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22-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怎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培训》杂志组团赴美参加ASTD2011年国际会议

2011年5月,应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的邀请,《培训》杂志首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ASTD2011年国际会议会展”,并取得圆满成功。

ASTD国际会议会展是全球培训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来自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的8500多名培训专业人士参加了本届年会,共同学习和分享培训与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发展理念。共有来自27个国家的376名演讲嘉宾分享了不同组织的最佳实践经验,331家参展商展示了最新的培训产品和培训解决方案。

本次大会以“用学习来领导”(Learning to Lead)为主题,设立了领导力开发、人才管理、绩效改进、组织的有效性、个人能力发展、企业学习战略、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技术以及培训评估与投资回报率等多个专题,通过这些专题的分享帮助与会者了解业界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最佳实践。

来自中国内地的参会代表创下中国代表团历史最大规模,人数位列各个国家和地区第四名。通过《培训》杂志报名和咨询的人数就有近百人,其中企业培训管理者和培训服务商各占一半。这些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培训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求。

《培训》杂志代表团受到主办方和各国代表团的一致好评。不仅代表团成员认真听讲,积极交流,体现了中国培训人士专业的精神风貌;而且会务组织精心周密,会前有参会指南,内部有小组分工,会议期间即时分享,尽量使每个参会代表收获最大化。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本次大会的一个热点话题。ASTD首席执行官Tony Bingham在开幕演讲中指出,全球移动设备的终端用户在2010年达到了16亿,平板电脑销量将从2010年的1950万增长到2014年的2.08亿。这些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如今我们正经历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科技使培训需求更加具有移动性。然而在ASTD刚刚发布的移动学习研究报告中,只有15%的调查对象回答他们的组织正在使用移动学习。人们对移动学习的理解尚有欠缺,同时对于移动学习能够产生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晰。

“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创始人、92岁高龄的Donaid L.Kirkpatrick博士在本次大会上作了退休前的谢幕演讲。开幕式上,在场8000多人全部起立为其长时间鼓掌,让身处其境的人们心潮澎湃。这是对“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褒奖,是对培训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尊重,更是对Kirkpatrick博士五十年如一日的崇高学术精神的致敬。

此次会议演讲嘉宾主要是各大咨询培训机构高管和培训师,他们普遍采用演练式的授课风格,PPT制作简洁明了,演讲中多采用自身案例,授课互动多、研讨多,学员参与性强。会议上鲜有来自企业的培训管理者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参会代表来说,是本次大会的一大遗憾。

参会代表主要是企业的首席学习官、人力资源总监、培训经理、培训师以及培训咨询机构的培训顾问,主要来自金融业、制造业、医药行业、教育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参会人员对分享嘉宾非常尊重,互动时积极响应,会场内很少有人随意走动,这也是整个大会秩序井然的重要因素。

会议间歇期间,《培训》杂志代表团还积极组织了内部即时分享活动,参与了“龙之夜”华人联谊和ASTD庆祝大会等活动,让每一位参会代表在学有所得的情况下,尽情享受大会带来的快乐。

《培训》杂志在本次会议上与ASTD签署了杂志内容与版权合作、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并就行业调研、图书出版、论坛活动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这将大力促进中国培训业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明年本刊将继续组团参加2012年5月在丹佛举办的ASTD大会。

5月25日大会结束后,代表团还奔赴纽约和洛杉矶,分别参访了西点军校、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研究生院等著名教育培训机构,邀请了西点军校退役军官、德鲁克研究所所长分别为代表团授课。在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杜绍基的协助下,代表团还拜会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遗孀Doris女士。

作者:本刊综合报道

第2篇:怎样参加各种保险?

“种豆得瓜,紧要关头它说话”,说的就是保险的作用,参加保险的意义在于获得保障,这是应该争取的权利

医疗保险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有权参加医疗保险。各地在具体实施中,要根据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和医疗需求,合理确定缴费率和保障方式,解决他们在务工期间的大病医疗保障问题,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其缴纳医疗保险费。对在城镇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有关规定参加医疗保险。据此,在已经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地区,农民工应当参加医疗保险,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应依法缴纳医疗保险费,农民工患病时,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有关医疗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

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等有关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都应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各地在具体操作中,对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合同制职工,在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帐户并计息,凡重新就业的,应接续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也可按照省级政府的规定,根据农民合同制职工本人申请,将其个人帐户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凡重新就业的,应重新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合同制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其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失业保险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应该参加失业保险,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补助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生育保险

目前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从各地制定的规定看,有的地区没有将农民工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有的地区则将农民工纳入了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如果农民工所在地区将农民工纳入了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农民工所在单位应按规定为农民工参加生育保险并缴纳生育保险费,符合规定条件的生育农民工依法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时办理参加工伤保险的手续,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发生工伤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依法进行认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农民工发生工伤的,企业必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标准支付工伤费用。

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各地经办机构应予办理;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可在生产经营地为农民工参保;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在参保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参保地的规定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在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均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在生产经营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生产经营地的规定依法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对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工伤后的长期待遇可试行一次性支付和长期支付两种方式,供工伤农民工选择,进一步方便农民工领取和享受工伤待遇。

第3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高 兵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er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CACTE 2010) 于2010年8月20日至2010年8月22日在四川成都的四川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和IACSI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联合发起,由IEEE、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提供技术协助。会议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报道先进研究成果、交流学科前沿动态的平台。

会议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欧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参加,会议内容涉及本领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及前沿工作,反映了未来发展方向。会上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感受了国内、国际权威学者的敏锐思维、学习专家解决难题的灵活方式、感觉受益匪浅。

大会共有600余篇poster展出,本人的第一作者论文“Application of Structured Exception Handling in Software Anti-debugging ”被本次大会安排为会议首日第一个分会场的第一个口头宣读,充分体现了大会对本论文的重视,作为本次大会第一个宣读的论文,本论文也得到了分会场主席和与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好评并得到很多有益的建议,可谓收获颇丰。具体内容是: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反跟踪技术为核心的软件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与软件解密做着不懈斗争的同时,软件从业人员不断发现新的软件反跟踪策略,提出新的软件保护方案,增强了软件的安全性。

