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教好一个孩子

2022-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如何教好一个孩子

浅谈青年教师如何教好“工程力学”课程

摘要:从提高教学基本功、语言艺术、与专业紧密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角度浅谈了青年教师如何才能教好“工程力学”课程。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工程力学

作者简介:李奇珍(1980-),女,河南西华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力学教学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3)

笔者毕业后直接进学校当教师,至今工作已经近四年,回顾过去的工作,觉得很有必要把这几年的教学心得写出来与青年教师共勉。青年教师要想教好“工程力学”课程,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

一、加强教学基本功,博采众长,及时反思

1.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作为高职院校“工程力学”课程的老师,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训练,首先要学好“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如何备课以及撰写教案,如何把握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等;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所教的教材,多参考几本教材,博采众长,丰富教学信息量,尽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不管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尽可能每次课都让他们感到有新意、有收获。

作为青年教师,上课时要有自信,要有饱满的激情和热情,不要期望自己一上讲台就能像老教师讲课那样熟练和流畅,要大方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造成紧张情绪和语速加快等。写字速度要快,板书要清晰、有条理,图尽可能画规范,语言要做到抑扬顿挫,在重点强调的地方,加强语气,适当停顿,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例题讲解时要抓住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即要多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尤其是老教师的,不管是力学课还是非力学课,不管是工科类还是文科类。听课时,关键是要听其他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例题如何讲解等,多汲取他人教学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邀请其他老师听自己的课,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在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3.上课遇到问题应随机应变,课后要及时总结和反思

初登讲台的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尴尬局面时,一定要沉着冷静。比如有的学生问的问题比较新奇,教师也不知如何回答时,不要应付学生,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可约好课下一起寻找答案;再比如备课时没有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而在讲解过程中发现问题,由于紧张等一时又找不到原因时,一定要镇静,可延缓讲解,不能因为某个题而影响教学进度,避免课堂出现冷场现象。[1]所以青年教师备课时要把例题再仔细算一下,因为教材也有错误的地方。

课后要及时回顾教学过程,找出哪些做的是比较成功的,哪些是不足的,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同时利用课间或课后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听课感受,学习的效果以及一些好的建议,也可讨论其他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做好人,充实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总之,经常性、及时地总结和反思,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明确力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1.熟悉“工程力学”在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工程力学”是水利、交通、土木、机械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工程力学”的老师不一定都是力学专业或所教专业毕业的,即如果你上学时学的不是你教的专业,虽然专业知识可能都有相通的地方,仍然要把所教专业的专业书好好学学,掌握力学在其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即要清楚知道“工程力学”中某个知识点在哪门专业课哪个部分将用到,力求做到触类旁通。[2]只有这样,讲课时才能把力学与专业贯通起来。学生结合着自己的专业来学习“工程力学”,会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而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和动力。比如机制或机械类专业,根据约束类型可举挖掘机能简化成什么样的力学模型来求解。再比如建筑或水工专业,学习梁的内力、强度和刚度计算时,可举主次梁、楼板、吊车梁、水闸上的工作闸门等。

2.培养学生把实际工程转化为力学模型来求解的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能够结合专业设计一定的题目,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能把实际工程转化为力学模型来求解这一很重要的能力。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一定的工程实践,把力学和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语言艺术

1.应精讲、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

上课时应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能采取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虽然现在“工程力学”学时相对偏少,作为“工程力学”教师,应悟出什么地方需要详细讲解,什么地方应点到为止或留给学生自学。讲解比较难的例题时,不一定要一步一步详细地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关键是分析透彻,并将例题适当延伸、拓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者,而非主宰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可适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登上讲台讲课,做课堂小结,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感到学习“工程力学”是一种享受,这样,教学的目的才会达到,教学效果才会好。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一般来说,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如果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课下都能够独立地完成作业,那就大错特错了。通过批改作业,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抄袭作业,这种现象在其他科目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教师讲完新课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最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这样教学效果会好一点。最后留作业时,留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做到举一反三。如果可能的话,鼓励学生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程来解决力学问题。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践证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适时采用情境设疑法、案例教学法等,适时采用教具或多媒体演示等,可有效地促进教学。例如在学习梁的弯曲强度前,可引出问题:如何用现有的起吊重量只有5吨的吊车吊起10吨的重物;学习连接件的强度计算时,可引出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失事原因;学习应力集中时,可引出焊缝处、轴的弯曲过渡处等部位容易发生破坏造成事故的原因等。[3]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性会比较强,学习的动力也得到增强。通过工程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力学案例,收集的过程也会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也可引入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实例,比如在学习转动惯量时,鉴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看体育比赛,可引导学生联想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抱腿翻转的动作,芭蕾舞运动员、花样滑冰运动员抱身、单脚着地高速旋转的动作以及渐渐张开双臂、双脚着地慢慢停止的动作与转动惯量的关系。

