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角的导学案

2023-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数学角的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___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导学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学习目标] 1. 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 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 ,上面的符号是我国 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 ;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 ,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1)半坡聚落是北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是南部长江流域

(2)因为半坡聚落是北方的,又因为比较干冷,所以建造的才是半地穴式房屋。因为河姆渡聚落是南方的,又因为比较温暖潮湿,所以建造的才是干栏式房屋。

三、【精讲点拨】

1、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 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D 2 D 3 C 4 C 5 B 6 B 7 A 二材料分析题:(1)半坡(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⑷没有文字记载。

第2篇: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导学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85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导学案 1.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情景导入】

自从上次举行了龟兔大赛,小乌龟得了冠军后,小兔子深深地知道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所以它决定再和小乌龟赛一场,并请了老虎先生当裁判。听!虎裁判开始宣布比赛要求:“请小兔子沿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圈,小乌龟沿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先跑完一圈的就是冠军。”这时小兔子不高兴地说:“这不公平,我跑得长,它跑得短,这不公平!”

第 1 页 师:同学们,你能帮虎裁判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周长的知识,谁愿意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投影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进行新课】 1.导入。

每个小组有一些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探究。

(1)想一想:小兔子和小乌龟跑完一圈实际上是求什么,怎么求?

(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并加起来)

(2)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哪组的同学想的办法多。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并计算。 (3)班内讨论,学生汇报。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学生叙述思考过程: 6+4+6+4=20(厘米); 6×2=12(厘米)

第 2 页 4×2=8(厘米) 12+8=20(厘米);

(6+4)×2=20(厘米);等等方法。

(4)小结:这三位同学的算法都能帮老师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为什么? 第三种方法最好,只需要两步就可以解决问题。

(5)学生再试着求正方形的周长,汇报计算方法及算理。 5+5+5+5=20(厘米)逐边加起来 5×4=20(厘米)4个5 (6)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 (7)那么小兔子和小乌龟的比赛公平吗?(公平) 【课堂作业】 1.判断对错。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如果把它平均剪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

) 2.完成课本第85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求长方形的周长,只要找准长和宽,在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即可求得周长;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找准它的边长,再根据正方

第 3 页 形的特点,即可求得周长。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1~3题。

第 4 页

第3篇: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下文是关于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论文---高效课堂之导学案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高效课堂之导学案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编码

研究类型

中图分类号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本文主要探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操作方法、该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导学案 提高 课堂 有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

模拟情境,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设计“导学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

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优

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

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三、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

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四、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

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五、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

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相交线》

七年级下册数学《 相交线》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初一数学下册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

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学具准备:剪刀、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预习疑难:

2、 填空:①两个角的和是

,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

个角的补角。②同角或

的补角

二、探索与思考

(一) 邻补角、对顶角

1、观察思考:剪刀剪开纸张的过程,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

剪刀刃之间的角度也相应

。我们把剪刀的构成

抽象为两条直线,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2、探索活动:

①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1,∠2,∠3,

∠4)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

对角。分别是

②分别测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是否发现规律?你能否把他们

分类?完成教材中2页表格。

③再画两条相交直线比较。

图1

3、 归纳:邻补角、对顶角定义

4、 总结: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邻补角有

对。对顶角有

对。

②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 ......

5、对应练习:①下列各图中,哪个图有对顶角?

B

B

B

A

第 1 页 共 4 页

1 第三篇:《善用导学案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善用导学案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将探讨如何运用导学案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导学案是教师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学生能够借助于这种方案,通过教师的指导,在预习阶段和课上自主学习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工具,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导学案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导学案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前的预习阶段,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学法

指导;二是课堂探究阶段,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总结等;三是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课后的练习以及能力的拓展训练。 首先,导学案实现了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的目标,导学案充分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探究、回顾总结、课后训练等步骤和内容。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进行分梯度练习,同时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数学课需要严谨的抽象思维,许多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正确应用导学案,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对数学的逆反心理,并逐步培养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训练,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数学成绩。最后,导学案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利用导学案促进学

第四篇:《浅析如何使用导学案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如何使用导学案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刘燕玲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05期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逐渐挖掘出来,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不断重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方案应运而生。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发挥导学案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效课堂得以构建呢?主要对此作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导学案;课堂引导;小结反思;作业布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和思维观念被开发和研究出来,导学案是在提倡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过程中出现的。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没有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情况,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有效性得不到发挥。

在此情况下,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学习为主,共同推动教学发展的导学案得到了推行。那么,什么是导学案呢?

一、导学案的定义及意义

导学案是指教师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等环节。通过导学案,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说来,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导学案能够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

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在预习中学到知识的动力和没有弄懂知识的动力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导学案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来,能够实现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学案被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来,让学生自主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对其中的疑难点做出了标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合作、交流和互动等,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提高了交流和合作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并对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等学习阶段加以重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县初中八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县初中八年级数学学案

主备人: 何云

时间 20

13、

11、27

课题: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

2、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

5ab2a2b3ab1 =

. 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如: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多项式的

,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如:

xaxb =

.

