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平台网络互联互通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集成平台网络互联互通

统一通信向互联互通平台演进

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数据、图像和语音信息,这就是统一通信的核心。统一通信系统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集合为一个整体,可通过电话、传真、手机、PC、移动终端等设备中的任何一种进行通信,在有线、无线、移动网络之间架构起一个信息互联的通道。

目前统一通信系统已经拥有大量的企业用户,随着IP技术的成熟应用,统一通信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统一通信的主流厂商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以思科、Avaya等为代表的硬件阵营和以微软、IBM、Aspect为代表的软件阵营。2010年,随着一系列的并购完成,Avaya、思科、Aspect等公司均推出了新的产品路线图。不过在这场正在拉开帷幕的竞争中,似乎少了很多以往的火药味,为了在市场中保持不败,各厂商开始考虑加强企业间的横向合作。

Avaya:向SIP迁移

Avaya公司在1月19日公布了产品路线图:以统一通信、联络中心、中小企业通信、数据网络为四大产品线,并借助SIP技术在年底前实现NES产品接入Avaya平台“即插即用”的承诺。这一点对于NES现有的渠道和客户非常重要,可以说Avaya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在于两家公司在技术方向上的高度一致,都是向SIP迁移。

路線图的重点在于Avaya发布的重要通信软件平台Aura,通过这一基于SIP协议的通信平台,Avaya和NES的设备和服务便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即插即用。它的最大优势是保护客户投资,使得客户不必在意具体通信设备,减少了替换PBX和传统电话等硬件设备投资的需求,可实现平滑迁移。这在根本上区别于竞争对手。这将帮助Avaya最大程度地保留现有客户群。

中小企业通信方面,Avaya IP Office、PARTNER和Integral 5以及NES的BCM、Norstar都将继续销售,Avaya将把NES产品的功能、接口和电话融合到IP Office中,并将应用NES的SIP软电话产品。

收购NES后,Avaya在统一通信的PBX电话、消息以及自动会议,联络中心的PBX、CTI、ACD等重要细分市场有绝对优势,但是这些市场虽然份额巨大,成长性却不强。随着设备日趋标准,软件和互联网的日益重要,Avaya持续发展的动力将越来越依靠那些增长更快的新型细分市场,比如Web2.0、视频会议、即时通信服务、团队交互协作、报表与分析等等。

在产品策略方面,Avaya将继续采取差异化和专业化策略,Avaya总裁兼CEO Kevin Kennedy不久前在北京对媒体表示:“在细分领域,Avaya仍将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比如在视频会议业务上,由于在语音通信和呼叫控制方面的技术实力,Avaya将注重提供高清晰、低带宽的视频方案。”

思科:看重视频应用

思科公司是较早投入统一通信的厂商,不仅自身研发,同时还挥动资本的大棒大肆收购。到目前为止,思科已经收购了MeetingPlace、Orative、WebEx、腾博等多家公司,以强化它在统一通信方面的竞争力。

2月19日,思科和腾博对外公开了产品集成的详细情况。新的产品路线图表明,思科和腾博将通过开放式标准来实现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思科将建立一种开放式架构,以便和腾博及第三方系统更好地进行互操作融合。这种集成式架构将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功能,如一键操作(One Button to Push)和连续分屏(Continuous Presence),并将与业界领先的统一通信平台集成。

思科同时宣布了组建一个新的网真技术集团(Cisco TelePresence Technology Group)的计划。该部门将会保留思科和原腾博已有的产品系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思科公司认为,各种模式的视频应用会成为未来企业统一通信领域的杀手级应用,将推动未来十年的统一通信设备升级浪潮。在整合原有腾博产品系列的工作完成之后,思科将拥有完善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系列,弥补其在桌面和中端视频会议产品方面的不足。

目前,思科统一通信系统已经包含了完整的语音、视频和IP通信产品系列。思科统一通信系统平台并非简单地连接产品,而是提供了智能结构,帮助机构更紧密地将其通信与业务流程相集成,并通过最适合的媒体,确保信息能快速传送至接收人。企业可通过一个集成、易用的界面,实现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移动IP软电话、语音留言等企业协同应用。

Aspect:基于软件实现

Aspect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件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该公司不久前宣布收购一家IT服务企业Quilogy公司。这项并购案使Aspect公司在其统一通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协同功能,两项技术的结合将会帮助企业用户极大地改善其业务流程。与单独采用统一通信方案或协同软件应用相比,将两者结合起来之后的集成系统将使企业用户更有效地实现其业务目标。

有意思的是,Aspect与Quilogy原本就拥有共同的技术基础。两家公司均为微软的战略合作伙伴,Aspect的优势在于统一通信应用,而Quilogy作为微软系统集成商,一直为微软产品提供协同工具和技术。收购Quilogy使得Aspect公司进一步拓展了和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Aspect 将进一步完善其联络中心解决方案,从而与微软的软件驱动型统一通信平台形成互操作。

合并后的Aspect公司将提供统一通信和协同服务,包括IT和系统集成服务,如战略规划设计及架构、用户界面设计、系统实施与集成、用户吸纳与培训、客户开发以及基于微软与Aspect软件平台的业务流程咨询。核心支持产品包括Microsoft 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2007 R2、 Microsoft SharePoint、 Microsoft Dynamics CRM、 Microsoft .NET以及Aspect联络中心统一通信应用平台产品等。

Aspect软件公司亚太及中东区产品与战略市场总监Steven Tan表示:“对联络中心和企业来说,统一通信与协同是一项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很多企业用户已经意识到,统一通信和协同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现有的应用软件把这项新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业务流程之中。虽然有69%的公司认为统一通信的投资回报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18%的公司能够使这种投资价值得到量化。Aspect对Quilogy的并购将会帮助企业客户确定和实现统一通信所带来的价值。”

Steven Tan还表示,Aspect正在为采用Microsoft统一通信平台的企业提供满足其全部业务流程的顺畅的沟通流程。未来统一通信将基于软件来实现,由此构建的统一通信应用会更适用于企业用户。

作者:朱 杰

第2篇:全国地灾数据库与25个省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近日,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获悉,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建设已实现与25个省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可系统掌握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本底数据、群测群防数据、部分专业监测数据和灾害事件等,及时掌握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

据了解,省部数据库互联互通是通过搭建省级节点前置机和前置库,利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间搭建的专网和“互联网+VPN”双模式传输通道,采用数据中间件技术进行数据库一致性转换,实现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动态更新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涵盖了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工程、防治能力建设等方面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群测群防信息、专业监测数据、气象预警成果、因灾死亡事件、成功预报等内容。

通过省部地质灾害数据库互联互通,推动了省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了地灾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数据横向衔接和融合,促进了“县—市—省—全国”地质灾害数据联动更新,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化水平,系统掌握全国地质灾害隐患本底数据、群测群防数据、部分专业监测数据和灾害事件等,及时掌握全国和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

第3篇: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研究

摘要:

社区是一个共有、共治与共享的组织,它是一个人的“第二家庭”,建设好一个文明、团结与互助的社区是提高个人幸福感与归属感的关键,是建立稳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建设的目标,并据此提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政府、市场和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社区集成模式,介绍了集成模式的组成以及建设途径。

关键词:

