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小麦实习报告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为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我们需要参与社会实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作物育种小麦实习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作物育种小麦实习报告

作物育种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金兰一

专业农学

年级

指导教师刘宪虎

实习时间 2012.4.1

5作物育种实习报告

1、 实习时间:2012-4-15

2、 实习地点:龙井

3、 实习内容:

四月十五日清晨,在刘宪虎老师的带领下,农学系09级

全体同学到龙井实验田进行水稻育种实习。

老师先进行了分工,有部分同学筛土,其余大部分同学在温室大棚进行播种,我们十人分为一组,每一组负责一个区,学姐为我们演示播种过程,将已经选好装在编码袋中的各类水稻种子,分别播种在划好的相对应的小区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每个编码袋中的种子全部倒出,均匀地撒在相应的小区中,不要太集中,且种子应与每个小区边线保持在2cm左右的距离,以防止相邻小区的种子混淆而产生误差。撒好种子后用圆柱形的小圆筒在种子上滚压,让种子全部被压在土中,注意要压实,以免盖土时种子松动转移到其它位置,同时要注意小圆筒壁上不要带种子,防止将种子带到其它区域,因而造成人为误差影响结果。如果有不小心弄到边线上,而不清楚具体是哪个小区的种子,此时要将此种直接掐断。分布在中间区域的小区,要用木板搭在田上,以方便播种。播种后要将装此小区种子的编码袋放回该区。

在所有的种子都播完种以后,按照编号顺序依次将编码袋收起,每50个小袋捆在一起收好。注意一定要按顺序收,同时要注意检查有没有播种不合格的小区,并将不合格的小区的种子正确播种,保证

种子均匀地分散在各个小区中,不靠近边线,且压在土壤中。如果有编号与原来不符的小区,一定要将其区域编号记录下来。

最后,将筛好的细土,均匀地盖在整个区域上,注意要薄厚适中,将种子完全盖住,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使小区的种子因盖土而移动位置。

4、 实习体会:

这次实习让我亲身体验了水稻播种的主要过程和注意事项,在老师和学长们的指导下一起播种,使我懂得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在此次播种过程中由于一直要在闷热的大棚中进行,还要一直蹲着,我们个个都是汗流浃背,腿酸脚麻,让我体会到了实验结果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了解了老师和学长们的工作与艰辛。

虽然整个过程只有两个小时左右,但我却受益匪浅,这次实习让我懂得了,在实验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对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处理都要认真负责,细心严谨。

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让我们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第2篇:作物育种学实习报告

农学(本硕连读)201401曹玉妍 20144562

一、目的与意义

为了更好的了解育种流程,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水稻和玉米的育种流程。

二、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分别前往崇州水稻科研基地与四川西南科联种业公司的新津园区学习水稻和玉米的育种流程。一下内容是老师依次带领我们走过并讲解了的部分,内容丰富,浅显易懂。

上午水稻部分

水稻历史

水稻育种过程是从原始野生稻到高秆栽培稻,再到所谓的绿色革命的矮化育种的矮化栽培稻,再后来水稻就开始分支,粳稻和籼稻的分化,在矮化育种的初期有常规稻的概念,于是就有了常规粳稻和常规籼稻。随着袁隆平先生对野败型水稻的发现,就有了杂种优势的利用,接着做杂交稻,杂交稻接近40年的发展历史,就有了两系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的过程,当杂交稻发展和产量达到一定的地步,袁隆平先生又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在最初期杂交稻的产量水平上有显著的提升,同时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大大提高,对逆境的抗性更加增强。

