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本科金融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实践性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高级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对金融学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然后结合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探讨了一种新的实习模式。

第一篇:本科金融学论文

探析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養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静琦,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6).

作者:刘艳梅

第二篇:本科《金融学》课程教学有感

摘 要: 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步改革,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如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已与过去大不相同。相应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本文作者就这些方面谈谈一些想法,并在借鉴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大学本科 应用型课程 金融学教学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本科《金融学》课程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堂中,讲授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内容,相当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范畴主要涵盖货币体系、信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等,其中侧重的是宏观运行机制,当然也包括一些微观运行机制。而目前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之后,金融学的教学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其包含的内容也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金融学(Finance)基本相同,主要讨论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显然与以往的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不同,现今的金融学已侧重于微观机制方面,与微观主体的金融决策行为越来越靠近,开始逐步体现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的特点。于是在教学方面,第一,过去的以介绍和理解概念、评介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了解金融机构职能和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等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已显得不再实用,与微观个体关联更紧密的企业和家庭的金融决策、资本资产的定价等内容成为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第二,以填鸭式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也早已不能成为主体,针对应用型课程的更加新颖和灵活的现代教学方式被运用于金融学的课堂之中。

一、用诸多金融实例先引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首先培养起学生对该门学科或理论的兴趣是关键之一。直接对学生讲授枯燥的金融理论可能会让他们一开始就觉得“学而无用、食之无味”,更何况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和人们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初始,应该运用金融领域内的诸多实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如在介绍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金融是什么时,我们大可不必按书照搬“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诸如此类的话语,而是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即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金融学、什么是金融。比如可以问学生,如果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形:你拥有5万元的股票、一套房子、5万元的存款和10万元的现金,那么在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和银行利率水平等背景下,你将如何在5年内分配自己手中的这些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当前金融形势(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银行利率水平及宏观经济背景等)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走势和银行利率的不确定性)配置自己的资源,并且是时间上的配置。再如在介绍金融系统的职能时,其中一项职能是“金融系统提供管理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如果只是按原话来介绍,学生可能会陷入迷惑——金融系统怎么管理?又如何转移风险?倘若我们换之以实例,比如现在的保险公司,你去投了一笔车险,为什么你会觉得心安了很多,而且自愿地每月付出资金用于保费?原因即在于,实际上你通过保险公司转移了风险。

二、巧设疑问,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教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时,为学生们设立疑点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率对利率的影响时,可以提出“发生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权人还是有利于债务人或是不相干”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做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对比,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和4%的两种情况,向银行的借款利率是6%,进行对比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通货膨胀时往往有利于债务人,之后再通过分析和计算导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式。再如,在讲授生命周期理财计划中遗产对一个人一生消费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考虑如果父母想为子女留下大约500,000元的遗产,每年要牺牲多少消费,或者可能不用牺牲自己的消费而达成目标。疑问一提出,学生们会变得饶有兴趣,发挥想象以及联系现实做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可以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和假设,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或测算来验证。一言以蔽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问,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巧妙实施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高参与

细细回味以前在中学时期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不愉快。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于是,进入大学之后,不少学生仍停留在中学时期养成的“消极坐等”习惯之中,还有一些学生因害怕回答错误或幼稚而被人饥笑,被动地沦为听众。而进行“互动式”教学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教师掌握进度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应该如何更加“巧妙”地实施互动式教学,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因为大部分的知识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所以一方面,让学生回答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之前的知识背景,避免提出远远超出他们知识范畴的深奥问题,也最好不要提出太大众化的问题,如在谈到“人力资本”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什么是人力资本,它与人口的概念差别是什么”等问题,如果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的要点,再继续提出引导他们的问题:是否想过如何量化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我认为“点名提问”的方式值得商榷,特别是课堂气氛本来就比较安静的班级,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会使气氛更加沉闷和紧张,尤其会给一些学生带来过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学习课堂知识变成了一种煎熬,本来感兴趣的知识都变成了一种负担。鉴于此,我们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有时学生之间的答案有可能不同或完全相反,这时恰是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学生高参与的最佳途径,先不要急于肯定一方与否定另一方,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下去,最后自然地得出对错。