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网络平台;资源整合;社区集成模式

F49

文献标识码:A

社区生活是一种共有、共治与共享的生活。个人出生后,不仅属于家庭,也属于社区。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是在自己所属的社区范围内进行,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人格发展多半受社区组织的影响。有了社区组织,个人生活便获得许多便利。人类生存机会是因社区而增强,这也是它普遍存在的重要理由。但是,社区服务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认真研究。本文拟从优化社区服务、将社区服务于网络相结合这一目标出发,就社区服务与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浅谈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

1现代都市社区建设

1.1社区建设研究现状

社区是历史悠久的社会实体,我国人民的社区建设实践也源远流长。我国农村社区自古就有互帮互助、共同兴办公益事业乃至实行自治的传统,以城市基层社区来说,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展了一些社区服务的基础性工作。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这里就是街道办事处的由来,并且各地城市的基层政府按照居民的居住地区成立了居民委员会,从而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辖区三级法定性社区和三级社区组织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社区、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升华:最初认为社区建设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后来认为社区建设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稳定团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动力,而创建稳定团结的社会,需要多方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从社区服务开始的根本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实践阶段,上海市发挥了带头作用。上海市推进社区建设的经验对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下发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开始进入推广普及阶段。在23号文件下发的近五年间,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和谐社区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国现今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著名法学博士唐忠新在《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中阐述了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构建社区新型管理体制、发展社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揭示了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介绍了一些操作方法。内容新、务实性强,融入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经验、新观点。在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胡祥《城市社区治理的热点问题研究》等相关文献的启发下,通过对几个城市社区管理者和居民的访谈走访以及对社区居民分发调查问卷,我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我国现代城市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并拟采用网络平台的方式解决。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完善和发展社区建设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从我国社区现状开始分析。以下是几个主要问题。

(1)社区体制问题。

在政府管理中心成功下沉到社区的同时,职能转移过多、转移过程中随意而没有规范、没有约束机制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得社区很难摆脱行政化倾向而走向社区自治的目标,甚至出现由原来的政府包办变为社区包办的倾向。另一方面,政府剥离出来的任务由社区工作者来承接,但是,刚刚起步的社区工作者制度不完善,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依然不高。

“选聘分离”和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后,社区居委会所具有的属地化和兼职化性质使得居委会工作不再作为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义务性、参与性的公益工作,社区居委会成员为居民服务和管理社区事务的秩序热情从何而来便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建立一种怎样的激励机制来保证非职业化的社区居委会真正承担起自治组织的功能,依然是个问题。

(2)思想观念陈旧。

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强,但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力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这种思想观念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发展。

(3)社区参与度不高。

社区参与程度仍然很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参与渠道有限,参与能力不足,是社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制度将有利于居民参与渠道的扩展、参与主动性和参与能力的提升,但是,如何建立规范的和高质量的直选制度也仍然需要长期探索。

1.3社区建设的目的

首先,需要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范围很难界定,既非行政界域,也无明确界线。基本上,社区与团体、结社或社会并不能划上等号,但其概念包括五个要素:

一群居民:居民是社区主体,其人口特徵则表现在社区组合上;

地理空间:也是生活空间,包括自然资源与公共设施等;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居民发展社会网络的关键,也是社区持续生存的动力;

组织体系:社区是一种组织结构,必然有社会组织运作的现象;

心理情感:居民间有相当的共识、认同与归属,并且形成一种心理依附,进而追求共同目标。

在此概念上,我们便能了解到社区对社区中的居民,对于社会拥有怎样的意义。都市社区则是一个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人口密度高、社会流动大、个人匿名性高与高度专业分工。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异质性现象、职业机能互赖、科层制的发展、理性与个人主义导向的人际关系,并且依赖形式的社会控制。因而,都市社区建设将依据其本身的特点,与都市典型文化相结合,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协调各社区关系、运用社区内外资源、采取社区自助行动,达到引导社区的社会变迁与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社区,更加充分地利用社区内外各种资源,调动社区居民与社区居委会投身于社区的热情,提高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将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极大地透明化,使社区居民看到居委会不是摆设,也不是从前那种解决张家长李家短的大妈,而是真正的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建设和谐社区而努力。其次,也可以使网络真正的作为一种媒介,走进千家万户,社区居民在互联网的时代都能与国际接轨,故此提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

2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

社区服务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城市市民工程,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城市基层工作的范畴,是正在发展的朝阳事业。伴随着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和我国社区建设的兴起,社区管理也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生活享受,这促使了社区必须摆脱行政化倾向,避免出现社区包办的倾向,真正的实现走向社区自治的道路,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出现的种种弊端,转变的关键在于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来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既要使居民能够适应,又要利于社区治理,因此,出于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的启发,提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

集成模式,是在多数据库系统中,将若干个已经存在的模式集成为一个统一模式的过程,是实现异构信息的关键问题。社区集成模式,是在这一种概念之上的转化。基于网路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是借助于网络的平台来沟通居民和社区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将几种社区服务模式集成为一种居委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模式。

借鉴于集成模式的内容——一个对应关系,一套模式集成规则和等价类的定义、语义矩阵及运算。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也具有同样定义的内容:

(1)一个对应关系,即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的对应关系,它支持了对各种服务模式的分析与比较,任何社区服务模式都是基于对这一对应关系的考虑所展开建立的。分析比较各种服务模式,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构建优质、高效、可持续性的服务模式。它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社区建设的期望,既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身于社区建设当中,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又加强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加强自身对社区的归属感,并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繁荣社区文化。

(2)一套模式集成规则,即新型城市基层管理机制,它提供了模式合并与重构的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套社区自治管理的规则,合并同类服务模式,重构存在缺陷的服务模式。对于社区工作者,这有便于他们的工作,简化了工作量,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效率,同时,又减少了他们对原本繁杂而冗长的工作流程的厌烦感,增强了工作积极性;而对于社区居委会,这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人力资源浪费。另外,也使居民能够更便捷,更清晰地了解到社区所提供的服务和活动,获取到自己所寻找的信息,节省了时间,打破了居民在传统观念上,社区低效率的印象,又满意于社区高效的服务。

(3)等价类的定义、语义矩阵及运算,即各种服务模式的定义。各种服务模式是构建网络化的社区集成模式的基石,支持了集成模式的建立;同时,奠定了集成模式的整体基调。整合社区内的各项资源,对各类服务模式进行定义、定位,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及社区作为管理中心的地位,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实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目的。

结合我国都市社区的基本情况,又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基于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是在这两大前提下提出。集成社区的各种服务模式,又根据都市生活快节奏的特点,将集成模式以网络化的形式展现在居民面前,满足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社区内的各项信息的需求。

3如何构建网络化的社区集成模式

既然已提出了网络化的社区集成模式,那么,应该如何构建它呢?关于这一命题,北京市的朝阳社区网站,做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他充分地考虑了社区内各种不同职业的居民需求,并始终贯彻便民利民的宗旨,有效地利用、高效地整合了社区中各项资源,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

在我们构建网络化的社区集成模式时,首先,我们应该确定社区内的居民人员结构是如何的,例如,是以上班族居多还是以老人、小孩居多。居民人员结构表明了这一社区的主要服务对象,决定了我们需要考虑提供怎样的服务模式时所要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我们需要站在居民的角度,了解并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据此,充分考虑他们对于生活的需求,并且在这些需求中,有哪些是他们迫切需要而社区又能够满足他们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需要注意一个平衡点——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平衡,即是要考虑到社区的整体实力——决定了社区能否满足这些需求,社区工作者能够承担的工作量——决定了社区满足需求的程度,这也是出于对社区工作者的一种人文关怀。另外,也需要考虑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本身是否具有意义,是否对于社区建设、文化塑造具有意义。在确定了服务模式之后,便需要归纳、整理、制定出一套专属于这个社区的管理制度。

