的网络舆论尚未有效遏制。切实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已成为对全党的一个新的挑战和重大考验,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总体上面对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按照《决定》的要求,充分认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应对这些矛盾、问题和挑战,更加奋发有为、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卓有成效地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责任编辑:郭虹汛)

第6篇: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董泽庆

院系:工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班级:交通运输1001学号:20101176

内容摘要:2011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 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挑战机遇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同时又面临哪些机遇呢?

一,我国面临的挑战:

1、2011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前几年各国政府都用巨额的资金刺激经济增长,现在通胀压力、特别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多次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些措施都旨在抑制通货膨胀。

2、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4、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6、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

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7、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8、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9、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我国现在面临哪些机遇呢?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面对当前形势,我们一是一定要充满信心,决不能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对前途丧失信心;二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决不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盲目乐观,拒绝与时俱进。我们祖国应从以下几方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是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是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五是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增强忧患意识,深入思考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地大力提倡改造世界观。

第7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 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以低能耗、 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 这对中国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 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 致力于改善 13 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 “高碳” 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面对的必答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 占比达

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机遇:意识到环保、节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live and let live.

挑战: 对中国的决策层, 官僚的管理制度的挑战。 走低碳经济, 需要大量的投资, 以高科技为主。而中国目前都是在低能耗,重复浪费中消耗资源。这与相关技术 有一定关系,更重要的是体制问题。

中国发展报告 2010 全文

我看过,中国清明网上有 3 月 31 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殡葬绿皮书》 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行绿色殡葬和殡葬服务标准化是 2010 年我国殡葬改革的三大重点 内容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0)》指出,2009 年,我国殡葬事业化挑战为机遇,科学 发展迈出新步伐,公墓管理实现新突破,平安清明取得新成就,行风建设有了新举措,绿色 殡葬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同时也存在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本服务能力和 水平不适应、市场化服务不规范、用品销售市场监管不健全等问题。2010 年,殡葬事业将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下,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 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在建立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完善依法监督与行 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加大政府对殡葬服务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 加快殡葬服务和技术 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殡葬事业单位建设和殡葬技能人才培养、 巩固公墓清理整顿和行风建设 成果等方面取得新发展。 报告强调,2010 年,我国殡葬业要在以下三大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所突破: 第一,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加大实施惠民殡葬政策的力度。2010 年,贯彻落实《民 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是全国殡葬改革工作 , 的一项主要任务。各地应当把制定和实施惠民殡葬政策作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工作重 点。原因在于:一是实施殡葬惠民政策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迫切愿望。长期以来, 我国只对机关团体、 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丧葬费补贴, 广大农民和无单位人员不享有这一待 遇。这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必须加以改革。同时,随着殡葬服务 费用的增长,困难群众的丧葬费用负担加重,迫切需要予以必要的减免。第二,进一步保障 和改善民生是 2010 年各级政府工作的大局, 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事关民生的领域加大投入。 以此为契机,把惠民殡葬政策列入当地的“民生工程”,摆上政府的工作计划,

既丰富了 保障民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也为惠民殡葬政策的落实提供了财力保证。第三,实施惠民殡葬 政策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 因此, 为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 使更多的民众得到政策的实惠, 建议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政府补贴制度, 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 为辖区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买单的相关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体系。 第二,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在土葬区,要大力推广安徽省土葬改革的经验,出台相应 的政策法规,将土葬改革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加大土葬改革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倡遗体 深埋,不留坟头,不占用耕地,着力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确保土葬改革健康有序推进。在农 村火化区,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治理“装棺二次葬”。推行 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海葬等绿色葬法,是世界性的殡葬改革发展方向,在西方发达 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环保葬法转变。在我国,上述新葬法还 不为人们所接受,处在试验推介阶段。2010 年,要研究制定倡导、鼓励、扶持新葬法的政 策,研究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地推广花葬、树葬、草坪葬、壁葬等少 占地或不占地的新葬法。 第三,探索建立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殡葬行业是高科技含行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化 体系来规范和制约。目前,我国殡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情况是:标准的 制定取得了较大进展,标准的实施进展缓慢,标准的宣传贯彻监督机制尚未建立。由此造成