育种流程

育种的目标就是要以提高产量,提高质量,提高抗逆性为根本目标。

最初的常规育种,首先就是要制定育种目标,然后就要找相应的亲本材料,所谓的亲本资源,众所周知,任何计划的实现都要有相应的基础材料的支撑,如优质米与抗虫性水稻品种的选育。再通过杂交,人为地促进其进化,再按照育种目标进行选择,所谓地育种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变异、选择变异、稳定变异的过程,杂交的目的就是创造变异,,从后代F2或回交群体开始进行选择,根据目标对每一个单株进行观察,建立株系,一代代地选择地过程就是稳定变异,直到高代以后,农艺性状等达到了所制定的育种目标,且能为稳定表达,不发生分离,那就说明该品种选育成功,选育成功后,对杂交稻进行测配,如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组合,再获得杂种,然后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于测配的组合首先在田里进行一个品比试验,为了评价其产量、株叶形态、抗病性、生育期和品质是否符合农业生产上的要求,通过筛选获得剩余的材料,再将这些材料进一步放到大田中生产,进行生态适应性试验,如西南稻区,评价其产量的稳定性、对每个生态区的适合度,品质的稳定,是否能满足需求,再筛选,成为较稳定的品种,然后再进行区域试验,首先会有预试,四川一般每年会有300个品种,对农艺性状等进行筛选,剩下72个左右进行区试,第二年区试以后剩下的再进行生产试验,可能就剩下5-10个品种了,四川作为育种大省,每年能审定成功的品种一般也就9个,可见,审定为品种的机率特别小,且难度大。这样就从基础材料选育出了一个新品种,根据审定证书就只能种植证书限定的范围内,一般拿到审定证书,就会授权给当地相应地种子公司进行生产推广。

三系配套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育种

三系具体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目的是利用杂种优势,用遗传距离大不育系和恢复系产生杂种优势提高产量,众所周知,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如果没有不育系的生产,杂种的数量就没办法增加,由于野败的发现,母本做成雄性不育的不育系,免去了人工去雄的工作量,使得授粉过程也更加地简单,为实现三系配套,就必须要选育不育系和恢复系,为会的不育系地种子,且量要大,就必须要有保持系,以与不育系杂交,产生完全不育地后代,保持其不育性,其必须和不育系遗传背景完全一样,差别只在不育系含胞质的不育基因,而2保持系含核质的不育基因,互作以后产生不育材料。三系选择时,先选育保持系,其过程与常规育种等过程一样,首先根据市场调查,获取需求信息,再制定农艺性状等育种目标,再在基础材料圃里面找到这些具有特异性的材料,再进行杂交,后代建立分离群体,在分离群体中严格按照制定好的育种目标进行单株选择,在保持系选育过程中要做到,至少一个材料含有保持基因,然后,后代选择中,要保证该保持基因一直都在,接着建立株系,为了进一步按照制定好的育种目标进行评价,进行变异的稳定,通过几代的稳定后,可能会拿到比较理想的保持系,然后进行回交,前提要对保持基因的性质了解,要知道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保持系的类型一般有K型、冈型、D型、红莲型、包台型、野败型,在不同型之间,保持基因不是通用的,所以选择了保持系后,要用同类型的不育系与之回交,这样才能达到不育系的完全不育,多代回交,从而获得与保持系同质的稳定的不育系,从而完成不育系的完成。然后进行杂种优势的测配环节。

因市场与农民的需求时刻在变化,要顾及到的性状多种多样,环境在变化,栽培模式也在变化,虽然看起来步骤很简单,但是操作很复杂,同时,一般会同时开展很多工作,较辛苦,且现在的育种工作一般都会结合生物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但生物技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这样目的性更强。在抗病性材料种植时,周围种植一圈诱发行,其叫江南香糯,极感稻瘟病,当稻瘟病菌大爆发时,可以检测材料的抗病性。

