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的感悟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音乐欣赏课的感悟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的自我感悟

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在学习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而语文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基础学科,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语文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我國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家长和教师普遍注重分数提升,而没有实质上提升我们的文化思想感悟能力,导致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作为学生的我通过自身的经验阐述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欣赏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情感的感悟,并讲述了通过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欣赏感悟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意义,希望本文的一些建议和感悟能够为其他高中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鉴赏,感悟文学作品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自我感悟

高中的语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感悟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养具有重大作用,而其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的正确赏析和感悟也是对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循环渐进的去与文学作品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实现自身的精神感情形成。

一、以正确的方式欣赏感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则属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清醒的目标意识:我为何要读这篇文章?是为了完成阅读题,还是为了习得某些表达方法和技巧?是因为文字优美醉人,还是因为结构安排精巧跌宕?学生心理要有数。这个“数”从何而来?如果是课堂阅读,可以从教师的提问中来,指向于教师的有效提问,集中在最能凸显教师提出问题的段落进行精读理解。如果是课外阅读,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这篇文章为何能吸引我?是因为情节感人,还是因为文字优美,表达方式清新独特?如果是考试阅读,那么阅读题目就是最好的阅读目标指向。一般来讲,阅读考题的目标和课堂阅读的目标指向比较接近,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将课堂阅读目标和考试阅读题目标进行整合思考而已。

(一)具有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

我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文章的习惯,首先,我会在上课进行文学作品共同学习之前会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预习过程,通读一遍文章,对于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印象。在进行第二遍相对细节的阅读,对于其中一些不了解的地方,例如词语,语句或者是一些不了解的典故划下来,我会与其他同学针对相关的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各抒己见会产生很多具有有意义,可追索的看法。之后可能会查阅专业的工具书或者网络针对问题的答案,最后会筛选出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问题,再向教师询问,最后再由教师在班级答疑解惑,这样就会让我对于文章具有一个具体的情况了解,并在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是不尽相同的,应该具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不过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二)进行课外延伸了解阅读文学作品

我觉得具有良好的文学作品欣赏和感悟能力,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阅读情况来进行课外的拓展,可以是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章,也可以是无关。我们也可以询问教师的意见,毕竟我们还没有充实的阅历和阅读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的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根据教师提供给我们的文学作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写观后感,将一些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在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将它们充分派上用场,使得我们的文章华中有实,锦上添花。

(三)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的感悟文学作品

有的时候,仅仅是看书,我会视觉疲劳,就会选择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具有动态性的影片来观看,根据我们的心理特点,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视频相对于书籍来说更加的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记忆更加深刻,感触也更加深入。而现在很多优秀的作品被翻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比如莫言先生的《红高粱》,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我们就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将感情切实的带入,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细节表现了解的更加清晰。

(四)认真对待语文文学欣赏课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必然都是已经经过浓缩之后的精华,因此,我在课堂上学习时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融合。而教师相较于我们必定是懂得更多,因此,我们要虚心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建议,文学欣赏技巧和情感感悟形式。

二、以正确的形式感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

阅读过程是讲求阅读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设置适度的思考问题。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让师生的思想与感情在“问题”的交接点交流,产生共鸣。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要做的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感悟到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匠心,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言语形式和人文情感在选择性阅读中融汇贯通,阅读也就有了实效性。

(一)全面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高中课本中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欣赏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年代大背景之上进行作品构造,只有充分了解那个年代,才能读懂这篇文章。因此,我会在文学作品赏析之前,把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了解清楚,即使我没有处在那个年代通过文章的赏析感悟也会深入其中。例如鲁迅的作品很多如果不能清楚的了解当时的年代就无法读懂其中的深意,《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先生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人吃人的恐怖社会。而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历史也会成为很大的助力。

(二)全面了解作者的身边的故事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他身边切实所发生的故事都会成为作家的素材。因此,我喜欢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些有关于一些作家,科学家等一些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小故事,并结合他们的作品,让自己更加深入其中,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将历史与现在融合感悟作品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史为镜,通过对先人一些优秀作品的赏析,感悟,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我在读完每一篇文章之后可能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而通過仔细研读,让自己置身于文章所存在的故事情节中,我会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怎么做才会最大限度的避免任何形式的牺牲,而戏如人生,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很有可能就切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放到现在的话我又会怎么做,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做到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的感悟作品和作者的心境。因此,同学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感悟让自己的人生能够少走弯路,对作品产生更深的感悟。

三、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感悟于我的意义

(一)丰富了自身的感情世界,增强了文学底蕴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人生阅历毕竟不够丰富,在情感方面出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我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做,原来还有这样的感情表达,让自己即使没有足够的情感经历,也能通过另一扇窗让自己看到另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而通过对优秀文章的阅读赏析,就会不自觉的增强了自身的文学底蕴,从而在与别人的交谈,处事方面表现出来,足够的文学底蕴谈吐之中会将自己彰显的更加有素质,在处事方面会更加顺利,受益无穷。

