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t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管理型”财会人才IT素质培养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员的IT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影响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分析入手,探讨了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IT素质。然后结合高校“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管理型”财会人才IT素质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管理型”财会人才 IT素质 培养建议

一、影响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人员工作中原来使用的纸质凭证、账簿、报表、计算用的算盘,已经被电子账表和计算机所代替,会计信息因为信息技术成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会计人员。

影响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究竟有哪些呢?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分别于2000年和2010年对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的十大IT技术进行评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于2002年发起了中国首届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届关于“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十大IT技术”评选,评选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由于我国与美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不同,因此社会对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的认知也有所差异。在2000年的美国,安全技术被认为是影响注册会计师的首要信息技术,而在2010年的排名中数据、密码和通讯安全仍然排在第一位,这可能是因为会计信息系统在美国企业普及,保证电子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安全技术也是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的首要信息技术。而在2002年的中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软件被认为是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首要信息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位列第二,数据/信息安全与控制排在了第3位,可见操作会计核算与管理软件是一个会计从业人员所要掌握的首要技术,而前四项信息技术都与会计软件有关。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相关信息技术的排名也会有所变化。快速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对会计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相应的IT素质,才能迎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会计人员的IT素质

(一)IT素质的定义

“IT素质”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全美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上提出来的,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会议界定“IT素质”应包括四项技能,即确认、评估、寻获和使用(to identify,to evaluate,to locate,and to use)IT的技能。1992年美国学者Christina Doyle通过调查将IT素质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和使用消息。”

由此,IT素质就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是人们获取、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它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意识,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即人们从信息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与理论,并且有捕捉、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2)信息道德,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3)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创造新信息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

(二)会计人员的IT素质

国内对于会计人员究竟应该具备哪些IT素质没有具体的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信息技术改变了注册会计师发挥作用的方式。注册会计师不仅应当具备使用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技能,还应当能够与团队一起在评价、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知识至少应当涵盖下列学科领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信息系统的评价、设计和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组织和会计信息系统;个人系统应用控制相关知识;信息系统在组织和会计中的应用,特别是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及其相关的现实问题与发展;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中的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框架。

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IT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信息意识。世界信息革命不仅变革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而且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方式变得空前活跃。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外部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内部财务信息,在日常信息获取中应该能够清楚的判断信息的有用性,对所获取的信息有足够的职业敏感性,能有意识地去捕捉会计有用信息。

2.熟练掌握信息工具。信息工具应该包括信息获取工具、信息处理工具以及信息输出工具。互联网是会计人员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工具,会计人员要能够熟练的上网浏览。然而,会计人员日常处理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企业信息系统,熟练地操作会计软件是会计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于获取的财会信息,会计人员应该会使用财务分析软件或者Excel工具进行分析;对于财务报表以及财务分析报告,能通过一定的工具如XBRL技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Email等工具进行传递。

3.科学处理信息,创造性利用信息。会计人员处理的多是数据,对于这些数据需要筛选、分类、综合,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随意编造、篡改数据,数据处理过程要科学。同时,对于大量的数据,要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充分发现大量数据背后的信息,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是财会人员的终极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的最大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4.具有较好的信息道德。会计人员在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时,应该严格遵守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规定。尽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时刻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危险,但是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仍然是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最大风险。熟悉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的非法篡改、泄密和破坏等行为将比黑客、病毒更加可怕。因此,会计人员在使用会计信息系统时应该具有较好的信息道德。

三、“管理型”财会人才IT素质的培养

(一)“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定义

“管理型”财会人才是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晓国际惯例,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财会专门人才,具有未来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财会专家的潜力。

与传统的“操作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突出“会计与管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包括:形成专业理念、专业能力的基石性的专业知识;决定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创造高经济效率和高经济效益的管理学知识;促进具备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形成的经济学知识;令培养对象谙熟为企业争取更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学知识;保障扫除发展中的障碍,拓展企业疆界的社交能力的相关知识;适应国际化、决定涉外能力高低的外语知识;“管理型”财会人才魅力的人文知识等。

(二)“管理型”财会人才IT素质的培养建议

1.课程资料上网,课程内容开放,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管理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员相比,应该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站在管理前沿,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

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所有的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提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都应该挂到网站上,由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下载。建立自主学习系统(如ACOD点播系统),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自主学习,自我检验,并可实现与教师的在线交流,对于课堂中未予理解的内容可以与教师进行单独的沟通与交流。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始终无法跟上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脚步,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补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搜集信息——传达信息——讨论信息——总结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信息获取能力。

2.使用会计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决策能力。“管理型”财会人才要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具有战略意识的财务决策,而这些财务决策来源于对财务信息、金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等的分析和判断。传统财务决策的做出多基于财会人员的经验和估计,然而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的快速发展,为财会人员财务决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工具。同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影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前两大IT技术,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会计软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用于高校会计教学的软件除了常用的用友ERP-U8、金蝶ERP财务软件、新中大财务软件等软件以外,财会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均有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使用。如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现金流量表多媒体教学系统、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合并报表多媒体教学系统、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多媒体教学系统、审计多媒体教学系统、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这些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不仅是古老的会计知识与新的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更是一种管理手段的进步。

依托现代化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迅速做出财务决策将成为“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基本素质。因此,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全面使用会计教学软件,不仅要使学生熟练操作相关会计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管理决策意识,通过导入会计数据——选择分析工具——做出财务决策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像一个管理者那样思考,为将来成为“管理型”财会人才做好准备。

3.传授信息安全控制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除了能敏锐地获取信息,科学地处理信息,快速地做出决策以外,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也是“管理型”财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IT素质。

就目前而言,信息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检测与消除技术、生物技术(如指纹识别)等,因此必须向学生传授上述基本控制技术。此外,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据备份习惯,定期对系统中的会计数据进行备份也非常重要,一旦系统遭到破坏,就可以利用备份数据进行恢复。同时,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学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跟踪最新的信息安全控制技术。

信息道德是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首先应该让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操作系统控制、数据库控制、系统开发控制、系统维护控制、应用控制、计算机中心控制、组织控制、工作站控制等,着重介绍每项控制的内部控制要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今后无论处于什么会计岗位,在会计信息获取、使用、传递过程均应保持应有的道德水准。J

(注: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xgy12077)

参考文献:

1.陈睿智,李冠皓.AICPA 1994-2000影响美国CPA的十大IT技术评选结果分析[J].会计研究月刊(台湾),2000,(2).

2.夏大慰.十大IT技术影响会计人[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3,(6).

3.成立.试论当代大学生IT素质的培养[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E],2007,(11).