两系配套不育系的选择

三系的缺点:不育系的不育基因为毒性基因,而恢复基因就是解毒基因,有了不育系就必须要含有一个相应解毒的恢复基因的材料,但水稻中含有恢复基因的材料少之又少,所以导致资源利用率的受限,即恢保关系的限制,大大缩小了资源利用率。所以就有了两系的发展,两系即两用核不育系,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自身,会有育性转换的过程,分为:光敏不育系(长日照条件下可育,短日照条件下不可育)、温敏不育系(孕穗期>24℃不可育,<23℃可育,但环境温度多变,故设置了育种安全线,当品种的歧点温度高于23.5℃,该品种是不能用于市场推广的,)和光温敏不育系(高温短日照条件下不育,低温长日照条件下可育)。目前推广的品种均为光温敏不育系,虽然光敏不育性受四季变化的调节,安全性更强,但是与其它基因的连锁比较强,且光敏资源不足,温敏不育系的安全性差,但却大面积推广,而光温敏不育系就有一定的安全性基础。不育系的选育过程即为,通过杂交,形成后代分离,后代分离的群体中就存在不育株,慢慢稳定,核心就在于选育后不育株中获得单株种子,可通过调节生育期往后推,如后推至长日照条件来调节其育性,产生种子,或者再生复育,将选好的单株割成20cm左右的稻桩,施肥,长出的就能结实,从而使其再生获得种子。

加快水稻育种进程都会南繁北育,有一个南繁的过程,一年三季,四川一季,海南两季,8月割稻桩收种,调到3月中旬以前抽穗收种。两系不育系选择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歧点温度的把控与鉴定,要送到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两系不育系是功能缺失造成的不育系,与正常的材料杂交,就能形成互补关系,育性恢复正常,能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但问题就在于安全性问题,制种过程中,温度的变动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恢复系的选育过程

这是最单纯的选择过程,制定育种目标、选择材料、杂交、后代选择、建立株系、后代选择、稳定的一个育种过程,恢复系和常规稻育种过程一模一样,即杂交、选择、稳定,关键在于严格按照育种目标来进行选择的执行力,两系和三系的恢复系选育过程完全一样,但是三系恢复系中需要含有恢复基因,野败型恢复系需要有2个恢复基因才具有强恢复性,如只有一个恢复基因,结实率会大大降低。

测交与品种比较实验

测交就是将不育系和恢复系成对杂交,获得种子,进行评价,测定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用不同组合,设计一些模型,最终评价筛选出杂种优势强、一般配合力高的材料。

测交以后就会进入品比试验阶段,将不同株系进行组合,确定哪一个组合杂种优势强,对每个组合的株型、分蘖能力、叶片宽度等农艺性状进行考种,配合力数据的统计、产量的统计,筛选到目标组合,对应的目标不育系、目标恢复系的目标组合,就可以确定该组合的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株叶形态,生育期,抗病性,品质均能满足当季市场的需求,就进行种子的生产,然后进行区域试验,如最终通过试验,就能成为一个品种,就能进行种子生产,进行转化。

杂交稻的制种过程

确定目标组合后,父本(恢复系):母本=2:12(标准做法)制种关键问题,父母本的生育期完全不一致,但又要制种,所以要将不育系和恢复系调到同一天开花,使其花期相遇,看到的相差了32天,播种时,恢复系就要提前播32天。目前之中都有花期调节的环节,所以必须深入掌握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的花期,只有花期相遇,才能获得高产,产生经济效益。一般恢复系长到一定程度后,播种不育系时,直接播种,可撒播,降低成本,制种根本问题就是要使两亲本花期相遇,可能有时会差几天,要调节,可用化学试剂、肥料调节、田间管理,比如抽穗时,母本早了三天,可以控制母本的肥力,适当延迟抽穗,还可用磷酸二氢钾控制父本,使其提前开花,也可用一定比例的多效唑推迟花期,一般相差一个月的父母本也能通过调节使其花期相遇。

生产不育系种子

父本:母本=2:12,父母本是同质的,仅核质育性基因上的差异,所以田间农艺性状完全一致,播期、栽插期等均一致,不育系受到一定毒害,所以抽穗期会提前,所以一般保持系会选择栽两期,:第一期与不育系同时播种,第二期推迟一周,两株父本生育期不同,就更加使得花期相遇

水稻稻穗观察

穗子上分别由主枝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等,水稻一个小花中有6个雄蕊,雄蕊下两个柱头、一个子房,其高度稍低于花药位置,当花药破裂,花粉掉落到柱头上,从而接着后续完成整个授粉的过程。要实现高产,除了花期相遇,还要确认柱头外露率,外露率越高,产量越高,同时花粉的活力以及柱头的活力都要高,父、母本花时也要相近,一般粳稻的花时会比籼稻的花时迟1个小时,花粉的活力和开花时间是很短的,就会影响制种。