在教学手段方面,可适时采用教具或多媒体演示来辅助教学,比如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过程,让学生根据实验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模型,比如约束模型、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运动过程,最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展示图片和动画更形象直观。也可结合校园内或实训车间实体,让学生课前或课后参观,促进理解。

3.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功,提高语言艺术

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功,教师就能讲出力学的文化。比如,在讲弯曲应力时,先以纯弯曲为模型来推导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然后再推广到横力弯曲中;在梁的设计中,一般来说弯曲正应力是控制条件,所以先以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设计,然后再根据选好的截面进行剪应力强度校核和刚度校核;对发生组合变形构件的截面进行设计时,比如拉弯组合,如果由弯曲引起的正应力相对较大,我们就可以先忽略由拉伸引起的应力进行设计,选好截面后,再对由拉弯引起的总应力进行校核。这就是哲学上讲的要先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然后再考虑次要矛盾,层层逼近真实情况的方法论。[4]

另外,学生都不太喜欢很古板的老师,所以要提高语言艺术,适当穿插一些幽默,活跃课堂气氛,讲出力学所蕴含的艺术美。同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把握讲解的深浅程度,让学生感到学习很有成就感。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对学生严而有度,不做苛求

要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要严格要求,但不做苛求。不能总感觉很简单啊,学生怎么就不会呢?大一上学期开“工程力学”这门课,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课程已经学了一半,所以进大学之前,学生都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大学学习相对是快节奏的,不太可能像中学那样,知识点会翻来覆去地讲解。

2.对学生时时鼓励和激励,挖掘潜力

一般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挂科率相对较高,大一新生刚入校,可能就听部分师兄或师姐说“工程力学”容易挂科,所以很多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再加上很多专业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工程力学”这门课,学时相对较少,进度相对比较快,甚至高数还没有学到积分和微分的时候,“工程力学”已经用到了它们。部分学生适应不了大学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加上课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所以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尤其是来自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工程力学”没有太大信心,一旦学不会,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老师应定期安排答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尽可能不要积累,及时解决,形成学得越好,越有成就感,越爱学的良性循环。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可相互讨论,学习上形成互助小组或互帮对子,共同进步,促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程力学”。

3.教书的过程中育好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学生抄作业的现象,首先肯定学生能够按时交作业,这一点很好,但同时一定要教育学生:如果不会,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但不能直接找一本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的作业抄抄交上来应付。抄作业实质上是一种不诚信行为,欺骗老师和自己,因为老师主要是通过批改学生作业得到有关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5]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好多学生认为考试前两周好好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要想学好“工程力学”,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零碎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进而连成一张网,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力。这种学习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爱学生,有爱做前提,就能够包容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易于亲近和沟通。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就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善于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智慧,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做心的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所努力追求和实践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郑小武.浅谈力学类教师如何适应教学岗位[J].力学与实践,2004,26(3):74.

[2]苏国安,李云.教师作为研究者——解读杨昌济的教师思想[J].教育与职业,2009,(33):177-179.

[3]李颖,冯立富,郭书祥.“材料力学”教学中的一些生活和工程实例[J].力学与实践,2005,27(2):79-80.

[4]叶志明.略谈一名基础力学课程教师的基本功[J].力学与实践,2005,27(3):75-76.

[5]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J].人民教育,2009,(22):1-5.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李奇珍

第2篇:教师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

平常,常听到有些当教师的感叹,教了一辈子的书,教出来很多优秀的学生,就是没教好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教师还发出一种消极的声音“孩子天生是给别人教的”。教出了好学生而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绝对不是当教师的荣耀,相反,应该是当教师的一种悲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耻辱!

家庭教育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门学问。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我们从自身的教育做起,从自家孩子的教育做起,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首先做到让自家的孩子健康成长,持续发展。工作忙,学校的事情拖累,绝对不能成为自己推卸家庭教育责任的借口和托词!

一、端正家教态度,消除心理障碍

人一般都有这样一种心态,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对教师来说,还有另外一种心态,喜欢教训人,喜欢使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话。实际上,这些都是病态,都属于心理障碍。教师要教好自己的孩子,首先就要端正家教态度,消除心理障碍。

1、平常心态,对孩子别期望太高

作为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长,总觉得是个奇迹,总觉得孩子很聪明,是个天才,于是就忘乎所以地将孩子作为向外炫耀的本钱,于是就按“天才”的设计来要求孩子,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学这个,练那个,期望孩子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成为神通广大的全才。

实际上,天才存在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绝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不是神童,即使是神童也不是靠感觉可以确定的,而是要靠科学的智商测定。就算是神童,如果缺乏科学的培养,缺乏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也不可能成为英才。

因此,作为教师,同时作为孩子的家长,要端正态度,要有一颗平常心,别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天才,别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成长得愉快些,让生命成长得自然些,善待孩子,善待生命。不要落入“父母爱孩子,更爱面子;常常为了面子,伤了孩子”的俗套。

2、放下教师架子,还原父母角色

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社会地位上被定格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教师每天都需要在社会群体中时刻保持着作为教育者的那份社会道德规范和尊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形成了职业思维定势——职业病。

教师职业思维定势的家庭化对教师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极大。教师把职业角色带回家,在家中,肌体语言、说话腔调都和在学校一样,往往让孩子难以接受。孩子在家里渴望得到的,不仅仅是师道尊严、道德说教、行为约束和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份亲情、一份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如果作为教师职业的那种思维定势被教师带回到自己的家中,让孩子根本感觉不到那是自己的父母回家了,反而感觉到自己从一所学校又回到了另一所学校,心中渴望的那一份父母的疼爱和家的温暖,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还能指望孩子会听你的唠叨吗?这也许就是教师教不好自己孩子的重要原因!

