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22-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获得A+的成绩。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从2000年建院至今在公共管理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基于研究的教育改革创新,总结了学院以“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國际先进水平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时代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德才兼备的育人传统”为核心内涵的“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公共管理教育模式,以期推动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全球竞争加剧等挑战,管理实践呼唤面向政府及公共部门的专业管理人才,而社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期待着高等教育的有效应对。

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代获得恢复和重建[1]。在学科发展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与我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几乎同时起步但已趋于成熟的美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被留学回国的学者和教育考察官员带入视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9年批准在我国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第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公共管理学院[2]。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需要,结合公共管理的特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建院之初,确定了学院专注于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并坚持对人才培养规律、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不断进行研究探索,推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逐步明确以“培养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共事务领导者”为定位,探索国家需求导向、公共价值引领、知识能力并重、层次系统多元的办学模式,旨在推动公共管理教育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才需求。

在2017年底公布的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得A+的好成绩,人才培养工作尤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梳理分析2000年建院至今在公共管理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基于研究的教育改革创新,总结适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教育研究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最初都是学术定位。从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MPA学位,到2003年批准清华在内的7所高校首批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公共管理教育在国内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清华公管学院组织教师分析研究公共管理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公共管理的需求等,先后发表了“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发展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教育”[3]“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4]“借鉴创新,建设一流公共管理学院”[5]“国外MPA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6]“从MPA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7]“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8]“中国公共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9]“科技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问题调研分析”[10]“公共管理职业技能的探索性研究”[11]

“公共管理硕士(MPA)入学标准有效性研究”[12]“国外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特点及借鉴”[13]“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14]等,根据管理实践和学科发展的不同需求,逐步细分博士生、硕士生、MPA的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从学科责任和国际化师资的优势出发,开设英文硕士项目、全校选修课等,基本形成由学术型、实践型、国际型、普及型不同培养定位组成的公共管理教育体系。

1.学术型

博士生培养学术导向。2003年清华公管学院在全国首批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学术研究生的培养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对原有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和行政管理硕士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以及人才需求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共管理博士生培养的学术导向,拟定了全新的培养方案,将其定位于“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盈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高级人才”。

对原有的行政管理硕士,则参照国际通行惯例,根据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分化为应用和学术两个培养渠道。偏向应用型的学术硕士生,向MPA培养模式看齐,可以选择以政策分析实践(Policy Analysis Exercise,PAE)作为学位论文;偏向学术型的硕士生可以在本院完成课程和论文开题后申请转博,继续学业,或在毕业后申请到国外一流公共管理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公共管理博士培养方案经过5年的试行,巫永平、沈勇等学者在2009年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研,包括博士生座谈会、博士生导师访谈、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等,并邀请了国际公共管理学科的4位专家组成独立的评估小组,对16篇公共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估。通过回收到的50份问卷、10余次访谈记录和专家反馈的论文评估报告,进一步了解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为提高博士生教育水平调整培养方案。新方案确定博士生的学术研究培养定位不变,但根据培养目标加强了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2.实践型

专业学院的定位在清华公管学院的学生规模上体现非常明显,每年入学的实践导向的MPA学生人数约为学术研究生的3~4倍。在MPA培养中学院基于调研,适时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但始终坚持实践导向。

2000年获得首批MPA试办院校资格后,学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按照全国MPA教指委要求,确定了“为公共部门培养复合式、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并在教指委规定的核心课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设计了公共政策、政府组织与管理、非营利与公共事业管理、国际事务和战略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区域发展与城市治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等方向性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15]。

2003年清华公管学院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之后,重新分析MPA、学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不同培养定位和教学模式,对MPA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清华品牌”的办学定位[16]。自2005级开始全部调整为非脱产班形式;除了保留晚间和周末授课形式外,还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国家对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各省级组织部门推荐的地方政府中层领导干部,采用每年两段式集中学习方式,设立MPA-E项目;并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住建部、公安部等大力支持下,设立MPA定向项目,重点培养发展规划、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特定领域急需的公共管理人才[17]。

2010年国家实施MPA双证改革,由彭宗超教授负责,专门成立20余位教师参与的攻关小组,开展对MPA培养模式改革的专项研究,前后召开10余次全院教师研讨会和学生座谈会;深入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调研;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于未来的MPA培养目标,有近40%受访者认为清华公管学院培养的MPA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的公共部门管理者,更要成为高水平的公共事务领导者[18]。同时,英文项目的开展也使得学院认识到全球视野对于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应对全球治理变革与挑战的重要性。在调研基础上,学院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经验,着手顶层设计,对MPA培养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整体推进,于2011年推出新版MPA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强调“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突出领导力的提升和全球视野的拓展[19]。

3.国际型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学(China Study)”在国外学术界悄然升温,执政者也希望了解中国发展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国家角色和责任的变化对公共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

2006年全国首批MPA试点院校评估结束后,清华公管学院从学科责任和国际化师资的优势出发,开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MPA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学院派多批次教师到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大学、巴黎政大、牛津大学、英国发展研究所、荷兰社会研究院以及南非、埃及等多个国家和机构调研。经过缜密的调研和方案设计,2007年清华公管学院在国内率先开设全球招生、全英文教学的国际发展硕士项目(Master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MID);2008年又接受商务部和教育部委托,招收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nternational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IMPA),同樣全英文教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纳入我国新时期援非人才战略计划。两个项目均定位于: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管理一般理论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解。MID偏学术,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来探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发展的有效模式;IMPA偏应用,提高解决国家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中国发展经验和项目本身准确的培养定位与课程设计,使得清华公管学院的MID项目在2009年全球70多所院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全球10所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首批支持的国际发展实践硕士项目,之后,根据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转型,将原学术型硕士项目MID改为应用性的MPA项目,英文名称改为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缩写仍为MID。2017年,IMPA项目在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项目绩效评估中被评估专家评价为“全国院外教育的标杆和表率”。

2017年,基于清华大学全球战略框架,在前期多次交流讨论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清华公管学院与日内瓦大学社科学院签订可持续发展目标双硕士学位英文项目(SDG)、与华盛顿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签订大数据与公共治理(BDG)双硕士学位英文项目。这两个项目均从2018年开始招生,为清华公管的国际型学生培养注入新生力量。

4.普及型

清华大学每年有超过200名毕业生通过公务员招考、基层选调、挂职等方式选择到公共部门就业,但其中接受过公共管理专业教育者不超过5%,反而是理工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占多数。2008年和2009年,清华公管学院的学术研究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只有15%和16%。这些现象引发了学院对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职业选择错位的反思。

2009年开始,谢矜、汝鹏、蓝煜昕等青年教师带领博士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包括:“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前置变量和相关行为探究”“研究生公共部门就业的认知、意愿、职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研”“研究生公共部门和基层单位就业引导的策略与机制研究”“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基于行业分析的研究生就业质量反馈与研究生校友成长路径研究”“基于激发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学科发展史探究”“研究生国际组织就业路径研究”等,针对学生在“就业选择与专业背景”“就业意愿与职业素质”“国情认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加强公管学院研究生公共价值和学科使命提升的同时,突破学院教学边界,帮助有意愿服务于公共部门的非公共管理专业清华学生奠定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基础,提升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于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全局。

学院对全校选修课建设给予政策扶持以普及公共管理相关知识,相继开设了“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的统一与台湾问题”“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概论”等课程,并从2013年开始筹划在清华本科生中开设公共管理第二学士学位的方案,既在全校范围实现公共管理教育的辐射,又可以从中选拔优秀生源进入公管学院继续读研。经过论证与审批,2016年在校内进行行政管理辅修专业试点,2017年开始在校内招收行政管理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随着博士生、硕士生、MPA、英文项目、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全校选修课等各个教育项目的展开,清华公管学院致力于分析教育需求、研究教育规律、适时调整教育定位的成果初现端倪,基本形成学术型、实践型、国际型、普及型不同培养定位组成的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教育体系,以回应管理实践对公共管理教育的期待,为中国公共管理的学术发展和实践培养专业化人才,并勇于承担公共管理教育的国际责任,传播中国发展经验。