下午玉米部分

西南科联基地介绍:

四川西南科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实践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战略,加强超级玉米育种,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在成都市创建中国南方玉米科技园。园区内万亩机械化玉米制种基地是我国南方第一个现代化玉米生产基地,基地用地采用土地流转方式获得。

南方玉米科技园分为青白江园区和新津园区两处。2009年在青白江区城厢镇流转土地3210亩建成青白江园区,2010年开始在新津县文井乡建设新津园区,流转土地4000亩。通过农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及田间道路改造,将零星分散的地块集中平整成片,达到机械化种植要求。玉米制种从犁地、播种、施肥、治虫到果穗收获、秸秆还田均采用机械化作业。新津园区从09年承包至2027年,基地占地4200亩,三个片区,再依次往下划分。

玉米制种情况及相关技术

首先了解了玉米的几个生长时期:播种期、田间管理、收获。播种要考虑到种子萌发的条件,时间的选择很重要,气温、土壤墒情、水分的情况,还有湿度的问题,摸索后,3月

15、20号左右就要开始播种,为了后期人工去雄环节便于操作,就要将播期延长至5月初左右,每天100-150公斤左右,播种期一共40天,低温也达到基本条件,播种关键环节就是播插期的确定,父母本播种时间不同,由于播插期的不同和生育期的不同,又为了让父母本的花期相遇,要确定好双亲的花期,从而确定播期,父本一般生育期会长一些,但也由于父本早播,田间更早起垄,导致母本的土比较干,种下去后长势不一致,标准播插期就是父本在两叶一心(两个全展叶)时,播下母本。所以播期的确定就是最关键、主要的。 田间管理

病、虫、草、水害的管理以及施肥和追肥的管理底肥时在播种期与种子一起机械化播下的,主要在两叶一心的时候施追肥,提苗,以氮素为主。

苗期管理中,主要就是草害,要防草,有些对除草剂敏感的材料,就不能在苗期喷施除草剂,要在苗前喷施苗前除草剂,即播种后立即喷施除草剂。苗前与苗后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除草,一般苗后就是在杂草叶龄为2龄时喷施苗后除草剂。水分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玉米的产量,所以主要以排水为主,机械化排水就有单厢和双厢,行比为1:5,这样方便开沟,所以低洼田块就以排水为主。病害与虫害至少要防三次,前期即播种出苗期主要防地老虎与蝼蛄,特别是在较干旱的条件,所以播种时就要提前喷药,在苗前,天气较潮湿的条件下,又可能有黏虫的危害,所以也要提前打药,在后期,有玉米螟的危害,对产量影响最大,所以要提前防治,买一些水剂型的药,在玉米雄花开花前,就有蚜虫危害雄花,严重的可导致没有花粉,就不能完成授粉。病害防治方面,有些品种感纹枯病所以就要地面喷施井冈霉素,与杀虫剂配合施用一些细菌性的共生菌株来共同防治。

去雄阶段,目前是摸苞去雄,即在雄花还有两片叶片包裹的情况下去雄。气候条件好的话,雄花散粉特别快。同时还必须要保证花期相遇,当花期不育时,就要施用一些生长调节剂来调节,当母本整齐度不够时,就要分两次或三次去雄。也最好要提前去雄,这样能解决人工不足的问题。

去雄50-60天后机器收获,尽量让玉米生育期拉长,后熟。

老师总结

当父母本差异较大时就会导致花期不遇,且本来当地玉米品种对光温反应没有那么敏感,但是携带了热带血缘的品种,就会出现对光温反应特别敏感的现象。相当于南种北引,会导致生育期延长,甚至还可能不会开花。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关于其它制种基地的情况。

三、感想与体会

通过这次实习,对水稻育种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水稻育种的几个重要阶段,均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对于玉米制种过程中整个生育期的管护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无论是哪一种作物,重点都是要使父母本花期相遇。

