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科综合物理试题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三理科综合物理试题

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DNA聚合酶、干扰素和抗利尿激素都属于蛋白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合成过程都需要RNA聚合酶

B.干扰素在核糖体中合成后即具有生物活性

C.组成干扰素和抗利尿激素的氨基酸脱水缩合的方式不同

D.淋巴细胞和下丘脑细胞合成不同蛋白质的原因是合成了不同种类的tRNA

2.下列关于动物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了能携带更多氧气腾出空间

B.将A型血个体的红细胞输入到O型血人体内,容易因过敏反应而引发血液凝集

C.某同学剧烈运动时,他的成熟红细胞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存

D.制备细胞膜时因成本低,易获取等,常用到的材料是鸡的红细胞

3.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会引起人的某些疾病,如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结核杆菌寄生在肺部细胞内引发肺结核等。人们通过注射疫苗预防流感的发生,但有些人仍会患流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调节只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起作用

B.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只会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C.抗体可与体液中的结核杆菌结合,抑制其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D.注射流感疫苗仍会患流感的主要原因是疫苗没有引起免疫反应

4.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因此,DNA也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这种方法就是DNA指纹技术。应用DNA指纹技术,首先需要用合适的酶将待测的样品切成片段,然后用电泳的方法将这些片段按大小分开,再经过一系列步骤,最后形成如下图所示的DNA指纹图。因为每个人的DNA指纹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可以根据分析指纹图的吻合程度来帮助确认身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图中的实验结果,怀疑对象1最可能是罪犯

B.DNA指纹技术还可以用来做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

C.每个人DNA中全部序列均是基因的组成部分

D.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

6.果蝇刚毛和截毛是由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XBYb或XbYB

B.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

C.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不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D. XXY截毛果蝇的出现,会使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7.有机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使石蜡油分解所得到的产物中,既含有烯烃,也含有烷烃

B.石油经分馏所得的产物再经裂化可得到各种烯烃化工原料

C.煤的干馏过程中得到的气体产物不僅有种类丰富的燃料气体,还可以得到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NH3

D.苯虽然有毒,但可以用作生产塑料、电器、燃料、医疗器具等的重要原料

8.已知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有同位素的存在,自然状态下1.8g的纯水中水分子的个数小于0.1NA

B.装有44.8L NO2的集气瓶中,由于发生平衡转化,集气瓶中气体分子数小于2NA

C.浓度为1mol/L的FeCl3胶体溶液中,Fe3+胶粒的个数小于1NA

D.质量为78g的C6H6中,存在的单键个数为1NA

9.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B、C、D、E、F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A2为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可以制得纯净的AB2

B.根据元素周期律,C的简单氢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于F

C.元素D的含氧酸为三元弱酸

D.元素E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可能比F强

10.下列实验目的、原因或结论与实验操作正确且相匹配的是

11.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把单个Si原子代替C“缝补”到简单烷烃中。则由一个Si代替所得的分子式为SiC2H6BrCl的卤代烃(不含立体异构)有多少种

A.有12种B.有13种

C.有14种D.有15种

12.根据所给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信息一:PbSO4在不同浓度Na2SO4溶液中的溶解度

信息二: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开始和完全沉淀的pH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近期,有报道称一从日本旅游归来的游客在通过海关检查时因其触发放射线报警装置而被拦下,据调查,该旅客携带有一在日本购买的放射线严重超标的“平安符”,经检测,该“平安符”主要由核裂变废料238U和233U组成,具有极强放射性,该“平安符”已被专业人员放入铅箱,等候进一步处理。已知核裂变反应主要是由热中子轰击235U而进行的链式反应,现将其反应产物通过带有匀强磁场(垂直于云室平面)的云室,则会看到哪种现象

A.有且仅有一种直线轨迹

B.有且仅有一种圆形曲线轨迹

C.有两种不同轨迹

D.有三种不同轨迹

15.如图所示,两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导轨放置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其中一金属棒在外力F的作用下贴着导轨向右匀速运动,导轨右侧接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已知:金属导轨、金属棒及导线连接处电阻均忽略不计,磁感应强度B=0.5T,导轨间距L=2m,金属棒速度v=2m/s,导轨足够长;右侧电路中定值电阻r=1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10Ω,此时电压表示数为1V,随着滑动变阻器阻值逐渐增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流表示数逐渐降低

B.电压表示数逐渐升高

C.外力F越来越小

D.滑动变阻器所消耗的功率先升高后降低

16.往年春节假期期间,各大滑雪场均会迎来客流高峰,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寒假期间来到某滑雪场进行实践调研活动。A同学喜欢运动,刚进入滑雪场就迫不及待的上了雪坡,发现自己即使不用力,雪板也能顺利滑下;B同学擅长推理,在看到A同学的情况后,他将一重物放在A同学使用过的滑雪板上并从刚刚的雪坡上由静止释放;C同学擅长思考,在看到B同学的试验后,做出了对该实验的预测,则下列关于速度v、位移x、物块机械能E、克服摩擦力做功W分别关于时间变化的图表中不可能为该实验结果的一项是

17.近期,水利部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研究谋划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水力发电可简化为如下模型:水库中的水以H0的落差降至发电机组内,发电机组可视为一匝数n=500,磁感应强度B=5T,线圈横截面积S=8m2的交流发电机。若某水坝的落差H0=75m,且该发电机线圈的角速度为0.25rad/s,且经过实际测量,通过一立方米的水可使其为一电阻R=1000Ω供电1分钟,线圈电阻极小可忽略;试计算:该水坝的发电效率大约为

三、非選择题:共174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5分,除特殊注明外,每空1分)某同学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设计如下实验:

23.(10分)某物理兴趣小组欲测试一废旧电池的电动势与内阻(电动势E≈5V,内阻r≈1Ω),现有器材如下:

A.电流表:量程为0—0.6A,内阻约为0.1Ω;

B.电压表:量程为0—1V,内阻为1000Ω;

C.电压表:量程为0—3V,内阻为1000Ω;

D.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Ω,最大电流1A;

E.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0Ω,最大电流0.5A;

F.定值电阻:阻值为4000Ω;

G.定值电阻:阻值为5Ω;

H.开关与导线若干。

(1)请根据实验要求,在下面的指定位置画出电路图,并在所选器材旁标注其编号;

(2)请回答:定值电阻G的作用为;(如未使用则填“无作用”,如果使用了则填其具体作用)

(3)该实验小组多次实验得到的电压表电流表示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对实验问题有帮助的U—I曲线

24.(12分)一宇航飞船正以2.5g的恒定加速度从地面起飞远离地球(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平行且通过地心),该宇航飞船上一名航天员的示重是在地面测得的3倍,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地球自转。

(1)试计算此时该宇航飞船离地高度H。

(2)若此时飞船立即改变推力,使加速度立即改变为相反方向的0.5g返回地面,求返回地面所需时间t。

(2)关于上述平衡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始条件不变时,若提高反应温度,则上图两曲线最终平衡时位置应比原本位置更高

B.若将容器体积减小一半,则任意时刻H2O反应速率均大于原反应H2O的反应速率

C.由于△H<0,則温度越低,反应物转化率越高,越有利于工业生产

D.若在反应开始前加入正向催化剂,则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会提高,逆反应速率会降低,从而使体系更快达到平衡因而是催化反应

(3)若将恒容容器换为恒压容器,试计算该温度下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生成物H2的物质的量分数:___。

(4)工业生产H2并不是通过电解水而是通过电解饱和NaCl溶液制备(具有电解率高、电流损失少、副产品利润大等优点)。为了防止电解时两极产生的气体混合而产生危险,故阳极常常由可吸附H2的惰性金属M(与H2按物质的量1颐1结合)制成,阴极常常用活泼金属制成从而防止Cl2产生。若欲通过该装置制备Fe(OH)2,则该电解反应的总方程式为:。

28.(20分)工业上以FeTiO3(钛铁矿)为原料制备金属钛,其中含有少量的MgO、SiO2等杂质,且该过程可以产出许多有用的副产品;根据下列工业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31.(6分)一种称为B品系的果蝇常用于确定隐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该品系的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一个显性突变基因(记为Cy),该基因使果蝇表现出翻翅的性状,且为纯合致死。其3号染色体上同样有一显性突变基因(记为Tb),该基因使果蝇表现出肥胖体的性状,亦为纯合致死。现发现一新的隐性突变个体(雌雄皆有),其隐性突变基因记为m,并设法获得了纯合的隐性突变个体。现为了确定该隐性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的杂交实验:(已知所有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不会产生交叉互换现象)