结构化异常处理,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用于解决系统软硬件异常的一种机制,在程序设计中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容错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其在软件反跟踪中的应用。

应用程序正常执行中出现异常时, 操作系统将收集异常发生的原因、类型、位置等信息,填写相关的数据结构,并从用户程序转到系统级执行,将控制权交给系统的异常调度函数。该函数将根据系统收集的异常信息选择一个异常处理例程处理异常。用户可定义的异常处理例程分为两种;一种是线程相关的,一种是进程相关的: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监视某线程中某段代码是否发生异常,由于线程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所以把异常解决于线程的内部,可以避免该异常对其它线程的干扰,保证程序的稳定运行。进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也称为筛选器,监视进程中所有线程发生的异常,做进程退出前的清理工作。

异常处理流程是指运行在win32系统中的程序通常包含多个线程,而每个线程都会安装各自的异常处理例程;除此之外,程序中可能存在一个全局性的异常处理例程;再者,如果进程被调试的话,调试进程也相当于一个异常处理例程。当异常发生时,系统将根据异常类型选择一个异常处理例程来处理异常,正常情况下,系统进行异常处理的流程为:

系统首先判断异常是否应发送给目标程序的异常处理例程。如果应该发送,并且目标程序正在被调试.则系统挂起程序;如果程序没有被调试或者调试器未能处理异常,系统继续查找是否安装了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如果已经安装,系统就把异常发送给SEH处理例程。每个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可以处理或者不处理这个异常,如果它不处理并且安装了多个线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可交由链起来的其他例程处理;如果这些SEH处理例程均不处理异常,且程序处于被调试状态,操作系统会再次通知调试器;如果程序未处于被调试状态或者调试器没有能够处理,并且程序调用SetUnhandledExceptionFilter函数安装了进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的话,系统转向对它的调用;如果没有安装进程相关的异常处理例程或者它没有处理这个异常,系统会调用默认的异常处理例程,通常显示一个对话框,用户可以选择“关闭”或者可以将程序附加到调试器的“调试”按钮。如果没有可以附加的调试器或调试器也不处理,系统就对线程异常处理句柄进行展开做最后的清理工作,最终调用ExitProcess终结程序。通过对系统异常处理流程分析可知,当应用程序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时,系统可在三个层次上完成异常处理:调试器、进程、线程。线程层次的异常处理即SEH,能够准确定位异常的信息,更加灵活、隐蔽的实现反跟踪的功能,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下面深入分析SEH的工作原理。

系统级处理机制,SEH作为系统内部处理异常的一种机制,其工作主要在系统级完成,因此掌握系统内部异常处理的工作原理是研究基于SEH的软件反跟踪的关键。下面围绕异常处理例程深入分析系统级异常处理机制。异常发生时,系统执行KiUserExceptionDispatcher函数并调用RtlDispatchException启动对注册的异常处理例程的查找。如果找到的处理例程处理了异常并继续执行,则对RtlDispatchException 的调用不再返回。否则,有两种可能:调用 NtContinue使程序继续或产生另一个异常。若是后者,异常不再继续,进程必须终止。

RtlDispatchException函数遍历异常帧,利用获得的指向 EXCEPTION_REGISTRATIONS链表的指针遍历每一个节点查找异常处理例程,并通过 RtlpExecuteHandlerForException 完成异常处理例程的调用,根据RtlpExecuteHandlerForException 的反馈信息,RtlDispatchException或者继续遍历异常帧,或者产生另一个异常,最终将控制送至ExecuteHandler函数,由该函数通过 EXCEPTION_REGISTRATION 的 handler 域调用异常处理例程,对程序执行中产生的异常进行处理。

SEH在软件反跟踪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调试工具的检测、硬件断点的去除、改变程序执行顺序等,但这些反跟踪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很容易被破解者发现并成功破解。本文所介绍的是一种更加隐蔽,效果更好的反跟踪方式:单步异常-抽取代码法。

在程序的正常执行序列中设置功能请求标志位,之后触发单步异常,进入异常处理例程后根据标志位完成所抽取的相应的功能,继续程序的运行。这样,如果破解者不能发现异常处理例程的存在,将无法实现该功能。这是因为异常发生后,调试器接管了异常,而不会去调用作者安装的实现具体功能的异常处理例程,从而达到反跟踪的目的。

利用单步异常实现反跟踪的具体过程是安装异常处理例程,在程序开始处将异常处理函数地址放入EXCEPTION_REGISTRATION结构的handler域中,一旦执行过程中有异常发生系统就通过handler域的地址调用异常处理函数,完成相关的异常处理,正常执行代码,安装完异常处理例程,其后是程序功能代码,在这里设置标志以便异常函数作不同的处理。插入单步异常指令,此处是关键的地方,因为程序的反调试功能通过它来实现。当程序执行到这里时,根据是否处于调试状态有两条执行路径,一条是处于调试状态,这时调试器接收异常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处理,这样将有部分程序代码得不到执行而使程序出现错误;另一条执行路径是不处于调试状态下,程序本身将通过异常处理函数来处理异常,这样程序中部分被抽取的代码将得到执行,程序不出现错误,且功能可以实现。清除异常处理例程,程序执行完功能代码后,要把开始时安装的异常处理例程去除,否则容易引起系统错误。清除的方法是:用出栈指令将EXCEPTION_REGISTRATION结构的prev与和handler域弹出即可。

这次参加ICACTE国际会议,通过和与会学者的交流、探讨,我觉得自己的收获主要在以下方面:

(1)对自己专业的新动态有了一定的把握,对本行业内的其他专业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