同时,通过此次实习,我还深刻感受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作物育种学》、《作物保护学》、《作物栽培学》等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掌握,才能更加地融会贯通。

第3篇:小麦育种

小麦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和栽培研究

小麦品种改良研究在我国已有近9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育成了数以千计的优良品种,每年“轮番”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役”的就有300400个,为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近一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小麦品种改良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庄巧生院士牵头、主编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的专著。该书共分13章、100多万字。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小麦品种改良简况,第四节追溯了我国早期小麦育种工作简况,可以使读者对我国在20世纪初叶所开创的小麦品种改良事业的发展有个较系统的了解。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阐述了我国50年来新育成品种的生产应用和系谱组成;以北部、黄淮、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冬麦区,东北、北部、西北春麦区,以及青藏春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等十大麦区分类,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50年代至90年代末的品种更替和育成品种的系谱渊源,包括生态环境与生产概况;并在品种更替与系谱分析中穿插点明各个时期“当家”品种的性状特点和生产贡献;系统分析各个麦区乃至全国的育成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梳理出在选用亲本、配置组合上脉络相同的经验与共性规律;回顾了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进程、成就,阐明了20世纪我国小麦品种改良所走过的历程。在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中,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主旋律即三大病害(条锈、赤霉、白粉)的抗病育种、品种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加工品质的改良这三大命题,分别做了专门论述与概括。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小麦品种和重要亲本一览表。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我国利用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品种改良和加速新品种利用的工作历程、成就、经验,汇集了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提炼出来的有关育种理论、方法、技术等,可供后人有史为鉴,有例可循,少走弯路。像这类分析总结一个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开展小麦育种工作的专著,在国外还未见到。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国内以至国外的小麦育种工作都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4篇:河南省优质小麦育种的现状及出路

赵献林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90万hm2以上,总产160多亿kg,面积和总产均位居各省市之首。近年,随着小麦逐年增产,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一方面全省小麦大量积压、调销不畅且价格偏低,国家财政补贴数额加重;另一方面国内和省内生产面包、饼干、糕点等食品的小麦则主要依靠进口。鉴此,国家及河南省于1999年相继出台了以优质麦为主的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小麦优质优价政策,真正拉开了优质小麦生产的序幕。

1 国内优质小麦育种的发展简况

我国对强筋小麦的品质育种始于70年代,80年代初已有面包用小麦大面积种植。自此,一些育种单位开始了以品质改良为目标的育种工作。然而,由于宏观上缺乏对优质麦重要性的广泛宣传,国家在粮食收购上又未实行优质优价,农民仍对高产、超高产小麦更感兴趣,从市场机制上限制了优质小麦的健康发展。到80年代末,优质育种已渐趋低潮,虽然农业部于1992年和1995年对优质麦进行了评选,先后评出百余个强筋麦和弱筋麦品种(系),但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始于80年代初,省内能够坚持下来的也只有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和郑州市农科所三家,且未放在主要位置。到90年代初,育成并审定了三个品种:豫麦

14、豫麦

23、豫麦28,但均是昙花一现。其后,虽又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大;直到1999年国家取消对普通麦的保护价,大力提倡发展优质麦,广大小麦育种者又一次掀起了优质麦育种的实质性高潮。

2 优质麦育种的优势

首先,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省各级领导对优质麦生产高度重视,为优质麦育种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撑,其次,我省地处黄淮麦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生态气候条件多变,适应不同类型小麦的生长,为育种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育种空间。第三,我省拥有庞大的小麦育种队伍,尤其是基层(包括农民)育种大军的兴起,使河南小麦育种如虎添翼。第四,部分育种单位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在优质品种和资源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至今,已育成并审定了9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弱筋小麦品种;豫麦

34、豫麦47和豫麦50迅速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作用;最新审定的强筋优质麦品种郑麦9023,产量与我省主推品种豫麦18不相上下,且早熟性和抗病性更好,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有机结合。第五,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的PH82-

2、小偃54和高优503优良品种可成功的引入我省,为优质育种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3 优质麦育种存在的问题