(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我国著名作家通过特定的历史年代写出那个时期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将血淋淋的事实展示给我们。尤为一些全民抗战时期的一些文章,借此,我们充分了解了那个年代我国人民所体会的痛苦,却也彰显了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非凭空而来,并将深入灵魂的中华情结传承下去。

(三)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学会排除和抵制“垃圾文学”

能够被编制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万里挑一,既能符合我们高中生的心里特点,又能增强我们的鉴赏感悟能力的优秀作品。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读,我们会逐渐的练就辨别文章好坏的能力,而阅读文学作品的眼界也变的更高了,如若不能够与课本中的文章相媲美,就不会再续读了,因此,也为我们的文学道路上扫清了很多“垃圾文学”,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加的健康。

四、结语

文学作品欣赏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提升我们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而即使在高中如此的紧张的阶段,高考的重压之下,我们还是不应该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因此,我们可以为自己空出一些时间对语文课本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赏析,并且感悟自己的感悟,让我们在其中收获,获益,体会并且继承我国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不要让自己堕落在“垃圾文学”中,借由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并增强文学底蕴,谈吐优雅,行为举止有素质。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重视起来,让它们成为提升我们的其中一部分,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赵璧仁.浅谈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J].教学与进修,1980(02).

[2]仇晓健.对统编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接受情况的调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03).

[3]陈妍岚.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4]丁亚俊.应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J].文学教育(下),2010(12).

[5]吴凌霄,李姗姗.关于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反思与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05).

[6]钟艳.中职学生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小议[J].群文天地,2012(10).

[7]高思佳.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3(02).

[8]何岳球,曹占平.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编排体系的设想[J].咸宁学院学报,2005(05).

[9]刘爱琳,陈广团,辛涛.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设计优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22).

[10]张运义.一点质疑 一点进步[J].现代教育,2012(Z2).

作者:李岱霖

第2篇: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的自我感悟

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在学习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而语文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基础学科,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语文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我国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家长和教师普遍注重分数提升,而没有实质上提升我们的文化思想感悟能力,导致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作为学生的我通过自身的经验阐述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欣赏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情感的感悟,并讲述了通过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欣赏感悟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意义,希望本文的一些建议和感悟能够为其他高中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鉴赏,感悟文学作品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自我感悟

高中的语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感悟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养具有重大作用,而其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的正确赏析和感悟也是对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学作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循环渐进的去与文学作品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实现自身的精神感情形成。

一、以正确的方式欣赏感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则属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清醒的目标意识:我为何要读这篇文章?是为了完成阅读题,还是为了习得某些表达方法和技巧?是因为文字优美醉人,还是因为结构安排精巧跌宕?学生心理要有数。这个“数”从何而来?如果是课堂阅读,可以从教师的提问中来,指向于教师的有效提问,集中在最能凸显教师提出问题的段落进行精读理解。如果是课外阅读,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这篇文章为何能吸引我?是因为情节感人,还是因为文字优美,表达方式清新独特?如果是考试阅读,那么阅读题目就是最好的阅读目标指向。一般来讲,阅读考题的目标和课堂阅读的目标指向比较接近,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将课堂阅读目标和考试阅读题目标进行整合思考而已。

(一)具有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

我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文章的习惯,首先,我会在上课进行文学作品共同学习之前会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预习过程,通读一遍文章,对于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印象。在进行第二遍相对细节的阅读,对于其中一些不了解的地方,例如词语,语句或者是一些不了解的典故划下来,我会与其他同学针对相关的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各抒己见会产生很多具有有意义,可追索的看法。之后可能会查阅专业的工具书或者网络针对问题的答案,最后会筛选出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问题,再向教师询问,最后再由教师在班级答疑解惑,这样就会让我对于文章具有一个具体的情况了解,并在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是不尽相同的,应该具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不过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

(二)进行课外延伸了解阅读文学作品

我觉得具有良好的文学作品欣赏和感悟能力,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阅读情况来进行课外的拓展,可以是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章,也可以是无关。我们也可以询问教师的意见,毕竟我们还没有充实的阅历和阅读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的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根据教师提供给我们的文学作品,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写观后感,将一些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在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将它们充分派上用场,使得我们的文章华中有实,锦上添花。

(三)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的感悟文学作品

有的时候,仅仅是看书,我会视觉疲劳,就会选择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具有动态性的影片来观看,根据我们的心理特点,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视频相对于书籍来说更加的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记忆更加深刻,感触也更加深入。而现在很多优秀的作品被翻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比如莫言先生的《红高粱》,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我们就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将感情切实的带入,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细节表现了解的更加清晰。