作者:顾玲艳

第2篇:IT类专业校企合作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IT类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为例,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综合实训课程改革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综合实训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有效办学模式,在促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校企合作实施综合实训课程建设是指学校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将行业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需求融合在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其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和仿真性等特征。通过仿真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项目、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岗前训练,让学生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获得职业能力。其作用在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促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综合实训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单一,针对性差,实用性不强,与实践联系不够,处于低层次的技能练习或者理论知识的验证。综合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结合不够,仿真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差强人意。

1.2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少实训课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企业一线从业经验和工作背景,缺少深层次的项目实践经验和指导水平,难以体现高职综合实训课程的系统性、综合性、职业性的特点。

1.3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重结果,轻过程

在综合实训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以实训作品(产品)或实训报告来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重视综合实训结果,忽视了实训教学过程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岗位技能、岗位素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4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设施不够先进、完善。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因财务压力较大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基地、专业师资和软件建设滞后,实训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实训基地设施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不匹配,落后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综合实训课程的质量。

2 解决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路

以工学结合、项目化综合实训为主线,探索校企合作综合实训的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企业的真实项目和企业的管理手段,实训内容与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既强调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促进校内实训环境的改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达到高职院校综合实训的目标,为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职人才。

3 该院校企合作综合实训成效显著

大连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业已进入自主创新、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的新时期,2012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出口超过35亿美元,企业总数增加到1500余家,从业人员发展到17万人。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历来十分重视与大连著名的IT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背靠企业、面向市场、服务行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理念。几年来,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院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工作开展地有条不紊,大大改善了其实训状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1 “引进来,走出去”方法初见成效

从2008年开始,辽宁轻工职业学院院先后与大连永佳电子、安博教育集团大连实训基地、北京尚观科技、大连苏飞科技、北京全美教育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化的综合实训。

2008至2009年,将大连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引入该校,企业提供实训案例、师资,该院提供实训环境设备,为2006级、2007级软件技术专业60余人毕业生完成综合实训。实训项目采用对日软件开发的流程和管理模式,开发环境采用日文操作系统,设计文档采用日文式样书,考核采用企业化的绩效方法,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高。

2010至2013年,该院与安博教育集团大连实训基地、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有限公司、大连中軟国际等合作,将2008-2011级毕业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训。实训方向包括嵌入式、3G手机、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三维动画等,共计200余人参加。企业提供实训案例、进行全过程监控、管理考核等。完成了从离散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单一训练到专业岗位群的综合训练。

3.2 实训内容与企业接轨,共建实训课程体系

几年来,课题组与大连苏飞科技公司共建《SEO搜索引擎优化》课程教学案例库,与北京全美教育技术公司共建系列IT课程教学案例库及认证体系,与安博教育集团大连实训基地开发对日项目《センター作業手配システム》项目案例库,与大连永佳电子开发对日Web项目开发包等数十个实训案例,实训案例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对学生是一种真实的锻炼和提高。

3.3 促进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

目前,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已建立IT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基地管理中心,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实训项目管理机制、实训考核评价机制等。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实训教学、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认证、就业指导等,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为地区培养培训紧缺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4 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团队建设取得进展

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化综合实训的实施,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有20余人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下厂实践活动,企业也有10余人成为我院的兼职教师,从而带动了老师的全面提升,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了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锻炼培养了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5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竞争力

该院毕业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多家企业主动与其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5%以上。

3.6 促进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企业为学校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并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使得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项目化综合实训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成本。

4 特色与创新

4.1 校企资源共享,共建专业发展平台

该院与企业共同研制综合实训方案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企业提供真实项目或案例、需求分析报告、式样书、指导手册、教学课件、自测系统与考试系统等。

4.2 综合实训促进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通過校企合作项目化综合实训,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紧密结合,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带着工作经验上岗,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养成本。

4.3 紧密联系合作企业,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下车间见习,并聘请企业专业技师进行技术指导,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发展与工作流程,参与企业的培训学习,真正融入企业环境。提升的不仅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大大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的品质。

4.4 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制定了与校企合作、综合实训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新的考核评价对象是学生实训工作的全过程和完整项目实施的成果,考核评价内容要包括能力形成过程和实际操作结果两个方面,同时做好监督、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地深入进行。

5 总结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IT产业基地,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打造专业特色,打造学院品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该院在校企合作综合实训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足,只要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小龙.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3]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4]张筠,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09(9).

作者:顾兆旭 化松收 焦战

第3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探讨

[摘要]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金融企业良性运行与发展的关键。文章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应当结合行业需要和学生特点,从社会经济需要出发,从高职院校定位出发,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专业人才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吴文英(1965-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江苏 苏州 215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项目“面向中小企业的财经类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苏教高[2010]25号)

[

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把高职教育从原有的以规模发展为主逐步转向更高的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发展层次和发展阶段。教育部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是深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要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通过工学结合,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学改革,适应经济结构,服务社会发展。这一重要文件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指出了途径,指明了归宿。

在教育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可以选取多种视角和不同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如果结合我国金融业改革层次不断深化和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现实背景来考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那么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就成为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所谓综合素质,是一个涵盖多种素质的复合概念,包括知识结构、管理能力、技能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等一系列素质因子。具有综合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就是具备上述一系列素质因子,适应金融业发展要求的专门性人才。具备综合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就是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上,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主要培养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营业机构工作,为这些机构提供一线服务的,具备金融专业综合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重点和培养标准上,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以知识为载体,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标准,以素质为目标。

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在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营业机构的用人要求进行调查后,我们总结出这些金融机构在用人标准上有如下具体要求:首先,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道德诚信的要求,要求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劳动纪律,为人踏实守信,拥有良好品质,崇尚职业道德,没有不良记录;其次,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团队合作的要求,要求具备沟通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语言表达顺畅,逻辑判断清晰;再次,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求具备学习能力,不断积极进取,突出责任意识,关注事业发展。根据上述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突出道德诚信教育,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抓好职业纪律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高尚的职业操守;应该强化技能培训,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提升表达水平和思维层次;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对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从业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是降低金融行业风险的重要因素。具有职业操守的金融从业人员和具有缜密完备的金融制度规章是金融行业平稳运行和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要求包括:第一,诚实守信。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信用和承担风险的特殊行业,以信用为基础,降低风险系数,才能保证经营,因此金融行业把诚实守信放在职业操守的核心位置。第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操高尚,人格健全,有自觉维护金融消费权益的意识。第三,具有集体精神、开拓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第四,文明礼貌,言行优雅。金融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中的高层次行业,行为举止要符合这一行业的规范,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为服务对象树立安全形象。

(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是金融,金融行业处于国民经济的中心,对其他各类行业和诸多领域产生辐射作用,同时金融行业也受到社会其他行业部门的影响,金融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金融行业特有的风险性。金融行业是与财富、货币、(虚拟)资本紧密相关的行业,从事金融行业要时刻面对财富、货币、(虚拟)资本,要时刻经受住财富、货币、(虚拟)资本的诱惑,因此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跌宕起伏的金融市场面前能够保持冷静,在物质财富的巨大诱惑面前能够保持淡然,在多种多样的客户需求面前能够保持清醒。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因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激发创造能力,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事务中打造不平凡的业绩;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升学习能力,在工作中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增强合作能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生成抗压能力,培养坚如磐石的意志、勇于搏击的精神。