3.1 优质麦概念不够清晰

优质小麦的核心是优质,但优质本身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严格讲应该是专用型小麦。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营养摄取多元化,小麦品质概念也逐渐由营养(数量)型向加工(质量)型的转化。目前,我国把小麦分为三种类型:强筋麦(面包麦)、中筋麦(馒头、面条、饺子等)和弱筋麦(饼干、糕点等),而国家指定按优质优价收购、并制订有确切质

量标准、以及河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的优质麦都只有强筋和弱筋两种类型。这就是说,中筋麦并不包括在优质麦范畴之内,因此,优质饺子麦、优质面条麦、优质馒头麦等的叫法是不确切的。事实上,中筋麦(稳定时间3~7.9min)是依据其适宜加工食品的范畴而定的,至于食品的质量变化并不能改变其自身的性质;如豫麦18品质接近弱筋麦,但其磨粉容易、出粉率高、蒸出的馒头白度好,群众仍然喜欢。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品质标准,笔者认为把小麦分为四个等级更为恰当,即强筋小麦、面包小麦、弱筋小麦和普通小麦,前三种均可称之为优质麦。面包小麦能制作优质面包,但面团稳定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强筋小麦由于面筋强度过高而不适合直接食品生产,但其与普通小麦配粉则可生产出弱筋麦以外的任何食品,具有较高的商品附加值;弱筋麦同现行指标;普通小麦即所谓的中筋麦,是指除三种优质麦以外的类型,在以面包为主食的西方国家,这类小麦主要用于配粉、工业原料或饲料。总之,合理的小麦品质分类应根据其用途来划分,而不能简单地建立在几项理化指标上。

3.2 现有优质品种不够完善

目前我省审定的优质麦品种,大都是高产育种的附产品,其亲本本身并不是优质类型,只含有部分优质基因,依靠遗传背景改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超亲作用,优质性状并不十分突出,栽培条件稍有不适,其稳定时间和加工特性就达不到优质麦标准。再者,多数优质麦品种的产量一般要比目前大面积应用的高产品种(如豫麦49)低,如果优质优价不能实现,或加价幅度小,农民利益难以保证,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就会受挫;有的品种(如高优50

3、小偃54)茎秆偏高,如遇不良气候条件,易发生倒伏,造成收割不便、减产更加严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豫麦34黑胚率高,导致商品麦不完善粒超标;郑麦9023和豫麦34春性强,早播易受冻害,豫麦47易受倒春寒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影响了优质麦生产的发展。

3.3 优质基因资源匮乏

基因资源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优质种质资源不足可能成为优质育种的最大拦路虎。目前,我省配制优质杂交组合多限于生产上应用的几个品种,如豫麦

34、豫麦

47、郑麦90

23、小偃54等,这些材料本身的优质基因并不十分过硬,产量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从国内外引进的新材料屈指可数,并且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较差,或存有其他突出缺点而不能直接利用,要改造它们或创造新的优质资源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3.4 育种手段落后

目前我省小麦育种方法多以常规育种为主,育种手段单一,选育一个品种至少需要8~10a以上,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而国内外一些生物技术手段,如染色体工程、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原生质体培养等对我省大多数育种者来说则是可望而不可及。

品质分析人员和仪器设备欠缺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国外小麦育种单位都配有自己的品质分析室,田间农艺性状选择与室内品质分析是一个有机整体,对自己的材料了如指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我省大多数育种单位不具备这方面的实力,工作盲目成分大。

4 优质麦育种的出路

4.1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科研环境,保护小麦育种者的合法利益

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良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工作的一个大问题。优质麦生产的

飞速发展迫使育种方向作出相应的调整,伴随而来的是科研条件的改善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育种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以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收集等都需要资金作保障。尽管近两年我省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的投资力度已有所增强,但就小麦在我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优质麦育种所面临的困境(如增添仪器设备等)而言,投资额度仍需扩大。另外,选育一个新品种要耗费育种者10a以上的精力,品种一旦走向市场,育种者也就失去对品种的控制权,任其自由发展,辛勤劳动的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如何保护好农业科研人员的合法利益、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2 着眼当今,放眼未来,加强资源材料的创新和基础研究工作

