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片观后感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历史记录片观后感

时代的记录,历史的声音

2013年1月14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在广州联合举行首届南粤出版奖颁奖仪式,《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上下册)》荣获了其中的图书奖奖项。

《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一书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家林的最新力作。据悉,该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当代新闻传播通史,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当代新闻史的空白。

刘家林教授在这部著作中,将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的经验教训尽揽其中,开创了一种“大新闻传播史观”的宏大视野。他不仅论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新闻事件、重要新闻人物与他们的新闻活动及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贡献,同时结合当时的具体社会现实作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也因此具有了重要史料分析与保存价值。笔者认为,这部著作尤其是在“立体呈现中国新闻发展史的面目”“紧跟时代,为网络媒体‘立传”’这两点上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特色,彰显出了刘家林教授立足于把60年新闻传播史作为“时代的记录,历史的声音”去研究和抒写的宏大视野,也由此挖掘和梳理出了新中国新闻传播史对当今的独特意义性。

立体呈现中国新闻发展史的面目

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经历过很多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大跃进、大鸣大放、反右斗争、十年“文革”、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也因此国内的新闻史研究受革命史取向、革命史观的“革命史范式”的影响颇深,有些学者甚至把中国新闻史当成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来撰写。但刘家林教授的这部《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却是以新闻历史本体作为研究导向。他认为,“当代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主要包括新闻传播业发展史、新闻体制及制度发展史、新闻传播思想及观念史三個有机组成部分,而不限于单一的新闻业史(主要是报业史)研究”。因此全书对颇为流行的“革命史范式”的旧新闻史框架和研究范式进行了突破,不是单一的只限于“革命史观”,而是力求实事求是、立体地呈现新闻史的多彩面目,由此也拓展了新闻传播史研究的空间和领域。

全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传播业说起,历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文革”、80年代全面改革、90年代深化改革(1990—2009)的新闻事业。在全面呈现中国新闻史逐步发展脉络的同时,还对我国60年来新闻传播制度、观念、思想进行了深度的条分缕析,除分别对报刊、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进行详细入微的研究与探讨外,还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盲目学习苏联新闻经验、大跃进时的“高产卫星上天”、“文革”中盛极一时的“大字报”“小报”等畸形传播形态也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比如,在论及全面盲目学习苏联新闻经验这点上,刘家林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缺乏在社会主义国家办新闻事业的经验,在当时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和严谨作风,可以普遍提高中国新闻界的整体业务水平,这很有必要;但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照抄照搬,不敢越雷池一步,却严重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和自主创新精神,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可笑的是,“在社论的写作上,盲目模仿《真理报》,不论有无必要,硬要每天必有一篇。于是,《人民日报》和全国报纸都在为实现‘每天一篇’而绞尽脑汁。”

在注重呈现新闻传播史的多彩面目的同时,刘家林教授还开创了“专题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的行文思路,由此使新闻传播史显得非常鲜活而又立体。比如,在论及80年代新闻传播观念、内容及形式的大变革时,他通过《新闻传播业务的大改革及对旧有报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专题,集中探讨20世纪80年代全国主要报纸的改版与“打假”及典型报道、批评性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旅行通讯,乃至舆论监督的开展,以及小文化专栏的发展等。尤其在研究新闻媒体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开展上,还列举了渤海二号以及大兴安岭火灾这两個典型案例来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1979年11月25日凌晨3点30分左右,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的“渤海二号”钻井船在从渤海湾迁往新井位的拖航作业中翻沉,当时船上共有74人,2人获救,72人死亡,这是一起严重违章指挥造成的重大事故。事隔8個月后,于1980年7月22日,《工人日报》头版头条才刊登消息《“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沉》,同时配发该报记者陈骥、牛风和采写的长篇述评《“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刘家林教授认为,《工人日报》对“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的报道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不仅打破了1949年以来媒体“报喜不报忧”“重大事故一般不见报”的潜规则,也突破了我国长期以来批评报道“打苍蝇不打老虎”、不涉及高级干部的“禁区”。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西端西林吉林业局古莲林场发生大火,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最严重的森林火灾。1987年6月,《中国青年报》连续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文章(后称为三色报道)做了深度报道。刘家林教授认为,这三篇文章跳出了以往灾难及事故报道中专门报道“救灾英雄”的旧模式,分别以火与社会、火与人、火与自然为主题,揭露了旧体制结构及管理模式的僵化和弊端百出、火灾背后官僚主义的猖獗、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单薄,并对人性方面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刘家林教授认为,渤海二号以及大兴安岭火灾这两個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堪称我国媒体开展批评性报道与实施舆论监督的里程碑,由此开始,中国新闻传播才形成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强大声势,真正开始为中国传播新闻史,抒写时代的独特记录,唱响历史的独特声音。

紧跟时代,为网络新媒体“立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21世纪初,互联网、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等新媒体传播形态的陆续产生与发展,使中国新闻的传播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互联网、手机也迅速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又一重要的传播形式,成为人们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又一重要渠道。

虽然中国新闻的传播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较早前的新闻传播史著作因写作年份的限制,还未来得及将这些新媒体纳入研究视野,而一些新近出版的新闻传播史著作,或许又因为互联网、手机传播方式的新颖,对这些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及其作用一时难于深入研究。而刘家林教授的这部著作,紧跟时代,不仅将新媒体发展史纳入了新闻传播学的视野,还花很大篇幅去进行追踪研究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肯定了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说,刘家林教授在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立传”的同时,已经为新闻传播史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向。

