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说课稿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压强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是一首以轻轻悄悄,营造出一种幽静曼妙氛围的现代诗。课程标准中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言明闻得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才是更好的语文课。因此学习本文正是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良好契机。

《再别康桥》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乡愁》《我爱这土地》,而以后也将学习到《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相信未来》等同类型的文章。因此讲好这一课,既能承上继续体会诗歌涵咏的特点,也能在朗读中形成新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

初二年级,十四五岁的学生,对诗歌中的音韵之美,意境之幻,情感之浓会有比较生动鲜活的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讲解生僻且有文化内涵的字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个性化的朗读,体会首尾呼应而产生的余音绕梁之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赏析文中富于美感之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体会景与情的关系:情要由写景抒发,写景中必含情。”“品赏美(景美、情美、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和美好情怀”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对作者人生经历十分陌生的情况,将“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作为教学难点。

为了使学生的想象力与个性理解不被破坏,决定除介绍作者外不过多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再别康桥》一诗,计划讲授一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以回顾离别诗词的方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自古伤离别。”可以说,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表达离愁别绪的诗句比比皆是。你能说出一组吗?

如果你细细总结,你会发现:“长亭、古道、暮云、愁雨、残柳、衰草”,这些冷秋、凄凉之景已成了传统诗词的典型环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它没有清凉寺钟声的悲凉,也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它有的只是明媚、亮丽的景致,有的只是用“轻轻、悄悄”营造的一种梦幻般幽静曼妙的氛围。这首诗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下面,以五个主干问题串联全文的讲解。

为了落实“学生可以个性化朗读此诗”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问题:“这是诗人第几次与“康桥”挥手作别呢?”通过幻灯片放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进而达成目标。

为了找出诗歌的意象,落实“培养学生赏析文中富于美感意象”的能力目标,提出问题:“能让一个人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地方一般是故地、家园,对诗人来说,此时的康桥是他的就学故地,康桥的魅力在哪里,是哪些景物和行为让诗人如此迷恋,如此动情呢?(板书:河畔之金柳软泥上青荇榆荫下清潭青草处寻梦)

为了明确诗歌意象的象征意,落实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康桥河畔的金柳,软泥上青荇,榆荫下清潭最大的魅力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明确,这三样东西的最大魅力在于他们的娇羞柔美、自由无束、梦幻迷离。其实就是诗人所追求的美和自由。(板书:娇羞柔美、自由无束、梦幻迷离)

为了突破“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沉而厚重的感情,理解诗人爱的因由”这一教学难点,借助材料延伸解读的方法达成,诗人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为我胚胎的。”(板书:睁我审美之眼拨我求知之欲育我自由意识)

为了落实“多种方式个性化的朗读,体会首尾呼应而产生的余音绕梁之效果”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小组朗读比赛和互评的方式,体会诗歌这种形式之美。明确这种结构相仿,内容略有重复,这种首尾呼应,重章叠唱形成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在反复吟咏中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频频回首,满眼不舍的画面,这种轻轻悄悄所营造的轻柔曼妙感恰是本诗给人最大的美感之一。也是诗人爱的主题的体现。

通过这节课,可以达到赏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为了进一步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诗歌的第三诗节和第五诗节。

2.请你尝试借助某一意象,做小诗一首,抒写你对朝夕相伴的美丽校园的感情。

一所学校培育一种学校的气质,但徐志摩反过来又浓郁了康桥的气质。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他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的皈依与寄托。而且,据说徐志摩在剑桥求学过程中,只需每周到导师家去一次,谈天说地,交流思想,其余时间恐怕就是登山,临海,沐风,听雨,读书吧。希望将来你们也有这样的机会,以你们最渴望的方式读书求学做学问。康桥会张开怀抱等待你们每一个人。

四、板书设计

就学故地河畔之金柳—娇羞柔美软泥上青荇—自由无束榆荫下清潭—梦幻迷离

精神家园睁我审美之眼拨我求知之欲育我自由意识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获“十佳教师”称号)

责编 / 董 璐

作者:龙 燕

第2篇:《开国大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近毛泽东”,训练重点是“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第3、4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导读法、品词析句法、朗读感悟法和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采用读、品、悟、议的方式,走入文本,真切体会。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课前,我采用播放红歌《东方红》拉近学生与伟人毛泽东的时空距离,再借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你了解的毛主席——走近伟人,了解伟人。

课堂教学行为我设计为四环节,分别是释题导入,引出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和课堂总结,铭记大典。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围绕着“大典”展开的。