四、围绕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集合思维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众所周知,金融学是一门非常务实的学科,所以如果只让学生们沉浸于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和课堂传授的理论进行发散性思维,再通过现场演说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集合思维,知识将牢固于头脑中。鉴于此,在学期之初,我将班上学生以每四、五人为单位分组,大约组成十六个小组,再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按相似的知识点为一单位,设置八个大论题,当然这些论题是需要运用课程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的经济金融现象,如针对通货膨胀对于个人金融决策的影响,设置比如“讨论自1995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形势(以数据及图表说明),并分析在当前情形下如何配置资金?”的论题。最后,随机决定每两个小组讨论同样一个论题,进行课堂演说和小组讨论,并由教师和其他各小组分别进行评价。在课时安排上,大约每两周(6个学时)抽出3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演说和现场评价。这种方式试行了一个学期之后,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小组准备得均很充分,现场演说的效果也非常好,他们既能利用书本和课堂的知识,又能在其中融合自己对现实经济金融状况的认识和分析。不少同学均反映在准备各自的论题中巩固了课内所学,且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尤其是在应对期末考试的论述题时,学生们已经游刃有余。不过,这种课堂分小组讨论的方法早已有之,只是这种方法存在着问题,即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因为每一组是由四、五个学生构成,难免其中良莠不齐,甚至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论题的准备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去年赴新加坡管理大学访问的过程中,我从他们的实践中得到了启发,可以考虑在学期末给每一位同学发问卷,让他们各自给同组的其他同学打分,之后再以不计名的形式收回给教师,这样可以根据三、四个人给某位同学的评分,对该同学在本组的表现予以较好的评判。当然,我想用于更好地完善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方法还有很多,核心都在于最大限度地促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论题既富有现实性又有理论可依,并力求新颖、有趣以利于吸引学生;课堂讨论组织有序,既有竞争又不流于形式,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发散性思考之后的集合思维,在个体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团体合作精神,同时在讨论中找到学习金融知识、分析金融现象的乐趣。

五、教学进度的安排应保证快节奏的课堂教学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地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举一反三。讲授课程时总希望每一位学生均能听懂和完全消化,因此,一旦发现有学生面露难色或提出问题,就会继续反复讲解,哪怕减缓上课节奏也在所不惜。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当教师在整堂课中快节奏地推进课程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因此,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而不是产生听觉疲惫。如前所述,金融学对于大多数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中包含诸多新的知识点,期望在一个学期内,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位学生均能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重点分明、适当铺开、掌握节奏是较为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对于金融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金融学的三大“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和风险管理要重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可能在随后的其他课程(如《金融工程》、《投资学》)中重复的内容可以快速带过,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期货价格等,以保证流畅的教学进度和快速的教学节奏,不使学生们感到课程的漫长和乏味。

作者:郭 晔

第三篇:金融学本科生实习模式探讨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高级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对金融学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然后结合金融学专业的特点,探讨了一种新的实习模式。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实习模式

毕业实习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供了桥梁,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目前,金融学本科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对金融学本科生的实习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一些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建议。

一、目前金融学本科生实习的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学本科生毕业实习的主要方式

据我们对全国近100所高校金融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管理的调查,金融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的主要方式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具体有以下4种作法:一是校内集中实习。即在校内实习基地,由实习教师指导,集中进行;二是校外集中实习。即各专业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带队,集中进行;三是顶岗实习。在实习条件较好、专业指导力量较强的实习单位,由其安排合适岗位,并委托其代为指导,学校只派教师巡回检查,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专业技术指导;四是自主实习。即根据专业性质特点制定毕业自主实习管理措施,允许学生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联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及政府部门等单位实习,以增强实习的针对性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

