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2022-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工作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科学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半个多世纪党的执政实践中,总结出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是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长期实践、艰辛探索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站在时代高度把握历史的光辉结晶。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再一次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汲取经验,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

这六条主要经验,深刻阐述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依据和重要遵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党55年执政的历史反复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顺利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逐步实现,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正确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首要的执政经验。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的彻底性,反对任何封闭的终极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学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具有革命的实践性。它强调,正确的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用来指导新的实践,同时又为实践所检验、所证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不能凝固静止;彻底的科学的理论,应当是随实践而发展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与时俱进是它最根本的理论品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就可以“自发地”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只是在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后,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多次失败的局面,使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进入到一个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党又以苏联为鉴,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正确的或有价值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中,党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严重失误,一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纵观党8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55年的执政历史,我们党正是坚持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才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永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站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坚持把新理论、新思想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人民群众的新实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作出的基本结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又一条主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和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继续发展完善,人民司法制度逐步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逐步树立,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涵盖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多方面事业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基本建立。这些上层建筑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制度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综合,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此后,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与一切旧的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体上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着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相矛盾”的状况,是非对抗性的,因而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做到自我完善的客观依据。这就要求党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国情,根据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状况,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环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既有不断完善的需要,又有能够不断完善的必要条件。正是这种“相矛盾”状况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成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正确思想,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重要探索。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进行了全面、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制度上,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司法制度,政治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改革的同时,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为不断开辟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执政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内在的自我完善的功能,这使我们在实践中能够使之不断完善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坚持,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改革是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改革,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在积极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努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思想的确立十分不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党的八大,我们党提出了许多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指导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展现出新中国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加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党的八大之后,我们党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发展这个主题,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即使在发生国内政治**和苏东剧变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仍然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避免了重蹈历史覆辙,成功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实践证明,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是当代中国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前进中的一切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措施和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清醒的表现。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保持对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决排除一切干扰,任何时候都不偏离这个主题。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放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然,我们所讲的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总结发展的新经验,开拓发展的新思路,丰富发展的新内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属性和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根本目的,是党的全部历史所表明的基本结论,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最本质的把握。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我们党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长期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党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与群众同甘共苦,才能生存发展。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战胜国内外各种敌人,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全国执政后,党掌握着国家政权,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产生了脱离群众的可能性。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要求全党经受住执政考验,防止因脱离群众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后来,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这一思想,并开展了“三反”、“五反”和多次整党整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一次向全党提出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

我们党执政55年来,正是由于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标准和依据,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衡量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党才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形势面前巍然屹立。历史证明,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长期执政才有根本的保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对国家政权、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和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如何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如何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如何通过科学民主的方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等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曾提出“凡属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应由政府讨论决定并颁布实行”等重要思想,并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建立党组、推荐干部、提出政策主张和实行监督等富有创新精神的措施,实现了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但由于执政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也由于受苏联模式及战争年代领导方式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得到强化。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领导体制对于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全面建设的展开,其固有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扬,影响了国家政权机关效率的发挥,也影响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及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必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同时,依据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强调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方式,主要是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明确提出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等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重申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强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水平不断提高。这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结55年来的执政实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结论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被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了党的团结。党的八大第一次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向前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正面临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为适应新情况、新变化,保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我们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科学地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等重大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它科学地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六条主要经验强调,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深刻地揭示了能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决定执政成败的规律;强调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规律;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揭示了只有加快发展、全面发展才能完成执政使命的规律;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执政基础和必须始终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规律;强调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揭示了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实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规律;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共产党作为执政的主体,在长期执政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

我们党执政55年来,成功领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六条主要经验以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出发点,既全面、深刻、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55年执政的成功经验,又站在时代高度,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现实和未来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回答。这些经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得出的新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长期坚持、运用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执政规律的科学揭示

第二篇: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我们党所取得的执政党建设经验高度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60年执政的丰富实践,使我们党对加强自身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确立思想建党原则,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是由我们的国情、党情决定的。只有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提高我们这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和7500多万党员的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它在党的建设中居于首位,党的思想建设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也就是说都离不开思想理论建设。