三、通过因材施教优化与创新培养方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在前,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如今深刻变革的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压力和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迅速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使得人才评价更加量化与功利,我们的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方面面临着严峻考验,师者有其责。“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出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方法进而内化为其能力。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仅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不够的,经过调研分析,清华公管学院逐步将学生培养优化为“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强化价值引导与能力提升,并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探索与之适应的培养方式。

1.价值引导为先

对于学术研究生,经过选拔时的学业取向考查,清华公管学院在学生入学导向时会安排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公共管理专业历程与发展等讲座,帮助学生尽早找准定位,确定职业方向。利用校友资源实施“人生导师”计划,为学生匹配在学术机构、公共部门、重点企业的校友,结对定期深入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共管理学科无论是学术发展还是管理实践方面所应承担的学科使命。

对偏向应用型的学术硕士生学院以促进公共部门就业为导向,但2008和2009年,学术研究生选择公共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只有15%和16%。2009年学院与清华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在校内启动“研究生公共部门就业意愿与职业素质调研”,对344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党员、积极分子、参加过社会工作或社会实践工作的研究生有更强的公共部门就业意愿;研究生的公共部门就业意愿与参加就业指导活动的频率正相关。在调研基础上,学院在课程体系之外,着重加强硕士生党建、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就业引导等方面工作,以提升公管研究生对公共价值和学科使命的认知。

发挥学科特色,将党建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学院层面安排入学导向、党委书记面对面、专题党课、职前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推进必要的组织教育;指导研究生党支部通过自发组织的理论学习与思考、课题调研等形式将党建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将被动学习型的组织教育与主动学习型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构成层次丰富的党建教育体系,立足学科特色,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始终以培养研究生的公共理想和国家情怀为出发点来统筹安排研究生党员的教育活动。

扩大校内社会工作和校外社会实践的受益面,倡导研究生在校期间“百分之百承擔社会工作,百分之百参加社会实践”。学院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明德为公的公共价值观”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工作目标,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为研究生们创造实践机会,并在学校要求博士生社会实践为必修环节的基础上,对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合理化设计,将其纳入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通过寒暑假实践、学期中实践和暑假短期挂职等各种形式,不仅帮助研究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更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拓展视野、坚定理想、提升能力,体验知识服务社会的公共管理专业使命。

加大就业引导力度。邀请公共部门校友返校与在校生座谈,不仅交流在公共部门发展的职业思考,更从笔试、面试等细节给在校生以建议;组成公务员考试备考小组,有针对性地举办公务员政策宣讲会、公务员考试培训、就业经验分享等活动。学院还从2010年推出公共部门就业支持计划,在政策上给予引导,营造以承担公共管理学科责任为荣的氛围。

对于MPA研究生,2010年调研显示非脱产形式的学习使得MPA理解清华组织文化的活动载体有限,在学院融入和对大学组织文化认可方面有待提升。于是学院专门在学生工作体系设立MPA工作助理,跟进MPA的班级建设。从入学教育,到在学期间的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再到就业引导,将所有学术研究生的活动开放给MPA,让MPA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可活动所传达的清华组织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到清华对学生的期望——具有领导力的未来社会引领者、开创者、建设者[21]。

2010年的MPA调研还显示学院对“价值类培养公共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课程重视不足。学院就此调整培养方案,不仅增设公共事务伦理课程,还进行核心课程改革,用公共价值、社会责任、职业精神引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组[22];将知识报国,做“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共事务领导者”融入MPA从入学到离校的每个环节。

对留学生而言,最大的障碍是文化融入,而清华公管学院举办的全英文硕士项目更是挑战巨大,不仅有文化融入还有语言问题,因为我国官方语言非英语,而项目的授课体系和学习过程要求全英语。学院号召中国学生尽可能与国际学生融合,在研会设立留学生部,招募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组成语伴(Language Partner)互帮互助;组织国际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校史馆等以了解中国和清华大学的文化传统;邀请国际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种节日联谊、体育联赛等以加深学生间的融入。学院将公共管理实践定为英文项目的必修环节,由项目主任和公共管理实践的任课教师联合设计方案并带队。国际学生不仅参访了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更深入到青海、甘肃、四川、安徽、江西等中西部省区了解中国发展实践,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统有更具象的认识,强化了国际学生的中国认

同感。

对于普及公共管理知识的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全校选修课学生,清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爱国、成才、奉献”“行健新百年、共筑中国梦”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公管学院在辅修和第二学士学位项目中设立“双肩挑”辅导员,通过品学兼优的学长辅导员给本科辅修和二学位项目学生传递“明德为公”“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的理念。选修公管相关课程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烈的公共部门服务意愿,所以,公管学院在课程设计中参照MPA公共事务伦理的引入方式,将公共价值、社会责任、职业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

2.知识传授为基

基于“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营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高级人才”的定位和2009年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估结果,清华公管学院的博士生培养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独立的研究能力。第一年必须在政治学、经济学、组织理论、研究方法4个领域中完成8门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进入相关领域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学院先后推出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生论坛、博士生预答辩等改革措施,以期达到严谨的学术训练目的。在基础课程上,尽量打通博士生、硕士生、MPA的选课界限,让硕士生根据未来职业发展选择偏重学术的博士生课程或者偏重实践的MPA课程。

2010年的调研显示MPA对于课程的理论认可度达到92.42%,但对于课程实用性的认可与否分化严重,比例分别为48.34%和44.08%。对于希望学院加强的课程领域,问卷回收到的数据显示排在前5位的是:管理技能23.59%、专业知识18.44%、社会实践16.01%、方法类14.83%、伦理价值12.55%。深入访谈分析显示:原有的MPA课程体系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过于理论化,对价值类培养公共伦理与社会责任、技能方法类提升能力的课程重视不足。根据调研结果,学院调整了原有的MPA培养方案,强调“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突出领导力的提升、全球视野的拓展。课程设计围绕培养定位展开,除前文提到的价值引导类课程以外,增设了公文写作、公共演说、谈判技巧、公共危机管理等公共事务实践技能课程,以及中國传统治国思想、西方公共管理思想、对话杰出领导专题等领导力提升课程,还在已有的中国外交战略与政策外,增设了国际发展前沿课程和全球课堂(Global Classroom)“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方法”课程,与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国际一流院校共享课程资源,促进MPA课程与国际接轨[23]。

对没有汉语基础的国际学生,就公共管理学科本身而言,学科发源地美国和官方语言为英语的新加坡都比官方语言非英语的中国更具吸引力,但中国有着美国和新加坡不具备的发展中国家转型的管理实践,这正是在课程设计中要着重强化的。除了在公共组织战略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比较政治与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分析方法等核心课中增加中国案例外,学院还专门设计了关注全球发展的治理与发展、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方法等课程和聚焦中国经验的中国政治与政府、公共政策前沿等课程。学院案例中心根据教师的授课需求不断开发英文案例,辅助教师在课程中融入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实践。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困难,除了中国学生的语伴互助以外,学院专门安排教师担任英文项目学术主任,跟进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在外办和教学办设立专门岗位担任英文项目助理,帮助国际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业中的事务性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帮助国际学生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中。

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和全校选修课以普及公共管理相关知识为主,除了“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的统一与台湾问题”等本科生文化素质选修课以外,学院积极动员教师讲授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选修课,若干名教授就中国之路、从历史中学运筹、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现代国家建设与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国政府治理等专题进行授课;学院还专门为清华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设计课程与讲座,就现代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府与市场、公共管理的决策与执行、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公共事务伦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公共政策中的调研设计与报告撰写、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廉政建设、中国政府运作、发展战略与我国规划体系、全球化与国家治理、建设优秀团队的领导力等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引导学生完善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本储备,形成国情世情的基本视野。

