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麻醉医学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随

第一篇:麻醉医学论文

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下对临床麻醉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影响

摘 要:为探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对临床麻醉实习生的影响,我们通过构建岗位胜任力测评指标,对麻醉实习生进行教学改革评价与实习期试行,结果发现实习之前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被认为十分重要,科学发展次之,而对于综合能力如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与管理能力则被认为一般或者视临床实际情况而定。而实习之后发现实习生的各项岗位胜任力均有明显提高,尤其在综合能力方面。因此,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能全面提高实习麻醉医师的岗位能力。

关键词:胜任力;教学改革;临床麻醉;实习医生

麻醉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以及内外妇儿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涉及气管插管、椎管内穿刺、动静脉置管、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而临床麻醉实习在提高医学生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随着全球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要求麻醉医生不仅要具备夯实的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发展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素养,因此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我国确定了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的通用标准模型,由八大核心指标组成,包括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團队合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2]。因此,本文针对胜任力要素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调研南华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临床麻醉实习医生胜任力,对各高校麻醉医学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以及南华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抽调麻醉专业实习生81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习期从2017年12月开始到2018年12月结束。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主要参考《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同时根据临床麻醉实习工作特点进行问卷编写,调查对象均匿名。问卷内容包括:1. 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级;2. 岗位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包括临床基本能力(7项)、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3项)、医患沟通能力(2项)、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1项)、团队合作能力(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项)、信息与管理能力(1项)、学术研究能力及基本职业技能(2项)共19项,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对应4~0分;3. 以胜任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评价:包括提高临床基本能力(7项)、综合能力(3项)、科学发展能力(4项),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分别对应4~0分。

(三)研究方法

对所抽调的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麻醉学生于临床实习开始前(2017年12月)和临床实习结束后(2018年12月)进行教学改革重要性评价及临床岗位胜任力评价。比较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改革对自身胜任力的影响。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1. 对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实验室检查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2.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81份,回收实习前后有效问卷共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1.4%。其中男43人(65%),女23人(35%)。一本麻醉学生39人(59%),三本麻醉学生27人(41%)。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年龄相对集中,平均年龄(22.79±0.52)岁。

(二)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重要性评价

临床麻醉实习开始前为使实习生适应教学改革方案,参照岗位胜任力标准模型的8个要素我们对66名学生进行了测评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对于这19项指标总结,其中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令人惊喜的是大部分实习生认为科学发展能力在教学改革中也很重要,而对于综合能力如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与管理能力则被认为一般或者视临床实际情况而定,一本和三本学生之间以及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三)以临床胜任力为标准的教改自评结果

通过为期一年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我们得出66名临床麻醉实习生的自评结果如表2所示,与实习前相比,经过岗位教学模式改革后临床麻醉实习生的各项岗位胜任力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在临床基本职业技能的胜任力评价中,在遵守医疗安全规范的前提下能够随时参与抢救诊疗的能力最低(1.37±0.23),且经过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改革实习后该项能力(2.27±0.43)仍未达到标准,但一致认为此项技能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在科学发展能力方面,能够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善于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的能力较好,英语科研写作能力较低。综合能力方面,与实习前比较大部分实习生认为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十分重要且该方面也有显著提高,而广泛的人文、法律、科研、心理、医学、科技等丰富的人文知识品位尚有待提高。在临床实习教学改革后,麻醉实习生的各项临床基本技能均显著提高,特别是临床操作能力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硬膜外、下麻醉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素养虽较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以上指标在一本和三本学生之间没有差异。

三、讨论

尽管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采取了大量的医学教育改革,但大部分麻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缺乏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能力,并且在临床实习中缺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全面培养临床麻醉实习生的各种能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模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首选。

(一)注重临床麻醉学生临床技能培养

应安排早期临床实践,在临床理论课结束或期间,安排学生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毕业实习期间,实习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医疗活动,包括患者管理与沟通、相关临床操作、医疗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活动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临床问题,掌握基本的临床能力,达到临床思维科学、技术操作规范、基本功扎实的教学目标[3]。

(二)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以提升學生临床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除TBL教学、CBL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床边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之外,研讨式教学(Seminar)已被证实在麻醉学专业本科实习阶段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是指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个特定专题进行讨论和学习,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4]。可视化技术教学应在麻醉教学中大力开展,不但可以降低实习生操作失误的次数,还可提升实习生的麻醉操作技能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提升实习生病例分析能力[5]。近年来,将人类模拟器放置于真实场景中的模拟教学也在研发改革,通过模拟临床医学等突发不良事件,使被培训者在达到设定技术目标培训的同时,完成团队合作、人员分工与安排等非技术层面的培训,该方法对临床麻醉实习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6]。

(三)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是医学领域发展的原动力,为提高麻醉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首先需要强化理论,开设医学科研方法、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等课程,力求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其次要参与实践,在毕业实习阶段,注重医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学生在毕业前每人应撰写一篇医学研究论文。另外参加课外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主性[7]。

(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建立使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人文、思想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也可设置人文社科类、信息与科学技术类、专业拓展类等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广泛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组织开展“三下乡”、“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人文学术讲坛系列活动,聘请经验丰富的各类教师,从人文、法律、科研、心理、医学、科技等方面开展讲座,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文化品位;组织开展各类问题活动,鼓励参加学生社团,发掘潜能,提升能力[8]。

因此,依照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对临床麻醉实习生进行教学改革,使其具备临床基本能力、掌握运用医学知识等能力的同时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素质以及终生学习等能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麻醉医师。

参考文献:

[1]韩红,孙炳华.提高麻醉专业实习生带教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3):107-108.