(四)认真对待语文文学欣赏课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必然都是已经经过浓缩之后的精华,因此,我在课堂上学习时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融合。而教师相较于我们必定是懂得更多,因此,我们要虚心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建议,文学欣赏技巧和情感感悟形式。

二、以正确的形式感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

阅读过程是讲求阅读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设置适度的思考问题。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让师生的思想与感情在“问题”的交接点交流,产生共鸣。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要做的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感悟到作者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匠心,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言语形式和人文情感在选择性阅读中融汇贯通,阅读也就有了实效性。

(一)全面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

高中课本中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欣赏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年代大背景之上进行作品构造,只有充分了解那个年代,才能读懂这篇文章。因此,我会在文学作品赏析之前,把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了解清楚,即使我没有处在那个年代通过文章的赏析感悟也会深入其中。例如鲁迅的作品很多如果不能清楚的了解当时的年代就无法读懂其中的深意,《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先生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人吃人的恐怖社会。而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历史也会成为很大的助力。

(二)全面了解作者的身边的故事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他身边切实所发生的故事都会成为作家的素材。因此,我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看一些有关于一些作家,科学家等一些人物身上所发生的小故事,并结合他们的作品,让自己更加深入其中,了解作者

的情感。

(三)将历史与现在融合感悟作品

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史为镜,通过对先人一些优秀作品的赏析,感悟,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我在读完每一篇文章之后可能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而通过仔细研读,让自己置身于文章所存在的故事情节中,我会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怎么做才会最大限度的避免任何形式的牺牲,而戏如人生,文章所描述的事件很有可能就切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放到现在的话我又会怎么做,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做到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的感悟作品和作者的心境。因此,同学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的感悟让自己的人生能够少走弯路,对作品产生更深的感悟。

三、高中语文文學作品欣赏感悟于我的意义

(一)丰富了自身的感情世界,增强了文学底蕴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人生阅历毕竟不够丰富,在情感方面出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而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我们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做,原来还有这样的感情表达,让自己即使没有足够的情感经历,也能通过另一扇窗让自己看到另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而通过对优秀文章的阅读赏析,就会不自觉的增强了自身的文学底蕴,从而在与别人的交谈,处事方面表现出来,足够的文学底蕴谈吐之中会将自己彰显的更加有素质,在处事方面会更加顺利,受益无穷。

(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我国著名作家通过特定的历史年代写出那个时期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将血淋淋的事实展示给我们。尤为一些全民抗战时期的一些文章,借此,我们充分了解了那个年代我国人民所体会的痛苦,却也彰显了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非凭空而来,并将深入灵魂的中华情结传承下去。

(三)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学会排除和抵制“垃圾文学”

能够被编制在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万里挑一,既能符合我们高中生的心里特点,又能增强我们的鉴赏感悟能力的优秀作品。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读,我们会逐渐的练就辨别文章好坏的能力,而阅读文学作品的眼界也变的更高了,如若不能够与课本中的文章相媲美,就不会再续读了,因此,也为我们的文学道路上扫清了很多“垃圾文学”,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加的健康。

四、结语

文学作品欣赏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提升我们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而即使在高中如此的紧张的阶段,高考的重压之下,我们还是不应该忽略自身的素质培养,因此,我们可以为自己空出一些时间对语文课本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赏析,并且感悟自己的感悟,让我们在其中收获,获益,体会并且继承我国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不要让自己堕落在“垃圾文学”中,借由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并增强文学底蕴,谈吐优雅,行为举止有素质。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重视起来,让它们成为提升我们的其中一部分,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赵璧仁.浅谈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J].教学与进修,1980(02).

[2]仇晓健.对统编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接受情况的调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03).

[3]陈妍岚.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4]丁亚俊.应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J].文学教育(下),2010(12).

[5]吴凌霄,李姗姗.关于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反思与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05).

[6]钟艳.中职学生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小议[J].群文天地,2012(10).

[7]高思佳.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3(02).

[8]何岳球,曹占平.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编排体系的设想[J].咸宁学院学报,2005(05).

[9]刘爱琳,陈广团,辛涛.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设计优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22).

[10]张运义.一点质疑 一点进步[J].现代教育,2012(Z2).

