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导师管理制度

2022-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博士后导师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博士后导师管理制度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现状

摘 要:通过对我国19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198名在职博士生导师的现状进行统计研究,以期发现现存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更好地提高我国高端体育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从自然特征看,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过分集中在华北和华东两地,年龄结构以中青年博导占较大比例等。就教育背景而言,年轻博导中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具有海外进修经历的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仍然偏低。关于专业素养,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h指数值整体偏低,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博士生导师人数较少等。研究结论:这种非均衡分布状态反映了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准入门槛较高,体育学科的不成熟,以及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学科建设结构上的差异,这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体育教育

Current Situation of Doctoral Supervisors in Sport Science in China

CHEN Qingwei

Key words:sport science;doctoral supervisor;physic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陈庆伟(1968-),男,河南商丘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

作为博士生培养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体育学博士指导教师是体育界学术与科研的带头人,导师水平对于培养工作的质量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1],而且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关系到一个学科的国际声誉。文献检索显示,目前未见专门研究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论文,相关的研究仅在几篇关于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的文献中就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问题泛泛提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界定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谢桂华指出:“博士生导师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工作岗位,不是教授职务中的固定层次和终身的荣誉称号。招生并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即为博士生导师,不招生且不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则不是博士生导师。”[2]因此,本研究对博士生导师从3个方面作出相应限定。

1)在学科范围上,指体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学科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对于在其他学科之下设置的交叉性质的博士点的导师不纳入统计。

2)在单位权限上,指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博士生导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我国共有19家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15家一级学科授权单位为: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4家二级学科授权点为: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授权点;曲阜师范大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授权点。

3)在就职状态上,指当前在职并全职工作(每年在所在单位工作9个月以上)的博士生导师,不包括退休的导师,但若退休后获返聘且仍招收博士生的纳入统计范围。

1.1.2 研究框架

研究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群体的现状,必须确定一个分析框架。为便于统计,本文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将研究阶层特性的分析框架细化为具体的指标系统,并强调指标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所谓有效性,指框架能够恰当地描述体育学博导的存在状态;所谓可行性,指框架中确定的指标要具备可量化统计的现实条件。引入3组变量来描述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当下状态:一是自然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所在城市等指标;二是教育背景,包括最高学位及是否有国外进修经历等指标;三是专业素养,包括职称、职务和科研绩效等指标。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采集

研究数据于2012年6月25日至7月25日通过以下途径采集:1)各博士生导师的自然特征和教育背景等数据信息通过我国19所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的官方网站、电话或以该博士生导师的姓名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工具上获得。2)各博士生导师的科研绩效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获得:各博士生导师的论文h指数及发文量、被引频次等科研信息通过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检索各博士生导师截止2012年6月在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论文量和这些论文在 CNKI 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等数据,然后用h指数计算方法计算各博士生导师在2012 年(统计年)的h指数。各博士生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信息通过CNKI“国家各级科研项目”平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数据库”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年度课题名单”,检索各博士生导师截至2012年6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了常规描述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专业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自然特征分析

2.1.1 我国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空间分布状况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9家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其中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由2010年前的4家增至15家。

由表1可见,19所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中:华东地区6所,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华北地区6所,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华中地区有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3所;华南地区有华南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2所;东北地区有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2所;西南与西北地区均没有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各占31.6%,华中地区占15.8%,东北和华南地区各占10.5%。

表 1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人数分布情况统计表

注:“上体”指上海体育学院;“华东”指华东师范大学;“浙大”指浙江大学;“南京”指南京师范大学;“苏大”指苏州大学;“曲阜”指曲阜师范大学;“华南”指华南师范大学;“福建”指福建师范大学;“北体”指北京体育大学;“清华”指清华大学;“河大”指河南大学;“河北”指河北师范大学;“北京”指北京师范大学;“山西”指山西师范大学;“武体”指武汉体育学院;“华中”指华中师范大学;“湖南”指湖南师范大学;“东北”指东北师范大学;“辽宁”指辽宁师范大学。下同。

从区域来看,重东部,轻西部,布局结构明显不平衡[3]。从地方来看,重省市级大都市,轻地方小城市,招收体育学的19个博士点学校只有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3所学校在地级城市,其余都是在省级城市。

西部地区含12个省市自治区,辖540万km2,人口近3亿,迄今尚无一个体育博士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这种学科专业布局的缺位,既不利于全国培养体育高层次人才的均衡发展,也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要求,更没有真实反映西部体育学科的水平[4]。

这种不平衡缘于教育部在进行首批博士授予单位、学科和专业授权审核时强调“主要限于全国高等学校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管的科学研究机构中能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学科”,并且在此后的博士学位授权审核过程中长期坚持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强化发展,强调“应首先考虑将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集中在已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且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要注意充分发挥研究生院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中的作用,不要搞平衡照顾、分散布点”。这一种强迫性机制,最终导致了博士点向条件较好的高校和地区高度集中的现象,体育学博士点的区域布局亦然[5]。

可喜的是,位居西南的成都体育学院正在进行“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工作,该项工作的验收将由国务院学位办和四川省学位委员会联合于2012年12月—2013年2月期间进行。成都体育学院此次“博建”若能成功,将对提高西南地区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和均衡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空间分布状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1.2 我国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性质及学科分布状况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从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进行培养,形成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格局,体育学博士点的规划经历了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现阶段,19所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中,体育专业院校3所,师范院校11所,综合性大学5所。目前,全部3所体育院校、11所师范院校中的8所和5所综合性大学中的4所均已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招生专业涵盖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学科。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授权点,曲阜师范大学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授权点。

2.1.3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人数分布状况

与体育学博士生招生院校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相应,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分布也呈高度集中状态。目前,我国在职体育学博士生导师共198人,其中:华北地区体育学博士生导师数达82人,占总数的41.4%;华东地区67人,占总数的33.8%。仅这2个地区的博导人数即占到我国体育学博导总数的75.3%,即近一半的体育学博士生导师集中于华北地区,近8成集中在华北和华东2地。其他依次为:华中地区21人,占总数的10.6%;华南地区19人,占总数的9.6%;东北地区9人,占总数的4.6%。博士生导师还处于流动状态,总体趋势是由各地省城流向位于华北的首都北京,由中西部城市流向东南沿海城市。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形成“马太效应”,博士生导师过分集中于少数城市,不利于体育学的均衡发展。

各高校体育院(系)所拥有的博士生导师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学科的实力。以院校为单位,对我国19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博士生导师数量进行排名发现,北京体育大学有体育学博士生导师54人,居全国之首。该校是我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第一个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学一级授予点的单位,体育学学科设置齐全,二级学科划分比较细,因而,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较多。往下依次是:上海体育学院34人,居第2位;华东师范大学14人,居第3位;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各13人,并列第4位;苏州大学8人,居第5位;福建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各6人,居第6位;南京师范大学5人,居第7位;其他授予点的体育学博士生导师均为4人或3人,其中,4人的院校5所,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南大学,3人的院校4所,分别是浙江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对各单位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发现,我国平均每个体育学博士授予单位的博士生导师数是10.4人,但最多者拥有54人,最少仅3人,极差值达51,足见各体育学博士授予单位博士生导师数量分布也极不均衡。尤其对于新增的11家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而言,博导数量远跟不上学科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均衡是否会引发不惜通过降低增补博导的标准,尽力扩大博导的数量与规模的现象,这也正是验证体育学博导选拔制度公信度的契机。

2.1.4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性别分布状况

表1统计表明,在全国198名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中,男性164人,占82.8%,女性34人,占17.2%,男女比例为4.8∶1。据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博士生导师为1万2 460人,其中男性1万787人,占88.2%,女性1 673人,占11.8%,男女比例为7.4∶1。总体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男女比例较全国水平更趋平衡。

但具体到各授予单位,博士生导师的性别结构状况又有所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女博士生导师12人,占该校总数的22.2%,男女比例是3.5∶1;上海体育学院女博士生导师5人,占该校总数的14.7%,男女比例是5.8∶1。但其他院校的女性博士生导师均未超过4人,武汉体育学院等9所院校无一名女性体育学博士生导师。

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在认知力、瞬间记忆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天然优势更有助于其科学研究;女教师在形象思维、观察力、注意力和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更适合体育教学;而性情温和、细腻和体贴的天性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细心,更擅长处理细节问题,更有利于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各体育博士授权单位在根据按需增补原则进行自行审核、遴选博士生导师的工作中,要注重对女性教师的培养与选拔,加强性别结构的优化。

2.1.5 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士生导师人数分布状况

由表2可知,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学科分布主要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导师60人,占总数的30.3%;体育教育训练学导师76人,占38.4%;运动人体科学导师53人,占26.8%;民族传统体育学导师9人,占4.5%。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上没有模式可借鉴[6]。从各学科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看:体育人文社会学导师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有26人,占该学科总数的43.3%;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导师在华北地区的比例最大,分别有42人和有23人,分别占各自学科总数的55.2%和43.3%;仅有的9位民族传统体育学导师在华东地区有7个,占该学科总数的63.6%,华北和东北地区0个。5个有博士点的地区,其中3个地区是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全有的全学科地区,而东北地区仅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一个博士点。研究方向并无优劣高下之别,却有分布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统计数据说明,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研究兴趣仍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领域,对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比较薄弱。

2.1.6 我国体育学各年龄段博士生导师人数分布状况

合理的年龄结构是博士生导师梯队形成最佳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合理的导师梯队应该由老、中、青年导师按适当比例结合而成。从表3统计的198位体育学博导年龄情况看,各出生时间段人数由多到少排序依次是:1951—1960年91人,占体育学博导总数的45.9%;1961—1970年68人,占34.3%;1941—1950年34人,占17.2%;1971—1980年5人,占2.5%。总体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中,60岁以上的老年博导和50~60岁之间的中年博导,以及50岁以下的青年博导的比例为1∶2.7∶2.1,由此比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以中青年占较大比例,并且显现出年轻化趋势。具体到各校,华东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50岁以下体育学博导人数占到该校7成以上,北京师范大学占到该校近7成。年轻化虽然彰显了体育学博导队伍的动力与活力,但有时也暴露出经验不足的弱点。

表 2 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士生导师人数分布情况

注:“人文”指体育人文社会学;“教育”指体育教育训练学;“人体”指运动人体科学;“民传”指民族传统体育学。

表 3 我国体育学各年龄段博士生导师人数分布情况 2.2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教育背景状况分析

2.2.1 我国体育学各年龄段和各学科博士生导师学历状况

表4统计显示,本课题研究的198位博导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共111人,占56.1%;具有硕士学位的共30人,占15.2%;具有学士学位的共57人,占28.8%。

从各年龄段学历情况看:1971—1980年出生的5位博导全是博士;1961—1970年出生的68位博导中,博士学位者占80.9%;1951—1960年出生的91位博导中,博士学位者占49.5%;1941—1950年出生的34位博导的学位,学士有22人,博士和硕士各只有6人。由此可见:年龄越大,最高学位越低,具有学士学位的比例越高;年龄越小,最高学位越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越高。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博导遴选对最高学位的政策性要求。

