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禅言佛语

2023-03-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经典禅言佛语

佛语经典语录

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三、一切皆为虚幻——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四、不可说——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第2篇:佛语经典语录

1、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2、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3、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4、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5、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8、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0、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1、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12、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3、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4、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5、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16、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17、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9、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20、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21、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22、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3、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24、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25、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26、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7、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8、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9、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30、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1、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32、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33、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34、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35、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3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37、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38、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39、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40、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4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42、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43、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44、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45、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46、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47、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48、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49、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50、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51、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52、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53、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54、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55、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56、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57、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58、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59、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60、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61、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62、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63、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64、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65、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66、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67、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68、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69、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70、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71、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72、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73、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74、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7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76、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365.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78、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79、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80、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8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82、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83、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84、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85、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86、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87、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88、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89、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90、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9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92、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93、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94、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95、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96、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97、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98、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99、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00、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10

1、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10

2、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0

3、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10

4、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0

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0

6、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10

7、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10

8、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10

9、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110、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1

11、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1

12、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1

13、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1

14、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1

15、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1

16、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1

17、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

18、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1

19、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120、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1

21、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1

22、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1

23、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1

24、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1

25、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1

26、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1

27、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1

28、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1

29、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130、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1

31、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1

32、众生界即诸佛界。

1

33、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1

34、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1

35、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1

36、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1

37、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

38、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1

39、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140、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1

41、373.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1

42、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

43、397.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1

44、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

45、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1

46、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1

47、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1

48、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1

49、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150、396.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1

51、374.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1

52、384.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1

53、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1

54、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

55、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1

56、375.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1

57、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1

58、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1

5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60、371.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6

1、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6

2、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16

3、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16

4、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16

5、379.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16

6、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16

7、390.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16

8、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16

9、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170、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17

1、372.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7

2、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17

3、377.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7

4、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17

5、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17

6、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17

7、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17

8、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17

9、385.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180、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18

1、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18

2、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18

3、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18

4、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18

5、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18

6、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18

7、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18

8、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18

9、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90、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19

1、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19

2、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19

3、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19

4、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19

5、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9

6、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9

7、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19

8、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第3篇:经典佛语

1、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2、万法唯心。

3、众生皆平等。

4、祸往者福来。

5、宁静而致远。

6、一刹便是永恒。

7、善恶一念之间。

8、有其因,必有其果。

9、随心、随缘、随性。

10、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1、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12、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13、九九归

一、终成正果。

14、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15、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6、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7、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8、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0、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2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2、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2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24、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25、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7、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28、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9、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30、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31、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3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33、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5、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36、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37、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38、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39、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40、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4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4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5、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6、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47、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8、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0、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51、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5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53、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4、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55、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56、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57、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5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59、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60、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6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6

2、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6

3、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6

4、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6

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6

6、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6

7、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6

8、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69、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70、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7

1、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7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7

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7

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7

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

6、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7

7、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7

8、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7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80、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8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8

2、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8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8

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8

5、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8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8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8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8

9、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90、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91、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9

2、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93、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9

4、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9

5、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96、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97、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9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9

9、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佛语禅心

1、宽容将换取一切美好的事物。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勇气。它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它能传播心灵的快乐和微笑。宽容盛产幽默,减少人生的沉重感,让人生充满快乐和欢笑。

2、将触动你心中蒙尘的怒火拭去。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3、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洗刷心灵的尘埃。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恨别人,痛苦的确是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4、痛苦源泉,在于错误的追求。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原谅;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得到他人的谅解;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5、找回内心的宁静,放下才是一种淡然。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 才是下手之处。

6、吸引知识精英,追求人生深意。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7、很多人不快乐,何故?太累了,欲望太强。若能远离“晴忧次女伞业衰,雨忧长女鞋业衰”,心平气和,凡事不钻牛角尖,常将心比心,大爱无我,“离欲阿罗汉”,能不得安乐?

8、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活在当下,真实地活在今天。

9、纷繁中的静心,超凡脱俗。对生活而言,与生命所企求的只有希望。同时要坚定信心,寻求乐趣,在痛苦中表现刚毅,在逆境中表现勇敢。从工作求经验,从事实求进步,培养深厚的力量,努力地使自己的心智充实,超越世俗的一切,自求安定。

10、细品禅的真意,在灵性的感悟中超脱。不立文字,以心灵的妙悟和瞬间的灵感达到光明的彼岸或者高明境界,这是禅宗的一大特色。禅的真意在灵性的感悟和轻巧上。在开悟的一瞬间,足以让人们超脱和陶醉,时间的负累和沉重那时全化为乌有了。

11、静与思——智慧是治疗烦恼的必备良药。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2、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富贵还同九月霜。