殡葬行业执行标准不力甚至有标准不执行的情况比较普遍,直接制约了殡葬行业的科技进 步。2010 年,要着重就建立殡葬技术标准宣传贯彻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 出建立这一机制的对策建议,为建立殡葬行业标准宣贯监督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我国殡葬专业教育培训 促进从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绿皮书指出,截至 2008 年底,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 3754 个,其中殡仪馆 1692 个, 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墓 1209 个,殡葬管理单位 853 个,职工总数达 7 万多人。随着我国 殡仪服务市场的放开, 民政系统外直接或间接从事殡仪服务以及殡葬用品生产、 销售的人员 必然逐步增多,殡葬从业人员队伍还将继续壮大。 目前我国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武汉 民政职业学院等 4 所民政类高职院校和江西、福建、河南、辽宁省中等专业学校开设“现代 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2008 年开始,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和

社会事务司与民政部管理干部学 院联合举办成人教育性质的“殡葬管理和服务”专业证书班,具体分为行政管理、殡仪服务、 墓地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通过两年的学习,学员 将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相关法律知识、殡葬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学员的工作能力、创新能 力、服务水平和应急管理水平都将有所提高,并获得系统内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 绿皮书还指出,加强殡葬人力资源建设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殡葬事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殡葬从业者主动适应社会, 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 通过开展殡葬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实施殡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殡葬人力资源建设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殡葬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殡葬技能人才建 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公墓建设管理的四大新生长点 绿皮书指出,针对目前存在的“公墓价格过高”、“选择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采取扩大公 益性骨灰寄存服务供给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群众安葬需求,更好地解决群众“死有所葬”问 题,进一步维护和改善民生。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入,新建和改建一批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 设施,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采取低价或政府补贴的方式满足群众基本的安葬需求,积极 对城乡困难群众给予费用减免。对骨灰寄存、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安葬方式要给予政 策支持和鼓励。通过宣传发动、费用奖补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群众自愿选择节地葬法,降 低占地式公墓的安葬比例。 此外,绿皮书还指出我国公墓管理未来发展的四大新生长点: 第一,减少占地式发展方式。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预示着公墓的发展应当从单纯依靠土 地消耗、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向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增长方式转化,达到充分利用现有土 地存量,延长开发周期的目的。公墓单位要积极应对和化解“死墓危机”,一方面做好护墓管 理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预防因公墓单位破产倒闭引发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必须从 提供各类节地葬式上寻找出路,积极探索公墓循环使用途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二,体现人文关怀色彩。公墓作为重要的殡葬服务场所,其所提供的服务不仅要满足骨 灰安葬方面的需要,更要满足人们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公墓单位要从树立人文意识入手, 积极传播现代殡葬文化,充分发掘尊重生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的内涵,实现公墓独特的纪 念、追思、教育等外延功能。

第三,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墓单位应以绿色环

第8篇: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张济川金德闻

康复医学工程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康复医学作为完整的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由于战后救助伤病员的需要,当时康复医学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伤病员安装假肢、矫形器和提供各种辅助支具。随着1969年国际康复医学会成立,康复医学以第三医学的面貌矗立起一座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战后,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重视,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康复医学工程产业在欧美得到了快速发展。康复医学工程是一门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广泛,除工程学科本身的传统专业,如机械、电子、计算机、声光技术和材料学等,还涉及康复医学、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物控制论和生物材料等生物医学类专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工程仿生理论和人-机-环境一体化,其任务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满足病残者康复的工程原理和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微电子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兴起,推动了上述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现代康复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新成果武装康复医学工程技术,以满足广大病残者和老年人的康复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的形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使得康复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发达国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康复医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作为康复医学组成部分的康复医学工程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仅有一些疗养院和一些简单的物理疗法和中医疗法,医院里还没有正规的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工程的内容也只有新中国成立时原有的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假肢工厂,为截肢者安装简易假肢,而且与医院脱节。直到1983年在卫生部的领导下成立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康复医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在我国医学领域,康复医学工程作为二级学科被正式纳入康复医学的学科范畴,开始了学科发展的历程。