作者:李岱霖

第3篇: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的自我感悟

摘 要: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是升华自我、提升自我良好的方式。文学作品的欣赏就是指,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对于这篇文章有自发的感受,并且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且主动的过程,这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来说也不例外。让文学作品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和不断地激发出自身的灵感和激情,能够让自身的知识海洋不断地丰富起来,然后再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这篇文章,再利用自己所组织的语言来对所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赏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学作品 自我感悟

高中作为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初中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而语文又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之上。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导致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地扎根在部分老师的心中。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还不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语文文学作品欣赏。然后逐渐地将自身融入到高中文学作品赏析中,找到切合自身的方式来融入文学作品的赏析中。该文将主要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欣赏的感悟展开相应论述。

1 自身去感受文学作品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对一篇文章进行阅读时,最基本的就是去理解这篇文章,然后再以此来感受作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即对这篇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高中阶段,我们所触及到的文学作品主要就是散文、戏剧、小说,以及诗歌这四大种类。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类型,对文学作品展开分析之前最重要的就是选定其题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充分地理解和感悟这篇文学作品。

1.1 文学作品中的提示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发现,在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当中都会有根据这篇文章中新内容所介绍的概况,然后来编辑一些文学小常识,这有利于在我们阅读时更加充分地去了解这篇文章,根据所给的提示来更加全面地去分析这篇文章。这就相当于在刚开始阅读时奠定出一个基本的概念。这在整个单元的后面都会对这篇文章来进行一个介绍,然后能够在我们仔细阅读时更加便于我们去充分地理解。

1.2 仔细阅读文学作品

交流是阅读文学作品最为重要的一步,可以说交流才是理解文章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深度的对文章所用到的语言进行解读。如果阅读的人在阅读时缺乏语感,那么再进行阅读和理解时就很难对这篇文章做出一个正确的赏析。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来进行最直观的表达,然后通过阅读时大脑所产生的画面来进行联想,从而读懂作者在创作时真正所想。在阅读时前期就是仔细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对其感性的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并没有让我们形成感性的思考,但情绪是否生动、语言是否新颖,这都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第一印象。

例如,在欣赏《林黛玉进贾府》这篇《红楼梦》节选的章节时,应当避免的一点就是题目过大,应当从当中的细节去入手进行赏析。利用文章中的一个点或者是一个面进行思考。如借助3个“第一次”这一细节(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出小说众多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第一次描写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宝黛初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心心相通的微妙关系)入手进行赏析,分析林黛玉和众多的人物性格以及在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而发掘出自身的感悟,用自己的话来对这节所讲的内容做出简单的论述。在阅读时先通读,然后再仔细阅读文本,这便能够让自身融入其中。

2 课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2.1 对文学作品进行延伸和想象

通俗的解释就是我们在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并且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幅画面,然后对这篇文章进行延伸的想象。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对画面进行想象,然后再逐步地扩大自身脑海中的画面,这样可以让我们对这篇文章的想象更加全面,并且能够进一步地去挖掘这其中存在的道理和知识。但是在想象的过程中不能凭空想象,需要根据这篇文章的真实概念对其進行想象延伸,这样才能够保证文章中一个个鲜明的对象在我们脑海中浮现而出。

2.2 同学间的交流

交流是最好理解文章的方式,并且当今课改最为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对这篇文章欣赏完之后可以和同学们进行适当的交流。交流自己所获得的感悟,这便是在高中阶段对文学作品欣赏最重要的一步。高中我们大多数都不善于在课上发言,因此就可以几个人在课下根据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畅所欲言,这样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就能够弥补自身在欣赏时的不足。

3 结语

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是解读一片文学作品最好的方法,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用心去感悟,不要走马观花地观看完一篇文章之后就对文章进行解读。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只有细细地品读并且将在自己融入文学作品当中,去跟作者进行触碰,然后对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读懂作者,并且将自己真正地带到作品当中,毫无保留地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来感受文学作品欣赏独一无二的魅力。然后加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让自己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加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辅导老师:王娟)

参考文献

[1] 刘建龙.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提高学生写作与欣赏能力──谈谈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1):50-52.

[2] 曾杰.文学欣赏述要[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4:259-260.

[3] 陈功文.高校选修课《文学欣赏》课程设置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2):66-67,79.

[4] 武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欣赏电影作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84-85.

[5] 黄书雄.文学鉴赏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龙镜羽

第4篇:音乐欣赏课的感悟

由音乐欣赏课想到的…

引言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并对其进行鉴别评价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对提高其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有着重大意义。

欣赏钢琴作品是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是伴随着音乐理解的享受。从鉴赏中做到理解音乐,懂得钢琴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要做到这些,应该从钢琴作品表现的基本要素和音乐知识入手,在聆听音乐时,做到与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钢琴作品表现的基本要素包括音乐作品自身体现的节奏变化、旋律进行、和声运用、调式色彩等。它还包括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体现出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音乐变化等。音乐的相关知识包括节拍、曲式结构、作品背景、音乐家、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除了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外,欣赏钢琴作品也是一门听觉上的艺术。

在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们的追求和心态愈来愈肤浅和浮躁,而音乐则可以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安抚,“从音乐中看上帝”,可见,音乐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音乐与科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着一种不解之缘。人类自从创造了音乐和科学之后,人生就有了乐趣,也有了征服自然的新武器。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普遍性、深刻性、永恒与和谐。音乐与科学注定是不可分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科学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日益频繁,呈现出了水乳交融、绚丽多彩的局面。