3.能力提升为本

在学术导向的目标下,清华公管学院对博士生和学术取向硕士生的培养不仅从价值引导、课程设计上着手,还致力为他们营造激发学术志趣、了解国际前沿、提升学术能力的政策环境和严谨的学术训练。学院邀请青年教师给博士生开设博士生学术沙龙,交流学术成长并进行研究方法辅导;鼓励以博士生为主开展青年学者自组织活动等。学院还通过一系列工作帮助博士生了解学术职业。公共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提升博士生学术志趣和开展探索性研究的能力,学院鼓励博士生申请学校的党建研究课题,由青年教师在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设立“院长研究基金”,为博士生开题后的自主探索研究、开展实地调研提供补充支持;为博士生赴国际一流公共管理院校联合培养积极争取资源,目前超过50%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有3个月到1年的海外研修经历;为博士毕业生设立赴国际高水平院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奖学金,连接博士培养与学术职业发展,为博士生的学术道路启航提供有益的支持。近年来博士毕业生高校就业比例不断攀升,既有毕业生受聘到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双一流”建设高校任教,也有毕业生被湖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校直接聘为副教授。

对应用取向的学术硕士生,学院加大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在价值引导的同时,推动他们以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公共事务实践中。实践型的MPA课程更是将学以致用作为根本。新培养方案不仅增加了公共事务实践技能课程、领导力提升课程、国际视野课程等,还外聘实践部门领导和有管理经验的师资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在原来重视基础理论传授与研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研讨交流,鼓励教师更多地运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更多地开展现场教学、实习/实地体验、外请专家与领导讲座。在论文形式上,鼓励MPA选做案例分析报告或政策分析实践(PAE)。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推动应用取向学术硕士生和MPA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对国际学生尤为重要。学院不仅安排国际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中国发展经验,认识中国国情,理解中国文化,还积极挖资源,与联合国派驻机构、世界银行、救助儿童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冶海外等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荐MID学生去实习。对于纳入我国新时期援非人才战略计划的IMPA项目,则建议导师在论文选题中尽可能帮助同学选择与本职岗位相关的公共管理问题,期望通过论文的研究过程帮助IMPA学生提升解决实际工作困难的能力,助力其日后的职业发展。

在普及型的公共管理知识传播中,学院从实践、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面促进清华学生深入关注时政热点,了解公共政策的科学决策过程,认识公共事务管理的复杂性,从而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学院中国农村研究院自2012年开始每年暑期组织农村调研,开放申请平台,资助部分学生团队,特别欢迎校内其他院系同学参加,由学生团队自主拟制调研方案申报,由青年教师和博士后在调研方法上给予指导,旨在鼓励在校生深入了解农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引导其关注“三农”、了解农村、认识国情、服务农民。至今累计已有千余人、百余支团队参加了农研院组织的调研活动。学院产业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CIDEG杯本科生暑期社会调研挑战赛,以低碳消费、环境保护、绿色节能、绿色出行、净化空气、邻避困境等公共管理领域热门议题为主题,吸引了上千名本科生参加,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报告评审、现场答辩、学院教师点评等环节,选出优秀论文给予奖励。学院案例中心、农研院与校团委合作,联合社科学院等校内单位,在2012年、2014年、2016年隔年举办“清華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邀请多名学院教师担任案例调研写作指导和评委,这3次案例分析大赛吸引了校内30多个院系的百余支团队参赛,10多个获奖案例入选公管学院的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

价值引导为先、知识传授为基、能力提升为本,清华公管学院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因材施教,形成“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学术志趣和知识传授之外,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适应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4] 薛澜, 彭宗超. 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00(12): 46-52.

[2]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谢矜, 彭宗超. 基于专业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清华MPA教育模式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8): 16-20.

[3] 薛澜, 赵纯均, 赵劲松. 适应改革开放需要 发展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3): 61-63.

[5] 陈清泰, 田芊. 借鉴创新, 建设一流公共管理学院[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2): 26-30, 45.

[6] 薛澜, 彭宗超. 国外MPA教育模式比较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2-3): 46-51.

[7] 薛澜. 从MPA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J]. 民主与科学, 2001(6): 3-6.

[8] 薛澜, 彭宗超, 张强. 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 管理世界, 2002(2): 43-56, 153.

[9] 薛澜.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科学新闻, 2003(16): 10-11, 36.

[10] 沈勇, 田芊, 张华胜等. 科技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问题调研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3(4): 409-413.

[11] 任建明, 刘理晖. 公共管理职业技能的探索性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 2002(2): 86-91,96.

[12] 沈勇. 公共管理硕士(MPA )入学标准有效性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05(5): 52-55.

[13] 沈勇, 王有强. 国外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特点及借鉴[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4): 72-76.

[14] 沈勇, 程文浩. 中国MPA教育: 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3): 59-65.

[20] 谢矜, 孟波, 江皇甫. 国际化教育背景下中外硕士生社会实践的设计与实施[R]. 2017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8.

[本文是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人文社科振兴基金专项“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前置变量和相关行为探究”(科研项目编号:20135080484/2013WKYB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谢矜 王有强

第2篇: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管理研究

摘 要: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是大学理工类、经管类等各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加强教学文档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强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管理措施,以达到提高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公共数学 教学管理 教学文档

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是各大学各非数学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选择,一般选择性开设高等数学或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它不仅提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公共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号和2号文件精神,推动大学数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深化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大学数学课程建设,切实提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我院基础数学教育的发展路径与趋势,借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新思维,指出应提高基础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大学公共数学课程大学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管理展开研究。

1.加强教学文档的建设与管理

大学公共数学教学文档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综合类管理文件、教学文件及其实施、教材选用与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第二课堂、学生成绩考核、科研与教研、教学督导与教学检查、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资料[1]。核心文档材料有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等。

1.1教学文档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往通常系部教学档案工作欠规范,归档文件材料失衡,不归、漏归现象严重,系部教学档案工作规范程度低,层级归档机制不明。过去教学档案收集范围十分狭窄,仅仅收藏一部分,与高等学校教学档案工作规范的收集范围相差甚远。究其原因:第一,没有足够重视系部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第二,有些资料散落在部门或教师个人手中,没有及时移交归档。某些教学档案记录“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如,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管理中,立项的申报材料、获奖课题的结题材料相对完善,但针对课题的过程管理、中期检查材料尽失,甚至仅存了开题、结题的两个孤立文件,教研教改的具体成果无法体现。而系部正是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实(主)体,是构成学校教学档案的重要部分,因此,绝不能忽视系部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

1.2教学文档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1)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制定大学公共数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规范,以及质量标准与实施细则。

(2)根据理工院校要求,结合相关专业特点,制定大学公共数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等基本教学文件。

(3)加强教学计划、教研计划、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纪录的管理,做到内容规范,专人负责。

(4)建立优秀教师档案、学术论文档案、教师业务档案、教学文件档案,制定教学文件管理制度。

(5)制定教师教学规范,包括教师档案、教师备课、教师授课、作业辅导、考试考核、教书育人规范,使教学过程规范化。

(6)制定主讲教师全面负责制度,教研室主任责任制度,青年教师培养与开课制度,指导教师目标责任制度,听课、教学检查制度。

2.加强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大学数学课程既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比较难学的课程,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2.1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体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控制总学时的基础上,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把修订教学计划视为教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专业发展及时调整[2]。

按照大学公共数学课程教学规范制定课程教学过程规范,包括授课计划规范、备课规范、课堂教学规范、作业辅导规范、考试考核规范、教书育人规范,把提高群体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备课规范,提高课程授课计划质量。教师备课必须钻研大纲,研究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授课计划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建立优秀教案评比制度,促进群体教案水平提高。每学期每位教师提交个人教案,教研室通过评比交流,逐步提高整体教案水平。

2.2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围绕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的最核心的管理,通过全院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主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工作: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日历、组织课堂教学、安排实践教学。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教师备课、讲授、命题、选编教材的基本依据;教学日历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文件,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学校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实施细则》,每位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授课,填写教学日历,遵守教学进程;对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要求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考虑各教学环节的特点和进程,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尽量使课表安排得合理高效,有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