[2]卢书明,李春艳,李琦,等.培养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8,39(06):61-63.

[3]梁启胜,尹华崔,陶静,等.麻醉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带教方法思考[J].淮海医药,2014,32(01):93-95.

[4]陈慧,郑雪,张益.Seminar模式在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7):95-96.

[5]阎雪彬,胡中华,欧阳文.麻醉教学使用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08):94-95.

[6]岳红丽,陆瑜,张园,等.模拟演练及真实患者在麻醉科出科考试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8):38-39.

[7]高琴,卫萌,陈蕾.教学改革措施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及对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影响[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02):325-329.

[8]孙艳,孔晓明.在医学教育模式改革背景下谈全科医生规培中岗位胜任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8(07):62-63.

作者:郭东铭 陈熙 谢巍 刘德龙

第二篇:现代医学模式下麻醉护理管理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现代医学模式下麻醉护士在麻醉护理、麻醉药品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而得出结论:做好麻醉护理管理可提高麻醉质量,降低麻醉风险,便于麻醉师全身心投入手术麻醉中,提高手术安全性。

关键词:麻醉护士 麻醉管理 麻醉准备 作用

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麻醉护士是指隶属于护理专业,专门从事麻醉学及其分支学科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是麻醉医师的得力助手,其职责范围是麻醉科护理[1]。我院自2012年1月 -2014年1月,麻醉护士配合麻醉医生开展麻醉操作共20000余例并协助麻醉医生对病人进行术中管理,现将临床麻醉工作的护理管理介绍如下。

1.麻醉护士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伴随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和手术室护士角色的不断完善,麻醉护士这一新型角色应运而生,它是为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工作岗位,在日常的麻醉护理工作中,日益凸显其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的麻醉护理质量不仅关乎着患者的切身体验,更是患者手术安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2.麻醉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1麻醉备用物品管理 麻醉准备间设在层流手术室内,备有麻醉所需各类药品、耗材、物品等,均需麻醉护士按需请领,按有效期顺序摆放,分类放置便于使用。急救抢救药品、物品,按规定数目、种类定位摆放于急救箱内,便于麻醉师急救插管使用,用后及时整理、添充。

2.1.1高价值麻醉物品的管理 设专柜放置,记录基数并每日核对及时补充,以防用后漏记,造成科室经济损失[2]。

2.1.2常用麻醉耗材的管理 以每个手术间为单位,每次手术完毕后及时更换呼吸回路、面罩、钠石灰。每台麻醉机内放入固定数量的牙垫、多功能吸痰管、口咽通气道及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每日手术后及时清点查对、补充。每个手术间的麻醉车内都放入固定数量的心电电极、三通、连接管、麻醉处方、单据等,每日检查、补充。

2.1.3麻醉仪器的维护与管理 麻醉器具按医疗原则,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的,每次手术后更换。一般喉镜、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用后清洗、消毒,并用环氧乙烷消毒备用。喉镜每天检查,如发现接触不良、电源不足等情况,应及时更换,确保麻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1.4麻醉仪器 购置新的麻醉仪器后建立设备档案,认真掌握设备的基本性能和维护方法,熟悉常见故障的处理,保障仪器的正常使用并确保麻醉工作顺利完成。

2.1.5麻醉机和心电监护仪的管理 麻醉护士每日对麻醉机进行保养,检查麻醉机的性能是否正常,清洗呼吸回路及活瓣,补充吸入性麻醉药物的药量,每日手术完毕后更换麻醉机内的钠石灰,保持麻醉机的清洁、干净。如发现故障,应向领导汇报,并报维修,以确保机器运转正常。心电监护仪的各种连线应按规则盘好,并放入吊塔的抽屉内备用,保持干净无血迹,每日下班前检查各手术间内的插头是否拔掉,以防漏电。

2.1.6急救车、急救箱的管理 急救车按规定放入所需急救药物,急救箱内放入各种型号的一次性气管导管、导芯、牙垫、一次性吸痰管、喉罩、一般喉镜和一次性喉镜,每周检查补充。

2.2 麻醉科药品的管理

2.2.1麻醉科护士要熟悉各种药品的药理作用,根据药品性能,按普通常规用药、贵重药品、抢救药品、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这五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药品的有效日期及贮藏方法有序存放,定期整理,做到各类药品定量、定位,使其一目了然。

2.2.2麻醉准备间护士于前一天下午整理每个手术间麻醉常规药品,并根据每台手术的术式、麻醉方法、麻醉医师的习惯准备好第2天相应的手术用药。对于特殊病例,参加麻醉前讨论,根据病情及麻醉医师的要求,准备手术所需贵重药品并做好登记,手术后收回多余药品,与已发的必备药品及麻醉单、收费单一一核对。若发现不符,及时查找原因,做到不浪费、不漏记或多记药品。

2.2.3麻醉药品管理的关键 制订严格的麻醉药品管理制度,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类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的“五专管理”[3]。定期核查药品的有效期,并建立药品有效期登记本。把每种药按各批次的有效期分类登记在册,这样通过对登记本的定期查阅做到心中有数,将有效期接近的药先用,避免药品的积压和浪费。

3.体会

麻醉护理工作是近年来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而建立的一项护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了麻醉护理工作。我国麻醉学界的著名专家也多次呼吁要培养麻醉护士,并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高质量的麻醉离不开麻醉护士的参与,其工作范畴不断扩大,职责不断完善,麻醉护士将成为麻醉科未来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通.试论我国 21 世纪初麻醉护士的培养与使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87-88.