优质麦育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不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品质而忽视对产量、抗性及农艺性状选择,要在高产基础上搞优质。育种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在配制杂交组合时,一方面力求早出品种,出好品种;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创造一些中间材料或进行优良基因累加,为小麦育种增加后劲。

基础研究也是小麦育种的必要补充,研究内容涉及面较广,但对于育种者来说,应注重探讨那些与育种工作较为密切的方面:例如,亲本材料优质基因的类型、数量、来源、功能及其互作;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以及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优质亲本的配合力及优良性状的遗传力等等。只有对手中材料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增强配制杂交组合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从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4.3 更新育种手段,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

从国内外小麦育种的成就和发展趋势看,常规育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水平提高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品种需求的加剧,其他辅助育种手段作为常规育种的必要补充也显得日趋重要。一是系统育种在高科技的今天逐渐受到冷落,但其简便易行的优点及“温麦系列”的成功经验,足以让人们刮目相看;二是远缘杂交因其见效慢也几乎被遗忘,它却是引入新基因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就得益于黑麦的1B/1R易位;三是引种,有助于丰富基因资源,增加遗传多样性,好的材料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小偃

54、高优503等在我省推广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四是比较先进的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国外已成功地将优质亚基5+10基因转入到其他遗传背景中,并实现了5+10的基因累加,我省在这一领域还比较落后,这是今后必须努力改进的地方;五是诱变育种和单倍体培养,如能与常规育种、远缘杂交、DNA导入等手段有机结合,效果将非常良好。此外,对常规育种而言,加强早代品质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还可通过温室或异地加代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4.4 更新观念,面向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优质麦新品种产业化开发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使我国小麦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发展优质麦产业化开发体系势在必行。育种科研机构要勇于走向市场,与粮食收购部门、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产、供、销”一体化技术体系,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育种科研结构一方面为农民和企业之间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摆脱农民卖粮难和粮食加工企业优质麦原料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有助于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帮助减缓资金不足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虹等.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华北农学报,2000,15(3):126~131

2 西北农学院.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赵献林,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

第5篇:作物育种学 期末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 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 雌雄二倍体细胞之间相互抑制作用,使是花粉管不能进入柱头,如十字花科的自交不亲和性 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 测交种:测交所用的共同亲本 测验种:测交所得的后代 二环系: 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高光效育种:通过提高作物本身光合作用能力和降低呼吸消耗的生理指标而提高作物产量的育种方法 核心种质:采用一定方法,选择部分种质,以最小的资源数量和遗传重复,最大程度的代表种质多样性 核质杂种:不同种属间的细胞核、细胞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不同质核间存在着不同的互作效应,异核、质结合可产生一定的杂种优势,即核质杂种优势,通过回交置换法可获得核质杂种I 基因资源:指含有不同种质的所有作物类型,它可以小到具有植物遗传全能性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以至于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大到植物个体甚至种内许多个体的总和 经济产量:指作物有价值器官部分的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理想株型:获得最高的光能利用率,并将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输送到籽粒中去,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而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物类型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配子体不亲和花粉能正常发芽,并能进入柱头,但划分进入柱头组织或胚囊后遇到卵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表现出相互抑制而无法受精,如禾本科植物 起源中心: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的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的地区 生物产量:生物产量是指作物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通常是指地上部的总干物质重量 收获指数:(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特殊配合力:(SCA)是指两个特定亲本所组配F1在某种数量性状上的表现。 遗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异附加系: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一对或两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异置换系: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形成的新类型个体。 易位系: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和另一物种的相应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形成的类型。 一环系:从自交系或品种间杂种品种选育出的自交系 一般配合力:(GCA)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他若干个品种(自交系)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或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的总称 杂种优势:杂种品种即F1杂种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越于其亲本品种(系)的现象。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为胞

质不育(CMS)

第6篇:农学类专业《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作物育种学》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以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为契机,对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教学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科研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学、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为提高《作物育种学》教学效果、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119-02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能力是农学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实践技能。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方法、育种技术,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作物育种学试验实践教学总体教学效果不好,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方式单

