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深化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发: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并在互联网搜集有关田径训练的资料加以分析, 结合实际为本篇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逻辑分析法:在分析数据、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综合应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等逻辑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状态下学习, 观察力敏锐, 记忆力增强, 想象力丰富, 就会心情愉快地去学, 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育与健康课, 更应该是从兴趣出发。学生中有的喜欢游戏, 有的喜欢球类, 有的喜欢武术, 有的喜欢舞蹈等等。由于个体差异和性格的不同, 喜欢的运动项目也不同, 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兴趣, 使其通过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将体育活动、思想教育与身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产生自身的体验和兴趣。高中体育课实行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大单元教学。模块与模块教学内容是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基本理念来确定的, 模块教学内容一经确定, 就将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来整合多元的目标进行教学。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思想性原则;增强体质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教材多样性与兴趣性原则;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教材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 穿插小游戏教学, 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体会运动的欢欣和愉悦, 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真正成为热情的体育者, 聪明的体育者, 有能力的体育者, 终身坚持体育活动的人。

2.2 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健康知识由体育理论知识和保健理论知识组成。新课程对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有着严格的课时比例, 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身体锻炼, 培养文明行为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 进一步学习生理心理健康和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自我锻炼, 树立终身体育观。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 健康教育观念已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 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课时比重在逐步提高,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 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持久的体育动机, 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创造必要条件。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把一些可以终身运动的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行走、跑步、跳绳、游泳、舞蹈、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小场地足球, 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除了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外, 已经纳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内容和适应中老年人从事锻炼的内容, 这些内容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3 因人因地置宜, 注重态度与能力培养

我国地广人多, 各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 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特别是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差别更是不尽相同, 所以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课时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可以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具体情况, 灵活选择和变化。体育课虽然是必修的基础课之一, 但其教学内容却有很大的灵活性。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有权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对教学内容规定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两种。在选修内容上又分限制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 选修内容约占60%。 (高中选修内容学时不断增1961年:14%~16%, 1978年:30%, 1987年:38%~50%, 1996年:45%, 2000年:60%) 这就为我们体育教师施展其才华, 拓展其能力, 创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也满足了不同民族, 不同风俗, 不同地域, 不同个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 使不同条件下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我国对体育教学目标非常强调“态度”与“能力”的培养, 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特别是要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充分体现了“态度”在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自主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实践能力, 关键在于其有没有体育健康意识, 取决于其对体育的“态度”。因此, 注重对学生态度与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认为:认识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 而必要的教育是形成这一认识的前提。我们只有通过体育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 才能导致其行为的改变, 才能将参与体育活动变成自觉的活动。学生在自觉的体育实践中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

我们要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浓厚的锻炼兴趣, 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强烈的欲望, 必须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体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 形成“传授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培养”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充分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心理欲望, 引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课堂效果, 使被动学习变为热爱学习, 我要学习,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态度”, 在自觉的体育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基本运动能力, 保健能力, 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发挥体育课的德育功能, 体现体育在素质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向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课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而, 体育教学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 不仅育体, 而且育心, 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 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道德修养, 这需要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去体验、去磨练、去感悟, 以提高现代体育意识,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体育是一种教育行为, 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 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承受生理和心理压力下, 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使之不断调适人与人之间, 人与物之间, 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 这种体育中的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协作意识、守法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种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 队列队形的练习,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统一行动的习惯;通过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等项目的竞赛,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 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器械体操项目的练习, 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胆怯心理, 培养学生顽强拼博、百折不挠、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通过传统武术项目, 使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通过舞蹈和健美操,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体育的德育功能和独特魅力, 早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要不断地挖掘、拓展、探讨, 使其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5 不断改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的主体, 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深刻领会, 积极正确贯彻。因此, 认真探讨评价方法, 是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一面镜子。

2.5.1 自我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时, 首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课上表现以及学习效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小结, 检查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在自我评价中满足学生对自己不足的认知和对自己进步的肯定, 能使学生心理上达到平衡, 产生自信。师生互评能达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效果, 也能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5.2 个体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基础知识、动作质量、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是教师检验自己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 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 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审视自己的运动水平和健康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体评价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先天差别等区别对待, 依据学生的身心身体条件和自身发展、发现其特长和进步的幅度, 切身体会到锻炼的好处和效果。例如, 有的同学身体肥胖, 通过长跑练习, 使体重下降, 长跑的成绩提升明显, 虽不及其他同学成绩优秀, 但与其自身相比, 还是有长足的进步。为其评定成绩时, 要纵向比较, 也给予肯定, 应予以表扬。也有的学生天生素质较好, 即使不参加锻炼, 运动成绩也不错, 这样的情况也不予提倡。

2.5.3 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能充分体现其反馈功能, 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调整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教学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 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交流,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口头表述的方法, 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实现教育学的有效控制。终结性评价在于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等级评定, 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性等级评定,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和认识, 能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把握自己, 以确立今后锻炼锻炼的目的性。

2.5.4 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

理论考评包括回答问题、讨论、总结、笔试答题等多种方法, 使学生从中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健康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 以便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问题, 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考核包括健康考核、体能考核、技术考核、运动成绩测验等能准确地体现出教学成绩和学习效果。通过各项指标的认定, 使学生体会到锻炼的乐趣, 体育运动的作用。

我们的评价方法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和保健习惯, 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使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加完善, 更加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2.6 教师转换教学角色, 改革教法学法

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大纲背景下学习体育的, 因此需要一个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的实质, 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学和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并充分跳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服务,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是课堂内容的构建者, 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是学生的引导者, 所以要从改革教法学法入手深化教学。如变换形式提高练习兴趣, 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拓展创新, 赋予教材新的活力,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3 结语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并不断的改进, 这不仅使中学的体育课堂更富有了地方特点和实际的意义, 更加体现了现代的体育人对自己工作的热情与热爱。奥运会、亚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 更加激起了全国人民对体育的兴趣与忠爱, 今后在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方面将会有更多可喜的变化。我们的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使我们的教育群体在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年华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 为了健康的身体, 为了终身体育的养成, 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 我们会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探索着。

摘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高度重视课程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与文化发展突飞猛进, 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加上“泊来”文化的不良侵袭, 使中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增强学生的体质, 重视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关注课程内容规定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确定“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课程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所喜好的运动项目得到学习和发展, 掌握一生受用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J].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2001 (5) .

[2] 北师大, 滕子敬.国内外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J].

[3] 李艳群, 王朝平.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3) .

[4] 赖天德.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2011年国培.

[5] 谢正义.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5) .

上一篇:机械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下一篇:随钻废弃物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