(二)现行金融学本科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不断增加对毕业实习经费的投入。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毕业实习经费并没有保持与之对应的同步增长,使得学生毕业实习的条件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金融学这样的专业,一个城市能够提供实习的单位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规模庞大的实习生需要,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许多毕业生只有去路程比较遥远的郊区或相邻的城镇,依靠学校发放的实习经费,往返的车费都不够。

2.接收学生实习单位存在管理风险。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它面临的风险之一就是操作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每一个部门或员工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以及明确的经济责任他们不敢将正发生的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去做,学生们们只能是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另一方面,每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商业秘密,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和残酷的今天,许多接收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单位担心自己的商业秘密泄漏,往往对接收学生实习的热情也不高,即使接收了学生实习,也不让其接触企业的专业核心部分,以致学生难以获得理想的实习效果。

3.实习内容未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的特殊性,毕业生能够亲自操作的业务并不多,更多的是承担一些协助性的工作,比如引导客户填写表格或单据。这些实习内容与平常所学知识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不能体现金融专业的特色,往往使实习生产生失望的情绪,难以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4.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据有关部门统计,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35%,这也就意味着559万毕业生中还有360多万是处于无工作状态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都放弃了毕业实习,把时间投入到找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受就业难的影响,当今学生择业由以前的“专业对口”演变为多元化,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本专业工作。既然不从事该项工作,就不必去耗费时间实习,这样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5.自主实习逐渐沦为“放羊式”实习。由于上述原因,许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都采取了自主实习的形式,加上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手段未跟上,学生往往利用自主实习的高自由性,从事找工作和打工等一些毕业实习无关的活动,造成分散实习流于形式,毕业实习的目的难以达到。

二、金融学实习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我们在金融学专业实训实习中,摸索探讨了一种称为“模拟实习+单位见习”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主体,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先在校内实验室中进行全方位模拟实习,然后有组织地去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见习。

(一)全方位模拟实习阶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高校对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都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帮助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像理工科学生一样在实验室亲身体会专业业务流程,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也为金融学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全方位模拟实习平台。金融实验室一般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

1.金融投资模拟系统。可以进行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是金融、投资、经济类等专业教学的辅助教学软件系统。系统采用真实的证券、期货、外汇行情,完全按各个交易所的交易规则进行撮合交易,模拟真实的证券、期货、外汇交易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对证券、期货、外汇的模拟交易,培养市场意识和风险观念。

2.商业银行模拟系统。可以模拟实验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所有基本业务流程,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外汇业务等。系统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银行业务的背景、流程和操作规范。

3.保险业务模拟系统。可以提供保险实务演示区、风险管理和保险营销演示区、保险业务单据模拟操作流程区、模拟核保核赔操作区、模拟寿险体检及责任事故伤害病理分析操作区、模拟网络保险操作区、保险客户服务模拟区、保险财务与偿付能力管理区等功能区的模拟操作。

4.金融产品创新实验系统。可以提供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以及@RISK等模拟软件,满足学生做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金融产品等创新活动的需要。通过该系统,可以为学生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开发与设计奠定基础。

(二)有组织的单位见习阶段

通过校内的“模拟实习”阶段,学生不仅巩固了金融专业知识,而且还有一定的“人机对话”操作体验和印象。但是校内模拟实习与真正实践之间有差异,一方面模拟实习环境与实际单位不同,另一方面模拟实习中缺少活生生的客户。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单位见习,使其感受到真实金融工作岗位的氛围和金融创新的发展程度,尤其要树立良好的金融服务意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财经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由学校联系实习单位带队老师驻守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包括会计和信贷几部分,实效显著。如今,我们的实习组织方式要与时俱进,实习内容要灵活创新。在组织上,各学院负责人要勇敢地“走出去”,主动和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及实习基地;在实习内容上,考虑到金融学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必须通过模拟实习的学生表现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单位见习计划以突出重点;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向其介绍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使其兴趣爱好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以后所从事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目前,校外单位见习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柜台实习。这种实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实习中,由银行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采用“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由于银行有规定:非工作人员不得操作,所以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临柜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指导客户填写相关业务的票据。它要求实习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较高的业务水平,能够处理好与不同类型客户之间的关系。

