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果戈理告诉我们: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写作的技巧和关键在哪里。但是从目前初中学生写作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苦于“无话可说”“无言可写”的状态之中。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篇1:

运用赏识教育提升特殊家庭学生自信心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也在尝试摆脱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中赏识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被要求广泛应用。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加学生对于自身的自信心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采用赏识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因程度或轻或重而导致的负面影响出现,以正面的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赏识教育 特殊家庭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随着特殊家庭在社会家庭组成中数量越来越多,一些家庭中对于孩子的基础教育并不到位,而初中数学教学会相对而言更加复杂,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跟上老师的学习进度并进而导致厌学或其他负面影响,赏识教育就会在此期间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赏识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研究的最初原因

新课程对于师生关系的要求是教师必须尊重全体学生,并且学会去赞赏学生。特殊家庭由于其本身家庭组合的特殊性,加之家长对于学生的一些教育并不到位,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小问题,教师在教学期间要重点关注这一类型的学生,并在教学中及时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相比小学阶段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有很多学生在此期间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一部分的学生给予更完善的关注,让他们能够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学习。

二、通过赏识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

1.教师真情关怀

初中阶段的特殊家庭学生更加的敏感,需要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时倾注更多的真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去认可自己并且能真正的树立完善的自信心。

1.1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对于使用“度”要注意把握,教师要善于去使用,要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学会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在学生出现错误失败的情况下也要能够去激励他们重新拾起失去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激励中进行成长,并且能够把这种激励当做一种暗示,促进他们更好的去发展自己。除了语言激励以外还要在神态和动作上注意。

例如:在学习《整式的运算》时,许多学生往往在进行整体运算时并不能很好地去应用,进而可能会失去信心,教师就需要在学生没有信心或者出现错误时及时进行激励,“老师觉得你这个思路很好”“老师认为你可以有更大的进步”…教师可以经常进行鼓励学生。在神态和动作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在学生没有信心时进行一些肢体上的接触,如摸摸头拍拍肩。

1.2塑造群体赏识的氛围

除了教师自身对学生进行的赏识时,教师还要在这一个班级都处在一种能够互相赏识的氛围之中。有的较为敏感的学生对周围环境反应比较强烈,要让这些学生能够放下这些敏感,与整个大群体合为一体,并从中学会宽容和理解,也让班级的其他同学以更加宽广的心态和平相处,体会更多的温暖。

例如:在班级中有一些学生会经常不交作业,教师就可以让这位学生做为一名“收发作业小队长”。有的同学在数学方面并不是很擅长,教师就可以将他任命为“数学组长”,并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励他进行数学的学习,并树立起好好学习的自信心。

1.3提供赏识的舞台

除了老师的激励和整体的氛围之外,同样也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去展示自己,只有进行充分地展示学生才能够发自内心的产生认同感,并最终激励改进自己的行为规范。有些特殊家庭由于本身家庭教育的问题,孩子自身会带有一些小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舞台”中改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并争取将这些缺点变成一个个闪光点。

例如:对于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而言,性格是比较的羞涩内敛的,并且在语言表达和阐述方面的能力也比较的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加发言。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教师就可以让这些学生起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解答,并在解答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一些赏识和激励,回答错误也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去寻找原因。

2.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

除了教师和周围同学的赏识,特殊家庭学生自身的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些学生真正的在内心认可自己,才能在最后形成自信心,并做到真正的自尊自爱,对于学生心理的促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这样良好的推动之下,学生也能够学会去尊重他人。

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而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导致这些学生非常的叛逆。教师不要一味地去责怪这些学生,而是应该去探究学生行为的真正原因,并且从这些学生的身上去发现他們的优点,通过这些优点的“赏识”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3.家校通力合作

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单去依靠老师和学校去完成,同样自身家庭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特殊家庭的学生本身的特殊性使学生的生活氛围可能与普通家庭有所区别,有些家庭对于学生的自身性格道德的形成并不关心,对于学生在学校之中的表现也是不闻不问。教师要通过电话联系或者走访,对此类学生的家庭给予更多地关注,并且尽可能地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能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尊重,让家长也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总之,赏识教育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外,还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并且能够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最后就会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书朴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J].成才之路,2012(15):14.

[2]彭缜,浅析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与赏识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4.

[3]王玉娟在赏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305.