该管理制度的执行者,便是社区工作者,而制定者则是居委会。因而居委会在我们社区集成模式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居民委员会在社区中的具体作用有如下三点:

居委会辖区共同体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基础的操作单元,它是以居民委员会的建立为前提的。

居民委员会具有动员性、组织辖区内所有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资格和优势。

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与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高度一致性。担负着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办理辖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区治安等多项社区建设义务。

明确居民委员会的作用,确保了管理制度的制定准则不偏离于居民委员会的义务,始终贯彻为居民服务的理念。这一套管理制度统筹规划、管理各个服务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化与职业化素养,又由于网络化的平台而受到居民的监督、审查,做出及时的调整反应,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自治的集成模式。4总结

网络对个体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互动,网络社区就是网络中人们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社区的研究不仅是传播学领域的热门研究之一,也是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所关注的热点。将网络与社区相结合必将吸引人们的眼球。

从技术方面来看,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以让社区生活更加便捷,更高效率,享受居民的社区生活为宗旨。以整合社区资源,打造一个适合社区、满足社区的信息分类网络平台为理念的网络型社区服务必将得到市场的认可。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社区生活的体验,社区建设与每一个生活在社区当中的人息息相关。淘宝、中国社区网、电子商务等网络交流平台不断涌现,表明了网络化、网络沟通的形式越来越受到现代都市社区人的青睐。网络化的社区集成模式,在网络的平台上,系统地向居民提供服务信息,与社区内部信息,使居民随时随地都可以掌握本社区的最新信息与资源,省去了旧日多方询问而仍不得要领的情况。促进居民对自身社区的了解,也更能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有利于社区建设的发展和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形成。由此可看出,网络平台的社区集成模式,是可行的,是易被居民所接纳和认可的,也是十分具有市场前景的。

参考文献

[1]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

[2]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胡祥.城市社区治理的热点问题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雪等

第4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家校互通

阶段性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沟通渠道的方便化多样化变为现实。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中,家长足不出户也能够实时快捷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学校有任何通知也能最快时间知道并且做出回应,与老师甚至其他家长地交流也在网络的支持下变得更加自由。可以这么说,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合作方案解决了在传统形式下家长与老师在特定的时间里不能同时出现的矛盾,有效提高了家校合作的效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一)E-mail、QQ/MSN学校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近况和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教师可以将每天的家庭作业发给家长让其督促孩子完成。信息技术是一种异步交流技术,有利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并且,可以让教师和家长说话都更从容,避免了当面交谈的陌生感和紧迫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快捷、立体。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长群,对学校的事务、决策以及学生的教育问题和家长形成异地讨论,分享教育经验。

因此,家校互通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在于: 1有利于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2、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

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人学得快,有人则慢些;有人成熟得早,而有人成熟得迟;有人兴趣比较广泛,也有人兴趣比较专一。家校沟通能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

3、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现在本地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祖辈的心肝宝贝,常常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大人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宠爱有加,常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现象。此外,我们学校还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外来民工子女,家长学历大都不高,缺少正确的教子方法,对孩子放任自流、粗暴打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教师还得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

4、便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现在很多家长由于诸多原因,或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或根本是无从管理孩子的学习,但从他们自身出发,又是很想关心孩子的成长。通过家校互通,他们了解到了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和孩子在校的表现,同时又使教师掌握学生在家庭的一些情况,以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沟通教师和家长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树威信,共同研究教育措施. 所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校互通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第5篇:《微信公众平台架起家校互通桥》

——特色活动总结

崇文街小学

郭雪晶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学生、家长三方面组成了重要环节,他们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成效体现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和艺术性。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给班级管理行为提供技术支撑,辅助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家校沟通信息化,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本文就微信公众平台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智能手机普及、微信愈来愈贴近生活的现在,江为适应大数据时代师生、家长获取所关心信息的需求,创新性地将班级数据迁移进入“微时代”,以充分展示班级风采和学生个性发展。“以往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班级老师们发布消息均通过QQ群予以公布,但由于QQ群信息量大,家长们可以随意发表意见或提问,造成老师们发布的重要信息往往淹没于家长们的发言中。家长们为了能及时收到消息,不得不随时查看QQ信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考虑到这些,我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开辟一个班级公众号来帮助班级管理。

一、让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家校沟通的平台

运行之初,我和平台管理小组成员每天将刚刚开展的班级活动、即将进行的班级事务、阅读分享等信息,通过微信平台图文并茂地公布出来,家长们可以及时、轻松、详尽地了解班级当天发生的各类事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发现这一方式弥补了很多传统家校沟通中的不足,变得更直观、快速与高效。除了发布一些消息,考虑到家长都很关心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情况,我又将学生平时一些学校上课的剪影,以及学生成果展示等内容放到了公众号里。

二、让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教育资讯服务窗口

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沟通和交互,微信订阅号每天都可以发送一条信息组合到每一个人的手机端。利用这一功能,可以拓展实现例如各类会议、班级活动的通知等功能。微信订阅号也可以根据关键字推

1 送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沟通和交互,微信订阅号每天都可以发送一条信息组合到每一个人的手机端。利用这一功能,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公众平台上进行互动,共同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开发微课程,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给自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相关页面将问题的答案发送给特定的学生。完成从预习、自主学习、复习、答疑、检测、评价等完整的学习流程。

二、让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学生表现舞台

身为家长,都很想了解孩子每一天在校的表现,然而,班主任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满足全班几十名学生家长的这一需求,显然有难度。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让家长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便成了动动手指即能完成的“简单任务”。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学生德育建设,通过宣传每月之星等形式,用以鼓励各方面表现优秀和进步快的学生,树立榜样,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这些都会得到家长的极大关注。同时也要把家长的评价和反馈告诉学生,并且告知他们家长很在乎他们在校的表现,为了不让家长担心,一定要好好表现。

每当班级和学校开展活动时,可以用手机拍下学生活动的视频和照片上传微信,配上说明文字发出去,让家长浏览、下载和保存。通过多途径展示班级的活力与文化,把现实的校园生活与虚拟世界相结合,创建“数字化”班级。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整合音频、视频等各种元素制作出个性化电子杂志,能够让全班同学、家长们都看到,并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反馈和鼓励。如果做得好,更多社会人士也可以加入微信公众平台收看学生的新媒体作品,这样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具体项目;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就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书香校园中得到浸润,在平台创搭中得到历练吧!