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出生和成长于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稳定繁荣环境之下。这些学生具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如果对照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来看,这些90后学生或多或少表现出独立性差、依赖性强、适应性低、敏感度高、抗压能力弱、自控能力低等负面特点,这种情况的存在更突显出强化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具备较强的职业研判能力

一般来讲,所谓职业研判能力是指从业人员面对自身从未遇到过的职业情况和专业问题,依据本职业的既有规则,借助从业以来的个人经验,对特定情况和特定问题进行分析、辨别、选择和决策的能力。金融专业人才应该通过认真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新信息,解决新问题,从中锻炼出较强的职业研判能力。学与做的紧密结合是培养职业研判能力的最好途经,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交相发展,职业研判能力自然而然水涨船高。

(四)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

金融专业人才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具有市场竞争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从事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竞争意识已经刻不容缓。第二,具有市场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服务于市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不断追求创新,甚至通过主动创新来激发市场需求,繁荣市场经济。金融创新重在体制创新和工具创新,通过创新赢得市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市场创新意识极为重要。第三,具有市场开放意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对内对外逐渐开放,金融行业不会囿于一国一地,而是国际金融、全球金融,因此需要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市场开放意识,使他们具有国际战略视野,遵守国际金融惯例。第四,具有市场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法制经济,金融专业学生更应该了解和掌握国家法律,熟悉和遵守金融法规,教师应该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自觉维护金融秩序。第五,具有市场风险意识。与金融从业人员紧密相关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都是高风险市场,金融行业本身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从业人员与风险相伴,因此市场风险意识是必须具备的。

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从经济社会需要出发,从高职院校定位出发,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活用教学方法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环境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和师资建设推动综合素质培养,最终实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为人称赞,社会不断发展。

(一)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提高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专业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技能。因此,在金融课程教学中要围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学,拓宽课程知识领域,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提倡教学相长,在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综合素质教育,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课程在学生品德、情操、价值观上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扩展与金融专业相关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此外,授课教师还应注重言传身教,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二)注重活用教学方法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职业技能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创新,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把综合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一是引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制作金融教学案例的过程中,要加强院校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争取使金融机构多为院校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二是强化模拟教学。尝试在具体操作性金融业务中进行模拟教学,如在“证券投资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中进行模拟教学,增强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境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在实践、行为和操作。在校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进行情景创设,让教师和学生在模拟实际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形成个性风格,锻炼表达能力,培养团结意识,提升社交能力。同时重视校外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走访观察、试岗锻炼,让学生在金融行业第一线获取真实感受,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找到技能差距,让学生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活动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四)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综合素质培养

第一,主动将金融企业文化嫁接到校园文化发展之中。校园文化发展要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和素质培养,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而言,应该主动引进金融企业文化,把金融企业中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业要求、技术特点、道德诉求、人文标准渗透进校园文化之中,让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具有职业特色的综合素质,尽早适应金融职业要求,得到金融行业认可。

在将金融企业文化嫁接到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工作在于突出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意图,通过巧妙而独到的策划系列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技能比赛,通过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实现校企之间的文化积极互动,使金融专业学生真正受益,综合素质培养水到渠成。

第二,主动邀请金融企业参与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的制订。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金融企业界的专家参与金融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与设计,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企业所需的专业和职业培养课程,使得新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五)注重通过师资建设推动综合素质培养

建设全面发展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保证。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金融企业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应该利用假期把部分教师送到合作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业务能力、教育理论等方面具备高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入学直到毕业,高职院校要引领每一位学生走好大学的每一步,使学生在三年中逐步完成从高中生向准金融专业从业人员的角色转变,最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望.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需要重视五个方面问题[N].上海证券报,2006-09-28.

[2]杨迪.关于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3]郭福春,郭延安.融合金融企业文化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作者:吴文英

第4篇:高二4烹饪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高二4烹饪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结与反思 懂做人、会做事,是许多优秀企业家事业成功的根本,也是大多事业成功者用而不言、秘而不宣的手段和方法。何为懂做人会做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作为我们职业学校的烹饪专业学生来说,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就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在现今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谁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谁就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赢得先机,站住脚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传媒我们可以清楚明白这样的一个事实,“现今大多数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养都非常重视,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感觉,员工职业素养程度的高低将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前进方向”。这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员工自身未来的发展。因此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要努力从根本上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素

一、明确评价目的,转变评价观念

1、明确“一个目的”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目的的明确,也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2、树立“两个观点” 重要的是老师评价观的转变。一是重视平时的评价,改变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方法,强调重视考察学生探究的过程;二是树立起“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的新观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评价的形式和方法坚持导向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二、建立评价机制、组织全面实施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内容多元: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六个维度: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努力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2)方法多元:依据:门头沟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项评定表,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特别注重定性评价,因为,它是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驱力,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以展,实现个体价值。

(3)标准多元:卷面成绩不能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我们实行评价标准多样化与层次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以展的不同需求,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对评价标准我们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方式。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起点。适合个性的发展,能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

2、具体评价步骤

(1)学习综合素质评价文件,中和素质评分标准及评定表,班成立由班长、班主任、课代表团员组成的评价工小组。

(2)班主任提供相关材料,经班级评价小组评价赋分换算等次。

(3)对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审核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公示评价结果。

三、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策略

内容多元化,让评价“立”起来。针对过去日常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的状况,现在教师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内容涉及对学生思想品质、学习能力与愿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并在月评价中得到学生、家长、教师的认可之后,即可获得相应标志。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注意及时搜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有关信息,给予评价和反馈。学期终了,学生不但可以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收获,还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了一个动态的了解,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家长主动参与教育管理的主动性,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反思性自我评价、互动式的小组评价,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有的学校还引进了海尔“日清日高”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日清日高评价反馈制度”,不断激励学生超越自我,使全新的评价理念不单单走进了学校,也走进了家庭与社会。

方法多样化,让评价“实”起来。对于学生日常表现,有的学校采用“润物无声的体态评价”“富有情趣的标志性评价”“言简意赅的便条评价”“赋有理性的课堂观察评价”等评价手段。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用朋友的口吻、赏识的眼光和商讨的语言,把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运用口头即时评价给予反馈,如,“课堂上老师经常看到你创新思维的火化,真让老师高兴!”“合作学习中,你总是有独特的见解,若能再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你会更棒”。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四、对评价的感受认识

烹饪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是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发展的重要政策与制度保障。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要以“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全面关心学生的发展进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我们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施评价。评价的重心要指向学生的发展过程,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间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