党的建设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60年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一条基本原则。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核心是紧密结合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实践开展党的建设,通过卓有成效的党的建设来保证正确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当前,我们必须把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我们党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总结60 年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给我们带来深刻警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注重研究和提高自身执政素质,加强先进性建设,也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丧失执政地位。只有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才能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建设的不变主题。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工作的衡量标准,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能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只会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衰朽。一个拥有7500多万党员的大党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世情、国情、

党情已经并正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层出不穷,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党要管党原则和从严治党方针,是我们党迎接新的挑战和考验的紧迫需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合法的长期的执政党,肩负着领导国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繁重任务。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战斗能力和领导水平。因此,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这六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包含着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凝聚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基本经验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又为党的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

第三篇:强化理论武装工作科学持续发展经验材料

近年来,**市本着围绕发展学理论,学习理论促发展的方针强化干部理论教育,将学习成效及时转化为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工作责任,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市根据市域经济发展目标,以各学习对象的素质结构、理论知识需求,努力转变领导干部群众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的为

重点,确定了“抓紧一个重点,做好两个结合,突出三个着眼于”的学习目标。即:“紧抓一个重点”就是始终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地区党委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市的各项重要部署,作为理论学习首要任务,在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积极实践上下功夫、见成效;“做到两个结合”,就是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突出“三个着眼于“就是着眼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以理论知识服务于各项工作。着眼于**市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以理论武装推进构建文明、富裕和谐**建设的步伐。

二、建立三级学习网络,活化理论学习

**市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分市委中心组成员、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三个层次的理论学习,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规定市委中心组每年组织12次以上集中学习,5次以上的理论专题学习,聘请有关专家讲学3次以上;单位党委(组)每年学习8个以上专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市委中心组成员进行专场辅导1次以上;一般干部的理论学习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组织,全年不少于6次,也可以扩大学习的形式进行。三个层次的干部理论学习,均有严格的规范,从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调查研究等8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使干部理论学习在多层次、严要求中得到明确和强化。市委中心组首先做到了“四带头”:一是带头抓。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理论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制定。二是带头学。中心组成员努力克服时间紧张的矛盾,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按要求参加集中学习。三是带头讲。中心组成员坚持在基层的理论教育培训班上主讲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市情知识。四是带头写。中心组成员在每次学习后,坚持联系实际写学习体会,并撰写理论文章。各乡镇党委、市直单位党组织坚持实施“五抓五促”学习机制,即“抓阵地,促规范;抓制度,促落实;抓典型,促整体;抓方法,促应用;抓活动,促工作”,稳步推进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的理论学习。基于农牧区学习不易中的实际情况,目前**市在各牧业乡镇推广了“马褡送学”工程,把党的方针政策、市委的重大决议、安排等及时送到牧区生产一线。去年以来,该市把外出大考察、大调研、现场学习观摩、经验交流做为拓宽中心组学习面的新方法、新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年初,市委书记张岩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天山北坡经济带沿线城市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奎屯、农七师、独山子等地考察、调研学习。中心组成员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高度关注了各地新型工业化推进情况,认真学习了各地在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同时还认真学习交流了各地把社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社区文明创建内涵、构建温馨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的做法和经验。在考察学习天山北坡兄弟县市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市委中心组又对本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观摩、实地考察,通过学习对比、查找差距、谋划出了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三、建立基层服务机制,实化理论学习

**市努力把组织干部理论学习的目的上升到服务发展上来,以学习为动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要求宣传、组织部门狠抓干部教育的覆盖面,围绕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热点理论话题,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开展理论学习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各单位以理论学习为契机,以“群众想的、盼的,正是干部干的”为服务理念,狠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去年以来,市委组织中心组成员及市直单位领导开展了以“看市区议市区、看工业议工业、看农业议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三看三议”理论研讨活动,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是全面加快市区建设。坚持生态市理念,严格执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启动新建项目,做大做精市区,突出和谐统一,提升城市品位。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走内生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双轮驱动”的发展之路。三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切实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去年年初以