信息化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的联系会让班主任、学生、家长感受到保持关联的踏实,信息化更会和学生们的学习教育活

2 动相叠加。运用“互联网+”,助力班级管理工作。同时,架起了学生和家长心里的桥梁,传播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倾听学生和家长们的心声,为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和建设提供了坚实平台,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好评。

3

第6篇:论互联互通制度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论互联互通制度

摘要:我国电信市场频发互联互通恶性案件,严重影响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究其根源在于当前电信监管体制的弊端。本文从阐述互联互通的概念和所包含的法律关系,提出应该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来解决我国互联互通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互通;恶性竞争;立法;司法

一、 互联互通的概述

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来,互联互通问题备受关注,众多国家将其视为规范规制,建设一个公平竞争电信市场的切入点。能否与主导电信运营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互联互通不仅关系到新兴运营商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电信市场开放政策的成败。随着中国电信业多家运营商竞争格局的形成,各电信运营商纷纷签订互联互通协议,但是真正实现互联互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目前仍然存“求而不联,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畅而不久”的现象。

(一) 互联互通问题的产生

互联互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电信业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之后,作为各自拥有不同网络覆盖范围的电信网络运营公司,为了使自己的用户能与其它网络运营商的任何一个用户实现通信,从而引发了不同网络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随着一些电信发达国家逐步开

第 1 页 共 7 页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放电信业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新加入竞争的运营公司进入电信市场与原来占垄断地位的主导电信运营公司进行竞争,不同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也就成为广为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新加入的电信运营公司为了帮助自己迅速开展业务,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从而吸引用户,必须与主导电信运营公司实现互联互通,并且互联互通制度使新加入的电信运营公司拥有了与主导电信运营公司相同的网络覆盖,能够提供各类相同的服务,为了阻止新加入的电信运营公司争夺自己的市场,主导电信运营公司往往会在互联互通上设置障碍。因此,各国电信市场管制机构都把提供互联互通视为各国电信公司的义务。因为只有通过互联互通把这些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网络连接起来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从我国电信市场上来看,由于没有合适的网间价格结算标准,结算费率较低,不满足主导运营商激励相容的条件。中国运营商之间的结算标准是以业务资费为基础,本着扶持新兴运营商而制定的,其价格十分低廉。使其新加入的电信运营商利用价格优势进行恶性竞争,所以互联互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存在“求而不联,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畅而不久”的现象1。

(二) 互联互通的定义

国际上对互联互通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其定义都有着不同之处但更大程度上是相类似的。

1.国际上对互联互通的定义

1曾剑秋、李苑 、张鹏:‘电信法与电信网间互联互通’,《当代通信》,2006年第11期。

第 2 页 共 7 页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国际电信联盟对网间互联互通的定义是:电信业务经营者把他们的设备、网络和业务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够呼叫其他电信经营者的用户,使用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业务。

世界贸易组织对网间互联互通的定义是: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公用电信传输网络或业务的连接,目的是允许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能与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通信和享用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

联合国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对网间互联互通的定义是:这是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方式,允许在各个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包括与某种代表其他载体或服务提供商的载体网络之间的信息传输。

亚太经合组织对网间互联互通的定义是:网络之间有效的通信连接,以使某一运营商的用户与另一运营商的用户进行通信或使用另一运营商提供的服务。

欧盟对网间互联互通的定义是:这是与各种提供电信网络和电信服务的组织的通信设施之间的物理和逻辑连接,目的是使各种组织的用户之间能够进行通信联系,或访问其他组织所提供的服务2。

2.我国对互联互通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第9号《公用电信网间管理规定》对网间互联互通的定义是:为了建立电信网络之间的有效的通信连接以使某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与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进行通信或使用另一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而将所有提供电信业务 2欧阳恩山、闫波、邹删刚:‘互联互通浅析’, 《无线电通信技术》,2005年05期。

第 3 页 共 7 页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经营者的网络联结起来。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出互联互通具有两个性质的特点,那就是首先在网络上进行物理连接,其次是在业务上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 互联互通的法律关系

为了更好地揭示互联互通问题的实质,应首先从分析互联互通中的各类法律关系入手,才能便于找到相应的适用规范和解决对策。其包含了电信运营商与电信主管机关之间,各电信运营商之间,各电信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3:

第一层法律关系是电信运营商与电信主管机关之间就平等接入、互联互通行政处罚等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

依据《电信条例》的相关规定,主导电信运营商应当按照非歧视和透明化的原则,制定互联规程,并报信息产业部审查同意。公用网间互联的,由网间互联双方按照信息产业部的网间互联管理规定进行互联协商,向信息产业部备案。电信运营商之间就签订互联互通协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时,或者签订协议后一方电信运营商没有能按照互联互通协议向另一方电信运营商提供网间互联互通服务时,由互联互通协议中的守约方向电信主管机关提出协调解决的申请,电信主管机关经审查确认守约方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情况属实的,做出互联互通强制决定,强制双方实现互联互通,对于违反互联互通协议的违约方,电信主管机关依据《电信条例》做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3 丁道勤:‘行政管制下的司法缺位—对我国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争议解决机制之探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第 4 页 共 7 页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第二层法律关系是各电信运营商之间基于互联协议就本地网接人、互联互通、业务共享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第25条的规定,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按照《合同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互联协议,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各电信运营商作为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可以依据《合同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就互联工程进度时间表、互通的业务、互联技术方案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与互联相关的设备配置、互联费用的分摊、互联后的网络管理、网间结算、违约责任及救济等方面订立互联协议。

第三层法律关系是各电信运营商因为互联互通的障碍导致电信服务质量下降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在互联互通中“通而不畅”的一方当事人,不仅侵犯了另一电信运营商的权益,更主要的是损害了另一电信运营商下的用户的权益,在此形成的电信运营商因为互联互通的障碍导致电信服务质量下降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用户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合同法》的规定寻求民事救济。

三、 如何解决我国互联互通的问题

搞清楚了互联互通中所存在的法律关系,我们应该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使得我国互联互通问题得以解决。

(一)从立法层面入手

首先,调整网间结算的办法和结算标准。按照打破垄断、保护竞

第 5 页 共 7 页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争、扶持弱小的原则,制定了对新兴企业优惠的结算办法和结算价格。但是部分业务不结算和结算价格过低助长了电信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行为,同时对经营本地电话业务的企业来说,结算价格弥补不了接续成本,使网间互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所以调整网间结算的办法和结算标准可以从源头上处理好互联双方合理的经济利益,促进互联互通的顺利实施。

其次在立法上提出制订公用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质量指标和测试方法,并实施对网间通信质量管理,实行日常检测和监督抽测制度。这样可以在有关部门在进行监督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出现争议可以得到公正的解决。

最后应加大惩罚力度,追究法律责任到个人。电信条例中罚则里,对其只规定了行政处罚责任,包括责令整改、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罚款等。由于处罚金额偏低、处罚手段单一,特别是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都是中央直属国有企业,罚款不足以对肇事者形成震慑力,从而使电信条例丧失了权威性,恶性竞争现象屡纠不改。而日本、韩国分别在2001年、2002年修改了电信法,修改后的电信法加重了对运营商的行政处罚力度,而且直接规定了刑事责任,并且实行了对法人与自然人的两罚制,目前看来取得了一定效果4。

(二)从司法层面入手

由于电信管理体制缺陷导致行政诉讼形同虚设,行政权没有受到有效的司法监督。我国目前的电信管理体制缺陷,互联双方即使对监 4曾剑秋、李苑 、张鹏:‘电信法与电信网间互联互通’,《当代通信》,2006年第11期。

第 6 页 共 7 页

电信法作业-论互联互通制度

管机构的处理决定不服,也不会冲撞监管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且监管机构在“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的情形下,也不会对那些破坏互联互通的“不听话的坏孩子”痛下杀手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处理,只会像家长那样进行压制或和稀泥,避免将“家丑”外扬5。此外,与行政机关扩大行政权力趋势相反的是,法院有意缩小司法管辖权的范围,以避免对某些不熟悉领域的审批累赘和误判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首先,设立独立的司法审查机构是互联互通解决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有些互联互通争议涉及一般性行业规则的解释,行政监管机关比法官更具经验去解释这些规则,法官仅仅审查程序的正当性,故应先有行政复议、后有司法审查。其次,建立和健全互联互通争议的民事诉讼解决机制,如通过民事审判或者仲裁予以最终解决。若涉及技术性问题,可由相应的技术法庭负责解决,或者可听取专家意见或请有关专家担任陪审员,以便准确公正地依法裁决。最后,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理机制,提高行政处理效率。因为在网络规模差异较大和反垄断机构缺乏的条件下,仍需要专业化的行政监管。