2.发展性原则:充分尊重人的发展性与特殊性需要,注重评价的内容多元、方法多样。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参与性原则:评价是充满意义和有价值的活动,活动中主体的参与和互动,使人的情感、动机、体验交互作用。要加强学生之间、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对话

与交流,增进理解与沟通,营造良好氛围,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民主、平等、理解、合作的学校文化的建立。

4.可操作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围绕评价目的,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具体情况,建立简便易行、利于操作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努力实现评价作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给评价本身及参与者带来独特的变化和优势,扩展了评价者角色,改变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提高评价的质量,促进了评价结果的使用。作为评价协调者、指导者、促进者、信息使用者,应给每一个学生闪光的机会,使学生在诚实、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乐于接受评价,乐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获得快乐、自信、成功,并在其中健康成长。

第5篇: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调查报告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严培

班级:B机电092学号:0910106227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所包含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介绍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包括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和意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有目标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以及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专业素质;基本素质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范围涉及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国防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机械制造行业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制造类专业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否。因此在短时期内,加快机械制造行业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成为目前机械行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更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专业带来了新的革命,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成为制约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一大阻力。在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要振兴我国的机械行业,就必须加速科学技术的改革进程。要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形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因此专业素质是机电一体化主业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而“基本素质”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涵盖范围广泛,从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到性格、毅力、智商、情商等许多方面。

1.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主要是指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注意知识的更新.有计划、有目标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逐渐得到提高,尽快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所应具有的有关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知识包括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和意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1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必须对机电一体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发展情况。了解从19世纪电的发现开始,到机械与电气的结合;进入20世纪控制理论的发展为机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为机械系统的复杂控制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了解人类历史上对机械技术的信息处理自动化的不停的探索的过程,了解从机械式的计算机、卡片机、密码机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了解。了解机械系统控制手段从凸轮控制到穿孔卡片控制,又从穿孔卡片控制到继电气控制,再从继电器控制到计算机控制,这一控制功能从简单到复杂而功能变化则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1.2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

1机械技术和制造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被引入机械行业机械技术面临着挑战和变革。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机械部分既是系统控制的对象,也是实现系统行为的执行装置。因此,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重量、体积、动态性能、耐用性等诸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了解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相适应,知道综合利用其他高新技术实现机械结构、材料、性能上的变革,满足减少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性能的要求。知道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使得整个系统结构呈现出宏观简单、微观复杂、精度要求提高的特点。

2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与纯机械系统差别很大。掌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利用微处理器处理信息,是如何方便高效地实现在传统的机械中是很难实现的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知道微处理器除了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的特点,为控制系统的嵌入式发展提供了方便,使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更加紧凑。

3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为了能够可靠实现系统功能,通常用到较多的传感器来检测自身工作状况和外部的工作环境,如位移、速度、压力、流量、方位等。目前传感器正向着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能更好的与机械结构、动力结构集成在一起,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了解微型化使传感器的体积越来越小,很容易与机械机构和动力系统集成在一起,形成嵌入式设计结构,从而减小整个系统的体积。集成化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于一体从而提高信号处理性能,降低成本。智能化传感器具有对自身工况进行诊断的功能和自动识别信号量程的功能,保证了传感器工作更可靠检测结果更准确。了解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以及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在系统中的作用。

4软件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主要在软件的控制下实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已经变成软件功能设计为主,机械设计为辅的一种过程,是典型的软件密集型产品。系统中的人机界面、动力模块的伺服控制、动力模块间的协调控制、系统功能的决策控制等、都需要用微控制器中的软件来实现,甚至某些硬件模块也需要用硬件描述语言等软件工具来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所要求的软件的特点和机电一体化系统软件开发中普遍采用实时操作的实用性。

5通信技术

由于在功能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不但有着多个动力驱动单元,而且还有众多的传感器,因而信息处理系统需要同时与众多的传感器和驱动器通信,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了解信息处理系统、动力驱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三者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有效的通信机制——现场总线技术。了解现场总线技术的本质即一种串行总线,以及它在系统中将所有信息用一条总线串联起来利用高速串行通信实现对系统实时监测和控制的作用。

6驱动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电力驱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了解掌握专门发展出用于功率驱动的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了解电力电子元件可通过较大电流,能承受较高电压可直接用于电机和功率电磁铁的控制的特征。了解功率元件的驱动保护技术。以及了解电力电子技术将进一步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7自动控制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的功能,如何利用系统所获得的信息实现系统的控制目标,需要借助自动控制技术。一般而言,被控制对象的固有特征与主观上要求达到的控制目的是矛盾的,自动控制理论为如何解决此类矛盾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自动控制理论注意系统动态性能的研究和优化,在此理论指导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将更多地涉及动态因素,因而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动态性能上将有更出色的表现。由于控制对象种类繁多,因此控制技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例如定值控制、随动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学习控制等。

8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就是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多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总体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概念单元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二次分解,生成功能更为单一和具有的子功能和单元。系统中一个核心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优化机电一体化系统内部结构和相互衔接关系,合理把握系统内部各单元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成整体优势,往往可以使用相对廉价的部件组成高性能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正是得益于机电融合的优势,才取得今日的成功。“综合就是创新”是系统论中另一重要的学术思想,机电一体化系统往往需要通过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来实现传统机电系统无法实现的目标,激光打印机、静电复印机、数字照相机等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无一不是多学科技术综合而创造出的新产品。系统技术中,接口技术是一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个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接口技术的包括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等。电气接口是实现系统间电信号的连接;机械接口则完成机械与机械部分之间,机械与电气装置之间的连接;人机接口提供了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

1.3机电一体化的应用

了解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比如汽车这一机械工业的传统产品,其燃料使用方面运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动机控制系统,使得汽车的性能大大提高。以及电子控制化油器、发动机IC调节器,发动机旋转检测装置,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等一系列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以及机电一体化所促进的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如各类机器人的应用。深入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生物医学、仪表、轻工、电力、通信、纺织、化工、冶金、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1.4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和意义

1机电一体化的作用

了解产品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产生的作用:使产品具有原来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增强产品的柔性;改善操作性能;容易满足多样性的要求;扩大设计的灵活性;改善生产的工艺性;使产品的体积小质

量轻;减少产品的零部件数量;提高可靠性;提高品质;节能省力;降低成本。此外,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经计算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机构。通过适当的软件控制,无论如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实现。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大的作用是:扩展新功能;柔性增强柔性。

2机电一体化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机械系统的影响。掌握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功能的影响,了解每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多样化功能;掌握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性能方面的影响,了解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化和分散化给机械系统所带来的优秀性能;掌握机电一体化 对机械系统操作性的影响,包括简易性和方便性等;以及对机械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就要不停的新的知识,研究机电一体化在各领域的创新,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对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认识:

