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确认首件检查表

2022-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品质确认首件检查表

SMT首件检验 首件检查 首件确认[模版]

如何提高SMT首件的品质和效率

品质,企业的生命线;效率,企业的生存点。

人力资源一直是中国引以为豪的地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代工业为GDP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代工厂一个一个搬迁、倒闭的浪潮中,传统的作业方式值得我们深思。

SMT行业,贴片机的速度越来越快,NXT3已经问世,十几个模组的线体已成常规配置。可是高大上的设备配置背后,却是配套设备的匮乏,就好比一艘航空母舰,却只配备蒸汽发动机,那么就算航母的设计航速能达到30节又有什么用呢?以现在最热门的手机板为例,一块手机板的贴片点数一般在200~300点左右,NXT3一个小时就能打几十块板,可是一块首板的测试时间就需要花费1.5小时左右,线体的暂停、人工的等待、首件的长时间测试等等因素加起来的成本,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来看看传统的人工首件测试和用首件测试仪FAI600 (深圳市蓝眼科技有限公司 TEL:18374130080)进行首件测试两者之间的差距:

1、人力成本

SMT传统的首件检测方式:事先打印出BOM表、位置图,一人使用LCR进行测值,一人进行BOM表和位置图的确认。需要两个人完成首件测试

FAI600则可以通过自主解析导入的BOM表里的元件规格参数,测值过程中自动判定NG和PASS,真正实现了由一个人独立操作完成首件检测的目的。

3.2、工作效率

SMT传统的首件检测方式:用首件和工程图纸进行对比,确认丝印的方向、极性,用LCR进行测值,需对照位置图和BOM表寻找元件位置

FAI600通过建立元件丝印库,然后进行自动丝印对比从而来判定元件的正确性、极性及方向;测值过程中自动定位、阻容元件测量档位自动切换、自动语音报位号、多种测量顺序自由切换、测量结果自动判定。通过节省丝印对比和测值环节的时间,至少可提高50%以上的工作效率。

3.3、自动测量判定

SMT传统的首件检测方式:需要人工来换算误差,人工判定是否PASS FAI600在导入BOM表和CAD坐标资料后,设备根据BOM表里的误差规格描述自动解析元件测量范围,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值如果在解析范围之内,则判定为PASS,测量值如果在解析范围以外,则判定为NG,且语音提示报警。

3.4、产品质量

SMT传统的首件检测方式:所有步骤都由人工进行,容易出现漏测、误判等情况

FAI600通过整合并智能分析BOM和CAD,结合高清扫描的PCBA首件图像自动生成检测程序,快速准确的对元件逐一检测,杜绝了首件检测中元件的错漏现象。对于空贴元件软件自动识别,集中检测,杜绝了元件的多贴不良现象。软件的查询系统能方便快捷地对所有元件进行定位,如可以选取显示未检测元件和显示未通过元件,查看元件是否有漏测。 3.5、流程规范

SMT传统的首件检测:流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首件数据记录也是存在不同的格式 FAI600所有的导入资料均来自客户的原始资料,系统智能整合、分析资料,且自带BOM对比功能和自检系统,全面保证资料的正确性。检测过程包括丝印对比、空贴确认、阻容元件测值,检测完毕后自动生成报表,将检测过程详细记录存档。 3.6、追溯功能

SMT传统的首件检测:由人工在纸质表格里记录数据,过程繁琐且容易丢失,数据也可以随机修改。纸质表格存储也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

FAI600具有强大的报表功能,报表包括检测时间、操作员工、生产线别、生产数量及生产工单号等关键信息,同时还有检测过程中每个元件的丝印对比图,元件实测值以及判定结果。报表格式默认为PDF格式,具有不可更改性,且即时保存在电脑里,并可通过网络共享进行查看,也可接入客户的MES系统,给客户的品质把控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在自动化成为趋势的今天,为了提高首件测试的品质和效率,导入自动化设备--首件测试仪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第2篇:品质经理自我诊断检查表——

1品管组织:

1.有无文件化的品管组织及隶属

2.有无文件化的各品管人员职责分工及隶属

3.有无文件化品管权限,例货物通行判断权

4.所有品管人员有无专业培训上岗,有无相应记录

5.组织有无文件化的奖惩制度,工作的有无纳入薪资

6.评定制造单位质量不良状况之数据是否 来源于品质部且品质状况有无纳入部门绩效工作考核

1.有无文件化进料检验标准

2.进料检验标准有无明确规定所参考资料及物品,例样板、BOM表、订单等进料检验

3. 当材料本厂无法验证时有无购人材料的材质证明或外检

4.有无文件化规定定进料验收异常处理的程序

5.进料验收纪录是否准确、明确及归档保存

6.进料放行的权限有无明确规定在何一人员或级别。

7.检验状态标示有无区分及执行

8.有无参与供应商评定,品质所占比例是否合适

制程检验

1.有无制程作业标准且完整、完善

2.有无制程检验的标准完整、完善

3.有无明确制程检验流程即各质量控制点

4.有无制程检验记录且真实可行

5.有无文件化制程异常处理的程序

6.制程中的半成品放行权有无明确规定事实上在你一人员或级别

7.有无文件化,制程中检验状态标准及区分且执行

8.有无相关品质问题及统计分析

成品检验

1.有无成品检验的规范及验收标准

2.有无文件化规定成品异常处理程序

3.有无文件化规定成品的标示处理及确定执行

4.有无成品出货检验记录且记录完整

5.有无有效防止成品漏检的方法

6.有无文件化规定成品出货放行的权限在某人、某级别

仪校管理

1.各检测设备的精确及所需精度有无明确规定

2.各品质检验流程有无明确规定所使用仪器名称

3.检测设备有无定期校正/校验

4.检测设备操作书是否完整

5.检测设备有无定期保养且建档

品质保证能力

1.有无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设计一出货一服务)

