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赏析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孔乙己赏析

《孔乙己》赏析

氛围轻松,主题深刻

——《孔乙己》赏析之一

阳新县王英镇东源中学 石聿寿

生活中,某人受到摧残和折磨时,有人给予安慰,他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一个温馨的微笑,能给人以生活的信心,可以让人笑对人生,而一句嘲笑与奚落,则可以将一个生命扼杀于无形。

孔乙己就是一个被笑死的可怜的人儿。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一、孔乙己是时代的弃儿

孔乙己的时代,现代文明已经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王朝,在思想和物质上都无力对抗西方列强的侵袭。许多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但是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却仍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反动势力也疯狂地对抗进步的潮流。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大动荡时期,像孔乙己这样徘徊在旧秩序中的读书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为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二、时代造就了孔乙己的性格

由于时代的原因,孔乙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当时封建社会正统的思想——“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体力劳动与经商。他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竟一直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直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感到颓唐不安,意识到自己的沦落和卑微。

孔乙己坚守“君子固穷”的人生信条。因此,他再穷也不会从事体力劳动,不会去经营商业——这是封建思想所鄙视的。虽然他体格高大,也只能养成好喝懒做的习惯,以致将要讨饭,最后不得已去做一些偷窃之事,遭人嘲笑,被人毒打。

由于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所以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个穷而又懒的读书人。

三、孔乙己被人嘲笑的命运

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是时代的弃儿,也是社会的、时代的产儿。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短衣帮也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然而他们对豪强充满敬畏,只能对不幸者肆意嘲弄。只要孔乙己一出现,他们就想法儿找到嘲笑的话题,故意让孔乙己出尽丑态,以“引得众人都哄堂大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他们还专挑孔乙己精神上的伤疤——“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以看见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罩一层灰色”的样子为乐事。

“笑声”贯穿了《孔乙己》全文,这些笑声出自各色人等。

(一)小伙计。小伙计整日面对的是“一副凶面孔”的掌柜和“没有好声气”的主顾,“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他才可以有片刻的解脱。

(二)掌柜。面对孔乙己,掌柜经常讲些引人发笑的话,从不顾及孔乙己的生存状态如何。虽然初冬将近,看到孔乙己“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有气无力地说“温一碗酒。”此时的掌柜也伸出头去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弄得孔乙己很像恳求掌柜似的:“不要取笑!”看见如此惨状的孔乙己,掌柜竟然也和看客们“笑了”。可见掌柜多么自私,多么卑劣,多么缺乏人性!

(三)短衣帮。短衣帮的笑声在文中比比皆是:“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好像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弄得孔乙己涨红脸,额上绽出条条青筋地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引出他一连串的之乎者也,让众人大笑。

是的,这些短衣帮在笑孔乙己。他们岂止是在笑孔乙己?他们不知道自己与孔乙己同是社会最底层的苦人,真是麻木之极!

(四)小孩子。小孩子也在笑!他们看到孔乙己分茴香豆给他们吃“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时,他们便都在笑声里走散了。童言无欺,他们天真无邪,但亦可见孔乙己之可笑。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遭人嘲笑的喜剧人物。他的出现能给别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与轻松,但他的命运却是悲剧的,他在笑声和毒打中一步步走向死亡。这些笑声让他失去了尊严,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让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遭到他的同类——读书人何某与丁举人毒打后,来到咸亨酒店,最后,拖着一双残腿用手走出去,以至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他的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是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科举制度造就了孔乙己这样四体不勤、好喝懒做的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多余人。他既不能成为社会上的上层人物,却又不愿与短衣帮们为伍,使他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封建思想造就了麻木不仁的短衣帮以及正在潜移默化的小伙计、小孩子,就连同是读书人的“何家”、丁举人,又有谁对孔乙己伸出了援助之手?哪怕是发自内心的一点安慰!

时代容不下孔乙己,环境是如此的冷酷,周围人等是那样的麻木不仁,孔乙己这个苦人还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

因此,笔者认为,是科举制度吃掉了孔乙己,是封建思想吃掉了孔乙己。可见鲁迅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第2篇:《孔乙己》赏析

《孔乙己》赏析 金美儿|文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又一次鲁迅先生的好友孙伏园问鲁迅:“在先生的小说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鲁迅先生说“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 《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来写,体现了真实性。“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文章就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同时《孔乙己》又以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来贯穿全篇,可以说“笑”在全篇:1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2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3孔乙己在笑声中死去。 小说题目是《孔乙己》,是不是一开头就出现了孔乙己呢?不是。是第四段才出现孔乙己的。那么前三段写了什么呢

六、

七、八段同样刻画了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子又 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这一言行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尤其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盖”,说明他跟孩子们闹着玩,说明孔乙己性格善良。 第九段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第十段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预兆,把孔乙己推上生活舞台,最后一次亮相。与第一次的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身材高大”到“盘着两腿”,由语言的“偷”“窃”到小声的“打”“跌”,由动作的“排”到“摸”,由“争辩”到“恳求”的神态可以看出孔乙己的麻木,到了这个时候孔乙己也没明白照成自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到了这种地步,掌柜的和酒客还在笑孔乙己。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他的死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牺牲品。