第四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长顺第二中学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我校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和最好的发展。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创新管理体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学习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长顺县第二中学现有学生2530人,42个班级。学校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党员38人。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我校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措施,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学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学校办学设施、办公条件、运动场地、设备配备还很不完善的矛盾;解决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的矛盾;解决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行为上存在的亟待破解的难题。当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努力促进学校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及时成立组织机构,及早筹划安排部署

为了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我校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召开了支部专题会,紧扣学校工作实际研究学习实践活动,面向广大教职工广泛征求建议,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活动实施方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筹划了各项准备工作,为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2.精心部署,确保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

在准备阶段,学校制作发放学习笔记52本,发放学习资料52套,打印下发宣传资料12份,制作宣传横幅3幅,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展室,及早明晰工作思路,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9月22日,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参加的学习实践活动安排及培训大会,具体安排部署了活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

3、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发展观活动

(1)根据学校人多、教学任务紧这一实际情况,学校采取分层分类指导,以学校集中学习,教研组学习,自学三者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充分利用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一是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二是结合庆祝建 2 国60周年,开展以“转变工作作风,推动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3)围绕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宣传媒体进行了深入宣传,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板报及时报道学习实践活动信息。

(4)各组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优秀者在学校校园广播上播发,学校还开展心得交流大会,优秀教师代表在会上发言,进一步推动我校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

4、破解学校发展难题

结合实际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四个课题:一是学校扩大以后应如何加强有效管理的问题;二是关于如何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三是关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问题;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各教研组围绕调研课题及学习实际展开讨论,并提出许多问题及建议,对已经梳理出来的问题,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研究,进行归类排队,分门别类提出整改意见。如老师提出校园广播站放流行歌曲太多,应多放红色经典歌曲、表扬好人好事及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学校领导听取老师意见,现已整改。对教师提出应加强年级组管理等问题,学校领导进行管理创新,试行年级组承包制。对教师提出车辆停放难问题也已解决。宿舍安全问题,已安装上了防盗门、放盗网。安全隐患现在都得到解决。

5、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体制创新

3 (1)实行年级组负责制。由于学校发展迅速,导致管理上存在着“班多、面大、事杂”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顾光飞、崔建华、梁厚明等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到各组认真组织学习调研,查找原因,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破解发展难题。经过研究决定对学校管理进行大胆改革试验,每个年级组由两个行政人员挂靠工作,以此加强学校对年级组管理。并给年级组一定的自主权和经费(本学期学校按人均150元标准拨发年级活动经费),同时各年级组之间进行评比、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校管理大有起色,这种管理模式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问题,创新管理体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加强班干部的培训与管理。学校管理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上。为了贯彻“能者上,庸者下”的班干部作用制度,学校组织实施了中层班干部公开招聘,民主推选了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年轻教师充实学校管理集体,并对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在教学、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要身先士卒,作好表率;带头实行签到坐班。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实行“师徒制”。学校制订了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方案,实行师徒结对,辅导青年教师,为此举办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专题讲座。另外,坚持实施学校督导制度,推举两位老教师担任学校督学,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学校领导采取不定期的进行推门听课,并检查教 4 案及作业,对教师教学常规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疏漏得到及时纠正。这些举措推动教师形成钻研教学业务的风气,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2)推进“名师工程”。学校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为加大推进“名师工程”力度,学校评选骨干教师,并制定骨干教师职责,安排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辅导青年教师,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3)以集体备课活动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制订了《长顺二中教师集体备课工作规范》。在排课时,为每个备课组预留半天时间,用于集体备课,各备课组统一进度、统一备课,共同探讨教法,并分批在全校进行观摩,这些活动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7、加强德育建设