从4个二级学科学历情况看,各学科拥有博士学位人数占该学科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运动人体科学占67.9%,体育人文社会学占63.3%,民族传统体育学占44.4%,体育教育训练学占43.4%。此排序也反映出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学科建设和学缘结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民族性”特点限制了其博士点的发展,也自然限制了该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数量。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博士生导师在本校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内其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有4成,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占不到1成。由此表明,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队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近亲繁殖”和“师徒同堂”的现象,这不利于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不利于拓展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表 4 我国体育学各年龄段和各学科博士生导师学历及海外进修情况

2.2.2 我国体育学各年龄段和各学科博士生导师海外进修状况

具有海外进修经历往往意味着具有国际化的跨文化资源和开放的学术视野,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推进体育学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说的海外进修经历是指在海外有过一定时间的留学、访学或专业培训经历。

表4统计表明,统计的198位博导中,仅有57人有过海外进修经历,占28.8%,不足3成。从各年龄段看,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博导人数占该年龄段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5位“70后”博导中有60%,1951—1960年出生的有31.7%,1961—1970年出生的有25%,60岁以上的有23.5%。研究发现,海外进修形式因年龄而不同,年龄越大,留学进修越多,年龄越小,访学进修和培训进修越多。从各学科看,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博导人数占该学科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体育人文社会学38.3%,体育教育训练学27.6%,运动人体科学24.5%.此3个学科差距不大,而民族传统体育学则为0。由此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个新兴学科的发展难度和光明前景,若能在内无前车之鉴,外无先进经验的条件下将其科学开展,发扬光大,则不失为世界体育学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贡献。

2.3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专业素养状况分析

2.3.1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职称、职位(兼职)状况

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统计显示,198位体育学博导中,98.7%具有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的高职称传达出2方面信息:一方面表明体育学博导的进入门槛较高,博士生导师的整体水平高;另一方面表明我国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体制不够灵活[2]。过分强调导师的职称有时会限制博士研究生对导师的选择权,许多能力较强的教授以下职称的教师被剥夺了指导学生的资格,而学生也就失去了选择那些没有博导头衔的老师作为论文指导者的权利[7],不利于博士生培养。2010年,上海体育学院首开评聘副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的先例,打破了大陆只有教授才能成为博士生导师的现状。

198位博导中,90.6%的导师兼任党政工作,其中,93.6%的导师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机构和体育单项协会兼职或担任重要职务或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在本单位任职或在相关组织机构兼职虽然无可厚非,但恐怕这在某种意义上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先生所讲,当“官本位”的管理模式与价值体系把许多在学术上相对稍优者推向系、所、院、校各级领导岗位时,当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政治荣誉与社会兼职不期而至时,兼职的博导们即使个个都很讲职业道德,都很尽职,其应对本职的时间与精力也不过是雪上加霜。个中甘苦,唯有自知[8]。

2006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对2006届全体研究生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5%的研究生每周与导师见面少于1次,45%的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时间小于1 h/周,而70%的研究生希望的是至少能每周与导师交流1次。有近60%的学生论文导师没有看过,近2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学业帮助不大,其原因主要是导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和导师工作繁忙[9]。此现象并非北京体育大学独有。

尤其现在有些学校力聘上级部门行政官员当博导的作法很是流行。笔者认为,无论由博导提拔为官员,还是由官员被聘为博导,凡不能以培养博士生为主业者,需在每次博导选聘时,真正从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出发,扪心自问能否尽到博导职责,为振兴我国博士生教育事业以身作则,起“领导带头”作用。

2.3.2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科研绩效状况分析

2.3.2.1 h指数概念解析

一直以来,科学家科研能力和学术造诣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学术论文,因此,用来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主要方法是对其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2005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教授(Jorge E.Hirsch)提出了一项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h指数的定义是:如果一位科学家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被引次数不小于h,其他(n-h) 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小于h,那么这位科学家的h 指数就是h[10]。例如,某科学家的 h指数为18,则表示该科学家至少发表了18 篇被引频次至少在18次的论文。该指数巧妙地将数量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指标(被引频次)结合在一起,h指数高不仅表明评价对象发表的论文质量高,而且表明高质量论文的数量多,克服了以往各种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单项指标的缺点;因此,在它发表后的短短几个月当中,就在10多个国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1]。

2.3.2.2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科研绩效概况

通过对19所院校的198位体育学博导在CNKI 数据库中收录的全部论文量和这些论文在 CNKI 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等数据的统计计算得出,198名体育学博导的h指数值范围为2≤h≤28,平均值为11.3。

根据乔治·赫希教授的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大约为12,晋升正教授大约为18[12]。上述198名体育学博导的h指数平均值较之偏低。统计表明:我国体育学博导的h指数达到或超过12的有84人,占42.4%;达到或超过18的有18人,占9.1%。尽管存在物理科学的h指数普遍高于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差异,但如此低的人数比例亦将成为体育学奋起直追的动力。

表 5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h指数及相关绩效概览表

从表5统计的各项指标数据范围的底线数值,如h指数2、个人发文量4篇、总被引频次6次、第一(含独著)作者百分率6.3%和篇均被引频次1.1次等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较之一名普通体育教师都显低的科研评价数据让人实难与体育学博导联系起来,当然,有些博导的有些文章可能未被收录在CNKI中。198位博导中,h指数小于等于5的有18位,这些博导中确有文章多发在他所留学国家的期刊上的,但有些并未发现有留学经历。

表6统计了198位博导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情况。统计显示,198位博导共有115(占58.1%)人次主持过共计24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社科基金项目105项,66位主持人,占总人数的33.3%;自然基金项目27项,19位主持人,仅占总人数的9.6%;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4项,21位主持人,占总人数的10.6%;体育总局项目93项,59位主持人,占总人数的29.8%。由此不难发现,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人数不足6成,尤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更是体育科研的弱项。

表 6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科研项目状况统计

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肩负着培养体育高端人才的重任,其学术态度与水平直接影响博士生质量的好坏。当前,国际上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绩效仍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我们的一些博士点对博导的科研绩效以申请的科研课题经费多少为主要标准,降低甚至忽略了对论文的要求,以致一些教师在评上博导后的独著(或第一作者)论文量明显减少。在当今搞课题颇受重视的形势下仍有4成多博导没有主持过课题,这除了课题立项竞争激烈的原因外,科研态度和环境也不容忽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19所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名在职博士生导师的统计分析,对这一特殊阶层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总体来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呈“非均衡分布”状态:就自然特征而言,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过分集中在华北和华东两地;男性博士生导师占据绝对优势;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比较薄弱;博士生导师的年龄结构以中青年占较大比例。就教育背景而言,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学位分布已经比较合理,年轻博导中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但具有海外进修经历的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仍然偏低,学缘结构不尽合理。就专业素养而言,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基本都有教授职称,9成以上有行政职务和学术兼职,目前,国内其他学科学者科研成果的h指数相关研究未见,与美国物理学相比,体育学博导的h指数值整体偏低,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博导人数较少。这种非均衡分布状态可从两方面阐释:一方面,由于体育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准入门槛较高,博导队伍发展必然是非均衡的,不可能同步发展;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体育学科的不成熟,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学科建设结构存在差异,这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3.2 建议

1)均衡布局结构,促进协同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为零的不平衡布局结构,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的全局性布局考虑,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体育学科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进一步优化我国高层次体育学教育资源的配置。

2)落实遴选机制,狠抓质量建设。

遴选体育学博导的关键在于遴选制度是否落到实处。在遴选时要严把质量关,要对遴选对象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进行科学、客观考评,并且要进行任期内的年度评估。

3)注重学习交流,改善学缘结构。

为防止“近亲繁殖”,改善学缘结构,要从制度入手,研究出台高校教师出国研修相关政策,把年轻教师出国进修深造经历作为晋升职称和评聘博导的必备条件,并且,鼓励支持教师在高校间自由流动,在多所高校间承担岗位教学或科研任务。从而加强学术思想的交融,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创新,促进学科发展。

4)加强梯队建设,形成优势互补。

加强体育学博导梯队建设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使导师队伍保持持久活力和发展动力,老中青比例要协调,既要有利于发展年轻导师的工作热情,又要敢于为年轻导师提供承担重大课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探寻经验和寻找不足,为自己才华的发挥创造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有经验的导师的传、帮、带作用,缩小导师队伍中因年龄和阅历而造成的衔接困难。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条件所限,本研究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误差,如在博士生导师数量的认定上,有的单位聘请了大量的兼职博导,有的单位对博导岗位实行动态管理,有的单位信息不够公开,博导的详细信息不充分等;还有就是对个别留学时间较长的博导所发表的论文量的统计不够完整。这些因条件造成的不足留待下一步研究时改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郑吾真,黄竹杭.体育学博士立足于国内培养之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4):2-6.

[2] 吴锋.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现状统计研究[J].现代传播,2008,150(1):115-118.

[3] 李燕领,王家宏,陶玉流.1979—2009年中国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点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0,17(10):59-63.

[4] 陈伟,欧阳川,李国栋.立足08奥运、完善培养体制、构筑高端人才工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1-4.

[5] 卢志成,郭惠平,李斌琴.对我国体育学博士教育扩散现象的新制度主义诠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9):17-22.

[6]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25(6):3-12.

[7] 顾海兵.质疑“博导遴选”制度[N].南方周末,2003-08-14.

[8] 郭世佑.博导的质量、责任与权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29-31.

[9] 钟秉枢,蒋家珍.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体育学博士生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7-11.

[10] Hirsch J.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 (46):16569-16572.

[11] 万锦堃,花平寰,赵呈刚.中国部分重点大学h指数的探讨[J].科学观察,2007,2(3):9-16.

[12] 王兰敬.h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1,29(4):624-627.

作者:陈庆伟

第2篇:我国体育学女性博士生导师现状分析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学博士培养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57名在职女性博士生导师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学女博导过度集中于一地一校;4个二级学科人数分布不均;梯队后备人才匮乏;学历和职称较高,7成以上拥有博士学位,且均为教授;4成以上女博导兼任本单位党政工作或有社会兼职;有海外进修经历者较少,不足3成;H指数平均值明显较低,主持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仅占半数。评聘条件比较刻板、导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不完善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体育学;女性;博士生导师;现状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Female; Doctoral tutor; Present situation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女性的作用愈发突出,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力量。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女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赛场的表现有目共睹。金牌与鲜花背后,有许多女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练员、教师、科研人员默默耕耘着。尤其作为培养体育学尖端人才的女性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女博导”),她们是体育界学术与科研的带头人,她们的职业水平不仅决定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1],而且关系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甚至关系到我国体育学的国际声誉。目前,在体育学女博导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尚未得到重视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57名在职女性博士生导师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等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问题,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培养和选拔我国体育学女博导提供依据,也为提升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谢桂华指出:“博士生导师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工作岗位,不是教授职务中的固定层次和终身的荣誉称号。招生并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即为博士生导师,不招生且不实际指导博士生者则不是博士生导师[2]。”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指当前在职并全职工作的(每年在所在单位工作9个月以上),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博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研究数据于2014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通过我国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的官方网站、电话或“百度”搜索工具采集各女博导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ISI-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采集研究对象的H指数及发文量、被引频次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研项目”平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年度课题名单”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检索各博导截止2014年11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了常规描述统计,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专业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 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自然特征分析

2.1.1 我国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及博士生导师人数概况 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已有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其中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17家: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和山西大学;体育学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授权点,曲阜师范大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授权点。21所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中,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5所,师范院校11所。