[2]孙志红,张兰凤.麻醉护士在麻醉准备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2016: 119.

[3]李燕玲,沈金秀,范冬莲,等.手术室麻醉药品管理模式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A):61-62.

作者:李永红

第三篇:QIPA医学美容专用经皮快速高效麻醉镇痛纳米乳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和医学诊疗技术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制剂和临床治疗手段开始不断应用于现代医学美容和皮肤抗衰老领域,如早期应用的胶原蛋白注射用于皮肤抗衰老和面部填充,肉毒毒素注射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面部表情肌运动而导致的皱纹,自体血浆或血清注射应用于维护或保持面部皮肤青春活力,针刺传统面部中医穴位用于美容调理,活体毛发移植或种植术,电热烧灼术、刮除术、液氮冷冻术、化学剥皮术、点斑术、磨削术、激光术等分别应用于皮肤美白、祛斑、除痘、嫩肤、抗皱、脱毛、洗眉、瘢痕或疤痕修复及面部扁平疣治疗等,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体文饰或文身术及文眉、文唇、文眼线、以及皮肤创伤修复术等医学美容及医疗美容手段均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皮肤浅表创伤性和浸润性疼痛,有时甚至是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使受术者形成难以控制的恐惧心理、焦虑情绪、抵触情绪和痛觉条件反射;而且,有些美容治疗部位的注射难度较大,麻醉也不十分方便。

为了尽可能减少或减轻这些皮肤美容浅表手术和穿刺等治疗过程中引起的疼痛,以确保医疗美容手术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目前仍在使用皮下局部注射麻醉药物等表皮浸润麻醉的方法进行治疗部位的麻醉镇痛。然而,按照传统的局部注射麻醉药物,不仅注射本身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和心理恐惧感,而且,进行注射麻醉时常常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有些甚至难以配合、影响美容治疗的有序进行,特别是,进行注射麻醉本身属于浸润性医疗行为和临床医疗范畴,一般美容机构不能合法应用,即使有些具有美容美容资格的医疗美容院,在实际进行注射麻醉时,如果麻醉剂种类、剂量、用药途径和操作技术掌握不当或稍有不慎,很容易或有可能引起其它严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研制一种非注射、非浸润性的皮肤表面直接外用的无痛和镇痛制剂,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应用方便、使用快捷;而且,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维持久、安全性好及无毒副作用、并且能确保维持治疗时间的快速无痛经皮外用制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特别是,实现低碳制备、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无痛医疗美容”制剂不仅是爱美人士的美好愿望之一,也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之一,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皮肤外用麻醉制剂及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随着目前国内外整形美容医及学美容上各种穿刺性或针刺治疗、以及问题性皮肤美容治疗(如电烧术、刮除术、磨削、激光、液氮冷冻和化学剥皮术等)等各种浸润性医疗手段引起的皮肤浅表创伤性疼痛问题的日益广泛,为了尽可能减少因整形或医学美容治疗及皮肤浅表手术和穿刺等治疗引起的疼痛,对于表皮麻醉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备受各相关学科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相关成果及制剂也越来越多。目前流行的皮肤表面局部麻醉制剂主要如下几种剂型:

1、恩纳霜(EMLA):是前段时间国际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皮肤外用麻醉制剂,由瑞典AstraZeneca公司研制和生产,以后欧美各国均有生产和应用。恩纳霜(EMLA)实际上就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当时条件下应用效果总体不错,并在国际上迅速流行。恩纳霜主要由两种局麻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经低熔混合为5%霜剂。目前恩纳霜有霜剂和贴片两种剂型,外涂恩纳霜在正常皮肤上麻醉最大深度为5mm,止痛起效时间平均为50min,某些部位甚至超过1h以上,而在粘膜、外生殖器皮肤和患病或破损皮肤上则吸收更快,麻醉时间可缩短为20~40min。但对于具有完整皮肤屏障功能的皮肤麻醉,这种制剂明显存在着起效时间较慢、维持麻醉时间较短,加上属于表面麻醉剂,麻醉的深度有限,因此,通常只能应用于一些小的外科手术麻醉。而对诸如皮肤磨削术、面部整形外科等相对大的手术或疼痛较为明显的手术却难以达止痛效果,且明显存在某些副作用和应用上的局限性。由于恩纳乳膏中含有丙胺卡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使其在外用后引起皮肤发白现象;如果其使用不当,还有可能发生一过性烧灼、红斑、对眼睛刺痛,并可能引起水肿和慢性皮炎及接触性过敏等。而且,恩纳霜的直接毒性还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这对患有过敏性紫癜的人群损害更大。恩纳乳膏中的丙胺卡因在高剂量时还可使血中正铁血蛋白含量增加,直接影响组织的氧合作用,甚至有可能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接触性过敏。因此,对于某些儿童、先天性和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等患者等均不宜应用恩纳霜及其贴剂,这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诸多限制及不利影响,目前临床应用正在不断减少、并呈现逐步退出中国市场的趋势。