作者:任牧

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篇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探析

摘要:果戈理告诉我们: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写作的技巧和关键在哪里。但是从目前初中学生写作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苦于“无话可说”“无言可写”的状态之中。作为语文教师,看不到一篇优秀作文,读不到一篇优美文章,这就是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所在。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细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重点解析困境的突破口。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教学对策

一、前言

写作是语言输出环节,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途径之一,也是语文中考重要考点之一,在整个中考中占比将近三分之一。如果从语言应用的角度而言,可以说写作就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写作就是一块“硬骨头”,无从下口。但其实写作也并非我们想象那般难,关键在于能否掌握写作的诀窍;能否持之以恒的积累写作所需素材;能否对写作这件事怀有一颗积极的心态;能否做一个善于观察、体验生活的人。接下来笔者就重点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困境

(一)学生缺乏积极的写作态度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学习内容并没有那么严谨和精准化,看似简单,但实则是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为什么同样一百五十分的考试题,好学生数学就能有满分,但是从未听说过语文得满分。这就是因为阅读和表达。阅读和表达是一个考查学生思维、个性、知识积累以及运用的项目,这需要学生大量的积累才能学好。但是当前对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阅读和写作就是老大难问题。阅读和写作更多依赖于学生日常积累,提分是一个成效慢的过程,所以有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提高理化学科成绩上了,作文的提高难免被忽略。加上当下初中作文太多都是限制性题目,缺乏开放性和个性,导致学生写作态度缺乏积极性,这种状况下的写作不仅质量差,长此以往,還会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产生排斥心理,最终写作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二)学生缺少阅读积累及生活感悟

初中学生阅历尚浅,很多认知都是来源于书籍和周边环境之中,真实深入生活实践得到的体验并不多。如果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素材自然空乏,加上不善于观察生活,不喜欢思考,如此一来,缺乏真实素材的支撑,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空洞乏味,没有真情实感。

(三)学生缺乏写作的真情实感

文章空无一物,空无情感,贫乏空洞是当前大部分学生写作的现状。我们一直在强调,写作是语言的输出,是情感的吐露,更是精神的传递,但是学生往往“不当一回事”,仿佛也不能理解这一精髓,写文章经常是胡编乱造,随意发挥,脱离生活,自然也就毫无情感而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一篇文章在学生不主动、不自愿的情况下构思,加上缺乏素材和情感,也就能够称之为文字的记录,而非文本的创作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直都在思索,如何转变学生的写作态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创作情感。

(四)文章缺乏创新意识

文章千篇一律,素材套搬、语言俗套,这些都是初中阶段学生作文常见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懂得如何写出一篇精彩、别具一格的文章。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学生从小学生过渡到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突然变得繁重,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这一变化,面对他们认为最难攻克的写作,就更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完成了。对待作文都是敷衍了事,往往不重视文章结构、素材、语言,甚至会去其他课外书籍照搬,抄袭其他同学的作文,这些都让学生作文落入俗套。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式是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设计写作要求上。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以《一段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作。这类作文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基础,跟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题目非常相似。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写作的内容就会和以前写过的雷同。文章自然没有新意。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影响初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还有一个,也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没有作文指导性要求,大多都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的写作方法指导,这也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之一。

三、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困境突破口

(一)创新写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之所以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源于写作本身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另一方面源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让写作教学活动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鉴于此,我们教师就可以让写作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从根本出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活学生写作兴趣。比如采用激励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写作,利用“放大镜”原理去发现学生写作中好的内容,学会赏识学生的文章,避免打击和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再比如构建榜样示范力量,每一次写作后都甄选优秀作文,加以表扬,在班级中设定“作文小能手”,每月评比一次,让学生收获写作的快乐,对写作产生兴趣。

(二)以阅读为路径积累写作素材,突破“无话可写”的困境

中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社会阅历这是一个导致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客观因素,既然我们无法做到“行万里路”,那么我们就必须“读万卷书”了。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来为自己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是写作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要前提,没有大量的阅读,也就没有语言知识的输入环节,心中无墨水,脑里无知识,文章也就没有精华而言。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量,加强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这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是做好课内外阅读结合,比如由一篇文章到一系列书籍的阅读。比如教学完“台阶”“老王”“卖油翁”等人物类型文章之后,我们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骆驼祥子》等经典书籍,从而掌握动物、人物描写的技巧,积累动物、人物写作素材。又比如写“成长的烦恼”,先让学生阅读《童年》,了解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分析,然后,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找一件自己最想表达的经历阐述。