社会需求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源泉。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康复医学工程和相关产业在原有落后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我们所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中低档产品方面,而且,无论在品种和数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广大市场的需要,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产品很少。少量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档技术和产品,还处在少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研究阶段,而且由于缺乏政府和企业部门的专项经费支持,研究无法持续,进展缓慢。高校本身,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也无力给予必要的支持。根据产品形成的客观规律,从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有力的中试环节,连接研究成果向产品转化。根据实践经验,中试阶段所需的经费,往往是研究经费的十倍以上。由于体制上缺乏这一重要环节,没有政府或大企业的支持和参与,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很难实现,致使很多研究成果长期滞留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虽然在中低档产品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填补了一些空白,但与国内庞大的社会需求和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高技术产品方面,比发达国家大致要落后20年,这是我国康复医学工程技术面临的极大挑战。

21世纪初,我国已迈入13亿人口的大国,由于疾病、交通、工伤事故等原因造成的病残人员中,需要借助康复医学工程手段实现康复的人数巨大,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我国6700多万残疾人中,多数人可以通过康复治疗、配备康复器具和康复训练,部分或全部地改善或恢复其丧失的功能。但由于康复医学工程手段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均满足不了需要,他们中多数人还未能得到必要的康复治疗和服务。在1122万肢体伤残者中,有89万截肢者,其中约三分二的截肢者尚未安装假肢;有近1033万由于各种疾病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者,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设备,其中多数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而影响了康复效果。另外,在1300多万听力语言障碍者中,有96.7%需要通过配装助听器或利用语言训练设备进行康复治疗,但由于缺乏足够数量的助听器和语言训练设备而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人均寿命明显提高,200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8827万人,到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亿。因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康复医学事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改善老年人生活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

年,活跃老年”的目标所需要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系列康复设备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目前国内针对老年群体需要的康复设备和辅助器械的研究和开发几乎是空白。以上是康复医学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巨大社会需求的挑战。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由于我国康复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的技术水平低,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均满足不了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巨大市场商机,纷纷打入我国康复工程产品市场,致使国内技术含量高的高档康复工程产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国公司占领,国内许多相关企业和厂家变成了外国企业的代销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这是当前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

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令我国康复医学工程工作者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康复医学工程事业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机遇。首先,为了规范国内康复医学工程产品的生产,分别于1993和1995年建立了国家假肢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无序生产和产品质量实施了规范化管理;2001年5月,卫生部、教育部、中残联等六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要求全国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基本建立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要求根据各种残疾人的特点,开展康复训练。2002年8月,国务院转发了卫生部、教育部、中残联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要求。2004年10月,针对专家们关于建立国家康复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议,温家宝总理批示:“我国有六千万残疾人,要高度重视康复事业”,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委提出的要求和拟采取的措施,特别是温总理的批示,说明国家对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我国康复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使我们深受鼓舞。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把握时机,落实和实施国家领导人和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的发展要求,是国内广大康复医学工程工作者极为关切的问题。从总体上讲,康复医学工程事业,是为我国广大病残人员和需要扶助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的社会服务性事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应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康复医学工程事业的经验,有些是可以借鉴的。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工业企业、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相结合的道路,在康复医学工程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和设备可以为康复医学工程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持。例如美国退伍军人部(VA)下属位于各州的康复研究与发展中心,均与高等学校有密切合作关系。其中有与Stanford大学密切合作的VA康复研究与发展中心,与Pittsburgh大学合作的VA康复研究与发展中心,与Missouri-KC大学和Emory大学合作的、位于乔治亚州的VA康复研究与发展中心等。通过多年持续的合作研究,在康复医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康复设备与装置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美国推动康复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国家设立的专项基金组织,如国家卫生研究所、退伍军人部和国家康复工程研究所等基金管理机构,专项资助医学和康复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由基金组织统一管理,由专家进行评估和验收。日本通产省和厚生省也采取过类似的方式引导和支持康复器械和装置的研发。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普遍采用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大企业密切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促进学校的研究成果通过企业强有力的中试能力,顺利的实现产业化。有一些大型企业,本身就拥有强大的智囊团和研发中心,如占有欧洲和北美假肢、矫形器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德国奥托博克假肢矫形器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随时跟踪本领域科技和产品的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及时开展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国情的不同,我国不能完全仿造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康复医学工程事业的道路和模式。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像美国卫生研究所、退伍军人部那样国家级的专项基金组织,专门支持医学和康复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项目;已有基金组织的相关学部中,没有针对康复医学和康复医学工程的支持部分;国家还没有面向全国的、实力雄厚的康复医学工程方面的工业研究机构;国内康复医学工程领域的工业企业大都规模不大,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很薄弱,可以说尚未形成规模型的产业。国内许多重点大学在康复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有很大的潜力,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有待向产品转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走什么样的路,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推动和发展我国的康复医学工程事业,