5这点似乎在海南联通诉海南电信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早在2000年,原告就开始向海南省电信管理局申请通过行政手段解决提起本诉的互联互通争议。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海南省电信管理局多次下发了相当于<电信网闻互联争议处理办法》第6条规定的行政决定的文件、通知,并且亲自组织了对被告提供接人服务质量的对比测试,试图以行政手段解决本案诉争事项,但没有结果。

第 7 页 共 7 页

第7篇: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附件四

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

2014年11月12日 06:37:07

来源: 新华社

背景

在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中,我们提出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互联互通三大支柱,实现亚太无缝、全方位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互联互通对于亚太经合组织这样多样化的地区组织是极具挑战的目标,但正是这样的目标将激励我们取得切实、有力的成就。

互联互通不仅对政府和工商界具有重要意义,对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也至关重要。实现亚太经合组织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增长中心之间的连接,将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亚太经济繁荣和韧性。

我们赞赏亚太经合组织各下属机构和工作组推进区域互联互通的努力和成就。各经济体在自身和区域层面也为此开展了大量实质工作。

近年,亚太经合组织虽然在促进互联互通方面取得很多进展和成就,但挑战犹存。 硬件联通方面,域内基础设施及信息通讯技术设施的普及和质量仍不均衡。 软件联通方面,由于各种管理限制或能力差距,现有规制在促进互联互通方面仍有很大不足。

人员交往互联互通方面,需要减少人员交往和流动障碍,为促进人员顺畅流动而共同努力。

基于上述,我们制定这份蓝图,为当前和未来实施合作倡议提供战略指导和高级别合作框架,指引亚太经合组织各机制工作并形成合力,使亚太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愿景

我们决心在2025年前完成各方共同确立的倡议和指标,加强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互联互通,实现无缝、全面联接和融合亚太的远景目标。

为实现上述远景目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将在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互联互通三大领域采取切实行动。

此蓝图包含业已提出的互联互通合作倡议,鼓励激活原有倡议,欢迎提出未来合作新倡议,促进商品、服务、资金和人员更为有效的流动,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取得新成就。蓝图视野广阔,并将适应亚太不断变化的形势。

我们期待蓝图为平衡、稳定、可持续和包容增长提供动力和支持,联接本地区各增长极,并使亚太大家庭联系更为紧密。

硬件联通

硬件联通涉及很多跨领域问题,我们将重点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公私伙伴合作关系及其他渠道加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基础设施融资。在评估基础设施项目建议时,采用包含关键质量要素的综合评估方式。在规划和实施基础设施项目时,加强运用良好实践,倡导以人为本的投资。 我们欢迎财长会机制在基础设施公私伙伴合作关系领域为促进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所做的实质性工作。

我们高兴地注意到,在财长会机制指导下,亚太经合组织公私伙伴合作关系专家咨询小组已开始工作,并为印尼公私伙伴合作关系示范中心提供自愿协助。我们赞赏该小组协助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推广公私伙伴合作关系,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私人融资,发挥技术库功能,在本地区推广良好实践,并为有需要的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技术援助。

我们承诺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建立更多公私伙伴合作关系中心,组建公私伙伴合作关系中心区域网络,分享良好实践。从长远看,这些中心将为建立亚太经合组织范围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发挥重要支持作用。我们欢迎《亚太经合组织基础设施公私伙伴合作关系项目实施路线图》和《通过公私伙伴合作关系促进基础设施投资行动计划》。

我们将建设、维护和更新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信息通信技术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寻求提高亚太经合组织运输网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普及宽带网络,促进可持续能源安全,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韧性。

海上基础设施建设多为单边开发项目,我们将促进海上交通运输的高效和有效运作。我们注意到已有一些“探路者”合作倡议,期待未来合作收到实效。

我们将加强航空运输合作,增强贸易与人员交往联通,并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和良好实践提高航空互联互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我们注意到,自1989年成立起,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一直是亚太经合组织工作重点之一。加强信息共享,改善通讯技术,将使亚太人民之间、机构之间联系更加快捷和可靠,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我们决心继续共同努力,利用现有技术缩小数字鸿沟,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促进使用信息通讯技术资源。

我们决心挖掘亚太经合组织在发起未来能源合作倡议方面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能源贸易和环境可持续性领域。亚太经合组织以非约束性方式探讨拓展跨境能源贸易和可再生能源等理念。我们将进一步努力,确保所有经济体享有高品质电力供应。

软件联通

在软件联通领域,我们将采取共同行动,解决贸易便利化、结构和规制改革、交通及物流便利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我们致力于实现海关和边境管理机构现代化,推进政府整体框架下的规制建设,包括加强监管、标准制定和贸易主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

我们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在各经济体2020年建立“单一窗口”系统。我们鼓励促进各“单一窗口”系统的相互适用和无纸化贸易。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亚太经合组织供应链联通框架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各项倡议,通过实施能力建设计划,帮助经济体克服《行动计划》所提的8个阻塞点,系统提高供应链绩效。

在规制衔接领域,我们将通过分享最佳实践和规制案例,实施规制合作有关倡议。我们注意到产业对话机制已在这一进程中取得显著进展。互联网是各经济体实施良好规制实践的有效工具(如保障内部规制工作协调,评估法规制度影响,以及开展公共咨询等)。各经济体将进一步探索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良好规制实践,包括互联网时代规制公共咨询的倡议。

在经济结构改革领域,“亚太经合组织商业便利化多年期项目”为各经济体开展因地制宜能力建设提供便利,帮助实现运营成本、速度、难度等商业便利化指标改善25%的意向性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致力于推动自身政策与现有国际条约一致化,并同意考虑将商业便利化工作延续至2020年。 我们承诺在亚太培育透明、可靠、公平竞争和运作良好的市场,包括电子商务领域。我们致力于在2025年前扩展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商务环境。

亚太经合组织需要制定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提高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商业便利化等,将有助于部分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人员交往互联互通

在此方面,我们致力于便利人员跨境流动和创新理念交流。在这一支柱下将讨论商务旅行、跨境教育、旅游便利化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等问题。

我们承诺继续扩大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持有者数量,提高旅行卡效用和效率。 我们承诺推进跨境教育合作,认识到学生、研究人员、教育提供者的流动有助于加强区域联系,促进人文交流,并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决定在2020年前实现亚太经合组织范围内跨境学生交流每年100万人的目标,并增加赴发展中经济体留学的学生数量。

旅游业是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亚太经合组织域内已实施了众多旅游便利化倡议。我们欢迎部分经济体放宽游客签证限制以及简化通关程序的内部举措。

我们将努力在2025年前实现亚太经合组织地区接待游客人数达到8亿人次的目标。为减少游客旅游成本和旅游不稳定因素,我们承诺制定“亚太经合组织区域旅游从业者行为规范”。

我们将加强亚太经合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力争在2017年前实现每个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在其他经济体每年至少举办一场文化推广活动。

我们决定推进跨境科技和创新交流工作。我们赞赏每年一度的“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这个奖项授予同其他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科学家开展合作、并展现出卓越科研品质的年轻科学家。