二是推荐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提高阅读面。比如国内名著:冰心《繁星·春水》、郁秀《花季·雨季》、巴金《家》、钱钟书《围城》《鲁迅作品精选》、茅盾《子夜》《中国古代四大名剧》《傅雷家书》国外作品:(英)J·K·罗琳《普希金诗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美)海明威《老人与海》、(美)拿破仑·希尔《成功之路》、(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读大量书籍,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思想、信念和常识,比做题更重要,读这些书,学生读出的就是信念和常识,丰富的也就是知识面,积累的就是写作的素材。

(三)让学生热爱生活,从生活中使自己的写作热情得到激发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所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挖掘出更具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具深意、更具灵性。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呢?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人情练达”就是生活。所以,培养学生良好观察能力,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又一保障。对此,笔者建议我们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社會实践活动,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比如春季,可以出去春游,采采风;节假日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像端午节纪念形式,中秋节人们的过节方式等等,都可以先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后再创作。只有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去体验生活、领悟自然后,学生的写作才会真正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变得有人情味。

(四)创新写作题目和教学方式

写作要求的千篇一律造就了一批千篇一律的文章。学生之所以缺乏创新意识主要源于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新意。所以,走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还需要我们教师创新作文教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此,笔者的建议是从作文题目着手,不断创新作文题目,设计出更多新颖的作文题目,最好是以半命题为主,让学生眼前一亮,然后在积极投入写作热情,不断抒发情感意愿,如此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生动、有情有理。比如,请以“从此,我不再______”______“的背后”“风雨中,我______”“我想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这类半命题作文可以让学生放飞思绪,自由畅想,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相应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另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加强写作技巧和方法指导,例如教会学生列提纲、如何架构文章(思维导图)如何写开头、结尾(遵循凤头豹尾原则),如何审题立意(题目就是中心原则)。从初一到初三有一个同文段学习一样的目标性的可以由浅入深地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四、小结

塞万提斯说“笔乃心灵之舌。”写作是情感的传递,需要学生对它感兴趣,也需要学生用心,好的文章一定是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带着快乐的心主动创作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能够做的就是激活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更真实、更有人情味。

参考文献:

[1]宋胜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8):85-86.

[2]李凌岚.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21(9):202.

[3]苏建敏.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2015,19(8):182.

[4]何慧.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5]全顺成.用真情之笔抒发自然之情——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作者简介:谢木钦,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文昌中学。

作者:谢木钦

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篇3:

浅论利用话题开展初中英语单元语言输出活动的优化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初中学生英语语言输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利用话题开展初中英语单元语言输出活动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单元话题 语言输出 活动策略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很多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且具有几千词汇量,但他们仍无法顺畅地和同学进行口语对话,难以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早在1985年,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学习者就能习得语言,通过语言输出,人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如何习得语言及语言水平如何,但目前初中生的英语输出能力不容乐观。自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以来,英语教材不断更新,现在所使用的新版教材Go for it,无论是从教材的版面设计、话题的选择、板块的设计,还是教学内容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都独具其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等特点,每单元的语言都围绕话题(Topic)而展开,但是初中学生围绕话题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有限且水平参差不齐,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现状。

一、初中学生英语语言输出的现状分析

(一)思维受限,输出面窄。

在课堂上,教师在对一个新的单元话题语言进行一系列的输入后,在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输出时,往往放不下手中的主动权,总喜欢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自己设定的语言圈里,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进行语言输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受到限制,输出的语言机械而单一,就事论事,输出面窄。

(二)语境局限,用词匮乏。

语境是语言输出的条件和背景,语境对话语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初中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课堂语言输出时,或设置一些机械性的任务给学生,或纯粹就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操练,这样的语言输出活动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学生在输出过程中,言语就会脱离实际,用词匮乏。如果教师能够设置各种语境给学生的输出活动铺桥搭路,这样学生就能激发灵感,有话可讲,有词可用。

(三)水平参差,两极分化。

当前初中学生无论英语水平还是英语能力皆出现两极分化严重,优生能够针对一个话题滔滔不绝,而后进生只能做一个木然的收听者;优生能针对一个话题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而后进生只能提笔望纸兴叹无从下手。