一、经典钢琴名曲名家简介

课程中,主要欣赏了20世纪一些伟大的钢琴大师的演奏,包括:辉煌与古怪并存的键盘奇才——古尔德;留名乐史的“怪杰”——古尔达;给音乐注入伟大生命的艺术大师——鲁宾斯坦;从“英雄”到“隐士”的乐界传奇——范·克莱本;学者型的“古典音乐大师”——布伦德尔;学者型的“古典音乐大师”——布伦德尔,等等。这些钢琴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有的经历坎坷而最终成名,有的则天生齐才少年被宠,但是无论是齐才怪杰还是英雄隐士,他们带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听觉享受和艺术熏陶。 介绍这些大师级人物之后,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再次感谢那些为人类留下宝贵财富的作曲家。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5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柴科夫斯基,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三、钢琴曲给人的听觉享受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培养音乐感受能力与理解力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表现要素,能够表述在欣赏钢琴作品中音乐要素是如何被运用的;能够听辨旋律进行的走向,辨别节拍、分辨声部;感知音乐作品的结构及不同段落的对比变化等。音乐的感受能力首先是靠听音乐这一实际的感觉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以上是对钢琴曲鉴别能力中听的环节,作为业余音乐爱好者来说,要做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然而,如果仅仅把钢琴曲当作一中享受的话,大可不必去追求这些固定的套路、方法。艺术就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只要我们身心愉悦,得到放松,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收获。当我们浮躁不安的时候,当我们昏昏欲睡的时候,听一些曲子,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无拘无束的理想世界,在那里,可以任思想飞扬。

与社会上当前流行歌曲不一样,经典钢琴曲带给人的是心灵上的净化与抚慰。流行歌曲只是昙花一现的短暂娱乐之用,听多了只会令人更加浮躁与烦心。而当我们置身艺术家多带给我们的纯音乐的时候,我们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那是一种永恒的美,在我们脑海中不断环绕。

四、音乐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在中国,大学学子历来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开始发生倾斜,一些大学生甚至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决定于个人的才能、学识、命运和人际关系,而于个人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无直接关系,所以出现了与古训“欲做好事,先做好人”相悖的“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主要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方面,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私利而见利忘义,少数学生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甚至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赌博等等。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其身,广教化,美风俗。”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语言创造出音乐形象来打动被教育者,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健康的音乐内容蕴含着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听者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人的成长,是不断反思与内省的过程,只有多给自己安心思考,理性分析的时间,才能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寻找自我,探求真谛。而音乐给了我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什么说给了我们空间呢,这是因为,通过音乐联想,我们可以构造很多场景,可以把自己置身不同的环境,而在此过程,思维随着音符不断跳跃驰骋。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下,许多大学生一心只想找到好工作,而在他们心理,所谓的好工作就是高工资;还有许多学生为了出国而出国,吸引他们的仅仅是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另外,也有学生对自己对社会迷茫,沉迷于游戏娱乐中而不能自拔,完全失去了自我价值取向。在这种环境下,只有通过音乐来逐渐净化自己的心灵,探求人生的价值所在。的确,现实的压力往往使得人们更加浮躁与不理智,所以多给自己心灵一些理想的境地,而这可以求助于音乐。

五、音乐与科学研究

音乐不仅给人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具有启迪创造思维、扩展想象力、开发创造力的功能。音乐被心理学家称为是“能够激发联想的智慧灵光”。

音乐的本质是数学化了的声能。这是一种可以做功的物理量。音乐声波的信息,对大脑的思维能产生一种新颖而奇特的刺激。音乐活动几乎能调动人的全部能力,因为在演奏或演唱时,必须对多变的和声、复调、节奏、速度、力度等这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音乐元素有准确的理解、记忆和表现能力;两耳还要及时判断音值、音高和音准的变化;同时,大脑还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就能把人的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

许多科学家的科学创造活动都与音乐发生着千丝万缕的间接联系,或者说,音乐对科学思维表现出了神奇的魔力,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牛顿早在剑桥大学当学生时就研究音乐。近年,牛津大学的音乐理论家古克女士发现,从牛顿1664~1665年期间未发表的音乐笔记中看,牛顿研究音乐的方法基本上是数学的、组合的方法。牛顿认为,音乐中音阶的对称和美丽比它的实用更为重要。可见,他终身所信奉的和谐与比例的统一原理,是与他的音乐素养息息相关的,是深受音乐艺术的启迪的,因为音乐所追求的是音阶的对称性美。正是音乐赋予牛顿的寻求宇宙布局和谐与比例合度的科学联想力,致使牛顿把行星绕太阳、月球绕地球、物体落地等表面上互不相干的现象联系起来,并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定量的描述,从而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也十分钟爱音乐艺术。他既是一个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又能弹得一手好钢琴。据他的夫人爱尔莎回忆,爱因斯坦在酝酿狭义相对论的那段日子里,他时而弹钢琴,时而停下来写作,不接待客人,甚至很少下楼吃饭,直到他的论文完成。