在专业技术人才流动领域,我们欢迎设立交通和物流行业专业资质认定标准的倡议,更精确评估来自其他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专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亚太经合组织未来可在目前已有各类双边资质互认协议基础上,增加域内双、多边互认协议数量。职业技能和资质互认对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政策应对的针对性,有必要收集和分析技能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失衡方面及时而准确的信息。

我们承诺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人员交往互联互通,支持《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就业质量,加强人员交往互联互通工作计划》。

实施战略:能力建设和私营部门合作

经济技术合作旨在缩小亚太经合组织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差距,是亚太经合组织核心支柱之一。为促进互联互通议程实施,我们将开展提高能力和加强机制建设的经济技术合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提供相关能力建设项目,并坚持经济技术合作的关键目标。因此,经济技术合作是落实蓝图的重要手段。

提出和实施互联互通合作倡议,需要掌握关于各经济体需求、期待、差距以及市场导向、失衡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基础设施需要何类项目、机制框架存在何种不足、劳动力市场缺乏何种人才等信息,对帮助各经济体实现互联互通目标至关重要。

各经济体应与私营部门合作搜集有关信息。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政策伙伴关系机制和产业对话机制在这方面可作出重要贡献,提供私营部门关于市场需求、趋势和期待的信息和见解。 我们敦促私营部门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协调下,为本地区开展更为市场化的互联互通倡议提供直接支持。除通过公私伙伴合作关系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外,私营部门还可为能力建设、教育和文化交流等项目提供支持。私营部门也可在互联互通创新方面发挥作用。

其他国际组织在亚太硬件、软件和人文交往互联互通方面已提出倡议并实施项目。这些努力有助于推进蓝图实施。在可能并且合适的情况下,亚太经合组织应寻求与有关国际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重复劳动。

监督、评估及审议

为完成各方共同确立的2025年倡议和指标,加强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互联互通,实现无缝、全面联接和融合亚太的远景目标,我们指示部长和高官每年对蓝图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审议有关目标和任务的进展情况。

我们指示部长和高官作出专门安排和规定,对蓝图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和审议,并在2020年对蓝图进行中期审评。我们指示部长和高官与亚太经合组织各工作机制共同努力,在互联互通三大支柱下提出更多富有雄心的量化合作倡议和目标。这些倡议和目标应具有前瞻性,并服务于2025年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远景目标。

第8篇:智能家电家电互联数据互通大势所趋

智能家电家电互联数据互通大势所趋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其它家电和家居、设施互联组成系统,实现智能家居功能。智能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你会觉得视乎所有的产品都已挂上了“智能”的头衔,如智能电视、电饭煲、手环、手机、平板电脑、眼镜、手表、吸尘器、摄像头、插座、电子秤等等,就连没有联网的马桶都叫“智能马桶”。站在智能家居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哪个品牌和那种产品,家电设备之间必须是互联互通的,从而达到互控的目的,这样才能组成真正的智能家居。所以说真正的“智能”离我们还很远,因为多数智能产品都是单一的。

智能家电大势所趋

智能家电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网络化、通信功能、开放性、兼容性、节能化、易用性等智能化元素缺一不可,使不同家电之间能够互相识别,协同工作,实现家电间互联和信息交换,这也是智能家电的特点所在。

起初推出智能家电产品更多的是基于竞争层面,而不是消费者层面。消费者购买不同品牌的家电产品,却无法互联互通,互控就更是奢望了;结果是不同品牌的产品都是孤立的,在设计上并不能够做到整体智能。

智能家电是采用智能化系统和技术实现的,如何提高用户智能体验方便度将是智能家电企业成功的关键。相比彩电而言,做为家庭中主要大家电产品的空调、冰箱、洗衣机整体上的智能程度还比较低。

彩电引领智能电视风潮

彩电作为智能家电的代表无疑是最合适的,智能电视已经实现与智能手机、平板的互联,同时也是客厅的最大屏幕,企业抢占客厅的最佳产品。如何保住客厅的地位,或许“智能“这个头衔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智能电视和传统电视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能否运营,盈利方式更加多样化,呈现互联网盈利模式的特点,是商业模式上根本性的转变。智能电视本身放弃了大部分利润,但是可以从智能电视中集成的视频内容生态中获取更加持久的利润。目前的状况是企业都注重自己如何获得用户数据,即使家电产品不赚钱,也可以通过数据运营弥补。互联网时代,得用户者,得天下。

第9篇: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方案

1 建设需求

一个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通常由上百个子系统组成,牵涉众多的专业领域。这么庞大的系统需要非常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分工,整合不同厂商有特色的专业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医院信息化能够取得成功必须保证各个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数据的高度共享。然而这些系统通常是随着医院的发展需求逐步建设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厂家,基于不同的技术,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些系统的集成整合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数字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系统集成平台的构建主要面向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为各种医疗应用提供统一的医疗数据访问服务,从而消除各种医疗应用系统与医疗数据中心的直接耦合性;另一个是为各种临床信息系统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基于系统集成模型,通过HL7和DICOM等标准通讯协议为各种医疗应用系统提供集成服务,确保各个临床信息系统在工作流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交互协作,从而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成各项医疗业务。

2 建设目标

系统间的整合、集成和扩展一直都是制约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不兼容,使得医院整体信息化步履维艰。通过建设一个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在IHE、DICOM、HL7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覆盖医疗所有业务流程的系统集成规范,开发基于规范的系统集成平台,为遗留的、当前的以及将来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且标准的数据交换和工作流协同的平台。

3 信息集成方法

信息集成方法有三,即应用集成、数据集成、界面集成,这三种集成方式各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应用集成指应用程序之间实时或异步交换信息和相互调用功能,可以采用HL7消息,Web Service,CORBA,EJB,DCOM, RPC等标准,采用消息中间件,BPM等中间件实现;数据集成是指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数据之间的映射变换,常采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实现;界面集成含义是应用程序界面之间相互关联引用合成,采用技术包括ActiveX插件、Portlet、IFrame等。

协同应用从早期单纯的点对点接口方式,发展到现如今的集成平台方式。各种方式中:

 点对点接口方式的复杂性在于要和不同的系统建立1:N的接口,假定有N个系统相互之间需要建立接口,则接口数为 N*(N-1)/2。

 集成平台方式中,在N个系统需要进行应用协同的情况下,只需要开发N个适配器接口即可,减少了集成平台的系统负荷。

由于医院信息系统复杂性,我们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设计分别采用上述三种不同集成方法和手段进行信息集成。

4 应用集成

和医技辅诊科室信息系统(如PACS/RIS、LIS、MUSE等)的信息集成,这种场景,信息交互的数据量不大,实时性要求不高,且各信息系统各专业厂商实现方式相差较大,采用基于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方式是最优选择。

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集成平台对外提供支持多种方式的集成服务:包括WebService服务、TCP监听服务、文件监测服务、FTP服务、SQL监控服务等方式。

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国内广泛采用的有一套集成规范,即: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IHE)规范。IHE规范未定义新的集成标准,而是采用了“标准协调”过程推动基于工业标准的医疗IT系统互操作性。在IHE中,消息传递采用的是HL7(2.x版本)标准,影像传递采用DICOM标准。本集成平台的集成严格参照该规范进行:信息集成平台在进行消息时采用HL72.4标准进行消息传递、在消息内部传递DICOM StudyUID,以满足后续DICOM图像应用时的需要。