全书从回顾1995年“上网”潮如何开始在中国出现,继而谈到不断增长的中国网民为网络媒体的发展如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并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何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尤其是在2007年3月,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照片在网上登出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暴露出强行拆迁、暴力拆迁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最终推动了《物权法》的诞生。此后,最初经过网络传遍天下的山西“黑砖窑”事件、陕西“华南虎假照片”事件等,又如何随着传统媒体(报纸、电视)的跟进报道和深度报道,使这些原本属于地方性质的公共事件演变成全国性的公共事件。而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报道更再次见证了网络媒体对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先后通过博客、论坛、帖子、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网民客观地写出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思,并与网友及时产生互动,由此激发了更多的网友对受灾群众的同情与担忧,并创造性地开创了“为灾区网友寻亲”这种全新的互动模式,让温暖源源不断地传递在中华大地。

透过网络新媒介,信息传播快捷,时效性更强,也由此拓展了人们的信息空间;但另一方面,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和垃圾信息的泛滥,很容易使人们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更有甚者还可能在网上实施网络暴力等。面对网络新媒介这把双刃剑,刘家林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呼吁与思考:当代的新闻传播思想及观念,应该重视对网民开展网络素质教育,以提升网民素养,培养网民有效利用新媒介完善自我,提高参与新媒介传播信息的正能力,使网络新媒介更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公正、客观,这是新闻传播业的生命源泉。早在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召集新华社负责同志做重要的谈话时,就明确指出:“新华社的报道,如果有了片面性,就会丧失一切,对自己不利,对人民不利,就不能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的新闻就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和其他通讯社相比,尽管观点不一样,但是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这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威信。”刘少奇的话语掷地有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这是任何新闻媒介在世界上建立威信的基本准则。从这点上说,刘家林教授的《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在全面梳理新中国60年新闻传播史变迁的同时,也就具有了一种引导当代新媒介健康发展的独特意义。

(责任编辑 洪滔)

作者:林小榆

第2篇:全国慈善会业绩的历史记录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无数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众的心里,每年都会留下慈善会扎实而深深的脚印,《中华慈善年鉴》则较为完整、清晰地记录了这不会被风尘岁月湮没的鲜活足迹。

2014年是中华慈善总会成立20周年。这一年,我们召开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20周年纪念会,全面回顾中华慈善总会发展历程,深刻总结宝贵经验,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开展了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表彰活动,对自2009年第一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评选以来在全国慈善会系统中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单位、组织及项目进行了评选表彰。

20年前的1994年,除中华慈善总会外,只有吉林省、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上海、浙江所辖两个区县创建了慈善会组织,全国慈善会组织不到10个。20年后的2014年,全国县以上慈善会已经发展到近2400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信赖和支持,深得党和政府肯定和扶持的慈善会,在改革与创新中迅速发展壮大。

全国慈善会的发展与成就,可以从《中华慈善年鉴》中得到充分的印证。《中华慈善年鉴》作为记录全国慈善会发展状况的专业性、资料性、权威性大型工具书,全面、客观、详实地反映每一年度全国慈善会系统的整体工作情况。通过对2014年度《中华慈善年鉴》所收录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涵盖中华慈善总会和团体会员中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慈善会为主的慈善会的整体工作状况有所了解。同时,这也是20年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为全面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奠定良好基础,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慈善会2014年度筹募情况

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14年《中华慈善年鉴》收录了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团体会员中208个慈善组织和《慈善》杂志的年鉴资料。其中包括除台湾、香港、澳门之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慈善总会、17家副省级慈善会、84家地市级慈善会、76家县级慈善会、1家中华慈善医院。

据年鉴记载和统计,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和团体会员中的208家慈善会全年接收慈善款物总额为330.636亿元,比2013年的302.085亿元增加28.551亿元,同比增幅为9.5%;2014年支出慈善款物总额为302.35亿元,比2013年的278.6183亿元增加23.7317亿元,同比增幅为8.5%:2014年实施慈善项目总数为2189个,比2013年增加814个,同比增幅为59.2%;2014年救助人数为1978.7606万人,比2013年增加104.0302万人,同比增幅比例为5.5%。

浙江、山东、福建对全省募捐情况作了统计。分别是:浙江全省慈善会2014年募集款物共计23.7亿元:山东全省慈善会2014年募集款物共计20亿元;福建全省慈善总2014年募集款物共计17.9806亿元;2014年筹募款物超过5亿元的慈善会有6个:筹募款物在1亿元以上的慈善会有28个。

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坚持以规范运作为基础、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公开透明为保障,内抓管理,外树形象,规范运作,扎实工作,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共筹集社会捐赠款物174.82亿元,比2013年增长73.35%。全年业务活动成本发生额为133.53亿元,均为公益事业支出,公益事业支出占上一年总收入的比例为132.40%:全年行政工作经费支出1254.4万元,占当年总支出的0.09%。

2014年,全国没有大灾发生,同时还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全国慈善会系统取得如此成绩,表明全国慈善会依旧在我国慈善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慈善会慈善项目实施情况的展示

慈善项目的确立、实施、发展,能够比较具体地反映出慈善会的工作情况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

(一)立足特殊困难群众,慈善救助成效逐年提高

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及会员单位中206家慈善会实施慈善项目总数为2189个,比2013年增加814个,同比增幅为59.2%。

慈善项目的内容涵盖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救灾、扶贫、慈善文化等多个方面。

查阅2014年《中华慈善年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国慈善会对困难群体的救助面逐年扩大,扶危济困的水平逐年提高,慈善成效越来越明显。

(1)“慈善情暖万家”。每年两节期间,对困难家庭的慰问、资助是中华慈善总会与各地慈善会多年来一直坚持并不断发展的传统项目。“慈善情暖万家”活动自2003年启动的12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坚持每年都由会领导带队,与爱心人士代表和地方慈善会共同组成慰问团,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扎扎实实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好。据不完全统计,12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会共通过该活动筹集款物超过20亿元,救助困难群众超过1000万户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被广大群众誉为“慈善的阳光,爱心的春雨”。