(1)操作一:选取________________与B品系果蝇交配,若后代表现型分析为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隐性突变位于性染色体上。

(2)若该突变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则从操作一的子一代中挑选,同时具有翻翅和肥胖体性状的个体自由交配得子二代,子二代中表现型为翻翅肥胖和带有新隐性突变的个体分别占。

32.(10分)土壤中生活着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多的。除此以外,土壤还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等,它们对动植物的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物理———选修3-3】(15分)

(1)(5分)下列关于气体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0分)

A.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一定是热平衡的

B.理想气体的内能不仅与分子动能有关,也与分子势能有关

C.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与温度有关,但同一温度的各气体分子运动速率不一定相同

D.将两个气体分子从无穷近拉至无穷远的过程中,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E.理想气体真空膨胀时由于其体积增大,其内能会降低

(2)(10分)一气缸结构如图所示,里面封闭了一定的理想气体,气缸高3m,横截面积为0.01m2,底部安装有一电阻丝,活塞通过细线与一重物相连,活塞质量为20kg,重物质量为70kg,初始条件下活塞离顶部距离1m,顶部与大气相连;已知初始状态下活塞内气体的温度为27℃,大气压强为105Pa,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给电阻丝通电,使活塞缓慢升高,求其恰好到达顶端时内部气体的温度。

②在①的情况下,将重物取下并停止加热,待气缸内气体恢復至室温后,求活塞的高度。

③若②过程活塞内气体对外界放热2000J,求活塞内气体的内能变化量(此时活塞内气体还未完全冷却)。

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在同一介质中两列横波沿x轴相向传播,波源分别位于x1=0和x2=1.4m处,波速均为0.4m/s,振幅均为2cm。如图所示为t=0时刻两列波的图象,此刻P,Q两质点恰好开始振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0分)

A.t=1.5s时,两列波恰好相遇

B.t=1.5s时,P点的位移为0

C.两列波相遇后,M点的振幅为4cm

D.t=1.25s时,N点在平衡位置下方

E. t=0.75s时,两列波恰好相遇

(2)(10分)如下图,厚度为D的玻璃砖与水平实验桌成45°角放置。红色激光束平行于水平桌面射到玻璃砖的表面,在桌面上得到两个较亮的光点,测得AB间的距离为L。求玻璃砖对该红色激光的折射率。

作者:李强 张亮 王吉祥

第2篇:2007年高考(重庆)理科综合试卷物理试题研究(2)

(接上期)

21.氧气钢瓶充气后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假设缓慢漏气时瓶内外温度始终相等且保持不变,忽略氧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该漏气过程中瓶内氧气

A.分子总数减少,分子总动能不变

B.密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C.吸收热量,膨胀做功

D.压强降低,不对外做功

答案:B、C。

详解示范:温度始终保持不变,说明分子平均动能不变。漏气之后,分子总数减少,分子的总质量减少,分子的密度肯定降低。分子总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总个数,所以分子总动能肯定减少,故A项不正确,B项正确。因为钢瓶内的气体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说明漏出的气体实际上是被压出来的,膨胀肯定能对外做功(W取负号),任意时刻温度不变,内能不变ΔU=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W+Q=0可知Q为正,即要吸收热量,所以C项正确,D项不正确。

考查的知识点:①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始终保持不变,说明分子平均动能不变;②分子的密度ρ=mV;③分子总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总个数;④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⑤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式W+Q=ΔU,符号法则:对外做功W取负,外界对气体做W取正,吸收热量Q取正,放出热量Q取负。

考查的主要能力:①记忆能力;②理解能力;③推理能力。

考查的解题方法:解答多项选择题的“全息审查法”。

平均分:2.35

难度:0.39(难)

区分度:低

信度:低

命题宗旨:通过本题考查上述知识、能力和方法。本题行文诡秘,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审题时应咬文嚼字,吃透题意。命题者在这一部分命出了一个难题,再次说明2007年重庆高考物理试题太难了。

给2008级的启示与复习建议:每年高考《热学》部分均有一道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2007年除外),考生对这部分知识应加强记忆、理解,力争不失分。

22.(17分)(1)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用导线a、b、c、d、e、f、g和h按题22图1所示方式连接电路,电路中所有元器件都完好,且电压表和电流表已调零。闭合开关后:

①若电压表的示数为2 V,电流表的的示数为零,小灯泡不亮,则断路的导线为_________;

②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小灯泡亮,则断路的导线为_________;

③若反复调节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但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不能调为零,则断路的导线为____________。

(2)建造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需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题22图2),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实验1)和以一定倾角拉出(实验2)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

①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等。

②根据实验曲线(题22图3),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钢板受到的最大浮力为。

③ 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

④ 可能导致测量总拉力的实验误差的原因有:读数不准、钢板有油污、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1)答案:①d导线,②h导线,③g导线。

详解示范:①分别假设a、b、c、e、f断路,分析知均不满足题设的三种情况。假设d导线断路,则造成电压表串联入电路中,因为电压表的内阻通常很大,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很小甚至于接近于零,所以此时电流表示数为零,小灯泡也几乎不亮。②假设h导线断路,则造成电压表右端的接线柱未接入电路,所以电压表示数为零。③假设g导线断路,则造成滑动变阻器由分压式接法变成了限流式接法(与小灯泡串联),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灯泡亮度发生变化,但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不能调为零。

考查知识点:①电压表的内阻通常很大,电流表的内阻通常很小。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③外接法、内接法。④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与限流式接法的区别:分压式接法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可以从零开始调节,限流式接法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不能从零开始调节。

考查的主要能力:①记忆能力;②理解能力;③推理能力;④分析综合能力;⑤识图能力;⑥实验能力;⑦创新能力。

考查的主要方法:分析故障的“假设法”、“排除法”。

命题宗旨:本题考查电路故障的及时排除,是三十年来高考物理试题中首次出现。试题很切中中学生在物理实验室中遇到电路故障的实际,是一道难得的好题。美中不足的是电压表、电流表上标注的接线柱及量程是中学物理实验室从未出现的,不合实际的,说明命题者并未真正到中学物理实验室去亲眼看过电压表、电流表(实际的电压表左边接线柱为“-”,中间接线柱为3V,右边接线柱为15V。实际的电流表左边接线柱为“-”,中间接线柱为0.6A,右边接线柱为3A)。闭门造车地命题,难免会出现一些脱离实际的现象。 

(2)答案:①测力计,②13.3(允许误差±0.5), 0.37(允许误差±0.03N),③分子间存在引力,钢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大,④快速拉出、变速拉出、出水过程中角度变化、拉动过程中绳子扭转、水中有油污、水面波动等。

详解示范:①从题22图3可以看出纵坐标是力,必然要测力,所以必要的器材一定是测力计。中学生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一般采用中学物理实验室的测力计即弹簧秤。②从题22图3可以看出,水平拉出时的最大力为4.35N,以一定倾角拉出的最大力为3.725N,最大总拉力降低的百分数为4.35-3.7754.35×100%≈13.2%。钢板所受的最大浮力=3.775-3.4=0.375N。③题目说到“根据分子动理论”,暗示应填“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1钢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大,受到的阻力也大”。④实验1和实验2均要求匀速拉出,实际操作时可能出现“快速拉出、变速拉出、出水过程中角度变化、拉动过程中绳子扭转、水中有油污、水面波动”引起误差的因素。

考查知识点:①测力必须用测力计即弹簧秤。②分子动理论。③降低的百分数为初态量-末态量初态量×100%。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合=0 (本题中浮力+拉力=重力)。

考查的主要能力:①记忆能力;②理解能力;③推理能力;④分析综合能力;⑤识图能力;⑥实验能力;⑦建模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之一);⑧计算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之一)。