2、中药麻醉制剂:中药麻醉制剂中含有细辛、蟾酥、薄荷醇等成分,是一种颇具东方特色的皮肤局部外用麻醉剂。细辛、蟾酥、薄荷醇等成分均为中药制剂并有一定的麻醉和镇痛及镇静作用。特别是细辛(Asarum)挥发油中含丁香油酚甲醚、优藏茴香酮、大黄樟醚、β-蒎烯、细辛醚、细辛酮。另细辛还含Nβ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乙酸乙酯及消旋去甲乌药碱等,具有镇痛、镇静、中枢抑制、局部麻醉等多种药理作用,其麻醉镇痛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素(PGE2)有关。PGE2是一种重要的疼痛介质,PGE2外周致痛作用早已明确。PGE2的疼痛作用主要涉及其中枢机制,即PGE2参与中枢疼痛的调控。有研究表明,细辛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降低脑组织及血清中PGE2的含量,提示细辛的镇痛作用与抑制PGE2合成有一定的关系。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物质和神经递质,在炎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周和中枢的不同水平上参与痛觉的调控。因此,细辛镇痛作用与抑制NO释放、抑制PGE2合成以及清除氧自由基有关。螗酥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活性成分主要是脂蟾毒配基等6种单体化合物,特别是华蟾毒精和脂蟾毒配基有非常显著的镇痛作用。有报道认为,蟾酥内作用较强的局麻成分一脂蟾毒配基类物质(其中,蟾毒灵的表面麻醉效力为可卡因的近90倍)。经临床试验证实,中药麻醉制剂确实具有较好皮肤麻醉和镇痛效果,其皮肤表麻效果与日本的Penles皮肤表皮麻醉贴片基本类似。但细辛和蟾酥均有一定毒性。细辛根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等,而细辛挥发油有致青蛙、小白鼠、家兔等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的毒性,药理研究也证明黄樟醚有使动物呼吸中枢麻痹的作用。螗酥内脂蟾毒配基类物质也有一定毒性,且在其麻醉作用发生前有一定的刺激,可引起组织疼痛反应,而且蟾酥使用不当也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因此,细辛和蟾酥用量均不可太大,可如果它们用量太小,其麻醉效果很差。而且,中药皮肤麻醉制剂应用后有轻度的皮肤刺激性,且皮肤麻醉镇痛效果缓慢、麻醉深度有限、麻醉维持时间不长、很难达到预期的麻醉镇痛效果。

3、丁卡因麻醉乳膏制剂:丁卡因是临床常用的表皮浸润麻醉剂,为此有学者采用5%盐酸丁卡因溶

液配成凝胶后再进行碱化并使用经皮途径进行局部麻醉后实施皮肤科一些小手术,虽有一定的麻醉和镇痛效果,且麻醉起效时间也较快,麻醉起效时间平均31.6±7.9分钟,但麻醉维持时间却较为短暂,而且丁卡因麻醉乳膏制剂中的丁卡因用量需要14%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这可能是乳剂中的油相与角质层竞争结合亲脂性的丁卡因碱基,故要较高浓度才能达到效果。但是,高浓度丁卡因的使用很容易出现副作用及临床并发症、甚至对某些人群可能会危及其生命,如果使用在非完整的皮肤(如皮肤有创面和损伤时),危险性更大。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必须非常慎重和小心,以免出现较大风险。

4、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此乳膏与国外的恩纳霜类似,也主要是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制备而成的皮肤浅表麻醉剂,两者通过阻止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神经细胞,从而产生局部麻醉效应。当用于无破损皮肤或粘膜表面时,可释放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到达皮层和皮下层,两者通过在皮层痛觉感受器和神经末梢处积聚而达到皮层的麻醉作用,以消除受术者疼痛感,且镇痛效果满意,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浅表麻醉剂,临床操作简便,无创伤,受术者易接受,临床易于推广。但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中的麻醉制剂透皮渗透性较差,也同样存在着麻醉起效时间较慢,麻醉作用时间较短,特别是对于完整无破损皮肤,其麻醉镇痛的开始起效时间至少需要6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麻醉效果。

5、利多卡因凝胶与利多卡因压敏胶粘贴片:90年代初期日本研制的10%利多卡因凝胶,采用甘草酸3-O-半邻苯二甲酸二钠盐作为透皮制剂,其效果与恩纳基本相同。该贴剂在120分钟可充分阻断Merkel小体,且没有严重并发症,镇痛效果最佳,另对10%利多卡因压敏粘贴片与日本的利多卡因凝胶在相同剂量下对比,透过皮肤累积量和百分率均显示利多卡因从压敏粘贴片的透皮吸收明显高于凝胶;但压敏粘贴片贴敷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且需要透皮时间较长,从而影响其麻醉镇痛效果,对于一些较长时间的手术也很难维持麻醉效果。

6、L-T乳膏剂:主要由利多卡因和地卡因组成,经过针刺测试,贴敷60分钟镇痛深度为1.5mm,3小时为3mm,无痛率为99%,且操作简单方便,副作用较少,价格便宜,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易为患者所接受,但该乳膏在贴敷过程中少数患者局部皮肤红润和皮肤过敏样症状和反应,且同样存在透皮吸收较差,麻醉反应较慢、起效时间较长、麻醉强度不够等不足之处。