在量子力学中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普朗克、海森堡和玻恩;发现“宇宙射线”的维克多·赫斯;核科学的杰出女先驱———丽斯·迈特纳等都非常酷爱音乐。他们之中有些人,不仅是器乐演奏家,甚至还是乐队指挥家。这些卓越科学家的科学触觉和想象力,或多或少是借器乐的指法、乐曲优美的音符以及梦幻般的旋律而起飞、而翱翔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音乐艺术的情感,进行了科学思维的自由创造。

在我国的科学家中,集科学与音乐于一身的也不乏其人,李四光不仅擅长拉小提琴,还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的作者;钱学森会吹圆号,会弹钢琴,他还说,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得益于他夫人蒋英女士(女高音歌唱家)对他的艺术熏陶。这都表明进行创造性劳动需要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为音乐对科学创造所表现出的神奇魔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人有左右两个半脑,中间由两亿多条神经组成的胼胝体相连。两个半脑除了交叉支配生理肢体外,还支配着不同的智力活动。被称为“优势脑”或“语言脑”的左半球,支配着语言、数学、逻辑思维等功能;被称为“感情脑”或“音乐脑”的右半球,支配着形象思维、艺术、情感等功能。人只有使两半脑均衡发展,综合使用,大脑的总效率才会成倍递增。而今,人体科学研究专家多年的实践研究又表明,音乐具有开发右脑潜力、调整大脑两个半球活动的功能。

另外,从科学研究的过程来看,音乐能够使科研工作者得到很好的休息,在进行大量数理逻辑推理过程中,大脑极容易产生疲劳,而音乐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多的放松和恢复,并且有时在孤独当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对于潜心研究的人来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给了人们在心理上的一盏导航灯和强大力量。

六、总结

从单纯的音乐欣赏者和科技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欣赏世界经典钢琴曲,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听觉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在音乐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得到艺术的熏陶,并且在自己的科研活动中找到创新的灵感与心灵的慰藉。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心灵的一片滤镜。音乐必将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纯真与稳重。

第5篇:室内音乐欣赏课感悟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音乐类的选修课,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对音乐的了解还停留在以前小学、初中的音乐课上,或者说是现在对一些流行歌曲的一些自我感受中。对于名曲只是有耳闻,却根本不能谈欣赏。说到这门课,一开始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室内音乐,直到上课开始,巴洛克、卡农、基格舞曲、G弦上的咏叹调等名词才慢慢地从隐约虚无中逐渐进入我的耳中,原来室内音乐大体是这样的。其实这些像似听过又好像没有接触过的音乐名词让我很纠结,他们到底是有怎样的背景,应该怎样去欣赏?我一点也摸不着脑门。实在地说,我对音乐一窍不通,说起唱歌也是五音不全,线谱、音符更是早忘得一去无踪,可以说我比入门者还不如,一时间这门课让我觉得我的境界好低„„更别说选这门课有什么样的兴趣使然。

上了几堂课,才慢慢地有点感觉,纯粹的音乐和歌曲完全有着不同的感受。虽然以前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那都只停留在他强烈的节奏感上,从不深究它的内在的表达。后来从一曲曲的音乐,加之老师的一些音乐背景和音乐内涵的讲授中,我才慢慢明白,音乐就如同一篇文章,有开头有结尾,有高潮又低落,时起时伏亦或平平淡淡,它也许讲述了一个故事,有时又表述一些心情,或忧伤或欢喜,说积极又难过„„它的每个节奏每段旋律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体现。

就拿《G弦上的咏叹调》来说吧,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它的名字。后来通过课堂上和网上的一些资料才真正逐渐了解它。

要欣赏一部名曲,首先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作者和背景。以下就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曲子整理出来的一些资料,和一些感受。

《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弦乐合奏曲。原为德国作曲家巴赫所作第三管弦乐组曲中第二乐章《咏叹调》。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一开始就是缓慢的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意境悠远抒情。接下来的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第二段是在前面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起伏较大,情绪有点激动。旋律逐层上推至最高音,乐曲进入高潮,随后又趋于平缓,美妙的音乐在恬静的气氛中结束。

其作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乐兴趣浓厚,学起

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学里担任歌手。这个时期,他在吕奈堡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从1708年开始,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谬尔豪森的宫庭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这种状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亨德尔一直侨居国外,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深,在创作上偏重于主调音乐,