因此,作为教师,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必须放下教师架子,还原作为父母的角色,对孩子,少一些教师的尊严,多一些亲情的关爱;少一些教师的思维灌输,多一些亲情的情感滋润;少一份苛刻,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批评,多一份鼓励;少一份烦躁,多一份耐心,努力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轻松、自然的,能安全地放飞自己心灵的空间。

二、父母各司其职,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个性化引导、情商培养,主要是靠父母来实施的。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亲的细心珂护,也需要父亲的粗放教育。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与孩子一起成长。

1、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一个好媳妇,三代好儿孙”,这不仅说明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说明母亲的素质影响着孩子,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孩子的品格、性格的养成方面,母亲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孩子的品格、性格主要是在十岁前形成,而在这期间,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与母亲的接触机会更多,因此,母亲对孩子的品格、性格也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孩子成长到少年时期后,才会更多地受到父亲的影响。

显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呢?

首先,母亲要以一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心态,即使是作为当教师的母亲,也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学做好人,做伟人,做受人欢迎的人。

第二,信守承诺,坚持诚信。作为母亲,一定要守信,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能做到的事不能失信,至少要有一个争取去做好的过程。

第三,母亲要成为孩子的“港湾”。家,是一家人共同补给和休息的港湾,母亲要放下教师的说教姿态,要起家的核心凝聚作用,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要成为孩子温馨的避风港。

第四,母亲的示范作用。一般来说什么模子造出什么产品,母亲应该和孩子共同进步,并且要偶尔超越孩子,要给孩子言论回行为的示范,这样,孩子才会信,才会服。说教的母亲,高深莫测的母亲,表现弱智的母亲,表里不一的母亲,都不会得到孩子的喜欢。

第五,母亲要保持自己女人的魅力。一个母亲,可以年老但不能色衰。作为母亲,特别是作为当教师的母亲,如果没有一点女人味就会失去魅力,在丈夫面前,在孩子面前,要学会撒娇,学会示弱,要让丈夫、孩子来布施、疼爱。强硬的母亲,永不认错的母亲,会使孩子难于接近,难于亲近。

2、回归家庭,当好“严父”

目前,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很多父亲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家庭教育这块阵地,于是,母亲们就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块空白,以致于普遍出现了“严母慈父”的家庭教育格局。

然而,“养不教,父之过”这已是古训,父亲应该回归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必须担负起家庭教育中宏观调控者和导演的重任。所谓“不教不孝”,如果一个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就是对祖宗的不孝,就是对国家的不忠。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一般来说,父亲应以粗旷、豪迈、大气的男人形象实施家庭教育,与母亲的细心、细致、细腻形成对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表率作用:父亲是成人社会的典范,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父亲不应仅仅给予孩子物质生活上的保障,更要给予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表率作用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来体现。

第二,平衡作用:父亲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减轻母亲的负担,这无疑将增进夫妻感情,丰富夫妻生活,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稳定,具有调适或平衡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感情的作用。

在母亲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致得了“儿童成才焦虑症”的家庭里,父亲的平衡作用非常关键。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受到母亲暴风雨般的指责后,父亲的一个微笑、一次拍抚或一句宽慰的话,都能迅速使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通过缓缓引导,使孩子受挫的羞愧转化为奋起的决心。

第三,权威作用:一般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胜过母亲。这与我国的传统婚恋观密切相关:女的要找比自己高的,如果找到比自己低的,家庭结构就不那么合理。因此,大多数家庭中,男人比女人在文明、智力等方面的水准要高一点,这个事实在家庭教育中也会表现出来。

当然,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作用,既可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发展,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削弱甚至消亡。父亲良好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方法有助于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家庭教育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传授作用:父亲这个词意味着秩序,在父亲与孩子的游戏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人生观教育,这和动物向幼仔传授捕食经验是类似的。

第五,心理作用: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实际上,孩子生长在有父爱的家庭中,不仅智力水平会正常发展,而且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健康发展。父爱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若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强,或者说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好。但是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只要父母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统一目标,统一教育口径,就一定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三、针对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策略

要教好自己的孩子,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不能跟风、盲目攀比,不能重知轻能、重智轻德,应该有一个全面的、适合于自家孩子成长并不断修订的计划,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家庭教育策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1、幼儿时期,开心快乐

幼儿时期应该是孩子开心快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策略应该围绕着“开心快乐”而展开,应该通过一系列愉快的活动来实施教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使孩子初步了解自然,了解亲人,了解社会,建立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学习并逐渐感受独立生活。

我个人认为,对那种违反规律的早教,不宜提倡,也反对那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提法。与其说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不如说是以牺牲孩子的快乐、摧残孩子的身体来赢取父母的“面子”和“成就”,纵观历史上所宣扬的“神童”,有哪一个不是因为父母的虚荣而产生的,有哪一个“神童”是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又有多少“神童”是真正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英才呢?