智能化: 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了解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重点掌握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的重要应用。 “智能化”要了解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了解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各个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因为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对网络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微型化: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了解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比拟的优势。研究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微机械技术,因为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所以要了解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绿色化:因为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系统化:了解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2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主要有十个方面:身体素质即加强体质和健康(主要指生理)方面的素质; 心理素质即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拓展训练以提高心理素质,可提高心理素质以及团队信任关系; 政治素质即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即嘉庆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道德素质即加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科技文化素质即指扩展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方面的素质,审美素质:指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方面的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交适应是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职业素质的另一核心之一,侧面反应个人能力;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学习和创新是个人价值的另一种形式,能体现个人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企业的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讲,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内容和形式涉及方方面面,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就绝大多数情况来说,要加强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训练。以及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更是亟需加强和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提倡个性化、差异性发展,个性在人的素质构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核心是思想的独立性,独立的思考,不盲从,不轻信。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注重个性化培养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日新月异的今天,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日)武藤一夫,机电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7

[3](美)罗伯特H.华夏普,机电一体化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郑堤,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 吴晓苏,机电一体化设计与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 邱士安,机电一体化技术,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 于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及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8] 曾亿山,刘征宇,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9] 张训文,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0] 姚伯威,吕强,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1] 周祖德,陈幼平,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2] 梁志彪,机电一体化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3] 秦斌,轻松学机电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9

[14] 杨帮文,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类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15] 徐航,徐九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6] 张燏,机电一体化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7] 邵泽强,机电一体化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8] 孙卫青,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

[19] 禹春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20] 巩明德,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丛书测试系统,化学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1] 吴博,深入浅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丛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2] 李燕明,庄效恒,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3] 肖银奎,执行元件及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4] 刘丽华,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5] 张建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6] 王俊峰,机电一体化检测与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7](日)三浦宏文,机电一体化实用手册,科学出版社,2008

[28] 梁建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9] 计时鸣,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0](日)岩本泽,机电一体化入门,科学出版社,2010

第6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提升方法试题

(六)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科研论文是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之一。√

2.科学研究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从产品到原理的过程,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过程。×

3.科研课题/项目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实践形式,更是科研方法的应有实践范畴,是科研管理的主要抓手。√

4.根据本讲。科研方法注重的是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5.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修改、综合知识的探索行为。√

6.西方的“方法”一词来源于英文。×

7.科研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

8.学术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9.与学术论文相比,学位论文篇幅要短,但就学术性而言,这两类论文并无本质区别。×

10.参考文献的写作体现了科研思维、科研活动的整个脉络,记录了整个科研过程。√

11.参考数据库,指包含各种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原始领域和属性的数据库。√

12.发表研究成果是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3.参考数据库,指包含某种特定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原始领域和属性的数据库。×

14.不能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了解相关记录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

15.SCI的文章不能以新闻的形式出现。√

16.阅读SCI、SSCI收录的科学新闻能够帮助科学工作者更好的了解研究热点。√

17.沟通就是发现共识、发展共识、传播共识的行为和过程。√

18.协调是一个整体概念,协调是一个动态概念,协调是一个“存异求同”的过程。√

19.口若悬河就是沟通能力强。×

20.不说话也可以进行沟通。√

21.沟通就是一对一的谈话。×

2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起点的攀登,跨越式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捕捉前沿信息。√

23.我们的管理沟通更多的都是在横向之间进行,纵向之间的沟通整体薄弱×

24.由于管理类培训的欠缺,我们有很多领导干部短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25.所谓认理模式的沟通,就是依靠着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实施管理沟通。×

26.沟通的积极主动原则主要讲管理沟通必须体现时效性。×

27.高智慧的领导干部是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三思而后说。

28.沟通与协调相较,协调更为重要。×

29.本讲认为,多听少说,听到的话应该是说出去的话的两倍。√

30.语言沟通中要练习使用人体六腔:腹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脑腔,做到圆润有力。√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31.两大科研方法中的假设演绎法以(B )为代表。

A.达尔文的《进化论》B.笛卡尔的《论方法》

C.马克思的《资本论》D.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

32.掌握(A)技能可以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A.论文写作B.科研实践C.总结经验D.理论修养

33.科学方法一般指从(D )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

A.科学B.实践C.社会D.哲学

34.统计方法是运用(C )原理,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方法。

A.科学B.建筑学C.统计学D.仿生学

35.(B)是通过查阅相关的纸质或电子文献资料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行业内部资料或信息等。

A.直接材料B.间接材料C.加工整理的材料D.实验材料

36.(A )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件和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A.论文B.科技C.文字D.技术

37.(A )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刊物、会议文集上发表或向科技部门提交的学术性论文。

A.学术论文B.技术论文C.学位论文D.其他论文

38.H指数不仅可以评估研究人员过去的学术水平,还可以(A )。

A.预测未来的学术成就B.未来发表的数量

C.未来发表的领域D.未来会比过去发表的更多

39.突发性灾害多以新闻的形式被SCI收录,原因是(D )。

A.只能以新闻的形式B.以新闻形式写起来没难度

C.影响被引用的次数D.交流快捷

40.关于参考文献说法正确的是(D)。

A.越查越新B.越查越深C.越查越多D.越查越旧

41.同时被多篇文章所引的论文被称为(C)。

A.母论文B.子论文C.核心论文D.中心论文

42.如何了解相关的科学研究是如何跨学科进行发展和应用的?(D )

A.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分析B.按照作者进行分析

C.按照来源刊进行分析D.按照机构名称进行分析

43.沟通的方式有(D )。

A.语言B.文字C.图像D.以上选项都有

44.下列关于沟通和协调关系错误的是(C)。

A.沟通是协调的手段B.相辅相承C.沟通是协调的目的D.协调是沟通的目的

45.下列关于沟通和协调关系错误的是(C)。

A.沟通是协调的手段B.相辅相承C.沟通是协调的目的D.协调是沟通的目的

46.协调的目的是(A)。

A.平衡关系B.寻求共识C.为了沟通D.两个人之间更好的交流

47.沟通主要包括(D)。

A.心灵的对接B.思想的交汇C.情感的融合D.以上选项都有

48.对于沟通方式的选择正确的是(B)。

A.干部任用电话沟通B.节日问候短信沟通

C.工作洽谈短信沟通D.离职通知短信沟通

49.在策略把握中,与同事沟通重在(C)。

A.倾听B.真诚C.坦诚D.尊重

50.意大利有一个演员在台上用悲痛的声音朗读阿拉伯数字,把台下听众感染得声泪俱下,这体现的是(C )。

A.倾听艺术B.故事艺术C.语言艺术D.文化艺术

三、多项选择(每题3分)