而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

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弦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巴赫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第三组曲》流传最广。它由五首小曲组成,其中第二首叫《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象在轻声咏唱。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象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最

后音乐在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圆满地结束。

现在听到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于原始风格的,由小提琴演奏,古钢琴陪衬,这两种乐器是当时器乐的主流,现在听来这样的搭配仍然流淌着一种别样的怀旧感觉。背景古钢琴有节奏的敲击仿佛时间的脚步,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回忆的河流。整个音乐旋律悠扬流畅,在听到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这首曲子对与我来说,其实第一次老师在放这首曲子的时候真的没什么很大的映像,就是觉得满低调的,后来在上2次课的时候,才慢慢的品出一些味道。

《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对于室内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我觉得应该坚持开设,它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和其他兴趣的培养,让我们对音乐产生了不同于现在的

欣赏境界。但是由于很多选课的同学都没有欣赏基础,所以这门课应该在培养大家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上进行一些必要地改进,老师这学期放的影视资料就是个很好的方法,不过还是让我们感到这门课离我们很疏远,也许可以讲解一些必要的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和音乐方面的基础理论,让我们能快速入门。就拿我来说,一个工科学生,说修养,可能不差,但是音乐欣赏方面的修养却几乎没有,第一次上课就感觉我与这些音乐格格不入,甚至作为一种催眠曲听的昏昏欲睡。都说音乐欣赏自己要有一种境界,而我们选这门课的同学便是缺少这种境界。

第6篇:在音乐欣赏中感悟、想象、表现音乐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觉,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呢?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音乐欣赏中感悟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对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及对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例如《口哨与小狗》,乐曲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感动。

音乐欣赏不应该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二、在音乐欣赏中想象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如在欣赏《丰收之歌》前,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秋天的景色,接着播放丰收景象的flash,学生们看到了田野上庄稼都已成熟了,人们在忙着收割,果园里甜美的水果挂满枝头,人们正在忙着采摘,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学生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成熟果实的香味,脸上也露出了像秋天一样的灿烂笑容,并且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次欣赏歌曲时,学生们很快地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听赏,并试着用打击乐器随歌声进行伴奏,进一步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三、在音乐欣赏中表现音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欣赏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欣赏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中的内容。比如《快乐的诺苏》是根据彝族民间音乐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在欣赏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听着音乐,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接着播放一些彝族歌舞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喜爱彝族音乐和歌舞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穿着彝族服装,戴上头饰,扮演成“彝族小朋友”,跟着音乐跳起欢乐的舞蹈。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首欢快热烈而又轻松活泼的民族乐曲。 一次,我让学生们一边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一边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勇于创作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感悟、去想像、去表现,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艺术探索和大胆实践中,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在“音乐王国”中做“自由天使”,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创作的探索者,在广阔的艺术道路上漫游!

第7篇:音乐欣赏课的反思

篇一: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

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对近几年的音乐欣赏的教学谈谈几

点体会。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

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

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

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

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

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

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

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

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

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

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二: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对音律、节奏来感受于人们的心理,使人们在感知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音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良好的习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氛围开放自由;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直接影响欣赏的效果与质量。要让听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首先从听入手,“听”包括“精听“和“泛听”。精听:指学生反复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进行分析、感受、鉴赏,直到从中听出“味”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灌输性的讲述,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开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提出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培养孩子们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有人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是富于想象的时段。用音乐的闸门,培养孩子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设计让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音乐的感受,音乐中用了哪些乐器?分别表现了自然界的什么声音?让学生自己创造自制乐器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学生乐学。在欣赏《鳟鱼》时,我也是将两种不同形式的《鳟鱼》音乐让学生欣赏,一种是乐曲,一种是合唱。目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考、激活课堂,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设计提问:这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这一提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接着,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乐曲是由多种乐器演奏的,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而合唱声音优美,具有感染力。这样使音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三、创设创造性课堂,组织创造性活动;

创作音乐旋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较为困难的环节。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和挖掘创造思维的手段。课堂上我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创作兴趣与自信。在认识唱名do、re、mi、三个音后,我让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增进学生合作意识。请几位同学分别戴着画有do、re、sol的头饰找朋友,如两个“do”音在一起便是“do 、do” ,如两个do 在一起而re站住一边,便是“do 、do 、er ”。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创造出旋律,整理好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自己唱出自己编写的旋律。同时还选择一些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学生熟悉、喜欢的儿歌,辅导学生编配上旋律,让学生唱出来,选出编得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全班同学学唱,这样不仅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而且挖掘了学生即兴创作的潜能。