(1)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学生表彰大会、板报比赛、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以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 “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等系列教育活动;如以建国六十周年、建党八十八周年为主题,进行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帮教活动。学校教师、党员、团员与“后进生”结对子,开展帮扶“后进生”的活动,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促进“后进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一活动充分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关爱宗旨。

5 (3)开展建和谐社会、志愿服务行动。长顺二中团委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和谐二中”为主题在团员中开展了志愿服务行动。团员们主动参与整脏治乱工作,为学校和街道开展卫生死角清扫和监督工作,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志愿者队伍,树立了优秀学生的楷模,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师德及校风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抓教师表率作用,让学生监督、评价教师,让教师自觉接受监督。二是设立学校文明监督岗,对学校不文明、不守纪律现象进行监督、批评、纠正。

8、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1)在校园基本定形的基础上,学校着力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增加校园绿化面积,校园路旁,田径运动场,有绿地,凡是有师生活动之处,都有绿色相伴,并题有名言警句,使师生与自然和谐相处,陶情养性,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广大师生有一个更宜人的工作学习环境。

(2)为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建造假山、改造小河、建立名人雕塑、假山和建设壁廊文化,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每一间校舍都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壁报栏、校园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文学、艺术、心理、历史等文化讲座和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二是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举办了体育节、艺术节、学科趣 6 味知识竞赛、语文课本剧、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既丰富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基本成效

1、上下一心,形成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要取得了显著成绩,关键在于能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统筹学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一是通过深入学习,学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使我们在面临矛盾和问题时,更自觉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找思路、找对策、找办法。

2、思想坚定,明确方向

通过学习调研,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出了我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征集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学校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激发动力,推动工作

通过开展学习调研,经验交流,广开言路,建言献策,广大教职工的认真负责,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职工认真求实、爱校重教、关心学校事业发展的主人翁精神,使广大教职工对推进学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热情和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使全校教职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4、转变作风,提高声誉

7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了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等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实际行动,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密切联系师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展现出了长顺二中新作风、新形象。

三、今后打算

学习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要在新的起点上,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和发扬已形成的良好势头,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1、建立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要善于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不断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对活动期间已制定出台的体制机制,要采取监督检查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对还没有制定出台的体制机制,要按照体制机制建设规定的时限和责任分工,抓紧进行研究、探讨,争取尽快健全完善各项体制机制,为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3、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整改落实方案,切实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8 要继续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工作,确保活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努力把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时运用到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去,把活动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内涵,深化改革,重点突破,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实现学校初中办精、高中“做强做大”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2009-10-28 9

第五篇: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总结了55年来我们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深刻的科学内涵,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本质的问题,反映了55年来我们党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唯物主义态度。六条经验概括了我们党在执政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需要从总体上深入学习和科学把握。

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根本任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建设成为党的中心任务。

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毛泽东同志就领导我们党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从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初步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方针,到1964年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奠定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遗憾的是,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这个探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战胜各种风险,实现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理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统一;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党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中央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突出地提到全党的面前,实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工程。

55年的不懈探索,使我们党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党的建设不是孤立的,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统一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不能代替现实的与将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地结合实际,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制度化和法律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走过曲折的道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情况,使党的权威和领导受到很大的破坏和削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探索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规律,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我们党的重大决策和政治意图,都通过程序化的方式、通过依法执政来实现。党的十三大作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些重大决策和主张成为国家机关制定方针、政策的法律依据,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充分表明,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来实施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已成为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自觉行动。在实施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为了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国家执政权力的有机结合,我们党坚持把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党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党不断从我国国情出发,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推进人民民主的建设与发展,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挥更大的集智效应和凝聚功能。

坚持执政目的与执政基础的统一

六条经验的每一条都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紧密相连,说到底就是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都必须紧紧依靠群众,靠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也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来源,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六条经验的本质所在。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今天,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以至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这个宗旨仍然不能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要放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党执政的目的与执政的基础是统一的。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应当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升到统领执政党全部思想和行动的党的执政理念上来,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变成全党的自觉行动。在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生活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党内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危险。为此,我们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总结过去、尊重历史与面向未来、开拓进取的统一