尽管现行教育体制确实存在问题,正常读完大学课程,到了22岁,博士研究生毕业则快30岁了。这个体制对孩子来说,差不多意味着牺牲正常的个人生活,在正常年龄不能恋爱、结婚、生孩子,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浪费了孩子的生命。

然而,

3、4岁开始早教,

6、7岁达到小学低年级,

9、10岁小学毕业,

13、14岁高中毕业,

16、17岁大学本科毕业,

18、19岁硕士毕业,20、21岁博士毕业。这样的设想也是不现实的。

姑且不谈“

3、4岁开始早教”是对孩子快乐生活的剥夺和摧残,“22岁大学毕业”实际上是缓解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更何况读博士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既然教育体制很难更改,既然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就要接受并不愉悦的教育,那么,作为父母,特别是作为喜欢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种种“设计”的教师父母,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开心快乐呢?

实际上,玩也是一种教育,玩也是一种学习。因此,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成长,应该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

2、少年时期,培养习惯

一个人少年时期所养成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良习惯,都将伴随一生。

1978年,在巴黎有过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盛大聚会,当时有很多媒体采访了他们一个共同的问题,说你们这些杰出的精英,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学到了凡事要跟他人去分享,人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到中午要睡觉,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错了事情要学会道歉。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当今的大班式教育模式,指望老师能对班上每个孩子都能专门调教几乎不可能,所以素质教育、个性化引导、情商培养这些重担只有落到我们父母的身上了。作为父母,我们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努力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气,培养孩子的优良习惯。

首先,要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环境,懂得遵守制度和规则,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对孩子违反班规校纪的行为,接受惩处是应当的和必要的,父母绝不能护短,更不能出现抵触学校教育的情绪。

第二,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懂得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懂得宽以待人,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爱护同学。

尤其是对于当教师的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优越感,在学校里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孩子,不能给自己孩子提供不适宜的便利,在学校你就是老师,在家里才是父母。

第三,要帮助孩子学会适应学校的教学,培养专注学习、有效学习、自信学习的习惯。

专注力、高效率、自信心是伴随人生成长和发展的三大法宝,而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专注力就是对于一件事情的专心、坚持程度。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比如学习的专注力,可以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通过画画、写字、唱歌、甚至游戏等孩子感兴趣的事,来养成其静坐下来专注地学习的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以其更喜爱的游戏、玩具、小零食等作为奖励,或者通过短暂的间歇活动,不断延长其专注时间。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并不在乎那半小时或一小时里,孩子能学到多少,而只关注孩子能否静心专注。

学习效率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比如训练孩子的背书效率,可以通过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的方式进行。首先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规则——只允许阅读三遍就要进行背诵;接着,让孩子当检查者,父或母充当背书者,一方面让父母作示范,无形中,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爸爸(妈妈)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孩子过过当老师的瘾,体现训练的公平和有趣;最后,孩子和父母交换角色,快速完成背书任务。当然,这种训练开始之初,父母需要给孩子些提示,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背诵任务,但经过长期训练之后,孩子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分数不是重要的,但父母却又不能不重视分数,毕竟在成绩唯上的学校教育模式中,分数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次次得满分,但每次的分数都要能够让孩子产生自信心,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绝不能允许孩子养成“同样的错误多次出现”的不良习惯,更不能让孩子因为分数而失去自信心。

孩子的专著力强了,学习、做事的效率自然就会高;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自然就会充满搞好学习,完成事务的自信心;自信心强了,又会促进专注力的增强,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孩子的专注力、高效率、自信心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形成,那么,孩子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就会要走很多弯路。

3、青年时期,宏观调控

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就进入了“小大人”时期。尽管这个时期孩子的年龄只有12到15岁,但若论其心理年龄则可以纳入青年时期。

在孩子的青年时期,特别是初中阶段,一方面,孩子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总想反驳大人的教育,与父母“较量”,另一方面,孩子的学习开始进入专业化和学科多样化,父母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来担负具体的教育辅导工作,因此,在这个时期开始,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就应该是:多观察,少唠叨;宏观调控。

多观察,就是对孩子的一切活动都要尽量了解和掌握,对孩子的细微变化要分析,对孩子的生活照顾要细致;少唠叨,就是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具体事务少话语,尽量让孩子拿主意,对孩子反感的非原则性问题尽量少坚持,尽量避免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固执己见的印象。

