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护理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应用临床材料对比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20例临床麻醉患者,按照麻醉环节护理管理方法差异,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麻醉科护理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醉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1:

麻醉科护理人员实行轮流组长制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麻醉科护理人员实行轮流组长制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麻醉科9名麻醉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月前麻醉科护理组长由固定2名主管护师所担任并视为对照组;2019年1月后麻醉科护理组长采用每2个月轮换一次的轮流组长制并视为研究组。采用统一格式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表对两组管理体系实施12个月后进行护理管理质量评分,随机抽取接受两组护理干预的患者(各80例)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比较,统计两组为期12个月的护理管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管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麻醉专科护理质量、麻醉科室环境质量、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职业能力)评分各项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96.25%比86.25%,P<0.05);观察组实施护理管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比.8.75%,χ2=5.329,P<0.05;0比7.50%,χ2=4.296,P<0.05)。结论:麻醉科护理人员实行轮流组长制能够显著提高科室的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

[关键词]麻醉科;护理人员;轮流组长制;护理管理质量;影响效果

[

[文献标识码]A.

[

麻醉科是现代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其工作职能和性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尤其对手术患者实施良好的麻醉管理更是成为影响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之一[1]。作为麻醉护士,一方面需要帮助麻醉医师做好麻醉药品、麻醉耗材、仪器设备等的管理,同时还要做好恢复室患者复苏管理工作,为镇痛泵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工作,可见麻醉护士工作复杂繁琐,工作量大。但由于我国医院麻醉护士队伍还不够完善,相关麻醉制度还未成熟,多种因素使得麻醉护士在工作中对职业满意度相对不高。此外,麻醉科与常规科室的护理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相似性,这对麻醉科的护理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麻醉科的护理管理的研究也被广泛关注和重视[2-3]。麻醉科护理人员实施轮流组长制被认为是提升科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4],为进一步验证该制度在麻醉科的具体实施效果,本科室于2019年1月开展了专项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麻醉科9名麻醉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39(31.95±8.48)岁;学历水平为大专6例,本科3例;职称级别为初级6例,中级3例。纳入标准:(1)均为本科室专职麻醉科护理人员且均获得了相关资格证书;(2)麻醉科护理工作年资不低于2年。

排除标准:(1)进修或实习护理人员;(2)非麻醉科专职护理人员。

1.2方法

其中2019年1月前麻醉科护理组长由固定2名主管护师所担任并视为对照组,2名主管护师在护士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日常工作的统筹安排。2019年1月后麻醉科护理组长采用每2个月轮换一次的轮流组长制并视为研究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1)进行轮流组长制度的宣传和解读。研究人员收集近3年内国内外有关于科室护理人员轮流组长制的相关文献报告,并与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和分析,邀请护理部专家共同制定符合本次研究的轮流组长制度的管理细节和规范条例。与参与轮流组长制度的9名护理人员进行共同商讨和民主评议,最终确定具体的内容;并邀请院内外相关护理专家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均能够熟练掌握内容。(2)轮流组长制度的具体分工。本院轮流组长制度是由2名护理人员自由组队,并担任为期2个月的组长。其中1名护理人员第一次作为正组长,主要负责8点至17点的科室护理工作,具体包括科室环境管理日常检查和处理、科室各项安全管理检查和处理、护理管理安全(不良)事件检查和处理、患者麻醉恢复期护理检查和处理、科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急救管理检查和处理、科室设备和急救药物的管理以及其他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岗位的管理检查等。另一名护理人员第一次作为副组长,主要负责17点至次日8点的科室护理管理工作,具体内容除了辅助正组长的工作之外,还主要负责科室护理人员的排班安排、科研课题以及与其他科室的协调工作;次月2名护理人员将正副组长的角色进行互换。正副组长每个月的月末向护士长汇报本月護理工作的总结,对其中的优点、缺点和问题进行称述,并对下个月的工作计划进行汇报。第2个月结束担任组长职务时,除了向护士长汇报工作,还需要向下个月的轮换正副组长进行工作交接,依次循环执行。(3)轮流组长制度的质量循环改进。正副组长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负责对轮流组长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方案,并不断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进问题-实施评价-发现问题”的质量循环改进,促使麻醉科护理人员实行轮流组长制度的不断完善。