下面我具体说说各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和设计理念。

第一环节,释题导入,引出大典,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谈话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课件出示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板书课题:26开国大典,随机指导书写“典”。齐读课题。

接着,由“典”理解“大典”,进而理解“开国大典”。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隆重的典礼就是开国大典。生再读课题。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学生初讀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时间的句子,帮助学生读懂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场面,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开国大典的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我相机板书:入场、大会、阅兵、游行。从而理清了文章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最后我再小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会用画表示时间的句子来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和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三环节,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课文“大会”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接着”理清了“大会”这个场面的条理。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此时文章的结构学生就了然于心。

接着,学生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再选择一处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板书:毛主席 群众

在这小结里,我出示课件,采用范例指导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接着交流学生默读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完成本节课的板书:毛主席的动作,出现、宣布、升国旗、宣读。群众的反应,一阵掌声一齐投向,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一齐脱帽一齐抬头,一阵欢呼一阵掌声。

最后我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重点语句:课文的第七、八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的研读我抓住文字表达上的特点:反复设计教学。通过“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一齐”“传到”等词句的体会,运用“看视频、想画面、听声音、读句子”来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第八自然段的研读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根据学生的交流,首先出示词语电钮、瞻仰。根据“瞻”是形声字,理解意思,接着通过问题:为什么用瞻仰?瞻仰什么?引导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它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体会两个“一齐”和“站”字。“站”的教学我是通过前面录像资料,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具备对文本自我判断的能力,保证对“站”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我引用拿破仑的话: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撼。小结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课文。结束本环节的学习。

如此,学生从抓重点词句体会到反复的妙处,感受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从思考群众心情激荡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而深入文本,体会关键字词表达的情感,指导感情朗读。从课文的内容到写作方法的认识,从课外到课内,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谈话引导学生回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师生合作朗读,铭记大典。

接着结合板书,总结写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几个场面都是先写——毛主席动作,再写——群众反应。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在其他场面里也有。下节课,让我们再去感受伟人的形象和场面的热烈吧!最后课件画面定格在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上。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抓住了文章的写作结构,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方法。较好地体现了我这节课的教路与学路。

以上就是我对《开国大典》的说课内容。

编辑 谢尾合

作者:姜婷月

第3篇:《Favorite Food》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1.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Favorite Food》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Unit 5 Food中的阅读课文。本课被设计为本单元的第2课时,它即对第一课时所学的单词进行了复习,又为下一课时所要进行听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文以“喜爱的食物”为话题,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各国人们所喜爱的食物食物类型;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了中国北方的典型食物——饺子;第三部分介绍美国快餐食物在中国的流行,同时教育学生不要吃太多的快餐。

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in the north of…, get together, by oneself, order…from…, have to和junk food等六个语言点,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对话、阅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达到对本课的全面理解与掌握。

3) 情感态度: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的爱好。

1.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改要求和本篇课文的难易程度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理解课文,掌握语言点。

2)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

1)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美食——饺子和一种美国快餐食品。

2)讨论:Do you think fast food is healthy?

学生通过做口语对话,阅读课文、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和课堂总结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教学重难点。

2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刚入学不长时间的学生,他们主要是九零后出生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热衷于肯德基和麦当劳,但是独立生活能力差,不会烹饪。本篇课文,正是针对他们的特点,教育他们不要吃太多的快餐,注意健康饮食。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

看图对话法来达到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目的;阅读法和分组讨论法来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师生合作探究法,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达到了本堂课的高潮。

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主要采用了录音机和多媒体。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纳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 教学流程

4.1 复旧引新

课堂一开始,我就展示了一些食品图片,并且给出问题:

1) What’s this?

2) Can you tell me what it is?

3)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4) 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和图片,两人一组,做对话练习,

我所展示的这些食品的名称正是上节课学过的单词,通过这种看图对话方式复习单词,十分新颖,不但训练了学生听和说英语的能力,而且这种图片演示法和对话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课堂也十分自然的进入了新课的呈现阶段。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6分钟。

4.2 新课呈现

在新课的呈现阶段,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法、小组讨论法和师生合作探究法。

阅读课文之前,我给出了五个问题:

1) What kind of food do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ike?

2)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food in the north of China?

3) When do people usually make dumplings?

4) What kind of American food do you know?

5) Do Children like fast food?