2.整体管理架构是否完整,各级管理职能是否明确

3.是否以文件形式规定质量目标(量化) 且为员工所理解及各部门执行

4.各相关质量保证单位有无对质量记录的收集、发放、借阅等进行管制

5.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产品的状态有无标识并有追溯性

6.客户抱怨处置是否及时,有无对客户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品质计划

1.生产前有无完善的品质计划,尤其对特殊的产品有无特别的规定

2.客户之要求有无被相关质量问题人员知道

3.各相关人员有无岗位培训,且考试通过方可上岗,有无相应记录

4.是否对可能发现的异常进行分析识别,并采取预防措施

5.公司有无有助于质量提升的5S、QCC、刚正A等活动

6.涉及产品更改,有无书面联络,并做相应品质再检验确认且有相应记录

7.品质控制各阶段(1QC、WQC、FQC、0QC)能否保证未有漏检发生,有无相应方法或程序支持

成本

1.公司有无对品质成本进行识别,并做相应核算

2.有无定期对品质成本的控制进行检讨,并改善

品质经理自我诊断检查表——2

进料

1 进料检验标准是否明确

2 进料流程是否清晰

3 抽样的方法是否正确

4 有无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评估

5 供应商的品质状况是否定期进行了统计

6 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异常有无及时与其沟通

7 是否有明确的供应商考核办法

8 供应商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9 供应商产品质量进行改进后有无及时跟踪

10 因供应商原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的责任承担办法有无得到规定11 进料检验组人员的素质是否达到要求

12 进料检验报告是否清晰,并得到合理的保存

13 原材料存在轻微质量问题,而生产车间又急需用时,特采有哪些程序,由谁来批准

14 紧急放行是否明确由谁批准

15 原材料不合格品是否有明确处置方式

16 规定退回供应的产品是否及时退回

制程

1 制程检验人员配备是否合理

2 制程检验人员素质是否达到要求

3 制程检验的力度能否达到企业预防产品出现不合格品的需要

4 制程产品出现不合格晶如何处置

5 产品出现不合格时信息是否得到及时传递

6 产品出现不合格品原因由谁来分析

7 制程中所运用的统计技术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8 制程检验人员与各车间的沟通如何,是否形成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生产出来的理念

9 产品订单的特殊要求是否能及时传递到制程品质组

10 制程检验人员配备是否合理

成品

1 成品是否有明确的检验标准

2 成品检验人员素质能否达到相应的要求

3 成品检验的抽样是否合理

4 每一个订单的特殊要求是否都能准确无误地 传递到成品质检组

5 成品不合格是如何处置的,由谁批准

6 成品检验结果由谁批准

7 成品是否可以特别放行,如可以特别放行应达到怎样的程度才可特别放行,审批权限是否得到明确的规定

8 成品的包装是否有特殊的要求

9 成品检验报告是否清晰,保存是否合理,能否通过成品检验报告追溯到相应的生产组、批号、日期及重要原材料等

10 库存积压产品出厂前是否进行重新检验确认

1l 成品是否有明确的检验标准

12品质经理及成品检验组长是否明确了解不同的客户对品质要求的宽严程度

客户投诉

1 每一次客户投诉是否以最快的速度回复,并尽量让顾客满意

2 客户投诉的处理流程及由谁来处理是否得到规定

3 客户投诉回复内容是否适当,由谁批准

4 每次客户投诉是否均采取了相应的原因分析,并作了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5 客户投诉是否有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

6 交货方面是否准时,有无交货投诉

实物样品

l 当不便用文字表达或用文字表达不清楚时,有无形成实物样品

2 实物样品是否分为合格限度样品与不合格限度样品,让员工明确判断标准3 实物样品是否定期确认和更新

4 进料、制程、成品各过程中是否均有便于参照的实物样品

5 实物样品保存是否合理,使其不易变质

计量设备

1 计量没备是否形成台账统一管理

2 计量设备的精确度能否达到测量的使用要求

3 计量设备能否追溯到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

4 计量设备是否按要求定期进行校验

5 计量设备所使用的环境是否达到其设备本身要求的环境条件

6 计量设备的使用状态标识是否明确

7 复杂的计量设备是否形成操作指导书指导员工如何操作

制度、文件及其他

1 内部的奖罚制度是否明确

2 各员工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

3 各种工作流程是否作出合理明确的规定

4 本部门能否得到技术文件的最新版本

5 文件保存是否安全可靠,便于索引与使用,并能防止错用文件6 员工是否进行了适当的培训,确保其胜任本岗位的工作7 公司上级文件与思想是否及时向下传达

8 与其他部门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沟通

上一篇:南网安规题库下一篇: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