考查的主要方法:选择实验器材的方法、误差分析的方法等。

命题宗旨:将本题将“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钢梁的吊起”(重庆电视台曾经直播)简化,设计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实验题,很新颖,是一道有地方特色的联系实际的好题。第④问是开放性答案(有多个答案,答对两个即可)也设计精巧。但是,命题者严重脱离中学生的实际,用中学实验室的弹簧秤是不可能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估读到三位的。中学实验室弹簧秤的最小分度一般是0.2N,中学实验室最精密的弹簧秤的最小分度也不过0.1N。说明命题者也未亲自用中学实验室的弹簧秤做过此实验,而是用编造的数据绘制了题22图3,这种做法有违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给中学生不好的导向作用。

平均分:8.46

难度:0.50(中)

区分度:中

信度:中

给2008级的启示与复习建议:将每个实验编成考题(周考、月考、半期考等),考后再评讲,效果较好。

23.(16分)在t=0时,磁场在xOy平面内的分布如题23图1所示。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均为B0,方向垂直于xOy平面,相邻磁场区域的磁场方向相反。每个同向磁场区域的宽度均为l0。整个磁场以速度v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

(1)若在磁场所在区间,xOy平面内放置一由n匝线圈串联而成的矩形导线框abcd,线框的bc边平行于x轴。bc=l0,ab=L,总电阻为R,线框始终保持静止。求:

①线框中产生的总电动势大小和导线中的电流大小;

②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2)该运动的磁场可视为沿x轴传播的波,设垂直于纸面向外的磁场方向为正,画出t=0时磁感应强度的波形图,并求波长λ和频率f。

详解示范:(1)整个磁场以速度v沿x轴正方向匀速运动,可以假设磁场静止不动,线框以速度v水平向左匀速运动。由右手定则可知,开始时刻ab边电流方向为由b流到a,cd边电流的方向为由d流到c,等效电路如23题图2所示。ab、cd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均为:

E=nB0Lv。①

回路中总的感应电动势为

E总=2E。②

由欧姆定律可知回路中的电流大小为:

I=E总R。③

由左手定则可知,ab、cd两条边受到的安培力均水平向右,所以总的安培力为:

F安=2nB0IL。④

解得:E总=2nB0Lv,

I=2nB0LvR,

F安=4n2B02L2vR。

(2)0时刻磁感应强度的波形图如图2所示。由图1可知波长

λ=2l0,⑤

又因为v=λ•f,⑥

所以频率f=v2l0。

考查的知识点:①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公式:E=nB0Lv。②串联电池的总电动势为E总=nE。③欧姆定律:I=E总R。④右手定则。⑤左手定则。⑥安培力的计算公式F安=BIL。⑦波长等于一个波的长度。⑧波速公式:v=λ•f。

考查的主要能力:①记忆能力;②理解能力;③推理能力;④分析综合能力;⑤识图作图能力。

考查的解题方法:画等效电路图的方法、画受力图的方法、画波动图像的方法。

平均分:4.36

难度:0.27(难)

区分度:中

信度:中

命题宗旨:通过本题考查上述知识、能力和方法。第(1)问画出等效电路图、受力图可避免出错。第(2)问0时刻波形图应该如本文所示,左、右两边均画,标准答案只画了右边,不够严谨。要求中学生画出“电磁感应强度的波行图”设问新颖、刁难,让考生无从下手,若改为“画出B-x图”也许得分率会高一些。要求考生对“波长”的概念深入理解,并将机械波、电磁波的公式迁移到电磁感应的波行图,这是中学生从未遇到过的,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极高。

给2008级的启示与复习建议:高考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历来是要求较高的。“知识的迁移能力”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是一个整合,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中等智商及中等偏下智商的学生这种能力是相当弱的。老师讲个圆的,他会个圆的,老师讲个方的,他就会了方的,学得非常死板。孔子说“举一反三”,这类学生你举30个例子他还不能反一,更不用说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了。笔者经常教学生要学会“见异思迁”,这里的“异”指试题中与老师平时讲的题不同的地方,这里的“迁”指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不管哪道高考试题,总有与平时老师讲的题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试题的难点就在这“不同的地方”,只有把老师平时讲的知识、方法迁移过来,才能又准又快地求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是哪些呢?可用相似题(如子弹打木块与小滑块在长木板运动)、相近题、相反题(形似而实质不同的题)、相关题(如相互作用后速度相等,动能损失最大,损失的动能转化其它形式的能(内能、重力势能、弹力势能等))比较来获得这种能力。另外,要教会学生注意关注题目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绩。

24.(19分)飞行时间质谱仪可通过测量离子飞行时间得到离子的荷质比q/m。如题24图1,带正电的离子经电压为U的电场加速后进入长度为L的真空管AB,可测得离子飞越AB所用时间t1。改进以上方法,如题24图2,让离子飞越AB后进入场强为E(方向如图)的匀强电场区域BC,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返回B端,此时,测得离子从A出发后飞行的总时间t2。(不计离子重力)

(1)忽略离子源中离子的初速度,①用t1计算荷质比;②用t2计算荷质比。

(2)离子源中相同荷质比离子的初速度不尽相同,设两个荷质比都为q/m的离子在A端的速度分别为v和v′(v≠v′),在改进后的方法中,它们飞行的总时间通常不同,存在时间差Δt。可通过调节电场E使Δt=0。求此时E的大小。



详解示范:(1)设离子经电场加速后的速度为v,由动能定理可得:

qU=12mv2。①

离子飞越真空管AB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

L=v t1。②

由①、②两式解得离子的荷质比为:

qm=L22Ut21。③

(2)离子在匀强电场区域BC中做往返运动,回到B点的速度大小仍为v,设这一往返过程所用时间为t′,由动量定理可得:

-qE•t′=-mv-mv,④

t2=t1+t′。⑤

由①、②、④、⑤解得:

qm=(L2U+22UE)21t22。⑥

(2)两离子的速度分别为v、v′,则:

t=Lv+2mvqE,⑦

t′=Lv′+2mv′qE,⑧

Δt=t-t′=(Lvv′-2mqE)(v′-v) 。⑨

要使Δt=0,则须Lvv′-2mqE=0,⑩

解得:E=2mvv′qL。○11

考查的知识点:①离子经电场加速时的动能定理:qU=12mv2 。②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s=v t。③动量定理公式:F合t=mvt-mv0。④牛顿第二定律F合=ma。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vt=v0+at。⑥电场力的计算公式:F=qE。

考查的主要能力:①记忆能力;②理解能力;③推理能力;④分析综合能力;⑤计算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之一);⑥识图能力与作图能力。

考查的主要方法:隔离受力分析法、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

平均分:6.53

难度:0.34(中)

区分度:中

信度:中

命题宗旨:通过本题考查上述知识、能力和方法。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已知时间或求时间的问题,用动量定理比用牛顿第二定律更好(原标准答案用的牛顿第二定律)。课本上讲的质谱仪与本题所设“飞行时间质谱仪”构造、原理均不相同,但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测定qm来分离离子。命题者未注意到 现行教材叫“比荷”,而老教材、大学物理叫“荷质比”,也许会给部分学生增加附加难度。BC之间距离d不能太小,否则离子会打在C板上,由动能定理不难求出:-qE•d=0-12mv2,d=UE,即BC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UE,否则离子必然打在C板上,不可能在BC间作往返运动,题设欠严谨。本题第(2)问题没考什么物理,考的是数学推导、变换,如果删去效果更好。将“博士研究生”的课题简化为高中生的试题,题目应说得明明白白(降低语文理解能力的要求),不涉及复杂的计算和推导(降低数学与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不涉及大学物理的概念(降低物理深广度的要求,如本题中的荷质比),题目应严谨(本题题目不够严谨)。否则适得其反、弊大于利。

给2008级的启示与复习建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属于C级考点,高考年年考,是复习的重中之重。

25.(20分)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用来研究碰撞问题,其模型如题25图所示。用完全相同的轻绳将N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小球并列悬挂于一水平杆,球间有微小间隔,从左到右,球的编号依次为1、2、3……N,球的质量依次递减,每球质量与其相邻左球质量之比为k(k<1)。将1号球向左拉起,然后由静止释放,使其与2号球碰撞,2号球再与3号球碰撞……所有碰撞皆为无机械能损失的正碰。(不计空气阻力,忽略绳的伸长,g取10m/s2)

(1)设与n+1号球碰撞前,n号球的速度为vn,求n+1号球碰撞后的速度。

(2)若N=5,在1号球向左拉高h的情况下,要使5号球碰撞后升高16h(16h小于绳长)问k值为多少?

(3) 第(2)问的条件下,悬挂哪个球的绳最容易断,为什么?

