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钱学森观后感

2023-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观看钱学森观后感

观看《钱学森》有感

当我看到一个很优秀的人,而且他的优秀打动了我,深深地,向他学习的欲望顿时生起。

我羡慕他20岁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默默羡慕。

我羡慕他20岁后找到了一生事业的方向,向他学习。

我羡慕他,找到了一个为他牺牲了很多很多的蒋教授,继续羡慕下去,不敢奢求。

我羡慕他,每天晚饭后学习4小时的毅力,向他学习。

„„

爱国这件事,现实来说,是要有正确方向的。我们国家现在确实有着一批爱国的人,但是却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甚至有只是想宣泄个人情感的嫌疑。说和做都是必备的,不能只选其一,更不能只选“说”。钱学森教授,大众评论都说他爱国,源于他在祖国贫困的时候,回国参加建设;源于他放弃个人在美国的前途,为了国家军事力量的进步;源于他在科学上巨大的贡献。这也无声地证明了,爱国是要有正确方向的。

随着大学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感觉到,厚积薄发和严谨治学的必要性。其实从钱教授身上还能发现其他的优点,这里只着重谈论这两点。

我们总想着,日后有所成,所成有所创新。“所成”和“创新”都是我们的输出,那么输入在哪里?“厚积”。“厚积”是“所成”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回顾人类科学的历史,伟人们的科学成果,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自己研究多年的精髓。从不懂事起,就很着急,着急的对象在变,着急的心没变。现在专业一定,研究方向确定在即,却不能着急着有所成。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并定下小目标和大目标,才是正道。

原则,和底线,是做人的基本点,做好却很难。严谨治学在其难度上更进一步。治学本就不易,严谨也没有可循之路。在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发展科学的过程中,有常规的道路、捷径和歪路。当我们启程的时候往往是在常规的道路上,如果不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会把歪路当成捷径,让贪婪胜过理性。方法也是实现目标的催化剂,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严谨治学可以为之把把关。

最后从电影的角度谈谈,钱学森教授的部分人生历史,和我军的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新中国面临着核威胁,钱学森带着国防军工从零开始,最终成功,结果是令人兴奋和自豪的。过程却最是精彩:当时国内工业水平低,单个来说,几乎都达不到导弹项目的要求。钱教授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尽量提高个体工业的质量,以达到总体最优化的思想,最后成功地发射了导弹。由此发现他的科学思想在当时,真的是令人惊讶,也难怪出了《工程控制论》这本书。

电影描画的角度总是会有些人性魅力的展现。“叫花鸡”让人倍感亲切,略带自豪。和蒋教授的浪漫爱情让人羡慕。在美国,上课时,严格;回国后,为了国内科学家能懂他的课,把课讲到国内科学家能懂为止。导弹发射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出现事故,淡然却又稳重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认准一件事,坚定地做下去,并且期望着最后能到达目的地。选择了科学这条路,一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二是要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也希望像钱学森教授那样受人敬仰,也希望像Jhon Nash那样受人肯定。有时候希望和梦想就是一种动力,未来一定是那样的。

第2篇:观看《钱学森》有感

高级班学员:李露

对于电影,我们并不陌生,从美国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等,到中国的贺岁大片如《建国大业》之类,花巨资倾情打造,给观众无尽的视觉盛宴及心灵冲击。然而,在市场化运作下票房成为了剧组打造精采电影的唯一追求,从而更多的是为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其内在的精髓却捉襟见肘。没有精神的肉体恰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气。在美国,种种现象源于其历史文化的有限性,中国却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要展现历史的韵味其实是不难的,让电影镜头带着我们重温历史是不难的。对于以上现象,我们呼吁电影回归其本色,而不是以一味的商业目的来促进电影发展。这几年,国内的电影内在价值导向有所改观,如上周“青马班”观看的大片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启发。 星期二晚上,第四期“青马”班组织了第一次活动,那就是在保利电影院观看最新大片《钱学森》,让我们了解到了历史伟人的足迹,领会到了伟人的崇高的理想觉悟,让人震撼不已。钱学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高中历史课本中曾多少了解了他的功勋,“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等荣誉称号让我们知道他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然而,我们通过历史教材只能看到他辉煌的一面,而没能看到他成长成才中报国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窘迫状态。《钱学森》这部电影里,让我更多看到了伟人背后的艰辛历程。作为清华大学的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到美国继续深造,愿来日为自己的祖国共献自己的一份力。然而,大家都知道,当时中国人在列强眼里只是“东亚病夫”,是世