(2)发现了自己在学术上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

(3)结识了一些日本、韩国、台湾等地高校和公司的教授、研发人员和学生,为以后更广泛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4)发现了自己英语水平的不足,这将促使我更加努力地掌握英语,尤其是提高口语水平。

总体上,这次国际会议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我感觉收获颇多,听到了许多新思想,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结识了软件安全研究领域的多名学者,更加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相信对个人今后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促进。非常感谢我校研究生院给予的此项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是符合建设国际型大学的潮流之举。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认识并珍惜学校提供的学术科研和培养的机会和条件,积极思考,广泛交流,用优秀的科研成绩回报学校。

2010年12月26

第4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2014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涡轮博览会(ASME Turbo Expo 2014)于6月16日-20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会议中心(CCD)召开 。此次会议由ASME主办,由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及英国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提供赞助,会议上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名的专家学者,很荣幸在XX大学研究生院和导师XXX教授的联合资助下,成为其中的一员。

16日上午8点办理完报道手续之后,在1号和2号展厅开始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协会的主席和各赞助公司的领导进行了开幕演讲,演讲内容涵盖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气而又不失幽默,十分精彩。之后,按照各自研究方向的不同,会议组分出28个展厅,各自组员到各自房间内进行展示,也便于其他人按照各自兴趣进行选择聆听,从而促进学习交流。每天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汇报,上、下午各两场,一场两个小时。我的论文编号是GT2014-XXXXX,论文题目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我被组委会分到19日上午的第一场,在W3房间进行展示,我们这个展厅是有关汽轮机内传热方面的。

参加国际会议都有一个约定熟成的规矩,就是展示者要在演讲当天早上和自己分会场主席同桌进餐,从而可以使双方彼此了解,便于主席在展示者登台时进行相应的介绍。到我演讲的那天,我早早地收拾完,前往公交站准备坐车到会场,以往公交车都是10分钟左右一趟,而我在那等了快半个小时,车还是没影,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德国人向来比较守时,一般不会这样。我心里很着急,因为再晚些就赶不上早餐了,就没法跟主席自我介绍了,我便问了周围一位与我一起等车的当地人,她说今天是他们当地一个宗教节日(具体什么节我也听不懂),大部分的公共设施都停止了,因此,我只能选择走路到会场,从我们住的地方到会场要大概一个小时,就这样我在7点50多到达了会场,进入了我的展厅,8点钟第一位展示者登台,还好没有迟到,不过没有时间向主席自我介绍了。我是我们组的第三个展示者,听完前两个展示者的精彩演讲,轮到我登台了,上台后我向分会主席表达了歉意,他也很理解,因为今天属于特殊情况,整个演讲过程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没有紧张,因为演讲稿在到德国之前已经练习的很熟练了,在放松的状态下,整个演讲过程还是很顺利的。但到了提问回答环节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听力水平不好,有些问题听不明白,不过好在有位来自GE公司的华人帮我提示了一下,化解了尴尬,算是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汇报工作。下台后,那位好心人还谬赞了我几句,说我的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我也由衷地表达了之前帮助我的谢意。在会间休息的时候,我遇到了我们组的分会主席,我向他打了招呼,并与他握了手,他为人很和善,也向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感觉整个会场的氛围都是这样,很温馨。

此外,在下午第一场的时间段,会议还专门开设大型展厅,由各公司的专家和各大名校的著名教授讲述各自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演讲内容十分先进,都是本行业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日下午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老教授John Denton,他演讲的内容正好和我的研究方向相同,都是汽轮机末级叶片除湿方面,由于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有限,有些专业名词不是太明白,但一些先进的除湿方法还是有所掌握,总而言之,这次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经过这次会议,得以一睹诸多学者的风采,也有幸聆听了很多优秀的报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也进一步锻炼了英语口语,对于当前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会场休息时间,我们能够与参会者自由交流,这不仅是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同学建立友谊的机会,更让我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后续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通过在开会间隙的交流,我不仅在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有不少收获,还学习到一些有益的科研方法和策略。而且此次会议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通过与国外研究者的交流,还锻炼了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我在公共场合更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对性格相对内向的我来说是个小小的进步。通过此次开会,我迫切的感受到熟练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英语的交流,才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其他国家的学者,才能从他们的评论中得知自己的可取和不足之处,才能获得更广泛的思路,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样好的机会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感谢XX大学研究生院、XXXXX学院、国际交流部的老师们对我们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的支持,更感谢我的导师XXXXX学院的XXX教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她在学术上对我的谆谆教导。通过这次大会,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经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硕士论文和现有研究课题的思路,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认真的进行科研实验,尽量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以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XXXXX学院 XXX 2014年7月3日

第5篇:参加英国国际学术会议有感

时间:2009-09-20 21:58来源:发展管理系 作者:陈莉 点击:

77次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

一些东西经历过,就会有所收获,或溢露在表面,或潜藏在内心,一些大的事件或许更因此而应该被记录下来。对于我来说,参加2009年9月7日到9日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研究国际论坛:“改革与变迁:中国发展60年的回顾与展望”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

或许,我参加这个会议完全是一个偶然,最开始是老师将会议信息发送给与会议论文相关的一些人员,我被包含在其中。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相关研究的一手资料我已经有很多,应该是趁时做一下梳理了,但苦于时间紧张和其他的安排,我曾一度放弃过。后来在导师的坚持、努力和劝说下,同时今年我们课题组在宁夏盐池县的“农民创新奖”的评选又给了我进一步思考“农民创新”的机会,我开始动笔,与时间赛跑也成了这段时间主打的旋律。而且一想到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这样一个研究展示和论文交流,压力更大,也迫使我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来看自己的研究。

尽管最后写出的文章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但初看起来仍是比较有成就感的,两年的思绪有了凝结。在经历了一连串复杂的出国准备后,我拿到了学校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奖学金资助,去英国的签证和北京伦敦往返的国际旅票,还准备了录音笔、相机、笔记本和名片、正装等会议备用品。