2.大堂实习。其实习内容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主动客观地向客户推介、营销实习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为其当好理财向导和参谋。其具体任务是告知客户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以及基本的收费标准。这要求实习生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能够明白各项业务的收费标准;对每一种理财产品从产品产生的金融学原理到盈利模式都能够进行相关阐述,回答客户所咨询的相关问题。

3.会计部门实习。金融学毕业的实习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一般都接受过会计方面的教育,也有一部分金融机构会把实习岗位定在会计部门,让其参与到财会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当中去,其主要工作是对相关会计报表和材料进行专业核对,发现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三、新模式实施的优点与要求

“模拟实习+单位见习”是一种兼具各种实习模式优点的实训实习模式,与传统的实习模式相比,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实习质量。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停留在单位见习阶段,不能给实习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而新模式采用先校内模拟实习后校外单位见习的实习顺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仿真性极强的金融实验室,提前进行各种业务的实践操作,从而发现实际岗位实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请教指导老师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这样充分保证了实习的质量,也为日后的单位见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能力方面的训练。

(2)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新实习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实践,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安排合适的实验室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才能,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解决实习单位少的问题。由于校外实习时间的缩短,在相同的实习时间内,能够容纳的实习人数就会增加。以前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通过新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校外实习时间缩减到1个月左右,这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实习岗位,大大解决了实习单位少的问题。

(4)弥补实习经费不足。“模拟实习+单位见习”实习模式是一种两阶段的实习模式,其前一阶段主要是校内实习。由于校内的生活费用一般是比较低的,可以节省部分费用,弥补实习经费的不足。

“模拟实习+单位见习”实习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完全符合我国现行实践教学要求的实习模式,能够有效的解决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它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

(1)模拟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的配备要不断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模拟金融机构固然不是真正的金融机构,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应样样俱全。模拟金融机构的建设要以当前最先进的金融机构体制为模式,配备最新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具有模拟各种金融业务的能力。模拟金融机构在硬件建设上也要尽量与现行金融机构发展保持一致,能够提供办理相关业务的设备与资料。

(2)学校必须与金融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组织和指导毕业生实习。学校要保持开放性的办学理念,筹建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制订可操作性的实习方案。金融机构的选择上要保证全与优的结合,一方面,金融机构的选择一定要覆盖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以保证能给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另一方面,所选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代表所在领域的较高水平。这样的实习单位才能给学生带来金融业最新发展态势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 陈迪红.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与选择[C].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周再清.诺丁汉大学的本科教育,大学教育科学[J],2006年第6期

[3]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年第4期

[4] 吴文忠.构建信息化金融实验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21期

[5] 苗 绘,等.建立和完善金融院校模拟银行的设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6] 黄幼川.工利院校工程技能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年第22期

[7] 晏爱敏,冯月辉.构建和完善金融学科全方位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年第1期

[8]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年第22期

本文得到湖南大学教研课题《大工程背景下现代金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资助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周再清 钟 翼

第四篇: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摘 要]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实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

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尽管包括华侨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无法有效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华侨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侨校之一,其“一校两生”(即一个学校包括通过国家高考统一录取的内地学生生源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生生源)的特点,使得本科教学相对国内其他高校更为复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对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建设既符合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趋势及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又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本科金融学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国内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内诸多高校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金融学科发展开始与国外接轨,但未实现宏、微观金融有效结合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看,19世纪以来,国外金融学科主要包括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两大板块。其中,宏观金融分析主要研究货币的性质或货币价值的决定,包括“货币学”和“银行学”两大体系,相关的教材结合两个方面,构成了“货币银行学”,重点为宏观金融分析。而与宏观分析范式相对应的微观金融分析,则逐渐从货币银行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主要涵盖“公司理财”、“投资学”、“证券市场学”、“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关于公司管理、资产定价、风险分散及管理等更为微观的课程体系。与上述两大课程体系相对应,高校在学科培养上也逐渐形成强调宏观金融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强调微观金融的“商学院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学科越来越偏重微观方面的分析,宏观金融学则渐渐被纳入宏观经济学的范畴。[1]目前,国外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微观金融。如美国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交易和证券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判定和心理;澳洲国立大学的金融方向课程包括基金管理、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评估、金融数据方法、金融统计、风险资本和权益资本等。由于微观方面金融学课程均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因此很多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均与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紧密结合。由此也体现了这些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数量化特征。[2]