总体上来看,上述麻醉镇痛技术上仍然继续沿用传统临床医疗上的一些麻醉镇痛方法(如皮下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及表皮浸润麻醉)和一些常用剂型皮肤外部涂搽皮肤麻醉剂,包括一些新研制的麻醉喷雾剂、酊剂、乳剂、霜剂、膏剂、凝胶剂等。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解决了注射麻醉的繁琐和疼痛、使用起来也的确简单方便,但这些皮肤外用麻醉剂的镇痛效果却十分有限,特别是麻醉起效时间通常都超过1个小时以上、甚至有些需要90-120分钟才能出现效果,且麻醉强度、深度和麻醉维持时间均非常有限;即使采用一些提高麻醉效果的封包措施,其效果也无显著性差别,因而严重影响了人们使用的信心和耐心。此外,还有一些含有利多卡因、丁卡因等麻醉药物的凝胶、酊剂、霜剂等皮肤局麻外用制剂,也同样存在着起效时间慢(超过60分钟以上),经皮渗透效果不够理想等不足;而其它诸如具有无毒、无副作用和无免疫性等特点的脂质体或者热力学稳定且可生物降解的立方液晶等新型制剂,也因存在诸如热力学不稳定、粒径较大、粒子分散度大、透皮速率不够理想、在液态下易氧化和水解、平衡时间过长等因素而非理想的透皮给药载体。利多卡因虽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但它在应用上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或不足,如日本有公司研制的含有浓度达60%利多卡因外贴皮肤局麻胶虽使用方便,能减轻一些痛苦,但需粘贴2个小时以上才能有明显麻醉效果,且该胶带在不同室温或不同皮肤温度时效果有一定差别,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使用效果也有差异,有些医学美容手术不方便应用,加上60%的利多卡因浓度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探索新的高效麻醉功效成分进行科学组合、并寻找新型高效载体系统共济协同、联合增效,以期达到更加适用医学美容领域的理想麻醉镇痛效果。

二、新型高效低碳经皮药物传递系统——纳米乳载体相关特性

纳米乳(Nanoemulsion,NE)是一种新型高效药物被动靶向经皮传递载体系统(TDDS),最早Attwood等人将其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研究,自Bhargava等人发表有关纳米乳可作为高效经皮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综述发表之后,基于纳米乳药物载体的系列和系统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令人兴奋和鼓舞的是,在对纳米乳作为高效促透皮渗透及传递给药系统的近期研究分析中发现,纳米乳确已显示出可喜的应用苗头和实用价值,尤其是由于纳米乳本身组成成份、室温制备无需加热耗能的低碳技术、特殊分子结构和纳米级粒径以及快速透皮吸收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效应等,使之成为当今新型制剂研究与应用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

纳米乳作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按一定比例,并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粒径10-100nm、并具有明显淡蓝色乳光的分散体系。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包油型纳米乳液(O/W)、油包水型纳米乳液(W/O)以及双连续型纳米乳液,它的组成成份主要包括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纳米乳最重要的特点主要包括:(1)为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属热力学稳定系统;(2)制备工艺简单,无需加温加热和提供能量,制备过程也不需特殊设备即可可自发形成稳定体系,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技术;(3)纳米乳粒径微小(一般仅为10~100nm)、分散性好、流动性好、均匀细腻、外观漂亮;(4)具有一定的缓释、控释和靶向作用;(5)许多生物制剂,诸如细胞因子、蛋白质、活性肽、生物酶类药物等制成纳米乳制剂可形成对药物的有效保护作用,使其功效成分的降解或失活相对降低、有效期得以延长;(6)空白纳米乳本身还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特别是对皮肤表面感染的金葡菌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具有

一定的杀灭作用;(7)纳米乳可在皮肤表面形成药物贮库效应,使功效成分逐步释放和缓慢释放以及控制释放,从而可同时达到近期疗效和远期效果的目的;(8)由于纳米乳粒径微小可在皮肤表面形成高效渗透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效果,不仅使功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而且可快速发挥生物学效应,使其作用效果增速;(9)除此之外,纳米乳药物载体还有一个较其它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增溶、扩容和速溶功效成分。研究发现,不管是水溶性的功效成分、还是油溶性的功效