13、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婪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14、把内心涂成彩虹般绚烂,快乐的生活。当你的心中装满了阴霾,你的世界也就会随之变得忧郁起来,处处变得暗淡无光;如果你摒弃怯懦,使自己内心充满光亮,那么,你脚下的路也会渐渐地明亮起来。

15、随缘——不随波逐流,不随世沉浮。“随缘”是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随缘”的性格,更要秉承“不变”的操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16、好高骛远,想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规律,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所以,凡是还是应该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以免收到相反的效果。

第4篇:经典佛语故事

佛经中曾有著名的“拈花一笑”典故,说的是:佛在菩提树下与三千比丘拈花说法,众比丘都不明白佛所说之法(佛拈花不语),只有迦叶微微一笑。众比丘追问迦叶,迦叶答曰:“ 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会不可说?大约是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佛道高深,存乎于心,靠的是悟!佛法包容大千世界,出离精彩的事物往往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准确的辞藻去形容。事实上,当我第一眼接触到云岗石窟和恒山悬空寺的时候,感受正是如此,那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欣喜和激动。

实际上这个词在佛学里有很多种含义 就象你这个问题 就是着相了

呵呵 佛学里讲究参悟 一切要用心眼去看

不着众生相 就是不要去管事五到底是什么 我们只要在乎自己的心就好

比如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和尚在念经的时候 风把树叶吹得哗哗作响 有个和尚就说 风在动 另一个和尚说 是树在动

方丈这时说了一句 不是风动 也不是树动 而是你的心在动

佛说:“众生平等”,“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不管是佛,菩提,人,修罗,饿鬼,畜生,乃至花花草草都是平等无相的。一只花和一个世界一样大,一个小小的木头也有菩提。注意,菩提是梵语。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然般若也是智慧的意思。不过般若是佛的智慧,菩提是非佛的智慧。菩提意译为觉道,觉是觉悟,道是佛道。般若指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最早应该出自印度泰戈尔《飞鸟集》第82首,英文原文:“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e leaves." 郑振铎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在于呼吸之间,爱情,在得失的边缘。

既然生,便与夏花一样的绚烂!既然爱,便要付出所有的情感!

因为有太多的经历,因为有太多的曾经,于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失去一份本该有的绚烂的心情,看雨的静谧,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看落日黄昏,是难言的枯涩和酸楚。那份淡雅和清新已被岁月冲磨的无影无踪,那份激情和洒脱已被时间尘封在最深处!仿佛独自游离在一个灰色空间!也许感性的人更容易如此,本是无情之物却依旧可以让自己那么的伤感,只因无法走出思想的牵绊,无法摆脱情感的纠缠。

因为生,我们就注定走不出尘世,而尘世注定有人的存在,有人便一定有爱恨情愁,谁可以真正摆脱,可以全身而退?既然如此,何不让生如夏花一般绚烂,因为生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因生而存在的情感太多太多。当你真正可以绚烂而生时,会不经意的发现,原来自己是幸福的。那曾经的痛只是一段美丽的记忆,也是自己成熟的足迹。我们无法不相遇,便无法逃避那种默契,人生也绝不会只如初相遇,美丽的故事往往会是一个悲剧。生绚烂,爱亦绚烂,尽管最后一切如烟! 一生漫长而又短暂,相陪走过一生的其实只有自己,从生的那一刻到死的那一刻,只是那些曾经陪我们走过一程的人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因为他们让我经历了世间所有的情感,血浓于水的亲情,志同道合的友情,相携相伴的爱情。无论有过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无奈缱绻,我们都拥有过那份情感。如此丰富的拥有还不足以让我们的生如夏花一般绚烂吗? 当我们明眸昏黄之时,回首那些过往,有的定是心境的脱然,如那喜欢听的佛语: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似莲花开!如此的宁静无声,如此的超然物外!因生的绚烂,死也如此的静美!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4-28 18:02 是不是有人用这句话形容了一位女子,具体是谁请指点一下。 回答人的补充 2011-04-28 18:08 也许有人用这句话形容了一位女子,可能是一位人生与此诗句相印证的人吧,我觉得体会到诗句的含义才可以这样运用的,并没有单独体现出指的是谁 好好体会一下:

说“生如夏花”正是因为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灿烂,“生如夏花”的另一层意思也许是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

。“死若秋叶之静美”,没有重于泰山那样的悲壮豪迈,也不像“轻于鸿毛”那样的卑微琐屑,却有对自然法则、人生法则玄机的参悟,有智者对茫茫宇宙中渺小自身的精确定位。

以夏花喻生命,以秋叶喻死亡,其实也是跨越时空的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生如夏花,死若秋叶,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诗和生命的人,无疑是有大智慧和大勇气的。诗句正体现了诗人这样一种豁达而平和的人生态度