表1显示,我国在职体育学博导共计299人,其中男博导242人,占80.9%,女博导57人,占19.1%;男女比例为4.2:1。据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博导数量为12 460人,其中男性10787人,占88.2%,女性1673人,占11.8%;男女比例为7.4:1[1]。总体来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男女比例较全国水平更趋平衡。分布于我国六大地理分区(西北地区没有博士点)的全部57名女博导中,31人在华北地区,占总数的54.4%;其中仅北京体育大学就有23人,占华北人数的74.2%,占总数的40. 4%。其它地区人数由多到少排序:华东地区13人,占22. 8%;华南地区5人,占8.8%;东北和西南地区各3人,各占5.3%;华中地区2人,占3.5%。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半数以上集中在华北地区,并且超过70%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而且在21所院校中,有6所没有女博导。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我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第一个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单位,体育学学科设置齐全,二级学科划分比较细[1],为体育学研究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与广阔的平台,因而吸引我国体育学精英纷至沓来。但从长远来看,体育学女博导过度集中于一地一校,对我国体育学科在全国层面的均衡发展不利。

2.1.2 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女博导人数分布状况表2显示,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女博导人数由多到少排序:运动人体科学博导21人,占36.8%;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导20人,占35.1%;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导15人,占总数的36.8%;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导1人,占1.8%。民族传统体育学女博导数量少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及武术传承中的“传男不传女”习俗,使女子不尚武、不能武的思想仍有残留的历史原因;二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是我国的特色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上没有模式可借鉴”[3]。人数最多的运动人体科学女博导中,北京体育大学8人,占该学科人数的38. 1%;上海体育学院5人,占23.8%;仅此两校即占去该学科女博导人数的61.9%,其次是天津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各2人,剩下的几所院校分别是1人和0人。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为此实验室设备和条件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必备条件[4]。调查发现,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均有着比较先进与完善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条件。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女博导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等几所实验条件较好的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两学科的女博导人数也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反差。在以现代医学、生物学为支撑的运动人体科学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之时,研究和探讨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实践中迫切需要理论性指导和加以解决的应用性问题,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当务之急[5]。从博导地区分布看,4个二级学科女博导在地区分布上,除1名民族传统体育学女博导在华东地区外,其余3个学科的女博导均大多分布在华北地区。

表2显示,除1971-1980年间出生的女博导外,其它3个年龄段的人数之间明显形成一个由少到多的梯队结构,并且构成了有利于传承发展的梯次。由此可见,我国对女博导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1971-1980年间的女博导仅1人来看,在女博导梯队培养与选拔魄力方面存在矛盾,培养不出合格人才,没有坚实的梯队结构,在选聘女博导时,选拔的魄力越大则越危险,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培养。

2.2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教育背景状况分析

表3显示,57名女博导中,有博士41人,占71.9%;硕士9人,占15.8%;学士7人,占12.3%;41名有博士学位的女博导中,1961-1970年间和1971-1980年间出生的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占70.7%;1951-1960年间的有11人,占26.8%;1941-1950年间的有1人,占2.4%。由此可见,我国在女博导的选聘中对最高学历的政策性要求比较高,尤其对年轻女博导更高。从海外学习经历看,57名女博导中仅有16人有过海外进修经历,占28. 1%,进修形式以访学和培训居多。各年龄段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女博导人数占该年龄段比例由高到低正好与年龄成反比,越年轻海外进修的越多。

41名拥有博士学历的女博导在4个二级学科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体育教育训练学16人,占43.4%;运动人体科学15人,占36.6%;体育人文社会学10人,占24.4%;民族传统体育学0人。体育教育训练学女博导中的博士之所以多,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多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院校中,除曲阜师范大学外,其它都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民族传统体育学女博导少,女博导中没有博士,这与该学科的性质有关系。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研究方向的学科,来源于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其学科任务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在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特殊规律,为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6]。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只有我国白己培养,并且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培养起始于1997年,起步较晚。

统计发现,41名女博导的博士学位在白己就职的单位或国内其他院校取得的各占40%以上,仅有不到20%在国外留学取得。4个学科有过海外进修经历的女博导人数占各学科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运动人体科学占38.1%;体育人文社会学占26.7%;体育教育训练学占20%;民族传统体育学是0。在海外留学的女博导中,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女博导最多。国外先进的医学、生物学研究实力是我们去交流学习的动力,这在4个学科海外进修情况中也有反映。

2.3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职称、职位(兼职)状况分析

统计显示,57位体育学女博导均为教授职称。博士生导师的高职称传达出两方面信息:一方面表明体育学博导的进入门槛较高,博士生导师的整体水平高;另一方面表明我国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体制不够灵活[2]。过分强调导师的职称有时会限制博士研究生对导师的选择权,许多能力较强的教授以下职称的教师被剥夺了指导学生的资格,而学生也就失去了选择那些没有博导头衔的老师作为论文指导者的权利[4],不利于博士生培养。57位女博导中,23人兼任本单位党政T作或有社会兼职,占40.4%。

任用女领导干部从女博导中选拔符合择优选拔的用人制度,彰显了对女性的重视程度,但作为肩负培养中国体育尖端人才的博导,尤其是在“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思想尚存的社会中做一名女博导,若再加上繁杂的行政事务,辅导学生的时间将被占去几多,培养的博士生质量能否保证,这一系列问题均让人担忧。

2.4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科研绩效状况分析

2.4.1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论文发表状况 H指数是评价科学家个人绩效的指标。H指数是指,如果一位科学家发表的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被引次数不小于H,其他(N-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小于H,那么这位科学家的H指数就是H[8]。

表4显示,21所博士生招生院校的57名体育学女博导的H指数值范围为3≤H≤18,平均值为9.3。根据乔治·赫希教授的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家要获得永久教职(副教授),H指数一般大约为12,晋升正教授大约为18[9]。57名体育学女博导的H指数平均值明显较低,H指数达到或超过12的有18人,占31.6%;达到18的仅1人,占1.8%。研究表明,科研人员每提高1个H指数需要发文4~6篇,经典文献也需要1~2篇,而一个科研人员正常情况下,1年大约发表4篇论文,这些论文有近1/4在发表后无人引证[10]。因此,H指数值的增长就是年龄的增长和发文量、被引频次的积累。

2.4.2 我国体育学女博导主持基金项目状况57位女博导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情况显示,57位女博导共有29(占50.9%)人次主持过共计44项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其中,12位主持了18项社科基金项目,占总人数的21.1%;8位主持了13项体育总局项目,占14%;5位主持了8项自然基金项目,占8.8%;4位主持了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占7%(见表5)。由此可以看出,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女博导仅半数。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我国在职体育学博导共计299人,女博导57人,占19.1%;我国体育学女博导半数以上集中在华北地区,并且超过70%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过度集中于一地一校。

(2)我国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女博导人数由多到少排序为: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从博导地区分布上来看,4个二级学科人数分布不均。

(3)梯队后备人才匮乏,统计的在职女博导有海外进修经历者较少,不足3成。

(4)女博导的学历和职称均高,7成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均为教授;4成以上女博导兼任本单位党政工作或有社会兼职。

(5)统计的在职女博导的H指数平均值明显较低,主持过国家层面科研项目的女博导仅半数。

3.2 建议

(1)从体育学博士生招生做起,加大对女博士生的培养,夯实女博导后备人才基础,搞好梯队建设。

(2)充分发挥各体育学博士点的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学科交叉,对女博导的选聘进行科学布局,不拘一格,有效促进我国体育学科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

(3)从女博导中提拔干部要把培养博士生工作质量作为重要提拔条件。

(4)从制度人手,鼓励外出交流,优化学缘结构,防止“近亲繁殖”。

参考文献:

[1] 陈庆伟,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的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 (6):516-521.

[2] 吴锋.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导师现状统计研究[J].现代传播,2008,150 (1):115-118.

[3]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25 (6):3-12.

[4] 何晓阳,朱亚军,余志,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2(3):107-109.

[5] 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12(4):59-62.

[6] 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25(1):56-60.

[7] 顾海兵.质疑“博导遴选”制度[N].南方周末,2003-08-14.

[8]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 (46):16569-16572.

[9] 王兰敬.h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1,29 (4):624-627.

[10] 崔建强,刘茂辉,刘文娟.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女性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 2014, 26(3):217-222.

作者:陈庆伟

第3篇:博士生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与类型

摘要:通过对16名人文社科专业在读博士生的深度访谈,对博士生导师指導行为的内容与类型,及其对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需求的对应关系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包括学术支持、个性化关怀和立德树人三个维度;第二,导师指导行为的类型包括师徒从游型、情感关怀型和学术效能型;第三,人文社科博士生的培养对导师指导行为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术支持是基础、个性化关怀是导向、立德树人是根本。建议完善导师队伍质量保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是提升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导师指导;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级,是培养能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人力资本。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中,博士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水平较高,但是在创造性成果方面则水平较低。[1]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博士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影响博士生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本科生的大班教学模式或硕士生的中班授课模式相比,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更为密切,互动更为频繁。据调查统计,我国博士生培养采用的是单一导师指导或导师组指导的导师负责制,其中单一导师指导的方式占80%左右;而从不同的学科来看,人文社科领域的单一导师指导现象最为明显[2]。但是迄今为止对“导师指导”这个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以至于学界对导师指导为学生学业成功提供了哪些要素、应该如何评价等问题依旧没有达成共识。[3]由此,本研究提出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导师作为人文社科博士生学习和科研活动中最主要的交往互动对象,其指导行为的具体内容;第二,导师指导行为在不同组合下形成的类型;第三,导师指导行为对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的作用机制。

一、文献综述

(一)导师指导行为的概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研究者们开始探究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而从不同角度对导师指导给出了相应的定义。罗伯茨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导师指导的内涵作了诠释,他认为导师指导是一个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充当支持者的角色,监督、鼓励一个相对学识较少、经验不足的人,以便于其学业和个人的发展。[4]莱文森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导师指导定义为一个人通过提供道德和情感上的支持,来引导另一个人心理社会发展的过程。[5]雅克比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导师指导的内容,他认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聚焦于被指导者的成长和成就,这种指导关系是亲自的、互惠的,并且指导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进步,还包括事业的发展、角色示范以及心理支持等内容。[6]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研究者们对有关导师指导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且更加倾向于从导师指导的不同维度去理解,如导师指导方式/模式、导师指导频率、导师指导风格等,这些分类方法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导师指导对学生的影响。

从导师指导的角度分析,就是导师的指导过程,导师指导过程最终落实为导师指导行为。本研究聚焦于“导师指导行为”这一具体可评价的指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导师指导的理解,结合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针对博士生培养过程将导师指导行为定义为,导师作为一个生活阅历更加丰富、专业知识更加渊博、研究经验更加充足的人,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亲自给予博士生支持、监督、鼓励、引导等行为,以便于帮助博士生在学习、科研和个人成长等方面获得发展。