带着问题,学生们听录音,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从而达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遇到一些较难的短语和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针对他们进行讲解。

学生对课文全面理解后,教师给出本节课的主题问题:

Do you think fast food is healthy?

针对这个问题,全班讨论,师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吃太多的快餐对健康不利。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20分钟。

4.3 练习提高

在本环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Reading Comprehension的练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回答练习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8分钟。

4.4 总结提升

让学生介绍中国的饺子和一种美国的快餐食品,并对其发表看法。学生在介绍这两种食品的时候基本上阐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了主要的单词和语言点,使学生对课文达到了全面总结的目的,对所学知识达到巩固运用的效果。而学生个人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9分钟。

4.5 家庭作业

1)学习并且帮助父母制作中国传统美食——饺子。

2)预习新课,学生分组编“餐厅点餐”的对话。

本环节使用时间为2分钟。

5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 我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英语学习方法的渗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既注重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及习俗,又注意做好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堂的设计注重了听说和阅读方面,但基础语言点的讲解偏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编对话、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表看法等等,全面提高了听、说、读和写的能力。本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作者:赵一男 朱冬艳

第4篇:压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主要从教学程序对本节课做以下说明。

1、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认识压力,引入新课

演示:对海绵施力。提问:我对海绵施加了什么力?学生回答后,追问:什么是压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接下来,出示图片,让学生画出图钉对墙的压力示意图,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画压力示意图,会出现很多问题,比方说压力的作用点画在手上或图钉上,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得出压力的作用点作用在受力物体即墙上,方向与墙面垂直,从而学习压力的概念。这样在学生犯错后学习压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明确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接下来让学生画出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示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压力方向是垂直与受力面的。 为了让学生区分压力和重力,我是这样设计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塑料板,在塑料板上加物体,学生观察可以发现塑料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塑料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塑料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为压强的教学扫除障碍。这时,出示滑雪场的情景,问: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设疑: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如何压力的作用效果?到此引入新课。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 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提出猜想

这时,让学生观察两个实例,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二幅图中,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会结合出示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压力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不明显吗?压力大,压力的作用效果一定明显吗?

通过情境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所依据的猜想,这样做,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 (2) 设计实验

猜想后,展示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设计探究过程。如果设计很顺利,那就分发器材进行实验;如果设计有困难,我会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改变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后两个问题有助于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创造条件。 (3)进行实验

实验设计认真完成后,实验操作会很顺利,所以我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

学生在刚才的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猜想、设计、操作,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强化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4)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小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讨论总结探究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到此,完成了整个探究过程的教学,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运用控制变量法检验自己的猜想,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为压强概念的学习做好认识上的准备。

3、压强概念的学习

在学生顺利完成感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两个认识过程的基础上,我会设疑:压力大小、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4、在突破难点以后,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完成,我设计的自学指导为:. 自学p31-p32“动手动脑学物理”前的内容,自学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由压强计算公式导出的压强单位是什么?压强的国际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1Pa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怎样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3) 结合书上的实例,利用压强公式分析并总结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4分钟后,比比看,谁的自学效果好)

自学时,教师用目光巡视,关注并确保每个学生专心看书,紧张思维。

自学后问学生有没有不会的,学生提出问题后,先让其他学生试着回答,如果不能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预设解决不会的问题是1Pa的物理意义,我会引导学生利用自学指导1得出1Pa=1N/m2,这时1Pa的物理意义容易得出。之后出示自学检测,第1道题为压强的计算,检测学生利用压强公式的计算能力、规范书写的能力。第2道题通过实例,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接下来进入到整节课的课堂训练环节,我设计了2道题:画图题和实验题,检测学生对本节重点、难点学习的情况。

5、总结归纳(5分钟)

最后,由学生交流、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并找学生总结。这样做,,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启发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自学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以及创新意识等。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五、板书设计

一、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受到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4、物理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减少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第5篇:《大气压强》说课稿

1号选手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_____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大气压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落实新课标精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积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真正的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说课的内容分为:教材分析、学请分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掌握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并能说出大气压的数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广口瓶、玻璃瓶、硬纸板、吸盘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通过前面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的学习,对压强的概念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大气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对于大气压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在头脑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关大气压强的错误概念,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

三、教学教法

陶行之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将采用观察分析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性的理解知识。

学生会学才是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我采用观察、对比、小组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得出大气压的数值。小组交流得出生活中的大气压,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首先向学生演示瓶吞鸡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鸡蛋一下子进入瓶中------这个奇特的现象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课堂探究 (1)大气压强的存在