临床信息集成用于对各临床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层面的集成事务处理。事务的定义参照IHE规范执行,消息的交互标准参照HL7 2.4标准执行。

集成平台内部引擎本身由Ensemble集成平台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而来,依托Ensemble本身对各种适配器的支持,集成平台对外能够提供多种接入服务方式:TCP、文件夹监听、FTP文件监听、自定义WebService、SQL监听等形式。以更多接入方式进行各种不同方式集成各业务系统。

集成流程以业务流程可视化、可编辑化对外提供工作流程的制定与使用。集成引擎基于标准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进行扩展应用,以描述交互应用。 4.1 信息集成模块与示例

信息集成组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Business Service业务服务、Business Process业务处理、Business Operation业务操作,这几部分共同作用下,将集成事务与消息传递进行完成。其中,Business Service主要负责进行消息的监听与接收;Business Process负责全局的消息路由转发、事务流程处理、消息匹配映射等工作职责;Business Operation负责将转换完成、最原子化的一个操作,发送/调用信息集成的目标端。同时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消息的反馈准确的返回到Business Process,由Process来讲反馈消息控制返回到消息发送方。示意图如下(后续对该示例进行说明):

4.1.1 业务服务监听与接收

在当今医院中,存在各种各种的医疗业务系统,医疗业务系统的多样性,就将导致与其集成时,接入方式的多样性,如部分系统已实现TCP的发送传递;部分已实现文本输出等。集成平台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中转、适配角色,在接入方式的多样性成为必要条件。如前所述,在这方面,集成平台允许的接入方式有:TCP、FILE、FTP、SQL、SOAP(WebService)、HTTP、MAIL等多种方式与相应的适配器。

在多种方式的接入过程中,将不同来源的消息通过统一的出口转交给业务处理部分,由其进行路由住转发、消息匹配映射、业务流程处理等相关的工作。

在本示例中,EMRS通过WebService的服务监听(BS.WS.EMRWS)方式将消息内容传递进集成平台,在通过验证后,将该消息转发给了业务处理模块中的路由模块。

4.1.2 消息路由转发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如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监护系统、HIS系统三者进行信息传递时,部分信息是需要三者之间交互的,而部分信息仅仅需要两者之间交互,这在消息转发路由时,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起到闸门的作用。如:HIS系统进行入院登记时,需要将病人的信息发送到电子病历系统与重症监护系统;而在重症监护系统采集到病人生命体征信息时,仅仅将此信息发送到电子病历系统即可。因此,在集成平台中,引入消息路由转发的相关模块就显得比较重要。

在本示例中,EMRCTLRouter这个消息路由者在接受到BS.WS.EMRWS的消息时,可能会转发至EMRPlaceOrder、EMROrderCA、BadMessageHandle三个相关的处理模块。而具体转发至何模块,由消息头定义中的相关信息具体定义。消息路由者起到解析与转发的作用。

4.1.3 事务业务流程处理

即时消息路由已经正确路由转发了消息到准确的端点,但是在对应的端点内,还会有一些业务流程需要进行处理。如在EMRS下达一个新的Order的时候,需要的一定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业务流程分支:如该病人为门诊病人或者住院病人,则有必要产生HL7 消息中的住院病人登记信息与门诊病人登记信息:ADTA01与ADTA04。

在本示例中,BPEMRPlaceOrder的内部业务流程如下,每一个结点代表着一次逻辑处理过程:

4.1.4 消息匹配映射

在一些情况下,消息的传递方并无必要产生HL7标准格式消息的情况下,如EMRS与集成平台为内部互调时,双方之间提供预定义的WebService的接口,以快速的开发与进行集成。 此时便需要在WebService中定义的消息格式与标准HL7消息格式之间进行着匹配转换的工作。而该转换工作的处理调用是由事务业务流程处理模块来发起调用的。

4.1.5 终端消息发送

在进行正确的消息格式转换与业务逻辑处理,此时的消息已经成为一个符合终端系统需要的消息格式。在事务业务流程处理中,会将此消息投递给相应的终端系统。

在投递消息完成工,事务业务流程处理模块会进入等待反馈的状况,等待终端系统反馈一个应答消息,以表示该消息在终端系统中被准确的处理。事务处理模块收到该应答消息,并组织成发送端系统需要的消息格式,并作为应答系统,反馈至发送端系统。

4.2 集成事务处理流程规划

上述主要针对集成平台中各个模块作用于应用场景进行了阐述,下面将以IHE规范中医嘱下达方医嘱执行的完整业务流程为例,进行完整的集成事务流程描述。该流程反应了普遍的医嘱流程,多数院内的医嘱流程都可参照执行,为医院的信息系统集成方式提供良好的参考。本示例中,目标系统以PACS为例。 上层应用程序新开申请单集成平台PACS住院病人:发送ADT^A01消息/门诊病人:发送ADT^A04消息响应ADT^A01消息/响应ADT^A04消息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NW)响应ORM^O01消息对检查申请进行安排后,发送SIU^S12消息响应SIU^S12消息查询申请安排情况开始检查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SC)响应ORM^O01消息检查完成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CM)响应ORM^O01消息有图像数据(图像匹配)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DA)响应ORM^O01消息发送DFT^P03消息响应DFT^P03消息通知收费系统进行收费查询申请检查信息报告完成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P,初步报告)响应ORM^O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报告审核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F,最终报告)响应ORM^O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

另外,在院内经常出现的是在IHE规范中描述的:执行者医嘱流程,即由医嘱执行者(PACS系统中,为检查科室)进行医嘱下达的过程并执行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PACS发送ORM^O01(control code=SN)消息时,消息中必须包含病人号(PID.3),也就是说病人已经挂过号。上层应用程序集成平台PACS急诊检查登录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N)发送响应ORR^O02消息(control code=NA)开始检查时,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SC)响应ORM^O01消息检查完成后,发送ORM^O01消息(control code=SC Order Status=CM)响应ORM^O01消息发送DFT^P03消息响应DFT^P03消息通知收费系统进行收费查询检查信息报告完成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P,初步报告)响应ORU^R01消息查询检查报告报告审核后,发送ORU^R01消息(OBX.11=F,最终报告)响应ORU^R01消息查询申请检查报告更新或合并病人信息发送ADT^A08消息,更新病人信息/发送ADT^A40消息,合并病人号响应ADT^A08消息/响应ADT^A40消息

5 数据集成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日常医院的HIS库与ERMS库之间存在较多需要高频率、高性能要求的交互,如计价信息与药品库存等信息的实时共享等。针对这样的应用场景,我们采用了ETL工具(GoldenGate)在数据库底层进行的DB层同步方式。 目前,医院已经存在比较完整的医疗信息系统,这些医疗信息是以JW1H系统为基础,增加医院自己的需求发展而来。ERMS电子病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产品,他有他自己完整一套的系统架构和数据中心结构,而在系统架构和数据中心结构上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和EMRS电子病历系统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现有系统和EMRS电子病历系统很难共用一个数据库。可另外一方面,EMRS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都是医院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即有自己工作的重点,又有相互联系和配合,只有相互无间的结合,才能快速、高效和正确地完成日常工作。应用EMRS电子病历系统之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主要工作就会变成传统意义上的HIS业务工作,如经济管理、人员管理和物资管理等,而EMRS电子病历系统主要完成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行为业务工作。