1.3评价指标

采用统一格式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表对两组管理体系实施12个月后进行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该评分表为本科室自制,由院护理部进行评判;内容包括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麻醉专科护理质量评分、麻醉科室环境质量评分、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分、麻醉科护理人员职业能力评分共5大项,30个小项目,每个项目为0~3分,得分越高则该项目的质量越高,总分0~90分,得分越高则科室护理质量总体水平越高;该量表经预试验检验,其信效度均超过0.866,符合本研究使用。随机抽取接受两组护理干预的患者(各80例)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比较,满意度调查表同样为本院自制,并在患者安返病房的次日由研究人员到病房中的次日进行1对1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对麻醉科的环境、护理人员的工作、麻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的态度以及整体感受等5方面,共20个小项目,每个项目0~5分,分别代表不满意~满意,总分100分,其中90分以上为满意,80~90分为一般,80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00%;该量表同样经预试验证实其信效度均超过0.844,适合本研究。对两组为期12个月的护理管理过程中护理记录中随机各抽取100份进行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的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3.0版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轮流组长制度前后的科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麻醉专科护理质量评分、麻醉科室环境质量评分、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职业能力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干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随机抽取两组护理干预的患者各80例,共160例的调查问卷,均为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满意57例,一般20例,不满意3例,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25%(77/80),对照组中满意42例,一般27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86.25%(69/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61,P=0.008),见图1。

2.3两组实施护理管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比较

观察组实施护理管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0.00)和护理投诉率(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7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麻醉科的护理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麻醉的效果,对患者和医生而言均具有重要价值。钟宛琪等[5]提出在麻醉护理管理中实施麻醉质量控制小组进行干预来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张海荣等[6]提出在麻醉恢复室中给予患者进行舒适化护理干预。上述护理干预的价值虽然值得肯定,但未考虑到麻醉科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以及对护理管理的质量影响。因而,吴丹等[7]提出应当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分层次管理。本研究通过参考相关文献以及结合本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后认为,虽然现代护理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护理[8],但对于特殊科室如麻醉科,其护理管理质量的最终制定和执行仍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所决定,因此本研究针对麻醉科护理人员如何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所开展的研究具有针对性、参考性。

本科室将常规的固定护理组长更换为轮流组长制,结果显示科室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麻醉专科护理质量评分、麻醉科室环境质量评分、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分、麻醉科护理人员职业能力评分均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分析认为[9-10]:传统固定组长虽然可以通过选拔年资和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组长来带领整个科室进行工作的安排和执行,但弊端在于强调级别差异,不利于树立科室其他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本研究通过开展轮流组长制后,所有护理人员均能够体会到组长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既能够促进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又能够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加深组员之间的友谊和理解,激发学习积极性,确保了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护理管理中间环节减少,管理半径缩短,加快了信息沟通和传递速度,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具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护理[11-12]。此外麻醉护士轮流担任组长,在月底进行总结讲评,这要求麻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必须随时进行观察与思考,总结工作经验及发现潜在问题,能够快速的培养麻醉护士自主性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会更加优质的管理方式与技巧,提高麻醉护士解决问题能力。这与崔晓花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实行轮流组长制后,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麻醉专科护理质量评分、麻醉科室环境质量评分、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职业能力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25%,同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投诉率由8.75%和7.50%均降低为0,充分证实了麻醉科护理人员实行轮流组长制的优势所在,通过轮流组长制,让每个麻醉护士均能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不同护士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护理技能与护理知识;每位麻醉护士都能够有机会成为管理者,并且从管理者角度看待麻醉护理工作,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改正不良工作态度;同时,不同麻醉护士能够协调合作,增强务实工作作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身心舒适度,有效降低患者不满投诉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麻醉科护理人员实行轮流组长制能够显著提高科室的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关丽娜,王莹,侯程程,等.质量控制模式在麻醉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8,2(4):204-207.

[2]丁红,肖攀,姜玉梅,等.广东省三级医院麻醉科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8,38(5):516-520.

[3]陈庆红,赵征华,胡少飛,等.湖北省二级及以上医院麻醉护理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8,33(8):33-35.

[4]王红艳,贺茹依,陈冯琳.医护协同护理管理在麻醉苏醒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3):74-76.

[5]钟宛琪,支慧,毕德琼.麻醉质量控制小组干预在麻醉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0):51-53.

[6]张海荣.舒适化护理干预在麻醉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8):120-122.

[7]吴丹,官丽霞.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旬刊,2019,26(3):178-179.

[8]于建海,何绮月,卢光奎,等.四级质量控制管理在麻醉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2):115-117,138.

[9]余遥,李文奇,赵体玉.麻醉科护理绩效分配方案的构建及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9,34(8):54-57.

[10]吴怡霖,徐海英,王志萍,等.我国麻醉护理单元设置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36):4362-4365.

[11]唐文琴,田莉.参与式分层管理模式在麻醉复苏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4):159-160.

[12]肖琳,黄莉,刘珍.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20,41(2):498-499.

[13]崔晓花,杨娟,陈晨.轮流组长制在麻醉护士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4):292-293.