到了英国诺丁汉,那是一个干净舒适的城市,绿化面积出奇的高,翠绿色的草地令人感觉到盎然的春意在大地上流淌,而在会议报道厅,身着正装的人们则繁忙的与其他人交流着,这里没有国界,只有学术。8日是会议的第一天,第一阶段是专门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分论坛,分成好几个组,我去了与发展研究相关的一个组,到了后才发现我是教室中除主持老师和演讲博士生外的第一个观众,本身有4个博士生却只来了3个,而且我进去的时候大家都在跟主持老师交流,尽管以前他们并不认识彼此。

在正式开讲前,主持老师介绍了自己和展示的时间安排。因为英语的不太熟练,以及对相关领域的不熟悉,我心中特别胆怯,第一个结束后还没完全搞清楚其讲的什么内容,只知道与股票市场的建立相关。到了第二个,我才慢慢从紧张的情绪中缓解过来,弄清楚了其讲的内容,因为旁听的人数太少,我也强迫自己问了一个问题,效果竟然不错,这一阶段一结束,被我提问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博士生就过来跟我讨论相关问题,很有启发,后来与其交换了名片,会议结束后即收到他的来信。

上午第二阶段是所有分论坛集中的时间,关键主旨发言专家就大会重要的议题进行了演讲,每个都很富于激情,观点也特别富于启发性,下午是各个分论坛讨论正式开始。晚上,在听了一天的论坛后,我对会议讨论进行的形式和时间都有了很好的了解,他们电脑的应用,PPT的模式,展示的方式,每个人展示严格控制的时间等等,而且在同行徐秀丽老师的建议中我不断在细节上完善自己的PPT,在表达上理顺自己的思维和所要阐述的结论。

第二天,在我所进行的分论坛中,大家谈论的都是与农民创新相关的问题,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且国内有部分人也开始在进行类似方面的研究,大家原来有很多共同的研究点,只是信息的不对称而使得大家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轮到我讲时,与大家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我讲的时候已经比较轻松,充分准备也使整个PPT之间内容的链接很好,结束时所有的人都给了我特别热烈的掌声,感觉不错。后来下来跟老师聊天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只顾跟着内容走和紧凑的时间,而很少与大家进行交流,真是一大疏忽。

由于会议进行时,我们被安排在校外的一个宾馆里,每天都有出租车接送,在等车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其他地方的交流学者,且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一个是在集中会议做主旨发言的,讲授的内容竟然是中国发展模式,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再到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看到会议安排和发言人时我们才恍然觉得应该与他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才对,而这又是我们的另一大疏忽,还好补救不晚。

总结参加整个国际会议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有以下几点总结。一是研究要多与老师交流,分享你的研究,有机会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信息;二是机会来临的时候,要有相关准备的东西,如果时间是一个问题,那你就要与时间赛跑,时间要挤总是有的;三是在参加会议前后,小件必备的东西是要提前准备好的,如名片、录音笔等,这些对于持续性发展都是很有用的;四是会议开始前应该对会议日程了解清楚,感兴趣的相关主讲人员的背景可以网上搜索一下,不要临时乱投医,打无准备之仗;五是不要与人有陌生感,保持一颗敏锐和与人交流的友善的心;六是要发挥主动性,主动参与,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七是国际视角很重要,任何人只要你有国际视野的考虑,从心理上和行动上予以实施,你就可以成功,其实国际发展并不远,路就在你的脚下。