宏观调控,就是对于孩子在大是大非、原则性的问题和事项上,必须配合学校,加强教育,加强调控。比如,孩子的早恋,绝不能允许;孩子的学习成长,必须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和爱心,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要适时沟通、理顺。

初中阶段是孩子青年时期成长相对危险的阶段,很多犯罪就是源于这个阶段的“偏航”,父母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密切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并及时、正确地对孩子予以宏观指导,让孩子顺利渡过危险期,向合格公民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中阶段,孩子的世界观基本形成,将正式成为公民。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退化为宏观调控,而且只能起到参谋作用,对孩子的培养也转变为对孩子的期望,期望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期望孩子为父母增光,为家族增光,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

第3篇:如何做一个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

教育是一种无私而又博爱的职业,我们幼儿教师也一样,它要求每一个教师要真心去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到眼里有每一个孩子,不要偏爱个别孩子,喜欢要放在心里,绝不能在集体中表现出来。每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爱,尽管他们都有不同的性格,有内向的、外向的、活泼的、大方的、老实的、顽皮的,但他们都是有感情的和思想的。幼儿是一块白板,那就要求每一位老师以爱为核心,细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孩子是异常敏感的,偏爱不仅对孩子们不好,还会影响你的日常工作,只有让他们觉得你爱他们中的每一个,你才能成为让孩子喜欢又尊重的老师。

拥有宽容博爱之心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古人也说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要成为一名家长满意的好老师,关键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在幼儿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老师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甚至高于母爱的无私的、伟大的爱,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有力、最自然的连接点,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金钥匙。在不同的情况下充当不同角色,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慈爱的母亲;在孩子耍脾气时需要教育时,我们是严厉的父亲;在小朋友玩耍时,我们是孩子最忠实的玩伴。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良好的教态,对幼儿保持微笑,要让孩子们感觉老师爱他们,但是老师对他们也是有要求的,做了不好的事情老师会生气……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程,自然是从青涩走向了成熟、从手足无措走向了挥洒自如。我一如既往地看待每一个孩子,以一个母亲的心态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尽可能地给孩子展示一个丰富多彩、欢乐充实的世界。从孩子快乐的笑脸上、从活动中他们积极地应答中,从他们情不自禁扑向我的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来自于孩子的热情与喜爱。不过,幼儿园的事务是繁复而琐碎的,有时难免烦躁,使得自己的教育形式缺乏理性。这是我在将来的工作中需要克服的。我们是辛勤的园丁,是果实的播种者。我相信我将会做到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相结合,做孩子的好榜样,做一名让幼儿喜爱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对象虽是幼儿,但服务对象则是家长。家长是幼儿园的服务对象,所以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是否满意,是核心问题所在。

要做一名让家长满意的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做好伙伴,及时交流孩子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就会清楚的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要让家长觉得你了解他的孩子,关注他的孩子,这样他们就会尊重你,认可你的工作。当然,你也可以给家长指导一些科学的育儿经验,把家长对孩子的爱和老师对孩子的情纳入同一个健康的轨道,共同培育出身心和谐发展的茁壮小苗苗。首先,要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你是一个真实的、坦诚的、负责任的人,为彼此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其次,要采取适当的表达方式,如: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先行肯定,再提意见;预约访谈,全面关注等等,这些都是实用的沟通技巧。最后,应当给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教养策略,使得家长信任并信服。要真正做到“孩子喜欢、家长放心”,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负责的工作态度、精深的专业素养。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四心”并用:拥有一颗“爱心”,抱着一颗“虚心”,凡事“倾心”,不断“创新”。我将积极参与各项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育策略,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努力使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将来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是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我们只要将孩子真正装进心底,只要记着家长殷切的目光,时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就能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满意。孩子喜欢了、家长满意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也就得到体现和认可了。

第4篇: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2、家庭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孩子的楷模;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

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

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千万别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的;

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

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

14、穿不讲究,刻意;

15、穿多穿少和大人差不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

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维生素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

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21、感冒发烧去医院的话,尽量要求验血;

22、一个人可能不生病吗?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时候,小病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辩证地想,得一次感冒相当于打了一针预防针。对这种宏观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没必要太在意;

23、玩,就是要不怕脏;

24、不影响到自己安危,不影响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干涉太多;

25、放手让孩子玩,摸爬滚打,不头破血流就可以了;

26、不是所有危险的东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教孩子危险在哪里,怎么避免;

27、尽量多给孩子自己体会的机会,不直接告诉结果;让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败;

28、教孩子学会等待;

29、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0、教孩子付出和回报是双向的,学会感恩;

31、睡觉尽量陪孩子入睡;

32、注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33、适当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没害处;

34、社会上很多“早教”的方法,当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不做,有所为有所不为;信奉宁缺勿滥,过犹不及;

35、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当作孩子唯一的“救世主”;

36、不要过多纠缠在自己育儿细节上的为什么,理论依据。做就做了,既成事实,没那么多讲究;

37、每天尽量保证父母中的一方能够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时间;

38、每天想办法让宝宝大笑若干次;