据《中华慈善年鉴》统计,2014年全国208家慈善会两节期间用于对困难家庭帮助的慈善资金和物资达4.2亿元。

中华慈善总会2014年度“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及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思利及人基金”“御印基金”“藏文化基金”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筹集御寒物资和善款折合人民币310万元。经与捐赠方协商,中华慈善总会将把这些慈善款物拨付给2013年受灾严重和2008年地震受灾的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等省市。受赠地区慈善会配套发放在当地筹集到的慈善款物,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开展活动。全国各地慈善会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慈善助困活动。

浙江全省慈善会系统于2014年1月上旬继续联动开展每年的“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月,全省慈善会系统用于慈善活动月慰问款物超过1.25亿元,近20万困难家庭感受到慈善的温暖。

吉林全省慈善会2014年的“慈善救助情暖万家”活动,使用善款3255.34万元,让106683名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和特困家庭群众祥和过年。

辽宁省慈善总会2014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投入资金260万元,救助3.07万户贫困家庭。在新年春节之际,为贫困家庭送上米面油肉等,让贫困家庭过上一个温馨祥和的节日。大连市慈善总会2014年汇集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专项捐款1830多万元,主要用于两节期间的对口帮扶和对大连市部分困难地区、贫困家庭、特困职工、贫困学生以及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老模范、老职工、老战士、老统战人士开展帮扶活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让那些困难群体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爱。

2014年,天津市和区县慈善协会、今晚报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共同开展第十九次“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动。救助重点是低保特困边缘户及有大、重病等特殊困难家庭。在受到资助的困难家庭中,享受政府救助的低保、特困家庭6399户,低保特困边缘户及有大、重病等特殊困难家庭11769户,占救助总户数的近55%。全市慈善协会系统累计发放款物1047.61万元,资助困难家庭21465户。

福建省福州市慈善总会2014年元旦、春节期间的“慈善情暖万家”系列慰问活动,共筹集资金2788.5万元,走访慰问38620个困难户,帮助他们过上一个祥和的新春佳节。慰问对象除本市困难户外,还延伸到北京、重庆、天津等15个省市的困难群体,每户慰问金1000元。厦门市慈善总会的“新春慈善快车”“慈善年夜饭”等救助品牌项目2014年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水平有所提升。“新春慈善快车”市、区慈善会发放款物1000多万元:“慈善年夜饭”市、区共发放7701份,价值240多万元,创历年之最。

江苏省南京市慈善总会的“情暖金陵”元旦春节救助计划2014年安排发放慰问款物2081.5万元(款1886.5万元,物195万元),为农村低保对象中患重大疾病家庭、福利企业特困职工、困难老人、困难残疾人、困难儿童等送去温暖。

江西省慈善总会的“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全省共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家庭1万余户,发放救助金及物资近千万元。

全国其他各地慈善会2014年两节期间的“慈善情暖万家”及相关的对困难家庭的慈善救助也都搞得有声有色,有新意有创新有新的效果。

(2) 2014年,全国许多慈善会在安老、助孤、助医、助学等传统慈善项目实施与规划中,都有新的创意和发展。如湖南怀化市慈善总会2014年建立了“亲情缺失、圆梦关怀计划”救助项目,为全市孤儿、残疾家庭的孩子以及父母服刑家庭的孩子建立慈善救助资料库,向社会进行慈善招商、招募义工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资金救助、亲情关怀、法律援助等长期性、针对性、系统性的救助活动,救助时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帮助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经过对全市13个县市区的摸底,已为4182名孤儿、残疾家庭孩子、服刑家庭的孩子建立了系统救助资料档案。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急后缓的救助原则,按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进行救助。

再如浙江省慈善总会2014年推进“万村慈善帮扶基金工程”竞赛活动,实施了村级慈善帮扶基金援助项目,投入救助项目资金520万元,帮助庆元县、松阳县、景宁县、衢江区、开化县、常山县、泰顺县、文成县等8个县(区)建立203个村级“慈善基金”,各地自筹资金959.1万元,发放救助金514.87万元,4220人得到援助。据统计,浙江全省已建立“慈善基金”的村(社区)达7244个,其中湖州市、嘉兴市实现全覆盖,宁波市建立“慈善基金”的村(社区)达57.9%。2014年浙江省慈善总会还实施了“浙江农信慈善基金”造血扶贫项目,投入专项资金780万元,地方慈善总会投入配套资金540万元,已带动上千户贫困户进入“造血型”脱贫行列,其中部分已经脱贫。

福建省慈善总会的“慈善助农项目”也颇具特色。2014年,他们筹资370万元,资助寿宁、柘荣、将乐、建阳、宁化、长汀等县(市、区)34个项目。其中改善饮水设施12项,资助金额102万元,受益3600多户,16800多人用上安全水:资助村道(桥)工程20项,投放资金228万元,受益村民37000多人:其它公益项目2项,资助40万元。2014年,广东省慈善总会继续积极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通过“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和“广东扶贫济困优秀团队(项目)”的有关评定工作,认定241个单位和个人获得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26个团队(项目)获得广东扶贫济困优秀团队(项目)。按照全省扶贫济困工作要求和捐赠者意愿,先后拨款200笔共1.6296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工作。慈善会的救灾、扶贫、安老、助孤、助医、助学等项目的实施切实惠及困难群众,突出扶贫济困、改善民生的核心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救助效果和社会反响,得到了捐赠者和受助者的普遍欢迎和积极支持。