(二)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

中西方对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有不同的解读。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其相关规定中将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范围限定于学术支持和学业及研究进展监督,认为对博士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引和精神支持不属于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而是交由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负责。[7]牛津大学规定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包括学术支持、技能培训、职业准备[8]。而在我国,导师指导行为不仅包括学术支持,还包括对博士生心理健康的疏导、个人生活的关怀、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的培养等方面。如杜嫱认为,导师指导行为可以体现在科研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学术认同与学术职业的塑造、立德树人与心理支持这三方面。[9]冯蓉等人认为,导师指导行为不仅体现在学术方面,还体现在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的熏陶、学术习惯的养成、事业发展的规划等方面。[10]

导师指导行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导师的学术指导、对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关心是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最大因素;[11]师生之间的交流会影响博士生学术训练的实际效果,因此保证一定频率的指导次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要素;[12]从不同学科来看,知识生产的途径不同,从而导致创新的来源有所差异,人文社科博士生相较自然科学博士生来说,来自于导师的指导行为更能激发其创新能力。

(三)导师指导行为的类型

指导行为的划分依据通常是以某一方面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的单维度分解,但导师指导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往往是多种行为的重合与冲突,因此研究导师指导行为对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的作用机制,实际上更要考虑导师指导行为是通过何种组合方式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作用的。据此,本研究中导师指导类型即指不同导师指导行为的组合。

有关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者们也将之称为指导风格。通常对导师指导风格的分类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对立二分法。以古继宝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代表,他们将导师指导风格分为对立的两种,即控制型和支持型[13]。之后也有其他学者在研究师生关系的时候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如侯志军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上下层级鲜明的师徒关系和共同研究的平等伙伴关系[14]。第二种,方格四分法。这种方法使用得也较为普遍,通常是基于管理方格理论,从两个维度、四个象限,按照导师行为表现的不同程度将其划分为4种风格。如毛如雁等人根据学术和项目的利益区别将导师指导分为全面型、雇佣型、放养型和求知型[15];张东海则根据导师是学业取向还是学生取向将导师类型划分为权威型、师友型、放任型、俱乐部型[16]。第三种,自由多分法。这种分类划分得更加细致,不同类型的风格也更有针对性。比较典型的是乌贝尔斯(Wubbels)等人从影响力和亲近度两个维度出发,将师生互动关系划分为领导型、帮助/友善型、理解型、给予学生自由和责任型、不确定型、难以取悦型、训诫型和严厉型这8个类型[17];李(Lee)则基于学生成长对导师提出的要求,将导师指导模式分为6种,分别是功能模式、批判思维模式、文化适应模式、自立模式、发展质量关系模式和女性主义模式[18]。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对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暂无统一的界定,亦未充分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与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情境;对于导师指导行为的类型划分方法较多,但依旧局限于二分法的框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探索;在考察导师指导行为与博士生培养需求的关系时,缺乏对不同的导师指导行为与博士生培养需求对应关系的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搜集资料,基于对已有导师指导和博士生培养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自编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8所不同性质高等院校的16位博士生作为访谈对象,专业涵盖了法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博士生均已完成课程阶段的学习和博士论文开题,全面进入到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导师指导行为与自身培养需求有较为深刻的体验、认识和理解,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探索博士生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和类型,挖掘导师指导行为与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需求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3个步骤。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获取研究的理论维度,在质性分析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料数据的概念形成和维度抽取,进行搜集资料——形成概念——整合重组——理论提取这一流程的不断循环。在征得受访对象的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使用Nvivo11.0软件对录音进行转录、编码、分析。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提取

为了获得最真实、丰富的导师指导行为内容,对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对资料中出现的导师指导行为的“本土概念”进行命名和分类,形成14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这14个概念进一步范畴化,得到6个范畴,分别是学术指导、进展监督、个人关怀、精神鼓舞、个性品质、示范管理。通过以上步骤得出的概念和范畴简化了大量的原始性资料内容,理论结构体系中的一些独立变量逐渐呈现出来,但该阶段得出的范畴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缺乏对其间关系的深入探讨,而关系的建立是得出结论的必要前提。因此,对各独立范畴进行联结,重新整合被分解的资料。而主轴式编码的任务就是发现范畴之间的各种关系,建立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19]基于此,进一步将6个范畴归纳为学术支持、个性化关怀、立德树人3个主范畴。

1.导师的学术支持行为

由表1可知,“学术支持”参考节点数为63,是导师指导行为三个维度中参考点数量最多的。这表明从博士生的角度来看,学术支持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最基础的指导行为,是博士生感受最深、需求最大的指导行为。“学术支持”又由两个子节点“学业指导”和“进展监督”组成。其中“学业指导”包括导师与博士生交流的形式、对博士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有效建议、提供学术资源如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或出国交流等、科研工作中的示范教学以便于博士生在“做中学”;“进展监督”包括导师与博士生保持定期的交流、对博士生的学习与科研进展进行监督。

研究生的创造力发展正处于黄金时期,然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仍然不足,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于导师的指导。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积累,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学业指导是指导师为博士生提供学术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训练、技术层面的指导、资源方面的支持等学业上的指导行为,以帮助博士生完成科技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博士生自主开展科研活动。

“首先是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的把握吧,我们选课和选研究方向还是要征求导师的建议。导师都会根据我们自身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还有个人能力,综合考虑后推荐我们要去学哪几门专业课。然后研究方向的话,导师会尊重我们个人的想法。”(法学-1)

“我导师有挺多横向的课题,我们也会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和完成,导师会带着我们做,这是博士生期间所必须经历的科研能力的训练。我觉得这个做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能认识人。我认为与其他团队相比,我们团队在这一点上是有优势的。”(管理学-10)

在博士生学习期间导师对其学业进展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总结不仅能够帮助博士生巩固前一阶段学习的知识,发现目前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也能够帮助博士生开拓思路,更好地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是每个月开一次组会,大家各自汇报自己这一个月的研究进展,讨论遇到的问题。但不是所有导师都给学生开组会的,像有行政职务的老师就不会,他们太忙了,实现不了。这些老师的博士生毕业就比较难,指导频率肯定是影响毕业率的。要是遇到假期不能按时开组会,导师就会微信或者邮件联系我们,对我们的问题进行反饋,或者布置一些学习任务,看我们是否有按时完成。除此之外,要是平时还有问题的话,就会单独找导师沟通了。”(教育学-13)

2.导师的个性化关怀行为

“个性化关怀”参考节点数为47,在导师指导行为三个维度中参考点数量位列第二。个性化关怀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导师指导行为,是中华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表现之一。与很多西方研究生教育阶段明确将博士生学业之外的指导管理事项交由专门机构的处理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师徒之间的天然亲切感,使得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多了一份人情味。除了在学术上提供重要且关键的指导之外,导师通常也关心博士生的个人生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个性化关怀”又由两个子节点“个人关怀”和“精神鼓舞”组成。其中“个人关怀”包括导师对博士生经济上的资助或补偿、情感上的慰问与关怀、心理压力的疏导、职业发展规划建议或人脉资源等;“精神鼓舞”则主要是在博士生遇到困难挫折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博士生树立科研自信和创新自我效能感。

“个人关怀”是导师以博士生个体特征为基础而提供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指导行为和内容。事实上,导师对博士生提供的无论是经济上的资助或补偿、不良情绪的疏导,还是为职业发展所做的必要准备,都是为了让博士生能够不受生活、家庭、情绪、工作发展等外部或个体因素的干扰,从而能够专心投入在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活动中。

“关心,也会关心生活啊。像我们每个人,除了常规的每月學校的补助之外,导师会每个月再给我们发津贴。出去开会或者参与一些咨询项目,都还会有额外的奖金费用。每年放寒假前,导师还会把在北京的所有学生,包括在读的和已经工作的,都召集起来,吃个年夜饭。”(法学-3)

“精神鼓舞”是导师基于博士生个体能力而有针对性地鼓励与支持博士生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帮助博士生树立创新信心的指导行为,使得博士生感受到导师对自己的信任。[20]这种来自于导师的鼓励、信任、期待和赞美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当博士生感知到来自于导师对其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期待时,能极大地提升博士生个体的创新自我效能感,使得博士生努力向着他们认为的导师对他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还有就是你知道的,做科研嘛,总是时顺时不顺。我们如果什么时候不顺利,心情不好,导师都能看出来,然后他就会看似不经心其实是有心要帮我们疏导情绪,就会问我们最近怎么啦?适当的时候也会激励我们,帮我们树立继续研究的信心。我觉得导师的鼓励蛮重要的,有时候可能就是一时想不通,然后导师一两句话就能让我解开心结,平复心情继续跟困难斗争。”(管理学-11)

3.导师的立德树人行为

“立德树人”参考节点数为38,在导师指导行为三个维度中参考点数量最少。一方面可以看出博士生对导师立德树人建设成果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部分受访对象并未能够认识到导师指导的立德树人行为与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这些都是导致“立德树人”参考节点数量偏少的原因。“立德树人”又由两个子节点“个人品质”和“学术道德”组成。其中“个人品质”即指导师自身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出来的思想、品行、认识等;“学术道德”主要体现导师的学术精神以及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行为示范。

“我导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他年轻时候做学问的经历。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那个时候也有研究的困难挫折,但是我们导师就是那种特别有奋斗精神的人。他现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出新的成果,真的是孜孜不倦的那种。”(历史学-7)

“我导师的文章都是他亲力亲为,从搜集资料到撰写、修改,都是他自己做。另外我们发表的文章,如果要署导师的名字,那导师是必须要认真跟我们讨论,并且确实是在文章中用到了导师的思想、创新点,就是他要有实质性的贡献才会署名。”(法学-2)

在我国以单一导师制为主的指导模式下,导师的个人品行、学术道德更能够通过日常的教学和科研过程对博士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认为导师的治学态度和道德修养对自身的影响要大于专业知识,且这种影响不仅是在学生的学习期间,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创新能力也有着持久且较大的影响。[21]

(二)导师指导行为的类型讨论

导师指导行为可以是积极的、有效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无效的,甚至是起到了负面效果的。不同的指导行为所产生的指导效果与导师的性格有关,与导师的专业水平有关,也与导师的格局与品性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导师的指导行为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内容。前文提到导师指导在实际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往往是多种行为的重合与冲突,欧巴拉(O’Bara)的研究表明来自于学生对导师的期待与导师指导风格之间的错配往往是造成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22]基于前文归纳的在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常见的三种导师指导行为,本研究认为,至少也存在三种导师指导类型,分别是侧重学术支持和德行示范的“师徒从游型”、侧重学术支持和个性化关怀的“情感期待型”、侧重个性化关怀和德行示范的“学术效能型”导师指导行为。

1.“师徒从游型”导师指导类型

教育学家梅贻琦先生提出过一个教育理念,即“从游论”[23]。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仅限于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更要肩负学生全面成长的责任,要通过言传身教,在学生的人格、修养、境界上树立榜样。“从游”是用知识开启学生,用道德感召学生;用学术吸引学生,用人格塑造学生。师徒从游型导师指导行为即是这样一种风格的指导类型:它保留了中华文化中传统的师徒关系,导师不仅关注博士生的学业发展,能够在博士生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习得上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保障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术能力提升和学术身份的认同;同时,在学业指导过程中,其自身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博士生。道义价值通过教育关系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融入到博士生的心灵意识中,内化为博士生德性人格的核心部分。图1是师徒从游型导师指导类型示意图。