一个执政多年的大党能不能充满活力、永葆青春,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关键在于其在指导思想上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我们党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看作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看作指导我们行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充分借鉴和汲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不竭源泉,而立足于新的实践、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又指引着我们不断开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道路,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实现认识和实践的新的飞跃和跨越中,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波澜壮阔,永葆青春。

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

第六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立足校情抓管理 科学谋划促提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阳光中心小学取得了点滴成绩在这里不敢妄自谈经验介绍,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好的工作,现在我将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抓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加大检查力度。学校制定了《阳光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成立了以教务主任为组长的常规工作检查督查组,每月开展一次检查,每周开展一次督查活动。在检查之前,教导处召集检查组成员,确定检查内容、形式以及具体要求,以表格形式将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培优转差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效果逐一检查评比,然后将检查结果以通报形式打印发至全校,让每位教师了解自己,对比他人,找差距、找不足,同时学校还针对每次教学常规检查和督查情况组织反馈交流会,使检查的效果真正落实到实处。

2、加强备课创新。备课以教材分析为主,做到备课、上课、练习、检测四统一,备课过程中做到“四个要”,即“钻研教材要深度、教学环节要清晰、作业练习要精选、单元检测要严格”。教务处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校级备课评比展示活动,让教师相互促进提高,教务处、教研组长负责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备课水平。

3、加强教学评价机制创新,重奖重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抓好“两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在学校每月组织的各种常规检查中,必须进行量化评分,市教育局和办事处的检查评价结果得到肯定的双倍奖励,出现问题,上了通报的双倍处罚。二是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横向+纵向对比评比,横向考评成绩以曙光小学为标准,优分率+及格率+均分=教学成绩,以百分点为单位,少一个单位扣1元,多一个单位奖3元;纵向考评以期中成绩为标准,每多一个单位奖3元,每少一个单位扣3元,六年级毕业考试按照科任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质量结账方案进行结账,办事处奖励后学校再进行同等奖励,这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作用,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近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把精力集中放在抓课堂教学效果上,提出了符合校情的起点教学策略:“低起点,快反馈,细分析,必落实”,即:教学知识起点必须照顾到中差等生,每节课重点、难点必须当堂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没有弄懂的地方必须仔细分析,保证每节课教学内容必须落实。同时学校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随时检查教师教学内容是否和备课一致,现场出题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知识点是否落实,并做好记录与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及时总结,促进提高。

三、抓基础、促平衡,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1)六年级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没有1—5年级的基础,六年级再怎样拼搏也是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将1—5年级定位为“地基”,将六年级定位“大厦”,抓六年级的同时将1—5年级也纳入“三年规划”,即语、数主科科任教师必须做好三年教学循环,从一年级带至三年级一轮回,从四年级带至六年级再轮回,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保证了教师评价机制的合理性。这种模式在我校抓质量提升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始终持之以恒的抓牢学困生的补救工作,我们借鉴许多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转差经验,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科学困生补救计划,做到学科补救及时,辅导耐心细致,每学期只要能转差一名学生我们就会对这位教师进行肯定,并把转差成绩纳入教师考核内容,由于转差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学生的及格率也有了稳步提升。

四、抓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近年来,我们把年青教师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和推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手段。学校把“怎样提问” 、“怎样布置、批改作业”、“怎样进行反思”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等浅显与课堂有关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分解到各年级各年青教师,大家围绕这些研究课题,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校每周组织一节观摩课,课后教师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三年的不断探索,我校承担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成功结题并得到专家的肯定,与之相应的我校青年教师王海燕、陈莉、宋海燕等人的优质课在市级比武中获奖,王玉娟、曹永平、肖艳丽、王华荣等教师的论文获国家级奖。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我校教师素质的提升,也带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质量意识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立足校情、科学谋划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改革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上只是结合我校实际谈的几点不是成熟的见解,不周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上一篇:客房部每周工作计划下一篇:科普项目推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