通过之前瓶吞蛋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被充分的激发,我则顺着学生的思维,再给学生演示演示覆杯实验,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硬纸板不掉落”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选出学生代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力,其作用效果叫做大气压强,且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存在”。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神奇的实验现象中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的方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接下来回到瓶吞鸡蛋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鸡蛋能够自己进入瓶中”这样既解决的他们对实验的疑惑也加深了他们对大气压强的认识。

(2)大气压的测量

在学习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马德保半球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中的盛事,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大气压强很大,接下来让同学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切身感受大气压强的大小,让学生存在大气压究竟有多大的疑问?从而引出大气压大小的教学,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压强的公式运用手边的器材设计出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测量大气压的方案,但这个方法测量出的大气压是大约值,为了得出准确值,我将带领学生回想覆杯实验,让学生想大气压能托起水,但能托起多高的水呢?以此引出用水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在这告诉学生由于水柱太高,所以换用密度大的液体水银来测量,由于水银有毒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托里拆利实验,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3)生活中的大气压

1.学习完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则要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先用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吸钩挂衣服等现象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大气压强。

2.让学生学习教材89页“想想议议”,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应用模型体会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感知人类如何利用大气压强。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也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总结和测试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我设计了一下几道练习。

1.在冬天,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下降时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 C ) A 塞子与瓶口间摩擦力太大 B 瓶口遇冷收缩 C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D 原先塞子塞的太紧

2.中医常用“拔火罐”治疗风湿等病症.“拔火罐”是将一酒精棉球点燃放在一广口瓶中,过一会将瓶口扣在病痛的位置上,广口瓶就会牢牢吸在皮肤上,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2道练习:达到了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含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让同学回忆本节课都学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加深本节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四)作业

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能更好的复习本节知识和预习下节内容,我布置了以下的作业

思考假如生活中没有大气压会怎样?

动手制作实验向倒置的漏斗放置一个乒乓球,从漏斗口用力吹气,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五、板书设计

§ 9.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大气压或气压)

1.大气压存在

2.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存在

二、大气压的大小

1.公式:

PFS

2.托里拆利实验

大小:760mm水银柱

1mmHg=133Pa

760mmHg=1.01×105Pa

因为板书的设计力求知识性与简洁性,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6篇:《大气压强》说课稿

单位:鲁山四中 姓名:曹超钦

时间:2011年3月

《大气压强》说课稿

我今天的说课的课题是《大气压强》,说课的内容有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前面所学力和压强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大气压强的,是压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评价学生的方式多样化,是一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课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是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研究流体压强的基础,知识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情感目标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充满科学探究的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以及物理课程标准上要的求: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有压强及其测量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针对教学目标我制定出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2、难点:

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和等效替代法。

四、教材处理

依据先后顺序,把本节知识分为三个板块: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测量。

3、大气压强的应用。教材安排为两课时

按内容体系分为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两部分,大部分实验由学生完成;所有的理论知识由学生自学、讨论获得,教师要把知识化的习题通过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

设计说明:把本节知识分为三个板块,使教学思路清晰、明朗,同时每个板块的知识都可分为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两部分,这两部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说教法、学法】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采用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实验较多,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还采用实验教学法、观察法。

所有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自主获得,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同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要求,如在大气压强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会给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

自学、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本节课实验较多,所以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课前教师为每个学生配齐设备,通过对身边大气压的实践、讨论,使他们注重了联系实际,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积极情感,促进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学法上采用实验探究法、自学法和讨论法,学法和教法结合紧密,通过反复的自学和实验探究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说教学程序】 整体上我用“四部曲”设计课堂

1、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2、问题的探究──感知存在、实验测量;

3、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4、总结和测试──形成结论、应用巩固。

一、课题的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瓶子吞鸡蛋实验引入新课

鸡蛋一下子进入瓶中------这个奇特的现象马上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感知存在、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学生做覆杯实验。出人意料的结果,让学生产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冲动,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教材上,自己找一找。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学生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皮碗实验,再次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进一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想一想还有那些实例。

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指导学生对比液体的压强来学习大气压强。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学到了知识。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液体压强的描述,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联想气体对里面的物体也有压强,通过这些措施顺应了学生由易到难的思维顺序,降低了教学难度,让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通过刚才的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已经领略了大气压强之大,那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1、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压力和受力面积用公式p=F/s来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测出的大气压强值仅仅是一个大约值,为什么是大约值,可留成课外作业,让学生思考。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原理、设计实验,体验成功,同时学生计算出大气压强值以后,会很惊讶,大气压难道真的有这么大吗?为下面的托里拆利实验做好铺垫。

2、托里拆利实验: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用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水银有毒不便于我们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转化为谁的压强?