(二)中华慈善总会与各地慈善会合作实施的慈善项目成果显著

中华慈善总会实施的几个重要慈善项目都是与全国各地慈善会相互配合、共同实施。

(1)“微笑列车”项目和“药品援助”项目有新发展。微笑列车项目自1999年3月由中华慈善总会组织承办以来,通过与各参与方密切合作,项目管理方式不断完善,项目宣传广泛开展,救治地域不断扩大,救治人员不断增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2005年荣获民政部颁发的首届“中华慈善奖”。2014年度,微笑列车项目完成25815例手术,全年拨发手术款94506441元。药品援助项目自2003年实施以来,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快。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共开展了格列卫、易瑞沙等13个药品援助项目,年内接受捐赠的治疗绝症、罕见病等大病的项级药品价值171亿元,发放捐赠药品价值127亿元。

这些项目自实施以来,一直与各地慈善会相互配合,共同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市慈善协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微笑列车、格列卫援助计划、易瑞沙、多吉美、万他维、特罗凯等慈善药品援助项目,为385名贫困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了手术,接收和发出药品价值近9亿元,救助患者15461人次。河北省慈善总会执行中华慈善总会“微笑列车”项目14年来,经过各级慈善组织和项目合作医院的共同努力,受助人数和医疗服务质量一直处于全国一流水平,多次受到项目办公室和中华慈善总会的表彰;2014年度,通过23家项目合作医院共为1658名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了手术救治,手术成功率100%,争取到项目合作医院手术款及患者补助款643万余元;多年来河北省慈善总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实施的易瑞沙、多吉美、倍泰龙、拜科奇、全可利、格列卫、特罗凯、达希纳等慈善药品援助项目,至2014年底,累计为9139人次的贫困患者发放了价值2.38亿元的药品,为患者缓解了病痛,延长了生命,为这些贫困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陕西省慈善协会自2003年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在陕西实施的11种大病救助药品援助项目中,帮助了众多大病患者。由省慈善协会实施的有格列卫、达希纳、多吉美、易瑞沙、拜科奇、倍泰龙、万他维、全可利、爱必妥等9种,由西安市慈善会实施的有特罗凯、安维汀2种,由延安市慈善协会实施的有格列卫1种。11年来,全省已有4130余名癌症贫困患者受益,援助药品价值超过14.55亿元,其中西安市慈善会发药点发放援助药品价值1.2亿余元,延安市慈善协会发药点援助药品价值756.9万余元:全省三个发药点2014年发放援助药品价值总额超过3亿多元,月平均发放超千人,并且援助药品的价值每年都以4000万元-5000万元的幅度递增。天津市慈善协会自2003年以来一直实施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针对肺癌、肝癌、肾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胃肠间质瘤、血友病、肺动脉高压、多发性硬化症等重病患者的家庭困难情况进行审核并直接向患者发放格列卫、易瑞沙、多吉美、特罗凯、达希纳等11类药品,共救治本市及周边省区患者10766人次,发放药品价值2.78亿元2014年在开展“微笑列车”项目中,为300名唇腭裂儿童实施手术,免除120万元手术费用。

全国各地慈善会与北京、河北、陕西、天津等慈善会一样,在这方面都有明显的业绩和完整的纪录。

(2) 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全力推动“一张纸献爱心”行动,联合各地慈善会,共同创建一个由慈善会系统共有的经常性、面向社会大众的小额劝募品牌项目。

“一张纸献爱心”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收集4万余吨爱心人士捐赠的废旧报刊、纸张,募集善款近3000万元,先后为313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重病的贫困家庭儿童实施了手术,救助其他患儿431名,还资助了2670名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2014年,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将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列入方案。

2014年3月,“一张纸献爱心”走进全国两会。两会驻地摆放40个爱心屋。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为此联名提案,近600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签名或寄语支持。全国人大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对中华慈善总会组织推动“一张纸献爱心”工程进两会给予极大支持,体现慈善文化的“爱心屋”已连续4年进两会驻地。累计上千名代表、委员把读过的报纸投入爱心屋,以实际行动支持和鼓励这项活动。3月8日,中华慈善总会“一张纸献爱心”工程全国统一捐赠网站(www.1paper.org)在人民网上线开通。“一张纸献爱心”工程由线下到线上,由传统的集中回收到网上操作,目的是通过这一全国统一的捐赠平台,极大地提高“一张纸献爱心”工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12月1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华慈善总会在京举行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一张纸献爱心联名卡”启动仪式,正式发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华慈善总会“一张纸献爱心联名卡”。作为国内金融系统首家开展“一张纸献爱心”活动的机构,农业银行积极开展“节约纸张杜绝浪费”活动,统一对废旧纸张变卖处理,并将首次筹集的110万元款项全部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一张纸献爱心”项目,用于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手术医疗救助。启动仪式上,来自西藏、贵州等地接受救助的少数民族患儿代表深切地表达了感恩之情。

2014年,“一张纸献爱心”项目已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9个城市展开。

(3) 2014年,由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各地慈善会共同组织实施的“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又有了新的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由中华慈善总会于2011年创立,并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部门共同实施。该项目将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弘扬慈善精神、推动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成果显著,得到了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同。

中华慈善总会于2014年6月“全国慈善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小学举行了“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观摩活动,聆听了“慈善读本”观摩课并参观学校,感受浓厚的慈善氛围。同月,由中华慈善总会主编,以《慈善读本》读后感为主体形式编写的《爱育蓓蕾》一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来自全国20多个地区的《慈善读本》读后感300余篇,并向全国各地慈善组织和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学校免费赠送10000余册。同年,福建罗源慈善会和教育局编辑出版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征文精选一百篇》;台州黄岩区慈善会和教育局编辑出版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精选300篇》;陕西省商洛市慈善会和教育局编辑出版了《幼苗心语一(慈善读本)进校园征文选集》;西安市未央区慈善会和教育局编辑出版了《点亮心灯——中小学慈善征文汇集》等,学生、教师、家长们分别将慈善与生活感悟、实践教育、亲子互动相结合,以其动人的真情、朴实的文风、多样的角度、贴切的内容,展示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累累硕果。截至2014年12月,由中华慈善总会与《慈善》杂志发起的2014年度“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有超过40万中小学生、教师、家长参加并收到推荐征文稿件3000余篇。