详解示范:(1)设1号小球质量为m,则2号小球的质量为km,3号小球的质量为k2m,……第n号小球质量为kn-1m,第n+1号小球的质量为knm。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kn-1m•vn=kn-1m•v′n+knm•v′n+1。①

由动能守恒可得:

12kn-1mv2n=12kn-1mv′n2+12knmv′n+12。②

解得:v′n+1=2kn-1mkn-1m+knmvn=21+kvn。③

(2)设1号球摆至最低点的速度为v1,5号球碰后在最低点的速度为v′5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12mv21=mgh,④

12k4mv′25=k4mg16h。⑤

解得: v1=2gh,

v′5=42gh。

所以:v′5=4v1。⑥

由③可得:v′5=21+kv4=(21+k)2v3=(21+k)3v2=(21+k)4v1。⑦

由⑥⑦可得:(21+k)4=4,⑧

解得:k=2-1

≈0.414。(k=-2-1舍去)⑨

(3)设绳长为L,每个小球在最低点时,细绳对球的拉力为F,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kn-1mg=kn-1mv2nL。⑩

解得:F=kn-1mg+2L•12kn-1mv2n

=kn-1mg+2LEkn。○11

○11式中 表示第n号球在最低点的动能。

由题意可知,1号球的重力最大,又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1号球在最低点时动能也最大,所以1号球摆到最低点时细绳的张力最大,故悬挂1号球的绳最容易断。

考查的知识点:

①动量守恒定律:

m1v1=m1v1′+m2v2′(已知v2=0时)。

②动能守恒:

12m1v12=12m1v′12+12m2v′22。

③由这两式解出的结论: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弹簧的弹力)做功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即

E2=E1。

⑤圆周运动的牛顿第二定律:

F向心力=mv2r。

考查的主要能力:①记忆能力;②理解能力;③推理能力;④分析综合能力;⑤计算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之一)、识图作用能力;⑥建模能力(设计创新能力)。

考查的解题方法:守恒法、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之合成法、演绎法、归纳法。

平均分:2.39

难度:0.12(难)

区分度:低

信度:低

命题宗旨:通过本题考查上述知识、能力和方法。本题考查了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圆周运动的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综合性较强,过程较复杂,运算量较大,情境较新颖。第(3)问无须在第(2)问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得出悬挂1号球的绳最容易断,原题设有点画蛇添足。

给2008级的启示与复习建议: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属于C级考点,高考年年考,复习时可开设《碰撞问题》专题复习。

二 统计研究

表1 2007年高考(重庆)理科综合试卷物理试题统计分析

分支考点题号估计分值

力学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6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C级考点)24

牛顿第二定律(C级考点)24

圆周运动公式19,25,

万有引力定律19

动量定理17,24

动量守恒定律(C级考点)25

动能定理24

动能守恒25

机械能守恒定律(C级考点)25

声波是纵波,波速v=λf20题B项,23题(2)

弹簧秤做实验22题(2)

40.5

电学

库仑定律16

电容 电容器18

带电体在电场中的平衡16

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24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和热功率(C级考点)15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C级考点)22(1)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C级考点)20题D项

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安培力的计算,右手定则、左手定则(C级考点)23

交流电的有效值20题A项

61.0

热学

分子动理论22(2)③

理想气体的性质21

8

光学

介质中的光速(C级考点)20题C项

光电效应的条件18

4.5

原子玻尔理论 能级146

从表中可以看出:主干知识(力学和电学)合计考了101.5分。

平均分:45.38

难度:0.37。

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重庆卷)物理试题,总体难度太大,选择题运算量偏大(8个题有6个题要动笔算,有的还要算较长的时间),实验题新颖,计算题区分度不好。主干知识(力学和电学)部分达101.5分,占满分的84.6%。本卷区分度不好,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材。试题新颖有利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向,围绕主干知识考查,有利于中学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试题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22题(1)电压表、电流表接线柱位置不合实际情况;第22题(2)弹簧秤的精度不可能达0.01N,第24题应说明BC之间的距离应大于UE,“荷质比”应更改为与现行教材一致的说法,即“比荷”;第23题(2)答案画0时刻的波形图应左、右两则均画上;第25题第(3)问无须在第(2)问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得出悬挂第1号球的绳最容易断,题设的限制条件有点画蛇添足;整套题运算量太大,一方面会造本届考生得分率偏低,另一方面又可告之后几届的物理教师、学生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纠正学生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这一现象)。

三 研究结论

1.与2006年的试题一样,涉及C级考点的题达84分,点满分的70.00%。再次说明C级考点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内容。

2.2006年的第24题与2007年第24题风格一致。都是科研课题简化后给中学生做,都考了较多的运算能力。

3.2006年的第25题与2007年第25题有许多相同点:

2006年第25题2007年第25题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轨道轻绳

考最低点的向心力计算第一次碰后B球对轨道的压力计算哪个小球的绳上拉力最大

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动能守恒)动量守恒:m1v0=m1v1′+m2v2′

动能守恒:12 m1v20=12m1v′21+12m2v′22

结论:v1′=m1-m2m1+m2v0,v2′=2m1m1+m2v0(应当要求学生牢记这两个结论)

机械能守恒定律用了五次用了两次

都涉及“n”讨论第n次碰撞的情况讨论第n次碰撞后的情况

2008年命题时应降低难度,可否这么变:由考“轨道、轻绳”变为考“轻杆、管道、小环套大环”。由考“最低点”变为考“竖直平面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由“弹性碰撞”变为考“完全非弹性碰撞”。仍然考“机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n”,只考碰撞1次的情况。

4.五道必考的选择题依然存在,只是难度加大了。有:天体运动的选择题(第19题)、振动和波的选择题未考,但在第23题考了波动的知识、热学选择题(第21题)、光学选择题(第18题,与《电场》综合)、第20题C选项)、原子物理选择题(第14题)。2007年选择题的综合性和计算量大大加强,所以致使选择题难度增大,全卷没有一个难度等级为“易”的选择题,这是严重背离高考考试大纲的。考纲规定易:中:难=3:5:2=36分:60分:24分。2007年易:中:难=0分:47分:73分。即2007年容易题一分未考,中等难度的题占47分(接近考纲规定),难题占73分(远超考纲规定)。正因为这一比例失控,所以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难度陡增,全市平均分仅45.38,难度系数为0.37。

四、给命题者的建议-----兼谈高考物理命题的几个原则

1.命题的总体原则

高考物理试题应让刻苦学习、智商中等的学生能取得较好成绩(96分以上)。重庆市的平均分应在84.0分以上。通过降低试题的难度来引导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选择题的命题原则

五个单项选择题的难度等均应为“易”,即预先估计全重庆市有70%以上的考生能做对,三个多项选择题的难度为“中”,预先估计全重庆市有60%左右的考生能做对。

选择题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演示实验的考查,不宜涉及过多的计算和推导。物理概念可分为物理变量(如加速度)、物理常量(如电子的带电量、光速)、解释性概念(如周期、波长等)、描述性概念(如杠杆)。高考应重点考查学生对物理变量和解释性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物理规律包括定性的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定量的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是否准确、全面及简单应用。物理课本上出现的演示实验往往是为了引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如用静电计演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高考应考查中学物理教师是否给学生做过这些实验,以及学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过这些实验,引导中学物理教学重视演示实验,克服用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的不良趋向。2007年重庆卷的八个选择题,有四道涉及数据计算(14、15、16、17题),有两道涉及多步骤的推导(18、19题),还有两道也需要熟练推导。所以考生普遍反应做2007年重庆卷选择题很费时间。

一道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最多不要超过四个,否则难度很大。2006年重庆卷第21题考查七个知识点,只有全面熟悉这七个知识点并且思考正确、运算正确的考生才能做对,否则只能是猜对、懵对。而仅知道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知识点的考生可能占考生总数的50%以上。2007年重庆卷第18题也考查了七个知识点,考这么多知识点的选择题要求考生在短短的2~3min内做对现实吗?(高考做每个选择题的平均时间2~3min)据笔者粗略统计,2007年重庆卷选择题各题考查的知识点的个数如下:14题考查了1个知识点,15题考查了4个知识点,16题考查了4个知识点,17题考查了5个知识点,18题考查了7个知识点,19题考查了5个知识点,20题考查了5个知识点,21题考查了5个知识点,有五道题考查了四个以上的知识点,所以2007题重庆卷选择题的难度也很大。考查的知识点多,试题的综合性就强,试题的得分率必然低。