2.3教学质量管理

教师处于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管理具体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二,实行教学督导制度。督导组成员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检查学生作业、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教师教案等形式,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监控,协助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第三,定期教研活动制度。利用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和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第四,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采用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层次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对评价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第五,建立听课制度。制定《听课管理办法》,管理人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则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

3.加强大学公共数学课程考核管理

3.1考核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目前衡量是否合格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考核,而学生成绩的考核与管理涉及培养以及管理等教学工作中的许多环节[3]。学生成绩考核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学生成绩考核是学校检查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成绩评定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形,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适应性发展,并作为教师教学改进及学生学习辅导的重要依据;也是评定奖学金、助学金的重要依据,对学位的申请甚至以后的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学生成绩考核管理,改革传统的教务学生成绩考核管理模式,公正、准确、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3.2加强考核管理在教学管理的措施

3.2.1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考试,考试要严格要求,同一教学计划各专业的班级,期末考试要统一命题,统一评分,统一流水阅卷。

3.2.2建立大学公共数学相关课程的试卷库,逐步实行教考分离。

3.2.3严格考试命题要求,试题要符合大纲,符合命题基本要求,要有一定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既要反映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能力水平;不但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还要有题型变化。

3.2.4建立考核成绩分析系统,对考试成绩实现科学统计分析,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向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范畴、原则与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0-45.

[2]夏思淝,刘东红等.加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82-84.

[3]骆洁嫦.建立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管窥[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0,(2):32-35.

湖南理工学院教研教改课题(2007C04)

作者:陈 艳

第3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优化研究

摘  要 英语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有着重要地位的语言交流工具。大学公共英语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承担着学生学习更高层次专业知识的基础责任。在日常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以公共英语教学管理优化为出发点,首先阐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优化管理的意义,然后分析目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高等教育;网络教学

1 前言

现今社会,英语水平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进入职场的一项重要参考。因此,大学生要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增强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每年教育部门专门组织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足以说明英语是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对大学阶段的课程,学生不仅要在专业学科上进行深入、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而且要加强公共课程的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在公共课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理解,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增强大学公共英语对学生的影响力,以期对学生进行全面高素质的培养。

2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优化管理的意义

教学优化管理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  新时代,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几乎覆盖了每一个行业。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学生掌握英语,可以提高竞争力。但是在日常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社会在不断发展,英语教学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没有深刻理解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优化管理亟待进行。大学公共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公共学科,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英语教师作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先锋,应具备科学的发展性眼光,积极优化教学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公共英语的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优化管理能够促进大学生提高英语技能  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英语技能的掌握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不断提高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当毕业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决定其工作能力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英语技能也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一些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英语能力,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能力,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对2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82家企业认为英语能力在工作中非常重要,55家企业认为英语能力一般重要,28家企业认为英语能力不重要,35家企业认为英语能力无所谓。由此可见,有多数企业认为英语能力很重要。教师进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优化管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更实用的英语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教学优化管理是提升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优化管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目前大学公共英语学习氛围散漫、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的状况有所改善,使大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研究英语。

3 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师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立足点,需要英语教师认识到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从大学生教育出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需求。现阶段,一些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深入,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备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探索等方面很少考虑学生的因素,多数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思维,使得公共英语教学管理创新性较少。

公共英语教师教学任务过重  在我国高校,英语是一门基础公共课,通常一位英语教师要承担很多班级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同时存在几个班级一起上公共英语的情况,公共英语教师总体数量偏少。因此,英语教师存在授课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的情况,容易出现应付差事的心理,大多时间在应付教学,很少有时间对教学管理进行创新思考和优化实践,影响整体授课积极性。

部分大学生基础较差,不够重视公共英语课  大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公共英语课上,一些学生主观上想学好英语,但受到自身基础的限制,跟不上英语教师的进度,难以理解教师授课的内容,对英语单词不熟悉,对英语语法掌握不好。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公共英语课,认为公共英语课没有专业课重要,可有可无,逐步丧失对英语的兴趣,在英语课堂上玩手机。

对8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图2所示,266人认为学习英语非常重要,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185人认为英语一般重要,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学习英语;299人认为英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不用投入很多精力学习;87人认为无所谓。在若干年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有著硬性规定,毕业前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取消这种规定,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英语学习,认为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即可。

4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优化的策略

提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认同度  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英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思想。

1)提高教师对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视度,教师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只有教师积极探索先进的公共英语教学理念,提升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英语教学管理优化。

2)增加公共英语教师人数。由于人数较少,使得公共英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任务是否及时完成,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建议及时补充和完善公共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及时引进一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也能为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活力。

3)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考核标准。目前的高校教学考核未将创新教学管理纳入考核标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调整考核标准,将创新教学管理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教师能够把关注度放在创新教学管理上,有助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的优化。

引入网络教学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更加便利。英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定全新的公共英语教学方案,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能够避免老式教学的局限性。大学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英语词汇,但是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低。英语教师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适当时间采取英语实践教学。如现阶段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各高校推迟了开学时间,这个时候正是采取网络教学的好时机。通过网络进行公共英语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正常的教学交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欣赏英语影视剧、歌曲等全面提高英语水平。

引导学生重视英语学习  高等院校自从扩大招生以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有所差异,当前采取统一教材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建议大学公共英语进行分级教学、分類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色进行因材施教。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优化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实用性,而非全盘否定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视起来。

5 结语

大学生学习英语,能提高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增加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至关重要,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期培养具有较强英语水平和过硬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娜威,王悦.网络环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改革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S1):72-74.

[2]夏亚娟.任务型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探究[J].英语广场,2019(12):122-123.

[3]李玉霞,韩云霞.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创新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2019(6):116-120.

[4]徐承生.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8):157-158.

[5]崔冬梅.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研究[J].现代交际,2019(12):185-186.

作者:张阳 郑勇

第4篇: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0级公共事业管理(房地产管理方向)专业论文选题指南

指南使用说明:

(1)本选题指南根据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分组;

(2)本选题指南仅作为选题方向,并不一定直接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可与指导老师商讨确定最终论文题目;

(3)本选题指南原则上1人1题,一个题目最多2个人选择;

(4)请同学们选题时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职业发展,把选题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有机统一起来。

(5)请于2013年11月11日前上交选题表。

(6)未尽事宜请联系公共事业管理系,电话025-84028805.

公共事业管理系 2013-10-28

朱广忠老师

1.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范式研究

2.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适用性研究 3. 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国本土化问题研究

4. 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途径及对中国启示研究 5. 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6. 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7. 中国公共管理改革问题研究 8. 中国公共事业改革问题研究 9. 公共决策的民主化问题研究 10.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问题研究 11. 公共决策的公开化问题研究 12. 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13. 公民在中文化问题研究 14. 公共管理伦理问题研究

15. 我国行政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16. 公共政策制定问题研究 17.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18. 公共政策评价问题研究

19. 我国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问题研究 20. 公共管理的公平问题研究

21. 公共管理的公正问题与问题研究 22. 公共管理的正义问题研究 23. 公共管理的效率问题研究

24. 我国政府公共管理职责问题研究 25. 我国住房保障理论问题研究 26.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研究

27. 我国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

28. 我国住房保障的主体及其提供途径研究 29. 我国房地产价格问题研究 30. 我国房地产政策问题研究

3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政策中的博弈行为研究32. 我国房地产政策的正义性、稳定性与有效性问题研究33. 我国房地产的公共物品属性研究

34. 我国民众对房地产政策的需求及其政策支持问题研究35. 房地产的社会博弈结构及其制约与均衡机制研究 36. 南京财经大学房地产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

林挺进老师

1. 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变动实证研究

2. 中国主要城市地方财政对土地(或房地产)的依赖 3. 近十年主要城市房价:变动与趋势 4. 中央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的动态分析 5. 房价变动对普通公众的影响