第3篇:关于《孔乙己》的赏析

西乡五中

王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作,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当时的中国正兴起一场新文化启蒙运动,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旧文学,提倡新思想、新文学和贴近现实生活的白话新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孔乙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典型形象,对残害人性的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批判,孔乙己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并长久地引发人们对这一悲剧人物的思考。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又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小说一开篇先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酒菜价格和酒客特点,这其实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接着故事的发展是主人公出场了,他独特的肖像、言行、个性及卑微的社会地位,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刻划;第三层次(第十段至第十一段)是故事的高潮,突出描写了孔乙己屈辱不幸的人生遭遇,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一种受尽折磨、濒临死亡的面目,最后一次出现于酒店,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惨然消失;第四层次(第十二段至第十三段)是故事的结局,以猜测的语气结束全文,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中,让读者体味一个末世文人可怜可叹的悲剧命运,体味那种势利的、冷漠的病态社会和病态的人。

在教学此文,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和那些看客的病态心理。而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认识,从文章他一出场的描绘“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外形的白描勾勒,简明地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加之他“青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肖像描写,更活脱出一个穷困不得志,饱受世人欺凌的老书生形象。又如,孔乙己遭人戏弄、嘲笑而争辩说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等,这些具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语言,充分表现他科场失意、潦倒终生而又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则又表现了他为人和气、本性善良的一面,在悲剧中又富有喜剧色彩。总之,小说从外形到语言、从神态到动作,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丰富而复杂的典型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至于咸亨酒店的那群“短衣帮”,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没钱、没地位,品尝着生活的无尽苦处,按说是令人同情的对象,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们拿孔乙己的短处来逗乐,热衷于揭孔乙己的疮疤,似乎在目睹了这个比自己还悲惨的人儿的尴尬才可以获取心灵平衡,我们在这笑声背后体味到的则是无尽的悲哀,为他们那已被生活磨掉的善良、同情而叹息,这种看客心理让我们时时警醒——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性的善良,这一点不仅仅是分析课文得出的总结性文字,更能成为指导我们人生行为的准则。

小说的语言运用精准、传神,诸如写人物“排”出九文大钱,看似简单的用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虚荣、迂腐、好面子的孔乙己,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深刻,我让学生体会“排”子与“摸”字动作的不同,含义的不同,以达到对人物更深刻、到位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我时常说,教学此文讲着讲着我时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那是受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看客们的扭曲麻木的心理的影响,而我的这种感受想一个磁场也深深影响了我的学生,教学效果很不错。

以上就是本人对小说《孔乙己》的认识和教学此文的点滴心得,不当之处望专家批评指正!

第4篇:孔乙己

《孔乙己》教学片段设计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 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我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概括“笑”的片段来理清故事情节,以品析“笑”的精彩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揭示“笑”的内涵来探讨小说的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 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二)整体感知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将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设置的问题是:读完这篇小说后,你觉得哪一种情态描写最传神?在孔乙己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思考,去归纳概括。

(多媒体)明确:a.偷东西遭众人嘲笑 ;b.没考上秀才遭众人嘲笑;c.教我识字让我好笑;d.分茴香豆吃让孩子欢笑; e.被打折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引来嘲笑。

设置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既理清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感知全文是用“用笑串起来的情节”。

(三)品读笑字

接着继续提问学生:“孔乙己的言谈举止也会令他周围的人发笑,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跳读课文,动手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有选择性的加以品读,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环节的容量很大,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点拨。

比如孔乙己肖像描写前后的对比。比如动作描写中的“摸”和“排”两个字的妙用等等。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这“用笑编织的精彩语句”。

设置这个环节,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赏读,这样就把说和读、把评析人物和字句的赏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主旨探究 最后是对主旨的探讨,落脚点依然在一个“笑”字上,我设计的问题是:孔乙己真的很好笑吗?这笑和孔乙己悲剧命运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来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过对于这个环节讨论,我觉得还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么几个地方,那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几个“一”:一个充满世俗的酒店,一群无聊的看客,一阵阵嘲笑声,一个恶毒的举人,还有一个麻木不仁的自我,最后归纳为一个科举制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感知出作者这“笑声中反衬出的冷漠社会。

(五)拓展延伸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环节 撰写悼词

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

(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

(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当历史定格在孔乙己那个年代时,你却看到了一个因为读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却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他疯疯癫癫的从笑声中走来,又麻木不仁的在笑声中死去,虽然那个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身边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笑声呢?答案或许是你我一个深深的思索,或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吧!

