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牵动着人们的心。面对自然灾害, 如地震、雪灾以及泥石流, 成人尚且表现出极度地恐慌, 儿童在面对此现状更将有不同的影响。儿童是社会发展的栋梁, 对于能够有效对待和治疗受灾害影响后的儿童, 已经显得非常需要。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 SD) 的具体症状与成人存在差异, 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究。相对成人创伤后的研究, 人们对儿童创伤后的表露所知不多。然而儿童在收到灾难后的伤害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将会影响他们心理的正常发展。本研究具体介绍了儿童创伤后的应激表现, 以及游戏治疗中的不同形式在治疗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积极作用。

1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

危机是一种及时的处理或干预, 即因重大生活事件导致个人或群体心理失衡状态给予及时干预, 使之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面对危机事件, 例如离婚、自然灾害以及死亡等,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 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现象。但是成人和儿童所表现出的现象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 儿童所表现出的现象也存在着很鲜明的特征。

1.1 儿童心理危机表现

儿童本身的特征在于自身阅历浅, 经验不及成人多, 面对灾害往往会把灾害严重化, 而且有时候会把灾害带来的伤害归因于自我过错或自我问日而伴有强烈的内疚感或负罪感。由于生活经历浅, 儿童难以对生命有深入理解, 即使有自杀意念, 也会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儿童的灾后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 (2) 回避一些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情和活动。儿童也会在灾后出现一系列退缩行为, 如疏远旁人、回避上学以及不敢进入高大建筑物等; (3) 警觉性持续增高:伴有神经兴奋、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做噩梦等表现。

1.2 灾后儿童心理危机的特殊性

灾难过后, 儿童与成人在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上存有相似性, 但是也存在差异性儿童很少受到反复出现的视觉闪回的冲击, 却会在绘画、游戏和故事中重复体验发生灾难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入睡前后、看电视等放松的状态下儿童会重复灾难性经验, 如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儿童会在游戏中重复震荡和倒塌发生的一幕, 而成人通常会在紧张的状态下重复体验灾难性经验。

面对灾难事件, 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都会产生部分典型的反应:幼儿期间典型反应为极度不安感以及强烈的依赖性, 而且无法区分事件的真实性, 会怀疑是自己想象而成, 故而会感到强烈地消极无助感;相对于幼儿, 学龄期的儿童则能够了解现实, 并且会担心家人的安全以及关心其他受害者, 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极易遭受破坏, 会感到异常的恐惧, 甚至会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注意力。

2 游戏治疗在儿童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2.1 游戏治疗在儿童危机干预中的特殊性

儿童期的言语发展水平比较弱, 这也使得儿童常不能够表达他们的特殊需要和想法。面对灾难, 儿童的认知和言语表达会被恐惧、紧张等感觉所干扰。这也导致了我们无法通过言语来了解儿童的内在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表明:游戏是儿童的具体经验和抽象思考间的桥梁, 对于儿童健康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正如玩具是儿童的词汇一样,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儿童能够通过游戏自发地表达许多尚不能用言语清楚表达的内心感受和某些情绪经验。

游戏治疗是一种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的产生是依据:游戏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和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由于孩子们的言语表达比较弱, 需要其他的外在条件加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从而对其内心的悲愤、抑郁和困惑等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游戏也就成为其最佳选择。在游戏中孩子们增加交往, 产生联想和幻想, 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得到解决或缓解。

2.2 有效的游戏治疗对于儿童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应用

(1) 绘画。有研究表明:在绘画时, 心理受创伤的儿童在绘画时会不断地重复画出同主题相的画面 (Stein, 2002) , 这些重复出现的主题足以反映他们内心世界的冲突和挣扎 (Walker, 1998) 。对受创伤儿童来说绘画为其提供了表达其内心世界以及宣泄心中消极情绪的平台。在绘画过程中, 儿童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为治疗带来了疗效 (Crregorian et al, 1996;Shen&Sink, 2002) 。还有研究认为在着色本上涂抹彩色对减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的恐惧非常有效 (Bratton&Ray, 2000) 。

(2) 互说故事。绘画的同时引导儿童讲述故事, 充分结合绘画与少量的言语的互动作用, 从而引导儿童展现他们的潜力, 重新创造故事结局, 激励儿童的接纳。儿童分享自己的画同时还可分享自己的经验, 从中得到共鸣的机会, “哎呀, 我也住过那样的病房”、“我还挂了很久点滴”等。还有可以采取故事接龙, 邀请团体中的小组成员每人说一句或一段话, 并逐个讲述, 组后组成一个故事, 最后对大家共同组成的故事进行分享并且谈谈对故事的感受和体会。在这个故事讲述环节中, 让儿童听听同样面对灾难的同伴的情绪体验, 从而促进儿童认识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有此恐怖体验, 这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这样的事情, 有此感受是正常的, 自己并不是软弱无阻的人。或者在讨论中主持人还可以重新安排故事情节, 以利于儿童获得现实感和控制感。

游戏疗法在儿童创伤性应激障碍处理过程中不仅是一种新技术, 还是行动研究的实践操作。在儿童危机领域运用游戏疗法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还有利于儿童更快摆脱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 从而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摘要: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作为媒介, 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而展开心理援助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本文介绍儿童在经历创伤后的特殊心理表现以及具体游戏治疗在儿童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游戏治疗,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成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6) :88~91.

[2] 扶长青.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9) :67~72.

[3] 毛颖梅.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游戏治疗[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10) :7~9.

[4] 薛飞.粘帖画疗法在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 (8) :53~55.

上一篇:机器学习技术在软件测试领域的应用分析下一篇:消费者网购行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