成分,在纳米乳液中都可以达到很大的增溶、扩容和速溶,而功效成分在纳米乳中的增溶、扩容和速溶,能使功效成分在纳米乳小液滴内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这对于功效成分快速通过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的界面膜,从而达到有效释放和靶向作用意义重大;此外,功效成分的最大增溶可在水包油型纳米乳液的小液滴中,避免了与连续相的接触,可以保护易水解的功效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在到达作用部位之前不被体液分解或降解及失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纳米乳的透皮吸收作用及其功效成分的渗透效率,是它备受关注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要基础和作用机制。近年来,通过差示热扫描(DSC)、透射电镜(T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先进的仪器和实验手段,对纳米乳高效透皮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部分研究。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乳实现高效促透皮渗透吸收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经毛囊吸收等途径有效克服角质层对药物的屏障作用,从而将药物送入真皮内;(2)纳米乳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对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均能产生显著的增溶效应,从而形成药物过饱和系统,大大增加皮肤内外药物的浓度梯度,从而提高药物的透过量;(3)纳米乳中的某些成份既能作为油相,又能作为透皮渗透促进剂,通过改变角质层的结构从而促进透皮吸收,大大促进麻醉镇痛功效成分制剂的透皮效率,而且纳米乳中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成份也能影响皮肤角质层屏障从而增加药物的渗透;(4)纳米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水合作用扩大角质细胞间的连接从而产生一个透皮渗透的快速通道,并且,也可以使真皮中的胶原纤维束在一定程度上松解;(5)除此之外,纳米乳制剂还可作用于皮肤组织及其细胞之间的连接,如使表皮层的棘细胞连接疏松,细胞之间的间距扩大。因此,纳米乳似能携带其功效成分穿透表皮角质层屏障,最大限度而又迅速地渗透至皮肤表皮层、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之中而发挥应用的生物学效应和生理学功能。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纳米乳载体制剂与目前常用的皮肤外用制剂(如水剂、乳剂、凝胶、霜剂、膏剂、贴剂等)相比,具有更好的感官性、稳定性、透皮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特别是纳米乳制剂促透皮渗透时间明显缩短,经皮吸收效果更为理想。例如,有人通过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吸收研究发现,相同浓度的环氧合酶抑制剂纳米乳较其霜剂促透皮吸收性提高了至少10倍以上;而且有人通过在大鼠的脚掌皮肤上局麻后进行刺激实验,结果发现纳米乳的局麻起效时间及效果要明显快于凝胶;也有人采用微透析技术对盐酸匹鲁卡因纳米乳及盐酸匹鲁卡因水凝胶在活体大鼠皮肤上透皮研究发现,纳米乳较水凝胶在活体大鼠皮肤吸收系数高出7%,时滞作用却下降10倍,这样,低浓度的盐酸匹鲁卡因即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三、Oipa医学美容专用皮肤外用快速高效麻醉纳米乳研制

纳米乳高效透皮载体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医药学及临床治疗领域的早期研究与应用,为其在整形美容及医学美容和皮肤抗衰老化妆品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并给我们解决目前整形美容及医学美容皮肤表面局部麻醉和镇痛的某些技术缺陷或不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给我们研制医学美容和美容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快速麻醉镇痛皮肤外用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良好的技术支撑。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将高效纳米乳载体与优势互补的麻醉镇痛功效成分有机结合,使得麻醉镇痛功效成分能够快速透过皮肤角质层屏障而发挥麻醉镇痛起效快、维持久、作用强、效果好、毒副少、且能延长美容治疗时间等特点。

为此,我们生物医药和美容抗衰老纳米乳研究团队在研制成功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制剂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半固态纳米乳凝胶。而且,我们根据麻醉功效成分各自的作用特点,分别制备出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分别使用的两种制剂。这两种制剂虽然采用的是同一纳米乳载体,但在麻醉功效成分的组方上整合成几种各具作用特点及优势互补的增效协同复配组方,使其配方中各个成分的各自作用充分发挥,并突出体现组方之间、载体与功效成分之间的共济协同、联合增效作用,使其综合生物学效应更加突出,合理生物利用度更加明显,组方科学依据更加充足,相互之间优势更加明显,近期和远期效果更加显著。再加上纳米乳载体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水合作用和细胞连接松解作用以扩大角质细胞间的连接,同时利用纳米乳载体可以使真皮中的胶原纤维束在一定程度上可逆性的松解,从而产生一个促进麻醉镇痛功效成分透皮渗透的快速通道,使麻醉镇痛纳米乳能快速并且大量穿透角质层屏障,迅速渗透进皮肤真皮组织。而且,设计的经皮局部麻醉功效成分透过皮肤后可在皮肤表皮内形成麻醉功效成分储库和麻醉功效成分的梯度浓度’使麻醉镇痛功效成分在一定时间内逐步、缓慢、恒量控制释放,这既可以减轻局部麻醉镇痛功效成分的一般毒性反应,以降低其副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皮肤麻醉的深度,并使其麻醉持续作用时间大大延长。由于纳米乳使麻醉功效成分更易于渗透,使得总体麻醉作用和镇痛效果得以明显加强。

在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和半固态纳米乳凝胶的制备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到空白纳米乳组方中各个组份及其液相比例,并在原有纳米乳工艺上进行改良。纳米乳载体的形成要求油相分子与界面分子应保持适当联系,原则上油相分子体积越小,溶解力越强。尤其是其中的乳化剂以及助乳化剂成份的选择和确定,它们是纳米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纳米乳的形成、稳定性以及药效发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选用乳化剂时不仅要考虑其使纳米乳稳定的乳化性能,且还要考虑其毒性和皮肤刺激性等。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亲水一亲油(HLB)值,并形成更小纳米乳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值的非离子型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降低乳化剂的相互排斥力和电荷斥力,提高膜的牢固性和柔顺性,减少纳米乳生成时所需的界面弯曲能,使纳米乳更易自发形成和更加稳定。同时,在选定各个液相后,分别用已设定好的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质量比(即Km值),并按照设定标准配制滴定液,将已配制好的滴定液去滴定饱和O相与W相组成的二元液,计算出各相在纳米乳体系中的百分比,然后再通过origin7.0软件绘制纳米乳的伪三元相图、且对纳米乳区域面积相对数值的大小进行计算分析并确定好各相添加量。最后再按照配制纳米乳确定的各相实际比例及添加先后顺序进行纳米乳配制,即可得到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高效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和半固态纳米乳凝胶。