3、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abab【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4、 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b.2

二、预习与自学:(自学课本1

14、115页内容,完成探究一和探

究二,各组长在课前检查各组成员完成情况,并做好登记汇报)

探究一:因式分解的定义

(1)计算下列各式:

①(x+1)(x-1)=

;②(y-3)2=__________;

③x(x+1)=

;

④m(a+b+c)=

.

(2)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①x1=(

)(

);②y2-6y+9=(

)2;

③x2+x=④ma+mb+mc=;

问题1:

1、上面(1)与(2)中各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问题2:(1)中由整式乘积的形式得到多项式的运算是

_____________.

(2)中是由多项式得到整式乘积形式。

把一个

化成几个

的形式,这种变形叫2

做把这个多项式______,也叫做把

这个多项式____________。

问题3: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有什么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

的变形。

三、对学与群学:(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1)4a(a+2b)=4a2+8ab; (2)6ax-3ax2=3ax(2-x);

(3)a2-4=(a+2)(a-2);

(4)x2-3x+2=x(x-3)+2.

a(5)36a2b3a12ab

(6)bxaxb x 

1、 反思:分解因式的对象是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的形式。

2.分解后每个因式的次数要“高”或“低”)于原来多项式

的次数。

探究二:因式分解的方法:

1、公因式的概念.

⑴一块场地由三个矩形组成,这些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

都是m,用两个不同的代数式表示这块场地的面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填空:

①多项式mambmc有

项,每项都含有

是这

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②3x2x3有项,

每项都含有③2x6有

项,

是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每项都含有

※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

, 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

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

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教师示范精讲:(思路点拔)

1.把8ab12abc分解因式。 323

分析:如何确定公因式

(1)系数: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取系数的

;

(2)字母因数:一是取

的字母因式(也可是多

项式因式);二是取各相同字母因式的指数取次数

的.

解:原式=

2.把2a(b+c)-3(b+c)分解因式。

分析:这两个式子的公因式是

解:原式=

反思:如何检查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和你小组的成员交流一下.

五.反馈练习:

1、下列各式中,从等式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属因式分解的是

(填序号)

.

①x2y21x2y2

②x2y2xyx y

2③

x4y4x2y2x2y2

xyx22xy y

22、若分解因式x2mx15x3x,则nm的值为

。【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12xyz9xy

2 ②2a(y-z)-3b(z-y)

4、(选做题)当多项式的首项是负数时,如何做?

例: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2x34x28x

解:原式=-(2x3___4x2___8x)(在横线中填入适当的符号)

=-

(

)

八年级数学《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作业

1、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9a312a2b6ab

2 (2)3x312xy2

2、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1) 21×+62×+17×

(2)210(2)11

3.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注意解题格式)

(1) xn2n2(ab)n  xn

(2)(ab)

解:原式=

解:原式=

(3)x(xy)y(xy)

(4)(a3)2(2a6)

(5)x(ab)5(ba)

(6)m2(a2)m(2a)

县初中八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材信息】课题:因式分解-公式法(1)

课型

课时

总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

李辉

实施人:

实施时间

【学生信息】班级:

姓 名:

所属小组

编号

2 学习日期 ____ 学习目标:

1、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灵活地运用公式法或已学过的提公因式法进行分解因式,正确地

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问题。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什么是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什么?

(2)判断下列变形过程,哪个是因式分解?

①(x+2)(x-2)=x24②x243xx2x2 3x

2、根据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1)(x+3)(x-3)= _____ (2)(2y+1)(2y-1)= ____

3、猜一猜:你能将下面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吗?

(1)x29=

(2)4y21=

(3)a2b2=

思考:以上三个多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三、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想一想:观察下面的公式:

a2b2=(a+b)(a—b)

这个公式左边的多项式有什么特征:(从项数、符号、形式分析)

_________________ ____公式右边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

公式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___________

公式中的a 、b代表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二)动手试一试: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并说明理由。

①x2y

2 ②x2y2 ③x2y2

④x2y2

2、你能把下列的数或式写成幂的形式吗?

(1)4x2(

)2 (2)x2y2(

)2(3)(

)2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第4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减法》导学案

有理数的减法

一, 预习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

2、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3、体验把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转化思想.

预习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预学习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预习指导

二,自主学习

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郎玛峰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约为 —154米,两处的高度相差多少呢?

试试看,计算的算式应该是.能算出来吗,画草图试试

2、长春某天的气温是―2°C~3°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是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C).显然,这天的温差是3―(―2).

想想看,温差到底是多少呢?那么,3―(―2)=.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4、计算:

(1) (-3)―(―5);(2)0-7;(3) 7.2―(―4.8)

三,谈谈预习这一讲的收获?

第5篇:半命题作文的导学案

七年作文导学案主备:编号

课题:怎样写半命题作文训练目标:

1、了解半命题作文的结构和形式。

2、掌握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3、能为半命题作文灵活补题。训练 时间:两课时训练过程:文题导示: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半命题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1.补前半题:如《我的梦想》;2.补后半题:如《告别》;3.补中间部分:如《给的一封信》;4.补首尾部分:如《,别再让我》。另外,还有补正标题的或补副标题的。

写好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___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

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再如作文题《我终于》,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 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位即可。

三、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 ”,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写记叙文,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写议论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

3.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哲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

4.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而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5.避免雷同。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更是突出,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 》,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 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怎能不出 现补题雷同的现象呢?