界上最低劣的人种,无论在哪里都不会被人看不起并百般刁难。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所有当代或现代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当时,钱学森心酸无奈之余,唯有以学术学业当自强,不断刻苦专研,推陈出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拓展出了一片新天地。电影里面最能证明钱学森学术造诣的画面莫过于其导师冯—卡门教授说的一段话:“钱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是同事同行,在将来的某一天钱的学术造诣肯定会超过我”。钱学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东亚病夫”,中华民族不比其他民族差劲,他就代表着民族的脊梁。

在这部电影里,钱学森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感动。在他执意要回中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时,他的美国朋友曾劝说他,在这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他的朋友说:“你的才华和学识只能在美国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施展开来,回到你们那个农业社会里,我难以想象你能做什么。”然而,钱学森的回答是:只要让我能回到祖国,让我做什么都可以,即使是种苹果。这段台词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让人记忆尤深。在当时大半个世界都处于动荡之中,唯独只有美国在民主和平的环境中,并且有着强大的科技实力,对于钱学森这样专研高端科技(航空航天技术)的世界级科学家才能有一展抱负的条件。然而,他却选择了百废待新、缺乏工业基础的祖国,在千辛万苦的环境下进行导弹及火箭研制工作;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国难情况下坚持努力工作,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应该反思,尤其是生在21世纪中国的青年学生,我们先辈的历程难道不

能警醒那些堕落、丧失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的青年学生。梁启超先生曾记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21世纪时中国腾飞,东方闪烁的世纪,我们中国青年应该牢记时代使命,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扬钱老的为国家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领悟和践行钱老“我要用我的知识改变中国的命运”这句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2年3月23日

第3篇:观看钱学森电影有感

看《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观看了《钱学森》后,感触颇深。电影讲述了建国初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待遇,冲破美国当局层层阻挠返回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感人故事。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为我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钱学森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也是他行动的真实写照。短短100分钟的电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带给我无限的思考,具体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钱学森,我国当代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曾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其身价被美国称为“一个钱学森,能顶海、陆、空军队五个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踏上回归祖国的道路呢?那就是钱学森胸怀祖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电影中讲述在钱学森决定回国的时候,加州理工大学杜布里奇校长就不解地问他:“从一个发达国家回到农耕社会,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微微一笑,说:“回到我的祖国,我

1 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 当时新中国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学技术,钱学森回国后带领着科研人员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东风系列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试验成功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东风二号。当钱学森面对着东风二号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他与杜布里奇校长的谈话,并很骄傲地在心中告诉杜布里奇校长:“这就是我种的„苹果‟!” 。电影中处处表现出钱学森那忠于祖国的强烈责任感。钱学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因此,正是钱学森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才能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踏上回归祖国的道路,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着科研人员勇于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身上仍然肩负着责任。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择时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成就的源泉。作为一名党员,我要认真学习和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时时刻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发扬钱学森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努力实现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钱学森同志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教、讲师、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等职,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他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气动力学

2 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使他在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独立完成的《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使他在航空技术工程理论界获得很高声誉。他提出的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设想和科学预见,尤其是执笔撰写的有关美国战后飞机和火箭、导弹发展展望的报告,奠定了他在力学和喷气推进领域的领先地位。在美国遭软禁的五年时间内写成了《工程控制学》著作,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要学习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培养思维,提高素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努力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科学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高质量完成每一项任务,为单位和部门的发展献计献策、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国家公务员,我们应认真学习钱学森的事迹,在工作中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的精神。首先应该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无比热爱的高尚品格,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将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将个人追求与时代主流相契合。其次,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不断提升自我开拓进取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为单位和部门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4篇:观看励志电影《钱学森》活动报道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学习钱学森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推进社区德育活动,8月28日,清苑社区组织社区青少年观看了励志电影《钱学森》。