第6篇:我参加历届国际藏学会议的经历

整理说明:王尧教授1928年生于江苏涟水,原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学习藏文。曾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著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大陆版和台湾佛光出版社)等十余种,发表论文数百篇。新近有《王尧藏学文集》(5卷,中国藏学出版社)问世。王尧先生代表中国藏学学者参加了七届国际藏学会议,为中外藏学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回忆录便是根据2011年5月王先生的口述整理的。我今天把国际藏学会议的历史先说一下吧。国际藏学会议成立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原因是当时欧洲的一些年长的藏学家们,为了纪念西方最早的一位藏学家——匈牙利人乔玛[1]而举办的。第一次国际藏学会议是在匈牙利召开的,第二次是在维也纳召开的。但是当时的国际藏学会议都是老年的藏学家在参与,没有青年人,于是青年人就有些不服气,觉得既然是国际藏学会议,为什么只有老人参加,而没有青年人的机会呢?在1976年,这些青年人就在瑞士的苏黎世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那时参加的人很少,只有七八个。他们为会议定制了一些规则,并且决定第二次会议要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第二次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由阿瑞斯·马可[2]主持,时间是1979年。但是,这两次青年藏学家会议,都没有中国人参加,当时我们甚至连消息都不知道,因为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1981年的时候,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乔玛虽然是匈牙利人,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奥地利和匈牙利属于一个国家——奥匈帝国,所以,为了纪念乔玛,第一届国际藏学会议的举办地点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第二届就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我当时去维也纳参加了第二届国际藏学会议,参加会议的过程中,举办方就说:“下一届的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我们也邀请你参加。”我问他下一届是第几届,他们说下一届是第三届。接着他们又把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的邀请书拿给我看,举办地点是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年与斯坦因凯勒在维也纳1981年的维也纳之行是我的第一次出国经历。1981年的时候,来了两个德国人,他们想要邀请我的老师于道泉先生去维也纳参加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但于先生说自己年纪太大了,不方便去参加,就把我推荐给了他们。这两位德国人就来到了我家,其中有一位能讲汉语,是位汉学家,叫做邦克(W.Benck)。他们说在维也纳要召开第二届纪念乔玛的国际藏学会议,邀请我也去参加,我说我不去,因为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国家没有经费支持的,恐怕我去不了。他们就说让我不用担心,会议期间的一切费用他们会提供,还说是于道泉先生介绍他们来找我的,说于教授是个了不起的人,80岁的人了,德文还记得那么清楚。那当然了,于道泉先生早年在德国待过两年,德文很棒,英文、法文也都非常棒,这是他勤奋学习的结果。后来经过与家人的商量,我决定去参加这个“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会议”,那一年我53岁。出国之前,我就在国内一边办理各种复杂的出国手续,一边准备会议需要的论文。我当时准备了两篇,一篇是关于语言的,叫做《藏语mig(目)古读考》,谈的是藏语里“眼睛”这个词在古代的读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论证现代藏语口语与文字的距离。“眼睛”这个词用拉萨口语读作“mig”,是高降调,既然是高降调,就说明这个词应该是有前加字或上加字的。但实际上现代藏文中“眼睛”既无前加字又无上加字,它们到哪里去了呢?我曾经在嘉绒、安多和康区做过调查,发现安多话和康巴话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眼睛”的前加字或上加字读出来,而最有意思的是嘉绒话,虽然嘉绒地区的人很多不懂藏文,但他们都把“眼睛”一词的前加字和上加字全部都读出来了。所以这就证明了最古老的藏语方言是嘉绒方言,接下来是安多方言,然后是康巴方言,最现代的、最年轻的是拉萨方言。另一篇论文叫做《宋少帝赵显遗事》,写的是宋朝的一个小皇帝,被蒙古人俘虏以后,被送到萨迦,在萨迦的寺庙里做了34年僧人的一段历史。这位皇帝后来就完全成为藏人了,藏名叫做却吉坚赞。他把《大乘因明入正理论》这本佛典从汉文翻译成了藏文,在这本书的结尾,他也用藏语写上了自己的身份——“大汉天子出家”。于是我就翻阅了很多史料来查找与这个人有关的信息,发现了与这个历史人物有关的很多故事。这就是我在1981年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会议上提交的两篇文章,那时参加会议的都是年纪很老的人,而且没有中国人,我去了之后,他们都感觉很新奇,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尽管西藏是中国的,中国人在管理西藏,但是中国人对藏学不重视,藏学也搞得不好。但他们对我的这两篇论文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他们邀请我参加1982年的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我从维也纳回到北京以后,就开始准备明年会议的论文了。在准备论文期间,他们派了一个人与我经常联络,那个人是哥伦比亚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叫做巴布若·阿吉兹。巴布若·阿吉兹是黎巴嫩人,幼年移居到美国,入了美国国籍,但她的血统是中亚的,是一位穆斯林。后来我们带她去见于道泉教授,于教授很开心,他们聊得很投缘。因为阿吉兹曾经从美国到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的亚非研究所待过几年,他的导师是海门道夫(C.Von Fürer Haimendorf),海门道夫跟于道泉先生以前就认识,因为于道泉先生曾经在伦敦大学教书9年呢。他们聊得非常开心,阿吉兹很佩服于先生,她说:“于先生真是了不起,我多年没有听过东方人能讲如此地道标准的、伦敦西部的官方口音了。”她很佩服于先生,一定要邀请于先生去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其实国际藏学界早就知道于先生了,于先生曾在法国留学5年,在英国教书9年,在德国待过2年,一共在欧洲学习工作过16年。但先生回国之后,国际藏学界就一直没有他的消息。现在阿吉兹见到他了,自然非常高兴,想要邀请他,还有我跟王辅仁一同出国。但当时的国际青年藏学家会议的主持人威利[3]对我说,我们只给你提供一张机票,以及你与会期间的费用,供你学习和访问,意思是于先生和王辅仁需要自费,这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后来由于于先生的家人不同意他出国,不放心他的身体,因为于先生当时已经80多岁高龄了,所以先生就没能参加那次会议。1981年9月,我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第二届纪念乔玛国际藏学研讨会”,当时参加会议的中国人只有我一个。与会的代表,有很多藏族人,到我登台的时候,我便用拉萨藏语向在座的所有藏族学者致意,说了大概3分钟。台下的外国人都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对彼此说:“He is speaking Tibetan!He is speaking Tibetan!„„”因为在当时的外国人眼里,汉族的藏学家都是不会讲藏语的,觉得中国的藏学界很不一样,所以当我一说藏语,他们都感到很奇怪,很新鲜。在维也纳参加会议期间,我见到了李方桂教授[4]和张琨教授[5],他们都是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是张琨先生的老师。他们两位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教授,与于道泉先生是同事。张琨先生是马学良先生[6]的妹夫,他的妻子就是马学良先生的妹妹马瑞玉。马学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张琨先生当年是自费留学美国,马瑞玉在资金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变卖首饰,全力以赴支持张琨先生出国留学。谁料想以后几十年的天各一方、永难相见?在维也纳,我还结识了邦隆**[7]和噶尔梅博士[8],邦隆**旅居德国,噶尔美博士旅居法国,是著名藏学家石泰安[9]的弟子。我们一直保持着来往。以后的历届国际藏学会议上也经常见面。1983年春天,我应石泰安先生之邀到了巴黎访问,那都是石泰安教授的精心安排。在巴黎,我到图书馆看敦煌藏文卷子,并结识了一批藏学界朋友。在维也纳的会议上,我还认识了乌瑞教授[10],他是匈牙利人,在维也纳大学的藏学—佛学系讲授佛学,也是位共产党人,他的藏学研究一直都秉承着客观、公正的观点。1983年,我应聘到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担任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也就是接了乌瑞先生的工作。以后,一直联系不断。