51.以课题立项机构的级别来分,分为(ADE )。

A.国家级B.纵向课题C.横向课题D.省部级E.厅局级

52.科研创新分为(ACD )方面。

A.理论创新B.学术创新C.技术创新D.制度创新E.实验创新

53.科技论文所报道的工程技术应具(BCDE)的特点,对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A.创新性B.科学性C.先进性D.实用性E.科学性

54.围绕某个课题,SCI、SSCI数据库帮助科研人员获得(ABCE )。

A.该课题的重要文献全文B.该领域高影响力的学者信息

C.该领域的期刊、热点课题D.该领域重要的新闻E.试验相关的事实性数据

55.下列属于SCI、SSCI收录新闻文献类型的有(ABCDE )。

A.SASRB.海啸C.汶川地震D.奥运会E.禽流感

56.沟通与协调在领导艺术框架体系中的定位包括(ABCDE)。

A.决策能力B.用人艺术C.开会艺术D.形象设计艺术E.调研艺术

57.沟通就是通过行为等方式进行(ABCE )的交流。

A.思想B.观点C.情感D.技术E.信息

58.沟通与协调在情商指标体系中的定位ABCDE

A.把握自我B.感知他人C.沟通人际D.调适关系E.发现规律

59.下列属于沟通和协调的误区的有(ABCDE)。

A.语言障碍的人不可能有好的沟通B.见面熟的人沟通能力强

C.协调就是让步D.协调就是一打百通E.沟通能力是天生的

60.沟通的一般技巧要注意的是(ABCDE)。

A.戒精神不集中B.戒主体不平等C.戒谈话没兴趣

D.戒完全被对方左右E.戒听不进不同意见

第7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单位名称:职工姓名:

一、填空题(共10分,每题2分)

1. 是人脑特有的产物,是人意识所具有的能动性的体现,是个体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活动。

2. 信心、诚实、希望、乐观、勇气、进去、慷慨、容忍、机智、诚恳等都是正面的,它们统称为的心态,也是正确的心态。

3.造成压力的潜在因素可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4.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鲜事物以及发现新观点的能力,它是一种基于概念及精神上的人类精神现象。

5. 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案例都在证明,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乃至命运的最决定性因素。

6. 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7.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着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8.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成果需要个人知识管理,个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保持。 9. 是指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交集在一起共同工作。 10. 管理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式并自我控制的管理态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团队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 ()就是个人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感知。

[A] 消极心态

[B] 自卑感

[C] 自负心理

[D] 缺陷

2. ()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治学成事之道,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A] 智商

[B] 智能

[C] 勤奋

[D] 执着

3. 在当今社会利益关系重组和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成为人际交往的准则。

[A] 诚实和信任

[B] 自信和善良

[C] 责任和荣耀

[D] 关系和地位

4.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压力的漩涡之中,人人感到危机四伏。()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的过程。

[A] 情绪控制

[B] 社会实践

[C] 压力管理

[D] 心理治疗 5.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应付难以相处的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

[A] 灵活

[B] 改变

[C] 理解

[D] 忠于自我

6. 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多事()有问题。遇到困难不是想着激流勇进而是知难而退,他们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欲望,只有消极逃避甚至放弃的想法。

[A] 意识形态[B] 思维方式

[C] 思想陈旧

[D] 心态观念 7. ()是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A]阶层固化

[B]信仰缺失

[C] 贫富不均

[D]经济发展

8. ()源于组织管理,它是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和质化的知识体系,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体系中,形成永不间断的个人知识到组织智慧的循环。

[A] 终身学习

[B] 知识管理

[C] 时间管理

[D] 信息管理

9. 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A] 客观事物

[B] 主观思想

[C] 创新思维

[D] 知识结构

10. 执行力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执行力就是(),“说”和“做”、“知”与“行”的一致。

[A] 知行合一

[B] 身体力行

[C] 言行一致

[D] 具体实施

三、多项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选答案中有错误选项,该题得零分,但是不倒扣分;如果答案中没有错误选项,但正确选项未全数选出,则选择的每个选项得1分) 1. 领导力是支撑领导行为的各种领导能力的总称,中国科学院课题组经过攻关,基于领导过程构建了领导力五力模型,主要包括()。

[A] 前瞻力

[B] 决断力

[C] 控制力

[D] 影响力[E] 感召力 2. 领导的控制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

[A] 奖励制度

[B] 组织成员

[C] 组织活动

[D] 组织战略[E] 竞争机制

3.古往今来,恶化的人际管理各有各的不同,但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却需要普遍遵守以下原则()。

[A] 诚信原则

[B] 尊重他人 [C] 关心他人 [D] 进行自身反省[E] 宽以待人

4. 自古以来,关于珍惜时间的交到汗牛充栋,现代人更把时间视为生命,学会时间管理无论是对于在工作中致胜相对重要,还有利于平衡好工作与生活。著名的时间管理方法包括()。

[A] ABC时间管理法则

[B] 二八法则 [C] 四象限法则 [D] 委派与授权法则[E] 逆势操作法则

5. 自我控制是有控制和弹性两个维度构成。控制指的是()表达的阙限。 [A] 个体认知

[B] 身体素质

[C] 情绪冲动

[D]动机和行为[E] 人格品质

6. 意大利著名组织家安东尼曾在接受美国《时代》采访时说:“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成功者。学多人——从我还是一个孩子,直到现在——他们都比我聪明,更有才华。我唯一比他们强的只不过是我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罢了。我很冷静,从不为那些情绪化的事情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工作生活中,调节情绪的方法有()。

[A] 保持心境平和

[B] 食物调节法

[C] 适当的认同他人

[D] 药物调节法[E]情绪互感调节法

7.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通往成功的重要内因,良好的品质是塑造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最本质基础,它包括() [A] 勤奋

[B] 真诚[C] 善良

[D] 诚信[E]宽容

[F ]感恩

8. 良好的情绪管理既能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能使个体维持和促进情绪的适应性,是社会胜任能力和心理健康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A] 转移消极情绪

[B] 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

[C] 找出引发情绪变化的原因 [D] 寻找有效处理情绪的方法

9. 富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容易取得成功,专业技术人员在富有创造力的同时还需要拥有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个性。下列选项不属于通过发展个性提高创造力的有(): [A] 激发求知欲

[B] 按照经验办事[C] 使用灵感思考

[D] 遵照书本知识[E]重视思维成长

10.意志与一个人能否成人成才具有极端密切的联系,()是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基本要素。 [A] 沟通 [B] 独立[C] 善良

[D] 坚韧[E]果断

四、简答题(共30分)

结合自身的工作,谈谈如何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

第8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提升方法试题五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学习科研方法是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不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2.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科研论文是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之一。√

3.科学研究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从产品到原理的过程,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过程。√

4.根据本讲。科研方法注重的是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5.论文是知识、技术、思想等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的唯一载体。×

6.西方的“方法”一词来源于英文。×

7.统计推论目的是对整理出的数据进行加工概括,从多种角度显现大量资料所包含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8.科研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呈现出一个创新体系。√