第5篇:孔乙己

教学重点: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及社会的冷漠 教学措施:

一.运用速读法阅读课文,并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有关描绘孔乙己的句子。

二、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肖像,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形神兼备的肖像画

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衰老,潦倒,懒惰,且时常挨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话与众不同,既不失读书人的身份,又可用来护短。自恃清高,迂腐,自欺欺人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明确〉掌柜,穿长的富人们,还是与孔乙己一样穷困的短衣帮,都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孔乙己精神上的摧残者,酒客的揭短,奚落无不直戳孔乙己的伤疤,哪怕戳到他最底层的最深的隐痛,“众人也都哄笑起来”这哄笑声表现的是民众对不幸的冷漠,民众的麻木,当时的人们也许对人间悲剧早已司空见惯,与同情已变成奢侈。

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课堂延伸: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榜题名后意气风发的样子,足可见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对读书人

的重要

作业:学习孔乙己后的随感

作业展示

活着的我——风言风语 我,活着,很卑微很普通。

走进人流中,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是贫穷还是富有,是为官还是平民,是伤心还是快乐,是孤独还是幸福。在川流不息中,我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孔乙己”,是一个确实的“零余者”。

有时候会发现梦中的我更真实——亦或大声笑亦或大声哭亦或如屈原站在汨罗江边,披散着长发高歌“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亦或如苏轼把着酒杯,在孤冷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我从不知道我的活着是否给我周遭的人带来伤害或是幸福或是负担或是欣慰。亦如“孔乙己”,我的最底层同样有一个隐藏的痛,我害怕有人去挖掘甚至揭开甚至嘲笑。

所幸的是我有亲人,我的结局绝不会像“孔乙己”一样,来一个“大约的确”。所幸的是我还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我会用心的扮演我的所有角色。

也许我也会像贝多芬一样在临终时说一句—— 我这部喜剧已经完了,请大家鼓掌。

第6篇:孔乙己

《孔乙己》教学设计

政和澄源中学 杨世宝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探究性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

二、作者简介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明确: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设计意图:解决:①文本体裁—小说;②拉近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

三、学习字词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解决: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四、问题讨论

1.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里几种类型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从酒客、掌柜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感受遭受凉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让世人唏嘘。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鲁迅塑造的中国社会里这一群看客的形象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鲁迅说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人群所构成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深刻地了解。在孔乙己的极力挣扎中,让学生同时去分析各种类型人的特点。

五、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勾画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并注音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①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突出提示“漂渺”一词现在的通常写法;②为利用学生所写字词构成完整板书做准备。

二、试从课文中勾画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语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

三、研讨 1.理解章法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任务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可知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状况,“我”的职务变动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作出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是突出中心情节的需要,同时又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2.分析形象:就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不断挣扎的生存状态。

明确:

①作为一个好逸恶劳的懒散的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长指甲”可以让人看出孔乙己的生活状态不同于靠辛勤的劳动来过生活的短衣帮。留着长长的指甲的都是些生活安逸或者养尊处优或者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一双手写得一手好字,曾替人家抄过书,但这样的人却生活得并不安逸,相反很是困苦。这样的长指甲只能是好逸恶劳、懒散过日的“标记”了。

②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知识分子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用指甲蘸酒写字”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进学,但还是极力要证明自己的学识。问小伙计识不识字,教小伙计“回”的四种写法,没有笔,用长长的指甲代替;没有墨,蘸酒代替。无奈,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孔乙己的迂腐成为了别人的笑料。更可悲的却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得他就算能够充当笑料,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能使“店内外都充满快活的空气”,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取笑对象。多了他人们多了一个人取笑,少了他人们还是一样过。

③作为一个穷酸的善良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孔乙己唯一的下酒菜是一文钱的茴香豆,但是他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吃,他是善良的。但他毕竟生活窘困,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吃了还要吃,他也不得不用手罩住他那仅存的下酒菜,这时读书人在维护他的体面。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更足以展现穷酸之下不忘显示读书人的身份的迂腐。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苦人”,是个“弱者”。因为多余,他连自己正式的名字都被一个半懂不懂的绰号代替,店里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人尊重他,也没有一个与他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孔乙己病态人生中,这一内容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亮点。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灵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生存的状态便不可避免的是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④作为受尽凉薄的可怜人而存在

例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一双曾经留着长指甲的手,一双曾经用来写字的手,一双带着善意的手,此刻满是泥,成了代步工具。再也不可能保留知识分子的体面,再也不能让自己的闪光之处得以施展。文不能,武不得,活干不了,孔乙己与短衣帮相比更为悲惨。

小结:孔乙己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 设计意图: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的苦人儿。

5.探讨主旨: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统治者的摧残。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小结: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文章主题。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

四、作业 运用“我看孔乙己是_____(概括其特点或性格)的人,因为文中_____(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一段文字,进行鉴赏。

附:板书设计

苦人儿:孔乙己

孔乙己

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

热衷功名

悲惨死亡

掌 柜:唯利是图

小伙计:势利

众 人:麻木不仁

丁举人:残忍

冷漠的社会

孔乙己必死无疑

上一篇:消防工程技术设计实施下一篇:大学学位授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