“我有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有的导师会把学生带成一只猫,猫是要依赖主人的。但是我的导师把我带成了一只老虎,教我怎么生存,然后让我自己去锻炼,如果有什么大方向的错误,再给我纠正。总之在学术指导上我特别认同我导师的做法。

我导师是一个学术上特别勤奋的人,并且他的研究都是亲力亲为,从不占用学生成果。另外他也特别注意和女学生保持距离,女学生去办公室找他永远要开着门。我导师人缘也好,同事关系也好,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喜欢他。我觉得我导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先生”。我对学术的热爱来源于对老师的敬爱,导师自身对科研和学术的严谨态度与追求给我启发很大,我也深受他感染,想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历史学-8)

“凡能领导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24],导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做学问,同时还是如何做学问的“示范者”。真诚努力、勤勉踏实、去伪存真的学术态度便是对博士生最好的道德示范和指引,这种导师的学生往往对导师有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导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博士生认同其学术理念和行为规范,通过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通过主动行为来达成教育目的。

2.“情感关怀型”导师指导类型

导师指导行为内容的基础是学术支持,但是在学习之外,日常的沟通交流同样重要。研究表明,学生更欢迎能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进行照顾与关怀的导师。在对博士生个人关怀中,日常生活中的关心与照顾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导师对博士生的包容、鼓励和认可。[25]情感关怀型导师指导行为即指导师在指导博士生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关心博士生的个人生活,能够察觉博士生行为或情绪上的异常与变动,并能够给予博士生理解、支持与鼓励。图2是情感关怀型导师指导行为示意图。

情感关怀型导师指导类型中的两个维度,学术支持和个性化关怀,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作为导师,如果不能够充分了解并发现自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变化,无法提供与学生需求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则会造成因指导类型与学生需求不匹配而产生的负面效应。[26]以当下博士生培养中的科研项目训练为例,人文社科领域中,社会科学由于应用性更强,跨学科培养的情况较为普遍,且相较人文科学而言,以课题组的团队合作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更加普遍。对于一些导师而言,让跨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研究组,是一个帮助其快速积累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研究方法的短平快的途径。但是每一个博士生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这种方法也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跨学科背景的博士生。

“我是跨学科考的博士,从我博士生入学前的那一年的6月份就开始给我导师干活。可能是话语体系的不同吧,我觉得我和导师的沟通很成问题,我们互相都不认可对方的想法,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这种情况刚开始的时候特别严重,现在好多了。我做他的课题很痛苦,因为跟我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没什么联系,等于我整个人是撕裂的,到最后哪一块都做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我跟导师意见不同的时候,我导师都让我听他的,不给机会反驳。后来我就很烦,我也不愿意听了。这其实就是个恶性循环,你不听我的,我也不听你的。”(管理学-9)

这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反面例子,即导师单方面地认为自己的学术指导方式是正确的,不关心学生的真实想法,无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情绪变化,甚至剥夺了学生表达诉求的机会。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加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阿克(Acker)等人根据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形式将导师的学术指导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指导过程中导师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的“技术理性”模式,另一种是师生之间以互动和对话的形式相处的“协商秩序”模式。[27]范皑皑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比了人文学科和工科博士生对于导师指导的评价差异,发现人文学科博士生更倾向于“协商秩序”型的导师指导模式,而工科博士生则更倾向于“技术理性”型指导模式。[28]由此可知,每一个博士生的个体都是独立的、独特的,学业支持的方式方法需要导师依据对学生的了解而定制,尤其是在更倾向于“协商秩序”的人文社科领域中,更要注重博士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3.“学术效能型”导师指导类型

學术效能型导师指导类型是指导师关注博士生的个人情况,主要是指关心博士生的情绪变化,在情绪低落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通过塑造一种榜样人格,激励和引导博士生将榜样精神内化,生成自我价值观念、道德人格和创新动机与行为的教育过程。图3是学术效能型导师指导类型示意图。

博士生的科研创新动机或信心是在内外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激发的。学术效能型导师指导行为即是从这个角度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术效能型导师指导类型的作用原理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个体以往的成功经验、模仿或替代学习、他人的评价或劝说、生理与情绪的唤醒。在博士生学术生涯成长过程的早期或中期,模仿或替代学习、他人的评价或劝说这两个因素尤为重要。模仿或替代学习一般来自于导师的表现,导师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攻关的过程及态度,都可以让博士生有机会进行分析和学习。由于博士生会依赖导师提供的信息或线索来形成关于自我的观点,因此他人的评价或劝说是指导师的鼓励、建议、告诫、劝告或暗示等,激励博士生更加努力,提升博士生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对自己完成某件任务的信心。

“我觉得我导师在跟我沟通的时候就特别有技巧。我跟她讨论问题或者给她汇报近期工作内容的时候,我做得不完善的地方,她肯定是要提出来的。但是她指出问题后,也会找我做的工作中的优点,表扬我做得好。这样其实对我来说激励的意味就远远大于几分钟之前被打击的挫败感。不会让我觉得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被批得一文不值,我压根没有科研天分。不会有这种感觉。反而是让我觉得,哦,原来我那个思路是不错的,那做得不好的地方是不是也换成那个思路就能做得更好。”(教育学-12)

导师指导的个性化关怀行为和德行示范行为,分别提供给博士生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引导与帮助。与个人发展相关的心理疏导、经济补偿、精神鼓舞,都能够让博士生感受到来自于导师的支持、喜爱、信任等情感。尤其是当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或是关键节点的瓶颈期,受到来自导师的精神鼓舞,能够极大地增强博士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强化科研创新自信,促进博士生创新活动和行为的开展。而与道德示范有关的熏陶感染等,使得博士生对导师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主动地接受导师的教育和指导,自愿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或其他事务,自觉地向导师的人生高度靠拢,向导师的治学态度和道德水平看齐,并在这一良性循环中完成博士生自身价值观的确立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因此,学术效能型导师指导行为有助于帮助博士生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极大地增强博士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激发博士生的内在动机,从精神层面引导博士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最终促进人文社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导师指导行为与博士生培养需求的对应关系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角度,他们期望导师能够在哪些方面提供指导呢?露娜(Luna)等人将学生的需求总结为四大类:学生希望导师能够作为楷模起到模范作用、在学业上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在职业发展方面提供建议。[29]该研究结论与前文通过扎根理论提取出的导师指导行为基本吻合,且本研究的结论更加丰富。学术支持、个性化关怀、立德树人三个维度构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导师指导行为体系,导师通过这三个方面对博士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达到育人和育才的双赢。

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简单来说,可以概括分为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我们将这一普通的概念推演到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去,将博士生培养需求层次划分为知识保障需求、情感关怀需求和精神引领需求三个阶段。要满足这三阶段培养的需求,导师的指导行为分别对应着学术支持、个性化关怀和立德树人,如图4所示。

无论是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是博士生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都是建立在对本源事物的深刻了解之上,因此若不能实现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掌握,则无从谈起博士生培养。导师的学术支持是博士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土壤,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层需求。导师传授知识、训练科研能力、把控研究质量,为博士生专业能力发展和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知识保障。相比只关注学业的导师,既重视博士生个人发展又关心博士生学业发展的导师指导行为能够更好地激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导师的个性化关怀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二层需求,即情感需求。在导师的关怀下,博士生无需再为生活、情绪、发展的困难而苦恼,得以专心开展科研活动。同时来自于导师的鼓舞激励能够让博士生感受到导师对自己的信任与期待,有利于提升博士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博士生培养需求的第三层,对导师精神引领的需求,对应的导师指导行为是立德树人。这一层次的需求不会在博士生培养的初期立刻显现,而是随着博士生学业的发展逐渐凸显。导师作为主体嵌入博士生的学习生活,从以科研为主体的第一层次培养需求转向以情感联系为主体的第二层次培养需求,从而催生出紧密的、有共同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师生共同体,最终形成以精神引领为主体的第三层次培养需求。从精神制度层面激发导师立德树人要素释放育人作用,发挥导师在榜样人格学习、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浸润式引导作用,促进博士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四、启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质性访谈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人文社科领域博士生培养为例,探索了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和类型。结论表明,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包括学术支持、个性化关怀、德行示范三个方面,导师指导行为的类型可划分为师徒从游型、情感关怀型和学术效能型。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博士生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助力我国高端人才培养实践未来的更好发展。

(一)健全导师岗位管理指标体系,完善导师队伍质量保障机制

我国导师指导制度自研究生培养恢复之初就已建立,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40年来,对导师指导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且针对导师指导行为的考察内容划分不够细致,考核不够具体。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提出“以学术支持为基础,个性化关怀为导向,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三位一体导师指导行为考核机制,全面监督和考察导师指导行为的维度和力度。例如在考核指标的具体设置上,依据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的需求层次,对三种导师指导行为考核设置不同的权重。以“学业指导”这个二级指标为例,需考察导师是否与博士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是否能够及时给与问题反馈、是否对博士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监督与督促等。而作为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的知识保障层次的基础需求,对学术支持行为的权重可设置为0.1;个性化关怀行为与德行示范行为作为更高层次的需求,权重可分别设置为0.2和0.3。将考核结果作为导师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与最终绩效挂钩,直接影响到导师的晋升、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从而使得导师们在主观意识上高度重视指导行为的执行力度与质量,为博士生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导师队伍保障。再如,将导师年度考核结果载入导师工作档案,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导师给予惩罚或警告。可将考核结果划分为1-5五个级别,1档最优,5档最差。对于考核结果为5的导师取消次年招收博士生的资格;对于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4的导师,也取消其继续招收博士生的资格。只有通过这种动态的导师指导资格淘汰机制,才能更好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发挥导师的主动性,并增强导师的自律性,时刻保持拥有一支警醒、敏锐、对学生负责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二)在人文社科领域尝试推广博士生导师指导小组模式

纵观当下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博士生导师指导模式,普遍以指导小组的形式存在。法国与美国是较早开始对博士生指导采取导师小组制的国家[30],近年来英国高校也开始普遍推行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模式[31]。自我国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和工程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以来,工科领域中的校所双方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已为大众接受,有力地促进了高层次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32]而超过80%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博士生依旧是由单一导师指导[33]。另外,我国具备指导博士生资格的导师数量增长速度远远小于博士生规模增长速度,通常每位博士生导师都要同时指导10多位博士生,无法保障导师对每一位博士生都能提供足够的指导。

从广义上讲,导师指导小组模式可以在导师学术水平、指导能力、投入时间等方面保障博士生指导质量;从本研究的内容出发,导师指导小组模式则可以给博士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行为内容和类型,以保障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可以获得来自于导师指导小组的全方位的指導与支持,因此值得推广。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广泛的沟通与充分的交流是构建知识结构与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导师指导小组模式在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这一优势尚未凸显。

(三)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困境”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观念已经发展成为工具理性,导致事物本身意义和自由的丧失。而这一困境反映在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上,就是过度彰显学术和教育活动的工具理性和操作化效益,错误地将导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片面地追求导师“主体”对学生“客体”的征服和控制,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的事实,以及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意义,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34]博士生群体是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知识分子,除去日常的学习与科研训练外,对博士生个体人格、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的尊重更有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以科研成果论英雄的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让博士生沦为廉价的科研劳动力,也是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导生关系异化或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导生需求的不匹配,部分导师过分重视项目进展而忽略了博士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博士生的独立性人格和成长需求与导师对博士生诉诸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过分重视科研训练或项目进度使得师生的交流范围和深度都大大缩小,项目之外的师生交流基本上以按照学院要求完成阶段性的大论文指导与检查来维系,理应丰富多彩的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为简单的项目雇佣关系或论文指导关系,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因此,博士生的培养要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提供学术支持、个性化关怀、德行示范的全方位引导,从根本上扭转不健康的师生关系,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土壤。

参考文献:

[1]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20.