在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孩子们为钱学森先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所感染,不时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钱老的敬意。社区通过组织孩子深入学习领会钱学森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操守,用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影片在孩子们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孩子们表示,通过观影深深地感受到了钱学森先生的人格魅力,今后要倍加珍惜良好的环境,认真学习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花园小学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活动总结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我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我校在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时,先利用班队会对钱学森的事

迹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学习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师生中开展品德毅力、受挫抗压教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向困难低头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淡泊名利和力求奉献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在活动中,同学们深为剧中主人公的精神所打动,在《钱学森》剧中,同学们是这样写的: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此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我校师生的爱国之情。

第6篇:观看电影《钱学森》思想汇报:信念即剑

尊敬的党组织:

昨天我观看了电影《钱学森》很感动,特向党组织回报我的感受。

信念就像一把剑,心怀信念正如手持宝剑,不管前路何其坎坷,只要有信念保驾护航就没有到不了的彼岸。

钱学森,这个名字从小就听说,但并不熟知。09年上大学,手机、电脑、广播各种信息渠道一时间铺天盖地,钱老逝世的消息在校园中广为流传。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的一颗璀璨之星坠落了,在中国缔造传奇的一个大人物从此终止了其传奇之旅,全国人民为其哀悼。今天看了电影《钱学森》对钱老的事迹有了总体性的了解,我忍不住要说几句。钱老的各种头衔他当之无愧,然而我要说的不是赞誉他有多么天才多么能干,我要提的是他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

在美国他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享受各种荣誉,但是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令每一个海外学子内心梦牵魂萦的只有自己的祖国,钱学森也不例外,而且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比别人更强烈。在美国无端遭遇拘禁审查,使他感到严重丧失了尊严,作为科学家他要为自己的事业负责,但是作为中国人他更要为自己的祖国负责。当他的导师杜布里奇先生挽留他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让我深受感动。

杜布里奇:一个杰出的航空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做些什么呢?

钱学森: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面对美国优越的待遇先进的科学条件,钱学森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虽然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与当时美国政府对他采取的行动有部分关系,但是最终驱动他回国的无疑是他那颗报效祖国的心。

冲破美国政府的封锁,回国后的种种是真正让我对其产生深深的佩服之情的根源,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应该时刻心系祖国心系人民的信念。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毛主席和周总理要求他造出导弹和原子弹并做到两者联合。在既没有硬件设备也没有软实力的条件下,让一个空有一身技艺的钱学森完成这项任务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但是他没有退缩没有向主席和总理提任何要求,他扛下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他知道没有先进的武器做后盾,中国人民将永无安宁之日,将永远活得没有尊严。造导弹仅靠一人之力显然是不行的,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势在必行,没有人教他就亲自教,一遍不会他可以反复讲解,要知道在美国他是教授,他上课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讲第二遍的。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可以放下身段可以放下光环勤勤恳恳的做一个教书匠。当东风二号发射失败的时候,他没有气馁,继续奋斗在最前线。在大跃进的年代,在到处闹饥荒的年代,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在大荒漠中为祖国事业奋斗。当一个人没有荣耀的时候,他依然可以存活;可以当一个人连温饱都无法保证的时候他靠什么存活,我想,那一定就是信念。信念就像一把剑,心怀信念正如手持宝剑,不管前路何其坎坷,只要有信念保驾护航就没有到不了的彼岸。当两弹结合成功发射的时候,钱学森望着升空的导弹内心感慨万千,这颗苹果他终于为祖国种出来了。钱老对祖国的这种执着这种不悔让人敬佩不已。

在成长的路途中我时常感到困惑,困惑这种剑似的信念是怎么样形成的?我时常反问自己,我到底有没有信念?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但是除去党员的身份,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我要怎么样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些似是而非的疑问或许一开始就算不上问题。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党员,没有谁天生就懂得祖国和人民的重要性,每一个党员都有其成长成熟的过程,我也不例外。入党是一种信仰,我参加党校培训的第一堂课老师如是说。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因为我认同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有人信耶稣,有人信安拉,有人信佛,而我信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信党就是信人民,信人民就是信自己。感谢《钱学森》让我游离于意识之外的信念回归正位,让一直搞不清的问题拨开乌云幻化成彩。或许我现在还不知道要如何真真切切的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我内心必有这样一股坚若磐石的信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