正是由于综合考虑了独特配方的优势和特点,使得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高效快速麻醉纳米乳在皮肤麻醉和镇痛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效果。将它与曾经红极一时、应用最广的表皮局部麻醉剂一恩纳霜类似物相比,其表皮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峰值到达时间至少提前了15~20分钟左右。表皮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峰值到达时间的提前,不仅大大节约了美容治疗时间,而且,使医疗成本和效率均得到了大大提高。由于纳米乳制剂的缓释和控释作用以及被动靶向作用,本发明也使表皮麻醉维持时间得以明显延长,与同浓度的同类麻醉剂的其它不同剂型相比至少延长20分钟左右,其表皮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而且,由于纳米乳制剂所形成的“药物储库”及“浓度梯度”的特点,使其表皮麻醉深度提高,麻醉强度和镇痛作用明显增大。正是纳米乳载体的优化作用,不仅提前了麻醉的起效时间和峰值到达时间,提高了麻醉的效果和镇痛作用,而且,使其麻醉的安全性得以提高,麻醉的副反应明显减少,且麻醉的使用范围也明显扩大。由于采用了皮肤外用麻醉方式,不仅消除了原来需要注射麻醉的痛苦,而且,大大简化了麻醉操作简化,消除了被麻醉者的心理恐惧和疼痛,也使麻醉效率提高,成本明显降低,临床适用性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表皮麻醉纳米乳无需外部做功,工艺简化,进行产业化基本不需要仪器设备和消耗电能,这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且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剂,该成果近日已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授予国家发明专利。

总之,Qipa医学美容专用的经皮高效快速麻醉纳米乳的问世,必将为有创、微创和无创的医疗美容手术提供方便和实用,也为爱美人士减轻或免除相关浸润性美容手术所造成的皮肉痛苦带来希望。我们衷心希望并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不久将来,无论是整形外科美容、问题性皮肤治疗、部分医学美容手术及身体文刺或美容文饰等定会逐步实现“人类无痛美容医疗”的目标,这是所有研究者、医护者和消费者共同期盼、并努力追求的预期目标,也将是现代美容整形及医学美容等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杨永鹏 朱晓亮 董 萍 左夏林 丁 宇 梁 虹 丁克祥

第四篇: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措施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应用临床材料对比法,选取我院 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11 月收治的 120 例临床麻醉患者,按照麻醉环节护理管理方法差异,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执业环境、不良事件、护理效果上,数据对比分别为(4.16±0.73)和(6.89±0.42)、(12.48±4.36)和(22.07±5.29)、(18.26±4.50)和(20.59±4.1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指标,值得在后续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加以推广实施。

【关键词】临床;麻醉;护理管理;措施

临床麻醉工作是保证手术顺利进展的基础,这就要求从事麻醉工作中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能够反映出麻醉科医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正确应对术中突发危机事件,有效提高麻醉科医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2]。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有效可行的护理方略,成为麻醉科医师着重讨论的议题。本次实验中,为分析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效果,特筛查我院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11 月收治的 120 例临床麻醉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细节分析总结如下:

1. 一般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研究资料

应用临床材料对比法,选取我院 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11 月收治的 120 例临床麻醉患者,按照麻醉环节护理管理方法差异,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且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性别比、年龄、平均年龄上结果对比分别为男 20 例 /7 例 :21 例 /6 例、(23-45)岁:(24-44)岁,(33.42±0.58)岁:(33.40±0.60)岁。两小组的一般资料在基本差异上对比相差不大,本次研究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

对照组:患者返回病房时由手术室护士、麻醉师与病房护士交接,了解麻醉种类,妥善安置病人,选择合适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循环系统稳定;体温监测;防止意外损伤;观察排尿状况;及时镇痛。

试验组:成立手术麻醉护理管理小组,通过应用系统化管理工具,实现对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的协同开发,用以实现风险管理与手术麻醉相关的信息;针对患者的手术信息、麻醉信息,患者手术过程中从麻醉机、监护仪上采集到的数据和患者情况等进行风险管理。在围手术期间和麻醉恢复期对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变化进行监测,诊断,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保证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

1.3 观察指标

执业环境、不良事件、护理效果。

1.4 统计处理

应用 SPSS23.0(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23.0 ,社会学统计学程序包 )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 x2检验;计量资料为 ( xs),比较用 t检验,以 P<0.05 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执业环境、不良事件、护理效果上,数据对比分别 为(4.16±0.73)和(6.89±0.42)、(12.48±4.36)和(22.07±5.29)、(18.26±4.50)和(20.59±4.18),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所示:

3. 讨论

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均有一定的风险,麻醉过程中需要通过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风险多是因手术过程中不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导致。麻醉护理风险管理通过规范化使用麻醉药,在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呼吸、循环功能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规避麻醉风险,严于律己,在麻醉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保障手术患者麻醉安全,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等的发生成效突出。

文献资料数据进一步佐证,ASIA 分级 (A 级和 B 级 )、糖尿病、未行饮食护理、备皮至手术时间≥ 6 h、术前留置尿管、接台手术、参与手术人数≥ 8 人、手术室层流级别 ( 万级及以上 ) 及手术时间≥ 3 h 是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SSI 的危险因素。提示对于下颈椎损伤患者,应重视饮食护理, 加强血糖监控,优化手术室管理 [3]。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员预防控制风险意识增强,护理风险降低,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4]。通过在手术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体温流失,对提高手术安全性有重要价值[5]。

综合来讲,临床麻醉环节,可因麻醉药品直接抑制循环系统,对血压、心跳、血液动力學的影响最明显,凡有循环系统急慢性疾病的患者,均为麻醉意外高风险发生的对象。护理风险管理对预见麻醉药品呼吸抑制作用, 提升手术患者的抗风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指标,值得在后续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加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丽 .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7):3106-3109.