二、单元语言输出的优化策略

教师要树立“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借助本单元所学的话题语言,巧设情境,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使学生“活”用英语,在“动”中有效使用语言。笔者在实践过程发现以下三个策略能激发学生的“说”英语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语言的输出活动,进而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一)创情境,促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在与现实环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所以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在初中英语新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为主体模式。它注重情景设置,贴近生活,每个单元都以功能性较强的话题语言而展开,内容设置紧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有效输出。

例如笔者在完成人教版八上Unit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B 2b的教学内容后,就本文的主要话题“Make an invitation”在班级展开了一个讨论会。笔者事先了解到第二天是班上一位英文名叫Anna女生的生日,创设以下情境“Tomorrow is Anna’s birthday”,同时在通过课件呈现该同学以往过生日图片(事先准备好的),随着轻快的生日歌旋律,看着一张张该同学过生日吹蜡烛的欢快图片,学生的心情顿时雀跃起来。此时笔者抛出一话题“Shall we have a party for Anna tomorrow?”,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Yes!”。笔者就此话题继续抛出以下问题:1. When and Where shall we have the party? 2.Who will organize the party? 3.What do we need to do for the party? 4.Who shall we invite to the party? 5.What shall we do at the party?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以“Report”形式汇报,之后要求帮忙设计邀请卡。学生在这一系列情境中融入话题,自然而然地输出本单元所学到的一些语言结构。如下是一位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做的报告:Tomorrow is Anna’s birthday.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arty for her at 6 o’clock tomorrow evening at KFC. Three classmates in our group would like to come to the party, but David can’t come, because he is not available. He has to take a piano lesson. Kate will bring food and drinks. Jim will organize some games. We will invite Ms Lin to the party. At the party we are going to sing and dance. I’m sure we’ll have a great time. I’m looking forward to it.

从这位学生的报告中不难看出:这一小组的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下讨论激烈,合作愉快,在这愉悦的氛围中他们自然地运用了本单元的一些词组(have a party for sb, organize the party, invite sb. to...)和句型(...would like to come, ...has to do, ...look forward to...),轻松地将单元语言融入语境自然输出。

(二)设活动,激兴趣。

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同时运用听觉、视觉、动手实践等多种手段,学习才更有效果。由此,笔者结合教学进度,针对八年级(上)的英语教材每单元的话题设计了多形式的语言输出活动(见表):

以上表格呈现笔者根据不同的单元话题语言,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游戏活动

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6岁之间,在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的特点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对事物态度全凭个人喜好,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他们会欣然接受并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将单元语言巧妙地融入游戏中输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比如八年级上Unit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的单元话题是“Decision making”,单元语言结构为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为了学生能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对这以语言结构的输出活动中,笔者设计“接龙游戏”,把全班分成八组(八列,每列6人),给每列的队首一句含有“If”的条件,而且这些条件都是他们喜欢的话题,如“If I am free this weekend, I will...”,“If I have no homework this evening, I will ...”,游戏开始时,全班学生就如八列火车齐开动,场面异常热烈,学生们在if引导的条件假设句中奇思妙想,妙语连珠,笔者举例其中一组的活动结果:

Student1: If I am free this weekend, I will go to the countryside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Student2: If I go to the countryside, I will see many some lovely animals such as ducks,chickens and so on.

Student3: If I see many some lovely ducks,I will play with them.

Student4: If I play with the ducks, they will be afraid and jump into the river.

Student5: If the ducks jump into the river, I will jump into the river too.

Student6: If I jump into the river, the ducks will play with me in the water.

从以上学生的语言输出中不难看出,这种全员参与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语言的灵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演讲比赛

英语演讲是对学生说和写的双重考验,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最基本的技能,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同时为学生更好输出语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比如笔者结合八上第七单元的话题“Life in the future”,开展了一个题为“My life in 20 years”的演讲比赛,在此活动中,学生们有的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有的通过PPT的精美图片畅谈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再如笔者在教八年级第一单元“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后,开展了一个主题为“A trip to...”的PPT设计比赛并要求用英语讲解,学生对刚过去的暑假记忆犹新,当然也很乐意通过自己精心制作的PPT和其他同学分享暑假去过的地方及其所见所闻。诸如此类的活动给学生的视听觉带来非一般的感受,因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故使他们对单元语言的运用输出自如。