39、生活游戏化,游戏生活化;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个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当一个70分的妈妈;不对自己严格要求,马马虎虎过得去就可以,我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啊。

虽然遗传受基因决定不可控制,但为孩子预备一个好的教养环境,父母是可以做到的。儿童发展有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遗传,另一个则是环境。这里整理出23条育儿法则,父母都来学习一下哦。

1、判断能力: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由于拥有的知识不够丰富,加上逻辑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但随着身心成长及知识增加,孩子也将拥有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经验的累积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须有机会练习如何做决定。但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这些错误的经验将是孩子做出正确决定的基础。

2、思考能力:以开放的方式提问

问题可以引发孩子对于周遭环境的好奇心,让他动脑思考。但提问的方式很重要。Yes/No类型的问句无法真正帮助孩子进行思考,最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采用开放式的问句,如:你觉得怎样?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开放式的提问可以达到帮助孩子思考的目的。

3、创造能力:设计一个有意思的活动

利用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主题,全家人共同设计进行一个活动,如:说故事接龙,角色交换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唤醒和开发孩子另一方面的潜能。

4、感官能力:为孩子提供感官刺激

在孩子感官发展敏锐的阶段,需要各种感官刺激帮助其概念的发展。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各种运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探索环境的机会,如:引起视觉探索的图形,可供触摸的不同材质的地板或墙面,能够动手操作的各种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听得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刺激——丰富的感官刺激经验,是孩子发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据。

5、专注能力: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父母都期待孩子比别的孩子好,每天帮他排满课后辅导课程及才艺学习,却没有问过孩子是否有学习的意愿。主动、有意愿的学习才能让孩子发展专注力,而专注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被威胁强迫地去上各种课程,非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因不愉快的经验而影响日后的学习。

6、认识自己:让孩子有机会探索兴趣

传统的单向学习方式,让大部分孩子习惯于接受,无法从学习中发觉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个人的兴趣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所以,成人应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同时允许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及步调去学习与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为孩子带来压力造成反效果。

7、潜能开发: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

为孩子提供接触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机会,如:音乐、艺术的欣赏、动植物的照顾、天文地理的探索、身体律动的练习等,不要预设孩子该学到多少,父母可以从旁观察孩子在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从中发觉孩子的潜在能力。

8、循序成长:对孩子的期待必须合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高人一等的优异表现与成就,因此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无能而放弃,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实力并给予适当的期待,等孩子达到目标之后再提升标准,就很容易达到目标。

9、亲子关系:与孩子分享工作

美国的许多城市设有爸爸日、妈妈日。在这一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上班,让孩子有机会了解父母工作的内容及辛苦,对于亲子关系的互动有很大帮助。父母认真的工作态度也会成为孩子的典范,另外也会让亲子互动增加许多话题。

10、学习态度:保持你自己的学习热忱

许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咛孩子要认真读书,却不见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通过身教影响孩子。父母本身能够常常保持对于学习的热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将会通过身教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

11、表现自己:为孩子设置作品角

固定的作品展示区,可以让孩子学习大方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增加与他人互动的话题及语言学习的机会。

12、增强好行为:不要过多挑剔和评断

当孩子拿着他的作品与你分享,满心期待能得到肯定时,千万不要用成人的高标准来评断。学龄前的孩子尚未脱离自我中心的阶段,父母任何一句批评都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成人应学习多使用能传递正面信息的语言,尽量减少使用负面语言(如:你怎么画得这么乱,颜色太多了)。

13、增进学习力:学习应用先进知识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体科技,即使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学龄前的孩子也可以学习使用电脑,运用科技的进步让孩子的视野触角伸得更远、更广。

14、抒发情绪:与孩子谈话并学习倾听

每天花点时间与孩子聊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聊天的过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习倾听的技巧,许多父母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着要纠正他错误的观念。这种举动会让孩子不愿再与父母分享他的想法,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15、增长见闻:全家外出游览

放假时,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增进亲子关系,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能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他的知识。为了让每一次旅行都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建议父

母让孩子参与旅行的计划,全家人一起收集资料,讨论行程路线,对目的地有较深的认识。在行程中,父母也应鼓励孩子运用感官观察、比较,并发现异同,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

16、培养责任心:给孩子以肯定

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也许开始对做家事充满了兴趣,父母若能为孩子预备适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扫把、拖把、吸尘器等),并且给予孩子适当的工作范围(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从做家事中逐渐发展出责任感。

17、设扮演区:提供扮演类型的玩具

洋娃娃、绒毛动物、玩偶、厨房用具、各行各业的工具及服装等,孩子通过扮演游戏中角色的扮演学习社会性行为,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父母可以在角落里为孩子布置一个扮演区,在其中摆放幼儿扮演所需的道具。

18、行为发展:建议孩子加入感兴趣的小团体` 团体生活可以帮助孩子脱离自我中心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态度,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个团体,如:幼儿音乐班或社区中所成立的亲子互动团体。通过团体的互动,孩子渐渐发展出社会生活的技巧并达到社会化。