他把90多篇论文抽印本送我,使我对他的工作成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这些论文也在《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上陆续发表。这次维也纳的国际藏学会议,算是一次成功的国际交往吧!1982年,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第三届国际藏学会议,从第三届开始,国际藏学界开始比较广泛地邀请中国学者参加。于道泉先生由于身体和经费的原因,没能出席。因为当时中国的大学,对出国访问的学者,是不提供经费支持的。所以,参加这次国际藏学会议的中国人,还是只有我一个。到了美国的飞机场以后,巴布若·阿吉兹马上开着车来接我去她家。在她家我见到了她的丈夫,那是一个很好的人,是一位犹太裔的基督徒,而阿吉兹则是伊斯兰教徒。看来,他们的家庭组成很有意思。在这次的会议上,我准备了一篇论文,是介绍现代西藏戏剧的,就是用藏语演出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拉萨上演后,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我就在大会上介绍了这一情况,包括剧目的台词、排练、演员以及演出的效果。这部戏剧的演员都是上海戏剧学院藏语班的学生,演得很专业。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描述的是欧洲传统贵族的生活,很像西藏农奴制时期的贵族生活特点,所以,用藏语来转译它,就能够很恰当很充分地表现,老百姓也很容易理解这部戏的内容。这部戏的藏语译者叫龙国泰,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熟读莎翁戏剧,有很高的藏语文和英文修养。他是一位残疾人,驼背,我们也认识。据说他的祖父是去藏地做生意的汉人,后来与藏人结婚,他的家族就慢慢地藏化了。我在会上说,这部戏剧能用藏语翻译的这么好,“充分说明了藏语其实是很丰富的,现代藏语可以表达世界上任何的文学名著!”我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有的外国人表示十分赞同,有的则以为西藏已经被现代化了,传统文化丢失了,说中国政府在摧毁西藏文化等等荒谬言论。我一方面觉得这种看法十分可笑,令人气愤,同时也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跟不上,外界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西藏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我们还去新泽西的纽瓦克参观了西藏博物馆,西藏的很多经书和文物是在国外收藏的。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他问我说:“你觉得这个博物馆怎么样?”我说:“觉得很好”。他又说:“你不觉得惭愧吗?”接着他又说了一句脏话,是用藏语说的,这个人大概懂一些藏语。我说:“奇怪了,我们有什么惭愧的呢,西藏的事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外界不了解真实情况,西藏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人民生活的怎样?总是一味的批评,十分荒谬,不断地编造故事,令人可笑。”我更深刻地感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外界对我们常常误解,双方都欠缺交流,形成了很多误会。说到误会,我还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带着研究生在青海做调研,正巧**喇嘛的妹妹吉尊白玛[11]也带领一行人在青海探亲,省上就安排我们见面会谈。**喇嘛的妹妹说,中国政府非常的残酷,藏族人生活很贫穷,刚生孩子的母亲没有奶水,就用小刀把手臂划破,用血浆喂婴儿。我就觉得这种说法很可笑,因为这根本不符合生活常识,是不可能的啊!所以,关于中国的很多说法都是信口传言,是不真实的。**喇嘛的妹妹当时在美国纽约开旅馆,也经营藏餐厅,接待去美国的藏族人,美国政府也一直支持她。美国对流亡藏人一直是比较支持的,这是他们的一贯政策,我们得了解这一点。在美国,我还会见了梅祖麟[12]先生,他当时在康奈尔大学,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我说,他的父母想请我到他们家里住,我想,这一是为了聊一聊国内的事情,也是为了帮助我节省生活费,让我多买一些书籍带回去。梅祖麟的父亲梅贻宝先生,是原燕京大学的校长,后来到了美国某大学执教,他的哥哥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校长。梅祖麟先生的母亲倪逢吉也是燕京大学的教授。他们一家人都是很著名的学者。晚上,聊天时,我向梅贻宝老先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情况,他很高兴,也很感兴趣。他对我说,当年燕京大学西迁时,自己曾在西部地区待过,藏族人民和藏族文化对他也产生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后,他送给我一篇文章《青海访问记》,还向我问起了关于谢冰心先生、吴文藻先生、闻宥先生等人的近况,说是很想念他们。我送给老先生一双布鞋和几本书,老先生当即把鞋穿上,说来也巧,鞋子不大不小正合适。他穿着布鞋在房间里开心地走来走去,还把脚抬起来端详,高兴地说:“京鞋!”看来,老先生是想念北京,想念祖国了。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期间,东亚系主任鲍生先生送了一本《萨迦格言》给我,是他从蒙文的《萨迦格言》翻译为英文的版本,我则把自己藏译汉的《萨迦格言》送给了他。与他互赠译本,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去国外参加国际藏学会议的经历,让我还深深地认识到,中外藏学的交流是多么重要,只有交流,才有提高,只有交流,才能发展。于是,我下决心办一个刊物,专门刊登国外藏学家论著的汉语译文。藏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需要广泛地交流,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要拿进来参考学习,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要送出去与别人对话。当时,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了一个藏学研究所,我,还有陈庆英都在里面工作。在研究所里,我们开始创办《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刚办了两期试刊,就有人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说是要对我们进行“反污染”运动,阻止译文集的印发。还好,后来国家阻止了“反污染”,说“反污染”实际上就是反对改革开放,不让这些人折腾了。由于这些干扰,《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的出版,我们就联系了西藏人民出版社,他们表示很愿意合作,因为这是对西藏发展有利的事情。这套丛书一直在进行,现在已经出了近20辑,有很多青年学者踊跃参与,这几年我弄不动了,已经交由王启龙来负责。1985年,第四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这次中国参加会议的就不止我一个人了,东嘎·洛桑赤列**[13]也作为中国代表参会了。他是拉萨色拉寺的**,36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拉然巴格西”的学位,当时他正在中央民族学院担任藏学教授,他非常的博学而智慧,思想也很灵活,善于接受新事物。在这次藏学大会之前,东嘎**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论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这篇论文影响很大,当时是用藏文发表的,以后,一共有3个版本的汉译本在国内出现,可见影响之大。一是陈庆英译本,二是唐景福译本,还有一个是郭冠忠、王玉平翻译的。每天开完会后,东嘎**都会有小型的接谈会,欢迎各国藏学家前来提问。他说:“你们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我随便问,我们一起探讨。”这是何等的自信!由此可见东嘎**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还有着宽大的胸怀、开放的视角,乐于交流。在这次会议上,我提交的论文是前些年去青海调研的时候,做的一篇有关地理地名方面的研究,叫做《黄河源上两大湖——扎陵、鄂陵名称位置考实》。过去,外国探险家去青海果洛的扎陵湖、鄂陵湖考察,由于不懂藏语,就把扎陵湖、鄂陵湖的位置记反了。本来是扎陵湖在西边,鄂陵湖在东边,结果被他们记成了扎陵在东,鄂陵在西,联合国也就根据他们的报告一直这样用了。我们去青海考察,用藏语跟当地人交流,也查阅了藏文文献,结果证实了扎在西、鄂在东,并向联合国进行了报告,终于把它纠正了过来。在慕尼黑开会期间,我们与邦隆**有过多次接触。邦隆**的本寺是云南迪庆的松赞林寺,但他一直居住在拉萨。在旅居德国之前,他曾经与东嘎**一起在色拉寺学习,并共同取得了“拉然巴格西”学位,他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后来他转向西藏古代语言研究,在这方面很有成就,并且在慕尼黑大学和巴伐利亚州科学院担任研究员,主编藏德大辞典。邦隆**拍摄了很多拉萨修复古建筑的照片,在会议上放映幻灯片,以此来告诉人们现实的西藏正在发生的变化,告诉人们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邦隆**尽管旅居国外,但在对待西藏问题上,他一直都秉持着公正、平实的心态。1988年与藤枝晃夫妇在京都 1989年,第五届国际藏学会议在日本东京和京都举办。先是在东京召开,然后在京都召开。这次去的人就多了。1989年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不太平的一年。因此,这次我们去日本参加会议,是很小心而敏感的,大家都对这些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当时的场合谈论国内发生的那些问题,是非常不合适的。