2014年11月,中华慈善总会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召开“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考察及座谈会,与陕西省慈善协会、台州市慈善总会、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福建省福州市慈善总会、罗源慈善总会、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慈善会等项目开展先进单位及媒体记者共同考察了黄岩区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新前小学和院桥初级中学四所学校并组织座谈,对未来项目发展的设想和目标及项目运行模式的改进和建议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积极探索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014年,《慈善读本》年度捐赠数量为40余万册,总价值500万元,覆盖地区包括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江西南昌、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云南昆明市、宁夏银川市、浙江海宁县、浙江温岭市、陕西渭南市、辽宁阜新市、福建漳州市、海南省等。截至2014年12月,《慈善读本》已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多个市(地、州)的2500余所中小学相继推广,惠及人群超过600万。慈善理论文化传播、规范管理、交流与合作、

慈善人物等新足迹的记述

全国慈善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慈善理论文化的研究宣传、规范管理、交流与合作等项工作。《中华慈善年鉴》记载,2014年各地慈善会在慈善理论文化宣传等诸多方面工作都有创新性的发展。

“专文专论”刊载了23篇2014年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发表的慈善理论文章,其中17篇是由各地慈善会工作人员撰写的,他们中既有慈善会的领导也有负责具体工作的慈善会工作人员。他们的慈善理论文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接地气,深入浅出,在社会上发挥了实际影响力。

2014年,中华慈善总会正式开通新版官方网站,为加强信息、资金管理,创新筹募方式,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打下平台基础。据民政部网站统计,中华慈善总会网站在“民政网站群站点浏览量排名”中每个月的排名都在前十名的行列,月浏览量常常接近百万人次。

2014年的《中华慈善年鉴》中,有72个慈善会介绍了自己的网站:7个慈善会介绍了自己的微博平台:10个慈善会介绍了自己的微信平台:29个慈善会介绍了自己创办并按时出刊的杂志:39个慈善会介绍了自己定期出版的简报。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新版慈善网上线开启无障碍浏览功能,网站年浏览量达4000多万人次。江苏省慈善总会创办的江苏慈善网2014年发布信息6600条,电视云媒体的“爱心慈善”栏目信息更新量1100条,点击率逐日提升。河南省以河南慈善网、《阳光慈善》杂志、官方微博三种自媒体为依托,打造立体式全辐射宣传阵地,成为慈善宣传工作的三驾马车。苏州市慈善总会2014年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形成了“一网站、一杂志、一微博、一微信”的宣传格局。辽宁省慈善总会积极打造慈善宣传新阵地,与当地有影响力的报刊合作,编辑出刊辽宁慈善宣传新媒体半月刊《友报·慈善专刊》,开设《专访》《企业公民》《民间力量》《公益前沿》《政协与慈善》《慈善文化》等专栏,介绍辽宁省慈善工作相关情况,刊发25期,约有25万字:瓦房店市慈善总会创建瓦房店慈善网站,刊发《瓦房店慈善信息》简报,与瓦房店广播电视台、《瓦房店报》合作,报道慈善新闻信息;2014年,瓦房店市慈善会组织策划、编创大型辽剧——《圆谎》,9月公演后,引起热烈反响和赞誉;庄河市慈善总会构建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及义工宣传队于一体的立体宣传体系。

在慈善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方面,许多慈善会在2014年都有新的建树。山东省慈善总会2014年在鲁东大学成立“山东省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同年8月份在烟台召开慈善理论研究课题评审会,汇集编印《慈善理论研究课题汇编》;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上海市委研究室合作,撰写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20年回顾与展望》报告,与上海市人口发展研究院合作,撰写了《上海市慈善会发展研究报告》,与上海市法制研究院合作,完成了《治理视角下慈善基金会组织创新研究》课题。

2014年,在慈善宣传与理论研讨方面,各地慈善会多数都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中华慈善年鉴》记录了这方面的详细内容。

20年来,很多慈善会每年都根据自身管理发展的情况和改革创新的需求,出台新管理办法、新规定。据初步了解,2014年又有7个慈善会的15项新规定出台。分别是:吉林省慈善冠名基金实施办法:本溪市慈善总会关于加强慈善义工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本溪市慈善义工管理办法;本溪市慈善总会慈善义工万元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开展“2014庄河慈爱月”活动实施方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关于加强募捐箱管理的通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关于加强分会专项基金管理的意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关于加强分会联合劝募资金管理的意见:宜城市慈善“阳光班”管理细则:宜城市慈善总会关于慈善分会资金管理使用的规定:宜城市慈善总会关于在村(社区)建立慈善工作站的实施意见:宜城市慈善总会资助社会慈善公益项目管理试行办法: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慈善事业的意见;关于印发《克拉玛依市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等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克拉玛依市慈善助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

这些规章制度为各地慈善会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提供规范化运作的根本保障。确保了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是我们慈善工作日趋完善的一个标志,也是我们做好慈善工作的重要保证。2014年的《中华慈善年鉴》刊登了由河南、福建、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成都等26个慈善会报送的83个慈善人物。他们都为2014年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慈善年鉴》编排的“年度纪事和大事记”记载各慈善会当年的重要工作。2014年“年度纪事和大事记”有24.5万字。这部分内容充分证明慈善会所做的大量工作,社会和历史不会忘记慈善工作者为慈善事业发展所有的付出和努力。