[2][33]沈文钦,高耀,赵世奎.单一导师制抑或联合指导制——博士生对不同指导方式的偏好及其满意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54-59.

[3]MerriamSB,ThomasTK.TheRoleofMentoringintheCareerDevelopmentofCommunityCollegePresidents[J].Community/JuniorCollegeQuaterlyofResearchandPractice,1986(10):177-191.

[4]RobertsA.MentoringRevisited:APhenomenologicalReadingoftheLiterature[J].MentoringandTutoring,2000,8(2):145-170.

[5]LevinsonDJ,CarrowCN,KleinEB,etal.TheSeasonofMan’sLife[M].NewYork:Ballentine,1978:98-101.

[6]JacobiM.FocusGroupResearch:AToolfortheStudentAffairsProfessional[J].NASAJournal,1991(28):195-201.

[7]徐玉珍.多元指導制度下导师在博士生培养中的职责——基于香港大学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相关规定[J].现代教育科学,2019(1):120-124.

[8]王轶玮.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导师制度及其启示——以牛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71-77.

[9]杜嫱.导师指导与博士生专业素养的发展:自主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3):36-43.

[10]冯蓉,牟晖.博士生导师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54-58.

[1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12]罗英姿,吕红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五所大学资深博导的访谈结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16-21.

[13]古继宝,王茜,吴剑琳.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内部-外部动机理论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45-50.

[14]侯志军,何文军,王正元.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共享及创新的影响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2):62-67.

[15]毛如雁,江莹.导师类型与师生互动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26-29.

[16]张东海.研究生指导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2):37-41.

[17]WubbelsT,BrekelmansM,etal.AnInterpersonalPerspectveonClassroomManagementinSecondaryClassroomsintheNetherlands[M].//EvertsonC&WeisteinC.(Eds.).HandbookofClassroom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andContemporaryIssues.Mah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6:1161-1191.

[18]LeeA.HowareDoctoralStudentsSupervised?ConceptsofDoctoralResearchSupervision[J].StudiesinHigherEducation,2008,33(3):267-281.

[19]GlaserB,StraussA.Thediscovery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inquiry[M].Aldin,Chicago,1967:2.

[20]于淼,陳瑾,马长龙.变革型领导对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团队创新气氛的中介作用[J].教育观察,2018,7(21):22-24.

[21]吴慰慈.谈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图书情报知识,2009(6):19-20.

[22]O’baraCC.WhySomeFinishandWhySomeDon’t:FactorsAffectingPhDCompletion[D].California:TheClaremontGraduateUniversity,1993:187.

[23][2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现)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与教育文论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34,39.

[25]周全,汤书昆.博士生视角下和谐导学关系构建关键要素探析——基于学生微博自我表露数据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33-40.

[26]MurphyN,BainJD,ConradL.OrientationstoResearchHigherDegreeSupervision[J].HigherEducation,2007,53(2):209-234.

[27]AckerS,HillT,BlackE.ThesisSupervisionintheSocialSciences:ManagedorNegotiated?[J].HigherEducation,1994,28(4):483-498.

[28]范皑皑,沈文钦.什么是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基于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45-51.

[29]LunaG,CullenD.DoGraduateStudentsNeedMentoring?[J].CollegeStudentJournal,1998,32(3):322-330.

[30]陈学飞.传统与创新:法、英、德、美博士生培养模式演变趋势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9-20.

[31]王海迪.英国高校博士生导师制度及其启示——基于四所一流大学的经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78-84.

[32]刘贤伟,马永红,马星.校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目标定位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基于扎根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26-131.

[34]王燕华.从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研究生“导学关系”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60-66.

(责任编辑陈志萍)

作者:吴东姣 郑浩 马永红

第4篇:联系博士导师信函

尊敬的X教授,您好:

我叫XXX,现在山东威海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工作,是一位有多年技术与管理经历的职业经理人,但多年世俗的企业管理的经历并未淹灭我强烈的求学欲望,而在以往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很多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的困惑促使我向更高层次的师者求教。去年我初次参加了博考,虽然准备时间不长,还是通过了初试,但毕竟没有拿出专门的时间复习,终于未通过复试,但考博的念头却愈加强烈,终于我决定今年准备辞职参加2011年的博考。

武汉大学是我一直向往的一所大学,在仔细地研究了武汉大学所有的博士导师的相关资料后,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与其它的博士导师相比,您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善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并转化为生产力;您对企业多年的持续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看到了解决困扰我多年管理难题的方向与希望,在大概拜读您的这些论文后,对您的敬意油然而生,并转化为一种强烈想师从您求道的愿望,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成为您的博士研究生,因而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希望您能够准许我报考您2011年的博士研究生。

应该说我的求学之路是非常坎坷的。我高中是从湖北省XXX中毕业的,这是一所人才辈出、有百年历史的湖北省重点高中,应该说我在高中的成绩一直不错,但高考时我患上比较严重的鼻炎使我没有发挥出水平,所以当时只考上了XX学院(现在是二本一的本科)。但第一学历的不顺利却激发我以后以更勤奋的态度去求学。毕业后我分配到XX市XX设计研究所,8年研究所的工作使我养成勤学好思的习惯并伴随我以后的生涯,在这8年里我也继续在学习工民建专业的本科课程,并取得了工程师职称。99年后我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先后在广东和江苏的跨国公司、大型民企集团、上市公司等工

作,在近10年的打工生涯中我始终不改勤学好思的习惯,而不断的学习使我能够不断提高我的素质与能力,从试验室主管到技术部经理、生产厂长直到总经理。在总结我个人的成长过程后,我发现我的每次转变与提升都受益于知识的提升,知识的提升是我个人能够提升岗位的内因。从99年到02年在广州跨国公司从事技术工作3年半后,虽然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待遇,但对经济管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欲望终于使我决定去东莞一家规模并不算大的民营企业担任生产部经理,开始了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求知与实践。在生动的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太多的难题反过来又刺激我求学的欲望,实际从毕业后我从未中断过学习,我是一个将终身学习奉为人生信条、以学为乐的人,在过去的管理实践中通过学习、求知最终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的快乐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04年去了XXXX管桩担任了生产厂长后,7个车间、37个生产班、1700人的规模给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了我一个综合管理的平台,大量实际的管理难题迫使我必须学习和掌握管理理论与技巧,刺激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当时遇到的一位中山大学的MBA和管理学博士、XX集团的财务总监向总给了我很好的人生指点,我开始系统自学经管方面的大学课程,并把考取MBA并再次进入高等学府系统学习做为我05年的人生目标。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艰苦的备考,我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06年1月15日举行的MBA全国联考,于06年9月进入广东XX大学经管学院学习MBA工商管理课程。MBA课程的学习,尤其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从源头上打开了我思维的窗口,而会计学、管理统计学、运筹学更是给了我进行定量数理分析的工具,解决了我很多以前一直苦思不解的难题,这才明白荀子讲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求学真理!MBA学习我最后选择了战略与财务方向,并在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张晓峰教授的指

导下做了些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从06年到现在,在做过3家公司的总经理后,在出国2年回来中国后,心中求学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我明白,多高的年薪收入都不能使我得到知识的满足,做学问的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决定再次倾全力追求学问上的提升,而且事不宜迟,真的就象10年风云人物李开复讲的那样“有些事情,如果你现在不做以后会觉得晚了”,2011年我要考博!!

虽然过去的10年里我一直在以追逐利润为第一目标的企业工作,但我觉得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在考博与读博上也一样,考博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视野提升自己,更多的是因为困惑和激情!我相信只要有不懈学习的勤奋精神,我一定会踏上博士学习的征程。那么,X老师,(请允许我这么称呼您)如果您对出身MBA的学生没有偏见、如果您认为即使年龄偏大但只要有强烈的求学精神依然可以有所造就,我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允许和欢迎,让我能以自己的努力成为您的学生。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信,期待着您的回信,更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和教诲!诚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附件是我较详细的简历和论文。

我的联系方式: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163.com

XXX

第5篇:博士导师推荐信)

篇一: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 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汇总(之一)

本人应×××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该生***立场坚定,拥护中国***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提高***理论素质和水平。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该生的个性内敛,做事沉稳;该生能针对事物重点,作深入的剖析。经过与他的一番交谈之后,可以发现,他在对事情的看法上,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该生具备一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能够针对现象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工作出色,组织能力强,能够解决科研工作中一般的常见问题。

经过硕士阶段的训练,该生已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业务熟练。英语基础较好,可以阅读和撰写专业文献。目前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硕士课题任务,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学方面的研究方法。并对××××等方面有较深入的思考。

该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探索精神。作风严谨、踏实,反应快,个性坚韧。热爱*****科专业,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本人相信若该生能进入贵校,其潜力必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激发,在此,本人愿毫无保留推荐****同学进入贵校攻读博士学位。

之二:与上一封稍有差别:

本人应×××同学请求,推荐该生参加贵校博士生入学考试。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科临床授课教师,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该生***立场坚定,拥护中国***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提高***理论素质和水平。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该生的个性内敛,做事沉稳;该生能针对事物重点,作深入的剖析。经过与他的一番交谈之后,可以发现,他在对事情的看法上,具备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该生具有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硕士阶段的训练,该生已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业务熟练。目前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硕士课题任务。具备一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能够针对现象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工作出色,组织能力强,能够解决科研工作中一般的常见问题。 该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探索精神。反应快,个性坚韧,作风朴实。 热爱××科专业,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本人认为该生具有继续培养的前途,建议贵单位给予考核和选择培养的机会。

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汇总(之二)

从硕士生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看,该考生有无继续培养的前途,对考生报考博士生的意见:

该生在硕士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进一步深化了专业方面的理论学习,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学期间该生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的工作,能够对工艺方法和技术关键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实验现象和相关结果能够灵活运用有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能对所做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和撰写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反映出该生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鉴于该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且本人有进一步深造的强烈要求,特推荐该生报考贵单位博士研究生。

推荐人姓名: 2004年2月16日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生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注重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水平;该生为人诚恳,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进取,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英语水平达到国家六级,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该生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的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技能,并发表了相关专业学术论文。

从硕士生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看,该考生有无继续培养的前途,对考生报考博士生的意见:

该同学在硕士生阶段学习刻苦认真,掌握了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成绩优秀。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该同学表现出较强的科学精神,有较突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参加了校级课题研究,较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该同学对贵单位的研究方向有浓厚的兴趣,衷心希望能够在贵单位得到更大的发展。鉴于该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人特向贵单位推荐该同学,希望该同学能有机会到贵单位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推荐人姓名: 2004年2月8日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同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该同学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为人诚恳,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各项公益活动中表现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该同学心理成熟、健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该同学积极钻研业务,努力学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技能和专业知识,在材料学领域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该同学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能够用英语撰写本领域的学术论文。

该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参加了校级课题组的部分科研项目,能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其它