1992年,第六届国际藏学会议在挪威奥斯陆的法根尼斯召开,这里是一派安静、优美的乡间风光。这次,参加会议的中国人更多了,大陆代表有26人,台湾代表有6人。看到有这么多中国人参加国际藏学会议,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说明我国的藏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且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相见,都表现得非常热情,两岸学者在会场找了一个房间,开起了茶话会,大家聊得非常开心。外国人推开门一看,满屋子都是中国人,还以为我们在商量什么呢!这次会议有这么多中国人参加,而且是两岸同胞在一起,真是令人激动啊!1995年,第七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奥地利的格拉茨召开,中国的代表仍旧很多,有26位。重返奥地利,我见到了熟悉的朋友和校园,想起我第一次参加国际藏学会议的时候,中国人只有我一个,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中国藏学家可以参加这一国际性的藏学大会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藏学的生命力。1998年,在美国布鲁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召开了第八届国际藏学会议。中国代表有28位,其中西藏社会科学院和西藏大学的代表共有10人。印第安纳大学也是美国藏学研究的一个中心,它有一个乌拉尔研究中心,从事藏文研究,**喇嘛的哥哥土登诺布[14]也在里面任教,他原先也是一位**,到了国外以后,就还了俗,娶妻生子,并在大学的研究机构获得了工作。当年**喇嘛流亡国外的时候,很多**也跟他一起逃了出去,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很多古代的文献。这些**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到了国外之后,很多被大学聘请,讲授佛教文化和藏语文,国外有很多大学对这些**很欢迎,这点我们也得承认。其实,藏族**对大学校园的知识体系,是很感兴趣的,想要学习这些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我曾提议让中央民族学院办一个**班,与这些藏族高僧交流知识和思想,但学校一直不同意。现在,在北大,已经有这样的**班了。美国的著名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15]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是外国藏学家勤奋学习藏语的典型代表。外国藏学家的藏语文水平普遍提高了,而且学习藏语的积极性也很强,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向人家学习。有一句话说得好,“只会自己的语言,相当于不懂语言,因为无法与别人交流”。要想好好研究藏学,必须有过硬的藏语基础。当然,研究藏学,也必须有扎实的汉语能力。很多外国藏学家都有一个遗憾——不会汉语,因为一直以来,汉族都是中央王朝的主体统治者,汉文文献里有很多关于藏族历史文化的记载。著名藏学家梅尔文·戈尔斯坦的藏语文非常棒,但他就一直因自己不懂汉语而深感遗憾。前些年,在中国自己举办的藏学研讨会上,戈尔斯坦也受邀前来。他对我说,想把自己的儿子多布杰送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我答应了他,答应要把他送到中央民族大学[16]学习汉语。但是,学校一听他的身份,便不同意他入学。这让我非常为难,因为我已经答应了他的父亲,怎么能食言呢?后来,我联系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接收了他,他在那里的中文系读了三年。2000年,第九届国际藏学会议在英国牛津大学举办,有不少中国藏学家参加,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参加的最后一次国际藏学会议。从1982年的第三届国际藏学会议算起,到2000年,我一共参加了7届。2001年,第十届国际藏学会议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中国人参加的也很多,这次我就没有再参加了,而是赴香港大学教书,一共在港大教了4年。我发现,港台有很多年轻人对藏学很热心,对学习藏语也有很大的决心,我带的学生里面,就有好几个奔赴藏区各地,长时间做田野,勤奋地学习语言,而且专心致志,这让我十分感动,欣喜地看到了港台藏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尽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藏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还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的藏学界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汉族学生不肯定下心来学藏语,而有些藏族学者也不欢迎其他民族的人搞藏学,认为这是本民族自己的学问。其实这样是不行的,藏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应当听到不同的声音,应当开放自己的胸怀,多交流,多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这就是我参加的从第三届(1982年)到第九届(2000年)国际藏学会议的大体状况,一共7届,以后我还会选择一些专题,再详细地谈谈。王尧口述 王玥玮整理(原载《中国藏学》2013年第1期) [1]乔玛(AlexanderCsoma de K?r?s,1784—1842),匈牙利人,19世纪30年代出版《藏英词典》和《藏文文法》等,开国际藏学的先河,被誉为西方藏学的鼻祖,成为西方藏学诞生的标志。[2]阿瑞斯·马可(Dr.ArisMichael),牛津大学藏学家。[3]威利(Dr. Wyllie),美国著名藏学家,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藏学教授,创立藏文拉丁转写系统,被国际藏学界奉为圭臬。[4]李方桂(1902—1987),英文名Fang Kuei Li。著名语言学家,原籍山西省昔阳县,为国际语言学界公认之美洲印第安语、汉语、藏语、侗台语之权威学者,有“非汉语语言学之父”之誉。[5]张琨(1917—),著名语言学家,1947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1963年转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中国语言学汉藏语教授迄今,1972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6]马学良(1913—1999),山东荣成人,著名语言学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奠基人。[7]邦隆**,出生在昌都地区的管觉县,5岁时被确认为第三世邦隆**的转世灵童,被迎请到云南中甸松赞林大寺坐床供养。1959年在拉萨传召大会上荣获“拉然巴格西”学位。后到印度和德国,以佛典中“戒经”的辨析在慕尼黑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编纂《藏德大辞典》。[8]噶尔梅·桑木丹(Dr.S.Karmay)教授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曾任巴黎第十大学教授,法国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苯教研究学会主席,第九届国际藏学会主席。[9]石泰安(Prof.R.A.Stein,1911—1999)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藏学家,在藏族史诗和吐蕃佛教研究方面影响深远,著有《西藏的文明》等著作。[10]乌瑞教授(Prof.GezaUray,1921—1991),匈牙利著名藏学家,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教授,发表研究藏族语言、文字、历史、宗教、民族关系、考古等方面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一部分被翻译为汉文。[11]吉尊白玛,第十四世**喇嘛之妹。[12]梅祖麟,1933年生于北京,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文学和哲学教授,在汉语语法史和汉藏语言比较研究领域成果卓著。[13]东嘎·洛桑赤列(1927—1997)现代著名藏传佛教高僧、藏学家。西藏林芝县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7岁时,被认定为林芝觉木宗扎西曲林寺第八世东嘎**,曾任中央民族学院藏族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西藏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汉藏历史词典》《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等著作。[14]土登晋美诺布(ThuptenJigmeNorbu,1922—2008),十四世**喇嘛兄长,法号塔泽仁波切,27岁担任塔尔寺堪布,1952年抵达美国印第安纳州,1965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藏学研究系担任教授。[15]梅尔文·戈尔斯坦(Dr.MelvynC.Goldstein,1938—),美国著名藏学家,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医学院国际健康兼职教授(体质人类学)以及“西藏研究中心”教授兼系主任,著有《喇嘛王国的覆灭》《雪狮与龙》等著作。[16]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