6.不能过大。像《走近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

葛亮》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四、要选好材料。补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五、要有好的开头,扣题的结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要能抓住人心,吸引读者往下读,分数也会有所提高。半命题作文如果没有结尾会让读者感觉文章没写完,所以结尾也是作文的关键。开头和结尾可用同一语句或同一风格(如排比句、带哲理的议论等)来写。

六、要有个性、亮点。有个性、亮点,才是有创新的文章,也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标题追求“眉清目秀”,注意色彩的点染,动态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情节追求“一波三折”,采用误会、陡转、巧合设置波澜;语言追求“文采动人”,锤炼词语,变换句式,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等。

写作题目:走近为题目(要求:首先把题补充完整;字数不得少于600字;体裁除诗歌外)

【满分作文展示】

站在老屋的门口

湖北一考生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悠哉悠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担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待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不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评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的抒情散文。作者立足于“老屋”门口,追溯往事,回忆与“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这里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透过本文营构的平淡疏远的意境,我们可以体察出作者丰富细致的情感世界,亲历作者对于亲情、生命、岁月等人生主题的体验和思

考。文中祖孙相伴的美好亲情、奶奶对爷爷的沉痛追思、爸爸对父辈旧居之地的执意坚守,以及“我”对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感人至深。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立象尽意,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

走近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梦黄多彩的世界。她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它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壮丽,又是那样的可爱。我渴望走进自然,因为我爱它;爱它的春夏秋冬,爱它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来吧让我带你走进自然。

当嫩绿的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张望世界时:当杨柳抽出新芽换上新装时;当小燕子站在电线上“叽叽叽”的演奏出春的第一乐章时,春姑娘来了。她来看望久违的朋友,为它们带来珍贵的礼物---春风、春雨。她让这个春天更美丽,更富有生机。

当火辣辣的太阳晒到脊背时,夏天来了。我们走进林间,去倾听小鸟们的歌唱,去和友善的小动物追逐嬉闹:我们走向海边去倾听海的召唤,穿上潜水衣去探寻深海里奥秘:夜深人静时,遥望星空,那满天的星斗似颗颗珍珠镶嵌在天空,闪闪发亮,无限壮丽。

当秋妈妈忙着为数目披上金装时,秋天到了。一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落下,似蝴蝶翩翩起舞:那红彤彤苹果,黄橙橙的柿子,亮晶晶的葡萄,沉甸甸的稻穗,挺着大肚子的玉米,以及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的喜悦,构了一幅多么好看的图画,让我们充分感受当了秋的甜秋的香,秋的美。

当北风呼啸,山川盛着银装时,冬天来了。辛劳的冬姑娘为麦苗盖上厚厚的棉被,为大地铺上银色的厚地毯,小伙伴们在银色的世界里打雪仗、堆雪人,无忧无虑的跑着、笑着,尽情地游戏着。

这就是我们的自然,它有着无边无际的辽阔胸怀,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藏。快来吧,让我们走进自然,去呼吸自然的气息,去感受它的宽广、它的博大、它的深奥吧!

第6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导学案《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除法

一,预习目标

1 理解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非运算。

2 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和倒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

1,我们知道12÷3可以理解为12=3×(),因为3×4=12,所以,12÷3=4,因此求(-3.6)÷4也可以按照除法和乘法是互为逆运算来考虑,你试试看。

解:因为:4×()=-3.6,所以 (-3.6)÷4=____.

再试试看:计算:(-6)÷3, 6÷(-3), (-6)÷(-3),0÷(-6)

解:因为3×()=-6,所以,(-6)÷3=____,因为(-3)×()=6,所以,6÷(-3)=___因为:(-3)×()=(-6),所以(-6)÷(-3)=____,因为(-6)×()=0,所以,,0÷(-6)=___.

2 做一做

计算:(1)(-24)÷4; (2) (-18)÷(-9) (3) 50÷(-5) (4) 0÷(-8.8)

3,同号两数相除得___,异号两数相除得___,并把它们的绝对值___,

互为倒数的概念

(1)在非负数的范围内,你知道什么叫互为倒数吗?举例说明。(如果两个数的乘积等于__,那么这两个数叫_____.如5×

数)

(2)类似的,(-5)(-11=__,所以5与____.又如__×__=1,所以,_与__互为倒5511)=___,所以(-5)与-也是互为倒数,现在你知道什么叫互为55

倒数了吗?一般地,两个数的乘积等于__,那么其中一个数叫另一个数的___,也称他们________.

(3)填空:-10的倒数是___,-1.5的倒数是___, 2

数。

三,谈谈预习这一讲的收获? 22的倒数是_____;___是-的倒33

上一篇:二级司炉工模拟考试下一篇:研究生寒假社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