19、关心社会:和孩子讨论新闻

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与其讨论新闻时事,能帮助他融入社会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五花八门的新闻内容能引发孩子对社会的关心。不过在孩子关心社会的同时,父母也要注意,有些未经处理的新闻画面及题材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20、个体差异:避免拿孩子与其他人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能力与性格。因此没有任何一套标准可以适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父母更不应该拿孩子做比较。父母只要帮助孩子与自己过去的行为作比较即可。

21、建立价值观:做有原则的父母

年龄小的孩子,需要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可以依循,特别是有关常规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够清楚知道规则与父母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亲密的关系。父母若能坚持原则就可以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对与错。

22、促进心智:把家变成学习的地方

孩子的心智发展必需从做中学。因此父母应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帮助孩子有效地学习。例如:厨房可以是学习数学及科学的地方,洗澡时可以学习浮与沉的概念,照顾动物的活动让孩子能认识动物的构造和习性。

23、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处理困难

大多数的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直接寻求父母的协助,太会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父母往往教出依赖心很重的孩子。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也能够自己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因此父母应该从旁辅导,给孩子机会来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第5篇: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有

7、8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函。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这个事例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样就必然导致优等生吃不饱。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只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孩子原有的灵性,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这个女孩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该学校以善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著称,学习环境宽松,能发挥孩子们的个性优势,使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了优等生。

二、宽松环境,发挥孩子个性优势

北京八中还有一个男孩,读小学时不爱做作业,他的道理是:“作业不就是让我们练习嘛,我懂了,为什么还要做?” 她妈妈先去找老师商量,孩子都会了是不是可以不做,老师没有同意。后来妈妈就模仿儿子的字体天天帮着他做作业。妈妈认为:重复劳动会把孩子的创造性磨灭了。据说就是这个孩子让少儿班的老师定了条“规矩”:通过老师测试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业。

更有意味的是:这个男孩有个小表哥,小时候和他的智力差不多。小哥俩曾比过看谁爬墙的办法多,结果是不分伯仲。可是表哥在做作业时常因为错写了一个字就被罚写100遍。到后来,他的精力被这种惩罚罚没了。

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作业的量以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适当地复习以加深印象。由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以大多数同学为标准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可充许孩子不做作业。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会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缺陷而磨掉,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少做点题目可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孩子的后劲将是很大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分数看着唯一。

三、期望过高,让孩子苦不堪言

扬扬成绩很一般,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便想法让孩子进了名牌中学。这个学校都是各个小学的尖子,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在95%以上。初中三年,扬扬承包了所有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最终还是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又留下来复读。

像扬扬这种情况大家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学校的处境。进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长期让孩子处于那种的差距很大的学习环境中,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像扬扬这样的孩子如果到的是普通中学,

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他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数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搞得太晚,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我说:“如果他实在完不成作业,就暂时和老师联系一下,少做几题,集中精力把题目真正弄懂。”还有人劝他离开这个学校。可他觉得,这就说明他失败了,心里难于接受。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孩子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像这位网友的孩子,应该把学习目标定在掌握基本概念上,让孩子先做相对简单点的题目,如练习册上的A类题目,在数量上也可少一点,把题目真正弄懂。其实基本概念就在A类题目中反映出来,做题目关键在于弄懂而不在于多,考试时基本概念题占有相当的份量。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

四、因势利导,让孩子享受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这样,孩子才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要充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强化自己知识,也有的学生喜欢静静地独自思考。对前者我们应尽量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而对后者,我们就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记忆英语单词,而有的同学则善于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对前者我们可给孩子提供有关构词法的书籍,对后者则须提供一些水平相当而又有趣味的英文阅读材料。有的孩子喜欢做摘抄,而有的孩子却习惯反复阅读所喜爱的文章,这都能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所以对后者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去做摘抄,提供一些相应的课外书籍让孩子读同样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如有的喜欢追星,可通过给他们讲解明星们是如何成功的,以激发孩子积极上进之心;如对个性强,自制力也相应强点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定,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就比较能自觉地遵守了;而对于自控能力相应较弱,却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则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五、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材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性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

长,要有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第6篇:如何教好培智学生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我和我的同事们始终相信:一个孩子一个天使,一个孩子一个未来,一个孩子一个梦。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教育。

培智孩子他们的智力低下,他们的智力和他们的年龄不成正比。我们班的孩子都在10岁以上,但是他们的智力差不多相当于幼儿园孩子的智商。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去适应社会,为了给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更为了他们以后能够更好的独立生活,我们的老师根据培智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总结了以下的教育方法:

1、无论是说什么都要点清楚。比如说擦桌子,你要告诉他应该先去拿抹布,再擦桌子,然后再去把抹布洗干净,最后把抹布放在哪里。

2、懂得如何跟学生们讲话,要讲真话,而且还要把话讲清楚。我们的孩子虽然和同龄孩子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也有读懂老师或者家长的言语和行为的能力,所以家长或者老师不能为了让学生听指令就说谎话。