一道选择题不宜涉及过多的章,即跨度不能太大。2007年重庆卷第20题考查了高中物理课本六章的知识,A项考《交变电流》,B项考《机械波》,C项考《光的传播》、《光的本性》,D项考了《原子物理》、《磁场》。第18题考查了《电场》、《机械能》(动能定理)、《光的本性》三章的知识。因为跨度太大,故考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顾此失彼。

笔者认为,高考试题一道选择题考查《热学》中的四个知识点是无可厚非的,或者一道选择题考查《光学》中的四个知识点亦无可厚非,或者一道选择题考查《原子物理》中的四个知识点也无可厚非,但像2007年重庆卷第20题、第18题这么大跨度的选择还是不出现在高考试题卷中为妙。

通过图(2007年重庆卷14题)、表(2007年重庆卷19题)告诉已知条件的选择题值得提倡,但图表一定要清晰。

3.实验题的命题原则

实验题(17分左右),考两个小题,一个围绕课本中学生做过的实验来考查[如2007年重庆卷第22题(1)小题],一个考查是否“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如2007年重庆卷第22题(2)小题],这个方向值得坚持。2007年重庆卷第22题(1)小题考查实验故障的排除,是中学教师、中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是做过电学实验的人,都可遇到这类问题,遇到这类问题要求检查电路是否连接好、连接是否有错,排除故障之后才能继续把实验做完。笔者甚至认为,这道题是恢复高考三十年来命得最好的一道实验题。2007年重庆卷第22题(2)小题考查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实验这个方向值得肯定,但实验试题中涉及的问题应是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器材能解决的,绝不要动用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器材,否则就拔高了要求。不要把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研究的问题拿来考中学生,中学生在高考考场中做物理实验题的时间不足10min(高考选择题的做题时间:做实验题的时间:做计算1的时间:做计算2的时间:做计算3的时间=16:10:10:10:10,4min涂卡、检查,做物理的总时间60min,基础好的考生会从做实验、计算1中节约时间出来做计算3)。

考纲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有的仪器学生不会用,是因为高中生接触的次数太少(这一事实不能怪学生),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多用电表、示波器(接触最少、对中学生来说最复杂的仪器是示波器,很多中学物理实验室甚至没有示波器),只要学生今后接触的次数多了,没有不会用的,手机维修工没有不会用示波器的,电视机维修工没有不会用多用电表的,体育教师没有不会用秒表的,手表维修工没有不会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所以高考命题对这几种仪器最好尽量少出,即使出,给的分值不宜太多。

随着学生的成长,将来在工作中遇到这些仪器的使用和读数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如何提高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成绩,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提高“两尺”读数成绩的有效办法》(发表于《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3期26页)。

实验题的难度一定要控制好。实验题的运算量不宜太大。实验题的文字宜浅显易懂。

图象法是处理实验数据减小偶然误差的好方法,考纲规定的19个实验中有9个可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所以高考可以常考,以期引导中学物理教师、考生的重视。

4.第23题(计算题1,16分左右)的命题原则

本题的难度等级应为:易,即重庆市70%以上的考生能做对。难度大于这一值的计算题最好不要排在计算题1的位置。否则,影响考生的解题心理,影响考生做后面的题。

本题最好不出跨章综合性的题。可以就高中物理某一章的某一个方面的计算题进行考查。

本题最好常见的、典型的、经典的题型。

本题的运算量不宜太大,推导过程不宜太多,列方程的总数最好不超过三个。

5.第24题(计算题2,18分左右)的命题原则

本题的难度等级应为:中等难度,即重庆市60%左右的考生能做对。

本题可以考查小综合题。即综合的章数不要超过两章。

本题的运算量不宜太大,列方程的总数最好不超过五个。

6.第25题(计算题3,20分左右)的命题原则

本题属于压轴题,可以分三个小问,第1小问(8分左右)难度等级应为“易”,第2小问(6分左右)难度等级为“中等”,第3小问(6分左右)难度等级为“难”或“极难”(第3小问只有少数能上北大清华或一流大学的考生能做对)。

本题是综合题。即综合的章数可以是两章以上。

(栏目编辑陈 洁)

作者:杨德发

第3篇: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卷物理题型分析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卷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高考物理备考的对策措施,以期提高学生高考应考的针对性,提高高考考试成绩。

关键词:广东 2010年 高考 物理 试卷分析

2010年广东省高考考试科目发生了重大变化,理科考生考3+“理科综合”,而“理科综合”中物理学科相应的高考考试时间和分值跟原来的X科中物理科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物理考试内容、题型、题量、难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高考物理题型的分析,积极适应考试变化,认真调整备考策略,对提高高考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卷分析

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从单科试卷转变为三科合卷,单科高考分值与考试时间减少,单个题目分值增加,但考查的知识并没有减少,综合卷将成为高考上线最主要的区分学科之一。理科综合物理的总体难度中等偏易,实现了广东省考试大纲说明中关于全省得分率超过60%的要求。

1.试卷突出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着眼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内容能较广覆盖广东省2010年《考试大纲说明》中“知识内容”部分,考查了35个知识点,重点考查高中物理的主要概念、定理和定律。主干知识考查以力学和电学知识为主,比例达到八成以上。在选择试题上比以往有更多数量的基础题、常规题,所设置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一般是学生熟悉的,摒弃了人为设置思维障碍的命题思路,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2.试卷体现了全面考查与选优的功能

理科综合的物理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36题求该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及试分析盘转动角速度ω的取值范围。此题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选拔功能。ω的取值范围涉及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运动中的临界问题,既要以带电粒子转半圆从感光板的左下端平行飞出确定带电粒子进入磁场时的最小速度,又要以带电粒子从感光板的右下端斜向下飞出确定带电粒子进入磁场时的最大速度。再把这两个速度引至两个转盘内,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列式计算其在两盘间运动的时间,再因它与转盘转过θ0角时具有等时性,利用匀速圆周运动公式列式,计算转盘转动的最小角速度和最大角速度,再确定转盘转动角速度的范围。由于涉及临界问题的讨论,要准确理解括号内的说明,并要对两个模型进行联系处理,因此该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3.试卷体现了教材的拓展与延伸

试卷中的题目有不少是从教材中取材的试题,有些是教材实验探究问题的变形,有些是教材例题和习题的拓展。比如,第19题与粤教版选修3-2第65页习题二第2题极其相似,两道题峰值和周期值不一样,题型也有差别,高考是双选题,教材是填空题,但都是考查对正弦式交变电压的波形图的理解。又如,第21题与人教版选修3-1第24页问题与练习第4题极其相似,两道题只是电势减少的方向有判别,题型也有差别,高考是双选题,教材是问答题,但都是考查对点电荷形成电场的场强和电势的理解。只是高考题考查的实验形式较多,实验题着重诸多形式的考查,如连图、操作、读数、计算、误差分析等,符合考试说明中关于考查学生实验多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4.试卷突出对物理建模的考查

第35题涉及4个方面的动力学模型。原题为:一条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粗糙的ab段水平,bcde段光滑,cde段是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一小段圆弧。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和B紧靠在一起,静止于b处,A的质量是B的3倍。两物块在足够大的内力作用下突然分离,分别向左、右始终沿轨道运动。B到b点时速度沿水平方向,此时轨道对B的支持力大小等于B所受重力的3/4,A与ab段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g,求:物块B在d点的速度大小;物块A滑行的距离s(如图1所示)。

图1 试题35示意图要求学生能初步建立物理模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科学选择公式列式,认真计算,就能考出较高的成绩。首先,要求学生能分析物块A、B突然分离时动量守恒,由此确定双方的速度关系;其次,分析物块B沿光滑轨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变减速圆周运动滑到圆弧顶点,高考要求快捷解答,必须整个过程考虑,就不能用动力学公式来列式,而要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式计算;物块B滑到最高点时由于属于圆周运动,不能用平衡状态而要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该题可以从物块B在圆周最高点时开始解答,再向左逐一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属于递进式而非交叉式的题型,该试题属中等难度。