该学生诚实、热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对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能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和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又较好的阅读能力。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开创性的解决一些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 如果继续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将能进一步发挥其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建议继续博士阶段学习。

该学生诚实、热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对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能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和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又较好的阅读能力。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开创性的解决一些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 如果继续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将能进一步发挥其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建议继续博士阶段学习。 gl*{r?}@[{|p~*l@g&c*-j rwqfg-xg 篇二:博士生导师推荐信范文-推荐信 博士生导师推荐信范文-推荐信

being pfess in shnghi finne nd enis univesiy, i hd given six leues hu sheng s n udiing ehe hen she sudied unny hee s he send j, nd hd been he supevis hen she ked s n inen in y edi ing pny she hd lisened e s enively h ny f he ses e sudied in lss ee pplied he k effeively i s elly ipessed by hu sheng’s pefne duing he five-eek inenship in de be e peen in he field f edi ing, she vluneeed ssue e sks, nd fuhe ffeed k veie ih he egul eplyees heve hd he sks ee, she lys nged fulfill he ih flying ls suh devin he ee even s n inen is ely seen in he pees s she hd dne ell in he uning j, ih n vege se f 85 f he e uses, in ddiin he ekble lening biliy, hu sheng s pble f ding se f he bsi businesses in he pny, nd hus undesnding he kn-h f uning e pfundly she visied nd esehed fifeen pnies in ll, big sll, he bd, ihin he eny-five eekdys i uld see le ind nd sng lgi in he piipin in iing edi ing eps she s ble plish he n ssignens independenly hile he se ie uniing shly/iulely/expliily nd peing exellenly ih ll f he five ehes, h hd given he se insuins duing he inenship, fuhe she hd ised fe pfund quesins in he speily f edi ing ll in ll, he k s highly ppised by eveyne in he pny 原文:

我是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盛桦是我校会计专业辅修课学生,我曾担任该学生的审计学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她上课很用心,我讲过的很多案例,在她参与资信评估的实习时,能得到运用。

篇三:考博导师推荐信范文模板 考博导师推荐信范文模板

张昱

易行健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中国经济研究专题授课教师,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2009年5月广外大第四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以文会友赏奇析疑”论文比赛,该生参赛论文《基于进口视角对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因素的实证分析》获全校第二名。在全校答辩比赛现场我对该生的这篇论文曾有详细点评。该生很留心,比赛结束后,又把这篇论文修改后专门让我再看,文章已大有改观,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我在经贸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该生在08级学生理论课结束时,取得了本专业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说明该生已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该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探索精神。反应快,个性坚韧,作风朴实,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本人认为该生具有继续培养的前途,建议贵单位给予考核和选择培养的机会。

博士报名专家推荐书范本两篇

范本1 该同学为人和善诚恳,对人有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和同学关系融洽;纪律观念较强,遵规守纪,讲文明,讲诚信,具有很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能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党费,关心国家大事,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注重提高政治理

论素质和水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在各项公益活动中表现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该同学心理成熟、健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生活方面,能积极融入社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乐于助人,很有爱心。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加强自身身体素质。该同学具有较好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和中英文互译;学习认真刻苦,成绩良好,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状,刻苦钻研,主动创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上课认真听讲,并主动和老师交流探讨问题,平时能积极听取各学科学术报告,多方面提高综合科学素养。能够吃苦耐劳,心思细密,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举一反三。该生在硕士期间学习成绩优秀,进一步深化了专业方面的理论学习,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学期间该生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的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工艺方法和技术关键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实验现象和相关结果能够灵活运用有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反映出该生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该同学表现出较强的科学精神,有较突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鉴于该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人特推荐该同学,希望该同学能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范本2 该同学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心国家大事,注重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水平。

该同学为人诚恳友善,对人有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积极融入社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乐于助人,很有爱心。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心理成熟、健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该同学在硕士生阶段学习刻苦认真,掌握了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优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状,刻苦钻研,主动创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平时能积极听取各学科学术报告,多方面提高综合科学素养。能够吃苦耐劳,心思细密,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举一反三。英语水平达到国家六级,并且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英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该生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的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技能。

鉴于该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且本人有进一步深造的强烈要求,特推荐该生报考博士研究生。 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模板

考博专家推荐信范文模板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评价:

该考生一贯忠实于法学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注社会进步,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团结友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能保证该考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语水平、科研能力的评价:

该考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法学教学科研事业中,治学严谨,努力扎实,并具有较好的悟性。在过去的学习与工作中体现出刻苦、忘我的精神,业务水平较高。该考生英语已过大学英语六级,能熟练使用英语阅读和交流。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曾大量阅读英文论著。该考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硕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对法律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并能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兼之强的分析能力,使他的论文中含有新的认识。

对考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意见与建议:

鉴于该生天资聪慧,自学能力强,能很好地领悟学问之实质,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知识积累,严谨的学风,勤奋的工作态度,及其从事科学研究的天赋,特推荐高志明考生报考博士研究生,并望招收。

本人谨对该考生报考博士研究生提出如下个人意见与建议——

第一,万丈高楼平地起,盖越高的楼就越要打好地基,因此应进一步打牢专业基础,打牢科研基石,条件允许还要阅读其他学科的知识,领悟其中的观点,要关注学术前沿,反思固有思考。

第二,学术态度十分关键,所以要进一步端正科学研究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真理,反对玄虚之论,反对浮躁之文,发扬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优良传统。

第三,板凳要做十年冷,做学问的确要有坐冷得住的精神,同时要看到时代在变化,法律是一门实践科学,要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学术研究的应用

篇四:博士导师推荐信怎样写 博士导师推荐信怎样写

博士导师推荐信怎样写

推荐人可以自行按书信格式写。比如留学推荐信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 1.被推荐人与推荐人的关系、认识时间; 2.被推荐人的长处和不足; 3.被推荐人在其群体中的素质比较,如领导潜能、成熟程度、智力、团队工作精神、沟通技巧、创造力、自信心以及动机。特别要注明被推荐人在这些方面在他所属的群体中位居百分之几内,例如在领导潜能方面你是全班20人里最拔尖的,或是最好的,10%以内的。

其实博士导师推荐信也是只不多的有的内容和做法跟留学推荐信读是一样的;这个就是要自己慢慢地总结和分析了。

由于许多推荐人很忙或英文水平不高,不少申请者就自己草拟推荐信然后请推荐人签字。在这种情况下,申请者要特别注意推荐信是否犯有细节上的错误:如推荐人的口吻、几封推荐信的字体、字号、使用的纸张、信封雷同,这样的推荐信起不到丝毫的帮助作用,反而让人觉得这是抄袭之作。 推荐信的基本结构

在给你的下属、合作伙伴或是朋友写推荐信之前,你有必要阅读一下以下这篇小文章。虽然只是只字片语,但你却能人中受益匪浅。同样,若你想请人帮你写推荐信,你也可以提示他(她)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写。 推荐信的基本结构(三段式):

第一段:你应该开门见山地介绍一下你所推荐的这个人的能力和你对他的熟悉达到什么程度。如果被推荐的人是你的一个雇员或合作者,你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被推荐人担任的职务,他个人在任中出色完成的一些项目。接下来,你最好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提一下你们公司的性质和主营范围。另外,你也应简要地谈一下你对被推荐者的看法。

第二段:在这一段中,你应该具体地阐述一下你对这位雇员(被推荐者)的评价。可以通过列举一些他在雇用期间出色完成的项目来强化你的观点,并适当提供一些细节。你还应该段描写一下这位被推荐者的优缺点,尤其是在工作所表现出的那些特点。还可以写一下你与之一起共事的感受。

第三段:你可以在这段中写一些与这个被推荐者综合素质有关的内容。总而言之,可以是这个人是否负责、有礼貌、热情、不尽人意、懒惰、精神矍铄或之类的特点。最后,你可以发表一下关于对这个人是否能胜任他将要寻找的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可以是毫无保留的,可以是直截了当的,也可以是有所保留或部分保留的。 备注:在正式写推荐信之前,你可以向被推荐人要一张他曾做过的项目的清单,因为你可能对被推荐人做过的具体内容不太清晰。另外,如果你不是很了解被推荐人的话,你最好婉言拒绝他要你写推荐信的请求,这样总比含糊其词或没有说服力的介绍好。

博士导师推荐信,能证明你在学术上的能力,是你的导师对你评价,以及使你的用人单位对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好不要自己写,让导师签字就完事,这样不是太好,因为你和导师写的某些语气和内容会有所不同。

博士导师推荐信,可以说不是一种很正规的介绍信,但它也很重要。格式不是太重要。每一个导师写的顺序都不同,不要被所谓的格式限制。

让导师自己构思,把你的特长和优点尽量展现出来。一般不需要太长,一页足够。这个导师推荐信只起着一个介绍作用。

分享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考博专家推荐书两份,希望对你们有用。

专家推荐书一:

xx同学是重庆大学机械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入学以来,工作积极努力,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组织参与实验室各项活动,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该同学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大学甲等奖学金;在外语方面,已通过国家英语

四、六级,英语水平较好,能够熟练阅读和写作英语文章,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外语障碍。

xx同学在硕士学习期间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xxxxx”(项目号:xxx)、国家火炬计划“xxxx”(项目号:xxx)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现作为主研人员,正在参与国家863项目“xx”(项目号:xxx)的系统详细设计工作;参与了《xxx总结报告》、《xxxx分析报告》等材料的撰写;同时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一篇(已被重大学报发表)。

以上情况反映出该生已较好的掌握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科研工作能力。鉴于该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以及目前科研课题的需要。且该生具有较强的进一步深造需求,特推荐xxx同学攻读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编辑推荐:

<<2013考研辅导课程 <<2013年考博最新资讯 <<2012年考研名师课程试听 <<2013年考博报考备考专题

专家推荐书二:

xx同学是重庆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在硕士学习阶段,该生努力学习研究方向相关理论及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大学甲等奖学金;工作态度认真踏实,勤于思考,乐于深度挖掘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已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能熟练使用英语阅读和撰写领域相关科技论文。 该生在硕士学习期间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xxxx”(项目号:xxx)、国家火炬计划“xxxx”(项目号:xxx)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现作为主研人员,正在参与国家863项目“xxx”(项目号:xxx)的系统详细设计工作;参与了《xxx总结报告》、《xxx分析报告》等材料的撰写;同时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一篇(已被重大学报发表),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科研工作能力。

鉴于该生具有培养潜力,且有进一步深造的强烈要求,特推荐xxx同学攻读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编辑推荐:

本人曾于该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担任其中国经济研究专题授课教师,在与该生的课内、课外互动中,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2009年5月广外大第四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以文会友赏奇析疑”论文比赛,该生参赛论文《基于进口视角对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因素的实证分析》获全校第二名。在全校答辩比赛现场我对该生的这篇论文曾有详细点评。该生很留心,比赛结束后,又把这篇论文修改后专门让我再看,文章已大有改观,不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我在经贸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该生在08级学生理论课结束时,取得了本专业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说明该生已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该生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具有良好的探索精神。反应快,个性坚韧,作风朴实,对科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该同学有较强的进取心,有强烈的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要求。本人认为该生具有继续培养的前途,建议贵单位给予考核和选择培养的机会。