在金融学科的发展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早期主要借鉴苏联金融学科的教育模式和相关金融教材,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金融学科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1]但传统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仍然倾向于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方面。之后随着国外微观金融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也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大量安排微观方面的课程,如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固定收益证券、金融经济学等,从而完成了单纯以宏观金融为主到宏观、微观金融相结合的学科转变,缩小了与国外先进金融学科的距离。[2]

但我国金融学科在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实际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尽合理。宏观金融类课程作为传统的金融主导课程,在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已经较为规范,而微观金融课程相关方面相对不成熟,如何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何定位这些课程,如何避免与现有课程的交叉与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二是金融学教学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形势相联系的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理解,在案例方面主要取材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也即金融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性。

(二)教学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方面国外高校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校就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各国高等学校将其培养目标转向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摆脱了原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采取交互式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被大量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远程通信等先进通迅手段的广泛运用,则将教学进一步扩大到课堂以外。此外,对一些处于比较前沿的课程,国外高校采用若干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聘请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授课,以使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运作过程。同时,国外高校还纷纷开设了金融教学相关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由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3]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金融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联合教学等方法。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继续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二、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华侨大学借鉴国内高校做法,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也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上无法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华侨大学金融本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尽管在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宏观金融课程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债券投资、公司金融、期货投资等微观金融方面的教材,但微观方面的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其重要性不突出,同时相关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如投资学中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而这些内容在金融工程、债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中又出现,甚至在基础课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也会出现,由此导致有些内容在每门课都讲或者每门课都没讲的现象。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分析的有效结合,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缺乏。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新的方式方法尝试较少或效果不佳。华侨大学在金融教学方式方法上,难以逾越传统教学模式,仍出现主要侧重课题灌输,忽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即使一些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也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正在试行的联合教学法,在相应的考试考核机制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金融实验室还在筹建中,因此金融实务的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还无法实施。

第三,由于华侨大学的“侨“特色,还面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同时适应境内、境外学生的问题。和其他高校一样,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境内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所结合的现实问题除了国际热点问题外,主要是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这种设置并不适用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未来主要回到各自所在地工作的境外学生。同时由于境外学生普遍存在数理基础较差的现象,因此也增加了微观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临着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境内和境外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

三、推进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应从当前金融学专业经典的课程体系出发,既要保留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为代表的宏观金融类课程内容的教学,又要吸纳国外迅速发展且已是主流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前提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课程的总体模式可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内容:

一是针对基础较好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想要保研和考研的学生),在宏、微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下,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其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同时设置一套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验项目,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是对基础一般且主要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如基础较弱的境外生及其他境内生),可以相对弱化一些过于宏观和理论性的课程要求,强化金融营销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应用性较强、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股票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资产风险分析等金融业务的模拟教学。在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学生可以在两类课程体系中自由选择课程,从而既有所侧重又有统一性。

三是结合华侨大学本身的特点,专门设立有关东南亚或境外学生所在地的金融制度、金融案例等方面的课程,主要针对境外生,但境内学生可选修,从而形成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

(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金融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具实证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外,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教与学的互动

按照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有效结合,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同步互动。具体而言,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和报告等形式。如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理论教授之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话题,或是国际金融相关新闻、热点问题等,做成PPT,并说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同时每个成员均作简短汇报,而其他学生则参与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的问题和挑战,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对于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微观类课程,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双师型教师授课、聘请实务部门业务人员授课等教学方式。