二、高考物理备考对策探讨

1.要继续强化基础教学

加强基础教学是应对今年高考乃至今后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头顶大事。要更加注重基础,狠抓落实,注重方法,突出主干。因为理科综合涉及知识思维的转换,考试时间短,题量多,考试的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帮助学生减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考试的信心。在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回归教材,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分章节绘出知识框图,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等物理学经典内容,要逐个进行了认真复习,做到知识点一个不漏,提高学生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2.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可以知道,物理考试更加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查,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中物理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须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在突出基础的同时,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提高计算的准确度。要加强实验教学,以传统实验为根,创新实验方案,设计形式多的实验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创新实验出现的新问题。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认真消化实验原理,主动应对高考实验问题的变化,提高测试应变能力。比如,第34(1)题与粤教版必修1第44页习题二第10题相似,两道题同样要学生知道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知道利用纸带计算某点速度的方法,只是教材比试题少了刻度尺的读数。第34(2)题图与人教版选修3-1第69页图2-9-3相似。教材也对采用电压表和电阻箱联合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做法作了简单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创新实验的原理。

3.要进一步强化针对性训练

俗话说:“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高考物理试卷中,学科考试内容分值比例为:物理力学约42%;电磁学约42%;原子物理约8%;热学约8%;实验(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内容中)约18%。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共36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6题,双向选择题9题,非选择题11题。要针对对广东省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的分析,必须要及时适应、有效应对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安培力、洛仑兹力、带电粒子的运动、电磁感应这些内容都是必考内容,必须要强化针对性训练,提高应考的实效。试卷中一道或两道实验题至少涉及一个力学实验,一个电学实验,甚至是多个实验的巧妙组合,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过针对性训练,很容易被试卷所迷惑,甚至出现错误的判断,导致考试失利。因此,要认真对照考试大纲,加强选择题专项训练,努力提高选择题的答对率。狠抓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增强学生考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物理实验的复习要重视实际操作和实验设计,精选有探究意味的实验习题,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计算题的训练要注重基础,精选习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广东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说明. 2009-10-19.

[2]唐绍芬.夯实基础,更新教学理念——高中物理教学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 (12).

[3]马建民.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9).

[4]徐进.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困境及消解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10,(07).

作者:甘广生

第4篇:高三理科综合高考总结

2013年高三年级理科综合高考总结

本溪市第三高级中学理综组长 何月红

在2013年的高考中,我校大捷。在成功的喜悦里,我们理综合备课组的所有老师终于卸掉了“成也综合,败也综合”的压力,长出一口气后,露出了藏在心底的,已经抑制不住的笑容。在2012-2013年的高考备考综合科目的老师中,有物理的孙健、贾立红,化学组的刘志红、黄溪,生物组的何月红、张蕊。他们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勤奋,能和他们一起工作,是我的荣幸,他们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下面的总结中有些观点是采纳和借鉴了他们的经验,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感谢和敬意。下面我把理科综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 2012-2013年的理综备考工作回顾:

1 指导思想:整个理综组要坚持团结,和谐、求真务实的精神,提高复习质量,确保2013年高考圆满完成任务,打好高考翻身仗,为学校争光。

2 主要措施:

① 领导有力,方向明确。今年我校安排了高三教育、教学的直接领导,李永刚主任直接负责高三的教学工作。在校长的直接参与下,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理综合组所有教师树立大局观,同心同德、 和谐团结,尽量避免某些班级个别科目、某些同学个别科目不均衡发展的现象。

② 各学科立足夯实基础,力求形成知识网络,大幅度提高各种应试能力。各科针对学科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如:物理重思路,化学重细节,生物重积累。

③ 做好每次考试的试卷分析,从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同时也找到了教师教学的切入点。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边分析边总结,边总结边反思,边反思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不断探索、创新、调整、充实,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④ 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转化临界生,确保全面丰收。在培优补差方面,学校没有安排固定培优时间,在当前规范办学的前提下,争取时间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要给尖子生另加任务(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资料的选择等);另一方面,我们全体理综教师要检查布置的任务的完成情况,还要进行答疑。而这些工作,我们都得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下午的自习时间。在这一年里,孙健老师、刘志红老师、黄溪老师牺牲了午睡时间,把学生带到一楼多媒体教室义务辅导。刘志红老师、贾立红老师、张蕊老师、何月红老师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下午自习课的课堂上,下午自习课基本成了他们的正课。在补差方面,平时上课过程或课余,有针对的进行点拨和“面批”,下午自习时间,你就看吧,理化生三个教研组几乎挤满了学生,老师们被围得水泄不通,此时,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比较大的收获,是我们全体理综教师的唯一目的。在临界生的转化上,力争在三个点上有转化的保证,一是专科临界生,二是本科临界生,三是重点临界生。尽可能根据班主任列出的临界生名单中有计划的进行个别补导(补学习信心,补基础知识,补学习方法,补解题技巧和应试技巧) 3 工作重点

① 力争做好集体备课,发挥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合作学习。结合学校的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的力量,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备课活动取得实效。

② 研究历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的动向。研究各省市近5年高考试题难易度、题型、新变化,调整教学方向,特别是调整资料的选择和在教学过程中对试题难易度的选择的把握。研究学生对历年高考试题的适应能力。研究教师利用高考考题的频率及利用率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影响。

③ 坚持周考制度,培养学生应考能力。 各学科在每周三下午考试选题时,理化生老师要互相交流,确定测试内容和测试的难度,保证难度适中,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训练的目的,不要因为某些科目的难度太大而影响学生的考试质量。

④ 对解题技巧、解题顺序的指导,要科学引导,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一定要先答哪一个科目。

2 ⑤ 领导重视,在工作上早抓早落实,让学生在拿到理综试卷后能够有自己的答题思路和答题顺序,确保良好习惯的养成。

⑥ 除了征订的资料外,老师们几乎每天都上ks5u高考资源网上看一看各省市的模拟试题,不要局限于所用教辅材料,,哪些对教学有益,把适合的资料及时的下载下来,选出其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最好的效益,同时,我们教师从中也能略微嗅到高考的出题方向和思路。要做到“各种题型都见过,我不入题海谁入题海”。 二 2012-2013年的理综备考工作反思: 1 让教师有提升和学习的机会:

在2012-2013年的备考工作中学校领导安排理综三科每科一名教师参加辽宁省的高考的研讨会。在会议中有关备考的方法和思路,对我校的备考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我们借鉴了其他各校的做法,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指导学生的复习和答题以及时间分配等有了明确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备考工作中多有这方面的活动,让教师们在备考思路和方法上都能得到提升和更新。

2 培优补差工作宜补弱不宜补强,宜早不宜迟。

在培优补差时,理综这一块如何兼顾,是值得研究的。既然理综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若某一学生物理、化学、生物科中弱项提升空间大,效果明显,为何不选择补弱项?而且早补学生的成绩提高快,自信心提高,将影响学生的努力程度和目标。 3 理综训练宜早不宜迟。

虽然理综考试是拼盘式的,在考试过程中的答题顺序和答题习惯的形成,对理综考试的认识,特别是答题时间的安排上,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因此,只要在考试的次数上控制得当,最好能早进行。

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在时间分配上进行引导。今年我校考生答题顺序有物化生的,化生物的,生物化的,生化物的,物生化的,化物生的,答题顺序无序的。学生答题顺序是多样的,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老师只要在时间上引导学生把握好度,学生自己有他们的选择。

有关今年理综合的总结分析想要说的太多,以上的观点还不成熟,还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

第5篇:高三理科综合高考总结

07年高三年级理科综合高考总结

南宁市三十三中理综组长 赵业智

在06-07年的高考备考综合科目的老师中,有物理的唐忠民、陆朝鹏、覃乃坚、赵业智,化学组的李福周、王海梅、黄学民、彭克珍,生物组的甘琼芬、刘建平、黄秀华。他们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勤奋,能和他们一起工作,是我的荣幸,他们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下面的总结中有些观点是采纳和借鉴了他们的经验,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感谢和敬意。下面我把理科综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 06-07年的理综备考工作回顾:

1 指导思想:整个理综组要坚持团结,和谐、求真务实的精神,提高复习质量,确保2007年高考打造精品,打好高考翻身仗,为学校争光。

2 主要措施:

① 树立大局观,同心同德、 和谐团结,尽量避免某些班级个别科目、某些同学个别科目不均衡发展的现象。

② 各学科立足夯实基础,力求形成知识网络,大幅度提高各种应试能力。各科针对学科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如:物理重思路,化学重细节,生物重积累。