6. 南京(或其它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分析

7. 地方政府房价调控政策研究:以南京(或其它城市)为例 8. 新型城镇化:概念、路径与趋势

9. 从政策执行的视角看南京(或其它城市)房价调控政策 10. 土地财政与城市房价变动

11. 近十年主要城市土地(商品房用地)价格:变动与趋势 12. 新型城镇化对主要城市房价变动的影响 13. 新型城镇化对中小城市房价变动的影响 14. 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5. 新型城镇化对主要城市土地(商品房用地)供应的影响 16. 新型城镇化对中小城市土地(商品房用地)供应的影响 17. 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小产权房的发展与出路 18. 新型城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19.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20.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研究

21. 主要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

22. 主要城市公共医疗资源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 23. 主要城市公共教育资源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 24. 主要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 25. 主要城市文化休闲资源与城市房价的实证研究(2010-2013)

(注:主要城市是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

金志云老师

1. 南京财经大学房地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 南京房地产行业估价(前期管理、策划、营销、成本管理、经纪)从业人员素质调查 3.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战略(品牌建设)的案例研究 4. 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5. 立体城市研究

6. 国内绿色住宅发展现状研究 7. 和谐地产的理论与实践

8. 和谐社区视野中的混居模式构建

9. 新加坡(德国、瑞典、日本等国)保障房建设(运营)启示 10. 我国各地保障房制度(筹资、建设、运营模式)及绩效比较研究 11. 某区域保障房运营模式调查研究

12. 某区域保障房配套设施与物业管理调查研究

13. 典型房地产开发模式(万科、碧桂园、中海、万达等)研究 14. 旧城改造项目成功开发模式研究

15. 限购政策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以南京公积金政策为例 16. 某区域住宅(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17. 某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

18. 房地产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研究-基于某区域的实证研究 19. 某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区位因素分析与研究 20. 某一房地产项目的市场调报告设计 21. 某一房地产的项目定位方案设计 22.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 23. 某一房地产项目的市场营销方案设计

3 24. 某区域高档住房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25. 整合营销(关系、网络)营销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的运用 26. 住宅小区命名的文化建设内涵-以某区域为例 27. 酒店型公寓的投资价值与走势分析 28. 城乡一体的住房保障模式探讨

2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 30. 构建城市(乡村)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路径研究

31. “压力型政府”约束下的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路径

32. 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2009-2012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项的多案例分析 33. 农村生态建设的公共治理路径

34. NPO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研究 35.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调查研究

36. 江苏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标准菜单设计 37. “美丽中国“视野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38. 养老物业服务发展研究 39. 利益集团理论与房地产政策 40. 住房过滤模型研究

赵强老师

一、公共行政类选题(以下各选题结合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确定)

1. 政府创新的概念辨析

2. 政府创新思想的生成及培育

3. 从创新思想到政府行动:政府创新的演变过程 4. 政府创新的组织变化研究 5. 政府创新的过程理论

6. 政府创新的动机及激励机制 7. 政府创新的路径依赖

8. 政府创新的公共价值及实现 9. 政府创新扩散的机理

10. 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政府创新 11. 政府创新绩效评估 12. 政府创新的动力

13. 新公共管理:政府创新视角的考察 14. 政府创新的制度空间 15. 公共政策创新 16. 电子政务创新 17. 政府创新的障碍 18. 公共服务创新

19. 治理创新:新的政府创新模式 20. 政府创新的社会建构及扩散 21. 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

22. 协作型政府创新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23. 公共服务私有化的反思:效率与价值

4 24. 政府创新与官僚制关系辨析 25. 政府创新与有效政府的构建 26. 新加坡的公共政策创新

二、房地产类选题

27. 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目标研究 28. 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工具研究 29. 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30. 邻里环境与住房价格关系

31. 享乐价格模型在房地产价格中的应用 32. 老年人住房政策目标研究 33. 老年人住房政策工具研究 34. 老年人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35. “以房养老”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 36. 住宅过滤模型及其应用 37. 老年人住宅需求状况研究 38. 住房保障政策的国际比较 39. 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 40. 房地产泡沫现象透析 41. 学区房价格形成机理研究 42. 地铁对周边房价影响的机理

43. 住房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44. 邻里环境对购房意向的影响研究 45. 住房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冲突研究 46. 学区房市场状况调查研究 47. 家庭住房选择偏好调查

48. 居住流动性与邻里环境关系研究

49. 住房空置现象的形成机理:以“鬼城”为例 50. 住房政策执行研究:史密斯模型 51. 住房政策执行中的博弈分析 52. 二套房现象及成因分析 53. 西方住宅区的混居模式分析

吴文俊老师

1.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2.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3.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4.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5.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6.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7.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8.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9.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10.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11.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12.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13.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14.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15.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16.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17.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18.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19.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20.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21.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22.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23.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24.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5.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26.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7.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8.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9.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30.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31.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2.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33.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34.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35.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36.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37.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38.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39.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40.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41.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42.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43.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44.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45.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46.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47.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48.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49.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50.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51.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52.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53.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另有更多题目请与吴老师联系)

王永生老师

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2. 公共决策的表达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某典型事件为例) 3. 公务员制度设计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4. 公务员考录过程的公平机制研究

5. 公务员与企业、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协同问题研究 6. 公务员职业发展问题比较研究 7.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8. 中国公共住房管理现状研究(以××市为例) 9. 房地产行业中介组织现状研究

10. 我国公共住房需求及其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11. 我国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

12.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分配问题研究 13. 城镇化过程中的房地产发展研究

14. 城镇化过程中住房问题与人口流动性关联性研究 15.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某地为例) 16. 农村住房与城镇住房协同管理研究 17. 网络民意表达与评估研究 18. 网络暴力的原因与治理 19. 群体性事件的过程研究

20.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治理研究(以某典型事件为例)

阮爱莺老师

1. 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研究 2.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3. 和谐社会背景下城管执法的反思

4. 现阶段中国利益分化与公共政策参与研究 5. 大部门制改革与提高政府效能 6.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简政放权

7. 从“一把手”腐败看权力监督机制重塑 8. “十八”大后反腐败新趋势研究

9.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0. 金融危机的伦理审视与主权政府的监管责任 11. 从中国富人的消费模式看消费伦理问题

12. 分配正义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可容忍区间调查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14. 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15. 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农民的生存状态与政府的扶持责任 16.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形式研究

17. 公共品供给中的公私合营(PPP)机制研究 18. 国外(境外)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和经验借鉴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机制研究

20. 当代大学生伦理素质调查

21.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领域,如村民选举制度或村务公开制度) 22. 社区民主管理机制研究

23. 我国公共部门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分析 24. 从物业纠纷看我国物业法的完善 25. 社区治安管理网络构建研究 26. 土地垄断供给下的房价规制研究 27. 城镇化进程中住房供需均衡路径选择

28. 居民住房购买力的国际比较与我国房价控制 29. 让低收入者住有所居:政府责任与路径选择 30. 土地财政对房价的影响研究

31. 其它与公共管理、房地产法律制度与政策相关的选题(与学生商定)

张丽芳老师

1.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XX市为例 2. 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关联研究——以XX市为例 3.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4. (高/低档)住房市场购买行为分析——以XX市为例 5. 城市地价与房价关系研究

6.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探析

7.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变异的影响探析 8. 住宅价格变异的驱动因素分析 9. 南京市住宅地价的时空演变研究

10. 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以XX市为例 11. 南京市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12. 房地产宏观调控对房价及市场供求的影响 13. 南京市住宅价格变化的空间分异研究 14. 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研究 15. 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探析 16. 二手房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17. 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8. 我国绿色住宅发展形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19. 商业地产发展模式探析

20. 南京市普通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研究 21. 小户型商品房的投资价值与走势 22. 房地产发展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探讨 23. 房地产企业融资新渠道探析

24. 房地产网络广告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25. 探析节约集约用地与低碳生活