2.强化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微观类课程,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可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如证券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银行支付清算模拟等,同时形成实验报告,从而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国际金融学等原来偏向宏观金融分析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也应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如在金融实验室中建立外汇交易系统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以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3.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关的金融学科教育应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才能感受金融业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为此,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外,还需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业界合作伙伴,与所在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这些机构成为学生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境内、境外生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比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金融学专业的境外学生,理论基础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理论基础通常较为薄弱,但这些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视野相对开阔,因此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提问内容可偏向可探讨的及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方面的问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要求方面,更多可以案例或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港澳台等境外学生,可要求他们查询各自所在地区的保险发展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并以PPT、视频等方式在课堂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境外生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境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作业方面,可以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如对当地车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保险购买方案设计等。

此外,要使前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如使用课题讨论或报告的教学方式,若没有明确将其纳入考核范畴中,一些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学生的这些表现纳入考核机制中,激励其积极参与。具体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作业、出勤、期末考试的比重,如15%、15%、70%。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在期末考试的设置上也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境外学生而言,在考核方面可以采取如设置较为简单的附加题的方式,降低要求,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总之,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前述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教学特征,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 注 释 ]

[1] 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2] 戴晓凤.中外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5).

[3] 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叶芳

第五篇:《金融学》课程本科教学改革小议

摘要:《金融学》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总结在金融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充分利用学校数据库、介绍最新科研成果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数据库学术前沿

金融学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金融素养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可分为金融体系、时间与资源配置、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等六个部分。课程既有完美的理论体系,又生动反映了生活中的金融实践,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很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便教材上有配套的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缺乏时效性、没能反映我国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化,因而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教学改革做法(见强学锋(2009),谢丽华和谢伟杰(2010),张曼(2012)),然而、限于软硬件环境,这些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广东工业大学《金融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以下是作者多年从事《金融学》课程教学、结合我校软硬件条件探索出来的一些教学改革思路。

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动的、强时效性的教学案例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而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而必须在每一章的教学中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的金融现象、金融实践进行案例教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年金的概念时,可结合以下寿险保险合同进行讲解。

【例】某30岁男性,投保养老保险产品A,10年交费,基本保险金额10万元,60岁的保单周年日开始领取,按年領取,只要被保险人生存,可以一直领取到100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如下图所示。

该例子是典型的寿险合同。通过该案例的讲解,可以向学生传递以下知识点:

1.年金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年金的概念较为简单,学起来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理解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结合该案例的学习,学生将会发现年金的概念是解决时间价值问题的重要利器。

2.保险合约的基本知识。保险是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经常会接触到的金融工具。对该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保险的价值评估、保险合同的设计,进而为以后学习资产定价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3.理论知识的应用。以上例子较为复杂,其计算与求解过程需要借助Marlab等数学软件的帮助。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另外,当代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引入的案例要有时效性,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二、充分利用学校数据库,在课堂教学过程增加实验演示环节。

出于广大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广东工业大学购买了大量金融类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大量数据,涵盖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与金融等诸多领域。在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库,可以让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解如何分析财务报表解读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时,可通过数据库阅读一些典型的企业(如工商银行)的财务报表,结合最新的时政、股市信息解读这些财务报表,分析股价上涨(下跌)与企业财务健康状况、业绩的联系。通过讲解,让学生学以致用,既理解了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也提到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学术素养

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很多本科生从高年级就开始跟导师学习、开展一些初步的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学术素养方面的培训极为重要。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在讲解到某部分理论知识时,顺便讲解该内容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当讲解居民户的储蓄和投资决策时,可向学生介绍Kraft等(2015)的研究成果,介绍个人消费习惯以及房产对居民户投资决策的影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相关话题,培养科研兴趣。

课堂教学引入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金融学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一般为32或5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平衡理论教学与以上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的内容。

作者:陈树敏

上一篇:本科学员论文下一篇:安装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