③ 学习先进的经验,搞好互听互评互讲活动(配合学校公开活动),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不断探索、创新、调整、充实,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④ 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转化临界生,确保全面丰收。在培优方面,除了学校安排的固定培优时间外,一定要给尖子生另加任务(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资料的选择等)。在补差方面,平时上课过程或课余,有针对的进行点拨和“面批”,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比较大的收获。在临界生的转化上,力争在三个点上有转化的保证,一是专科临界生,二是本科临界生,三是重点临界生。尽可能根据班主任列出的临界生名单中有计划的进行个别补导(补学习信心,补基础知识,补学习方法,补解题技巧和应试技巧) 3 工作重点

① 力争做好集体备课,发挥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合作学习。结合学校的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的力量,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备课活动取得实效。

② 研究历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的动向。研究各省市近5年高考试题难易度、题型、新变化,调整教学方向,特别是调整资料的选择和在教学过程中对试题难易度的选择的把握。研究学生对历年高考试题的适应能力。研究教师利用高考考题的频率及利用率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的影响。

③ 坚持月考制度,培养学生应考能力。 各学科在每一次月考出题时,出题老师要互相交流,确定测试内容和测试的难度,保证难度适中,确保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训练的目的,不要因为某些科目的难度太大而影响学生的考试质量。

④ 对解题技巧、解题顺序的指导,要科学引导,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一定要先答哪一个科目。

⑤ 争取领导重视,在工作上早抓早落实,让学生在拿到理综试卷后能够有自己的答题思路和答题顺序,确保良好习惯的养成。

⑥ 除了征订的资料外,老师最少每月到书店看一看,不要局限于书商的推荐,看最近有哪些新出版的参考资料,哪些对教学有益,把适合的资料及时的购买回来,选出其中的精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最好的效益,要做到“我不逛书店谁逛书店,我不入题海谁入题海”。

二06-07年的理综备考工作反思: 1 让教师有提升和学习的机会:

在06-07年的备考工作中学校领导安排理综和文综组长到柳州和玉林等地考察外地的备考方法和思路,对我校的备考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我们借鉴了外地的作法,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指导学生的复习和答题以及时间分配等有了明确的方法,因此在今后的备考工作中多有这方面的活动,让教师们在备考思路和方法上都能得到提升和更新。

2 培优补差工作宜补弱不宜补强,宜早不宜迟。

在培优补差时,理综这一块如何兼顾,是值得研究的。既然理综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若某一学生物理、化学、生物科中弱项提升空间大,效果明显,为何不选择补弱项?而且早补学生的成绩提高快,自信心提高,将影响学生的努力程度和目标。 3 理综训练宜早不宜迟。

虽然理综考试是拼盘式的,在考试过程中的答题顺序和答题习惯的形成,对理综考试的认识,特别是答题时间的安排上,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因此,只要在考试的次数上控制得当,最好能早进行。

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在时间分配上进行引导。在06-07学下学期7月份物理组组织的“南宁市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活动中,关于理综的答题顺序方面的调查项目,在统计的人数为346人中,除了个别学生不填写外,答题顺序为物化生的147人,答题顺序为化生物的38人,答题顺序为生物化的7人,答题顺序为生化物的26人,答题顺序为物生化的5人,答题顺序为化物生的30人,答题顺序无序的40人。以上的数据说明,学生答题顺序是多样的,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老师只要在时间上引导学生把握好度,学生自己有他们的选择。

4 编辑和收集各地的资料力度有欠缺。

由于网上好的资料大部分是收费的,所以网上的资料来源有限,学校提供的资料还不够多,特别是临近高考的各种模拟试卷比较欠缺,在06-07年的备考中,物理组备课组长陆朝鹏、化学组备课组长王海梅、生物组备课组长黄秀华等几个老师利用私人关系找到了许多资料,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我觉得有时他们还是感叹题目是太难找了。要是学校能在一些选定的网站上附费,可能资料的获得会更容易一些。或者专人负责收集后由老师们整理选用,必将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5 理科生最需要的是时间来思考和训练,在赶进度和高密度的测试下,留给学生的空余时间少之又少,各科之间挤占时间时有发生,攀比风气渐长,不用白不用,用了名利双收。能否实行晚自习一节课时间的专属制?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

第6篇:2012届高三理科综合工作总结

高三理综工作总结

随着2012年高考成绩的揭晓,我们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经过全体教师三年的努力,2012年的高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喜悦之余,我开始回忆和反思一年来的工作,希望通过总结过去的得与失,为以后的高三备考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鉴。以下就是我们高三理综老师对过去一年高考复习及教学策略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学生现状,定好复习基调

就整体而言,这届学生的总体水平不高,个体间差异较大,尖子生不多也不够尖。刚进入高三的学生对高中必修本的内容虽然已经学过,但忘得差不多了,学生对所学知识也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相当一部分学有明显的偏科问题,这对高考来说是致命的弱点。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汲取上届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在难度的把握上注意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基础,面向多数,不随意拔高,尤其是对尖子生加大要求加强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其学习方法、情感上的关怀。努力做到导优辅差两不误,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

二、早规划、早动员,勤督促

高三全过程我们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又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减少骄傲情绪。

第一阶段(2011年8月—2012年3月中旬)

扎实基础,构建合理、系统的知识体系:虽然高考强调对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基础,且其本身也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因此,学科基础知识是高考复习的首要任务。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学科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所以,复习时我们特别注意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含义、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构建各章、各节或各类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以便较容易地掌握。

第二阶段(2012年年3月——4月底)

培养能力,抓好学科内综合,并进行一定的学科间综合训练。在前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以适应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选取适量有代表性的学科内综合题进行练习、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此外,对一些社会热点及最新科研成果能与高中理科知识联系上的内容,则争取尽量在

题目中加以体现。

第三阶段(2012年5月):

通过第二阶段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但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中等生,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识回生现象。因此,这一阶段我们主要以套题的形式对往年的高考原题加以训练,但我们在选用套题、组合试卷时,并不一味的求新、求难,而是侧重于学生平时所暴露出来的知识缺陷;在练习的讲评时也不是满足于就题论题,而是通过题目再次复习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这样既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获,信心十足,又可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误区。

三、备课组合理计划,落实到位

立足考点,把握方向。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备课组每位成员都能深入钻研考纲、钻研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动态,及时捕抓有效信息,而且要求各成员间加强交流,无私奉献,合力拼搏。对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的复习要求“一步到位”。所谓“一步到位”是指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将知识学精学透。各科备课组坚持每周开一次讨论会,商讨复习策略,检讨得失,统一进度。我也会经常和各备课组长沟通,交流经验。唐校长也专门召集所有理综老师开了一次会,比较兄弟学校的成绩和做法,商讨改

进的措施手段。

四、复习方法得当,效率高

1.注重复习质量的检测和反馈。当一系统复习即将完成,就着手检测效果的命题工作。我们每2周的下午第三节各科测验一次,每2周的周日综合科统测一次。第二学期开始每周六晚一节课时间专门测理综的选择题。命题以一人主笔,集体讨论,反复比较,最后确定样品。在检测、评卷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进而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选择题因为可以用机器改,成绩直接出来并且有相关需要的数据,我们就将每次的成绩打印出来并贴在班上让每个学生了解具体成绩及自己与同学间的差距。这样对学生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因为我校的学生不够自觉,需要适当加压。

2.对复习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杜绝陈旧内容。凡是要学生做的题,老师必须先做;凡是学生考的,老师必须批、改、评、登分;凡是批、改、评了的,学生必须纠错;凡是可练可不练的坚决不练;凡是学生怎样练都练不会的坚决不练。老师教学时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不讲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怎么学亦学不会的。总之,在备课组长和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学习方向更明确,学习效果更好。

3.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重视考试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通过“分数” 这杆标尺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将解题方法及应试技巧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到试卷上。

4.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由班级科代表收集或通过个别谈话收集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对每单元知识点存在的疑问,习题中碰到的疑难,单元测试、讲评后仍解决的问题等。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让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要做到这一点,备课组教师在每周定时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不断进行不定时的集体备课.