从2014年《中华慈善年鉴》中所收录的数据和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中华慈善总会和各地慈善会在普及新时代慈善理念、挖掘整合社会慈善资源、救助社会困难群众等方面的努力,在协调效率与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14年我国慈善会系统取得的成绩,将进一步激发慈善系统各慈善组织和个人的工作热情,促进慈善工作、壮大慈善队伍、提升专业水平: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于慈善事业,不断践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工作的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更好、更高、更快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李本公

第3篇:当代历史记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逐步推行,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高考考核的重心,考试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驱动力,在此情况下,历史教师更需要利用和挖掘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而当代历史记录显然是其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文章结合当代历史记录的特点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点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当代历史记录,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历史记录;中学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

2014年11月,新历史合作社等主办的首届当代历史记录者大会在深圳召开,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民间和官方历史记录者参加了此次会议,通过讲座、论坛、沙龙、案例分析、影像展映等形式深度交流已经开展的历史记录。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笔者也参加了此次盛会。新历史合作社是由原《看历史》杂志核心团队于2013年6月1日发起成立,致力于历史记录、历史传播和历史应用的合作型文化机构。《看历史》杂志在发刊词中提出“公民写史”的理念,主张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角,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应是历史记录者。 倡导每个人都来记录自己的历史,并致力于通过搭建平台,推动个人记忆的记录、共享和传播。其实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历史学的爱好者都是小众,而愿意做和能做历史记录的人更是少数。中学历史教师是历史记录的后备力量。

一、中学历史教学需要当代历史记录

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行,考试不再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在此情况下,历史教师更需要利用和挖掘历史学科的自身价值,而当代历史记录显然是其中最有魅力的部分。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09-04)规定: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历史记录的过程中,很容易对以上内容进行描述。其实教师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历史记录。

二、当代历史记录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记录是对过去的一些人和事,通过各种方式保留下来,并能够让更多的人学习。当代历史记录可以通过口述历史、照片、纪录片、日记、家谱等多种形式展开。学生进行历史记录的过程就是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生利用身边所发生的历史,在尊重历史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向大众传达一种自身认同的人文精神,做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这种历史教学正如弗里德里希·耶格尔所说的:“‘历史教学’意味着把当下嵌入到过去中,借此在更为宽泛的时间联系中,扩大生者的身份认同,并由此在面对加速变迁时,认清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它关系到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维度之间的意义联系,并提醒人类理解世界的转换,在其生活中寻求意义的导向。”这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是对现行工业社会教育功利化趋向的反思。因此有学者指出,“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作为人格培养的社会活动,要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及其生活的世界,使其成长为一个具有批判能力并能够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三、当代历史记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学家的历史记录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中学生难以参与,但只要有心,历史记录离中学历史教学其实并不遥远。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历史记录的影响,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或利用历史记录。结合笔者的实践,参与或利用历史记录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师生共同参与历史记录

全国中学生历史记录大赛自2011年召开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每届参赛学生均超过万人,参赛学校超过1000所。笔者所在学校也有学生参加了第一届比赛并且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我们将获奖作品打印出来给全年级的学生学习,这种示范作用对教师和其他学生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其实无论能否获奖,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提升了历史写作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更拉近了与家人之间的距离。这些是比考试成绩和获奖本身更值得纪念和令人骄傲的。

笔者作为广州市历史教研会中心组成员,多次组织“身边的历史数字故事大赛”,历经三届,已经收集了近300个作品,精品也有几十个。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是历史学习的有心人。在这些数字故事作品中,我们竟然看到了光绪年间的地契、1959年国庆阅兵指挥部颁发的“五好”荣誉证、自行车车牌等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展示这些史料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历史的魅力和价值已无须教师多言。在对获奖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时,他们无一例外,均认为通过活动增强了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更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可谓多赢。

2.充分利用历史记录资源

现行历史教科书的问题之一就是宏大叙事,而我们的历史教学更是有国无家,有史无人,这样的历史教学常常让学生觉得很有距离感,觉得历史与自己的关系不大,纵然教师上课讲故事也觉得那是人家的故事,与自己无关。在历史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当代历史记录来充实课堂,效果会大不一样。历史记录进入课堂可能有很多教师都曾经尝试过,在近年来的历史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有特色的探索和尝试。

(1)利用现有的历史影音记录资料。此类作品除了教师所熟知的《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外,中國近现代史可以运用的资料还有上海音像资料馆(http://www.sava.sh.cn/subjects/list.php)、凤凰网历史频道中视频资源(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list_0/0.shtml)、新历史合作社发起的微纪录片《中国词儿》(http://v.ifeng.com/history/special/zhongguoci2014/)等等。这些视频短小,基本都是从小切口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很容易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很适合运用到课堂上。

(2)利用身边的历史记录资源。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历史宝库,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宝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和学生一起去挖掘这些宝藏。在讲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时,笔者让学生去采访父母或亲戚,看改革开放带给他们怎样的命运变迁;在讲述历史遗迹时,请去参观过的学生分享感想。而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香港天主教会崇德学校来我校交流,当时笔者执教了《英国议会的前世今生》一课。在上课前,笔者就向学生介绍了崇德学校的相关情况,并请学生准备一些访谈问题。下课后,学生蜂拥而上,向香港老师询问香港中学教育的相关问题。其中最精彩的问答是:香港今天的民主是否源于英式民主?香港老师回答: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港督不是由香港市民选举产生。课后香港同行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学生也从香港老师那里学到了笔者所没有教的知识。此后,每当笔者上公开课时,都会向学生介绍听课老师的情况,请他们根据听课老师的特点和学习内容准备相应的访谈问题。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规范了他们的礼仪,也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路径。