一、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导致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近来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程内容、培养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该课程的改革探讨,以期达到提高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1 以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为导向,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提高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数量,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和科研写作水平。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对部分实验进行整合,增加研究性和创新型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验课与理论课脱离单独设课,实验考试单独进行,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1.1 实验实践教学理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方式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实验教学的先进经验,树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观念。

1.2 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教学内容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还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实验空间。在教学模式上,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按照“少灌输,多启发;少包办,多激励、探讨;少指责,多引导”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3 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及时让学生了解主要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作物育种新方法、新技术及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现状。以加强学生专业化思想和专业实践技能。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实验教学与学科科研平台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以国家、省、市级作物育种学科研平台为基础,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本校的作物育种学实验教学与省级旱作栽培与育种实验中心、山东省耐盐作物育种与种质创新中心以及青岛市作物种质资源中心等科研平台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以科研促教学,实现教学、科研和学生创新培养有机结合。

2.2 加强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校内实践基地距离近,学生可随时进行观察实验,主要进行主要作物种质资源认知、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杂种后代选择等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进行全生育期种植、管理,从而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农事操作技术,掌握性状调查方法,熟悉作物生物学特性和生育规律。校外基地以种业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基地,目前已经在山东登海种业、山东金海种业、山东义和种业、山东圣丰种业等种业企业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加强学生对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品种识别等技能的培养。教学实习内容包括育种试验田的规划与播种,主要作物杂种后代田间选择,品系评选与鉴定,品种纯度鉴定与去杂,原种生产程序,病害接种与抗病性鉴定,杂交种制种技术,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和技术。

2.3 及时调整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巩固遗传育种理论、掌握现代育种技术为目标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拓展作物育种学实验、实践教学内容。(1)实验教学方面:对作物杂交育种技术方面,巩固传统实验实践课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杂交育种的技术环节、杂种后代的种植与观察部分内容。(2)育种方法方面:重点加强作物单倍体育种、作物诱变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单倍体育种技术重点掌握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等技术。诱变育种技术要掌握诱变材料处理、诱变方法及突变体鉴定等内容。转基因育种技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实践教学方面:重点掌握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情况,了解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的特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品种审定环节的材料种植方式、品种特点等内容。了解作物高产创建、高产示范田的作物生长特点等内容。

3 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1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针对过去以老师讲授、演示试验为主,改变为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技能性实验注重技能的培养。在作物杂交育种实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由教师种好实验材料,到抽穗开花期带领学生到试验地进行杂交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了解,经过教学改革,从种子准备、播种到生长管理都由学生按小组独立完成,在杂交实验的关键环节老师再进行技术讲解,杂交完成后对杂交种的生长、管理等都要由学生完成,这样对于杂交育种技术,就由单纯的技术掌握变为整个作物生长周期的掌握,加深了学生对杂交技术的理解和把握。对于遗传学基本规律等验证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单倍体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技术等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试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倍性处理、诱变处理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获得变异材料。

3.2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考核方式由过去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调整为依据基本操作、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综合考察的方式,同时根据实验实习的内容不同,灵活掌握考核方式。对于验证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报告,对于技能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操作,对于创新性实验重点考察实验结果,对于实习内容重点考察学生的实习记录及实习心得体会等。

参考文献

[1]李志新,张文英,刘章勇.产学研合作模式下作物育种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4,3:79-81.

[2]刘平武.《作物育种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J].北京农业,2013,5:304.

[3]王启柏,王守义,毕建杰,等.《作物育种学》课程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5:82-84.

[4]汤述翥,张宏根,邓德祥.《作物育种学》理论课授课艺术浅谈[J].中国农业教育,2011,2:57-59.

[5]吴洪恺.《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设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31-32.

[6]朱宗河.从提高农学本科学生专业素质角度谈《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79-7380.

[7]王歆,崔广荣,张子学.《作物分子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213-214.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为了孩子家长会发言下一篇:小学每月之星评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