(收稿日期:2021-05-21)

作者:陆曾丽

麻醉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2:

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措施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应用临床材料对比法,选取我院 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11 月收治的 120 例临床麻醉患者,按照麻醉环节护理管理方法差异,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执业环境、不良事件、护理效果上,数据对比分别为(4.16±0.73)和(6.89±0.42)、(12.48±4.36)和(22.07±5.29)、(18.26±4.50)和(20.59±4.1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指标,值得在后续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加以推广实施。

【关键词】临床;麻醉;护理管理;措施

临床麻醉工作是保证手术顺利进展的基础,这就要求从事麻醉工作中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能够反映出麻醉科医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正确应对术中突发危机事件,有效提高麻醉科医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2]。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有效可行的护理方略,成为麻醉科医师着重讨论的议题。本次实验中,为分析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效果,特筛查我院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11 月收治的 120 例临床麻醉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细节分析总结如下:

1. 一般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研究资料

应用临床材料对比法,选取我院 2020 年 11 月 ---2021 年 11 月收治的 120 例临床麻醉患者,按照麻醉环节护理管理方法差异,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且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性别比、年龄、平均年龄上结果对比分别为男 20 例 /7 例 :21 例 /6 例、(23-45)岁:(24-44)岁,(33.42±0.58)岁:(33.40±0.60)岁。两小组的一般资料在基本差异上对比相差不大,本次研究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

对照组:患者返回病房时由手术室护士、麻醉师与病房护士交接,了解麻醉种类,妥善安置病人,选择合适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循环系统稳定;体温监测;防止意外损伤;观察排尿状况;及时镇痛。

试验组:成立手术麻醉护理管理小组,通过应用系统化管理工具,实现对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的协同开发,用以实现风险管理与手术麻醉相关的信息;针对患者的手术信息、麻醉信息,患者手术过程中从麻醉机、监护仪上采集到的数据和患者情况等进行风险管理。在围手术期间和麻醉恢复期对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变化进行监测,诊断,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保证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

1.3 观察指标

执业环境、不良事件、护理效果。

1.4 统计处理

应用 SPSS23.0(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23.0 ,社会学统计学程序包 )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 x2检验;计量资料为 ( xs),比较用 t检验,以 P<0.05 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执业环境、不良事件、护理效果上,数据对比分别 为(4.16±0.73)和(6.89±0.42)、(12.48±4.36)和(22.07±5.29)、(18.26±4.50)和(20.59±4.18),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所示:

3. 讨论

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均有一定的风险,麻醉过程中需要通过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风险多是因手术过程中不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导致。麻醉护理风险管理通过规范化使用麻醉药,在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呼吸、循环功能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规避麻醉风险,严于律己,在麻醉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保障手术患者麻醉安全,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等的发生成效突出。

文献资料数据进一步佐证,ASIA 分级 (A 级和 B 级 )、糖尿病、未行饮食护理、备皮至手术时间≥ 6 h、术前留置尿管、接台手术、参与手术人数≥ 8 人、手术室层流级别 ( 万级及以上 ) 及手术时间≥ 3 h 是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SSI 的危险因素。提示对于下颈椎损伤患者,应重视饮食护理, 加强血糖监控,优化手术室管理 [3]。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护理人员预防控制风险意识增强,护理风险降低,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4]。通过在手术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体温流失,对提高手术安全性有重要价值[5]。

综合来讲,临床麻醉环节,可因麻醉药品直接抑制循环系统,对血压、心跳、血液动力學的影响最明显,凡有循环系统急慢性疾病的患者,均为麻醉意外高风险发生的对象。护理风险管理对预见麻醉药品呼吸抑制作用, 提升手术患者的抗风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麻醉患者的麻醉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指标,值得在后续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加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丽 . 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7):3106-3109.

[2] 王琼梅,张姣华 . 围术期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 [J]. 药店周刊,2021(12):71.

[3] 李水霞,杨俊松,赵松川,等 . 下颈椎损伤前路手术切口感染围术期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护理的指导作用 [J]. 中华创伤杂志,2020, 36(9):820-826.

[4] 罗琴 . 麻醉恢复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0):111-112.

[5] 陈燕,龚麒苏 . 预防全麻老年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安全管理的临床研究 [J].云南医药,2019,40(6):559-561.