篇五:博士生导师推荐信范文(中英文版) 博士生导师推荐信范文(中英文版) being a professor in shangha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i had given six lectures to hua sheng as an auditing teacher when she studied accountancy there as her second major, and had been her 原文:

我是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盛桦是我校会计专业辅修课学生,我曾担任该学生的审计学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她上课很用心,我讲过的很多案例,在她参与资信评估的实习时,能得到运用。

篇六:博士生导师推荐信范文(中英文版) 博士生导师推荐信范文(中英文版) i was really impressed by hua sheng’s performance during her five-week internship. in order to be more addition to her remarkable learning ability, hua sheng was capable of doing some of the basic businesses in the smoothly/articulately/explicitly and cooperating 原文:

我是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盛桦是我校会计专业辅修课学生,我曾担任该学生的审计学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她上课很用心,我讲过的很多案例,在她参与资信评估的实习时,能得到运用。

实习期间,盛桦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为了能学习更多的评估专业知识,她主动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像正式员工一样主动留下来加班。并且不论工作难度高低,她都能尽心尽力地做好,这样的敬业精神实属难得。她会计基础牢固,核心课程平均成绩85分,加之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实习期间她已能较好地掌握评估的一些基本业务,而这又进一步使她对会计有了更深的领悟。25天工作日,

篇七:毕业生导师推荐信范文 毕业生导师推荐信范文

推荐人姓名:

推荐人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人工作单位: 某医院心外科 某大学附属某医院心外科

推荐人与申请人的关系: 博士导师

推荐人电话:

推荐意见:

某同学于2003年考入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立场坚定,能够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该同学学习认真刻苦,钻研进取,学习成绩优异。基本知识掌握牢固,具有较强的科研素质。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科研工作中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善于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乐于助人。

完成博士论文课题期间,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研思路进行实验设计,熟练掌握了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的建立、腺病毒转染扩增、离体转基因、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学检测等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过文献查阅、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资料整理、论文等系统培养,该同学已获得了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

该同学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攻读博士学位前有8年大外科工作经验,6年胸心外科工作经验,能够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和较复杂疑难问题。在既往临床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视病人如亲人,深得病人及家属信任。工作中无任何医疗差错和事故发生。

该同学有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经验,能胜任教学工作。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除了完成临床工作和博士科研课题以外,还注重总结临床经验,撰写论文4篇,其中在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和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发表论文2篇。

经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和锻炼,该同学已经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的临床、教学、科研复合型人才。

作为该生的博士导师,我愿意推荐该同学到贵单位工作。

第6篇: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081701化学工程

计建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超重力场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离子液体与分离过程。联系方式:0571-88320053,jjb@zjut.edu.cn

裘俊红(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海洋生物化工及资源工程。联系方式:0571-88320850,qiujh66@126.com 董志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工程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学。联系方式:0571-88323603,dongzy@zjut.edu.cn

081702 化学工艺

任杰(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工艺、有机催化、化工过程数学模拟及装置优化。联系方式:0571-88320208,Renjie.R@263.net

081704应用化学

马淳安(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与电化学合成、纳米材料电化学、电催化、能源电化学、环境电化学。联系方式:science@zjut.edu.cn 徐振元(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环境友好农药、绿色有机合成、催化加氢。联系方式:chrc@zjut.edu.cn 许丹倩(女)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加氢、绿色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研究与应用研究。联系方式:greenchem@zjut.edu.cn 高建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绿色精细有机合成、功能染料暨新型有机光电材料。联系方式:gdgjr@zjut.edu.cn 严新焕(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加氢与绿色化学。

张诚(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材料与应用、功能复合材料。联系方式: czhang@zjut.edu.cn 盛嘉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功能材料。联系方式:jw-sheng@zjut.edu.cn 钟明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型高分子材料。联系方式:zhongmq@zjut.edu.cn

081705工业催化

李小年(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催化、绿色催化氢化。联系方式:0571-88320409

刘化章(男)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催化剂工程与技术、C1化学催化。联系方式:0571-88320063 严巍(女)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催化氢化技术与工程。联系方式:0571-88320583 裴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联系方式:0571-88320629 任杰(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机催化、石油加工与化工工艺。联系方式:0571-88320208 张文魁(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电催化、金属功能材料。联系方式:0571-88320394

081721 材料化工

钟明强(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高分子合金与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联系方式:0571-88320418,zhongmq@zjut.edu.cn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彭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机床与工具技术。联系方式:pengwei@zjut.edu.cn 赵燕伟(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联系方式:zyw@zjut.edu.cn 柴国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联系方式:chaigz@zjut.edu.cn 袁巨龙(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联系方式:jlyuan @zjut.edu.cn 冯定忠(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制造业信息化与物流工程。联系方式:fdz@zjut.edu.cn 程成(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联系方式:chengcheng@zjut.edu.cn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张立彬(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农业技术与装备、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lbz@zjut.edu.cn 宋玉泉(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超塑性与塑性加工技术与装备。

计时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精密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视觉、检测与信息处理。联系方式:jishiming@zjut.edu.cn 阮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流体动力数字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wxmin@mail.hz.zj.cn 袁巨龙(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纳米/亚纳米级加工技术与理论、机械系统信号处理及故障诊断。联系方式:jlyuan@zjut.edu.cn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高增梁(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高效过程装备。联系方式:zlgao@zjut.edu.cn 卢炎麟(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yanlinlu256@163.com 刘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lyyjs@mail.hz.zj.cn 蒋炎尧(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机械装备的结构完整性。联系方式:yjang@unr.edu.cn 方德明(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高效过程装备。联系方式:dmfang@zjut.edu.cn 楼白杨(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材料技术及应用。联系方式:loubaiyang@163.com 彭旭东(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密封技术。联系方式:xdpeng@zjut.edu.cn 陈学东(男)教授级高工、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现代密封技术。联系方式:chenxuedong@hgmri.com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王万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网络化控制与远程监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联系方式:0571-85290172,wwl@zjut.edu.cn 俞立(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先进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网络化控制系统。联系方式:0571-88320287,lyu@zjut.edu.cn 王守觉(男)研究员、院士。主要研究领域:神经网络和信息科学。联系方式:010-82304555,wsjue@semi.ac.cn 李未(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高速网络下的协同工作环境。

曹一家(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复杂系统优化与控制。联系方式:0571-87952702,yijiacao@zju.edu.cn 冯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型微特电机、传感与检测技术。联系方式:0573-3641897,zjhzfh@126.com 孙明轩(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电气传动与控制。联系方式:13989801161,mxsun@zjut.edu.cn 黄德才(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网络控制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8320506,hdc@zjut.edu.cn 杨东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启发计算与智能机器人技术。联系方式:0571-85290087,ydy@zjut.edu.cn 周根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联系方式:13858050065,ggzhou@zjut.edu.cn 乐孜纯(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光通信网络控制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5290308,lzc@zjut.edu.cn

020206 国际贸易学

程惠芳(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理论与模式研究。联系方式:chf@zjut.edu.cn 谭晶荣(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联系方式:tanjingrong2002@yahoo.com.cn 王丽萍(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物流系统优化与电子商务。联系方式:wlp@viston.com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池仁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与管理。联系方式:chirenyong@mail.hz.zj.cn 徐维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联系方式:xwq@zjut.edu.cn 汪少华(男)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投资分析与管理。联系方式:zjut_wsh@yahoo.com.cn 周根贵(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经济系统理论与应用。联系方式:genguiz@yahoo.com 宣勇(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与管理。联系方式:0571-88320009 王万良(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技术管理。联系方式: wwl@zjut.edu.cn

081703 生物化工

沈寅初(男)教授,院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催化工程,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30 郑裕国(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催化工程,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30,zhengyg@zjut.edu.cn 陈建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86,jchen@zjut.edu.cn 刘维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66,wliu@zjut.edu.cn 钱俊青(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制药生物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17,qjq@zjut.edu.cn

081720 环境化工

陈建孟(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绿色工艺与资源化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386,jchen@zjut.edu.cn 刘维屏(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污染控制化学(水处理药剂)、手性分离技术与药物环境安全、环境分析与检测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666,wliu@zjut.edu.cn 盛光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环境有机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环境分析技术、污染生态修复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243,dansheng@zjut.edu.cn

100701 药物化学

苏为科(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合成,绿色化学技术。联系方式:0571-88320752,suweike@zjut.edu.cn

第7篇:王博文 55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

王博文 55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辽宁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成员。美国《J.Appl.Phys.》杂志审稿人,《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特约审稿专家。先后到德国阿伦工业大学、韩国电气技术研究院和英国剑桥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磁致伸缩材料与器件、稀土永磁振动发电技术等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获国家发明四等奖、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天津市总工会95立功奖章一枚。 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超磁致伸缩材料制备与器件设计》与《磁致伸缩材料与器件》两部。目前指导博士生

地 址:天津市红桥区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学院 300130 电 话:022-60203491 传 真:022-60204409 Email:bwwang@hebut.edu.cn

4名。

第8篇:X博士报考:发给博士导师XXX的一封信

尊敬的XXX老师:

您好!我想报考您的XXX年博士,且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但不知我是否有资格能成为您的学生。通过查阅中科院博士招生信息中您的相关资料,我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报考您的XXX年的博士研究生。

我叫XXX,男,XXX省XXX县人,XXX年XXX月出生,本科就读于XXX大学XXX专业(XXX方向);本来我的专业课绩点是年级第一,保研到本校。硕士专业是XXX,研究方向是XXX,导师是XXX教授。硕士期间我主要做XXX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XXX篇,其中《XXX》(SCI收录,IF:XXX)。XXX年XXX月,我进入XXX公司,研发中心,担任研发工程师的工作,主要负责XXX产品开发。目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XXX项。通过硕士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的实践锻炼,我在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论文和专利撰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在工作一年后的今天决心读博士,主要是为了再次提升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XXX老师,不瞒您说,在给您写信之前,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因为我知道,像您这样在XXX领域,非常有建树的导师,招收的学生一定得是非常优秀的。虽然我勤奋、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我期盼能有机会在您的指导下攻读我的博士学位,是我追求自己的科研梦想的开始。

冒昧致信,请您海涵!期盼能成为老师您的弟子,使我的学术追求梦想得以实现.静候老师佳音!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附件:个人简历和(本科、硕士期间)学习成绩情况。 此致 敬礼!

学生:XXX

第9篇:博士报考导师推荐信 原创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生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水平;该生为人诚恳、热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责任感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知识,能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有关核心课程,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业务熟练。外语方面,经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能够自如地查阅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能够用英语撰写本领域的学术论文,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科研能力方面,该生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的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研究生阶段课题进展顺利。

从硕士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看,该生有无继续培养的前途,对考生报考博士的意见:

该生有较强的做科研的热情,对专业的研究很感兴趣很投入。该生学习认真扎实,喜欢思考问题。阅读了很多科技文章,知识很丰富。逻辑思维较强,在思考问题时能直指核心并积极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基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很有思想,从创新能力的角度看,该生很有培养潜力。

该生对贵单位的研究方向有浓厚的兴趣,衷心希望能够在贵单位得到更大的发展。鉴于该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人特向贵单位推荐该生,希望该生能有机会到贵单位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提高,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上一篇:大型游戏活动主持稿下一篇:帮助贫困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