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历其境”的城市设计——关于埃德蒙·培根的“感知”理论的思考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埃德蒙·培根在修订版前言中明确的告诉读者, 他修订本书的意图并非是要表达其倡导的城市设计的形式, 而是该种形式背后的各种设计力——“思维模式及其赖以产生的有力的、传递感觉的意象, 以及激励它们付诸行动的力”。

培根在正文的一开始就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城市设计效果的重大影响。他不赞同认为城市是一种巨大的偶然事件的产物的观点, 而是坚决主张人类意愿能够有效地施加在城市之上。在其著名的同时运动系统理论中提到了感受的连续性问题, 认为这是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严格意义上说, 感知和感受并不是相同的意思, 但是它们密不可分。这里的感知是动词, 强调人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这里的感受是名词, 强调信息处理后的结果, 是一种状态。既然人在空间中运动会产生连续的感受, 那么他的感知也必然是连续的, 是不可中断的。除了一些极端的特殊情况, 如昏迷、短期失忆等, 只要人是有知觉的, 那其感知外界和感知自我的进程就不会停止。

培根对人的感知环节和感受结果十分重视, 以至于在首次出版七年后的修订版里为此增加了一个独立的章节。这样强烈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在培根早年的经历中就埋下伏笔?

还是从感知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在19世纪中叶的奥斯曼 (Haussmann) 的巴黎改建气势恢宏, 是典型的“上帝视角”的大手笔规划。虽然从奥斯曼当时设计的视角, 或者说感知巴黎的视角来看, 其改建应该是城市设计实践的成功, 但是另一些人并不热衷于这样的大手笔和“上帝视角”的感知方式, 而是探究普通人能够感知的日常生活空间, 其代表人物就是维也纳城市理论家卡米罗·西特 (Camillo Sitte) 。

西特所处的年代实用主义当道, 城市景观东拼西凑、生搬硬套, 西特认为这样的城市不能激起市民舒适的感受和热情, 久而久之还会降低人们的艺术素养。他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 “一座城市应该建设得能够给它的市民以安全感和幸福感”。西特在著作《城市建设艺术》 (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中论述到城镇和公共广场群的时候, 认为城镇是按照当地自然条件和居民的心理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形式上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呼应。这里说到的“呼应”也许就是培根所说的人的“感知”。培根研究生时期的导师老沙里宁十分推崇西特的思想, 他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用并高度评价西特的城市建设原则, 还专门为西特的原著写过英文版序言《关于卡米罗·西特的札记》。可见西特这种从日常生活的人的角度去感知和设计城镇的思想对老沙里宁影响之大。而作为老沙里宁的学生, 培根的感知理论必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西特的启发。举例来说, 除了在人的感知方面的研究, 培根和西特都主张从自然现象中寻找启发, 在古典城市设计中寻找灵感。

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举了斯德哥尔摩郊区新城Vallingby的例子来阐明设计师感知自己作品的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建成效果的巨大差别。从飞机上鸟瞰建成的城镇时的感受和观看模型时的感受类似, 都是“上帝视角”, 都是组织得井井有条的空间。然而当以一个步行者的角度行走在Vallingby的街道上时却完全感知不到一个设计师意图中的空间意象, 其设计的效果在此就大打折扣了。如同培根所说, 如果没有城市人民的感知能力作为城市设计能量的接收器, 那么该设计就是无效的。所以培根提出了将“身历其境”的感知方式运用到城市设计的实践中去。然而城市设计不是建筑设计, “身历其境”的感知方式也许是后者的基本原则之一, 但是在前者中实践起来会有较大的难度。

培根在书中也解释了这种单幢建筑或一组建筑中运用的方法不能套用于整个城市范围的设计的原因, 一是城市的范围超出了人的思维所能做清晰三维空间规划的尺度, 二是城市各区域的发展都会经历较长的时间, 其对人的感受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续有着不确定性。通过在费城的工作, 培根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同时运动系统”理论。

同时运动的诸多系统连接着整个城市, 生活在其中的人在不同的系统中转换, 不停地感知自己、感知周边的环境, 形成持续不断的感受。在不完全否定类似奥斯曼或者Vallingby新城那样的“上帝视角”感知方式的同时, 更加注重这种“身历其境者”的感受, 就像影响培根的西特, 以及培根自己提到的小城潘扎 (Panza) 那样, 才会使整个城市被人们“有效”地感知到, 这也是设计师工作的意义所在。

当然, 这种普通市民与城市设计师间的互动在培根的眼中也许过于理想化了。现实情况是, 受到先天条件和后天经历的约束, 不同人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 有时候甚至会天差地别。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说到定位能力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探险者雪普顿有一次沿着一条从未攀登过的路线勘测珠穆朗玛峰, 在陌生的视角上认出了主峰和山脊, 而同行的当地向导却没能认出来。这样的空间定位能力也是感知城市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 有些人凭着一张简单的地图就能在陌生的城市畅行无阻, 有些人却看不懂地图, 即使是问路也很难辨别方向, 跟别提对整个城市的感知了。这也说明城市设计师无法精确预测每一个市民的感知能力, 而其被感知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培根的“感知”理论或许存在着一些不足, 但从其诞生的那个时代来看, 直面当时粗制滥造、缺乏人文关怀的城市建设问题, 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特别是培根所强调的作为个体的“人”的感知, 细化了西特关于居民集体心理的研究, 在城市设计领域是一种开创性的探讨。

摘要:《城市设计》的作者埃德蒙·培根在上世纪30年代环游世界的时候途径北京, 当时还保留着完好城墙的古都给年轻的培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沿中轴线游览金瓦红墙的紫禁城的时候, 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而带来的感官冲击让培根对其赞不绝口。他后来在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论述了古典北京的城市设计,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北京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最伟大的单一作品。”而我们中国的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培根对北京的评述而开始研究他的著作和思想的。

关键词: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王锋辉.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建材发展导向, 2015, 10 (19) :117-118.

[2] 陆军.城市规划中日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科学技术创新, 2016, 20 (21) :1136-1137.

上一篇:论心理实验的变量关系对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性下一篇:浅谈电视摄像实践之动态构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