[2] 王琼梅,张姣华 . 围术期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 [J]. 药店周刊,2021(12):71.

[3] 李水霞,杨俊松,赵松川,等 . 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切口感染围术期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护理的指导作用 [J]. 中华创伤杂志,2020, 36(9):820-826.

[4] 罗琴 . 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0):111-112.

[5] 陈燕,龚麒苏 . 预防全麻老年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安全管理的临床研究 [J].云南医药,2019,40(6):559-561.

作者:张海平 王玮

第五篇:在《麻醉学》案例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探讨

摘要: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麻醉学对于麻醉学专业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在麻醉学专业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麻醉学教学既有一般临床医学课程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改进麻醉学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提高麻醉学教学质量,这是麻醉学专业临床教学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麻醉学;案例教学;循证医学

一、目前麻醉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麻醉学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是“满堂灌”,以教师教学为绝对中心,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全盘接受,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后果是造成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死记硬背,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以及提问题的机会,导致他们思维僵化并缺乏创新性,完全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产物。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我们在前期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结合案例教学法,结果显示:抽象、枯燥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形象、生动的临床病例、生活常识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显不足。

二、循证医学的概念及优势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于上世纪末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科学,它是指慎重、准确并明智地使用目前所能得到的最佳的研究证据来科学地指导医学实践的方法[1]。它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①找出明确而具体的医学问题;②全面而准确地采集相关证据;③找出目前的最可靠证据;④应用这些证据,指导医学的临床实践;⑥后效评价这些临床循证实践和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在新世纪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让他们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但我国的医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严重限制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2]。循证医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非常强的主观能动性及终生性,它鼓励学习个体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习个体的求知、求真以及创新的意识。因此,专家呼吁医学教育应当尽快引进循证医学新概念[3],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看,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是解决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分析所得的证据并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治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4]。因此,从医学本科生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很有必要。

三、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麻醉学案例教学中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专業五年制教学体制是我国医学本科教育的一般模式,这种教学体制的目的是为临床各学科门类培养合格人才。为了提高我国医疗整体水平,改善医疗质量,就必须从源头抓好医学生的培养。医学高等院校是我国医疗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非常有必要在我国现行的五年制医学教育体制中引入并全程贯穿循证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有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其重要性,开始在医学教育中积极开展循证医学。例如南华大学欧阳新平[5-7]等将循证医学引入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体验和效果;何平平[8,9]等人将循证医学引入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帮助护生快速掌握医学知识的自我更新学习方法及技巧,极大地提高了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及护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景涛[10]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但目前此类课题教育者们涉及的还不够多,也不够深。如何在医学生的某一门专业课程临床实践中形成一套体系构建与发展循证医学,培养循证理念,国内鲜见研究报导。

循证医学理念是以基于问题为始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这种基本思维可以运用在麻醉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先提出临床问题,可以首先激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会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个临床问题,并且积极主动地听课、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围绕本问题进行学习讨论,随后在问题的带领下,经由教师的一步步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结果[5]。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且积极思考,从而改变其以前那种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死记硬背变为巧学,促使知识的掌握既牢固而又灵活,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影响是通过麻醉学教学课堂对临床问题的推导,可以让医学生建立起为问题而求证的基本思维理念,并促使医学生初步掌握自我学习和更新知识的素养和能力。

因此,在《麻醉学》案例教学基础上合理融入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对于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及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麻醉学》教育教学质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树立医学生循证医学理念及思维模式,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及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Saekett DL,Rosenberg WMC,Gray JAM,et al. 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J].BMJ,1996,312(2):71-72.

[2]刘文第.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6):21-22.

[3]周同甫,李幼平,刘鸣,等.医学教育应当尽快引进循证.医学的概念[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2):10-12.

[4]李凡,雷鸣.循证医学与基础医学教育[J].学术探索.2003,1(3):272-274.

[5]欧阳新平,田绍文,胡弼,等.生理学教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68-69.

[6]歐阳新平,何平平,赵国军,等.在生理学信息化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理念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9):15.

[7]欧阳新平,何平平,胡弼,等.多媒体结合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医学教育探索,2010,9(4):563-565.

[8]何平平,吴艳平,欧阳新平,等.交互式培养本科护生循证认知与信息素质的探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85-87.

[9]何平平,欧阳新平,周钰娟,等.帮助在校护生树立循证工作新理念[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91-92.

[10]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0-391.

Key words:Anesthesiology;case teaching;evidence-based medicine

作者:张倩璐 李祥 旷昕 彭良玉 侯子鑫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论文下一篇:汉语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