②、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③、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然后该实验通过媒体播放及讲解,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了学习兴趣,又使课堂紧凑,提高了课堂效率。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三个问题逐步化解。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转换法和替代法来获取科学知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材88页“想想做做”,布置成课后小制作,要求学生实际制作并进行实际观察,这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课题。把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并存放到《成长记录档案袋》中。 设计说明:教师从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变化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自制水气压计,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调动了他们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构建了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4、由于压强计的作用、原理和应用的相关知识较为简单,所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加强引导和反馈。要求学生课下统计一下生活中的那些设备用到了金属盒气压计。

(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1、先用媒体播放人们用吸管喝饮料、吸钩挂衣服等现象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大气压强。

2、让学生学习教材89页“想想议议”,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应用模型体会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感知人类如何利用大气压强。

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的有用性和重要性,也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通过问题的拓展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

四、总结和测试──形成结论、应用巩固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

1、学生活动:指引学生按照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和应用来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2、应用巩固:媒体展示测试题。

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物理。

第7篇:压强说课稿(优秀)

《压强》说课稿——言午许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压强知识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生活现象,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以及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这部分知识对整个章节以及高中物理起到引领和铺垫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掌握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②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1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及其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在前两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对力和力的作用效果有了一定的掌握。

2、学生技能掌握: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探究性试验和控制变量法已有了初步的掌握,但通过试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思维障碍:力学知识的初步学习中有些学生会认为压力就是由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干扰。所以这儿要着重加强学生对压力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课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学习的多样化,注重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为:观察对比、讨论交流,自主合作、试验探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本节课我安排了6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每个环节中,力求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自主分析归纳为主。

第一个环节:新课的引人

我准备由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引入新课,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一下我们书包的背带,背带是宽还是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书包里装书的多少会使我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能否解释一下原因?”对于这样一个与每位学生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必然都有话可说,但又不尽相同,在此留下悬念,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

2 第二个环节:对压力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到“压力”这个词,但对“什么是压力”和“压力的方向”没有确切的认识,我将先通过用手指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来挤压气球的试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压力的存在,然后通过ppt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来分析每幅图中压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及压力的方向分别是怎么样的,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个环节: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方法,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从而总结归纳出结论。首先,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关于刚上课时提出的书包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关于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其次学生可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我将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作为一名实验探究的辅助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予以帮助。再次由学生们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再由同学们根据实验结论来解释关于书包的问题,学以致用,加强理解。

第四个环节:压强的教学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引领学生加深对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的认识。然后请同学们来估算自身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加深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认识,加强对压强公式的运用。

第五个环节: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让学生们根据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公式自主分析归纳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然后进行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不仅学以致用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通过图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们指出哪些是增大压强,哪些是减小压强,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并举出其他相应的实例。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3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教学目标出发,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检验学生是否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同时完成课本3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9.1压强

一、压力:

二、压力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 受力面积的大小

结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四、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F增大或S减小

减小压强:F减小或S增大

第8篇: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有关计算和增大减小压强,安排到下一课时进行。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b、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思维的培养。 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所以我细化了压力部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我县提倡的问题导学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立足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拔,达到学习目的。

教具准备:海棉、压力小桌、一盒钩码、气球、削尖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实验

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让学生把他们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做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较活跃,探究方法也多。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压强知识的应用

将压强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并举了一些实例。 请学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坏物体表面(增大压强)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体表面被破坏(减小压强)的?

4、小结

让学生板书对本课时的收获。

5、作业设计 作业1让各小组学生回去设计“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业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或应用。作业3自学压强的计算。

第9篇:液体内部的压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要展示的题目是液体内部的压强。下面是我的说课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教材分析,液体内部的压强选自沪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六章第三节,本节内容包括液体内部的压强以及连通器,本课时的教学任务为液体内部的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又是阿基米德原理和大气压强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本章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教学大纲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有压强,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使用U形管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过程,感悟控制变量、归纳方法;经历液体压强表达式的推导,感悟建模、演绎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探究,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了解液体压强规律在技术上的应用,感受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节课,我还做了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固体压强,对压强的概念已经很熟悉,但液体和固体是不同的,液体内部的压强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九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已经具有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但实验探究和总结实验规律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这些都给新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难点确定为: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推导。