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医嘱业务举例,如EMRS电子病历系统下达、转抄和校对医嘱之后,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对应的业务操作,如医嘱摆药和医嘱收费操作等,这就需要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同步数据信息,而涉及到同步的医疗业务往往涉及的医疗各个环节,如诊疗、药房、收费、人员管理等,因此需要信息同步的数据量会比较大,而同时为了不造成医疗业务的延迟和脱节,也需要很高的实时性。

在这种应用场景下已不适宜采用基于集成平台的,通过消息交互的应用集成方式。消息集成方式,往往需要一个发起方和接受方,而发起方和接受方往往需要一些额外的支持,如发起方需要调用接受方提供的接口等,期间可能还涉及到一些负责的来回交互,最主要的是,消息集成在数据量很大的情况下,处理速度不是很快,因此,我们将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同步,数据库集成工具采用Oracle GoldenGate。

医院涉及到需要数据同步的包括两个部分: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我们将采用GoldenGate实现HIS数据库数据和EMRS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双向同步。其基本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HIS数据库服务器GoldenGate双向复制PRIDE数据库服务器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HIS数据库上的相关数据变化通过GoldenGate实时同步到EMRS数据库,而发生在EMRS数据库上的相关数据变化通过GoldenGate也会实时同步到EMRS数据库。其中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同步的核心是GoldenGate,在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上变化数据的捕获、传递和复制都是通过他来完成的。当EMRS数据库发生数据变化的时候,如EMRS下达、校对医嘱之后,此时运行在EMRS数据库服务器上的GoldenGate将捕获该功能业务对应的变化数据,并通过网络传递到HIS数据库,HIS数据库接收到这些变化数据之后,运行在HIS数据库服务器上的GoldenGate解析这些变化数据并应用到HIS数据库,此时如摆药程序就能看到相应的医嘱记录并进行摆药。反之HIS数据库上的变化数据也是经过上述过程应用到EMRS数据库。

通过GoldenGate我们可以很好地实现了HIS数据库和EMRS数据库的之间的独立和联系,使他们各尽其职,分工明确,一起很好地共同支撑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营。 5.1 GoldenGate概述

Oracle GoldenGate软件是一种基于日志的结构化数据复制软件,它议决剖析源数据库在线日志或归档日志取得数据的增量改变,再将这些改变运用到目标数据库,从而完成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同步。GoldenGate 能够在异构的IT基本结构(包括几乎一切常用操作系统平台和数据库平台)之间完成大量数据亚秒一级的及时复制,从而在能够在应急系统、在线报表、及时数据仓库供应、买卖跟踪、数据同步、集中/分发、容灾等多个场景下运用,而我们采用的场景是数据双向复制,GoldenGate双向复制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如上所示,GoldenGate在实现数据同步的时候,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进程:抽取进程、投递进程和应用进程。

1. 抽取进程:就是上图Capture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读取数据库对应的日志文件,将数据变化保存到队列文件中;

2. 投递进程:也叫传输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将源数据库中产生的变化的队列文件进过压缩和加密等方式,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数据库; 3. 应用进程:也叫接纳进程,该进程主要负责将投递进程传递过来的源数据库的数据变化队列文件解析出来,并应用到目的数据库中。 上述三个进程完成了从源数据库到目的数据库的单项同步,如果再加上从目的数据库到源数据库的相似的三个进程,就实现了源数据库和目的数据库之间的双向同步。

5.2 GoldenGate的特性

1. 基于日志的实时数据复制:相比传统依赖数据库触发器和规则的方法来捕获数据变化,GoldenGate采用读取日志方式对源数据库影响小很多,速度也快很多。

如上图所示,GoldenGate是通过数据日志挖掘的方式实现的。 2. 事务完整性:GoldenGate只复制成功提交的事务,同时目标数据库按照源数据库的操作顺序,而且,可以中断可以自动恢复,这些保证了源和目标之间的事务完整性。

3. 检查点机制保障数据无丢失:GoldenGate的抽取和复制进程使用检查点机制记录完成复制的位臵。对于抽取进程,其检查点记录当前已经抽取日志的位臵和写队列文件的位臵;对于投递进程,其检查点记录当前读取队列文件的位臵。

上图中,Capture、Pump和Devlivery将传递状态存储至checkpoint file确保其恢复性,检查点机制可以保证在系统、网络或GoldenGate进程故

障重启后数据无丢失。

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GoldenGate用应答机制传输交易数据,只有在得到确认消息后才认为数据传输完成,否则将自动重新传输数据,从而保证了抽取出的所有数据都能发送到目标端。数据传输过程中支持128位加密和数据压缩功能。

6 界面集成

对于医学影像、心电图波形数据,临床医生的需求是,不仅能浏览图像和波形,还须有对其处理的要求,通常对应系统供应商提供了DICOM影像浏览器和心电图浏览器,这些浏览器提供相应的工具来处理、管理、传输和转换图像和波形。针对这种带专业处理功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应用程序,我们采用界面集成的方式,集成专业浏览器插件或应用程序。

针对这种方式的场景,EMRS系统将采用界面集成应用的方式集成数据综合浏览视图,在临床数据中心一节中已提到,该视图采用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实质是各类专业浏览插件的容器,支持对各种医学影像(X-Ray、CT、MRI、超声、胃肠镜)、心电图、监护数据和麻醉监护数据等在内的多种医疗数据的综合阅览分析。

至于各专业浏览器插件内部的实现,可能又会采用应用集成的方式,但通常为了提高性能,和多媒体资料库中心采用直连的方式获取影像和波形。

以DICOM影像浏览器组件为例,其内部采用DICOM标准进行医学影像格式定义与交互传输。该模块以OCX控件的方式实现,同时提供给集成事务处理模块和医护工作站使用。EMRS医护工作站使用DICOM引擎主要实现从影像中心查询和获取影像等功能。 6.1 DICOM影像应用流程规划

DICOM影像的显示流程如上图所示,主要由以下几步组成:

医护工作站通过调用DICOM引擎,设臵参数(Study UID或Study Type + Study ID,DICOM Server的IP、Port、AE)*,请求获取一个检查的影像;

DICOM引擎启动DICOM Query服务,获取检查影像数,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医护工作站可以根据返回的影像数启动初始化进度条;

DICOM引擎启动DICOM Move服务,向影像中心请求影像; 影像中心启动DICOM Storage服务,向DICOM引擎发送影像;

DICOM引擎每接收到一个新文件,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医护工作站可以在此事件的处理中打开并显示此文件,同时改变进度条位臵;

DICOM引擎接收到DICOM Move响应,表明文件获取已经结束,事件通知医护工作站。

7 核心价值

通过建立集成信息平台,集成各类应用系统以及日常运营的业务,通过该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院业务协作网络。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可以很好支持不同系统之间的医疗数据整合、业务整合与数据共享,快速实施应用程序节点部署以及各医疗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通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中,比如HIS,LIS,RIS,OA等,传递和展现整个医疗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同时,集成信息平台为临床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通过信息标准、交换原则的制定,对业务系统提供标准的信息交换服务,确保数据交换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现数据在系统平台范围内自由、可靠、可信的交换。

通过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一方面可以规避“点对点”式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并使得医院可以基于信息平台整体上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与管理,对内提高管理水平,对外以统一的方式接入区域卫生协同网络,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利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持续性发展,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避免信息化建设的大范围的推倒重来;另外,持续性发展还必须要有一套合适的实施和服务模式作支撑。

上一篇:中学生的自我鉴定下一篇:1五四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