3.英语美食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我们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以话题(Topic)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教师组织活动应该与教材同步,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笔者在教八上Unit8 “How do we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后,利用班级的班会课开展“英语美食节”活动,要求学生自带食材在活动课上亲手制作美食,并要求整节课要用英语交流,同时用英语记录步骤及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该单元的Topic“Cooking”,将该单元的语言点很好输出,如以下文:

How to Make a Crazy Sandwich

Our class had a food festival this afternoon. Our group made crazy sandwiches. We call them crazy sandwiches, because of the ingredients. We put some fruits, salad, chichen, eggs and vegetables in them. They were really delicious. Each of us enjoyed them very much. Now let me tell how to make the sandwich. First, put some salad on a piece of bread. Then cut up an apple, and two bananas. Next,mix some chicken with the fruit and put the mixture on the bread.After that we put an fried egg on the mixture. Then add some pepper to the egg and next put the lettuce on it. Finally, put another piece of bread on the top. That’s it. We made four sandwiches and shared them together.

4.博客书写活动

英语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一种重要技能,也是教学过程中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多初中学生谈“写”色变,笔者经过几年实践发现,利用网络博客来开展话题写作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现在的中学生追求新颖奇趣,网络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若我们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厌烦的事转化为他们喜欢的事,无疑能事半功倍。

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博客写作活动时,每周会布置学生一话题,寒暑假则布置一些和贴近假期生活的话题(如下图),要求全班同学相互评阅,通过同伴互读互评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并评出博客星级作文,从而提高写作兴趣和信心,激发写作的内在动机。这种博客网络写作教学充分尊重学习者自主性的发挥,教师只是引导者与监督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巧评价,掘潜能。

合理巧妙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激励作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达到将学习的行动向积极的目标引导,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和需求发生变化,从而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1.同学点评——鼓励“镜像学习”

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一旦被别人关注,特别被是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关注,以及看到来自好友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评语,那么他就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愉悦和成就感。笔者在开展单元语言输出活动时,每次设计活动都加入同学互评环节;在演讲比赛时,全班同学既是参赛选手(因为演讲者除了自己报名外,还要在观众席中随机抽几名参赛),又是观众兼评委,在欣赏同学精彩演讲的同时,他们的任务是为每一个选手的演讲内容点评,并且要求推选出他们心目中的最佳演讲者,用英语写100字左右的推荐理由,作为旁观者的评委就会认真倾听,同时要求他们记录评论表,把记录好的表格亲手送到他们心仪的选手手中。例如在开展题为“My Dream”的演讲比赛中,笔者设计如下表格,这种互听互评的方式,不仅使他们在活动中汲取了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输出能力。

又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博客话题写作时,鼓励全班同学进行互评互访,把访问量和点评率作为评选星级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经过实践,这种互阅互评法很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评阅其他同学的同时,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镜像学习”能有效提高英语话题输出的正确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微信点赞——促使多元评价

微信作为新兴的网络通讯工具,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具有发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短信等功能,而且快捷易操作。笔者在每次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语言输出活动时,总不忘为学生的精彩表现拍照及时发到家长微信群,通过家长微信群及班级、学校微信平台展示学生的风采,借此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评价。如班级举行英语美食节活动,家长利用笔者发布在群上的照片制作出美丽的动感相册,班级的通讯员把这一活动写成通讯稿发布在校公众微信平台上,这一活动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纷纷为学生的出色表现点赞,这些点赞是学生学习英语道路上的莫大鼓励。

3.评优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喜欢被肯定被赏识,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多设一些奖项,多给学生鼓励,让每个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肯定,这样学生参加活动就更有积极性。比如在开展英语话题演讲比赛时,除常规的一、二、三等奖外,笔者还增设了“慷慨激昂奖、内容丰富奖、真实表现奖、语音优美奖、最佳人气奖”等,总之,让每一位参赛者都能够体验到被肯定的快乐;在组织博客话题写作时,根据学生写的内容及访问量评选“星级作文”(如下图)、“博客之星”等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上的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多方面、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的输出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说英语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行胜.网络博客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4).

[2]王立非.我国英语写作实证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外语,2005(1).

[3]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10).

作者:林海燕

上一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