26. 废弃地整治与土地供应体系耦合的模式探析 27. 业主委员会运行现状与问题分析

孙燕老师

1. 中国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 中国房地产企业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 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某某市(区域)为例 5. 论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某某历史街区为例 6. 衰败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文化体验经济模式 7.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8. 芜湖市不同功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9. 淮北市不同功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10. 黄山市不同功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12. 财经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研究 13. 高校房地产类社团的创立、运行及发展对策研究 14.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住宅用地选址问题研究 15. 基于可达性的商业用地选址问题研究 16. 基于实证的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研究 17. 南京市住宅商品房需求问题探讨 18. 南京市商业用房需求问题探讨

19. 国外公共住房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为例 20. 中国房地产泡沫成因、现状及预警机制研究 21. 南京市仙林板块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22. 我国房地产政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机制分析 23. 关于房产税改革问题的探讨

24. 未来10年我国房地产价格预测分析及政策建议 25. 未来10年南京市房地产价格预测分析及政策建议

李永乐老师

1. 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分析

2. 限购政策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效果---基于市场反应的思考 3. 后限购时代房企转型研究 4. 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5. 南京市不同板块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6. 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分析

7.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8. 南京市二手房市场对宏观调控政策响应分析—基于2009-2012年交易数据变化解析 9. 高教区房地产产品开发定位阶段性特征分析——以仙林大学城为例 10. 基于消费者购房心理的房地产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11. 房地产企业品牌战略研究——以XX企业为例 12. 品牌建设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分析

13. 物业管理对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4. 论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 15.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16. 保障性住房政策分析

9 17. 城镇廉租房准入管理政策的激励机制设计与实证分析

18. 公共事业管理(房地产管理)专业就业意愿及实际去向调查分析 19.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关系研究 20. 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1. 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

22. 房价对城镇化影响的路径分析---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分析 23. 城市化与房价的互动关系研究

24. 区域房价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25. 地价与房价的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26. 房价上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利益主体的角度 27. 大都市房价持续上涨效应与风险评估---以上海为例 28. 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测度及区域比较分析 29. 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分析 30. 土地财政风险问题

第5篇:公共卫生学院-郑州大学能源学院

开拓创新,勇于进取

公共卫生学院2016年女工工作总结

2016年公共卫生学院女工委在校工会和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按照校工会部署工作要点,结合我院女教职工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女教职工的整体素质、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优化女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在我院开展“岗位创新、岗位奉献”,充分调动了全院女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将我院女工委在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女职工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女工委结合校工会和院党委的部署精神,确立了把女教职工的权益放在女工工作的第一位;把女教职工的意愿作为女工委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女教职工作为女工委的第一职责,从而统一了我们女工委委员的思想,认识到女工工作在促进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继而紧紧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确立学院女工工作目标,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对全年的工作活动做到痕迹管理的工作方针。同时学院女工委每年召开一次全院女职工大会,调研女工们对上一年工作的意见和来年工作的建议,然后我们分析总结前一年工作经验、结合学院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点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做到有序、有质量地开展工作。

二、开展学习活动,提高整体素质

女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就公共卫生学院而言,全院有教职工86人,其中女教职工就有女工47人,占全院总人数的54.7%(47/86),如何使这支力量在工作中充分展示出女性风采,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首要的一环。近年来,我院女工委按照校工会和党总支的部署,根据各教研室的学科特点不同、工作时间安排各异、难以集中统一学习的状况,因地制宜,对全院女教职工采用定期集中学习讨论和按月度规定自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全院女教职工学习讨论《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使她们对妇女应有的地位权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维权意识,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女工委还在全院女教职工中倡导坚持“四个一”活动,树立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在教学、科研中充分发挥知识女性“半边天”作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2016年杨海燕教授获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2016年在教学上我院杨永利获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女教授巴月、宋春花、田咏梅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我院女教师李琳琳、黄辉、崔玲玲分别荣获2016省级、校级骨干教师称号。女教师朱静媛荣获“郑州大学优秀党员”称号同时,科研方面,大家更是你争我赶,我院女教师申请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科研经费185余万元,其中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发表SCI文章16篇;编写出版教材3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1篇,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开创了我院有史以来的先河,书写了女教师在科研工作的新篇章。

三、健全女工信息档案 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院女工委分门别类的建立健全女工委工作信息化管理档案库,内容包括:工

1 作计划档案,出席和召开校院女工委会议记录档案、举行各种文体活动记录档案、女教职工的信息反馈档案、女教职工女教授;女博士;女硕士档案;新进人员档案;单亲女教职工档案;女困难职工档案;女职工体检档案;女教工校级以上荣誉证书档案、独生子女档案等,通过这些信息档案女工委干部全面了解掌握了女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使女工委的工作有目标开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大提高了女工委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防止了工作中的遗漏。

另外,建立女职工信息交流制度,结合女工工作写出调研报告或理论研究文章。本学期向校女工委投稿二篇系列活动报道,2016年3月8日校工会女工园地刊登了庆“三八”活动《公共卫生学院举办庆 “三八”女职工座谈会》;2016年4月5日校工会女工园地刊登了《公共卫生学院女工委举办“我运动,我健康”女职工校园竞走活动》; 2016年11月15日校工会园地刊登《公共卫生学院组织女工活动报道》。结合女工工作写了一份调研报告。

四、履行维护职能,为女职工办实事。

1.维护女教工合法权益,为女教职工说话办事,想群众之虑,急群众之难,谋群众之求。 多年来,我院党总支、院行政领导、院工会女工委的同志已形成良好的制度,一直坚持看望慰问生病住院或有临时困难的职工。无论职工生育子女或生病休养、住院,单亲家庭的职工、本院职工直系亲属、离退休职工有困难的,都主动前去看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给予经济或物质上补助。今年我院有四位教师(毛振兴、杨海燕、崔玲玲、陈小玉、)生病住院、生孩子,院工会女工委和院党总支书记亲自到医院探望,给每位生产的年轻妈妈和生病住院的病人及时送去鲜花、祝福和慰问品。

2.对特困女教职工及特殊家庭的情况进行调查,建立档案,实施帮扶,并及时上报校工会女工部(见附件11)。

3.关心大龄女青年婚姻问题,多方联系搭建爱心“鹊桥”。

五、学校活动积极组织,踊跃参与

如校女工委每年举行不同类型健身操的学习、展示和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活动,院女工委在组织过程中,采取以下程序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使活动能够落实到人:

1.首先把参加活动内容、目的、意义向领导汇报,取得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

2. 女工委员在组织中做到切实负责,积极热情,这是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

3.女工干部调研各学科女教职工工作时间表,逐一询问到人,然后分析出统一的时间,制订排练计划。每次排练提前短信通知到人。

4. 确立鲜明健康的活动主题和原则,使排练既有纪律性,又放松身心,加深了活动意义,保证了活动质量和品位。

5.排练过程中女工委员们都提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把场地、视频、水准备好。

6.整个活动过程有始有终,之前有计划,之中有检查,之后有总结,活动的照片、材料及时上网(公共卫生学院和校工会)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今后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排练校工会女工委举办的“韵律健身操”的展示、表演中,大家都积极踊跃参加,参加率达到了50%以上,除去出国的和外出学习的全都参加了比赛。

六、活跃生活,放松心情

为了使女教师能以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紧张的工作与生活,我院女工委结合广大女教师的爱好和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从身心两方面关心女职工的健康。

1.每年的三八节我们公共卫生学院女工委都会在院学术会议厅组织庆“三八”全院女教职工自娱,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姐妹们满怀热情积极参与,促进了姐妹们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释放了平日里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增进了女工委的凝聚力。

2.女性不仅需要身体健康的关心,更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做到身、心的全面健康。为此公共卫生学院女工委多次邀请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专家博士为全院女师生员工举行了一场场生动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营养知识健康讲座。教育大家如何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如何调整心态,怎样和人愉快相处、分享快乐,怎样确定可行的目标,从而更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生活上如何营养,什么是膳食搭配、营养平衡。大家听后对照自己,受益颇深。