第7篇:关于博士生申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的通知

各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并博士生: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博士生的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现将本学期博士生申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资助对象与条件

1.申请者须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2.申请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会议论文或论文摘要,且第一署名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

3.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要求申请者在会议上作发言。

4.拟参加学术会议的主题应与申请者就读学科领域紧密相关。

二、申请与审批

1.申请者需填写《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申请表》,经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后于9月30日前报研究生院学术学位培养工作办公室。

2.会议通知(邀请函)、会议论文(摘要)录用证明及会议发言证明等材料于会议举办前一个月提交。

3.研究生院将对申请者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必要时组成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资助名单。

三、具体要求

1.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应在学校硕博论坛或本学科范围内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报告的具体时间及形式由各培养单位统筹安排。

2.会议结束后一个月内需按下列顺序提交材料:

(1)《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总结报告》;

(2)带有会议标识的参会照片2张(电子版或黑白打印版);

(3)会议论文摘要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核后返回);

(4)严格按财务要求整理好往返旅费、住宿费、会议注册费和与签证相关费用等票据,并且要求本人和导师签字。

四、相关说明

1.国际学术会议以学校资助与导师资助相结合,导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每名博士生在学期间可获得一次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

3.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经费每名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主要用于往返旅费、住宿费、会议注册费和与签证相关的费用等。

第8篇:资助教职工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暂行办法

为鼓励我院教职工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为教职工参与国际交流创造有利条件,扩大我校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提高我校国际声誉和学术研究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申请资助条件

(1)申请者是我院在职教师;

(2)申请者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必须是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的序列学术会议或

是由国际著名大学或学术机构组织召开的学术会议;

(3)申请者必须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需受邀在会议上作口头宣读);

(4)论文第一署名必须是。

第二条审批程序

申请人出国(境)前一个月内需向所在学科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学科进行审核,并将材料提交学院分管学科工作的领导。学院将组织各学科负责人召开评议会议,由申请人进行汇报,汇报后由各学科负责人投票表决。

汇报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1)书面申请书;

(2)国际学术会议的会议通知;

(3)国际学术会议给申请者的邀请信原件及复印件(原件返回申请人); (4)论文被会议接受或受邀做报告的证明。 (5)申请出国(境)费用详细列表。

第三条 资助额度及用途

资助额度:

(1)原则上对于有纵横向项目且科研经费充足的教师不予资助;

(2)对刚进校的年轻博士或无纵横向项目的教师给予部分资助,资助额度不得超过总费用的70%,剩余部分由个人承担。 资助费用用途:

主要用于国内、国际交通费、会议注册费、住宿费等。

第四条 被资助的义务

(1)返校后一个月内,在学院做一次学术报告,向相关学科的师生通报会议情况及会议所展示的重要科学研究进展和动态。获资助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期做学术报告,将撤销此次资助。

(2)申请人需严格遵守差旅费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报销。

第五条 经费资助程序

严格按照《差旅费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进行申请报销。

第六条 其他

在学科经费容许的情况下,原则上对每位符合条件的教职工每年资助一次。 本办法解释权归学院。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学院

2013年11月11日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下一篇:小学英语作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