(3)利用丰富的馆藏历史记录资源。其实每个城市和地区基本上都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广州为例,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洪秀全故居、邓世昌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虎门炮台等。这些基地拥有着丰富而生动的历史记录资源,而且也特别希望能为中学开展教育体验活动提供帮助,有的基地还会设置教师专场,向教师介绍如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特色展览并善于利用博物馆的资源。笔者所在的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就开展了花都区烈士陵园实地考察、收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十八位花都籍烈士事迹等综合实践活动,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完整的数字故事。

3.与历史亲历者和记录者面对面

很多历史亲历者和历史文化的记录者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聆听他们的历史故事的同时也可以品味他们的个人魅力,这样的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如果他们能够和学生面对面,这种活动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永远难忘的记忆。

目前从事历史记录的主要有三类人,一类是专业的历史记录者团队,如以杨祥银教授为核心的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等,他们的人员、设备、规则、存储等都达到了令人震惊的专业程度。第二类是媒体人,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往事》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中央电视台《客从何处来》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台湾《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导演陈君天先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情外向、对信息的敏锐度极高,并且个个都是讲故事的好手,能够将平凡人的故事讲得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第三类是有故事的历史记录者,这类人一般进入这一领域是出于对某个人或家族中某人的经历的兴趣和执着,但进入的时间久了,这种兴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责任和热爱,如朝鲜战争战俘张泽石团队、关爱抗战老兵的薛刚团队等,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在采访过程中积累的故事、人生感悟等都是良好的教育素材。笔者参加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阶段成果展示交流会时,对当时发言的建川博物馆樊建川馆长还记忆犹新。樊馆长不是学历史的,也没有从事与历史專业有关的工作,可是他却做了一场特别有“历史”味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感动笔者的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和投入,还有他在讲解的间隙,每当一回眸扫到大屏幕上的某幅照片时,就会停下正在讲的话题,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与照片相关的故事。在樊馆长眼中,这一件件文物都是他的孩子。如果能让这些有“历史”的人走进学生中,学生会觉得自己也走进了历史。

四、困难与展望

尽管当代历史记录与中学历史教学息息相关,并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是可操作的,但目前来看依然是困难重重,如引入历史记录会与正常的教学进度之间存在冲突,学校管理层出于安全考虑否决很多活动建议,学校与历史记录者、博物馆之间缺少相应的沟通渠道等等。可喜的是,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着自己和外界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当然我们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当代历史记录中来,用历史记录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当人人都能够记录家族的历史,我们还需要担心寻根问祖、立德树人不能落到实处吗?当我们具备记录历史的能力和素质,我们还需要强调鉴史致知、释史求通吗?当我们自己成为当代历史记录者,在记录的过程中,文化自觉和包容情怀会充盈于胸。当历史记录最终成为一种常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会真正落地,而不是一句口号,同时这也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 参 考 文 献 ]

[1] 斯特凡·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肇丰.从实践到文本:中小学教师科研写作方法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龚洁 邝建彬

第4篇:历史记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在中国近现代史课上我们观看了历史记录片《圆明园》。本片通过一个旷世园林的建成与毁灭与一个洋人传教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真实呈现了一个王朝的繁盛与衰败,乃至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集锦。从圆明园的光荣与屈辱,能理解大清帝国的兴盛与衰亡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跌宕起伏······圆明园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的整体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整体展现。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园中西北方向的一座假山就是天山“昆仑山”的象征。因此园中设计也蕴含丰富文化意义。如位于圆明园西部的“九州景区”就象征着华夏大地。“田字殿”则象征土地,圆明园的设计的建筑与景观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有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亦有将欧洲的园林建筑特色与东方的园林风格相结合如著名的‘大水法’。圆明园的建设汇集了当时中国若干名园林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皇帝也将自己的诗情画意融入于千变万化的景象当中。是中国审美追求意境和谐的最高体现。更是中国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的最高体现然而圆明园这一座创建了150年,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建造技术精湛,艺术景观绝美,拥有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万园之园最终的结局是在一把大火中变成了废墟,让我我不得不深思其原因。从影片中我们也可窥探一二。

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

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 ,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把祖国建立的更加富强,用今天的辉煌洗刷曾经的耻辱。

第5篇:历史记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湫坡头中心校任晓明

我最近观看了部历史记录片《圆明园》。本片通过一个旷世园林的建成与毁灭与一个洋人传教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真实呈现了一个王朝的繁盛与衰败,乃至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集锦。圆明园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的整体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整体展现。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园中西北方向的一座假山就是天山“昆仑山”的象征。因此园中设计也蕴含丰富文化意义。圆明园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建造技术精湛,艺术景观绝美,拥有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的设计的建筑与景观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有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亦有将欧洲的园林建筑特色与东方的园林风格相结合如著名的‘大水法’。圆明园的建设汇集了当时中国若干名园林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皇帝也将自己的诗情画意融入于千变万化的景象当中。是中国审美追求意境和谐的最高体现。更是中国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的最高体现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 ,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

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把祖国建立的更加富强,用今天的辉煌洗刷曾经的耻辱。

第6篇:历史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头上星空,心中明月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如清风拂面,如净水润心,如星空闪烁,如号角激鸣,继往之日秉持,主要主义真,开来之时坚守,时代先锋行。一曲《信仰》,激荡的是头上的星空,点亮的是心中的明月。

曾几何时,我们看着一部部英雄电影成长,听着一个个英雄故事入睡,在当时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的是不畏生死的英雄主义情节。“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都是我们懵懂年代对英雄感性的认知。时至今日,学习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经受着党的光辉思想的熏陶,我渐渐地认识到,这不单单是一种英雄气概,不单单是一种家国情仇,更本质的,这是一种信仰。

信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从何来,向何去,如何把握又怎样坚守,或许只是一种理论?抑或为人处世的法则?信仰到底是什么?我想,信仰是期待,是一种经得起时代洗礼,耐得住时间考验的心灵守望。

一把火,一声号召,澎湃在烈火中闪耀的,是与传统剥削和压迫制度决裂,动员农民起来革命的信仰之光;一条江,七天恶战,陈树湘决然断肠,实践自己崇高的苏维埃的信仰;梅岭一战,陈毅“绝笔”奋书: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样的信仰,又是何等彻底的自觉与豪迈!革命年代,信仰壮烈而恢弘,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美感,又更是一份生命的承诺,实践,是勇气,兑现,是霸气!