3.各种趣味性文体活动如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羽毛球赛、摄影评比、双升赛等,场面激烈、欢跃,从中展示出女教职工积极向上,勇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通过以上各种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女教职工的思想素质,也促进了她们身心健康,使她们在工作中干劲更足了,同时也增强了女工委在女教职工中凝聚力。近年来我院就有10名女教职工分别获学校最满意教师称号、2名校级骨干教师称号、1名省级骨干教师称号。科研更是上了新台阶,仅16年女教师申请科研项目15项,其中3项国际自然基金;参编教材3部;还有发表SCI论文16篇及核心论文51篇,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开创了我院有史以来的先河,书写了女教职工的新篇章。同时,我院女工委连续11年荣获校女工工作达标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为郑州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公卫生学院工会女工委员会

2017年3月10日

第6篇: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考点

公共事务:指一定时期与一定共同体成员共同利益相关的事务,体现为一定共同体成员普遍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事务特征:阶级、公共、多样、阶段性

公共物品: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为其基本特征

公共事业: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管理的领域不同、运用的资源不同、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不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绩效评价标准不同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产生的历史时期不同、理论基础不同、政府所起的作用以及实现政策目标的机制不同、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

新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从内部管理来看:1主张采用私人部门的精神和方法改造公共部门2轻过程重结果,提出结果导向、顾客导向口号,加强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3突破等级森严僵化的官僚制,削减政府机构和人员,建设弹性化、参与式、分权型组织。从外部管理来看:1扩大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自主管理的空间2公共服务的决策和执行分离3建立公共和私人部门伙伴关系,全面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的作用,形成共同治理的格局。

治理和善治理论核心:强调国家、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或说政府、私人经济部门、由非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之间在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建立起相互补充、彼此合作的伙伴关系。

治理和善治理论标准:参与、透明、责任、包容、法制、有效性

公共管理职能: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实现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效与作用。

纵观西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变迁,能给与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在发挥效用的同时,都有着自身基因所决定的缺陷,市场失灵和非市场失灵都可能发生。因此,社会的基本经济选择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它既不是完全市场和不完全政府之间的选择,也不是不完全市场和完全政府之间的选择;相反,它是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政府之间的不完全结合,也是两者之间的一种选择。

公共决策含义:公共组织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促进公共利益而拟定和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或行为

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政策和法律因素、公共问题性质、外界压力、决策信息、决策者素质、决策体制、决策手段、决策时机

目前我国民意表达机制的现状:“信访不信法”、网络成为民

意表达新机制、万人下跪等

公共决策的步骤:确定公共决策问题、确立公共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的拟订、决策备选方案的筛选(标准: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决策方案的修正完善

公共管理执行原则:1依法执行2忠于政策3灵活动态4效益5连贯持续6民主监督7强制

公共管理执行基本手段: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 公共管理执行中的变通:1消极变通:公共管理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违背政策初衷,按照自己的意志执行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走样。起根源于公共管理执行者的私人利益驱动。 形式:选择、敷衍、歪曲、虚假执行 2积极变通

影响公共管理有效执行因素:案例:二套房标准、计划生育 1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合法性包括两个方面: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政策制定程序上的合法性)2政策问题界定的准确性(关键:准确界定政策问题的性质。可从以下3方面来考虑如何界定:受影响群体行为的分殊性;受影响群体的数目多寡;受影响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

3、政策执行体制的科学性【A组织机构:标准作业程序;执行权责分散化(如食品监管)B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同体3监控体制。关键是如何“监控”】4政策执行主体(逐利性、能力与素质)

5、政策执行资源的保障性(人员+信息)6政策执行的沟通机制(政策传达必须清晰;政策宣传必须到位;政策监督必须切实)7政策目标群体的顺服程度 8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

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1提高政府危机防御能力2提升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3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4防止社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公共危机的诱因:人口;气候;恐怖主义;贫穷;科技;金融投机;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压力与冲突;发展不均衡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一、预警机制:1主要是建立危机信息与预警系统(作用:信息收集、整理与储存;信息传播与沟通;预先警告)

2、应急预案。

二、应急决策机制。

三、资源配置保障机制(资金支持;物质支持;人力资源保障)

四、信息发布机制(1引导舆论,获得支持2建立公共危机的沟通机制和新闻发言人制度3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适度)

五、社会参与机制(1社区自治组织2非政府组织3营利组织4公民)

六、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

第7篇:浙 江 大 学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 江 大 学

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协议书

(非定向非在职)

甲方(培养单位):浙江大学

乙方(学生): 身份证号:

一、甲方按照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录取标准,录取乙方为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

二、乙方在学制内向甲方缴纳学费共肆万捌仟元整(最后以省物价局审定为准),学费按学年平均在入学报到及注册前支付。甲方凭乙方的缴费收据给予报到注册。

三、乙方人事档案必须转入甲方,户籍关系可转入甲方。

四、乙方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五、乙方毕业时,参加应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并遵守甲方的就业政策。

六、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加盖公章后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有效期至乙方结束学业时为止。

甲方: 浙江大学 乙方:学生:

代表: 公章: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代章)

二零一五 年 月 日

第8篇: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研修班(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管理方向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研修班(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管理方向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隶属于广告学院,被定位为“全媒体时代新型公关人才的摇篮”。于200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本学系专业以传播学为基础、广告学为参照、突出公共关系学学究机构。

培养目的:作能力。因此学院确立了科研与教学互动、力锻炼相结合的公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热爱专业,正直向上的优秀人才。

【课程优势】

1、优势专业、全国首位:

2、一流学府、专业平台:理、学历层次高、与新华社新闻发展公司联合成

3、实战教学、资源独享:案例式,全景互动式教学,开设模拟课堂,专业课被纳入教心理测试实验室、公共关系研究所、企业形象

4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可共享校内论坛、讲座,提升学识与

针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共关系工具、技术、技巧与策略的系统教学,了解公关活动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应用,培养社会亟需的具有公关意识的管理型人才。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班:假期集中面授;

【入学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在职人员;

2、大学专科(含)及以上学历;

【报名手续】

1、填写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高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2、提供4张1寸同底免冠彩照;

3、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各1份

4、缴纳报名费200元,学费22000

【课程设置】

专业课: 广告学, 新闻传播史(中外), 公关媒介应用, 人际沟通与公关礼义, 广告传播学, 政府公关, 组织行为学, 公共关系实务

选修课: 网络公关, 公关策略与实务, 新闻发言人

【联系方式】

100024)

第9篇:中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截止时间:2014年12月17日18:00。

试题:

撰写一篇“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论文。(100分)

一、目的:

课程论文考查方式旨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指定的题目,查阅收集文献,并对文献加以研读、分析和整理,对某一主题的进展、存在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评述,并从课程理论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达到培养查阅文献、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论文撰写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的目的。

二、基本要求:

1.查阅至少10篇以上该主题论文文献资料:文献查阅可以通过图书馆馆藏书刊、中文学术期刊网进行,应以近年来发表的学术刊物上的文章为主。

2.主题突出、逻辑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论证充分:完成文献查阅之后,就要对资料进行消化、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开始组织论文。课程论文必须紧扣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正文部分应分若干部分,各部分需概括出小标题。

3.概念准确、文字通顺,语言规范:涉及的概念要准确理解,有必要时在文中要说明清楚。要求文字通顺,语言规范,专业术语使用正确,图表的制作要规范。

4.独立完成,禁止抄袭、剽窃:禁止从网上、其他书刊上全文或部分抄袭别人的文章,严禁从若干文献中摘取部分章节段落,重新堆砌成自己的论文,严禁抄袭其他同学的课程论文。但课程论文允许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数据、甚至图表,但必须标明文献的出处。

5.字数:3000字以上。

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公共事业管理》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____________

学号 专业 学习中心

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逐步加快,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及研究的焦点。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体制,是当代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理念、体制与机制三个方面对政府体制改革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划,构建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则是构建公开透明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但是目前在观念、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有多问题。推进政府转型,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字:公共服务型政府; 体制改革; 和谐社会

一、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把权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促使以往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那么,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样的呢?