9.论文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件和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10.学术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11.与学术论文相比,学位论文篇幅要短,但就学术性而言,这两类论文并无本质区别。×

12.论文是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

13.参考数据库,指包含各种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原始领域和属性的数据库。√

14.发表研究成果是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5.参考数据库,指包含某种特定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原始领域和属性的数据库。×

16.Web of Science独特的引文检索可以将一篇文献做为检索字段进行检索。×

17.SCI收录的社会科学期刊,不能同时收录已被SCI所收录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

18.阅读SCI、SSCI收录的科学新闻能够帮助科学工作者更好的了解研究热点。√

19.沟通是无处不在的,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本讲认为,一般而言一个人不能对多个人沟通。×

20.沟通是指通过一系列方式进行的交流,以期达成共识、形成不同的活动。×

21.根据本讲,一定意义上讲,沟通和管理没有很大的关系。×

22.协调是一个整体概念,协调是一个动态概念,协调是一个“存异求同”的过程。

23.口若悬河就是沟通能力强。×

24.我们的管理沟通更多的都是在横向之间进行,纵向之间的沟通整体薄弱×

25.现如今单位沟通平台都是有限的,仅仅局限于领导上的个别谈话,缺乏充分的民主和广阔的沟通交流平台。√

26.由于管理类培训的欠缺,我们有很多领导干部短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27.所谓认理模式的沟通,就是依靠着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实施管理沟通。×

28.沟通,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和向心力,对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是一个重要的法宝。√

29.沟通的积极主动原则主要讲管理沟通必须体现时效性。×

30.本讲认为,多听少说,听到的话应该是说出去的话的两倍。√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31.以下不属于社会科学的是(C )

A.政治学B.经济学C.医药学D.法学

32.两大科研方法中的假设演绎法以(B)为代表。

A.达尔文的《进化论》B.笛卡尔的《论方法》

C.马克思的《资本论》D.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

33.(C )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开发研究D.综合研究

34.掌握(A)技能可以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A.论文写作B.科研实践C.总结经验D.理论修养

35.(B)是通过查阅相关的纸质或电子文献资料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行业内部资料或信息等。

A.直接材料B.间接材料C.加工整理的材料D.实验材料

36.(A )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件和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A.论文B.科技C.文字D.技术

37.(A )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刊物、会议文集上发表或向科技部门提交的学术性论文。

A.学术论文B.技术论文C.学位论文D.其他论文

38.利用SCISSCI的分析工具强大的分析功能,能够处理(A )条记录。

A.10万B.20万C.30万D.40万

39.下列哪些课题可以在SCISSCI的分析工具中了解到相关信息?(D )

A.发表有关低碳经济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

B.低碳经济论文在哪一年发表的最多

C.低碳经济研究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

D.以上都是

40.H指数不仅可以评估研究人员过去的学术水平,还可以(A)。

A.预测未来的学术成就B.未来发表的数量

C.未来发表的领域D.未来会比过去发表的更多

41.突发性灾害多以新闻的形式被SCI收录,原因是(D )。

A.只能以新闻的形式B.以新闻形式写起来没难度

C.影响被引用的次数D.交流快捷

42.关于参考文献说法正确的是(D)。

A.越查越新B.越查越深C.越查越多D.越查越旧

43.如何了解相关的科学研究是如何跨学科进行发展和应用的?(D )

A.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分析B.按照作者进行分析

C.按照来源刊进行分析D.按照机构名称进行分析

44.专门型的人在未来人才发展趋势中将会走俏,是因为(C)。

A.具有创新精神B.一专多能C.多为专家D.多为技师

45.下列哪些属于沟通协调需要思考的问题的是(D)。

A.沟通与协调有什么区别B.沟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C.上行协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D.以上都是

46.协调的目的是(A)。

A.平衡关系B.寻求共识C.为了沟通D.两个人之间更好的交流

47.我们的管理沟通更多的都是在纵向之间进行,下列哪些属于纵向(D)。

A.单位与单位B.部门与部门C.员工与员工D.以上都是

48.没有问题定期沟通,有了问题及时沟通。这体现的是沟通的(B)原则。

A.积极主动原则B.及时有效原则C.开诚布公原则D.交流充分原则

49.对于沟通方式的选择正确的是(B)。

A.干部任用电话沟通B.节日问候短信沟通

C.工作洽谈短信沟通D.离职通知短信沟通

50.以下语言沟通技巧不正确的是(C)。

A.听说问相结合B.灵活运用不同态度

C.多说少听不问D.善用语速语气音色

三、多项选择(每题3分)

51.为什么专业技术人员要学习科研方法?(ABCDE )

A.科研方法是科研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B.学习科研方法是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C.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不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D.培训和提高科研方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E.国家创新工程和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举措

52.以课题立项机构的级别来分,分为(ADE)。

A.国家级B.纵向课题C.横向课题D.省部级E.厅局级

53.围绕某个课题,SCI、SSCI数据库帮助科研人员获得(ABCE )。

A.该课题的重要文献全文B.该领域高影响力的学者信息

C.该领域的期刊、热点课题D.该领域重要的新闻E.试验相关的事实性数据

54.引文数据库可以为学校的博硕士研究生教学科研做什么服务?(ABCDE)

A.进行论文的开题查新工作、选取论文的研究课题

B.跟踪某研究领域/某课题的最新进展

C.高效率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D.帮助获得作者投稿指南、选择投稿期刊、寻找同行评审,有助于其论文的发表 E.寻求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机会

55.利用科学性新闻做选题,科学家如何占到先机(AB )。

A.作者要快B.编辑要快C.文章要长D.内容要泛E.字体要规范

56.下列属于SCI、SSCI收录新闻文献类型的有(ABCDE)。

A.SASRB.海啸C.汶川地震D.奥运会E.禽流感

57.SSCI收录期刊学科范围涉及(ABCDE)。

A.传播学B.人口统计学C.经济学D.教育学以及特殊教育E.语言学

58.沟通就是通过行为等方式进行(ABCE )的交流。

A.思想B.观点C.情感D.技术E.信息

59.沟通与协调在情商指标体系中的定位ABCDE

A.把握自我B.感知他人C.沟通人际D.调适关系E.发现规律

60.沟通和协调能力,影响和决定着每一个人的(AB )。

A.生活幸福指数B.事业成就程度C.居民消费指数D.教育指数E.以上选项都有

第9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作者:杨 勇

来源:《海峡科学》2008年第02期

[摘要] 笔者在闽江学院数学系进行了有关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进而探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 综合素质