一副笑容,微行大义,普通战士张思德,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信仰的题中之义;一颗螺丝钉,好事做不停,雷锋又将这一信仰实践的尽致淋漓。建设时代的信仰,是孟泰王进喜 创业时的不惧艰难,是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自强不屈,是钱学森的爱国,是邓稼先的执着,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朴实的劳动,是奉献。

唯一不变的,只能是改变。当下新时代,我们的信仰是沈浩孔繁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华西村的改革创新、共同富裕,是谭千秋的挺身而出,是许振超王乐义的创先争优,是我们身边的一位位先进共产党员的付出与努力。我们的信仰较之从前变了,但变的从来只是外在的实践方式,内在的本质却依旧鲜活。

没有实践的信仰是空想,没有信仰的实践充满迷茫。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于是,我们有了共产党,有了新中国,有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有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信仰,是我们头上的星空,深邃而崇高,指引着我们前进;信仰,也是我们心中的明月,是我们自觉实践的坚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怕牺牲,努力奋斗,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这是一个共产党员一生的职责,一生的守望。

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让我们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不负党员名!

第7篇: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观《信仰》有感 按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党支部通知,本人于2013年11月10日下午,观看了党员教育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党员教育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纪实讲述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精神。

《信仰》兼具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共三集,包括: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

在整部纪录片中展现了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

迹,这些事迹使我潸然泪下。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员勇于献身革命事业的革命精神,看到了他们为坚持共产主义信念而付出的努力,看到了他们因共产主义信仰而产生的强大力量。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思想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而精神就源于信仰。所以说人活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党这90多年来从开创历史的南湖游船,到艰难困苦的长征路途;从血雨腥风的抗日烟火,到枪林弹雨的国内斗争;从踌躇满志地建设新中国,到激情昂扬地实现现代化,一名名共产党员为之牺牲,为之奋斗正说明了信仰的强大力量。正是这种信仰力量的感染和鼓舞,不断召唤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也正是有了这些坚定自己信念的优秀儿女,才完成了中国的重大改变,完成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演绎出众多英雄模范人物。

当一双双握紧的拳头面对党旗宣誓时,“镰刀铁锤”就是他们的信仰;当红军战士

高喊着“为了苏维埃”冲向敌人的枪林弹雨时,“苏维埃”就是他们的信仰;当八路军战士从狼牙山纵身跳下数十丈的悬崖时,“民族解放”就是他们的信仰;当解放军战士高呼着“为了新中国,前进”和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时,“新中国”就是他们的信仰;当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张张面孔凝望着缓缓升起的国旗热泪盈眶时,“五星红旗”就是他们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未来,正是由这些不同阶段的目标连接起来的。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不顾一切地向这些目标挺进。终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因为信仰,我们共产党人正在浩瀚的人类发展历史中书写着激情与豪迈,因为信仰,我们共产党人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孜孜不倦,因为信仰,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因为信仰,我们必需把事业延续,为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

的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让我们与时代同行,让信仰导航,以英模为样,为了我们的信仰、为了我们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忠诚党的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岗位上做到敬岗爱业,勇于探索,勤奋进取,努力做好自己的自身工作;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为名利,不图私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第8篇: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为庆祝建党91周年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该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

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第9篇: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每一次观看都是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近日,单位组织重温此片,令我感悟最深的还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是一种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力量。臵身于厚重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由得要掂量这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有多大?片中所描述的革命先辈、英模人物寻找信仰、践行信仰的光辉事迹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革命先行者彭湃放弃“小我”寻找“大我”,当着千百个农民的面烧毁张张田契铺约,“舍弃了相当于如今每年400万元的收入”,动员农民起来革命的信仰之光;刘胡兰为了革命信仰15岁英雄就义、慷慨赴死;方志敏抱定“为信仰奋斗就是未来奋斗”的信念,不惜流血漂橹、马革裹尸也要为革命奔赴前方;邓稼先、朱光亚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摘掉落后中国的帽子不计名利,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甘当无名英雄;共和国功臣、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事迹是何等的胸襟气概、何等的英雄壮举,“或许今天人们会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来自人性本源的追求真理和主义的信仰源源不断地释放正能量,使共产党人如雪松般挺拔,钢铁般坚毅,巨人般顶天立地!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呢?

回顾我们共产党人走过的血雨醒风的道路,回顾我们党经历的深重苦难,回顾那些有名字或没有名字的革命先辈,我们年轻一代共产党人、新一代革命军人应该如何接续创造辉煌,让党的这支军队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辉煌?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共产党人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抹黑历史,诋毁共产党的形象,一些很小的社会热点事件被网络推手添油加醋、夸大甚至扭曲事实,让社会政治空气紧张,让人们质疑党的领导,西方极力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混淆视听、别有用心。历史告诉我们,信仰是在实践中锤炼形成,是在实践中绽放光彩的;信仰力量的强大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形成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文化自觉。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下一篇:风险管理期末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