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分析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是大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急剧变革和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大学的地位日趋重要, 责任日益重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 大学也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我国, 大学使命的变化就更为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要求大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这样的形势下, 今天的大学已不再是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或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被人仰视的象牙塔, 而应该完全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设施资源具有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造就亿万高素质劳动者责任。因此, 高校体育场馆应响应国家号召, 向社会开放, 促进将是高校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有效办法。

2 国家关于场馆开放的政策分析

《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第二阶段计划, 充分利用学校系统资源, 为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更好的健身条件, 探索新形式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的意见》中提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 要将体育场馆建设成健康、科学、文明的阵地”。国家体育总局, 教育部又决定从2006年8月起, 在全国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 按照要求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开放工作。并协调税务、工商、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 明确开放校园安全、校园管理、校园秩序、场馆使用损耗等相关责任, 协调处理开放中发生的有关问题。

另外, 为了妥善解决在场馆开放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安全责任问题, 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 北京中体保险和太平洋保险有限公司共同提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专项责任保险。

3 各类人士对开放的态度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既是贯彻学校对体育场馆政策的执行者, 管理体育场馆的经历者又是学生的服务者, 因此体育爱好者针对的态度具有代表性。对部分高校体育场地管理人员是否赞成场馆对外开放态度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有近83%管理者赞成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但也有17%的对于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持不赞成和无所谓的态度。

另外这类问卷调查还显示, 管理者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可能对学校造成的影响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影响校园秩序”和“影响教学秩序”两项, 这些问题通过政府、学校、社区的通力合作还是可以克服或缓解的。

通过对某高校周边体育爱好者的访谈, 其中83.3%的赞成和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由此得出, 高校目前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开放合乎民心的行为。

4 民众体育需求情况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运动中找乐趣, 从运动中找健康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特别在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推动下, 全国形成了一股爱运动, 爱健康的热潮。政府也非常重视群众体育的开展, 近年来由政府组织号召开展了“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周”、妇女运动会等不同形式、不同行业运动会, 经常锻炼人数也逐年增加。随着“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快乐生活一辈子”的口号的深入人心, 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深入开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好体育、参与体育, 届时民众对体育场馆的需求更加庞大。

接受体育技能培训的人称为参与型体育消费者, 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消费购买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城镇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比例较高, 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较大增长并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绝大部分居民是通过社区、健身场馆、公共体育设施等来满足身体锻炼的需要。并且, 目前的健身俱乐部和一些公共体育场地都实行收费制度, 收费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高,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 俱乐部和一些体育运动场所仍出现火爆的现象。由此可见, 存在一定规模的参与型体育消费者, 这些都是高校场馆开放后的潜在消费参与者。

5 开放的空间优势分析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 要求也较高, 因此交通是否便利和健身环境是否优良已成为人们选择健身场所的主要考虑因素。另外由于中小学校的教学任务重带来的开放时间相对少, 服务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场馆建设的局限性, 人们到工作单位或者家庭附近的高校体育场地健身, 应该是第一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高校或者高校的校区均坐落在市区, 市中心或居民居住区附近, 因此高校的对外开放具有开放空间优势, 有利于场馆的对外开放。

6 开放的时间优势分析

6.1 与学生上课对器材场馆的使用时间不冲突

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所应用教学时间调查表明, 学校体育场地用于体育教学时间主要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时间, 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而通过对体育爱好者的问卷调查得知, 市民健身活动时间恰恰是在每天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双方时间上的错开保证了开放不影响教学秩序, 这就为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提供了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

6.2 在校学生和群众参加锻炼的时间段不冲突

通过对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段的调查发现57.1%的学生选择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段参加体育锻炼, 而选择在早晨、上午和双休日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 说明高校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另外对经常参加锻炼的群众锻炼时间段进行了调查统计, 结果显示, 体育爱好者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在双休日及节假日的占25.9%, 在晚上锻炼的为38.0%。因此一天中学生锻炼高峰和社会人员锻炼的高峰时间错开也为高校场馆开放提供了开放时间的可行性。

由此足以说明高校体育场馆完全可以选择早晚、双休日和节假日或寒、暑假开放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这不仅避免了开放对教学的影响, 也避免了社会人员锻炼高峰和在校学生锻炼高峰的撞车, 因此不会影响到学校体育顺利开展。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群众对体育场馆及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高校体育场馆) , 使其既不影响教学, 又能最大限度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高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 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社会,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http://www.sport.gov.cn/index.htm.

[2] 潘绍伟, 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27.

[3] 广西体育年鉴 (G) .2006.

[4] 杨远波.体育场馆经营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10.

上一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控制要点与优化措施下一篇: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