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法和学法。并通过以下六个教学环节来展开教学。

首先,由我国的深潜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来引入新课,播放关于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7000米深海潜水的新闻短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潜水器潜入海底有一定深度的限制,为什么不能再潜入更深的海域?带着这个问题来进行今天的新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压强知识,把一个空烧杯放在讲台桌面上,提出问题:烧杯会对桌面产生压强吗?学生因为上节课的学习会回答,会,烧杯会对桌面产生压力,进而产生压强。向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提出问题,水会对杯底产生压强吗?学生由于刚才的也会回答,会。然后我会提醒学生液体和固体是不同的,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那么它对阻止其流出的容器的侧壁会不会有压强的作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做一个实验(实验1),实验证明液体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我会找一个同学亲自感受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让学生手带保鲜袋插入水槽观察保鲜袋的形变(实验2)并向大家描述手的感受,证明液体内部也有压强,并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实验设计层层推进,逐步展开新课教学,让学生由上节课知识的学习逐渐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那么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会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在学生猜想之前,我会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仔细观察刚才实验中不同橡皮膜的形变程度,然后再把玻璃管放入密度较小的液体中,到深度相同时,观察橡皮膜的形状,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一定的依据,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深度(液体内部某一点距离液面的垂直距离)、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以及方向等,学生猜想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以有利于排出不必要进行探究的因素,排除后只剩下深度、液体密度、容器形状和方向五个因素(根据学生猜想的实际情况会有所调整)。

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需要能够测量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仪器:U形管压强计。进而引入U形管压强计,介绍压强计的构造并演示其使用方法。

接着,我会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各组根据所选的因素,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向我汇报,我会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方案。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组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实验结果向我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最终形成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从而突出重点。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了,那么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该怎么计算呢?我会和学生一起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如要计算液体内部某一点A处的压强,虽然某一点的压强不好计算,但学生已经知道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因此可以在A点所处的深度处选取一面积为S的液面,在液面的上方,假设有一个液柱(如图)压在液面上,液柱对液面的压强就是A点的压强,根据压强概念推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gh,并指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从而突破难点。经过理论推导得出压强公式,进一步证明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严谨性,物理规律的得出,既要有实践依据,还要有理论依据。

接着,向学生介绍教科书中液体压强在技术上的运用,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释新课导入中的问题,拦河大坝修建的上窄下宽的原因,潜水员潜入深海时为什么要穿特制的潜水服,以及深海中的鱼类打捞上来为什么不容易存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模拟授课

教学片断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大家一起观看了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讲课,大家一定感觉很精彩很难忘吧?其实,我们国家不止在航天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深海潜水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去年,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就已经突破了7000米的下潜深度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今年也进行了多次深潜并做了很多的科学实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我国蛟龙号潜水器突破7000米深海潜水成功坐底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好,视频已经看完了,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潜水器潜入海底有一定深度的限制,为什么不能再潜入更深的海域呢?这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章第三节液体内部的压强(写板书)。

这是一个空烧杯,现在我把它放在桌面上,烧杯会对桌面产生压强吗?会!为什么呢?对,因为烧杯会对桌面产生压力,进而产生压强。好,现在我往烧杯中倒入一些水,同学们想一想,水会对烧杯底部产生压强吗?会!对,因为水对杯底有压力,从而产生压强。我们知道,水和烧杯是不同的,烧杯有固定的形状而水没有,水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它具有流动性,那么它对阻止其流出的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这是一个底部和侧壁都有开口但被橡皮膜堵住的玻璃管,现在橡皮膜是和管口平的,我向玻璃管中倒入一些水,大家仔细观察橡皮膜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又是怎样变化的?很好,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橡皮膜向外突出,这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如果有的话,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板书)。

那液体内部到底有没有压强呢?我们找一个同学来感受一下,好,这位同学麻烦你上来一下,大家也都可以看一下,(给这位同学手上套个保鲜袋插入水中),大家看一下保鲜袋是否发生形变,怎样形变?很好,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橡皮膜好像贴着这位同学的手了。那我们来请这位同学描述一下他手的感受,这位同学,能向我们大家说一下吗?哦~插入水中之前,保鲜袋没有贴着手,插入之后,感觉到保鲜袋贴着手了,从各个方向都贴着手了吗?哦,都贴着了,很好,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你可以回到座位上了。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因此,液体内部存在着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板书)。

上一篇:小学古诗汇总下一篇:科技创新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