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解题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

1.1 仔细审题, 理解题意

很多人都有一个这样的观念, 数学更多的是讲究的讲究题海战术, 可是题目总是做不完的, 类似应用题的题型也多种多样, 而且我们在做题当中, 会碰到一题多问的, 所以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已知题目当中寻找出那些对我们有用的的信息才是关键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能力相对比较薄落。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对于做题和培养以后研究更深层次的应用题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养成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读题, 在审题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注重题意的理解, 并且带着问题去思考。老师在讲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怎样去有效的抓住题意。通过培养学生对题意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题目中你可以概况出哪些已知的信息, 问题中需要我们求的又是什么, 弄明白题目的意思, 这是做好应用题的第一个关键, 也为接下来做题的铺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分析问题找等量关系

通过对题目和问题的理解把握, 接下来就是寻找数量关系。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 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注重活学活用了, 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或者直接通过数量关系分析是解决数学运用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我们现在更注中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再局限与只会做题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材中的辅助图形解题策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解应用题更多的是运用画线段图, 通过已知数量与所要求的未知数量建立关系。只有弄懂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能轻而易举的列出等量关系。例如在小学阶段, 我们经常会碰到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其实只要掌握好了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 这类型的题目相对来说真的是算比较简单的。在分析题意的过程当中, 首先关键之一是找准单位“1”, 例如 (1) 小红有10颗糖, 小明比她多二分之一, 小明有多少颗? (2) 小红有10颗糖, 她比小明多二分之一, 请问小明有多少颗?如果你比较善于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的话, 其实这两道题没有很本质的区别, 都是已知小红糖果数, 求小明的糖果数量, 但是从这两道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分析, 我们就应该注意到在题目中把哪个的糖果数量作为单位“1”是不一样的, 所以也导致他们糖果数量的不同。这种题型里有一个关键“比”, 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老师指导和学生自己的体会, 可以发现跟谁比谁就是单位“1”, 在例 (1) 中, 小明比她多就意味着小红作为单位“1”。对于例 (2) , 她比小明多久是把小明作为单位“1”, 所以找到单位“1”也就是分析这类题的关键点, 从而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思路就很清晰了。

1.3 检验

虽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常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比较少碰到需要考虑实际问题是否符合的情况, 但是这不断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对结果对错有一个比较好的判断。数学数量分析模型的建立、根据所建立的模型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已成为新教材应用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在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 学生可以体验到做题的思路和方法, 还有在检验的过程当中可以比较好地判断解题策略和方法是否正确, 计算过程是否准确, 同时也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对于老师来说,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 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方法和一种思路, 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 但是当学生掌握好了方法之后, 就可以面对多变的题型, 比较轻松地解出正确结果。

2 应用题解题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 鼓励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站在数学的角度采用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1 结合生活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数学教学课堂, 紧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前提情况下, 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或者融入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课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 老师发挥主导作用, 从而让学生扮演发现者、研究者等的角色, 通过老师提问和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互相讨论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创造不同的解题策略。通过学生激励的讨论可以有助于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 培养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额能力。

2.2 建立数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 培养学生采集信息的的能力, 通过问题可以得出:你知道哪些已知条件, 哪些是有助于你解题的哪些是没有用的, 在解决问题时要用到什么条件, 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该怎么表达或者用图形有效的表示出来。老师可以提供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 老师买了10支铅笔奖励给进步的学生, 工花了五元钱, 又买了5个笔记本, 每个3元。 (1) 每支铅笔花了多少钱? (2) 笔记本一共花了多少元? (3) 每支铅笔比笔记本少多少元?这两个问题的条件均不同, 这也就要求学生分析并且采集信息, 找出每个条件不同题的有用信息, 他们之间建立怎么样的数量关系, 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在不同的提问当中经过尝试和老师的指导, 可以比较好地感悟出应用题型的解题方法, 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鼓励和尊重学生

很多时候老师的一句鼓励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正能量, 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解题方法, 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 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 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的成长环境中学习。

新课改革要求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题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本, 使其在快乐环境中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 应用题的教学是满足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初步形成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课程要求,解题策略

上一篇: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品牌价值建设宣传研究下一篇:透过《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浅析我国的引咎辞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