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组方理论相关概念的研究

摘要:目的:对组方理论进行梳理,提取相关概念并进行分析和诠释,旨在完善组方理论,丰富方剂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以指导教学、临床和科研。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借鉴语言学及训诂学等有关知识,收集组方理论的古今文献记载并进行梳理,结合历版《方剂学》教材对相关概念进行考证、甄别、分析、纳新、归纳及总结,进行概念的初步诠释。结果:(1)梳理了组方理论的历史沿革:组方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包含“君臣佐使”、五脏苦欲、六气淫胜等理论内容。“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理论的主要内容,起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与完善,在宋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以之释方后成为后世医家用于指导组方用药的主要理论依据,其后,绝大多数医家皆沿袭之,至明清时代已臻于完善,现代则被广泛应用于方剂学领域。(2)分析了组方理论的研究现状:组方理论经宋明清至现代医家的诠释和探讨,虽已形成基本框架,但对一些基本概念仍未达成共识,如组方原则与组方结构内涵的界定,“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内涵的界定等。(3)探讨了“君药”之争的原因:以历版《方剂学》教材中部分“君药”争议较大的方剂为例分析了“君药”认知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为:①对药物的药性功效见解不同,②对方证主从认识不同,③是否依据药量大小,④是否参考方名。(4)考证了“组方”概念的演变:较早见于宋代文献中的“制方”与“立方”的含义与之相近,沿用至建国初,至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一书中始称“组方”,其后作为“组药成方的形式或过程”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组方原则”、“组方结构”等。结论:(1)组方是指在中医理论(主要是指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病机或病症,依据一定的治法,选择适宜药物并确定适当的用量及用法以组成方剂的形式或过程,其外延为具体方剂的组织形式或组成过程。(2)组方理论是研究药物如何组成方剂并界定药物在方中所属地位,即分析其药物配伍关系的理论。它是由组方过程或组方形式所依据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组方原则和组方结构两部分。(3)组方原则是指以针对病机确定的治法作为遣药组方的依据,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组方原则的外延涉及参考病邪特点、顺应脏腑生理特性、遵循药物七情、方(药)证相应等相关中医理论内容。(4)组方结构,即方剂结构,是指组成方剂的各药物之间的组织方式和相互关系。“君臣佐使”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亦是最常用的形式;单行式、相须式、主辅式及复合式等为其补充形式。

关键词:组方;组方原则;组方结构;君臣佐使;单行式;相须式;主辅式;复合式

学科专业:方剂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组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先秦时期

1.2 两汉至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建国前(1911年-1949年)

1.6 建国后(1950年至今)

2 组方理论研究现状

2.1 组方原则的分歧

2.2 “君臣佐使”理论

2.2.1 整体概念研究

2.2.2 “君药”研究

2.2.3 “臣药”研究

2.2.4 “佐药”研究

2.2.5 “使药”研究

2.3 其他组方理论研究

3 “组方”概念之历史沿革

3.1 古称“制方”或“立方”

3.2 今称“组方”

4 基于《方剂学》教材之“君臣佐使”异议初探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君臣佐使”理论定性有分歧

4.2.2 “君臣佐使”概念内涵有重叠或交叉

4.2.3 方剂“君药”差异性分析举隅

4.2.4 “君臣佐使”术语应用现状

讨论

1 以概念为核心研究组方理论的必要性

1.1 概念与理论的关系

1.2 研究组方理论相关概念的必要性

2 组方理论的构架及概念初探

2.1 组方理论的初步构架

2.2 组方及组方理论的概念

2.3 组方原则

2.3.1 组方原则的概念

2.3.2 组方原则之外延

2.4 组方结构

2.4.1 组方结构的概念

2.4.2 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2.4.3 其他结构

3 本研究的价值及应用举隅

3.1 方剂教学之应用与方剂举隅

3.1.1 “君臣佐使”结构有异之方剂举隅

3.1.2 其他结构之方剂举隅

3.2 组方结构待分析之方剂的应用及举隅

3.3 临床之应用与医案之方剂举隅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2: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怎样撰写初中物理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医疗责任保险障碍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