是从事康复医学工程研究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为了推动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事业的发展,应在机构建设和经费投入上采取重大举措。

1.希望能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尽快建立国家康复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共同组成。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大,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分散,建议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重点大学和主要科研机构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根据分支机构的特点和优势,研发项目可有所分工。鉴于目前康复医学工程研究成果的商品化问题,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国家工程中心及其分支机构应具有中试和产品化能力。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资源,采取“嫁接”方式,也就是把发展康复医学工程的“芽“嫁接到已有研究基础的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树“上,资助这些单位在已有技术基础上,建立地区性的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工程中心还应与康复服务部门相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生产、服务“一条龙”的发展机制。这样做的好处是1)见效快,国家无需投入大量经费去搞基建和设立整套行政办事机构。2)与产业和服务结合起来,可以及时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研发方向,使研发成果及时为社会服务。

2.建议在国家已有的主要基金项目和科研计划中,建立与康复有关的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

开发的专项经费。面向病残者、老年人和需要康复服务的各类患者的康复工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事业,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强,所采用的技术又是多学科的融合,如果与其他传统学科领域混在一切,很容易被忽视或被挤掉。

3.鉴于目前国内康复医学工程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希望除建立国家康复工程研究中心外,能大力支持有希望的现有企业与大学合作的立项。支持的力度,不应仅停留在研究阶段,而且要支持中试和产品化全过程。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正视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珍惜国家为推动康复医学工程学科和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宝贵机遇,团结奋斗,知难而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我国康复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的落后面貌,为改善广大病残者和老年群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多的贡献。

――――――――――――――――――――――――

清华大学康复工程研究中心,100084

作者简介:张济川,男,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第9篇: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今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工商1001班

学号:201046900410 姓名:陆鑫

摘要 :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世界经济治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革;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保持增长。近年,美国经济增长4.1%,欧盟经济增长2.1%,增速均有加快。据联合国统计,近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3.6%;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面对世界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我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等一下将为您分析。 关键词 : 经济形势;发展;机遇;挑战; 正文: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

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一) 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情况。

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和宽松货币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但2011年,虽然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向好,但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增长形势,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例如,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货币流动性泛滥,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新的世界历史环境下,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都以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争取在世界

上占据有利地位为目标,纷纷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方便。另外,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

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三)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今的世界经济是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因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竞争和摩擦也将日趋激烈。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行动,必然要遭到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强烈抵制。另外,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意识已比过去大为增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因此,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反感和抵制;西方强国在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的摩擦,今后还将不断产生

二、 我国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所得出的重大判断。国外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我国面临着很多机遇。

(一)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使得世界经济形势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每年增长8%--9%,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就业、国内基础实施建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国槁建设的精力,再加上国外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造成的压力,我国搞建设的精力更是分散。但此时,国外经济发展趋势放缓,这可以节省我们很多精力,我们便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同时,国外经济发展放缓,也给了我们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并取得有利地位提供了外部条件。也就是,总的来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拥有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为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提供机遇。在世界经济调整中,我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融入世界经济市场,把我们的产品推向世界,加大我国对平困国家的帮助力度,尽力帮助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的国家,以显示我国综合国力,加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三、 我国面临的挑战。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我国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当前,各国为了自己国家利益,都会和相邻的国家相互结合,形成区域经济集团,集团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税下降,这对正在扩大出口的中国产生很大的打击。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个堡垒,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

(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下,我国面临着许许多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挑战,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把握住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我国经济,这主要看我们自的智慧。

[1]. 韩文秀.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前景[J].《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2]. 毕吉耀 张 一 张哲人.“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3]. 毕吉耀 姚淑梅 李大伟 杨长 杜琼.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J].《中国投资》.2011年11月 [4]. 彭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月第3期第24卷(总第118期) [5]. 段若兰.我国在全球化发展中有新优势 未来应加快经济转型技术创新.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1月2

上一篇:丽水市城管局下一篇:永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