作者:张海平 王玮

麻醉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3:

以多学科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股沟疝手术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以多学科团队合作(MDT)为基础的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84例行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围术期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術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并记录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与术后1 d和3 d时疼痛程度[数字疼痛评分(NRS)]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或0.01)。术后1 d,观察组NR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01);术后3 d,两组NRS评分均较术前1 d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应用于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围术期,可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机体功能恢复时间,且利于缓解术后疼痛,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腹股沟疝;快速康复外科;多学科;团队合作;术后康复

【Key words】inguinal hernia;FTS;multidisciplinary;teamwork;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快速康复外科(FTS)是通过给予患者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手术应激反应,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目的的新型医疗理念[1]。多学科团队合作(MDT)是集合多学科专家意见,对患者围术期的医护服务进行一系列优化及整合的重要医疗模式[2]。为探讨以MDT为基础的FTS理念在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184例行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184例于我院行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男87例,女5例,平均年龄(54.69±5.17)岁,腹股沟疝类型:直疝8例,斜疝84例;对照组92例,男85例,女7例,平均年龄(54.82±5.31)岁,腹股沟疝类型:直疝11例,斜疝8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3]中腹股沟疝诊断标准者;年龄为18~70岁;行择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且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者。排除标准:嵌顿性疝或绞窄性疝者;下腹部手术史者;合并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沟通障碍者。

1.3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术前宣教、术后观察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及用药指导等传统围术期护理管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①入院后尽快安排患者与其主治医师及主管护士沟通,建立良好医患与护患关系;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手术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手术流程;评估患者生活习惯与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心理干预措施。②术前组织MDT讨论会议,组织麻醉科、疼痛科、普外科、营养科的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会,讨论手术流程、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后恢复流程等内容;完善术前检查和肠道准备。③术中给予患者语言安慰,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对患者进行保温,使患者体温维持于36~37℃之间,使用的液体均予以加温处理,保证与患者接触的液体温度为37℃左右;严密观察患者各项体征指标。④术后指导患者尽早下床,于术后6~12 h辅助患者下床活动,活动过程中注意切口有无异常;指导患者尽早进食,术后6~12 h指导患者进食流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⑤出院时给予患者用药、饮食及运动指导,并告知患者按时复查。

1.4疼痛程度評估方法在术后1 d、3 d时,根据数字疼痛评分(NRS)[4]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总分为0~10分,数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大。

1.5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记录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与术后1 d和3 d时疼痛程度(NRS)差异。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2结果2.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或0.01)。见表1。

2.2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01)。见表2。

2.3两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01);术后1 d时,观察组NR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01);术后3 d时,两组NRS评分均较术前1 d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3。

3讨论手术不仅对患者造成解剖结构的损伤,也可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而产生应激反应,引起机体代谢反应及免疫调节受到抑制[5]。FTS护理模式可降低手术应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且对于腹股沟疝修补术等小型手术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6]。将MDT应用于FTS护理模式中可协调各项医疗资源,整合多学科意见,而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7]。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的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给予传统护理管理的对照组短。说明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可通过术后指导患者尽早进食等方式促进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对其预后有利。

患者对手术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也可导致其心理应激增强,而增加手术风险,降低手术效果[8]。因此,本研究在手术前后与术中均予以患者相应的心理干预,降低患者心理应激,而利于手术成功。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且疼痛持续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患者手术创伤较小而手术痛苦较轻。分析其原因可能为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在术前整合多学科专家意见、完善手术流程,于提高手术效果有利,且在术中给予患者保温措施,利于降低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不仅如此,患者疼痛减轻也可提高其住院舒适度,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利[9]。故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对提高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说明观察组不仅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机体功能也恢复较快。究其原因可能为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于术前通过多学科讨论优化手术流程,对提高手术效率有利,且术后指导患者尽早活动,也利于促进患者各器官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MDT模式下FTS护理管理可缩短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时间,缓解术后疼痛,且能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其他身体机能恢复,对患者预后有利。

参考文献

[1] 李来,孙国锋,辛建军,等.FTS理念对胃癌腹腔镜术后病人免疫功能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5,30(4):451-454.

[2] 任秋平,罗艳丽.多学科合作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肝癌围手术期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7,32(3):400-403.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6):484-486.

[4] 李春蕊,张雯,樊碧发.数字评分法(NRS)与口述评分法(VRS)在老年慢性疼痛患者中的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9):683-686.

[5] 谢波,钱军,喻大军,等.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手术对围手术期患者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6,37(20):3068-3070.

[6] 孙菁.基于FTS的护理理念对行腹股沟疝术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80-82.

[7] 欧阳剑波,黄耿文,何文,等.多学科合作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4):506-513.

[8] 孟发蓉,刘桂芬,白艾灵.全期护理对老年手术患者术中生理应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1643-1644.

[9] 陶新华,田凤琴,余春香,等.术后镇痛护理对开腹肝胆外科患者术后舒适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8):106-109.

(收稿日期:2017-09-29修回日期:2017-11-15)

(编辑:梁明佩)

作者:祝志邦 皮飞飞 房汝敏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科技工作要点(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