3、如果学生有疑问,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对于主动回答的学生加以称赞。

4、我们讲课或者讲一些新的东西时都会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尽量以他们熟悉的经验去解释。

5、对于有主见的孩子我们直接给予他们命令,不能用好

不好、行不行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是不行的。比如我们班的仝彤,经常性的藏起来,让老师找不到,讲什么她都听不进去,她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和她商量这样好不好,那样行不行,都是不可以的,只能直接给她命令:不能这么做。

6、制定适合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最终能够学到相应知识,学会相应能力。比如我们班的李展飞,他是一个自闭症孩子,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话都不会说,我们不能像对待其他孩子那样对待他,首先教他说话,学简单的语言表达,现在他会说老师好,还会给老师讲别的孩子的不是。

我们对培智孩子的教育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需要经常沟通,老师及时的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同样家长也需要及时的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学校和家庭及时的沟通,可以更好地配合教育。

我们的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所以我们孩子的教育也需要社会给予帮助。孩子在社会上,我们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比如在超市买东西,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结账,或者不知道怎么结账的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有人告诉他们怎么做。

我和我的同事始终相信: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培智孩子的明天同样会很精彩。

社旗县特殊教育学校

培智班班主任 代爽

第7篇:如何教好日语(大全)

如何教好日语

近年来,随着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日语的教学法也层出不穷。那么到底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大众,作为日语的教育者又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我在此就谈几点我自己的理解。

一、培养日语的兴趣

不管是什么教学法,首先是对兴趣的培养。想要学生学好日语,首先培养他们对日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事半功倍。而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所以在第一堂课上,教师要尽力吸引学生对学习日语的兴趣。因为是第一堂课,大多数学生对日语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所以教师应该抓紧这一时刻,做好生动活泼的“开场白”。好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为今后的学习拉好序幕,搭好桥,铺好路。在第一堂课上,利用日本的动漫、电影、歌曲等,培养学生对学习日语,对日本文化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日语课程定位

日语课程的本质是教授使用日语的方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得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日语语音、文字、基本词汇、基础语法以及基础句型、功能意念内容,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同时,讲授日本的社会文化,模拟实际的日语交际环境,特别是日语中敬语的使用及面对不同的人时使用的日语形式上的规则。

三、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语教学的效果。学生所用的教材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甚至是否学习日语。因此教材要突出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基础阶段就应开始接触地道的、真实的语言材科。并且,每种教材都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理论编写的,选择某种教材,也要使用相应的教育方法。作为日语教师,选择的教材不仅要编写严谨,体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也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进行课堂设计

日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始终站在学生的地位,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困难,揣摩学生的思维路线和学习、记忆方式。课文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课文讲解时教师不能仅限于把课文中出现的词汇、语法讲授清楚,还应充分体现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课文的心理特点与过程,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实现阅读理解过程交际化,通过阅读进行基础知识和词汇的教学。课后,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可就课文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表演,锻炼学生日语思维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运用日语的综合能力。总之,在日语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入门,传道解惑,掌握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其思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优化教学方法

关于日语的教学方法,国内国外都有许多。选择合适的教学法,除了上文提到的

根据教材而定外,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将它们优化成为自己的独特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我就简单说说优化的基本思路。

1、初级阶段的教学

由于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学过日语,对日语没有感觉、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基本是一无所知,学生需要从零开始系统地学习日语。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学以模仿为主。比如说,在教授假名时,可以用唱歌的方法来让学生尽快掌握五十音图的顺序和发音。并且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给机会他们在大家面前勇敢而大胆地朗读课文和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好五十音图的发音。 另一个问题是单词。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有很多单词要掌握,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有些学生因此开始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授单词时要给学生信心,首先让他们明白:踏实掌握五十音图和单词的发音规则就能快速掌握单词的发音,不需要像英语和汉语那样要“拼”才能读出来。除了让学生正确发音以外,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单词要解释,同时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单词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采用绕口令教学法或影视教学法的方法,令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记住单词。又或者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很快的记住单词,对课文的语法也能轻而易举的记住。

2、中级阶段的教学

到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拥有了基本的日语基础,单词和语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日语中难记的单词也多了起来,尤其是汉字词。日语中汉字占的分量比较大。一般来说,同一个汉字有几个不同的读音,相反的,同一个读音有几个相对应的汉字。在日语的汉字学习时,采用联想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联想不到时老师可以采取提示或补充的方法来让学生记忆单词。

语法方面,因为日语学习进入中级阶段,表达的句子变得长起来。如何读懂和翻译长句,首先要求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通过阅读长句找出句子的主干来。通过这种把长句由繁到简,逐段内容剖析进行的练习方法,可以做更多更进一步的练习,由于比较容易做到,学生学习的信心会越来越足,有信心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每上完一课,要求学生以对子的形式,在上新课之前用学过的词汇和语法进行主题会话练习,老师最后做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和不足点,将来运用时会更加得心应手。以上是我对于日语教学的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足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