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图形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情绪的音乐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在欣赏《杜鹃圆舞曲》时,我启发学生:“从音乐中你想到什么情景?”鼓励学生把想象的情景说一说。接着再听,请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来区分两段音乐主题,让孩子们在音乐中用图形和颜色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有的同学用了蓝色、红色。我问他们选择的原因时,他们说因为这些颜色都很明亮和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很相符。音乐、色彩、图形的结合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在一种自由而富有感情的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其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的色彩感觉、音乐感觉都得到发掘与提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老师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 篇三: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 音乐感受能力 开放式 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

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一、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四: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课教学反思

五里民主九年制学校 王莉波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我对近几年的音乐欣赏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 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 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

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篇五: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

高一年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音乐有兴趣,特别对流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我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

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 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等。

四、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方式,即唱、奏、舞等来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形来打分。也希望音乐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音乐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学生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第8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用音乐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作为对新教材充满满腔热情的我们来说,若想要让小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 说出你的话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

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的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说出聆听音乐作品后的感受。如欣赏曲《大海摇篮》,我用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再问学生:“歌曲中的还是美丽、平静的,可大海永远都是这么美丽平静的吗?我们再听听这段音乐,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么样?”在初听了《海上风暴》后,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海的另一面直接从音响上给他们深刻地感受,他们要用语言来诠释对海上风暴的理解。

学生1 风很大,有巨浪,还有闪电,大海发怒了! 学生2 它发脾气了。

学生3 像来了魔鬼,真可怕! 学生4 好像要把船打翻了,好恐怖! 学生5 我都紧张的发抖了,还肯定生气了! „„ „„

听听这些孩子的回答你一定发现他们有着不同凡响的思维,他们不说我们怎么能发现呢!

二、 唱起你的歌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

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是快乐的、或是优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低段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小燕子》《嘀哩嘀哩》《春眠》等。在教学欣赏曲《嘀哩嘀哩》时,我想到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春天”体验“春天”的美,能充分感受春天带来的暖意,带来的笑声,用眼睛抓住春天的美好,学会聆听大自然的音乐。我在教室里提前布置了以“春”为主题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春天感受氛围,参与讨论春天的种种趣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听优美的歌声《嘀哩嘀哩》去发掘春天的美,还可以自己编唱春天的歌曲。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的声音。最后,我们开了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会,我认为这是对欣赏歌曲最好的理解。

三、 跳起你的舞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欣赏《钟表店》时,请学生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眨眼的猫头鹰钟、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如《龟兔赛跑》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

四、 动起你的笔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包括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语言、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杜鹃圆舞曲》时,学生初听时用线条、点和圆圈来表示初次印象。复听是我给他们讲了挪威的森林、圆顶的尖顶的小房子、唱歌的杜鹃鸟、清新的空气„„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们的图纸里多了流动的波浪,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到的在唱歌的杜鹃;多了很多斜纹,这是感觉到田野上有微风吹过;多了小房子里面画了小鸟,天真的认为杜鹃鸟不小心地闯进小房子里不停地转圆圈,原来是乐曲在低吟„„好美的画,好丰富的想象。

五、 敲起你的乐器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 ,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欣赏《可爱的动物》,通过描绘的手法,绘声绘色地表现各类动物的形态、声音、动作和习性,在教学中,从分析音乐形象入手,启发学生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为这些可爱的动物伴奏,同学们思维活跃,争先恐后,有的用双响筒和串铃模仿马蹄声和铃铛声;有的用铃鼓表现大象走路时的笨重形态;有的用碰钟、三角铁表现小猫的机警和灵敏等等。又如在教学《鸭子拌嘴》时,学生听的比较模糊,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在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之中,既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总之,小学低段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快地容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能说则说,能舞则舞,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课!

第9篇: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 音乐感受能力 开放式 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2:就算是适合某位同学的强项思维,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也会成为定向思维,出现智力偏向;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在欣赏课《瑶族舞曲》中,进行到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时,我第一次是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完成以下三个问题: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较弱)。学生听后,老师按顺序逐个引导回答。实践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但由于受到关闭式问题的局限,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根据提问都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顺序不对的也静止不动。由于没有空间让学生去畅谈,所以整个课堂陷入了冻结阶段。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本人经过请教别人与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把这个问题设计为:请同学们认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题,并说说你的感受。欣赏音乐后,课堂真是像炸开了花,精彩不断,想说的同学非常多,既分别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主题速度较慢,力度较弱,旋律悠扬,让人听后的感觉是悠闲自如,心情舒畅,所以我很喜欢。”我给予肯定鼓励说:“谈得真好!掌声谢谢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学说:“这一部分是以木管乐器独奏为主,音调统一,音色清晰、悦耳,让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时给予表扬说:“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完整,掌声表扬!”„„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出现大同小异,但是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学生高兴、自由,老师轻松、自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一、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喧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同学,平时积极的同学用各种乐器的打击动作和模仿各种乐器音响来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免费下一篇:党建工作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