对于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怎样按照本科要求去培养符合新形势下具有开拓精神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我们在闽江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12个班共577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四个调查项目,每个调查项目中又设计若干个调查提纲,每个调查提纲至少有3个以上的选项。通过深入学生中讲解调查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在调查提纲的所有选项中进行无记名选择。1个班作为1个样本,样本的每一个数据则是这个班在这个选项上进行选择的人数的百分数。在数据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认真、细致的讨论,得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结论反映了当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方面的状况。我们通过对这些状况的分析与总结,进而寻求改变现状的策略,从而探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调查对象与方式

2007年3月至2007年4月,我们采取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采访、教师访谈的形式。调查对象为闽江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集体编制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70份,收回问卷538份,问卷有效率94.3%。同时还对本专业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了访谈。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关于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上大学的目的”这一个单项选择的调查项目,选择A(为人民服务)的学生占

15.33%,选择B(光宗耀祖)占3%,选择C(提高自身素质)占30%,选择D(为生活谋出

路)占42.33%,说明当前大学生把上大学的目的归结为提高自己素质,为生活谋出路方面。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比较崇尚个性,张扬自身价值,实现个人追求的实用主义色彩。对待“人生态度”的9个选项的多项选择题,得到A(热爱祖国)、B(讲究诚信)、D(团结友爱)为重要因子,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尚能以热爱祖国为基本态度,大部分的人崇尚以讲究诚信、团结友爱为人生目标,而对爱心、文明礼貌等人生信条反应也相当强烈。此外,却有6.67%的人希望升官发财,35.33%的人希望自由自在。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有喜有忧,值得高度重视。

大学生的本质和主流: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有良好的政治表现,有明确的理想信念与人生奋斗目标,调查党团员所占比例分别为93.27%,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占76.67%。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有理想、有热情、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乐于关心他人,懂得遵纪守法等,这就是当代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本质和主流。

1.2.2 关于专业素质

关于本专业所设课程的评价。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部满意率只有6.33%,部分满意率达到51.33%,不感兴趣或被动学习的人数竟达到37.66%,这里面有课程设置存在不够合理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这种现状,有待改进。

关于还应加强哪些课程的学习,利用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五个选项A、B、

C、D、E有显著差异,说明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加强应用课程、公共课程(外语、计算机)、集中实践课程(数学建模训练、训练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或课程设计)、社会课程(文秘、会计、营销)的学习。学生的这些要求是非常合理的,应予支持。

对于业余爱好与特长的调查结果,9个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B(体育)和C(文娱)有较多的人有爱好和特长,只有少数人在其他七个选项中选择。说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生健康的课余生活相当缺乏。对于社会实践或科研小组的参加情况,只有25。67%的人已经参加,其他的人还处在想参加或正在考虑阶段,甚至还有少数人不想参加。因此,当代大学生进行科研、发明、创新、创业的意识十分薄弱,学术气氛很不浓厚。

学风表现在班级的学习风气、个人学习勤奋、刻苦程度等方面,认为学风很好或较好者总和为64.33%。对考试作弊看法,“认为不好”都在一半以上;认为所在班级平均每次考试作弊在20%以上占20.33%,“曾经作弊”在占10.33%。这些统计数据只能使我们对当前高校的学风喜忧参半,倡导考试中的诚信更是当前高校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2.3 关于能力素质

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情况,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动手能力很强或没有动手能力的人是少数。自认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占全体学生的13.33%,而动手能力不强的

人占全体学生的30.33%,这说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少大学生不会排除计算机所出现的各种故障,也不会使用一些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更不用说安装计算机或修理计算机了。

从对大三年级学生进行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水平考试情况统计中,所得结果为:英语过六级的有2.33%,过四级的有23%。没有通过计算机二级水平考试的达到49.33%;有64.67%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只是会“简单操作”。在当今社会,外语交流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以上统计数据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大学生们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大部分达不到真正要求的标准,也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的需要。

1.2.4 关于身心素质

毕业后能从事哪些工作,61.67%的人首选数学教育,也有33.33%的人能从事其它学科教育、公共课教育、政府公务员和民营企业,值得欣赏的是,有18.67%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农村创业,或到农村当村官以及社区服务,这些思想的新潮流说明当代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本科学生已经转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初步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而我们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否具备多元化的技能。

毕业后有哪些新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差异,17.33%的人表示立即报考研究生,36.67%的学生表示先就业,一面工作一面准备报考研究生。24%的人要发挥个人优势,努力转行,这是可喜的现象。21%的人只图有个就业单位,不敢再思进取,这没有什么奇怪。大部分本科生继续要求上进,不管结果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且为他们报考研究生创造条件。

对待社会竞争的评价,评价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性较大,愿意积极参与的有26%,难以参与,不想参与,不想评论的竟达到74%。这说明当前社会竞争,包括就业竞争的不公开性已经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当前,教育的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价值有所失衡,教育行为有所失范,教育的公理性和就业的公平性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令人关注,使人忧虑。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公平,任其发展将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这种现象,单靠教育部门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靠政府出台政策进行规范,才能解决这个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2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这次现状调查得出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一些基本现状,看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为我们探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深入研究,结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特点,提出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2.1 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样培养”(培养的方式方法),两者结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加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要拓宽基础,淡化专业,重组课程,建立综合性的现代树型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教学计划,努力把当前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的成果落实到新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去。其次要注重数学教学中几个观念的转变。一是从“传授知识”的权威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色的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转变;二是由灌输常见技能向广泛培养基本数学能力转变;三是由强调作为后继课的工具向更加强调它是关系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转变。四是数学教学由强调用纸和笔计算向充分使用计算机转变;五是由把数学看成是某些规则组成的不变的体系向富有生气的、活跃的科学模式转变。第三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主动进取精神和应用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体现其个性特色。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实施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对部分优秀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

2.2 强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构建相应的为其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三项原则,努力办出应用型特色。

2.2.1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因为基础理论过分薄弱,缺少理论支持,则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多开设类似数学建模训练、训练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创新设计或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课程,以掌握相应的新知识,达到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 课程设置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相互渗透。同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与非师范类(金融数学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方向)统一招生,分流培养。例如,

二、

三、四年级设置分流的限选和任选课,即侧重于纯基础方面的课程和侧重于应用性基础方面的课程;一级学科前期加强基础性课程教学,后期主要着眼于人才市场,突出职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在后期分流时,让学生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以实现同一专业中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

2.2.3 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培养。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力求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3 完善教学管理

合理调配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中以创新、开放、人性化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以尊重个体为基本出发点。

2.3.1 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理念,要求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2.3.2 更新教学模式。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新路子,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根据数学与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可采用3+1模式(即在前三年中在校学习基础课、专业课,第四年到社会对口专业单位进行实际训练,并完成学士学位论文的教学模式)或3+0.5+0.5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四年用前半年时间到社会实习锻炼,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后半年回到学校完成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晓菊.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与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2(10)

[2] 吴华等.数学专业师范生素质的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 柏伟等.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6(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