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行进在生活的沃土上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是语文成长的沃土。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牵手同行,相信多姿多彩的生活源泉将会赋予语文教学生命与活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走得更宽更广。

1 观察——语文与生活的接触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要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越逼近原型,体验越快、越真。叶圣陶说:“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有时文本反映的生活是学生不曾经历过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亲历类似于文本反映的生活,以加强体验、促进感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

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练习《学习标语》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标语的作业,要求写一写并画一画,课堂上在学生认识了“安全通道、禁止游泳、注意危险”等这些标语后就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些标语吗? 在哪儿见到的呢? 还知道哪些标语呢? ”学生有了观察的经验,纷纷交流自己的所见,一切有标语的地方都成了学生观察的目标,语文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既展现出语文的无穷魅力,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生活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观察,必然会有所积累,课堂上也就会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2 演绎——语文与生活的对话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 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母亲的恩情》,为了让学生理解孟郊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笔者让学生回忆平常自己与妈妈在一起最感动的一件事,并让他们互相的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在说话和表演中感受了母亲对自己的担心、牵挂,从而也明白了孟郊写诗的初衷,走进了文本。

又如,教学《会走路的树》,当读到小鸟和老驯鹿分别时,笔者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感受小鸟和驯鹿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生(扮小鸟):亲爱的朋友,天凉了,我要走了,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

生(扮驯鹿):你走了,我会很想念你的。

生(扮小鸟):我也会想念你的,不过你放心,我还会回来的,到时我们又可以在一起玩了。

生(扮驯鹿):那你可要快点回来呀。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激发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了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与生活“对话”,给予了语文教学一片灵性的天空,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3 体验——语文与生活的互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文本为蓝本,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体验,让学生暂时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体验和领悟。《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有这么一句:“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教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设想自己仿佛就是蝴蝶,边读边做动作,然后对“蝴蝶们”进行了随机采访:从哪里来?经过了哪些地方?为什么经过“花丛”时是“飞过”,经过树林时是“穿过”,经过“小溪”时是“越过”?为什么急急忙忙地“赶”?在赶往山谷的过程中快乐吗?幸福吗?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送到句子里,再次把句子美美地读一遍。这种设身处地的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易于领悟对象的言行所内蕴的情感, 对描写对象言行的语言形式也易于领悟其妙处。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描述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无疑是真切的。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这样的体会,就与文本进一步融合,从而激发起了对文本的认同。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与生活“共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大殿堂,回归生活的本真,才能引发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心灵对话, 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才能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

上一篇:早强发泡水泥注浆在高填方路基桥头沉降处治中的应用下一篇:建设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政府监督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