第5篇:佛语心经经典语录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下面是语录网小编Lynn整理的经典语录。(更多语录信息请关注语录网)

1. 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2. 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3. 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4.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5. 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6.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7.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8.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9.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10.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11. 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12. 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13. 285.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14.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5. 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6.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17.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8. 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19. 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20. 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21. 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22. 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23. 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24. 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25. 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26.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27.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28.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29.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30.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31. 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32.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33.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34.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35.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36.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37.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38.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39.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40.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41.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42.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43.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44.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45.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46.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47. 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48. 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49.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50.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51.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52.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53. 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54. 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55.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56. 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57.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58.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59.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60. 众生界即诸佛界。

61. 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62. 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63. 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64.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65. 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66.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67.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68.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69.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70. 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71.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72.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73.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74.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75. 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76. 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77.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78.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79. 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80.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81.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82.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83.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84.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85.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86.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87.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88.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89.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90.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91.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92.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93.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94.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95.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96.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97.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98.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99.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00.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第6篇:佛语放下经典语录,瞬间让你大彻大悟

1.生活给予我挫折的同时,也赐予了我坚强,我也就有了另一种阅历。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要看你有没有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生活的恩赐。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2.总会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但只要我们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无须看别人的眼神,不必一味讨好别人,那样会使自己活得更累。当有人对你施不敬的言语,请不要在意,更不要因此而起烦恼。因为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可能搅乱你的心。心如果乱了,一切就都乱了。3.学会忘记,是一种福气。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都挂在心头,那还不纠结到死,生活在烦恼痛苦里。心如秋水,是非恩怨,空山空水空明月,千秋往事一梦间。就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豁然开朗的人,世间委屈说不完,各有各的烦忧,百年一过客,能简单就简单。4.你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得最深。相聚就是离别的序幕,而离别就是相遇的本初。学会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放下没有结果的执着。看淡、看开、看透一些,不牵挂不计较;一切都会慢慢变好。过去的就别再翻回去,上一秒已经过去,唯有当下的快乐与幸福。5.行善过后要放下,就当没有发生一样。积德行善是改变命运和运气的关键之一。生命的种子如果没有德水浇灌,就开不出智慧的花果;生命的水杯如果没有德水注入,就会干涸。行善要注意的是“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就是说行善要随缘,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做善事不求回报,这样得到的福报就多。6.人生苦短,生活中总是,悲喜交织,得失并重。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等待我们的并不全是鲜花和坦途,承受苦难和挫也是必修的内容。所以,不要轻言痛苦,也不要太注重结果。人生没有对错,只有承受。学会放下,令自己不悦的事,学会放手令自己卑微的人。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都是起点。7.你会不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对越是陌生的人,越是毕恭毕敬。而对越是亲近的人,却常常满脸抱怨。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和最爱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留给了陌生人。家是避风的港湾,不是坏情绪的垃圾桶,只有最亲的人,才能容忍你的一切。所以,请好好爱他们。8.幸福,就是想吃一个馒头时,就得到一个馒头并且安心地吃下去。若只能得到半个叫不足;更少叫匮乏;若得到两个叫富余;得到三个叫负担;得到更多叫累赘。幸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中。9.人生,要懂得感恩。感恩,不只是感谢大恩大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顺境,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恩一切逆境,增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灵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生活中才会少了许多怨气和烦恼。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其实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10.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11.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别人,评论一件事要出言有尺,也要唏嘘有度。天下无完人,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杆秤,称人也称己。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下留情是善良。一个人的涵养来自大度来自宽容,一个人的修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爱才有事所为。12.不要低估任何人,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可学之处,如果你没有发现,那只能说明自己眼拙。温和的对待他人和事,不要随意的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伤害了谁都是一份亏欠。更不要把痛苦放大,痛苦只是你心里暂时的感受,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你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个事,所以一定要学会忍耐。13.别让自己活得太累,应该学着想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别让自己活得太累,适时放松自己,寻找宣泄,给疲惫的心灵解解压。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记住了那些不该记住的东西,所以学会记住快乐的事,忘记令你悲伤的事。14.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善念,不是因为你信我,所以我信你,而是因为我们信自己,所以愿意信你。你信或不信,我依然初心如故。有一个良好的初心很容易,但在初心不断前行的进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变化,甚至连和你一起开始这份初心的人都可能变化。我们要做能够让自己,信任自己的人说得出做得到,并尽力做好。15.学会和身边的人相处,学会爱身边的人,这也是一种修行。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一面镜子,都能反映出我们自身的缺点,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改善自己。每个生命都是奇迹,每个经历都是缘,不要忽视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也许是你前世的亲人或爱人。16.当脾气来的时候,福气就走了。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巴伤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人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

上一篇:民政行风评议整改方案下一篇:医生icu转科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