五、精诚团结,合力拼搏

高三的复习工作非常辛苦,不但要做大量的题目,从中精挑细选,然后精心备课;更要命的是每周都要改卷,每天都要查作业,忙起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周只有周日下午不用上课,连周六晚都要考试。这一届的工作量增加了,福利反而少了。但我们的老师十分敬业,并没有因此懈怠逃避,坚持苦干加巧干、互相听课,互相讨论,毫不保留,共同提高;老教师有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经常给我们很

多好的建议,使我们少走了弯路;年轻老师也有许多独到的做法,为我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精诚团结,合力拼搏,是实力得以化作成绩的保证。老师们的艰辛和奉献是这次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建议:

1.理综备课组长不要让学科备课组长兼任。可以考虑让年轻老师多但重任,老教师也可从旁协助。

2.坚持选择题专练。这届学生第一学期训练不足,成绩明显比兄弟学校差。第二学期开始加强训练,效果马上出来了。

3.专门安排一个选择题专练时间。但不能选周六晚。周六晚练,只有理综老师值班,意见太大。而且第二天是周六,有的科没课,要到下周一才能评讲,太迟了。最好是周三或周四。2011届是周五上午第五节课全级统一训练综合科选择题,效果很好。

4.一定要错开同科老师的课。不错开,则无法互相听课,则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就是一句空号!

第7篇: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模拟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可能需要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u 64 Zn 65

第8篇:2014山东理科综合卷生物部分试题评析

临沂一中高三年级生物组备课组长 张霞

今年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稳中有变,整体难度比往年略有降低,用孩子们的话说:“今年的生物题比较简单”。

生物部分的变化之一是分值变化,由73分提升到90分。变化之二是题号变化,由原来的24.25.26.27.34.35变为25.26.27.28.35.36,原因是物理的必做部分的主观题加了一道题(21.22.23.24.)由原来的3道大题变成了4道。

变化之中也有稳定,稳定之一是题型没变,保持了自2012年以来的6道选择,4道必做简答题,2道选修题选做一道。稳定之二是内容分布也基本没变,必修一部分有3道选择题(第

1、2和4题),1道大题(第25题);必修二部分2道选择(第5和6题)和1道大题(第27题);必修三1道选择(第3题)和2道大题(第26和27题)。稳定之三是简答题和选修题的横线数量设置基本没变,必做题由2012年以来的31个变为33个,只增加了2个,选修题仍为8个空。

近三年以来,山东理综的生物部分的典型的规律有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题中第4题仍为近两年以来的实验拼盘题,第5题维持了2012年的DNA分子中的碱基比值的分析,借助抽象的曲线图考察,难度较大。第6题维持了2012年的家系图考察,但相对简单。

二是必修一光合、呼吸作用的题目、必修三生命活动调节的题目、种群、群落与生态部分题目较为简单,必修二的遗传题难度较大。自2010年以来,山东卷的遗传题的题材呈现了果蝇—植物—果蝇—植物—果蝇的规律,估计明年的遗传实验要以植物为题材了。

第9篇:武汉市201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试卷生物试题

1.下列生理过程中,不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即可完成的是D ...

A.胰岛素调节肝细胞中糖的代谢速率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兴奋

C.精子与卵细胞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

D.葡萄糖顺浓度梯度时进入组织细胞

2.下图表示叶肉细胞在某一环境条件下所处的部分生理状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A.该条件下类囊体薄膜上不能合成ATP

B.该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在光照适宜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图示生理状态

D.该条件下线粒体基质中CO2浓度比叶绿体基质中高

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4.HIV侵入正常人体后会破坏T细胞,科学家正在研究将HIV引诱到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HIV侵入正常人体初期,机体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将其清除

B.HIV再次侵入人体,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T细胞

C.HIV感染正常人体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将会降低

D.成熟红细胞不能为HIV提供复制的模板从而抑制其增殖

5. 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真核生物基因必须转录完后才能进行翻译,而原核生物基因在转录未完成前便开始翻译。出现此差异的原因之一是A

A.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有核膜,原核生物的拟核没有核膜

B.真核生物的DNA为链状,原核生物的DNA为环状

C.真核生物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而原核生物不具有

D.真核生物的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而原核生物不能

6.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

A.将染色后的蝗虫精巢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的细胞

B.用健那绿染液对盐酸水解后的根尖细胞染色,可观察线粒体在根尖细胞中的分布

C.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可用溴代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代替澄清石灰水

D.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染液代替苏丹Ⅳ染液对脂肪染色

29.(10分)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产生的赤霉素(GA)转运到糊粉层后,诱导相关酶的合成进而调节相关的代谢过程,促进种子萌发。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种子萌发时,胚乳中葡萄糖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葡萄糖先增加的原因是;后减少的原因是葡萄糖转运至胚后,一方面用于的消耗,另一方面是,用于构建新的细胞。

(2)β-淀粉酶在由钝化到活化过程中,其组成的氨基酸数目将,理由是。

(3)为研究淀粉酶的来源,研究者为萌发的种子提供C标记的氨基酸,结果发现α-淀粉酶有放射性,而β-淀粉酶都没有放射性。这表明。

(4)若要验证糊粉层是合成α-淀粉酶的场所,可选取的去 胚大麦种子,用处理,检测是否产生α-淀粉酶。

30.(9分)下图表示膝跳反射时,

神经支配同侧下肢屈肌和伸肌之间的协调作用。请回答: 1

4(1)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__ _个神经元构成,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传入神经是(A、B、C),当受到刺激时,该神经纤维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的原因是。若B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则神经元D上(有、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膝跳反射中枢位于_________,该中枢的活动可受到__________的意识支配。

31.(12分)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试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株的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

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

(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

(

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基因型频率为。

(3)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

①实验设计思路:选取甲、乙后代的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 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32.(8分)某山区于25 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此后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现在某生态学者在该地进行生态抽样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

(1)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

(2)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还可使森林深处有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___________,利于植被生长。

(3)目前此森林中杜鹃、栎树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最大优势的树种为__________。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葡萄酒的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葡萄酒制作的原理是利用菌分解葡萄糖生成,该物质在氧条件下,转变成酒精。

(2)葡萄除梗应在冲洗之完成,原因是。

(3)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在没有严格灭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措施,使酵母菌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

(4)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菌

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导致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在ABO血型系统中,A型血和B型血人红细胞膜表面分别含有凝集原A、B, AB型血人红细胞膜表面同时含有凝集原A和B,O型血人红细胞膜表面没有凝集原。下图是利用动物细胞杂交方法制备人抗A凝集原抗体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制备人抗A凝集原抗体,应向小鼠体内注射细胞,使小鼠产生免疫。从小鼠体内分离的细胞①为细胞。

(2)为诱导细胞①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常选用作为诱导剂。融合后的培养液中存在多种杂交细胞和未融合细胞,需要进行培养、克隆化培养

和,才能获得需要的杂交瘤细胞。

(3)杂交瘤细胞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因而既能在体外培养条件

下,又能产生。

(4)制备的人抗A凝集原抗体能与发生特异性结合,若用该抗体与待测血液样本呈阳性反应,则待测样本的血型是。

武汉市201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试卷生物试题

1.D2.D3.B4.C5.A6.B

29.(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 淀粉水解细胞呼吸合成有机物

(2)减少β-淀粉酶的活化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完成的,水解掉了部分氨基酸(2分)

(3) α-淀粉酶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新合成的,而β-淀粉酶是种子中已存在的 (2分)

(4)有糊粉层和无糊粉层等量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30.(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4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伸肌、屈肌 (2分)

+(2)ANa内流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3)脊髓大脑(或大脑皮层)

31.(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一(2)50%(1/2)16.7%(1/6) (3)无叶舌突变株若F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2分);若F1全为正常植株,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2分)

32. (8分)(每空1分)

(1)次生演替 增加抵抗力(2)物质循环光合作用(3)稳定型增长型(4)赤杨

39.(15分)(前5空每空1分,后5空每空2分)

(1)酵母丙酮酸无 (2)后避免除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3)温度通入氧气(4)乳酸发酵容器密闭不严醋酸

40.(15分)(前5空每空1分,后5空每空2分)

(1)A型(或AB型)血人的红特异性(或体液)B

(2)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选择抗体检测

(3)迅速大量繁殖专一的抗体

(4)凝集原AA型或AB型

上一篇:农田水利系统下一篇:35kv变电站保护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