(一)、民本型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所谓民本就是要以民为本,理解百姓、挚爱百姓、体恤百姓、帮助百姓;真正做到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以民为本既是一种政治修养的标志,更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体现。具体来说:一是服务群众。政府应当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二是装着群众。做到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是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对群众负责。三是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深入社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具体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力戒虚浮,一抓到底,务求落实;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对群众的具体利益满足程度的根本尺度。

(二)、责任型

公共事业管理 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责任即份内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公共行政机构是一个大系统,既包括政府机构系统,也包括大量的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以公共目的、社会公益为主要目标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群众团体、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在这个公共行政系统中,政府是主体,它和其他公共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共同行使社会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但它不是全部公共行政机构,其责任和权力也不是无限的,大包大揽式的无限政府不符合公共行政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分权、放权、授权,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社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着力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市场做不了、做不好、不愿做的事,承担责任,有利于政府提高效率。一是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造福百姓作为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把实现群众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二是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千方百计促进发展。三是要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抓抢机遇的紧迫感、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和振兴经济的使命感。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创造性地做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工作。

(三)、调控型

宏观调控是国家主动积极地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计划的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计划、政策及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是调节而不是管理,要从对经济的直接的微观干预跳出来,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也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一是解决政府管理“越位”问题。应改变过去包揽一切的管理体制,缩小、分解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范围,把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理不了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二是解决政府管理“错位”问题。主要是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边界,明确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因分工不当、责任不明导致政出多门、交叉错位。三是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问题。就是把应当由政府办的事情真正抓起来,负起责任,避免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出现“真空”。总的原则就是要收缩权限,越位的要复位,错位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有效解决“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的问题。

(四)、法治型

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政府在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规范行为,依法行政。政府既不能越权,也不能缺位,而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公平、中立和公正,违法承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法治政府执政的新理念。所谓有权必有责,就是从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来说,享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是法治型政府执政的前提。政府机关依法行政,本来就是法制国家的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政府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才能体现人民意愿。用权受监督,就是要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审批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纪律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将政府行为展示在阳光下。否则,当政府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的监督的情况下,就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滑向腐败的深渊。侵权要赔偿。政府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不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侵权要赔偿,既是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需要,也是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利益的需要。

(五)、透明型

所谓透明,就是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政府”。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只有建立起政务公开的制度,才能把政府和政府官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一是在程序上,必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要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增加政府运行的公开性、透明度,让群众成为“明白人”。二是在内容上,不是“我公开什么,群众了解什么”,而是在施政中“群众最想了解什么,我公开什么”,把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毫无保留地进行公开。三是在手段上,综合运用公开栏、新闻媒体、网络、通报会等各种渠道,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

公共事业管理 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地将政府运行情况公之于众。同时,还必须加强群众对政府运行的监督,发挥群众对政府运行的约束力,让群众对政府运行施加直接影响,有效地防止暗箱操作现象发生。

(六)、务实型

务实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踏踏实实学习,扎扎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都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一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必须注重研究自已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措施,明确方法步骤,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同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干工作、办事情既要考虑必要性,又要顾及可能性,既要有目标激励,尽力而为,又要立足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量力而行。三要端正态度,作风扎实。对于已经确定的目标、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聚精会神一抓到底,办求每一项工作抓出成效,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落,努力保持工作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影响当地发展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扑下身子,埋头苦干。

(七)、绩效型

绩效即政府的业绩和效率。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提出了“廉价政府”的理念。公共行政要求政府珍惜民力,而公共行政成本立于公共财力。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依靠公共税收支撑,就必须核算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投入、行政产出、行政绩效。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仲、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问题。二是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日常工作制度。要降低行政成本必须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管理法规,使一切行政活动都具有基本的规范和程序。三是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政务已成为科学、简单、实用的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工作成本、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政府管理机构,还有利于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可以大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能。

(八)、廉洁型

廉洁即清廉,清白;不损公肥私,不贪污。“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历来是对从政人员的要求,是我国传统为政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廉洁从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具体做到:一要立制。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防范,减少腐败的机会,切实做到“制度使其不能”。二要严惩。即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解决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切实做到“法规使其不敢”。三要监督。即依靠法律制度、专门机关、社会舆论等力量形成全方位监督体系,而且要真正实现监督有力,切实做到“监督使其不愿”。四要教育。即依靠社会、组织、家庭的力量,强化教育和管理,增强公务员的廉政意识,深化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机制制度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以此来减少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蔓延,树立廉洁型政府形象。

总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建设服务型政府,涉及理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但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更需要把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和细化,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一一加以落实,这不仅是改革和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一战式办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问责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 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一)、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我国行政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意识之中,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拥有无限权力,“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极其普遍,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公共行政当作是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忽视了其服务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缺乏制约与监督,从而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政府服务意识淡薄,“管”字当头,认为管理就是控制,控制就是审批,一些政府部门仍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没有成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为社会提供真正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使用直线手段、行政手段,不擅长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还没有根除,“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对部门利益有利的大家争着管,不利的大家互相推诿扯皮。

(三)、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不够完善

支撑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构件是法治政府。它要求政府的活动必须限定在法定的范围内,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强调依法行政。第二个制度构件是民主政府。民说不是政府慷慨的恩赐,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固有的权力。第三个制度构件是责任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后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第四个制度构件是阳光政府。政府的职能、权力、政府以及办事程序如同鱼缸里的鱼,是透明的、公开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呈现政府热、公民冷

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我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导向型单向模式,还没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互动式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政府机关强调的比较多,报纸、网络、学术界的讨论也不乏见,而在底层,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我国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致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政府学术界搞得“大张旗鼓”,人民公众中却是“寂静无声”,好像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是政府内部的事。而这种政府热、公民冷显然无法实现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模式,没有这种互动,服务型政府是建设不成的。服务型政府在服务行政理念支撑下关注的是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的价值偏好,重视人民群众所反映的诸多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讲,意味着政府要有效地回应社会,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公民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显得意兴阑珊表明政府的改革举措并没有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变化,也没有把服务的消费和提供结合起来,才形成了服务过程的断裂。另外,政府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和大多数公民不相关,他们也就无法领受到政府的服务。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既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事情,也是政府改变观念,走向群众,建立政府与群众相互呼应和互动的事情,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这场浩大的工程中来。当然,建设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是为公民提供切实、实在的服务,真正回应公民的需求和愿望,实现公民的利益,保障公民权益。

公共事业管理 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与思路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在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

(一)、转变行政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关键是转变行政观念,要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合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要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当前,要明确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分别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吸引社会资金,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公用事业建设同完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坚持借鉴国外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等做法,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切实解决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

要着眼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重点是不断增加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要建立公共收入制度,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调整公共支出的范围,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财政支出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

(三)、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一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公共服务覆盖面较低的问题。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职工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二是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工作。我们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实施有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改善协调起来,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合理安排社会保障与就业,对困难群体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等。三是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四是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公共卫生体制薄弱的问题。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要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把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决策程序;要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

公共事业管理 2014年第二学习阶段

责任制,不断优化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政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政府公务员队伍。

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它彻底摈弃了“官本位”、“政府本位”、“以政府权力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严重失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在我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实行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而且这个过程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公职人员观念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民众社会主体意识增加及民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目前,我国的改革正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转型的挑战,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改革新阶段。在这个特定的大背景下,推进政府转型,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政府,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日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3]、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5]、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理论前沿》,2003(23)。 [6]、高学栋,刘士竹《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要求》,《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6期。 [7]、余天心, 王石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经济参考报》, 2005 - 04 – 30。 [8]、邹庆勇,《论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科技信息》,2007(17)。 [9]、许志跃,浅谈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0] 陶学荣, 黄元龙.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 2005(3). [11] 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12] 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 2004-03-01. [13] 崔亚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之我见[J].攀登, 2006(4). [14] 胡冰, 等.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M].海天出版社,2006.

公共事业管理

上一篇:六安市人民政府网下一篇:大学团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