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素质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一生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更显得尤其重要。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角色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

第一篇:心理素质论文

加强班级心理教育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摘要: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多种手段在班级内开展的心理教育。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创设,学科教学的渗透,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关键词:班级 学生 心理 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基层组织。班级心理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同学,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的创设,学科教学的渗透,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1.开展心理辅导,预防心理障碍

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只有通过心理辅导才能加强班级管理和建设,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预防心理疾病,形成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有效感,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首先,班主任要抓好班級学生的团体辅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发展成长有重要影响。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人格。其次,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时刻捕捉到学生的一举一动,体察出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扰,抚慰学生心灵,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班主任要抓好家庭心理辅导。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作用,有的放矢地预防学生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加强学科渗透,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仅依靠班级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首先,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及教材特点,积极深入地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确立任教学科的心理教育目标,对学生自觉地、有意地实施影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创造课堂上的那种健康愉快的心理氛围,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亲身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使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3.注重环境熏陶,提高心理素质

班级环境是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华生在阐述环境作用时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孩子,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医生、教师,或是乞丐、小偷等。这说明班级环境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可以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开展心理活动,开发学生潜能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合作的活动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集体中共同活动与交往,在集体目标、心理情绪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心氛围。

一方面要适时地开展学生心理教育活动课,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例如,在开展《缓解紧张》这一活动时,学生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逐步学会用深呼吸、自我鼓励等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可以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隋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的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每一次集体活动中,如班队活动、公益劳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充分发挥活动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发展需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比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风景名胜等地参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到敬老院为老人送礼品,送温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

总之,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心理教育时,不仅要注意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改变以说教、训导、约束、惩戒等方法来处理学生消极行为的工作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行为的实质,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发展,也要注意活动的体验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要注意内容的适切性,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的已经进入了青春初期,性生理初步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冲突应成为阶段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只有这样,班级心理教育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阮莉雯.积极归因,收获成长——学生发展指导之如何进行考后归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6)

2.若杉.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3.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施建农.学生心理咨询.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殷余忠

第二篇: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关注问题学生心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其素质包含了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它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是伴随每个学生一生的教育,没有道德教育,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校和家庭的关键环节,做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和领路人,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宽松有爱的生长环境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问题更是班主任不能忽视的。

爱因斯坦曾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因而,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展开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那些特殊家庭和性格特异的学生,需要班主任更多地关心她们,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观察她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去关爱她们。及时消除她们存在的心理障碍,能像心理医生一样作出判断,及时处理治疗,使她们健康成长。

我们班城市孩子占大部分农村孩子小部分,城市的孩子活泼开朗,但同时又好动,许多学生学习上没有韧劲和吃苦的精神;有几个同学是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孤僻;还有的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亲情疏离,或者由于家庭的一些变故,内心封闭,叛逆,无视学校纪律等等。而农村孩子由于来自村镇,见识不广,知识面狭窄,有的家里条件不好,或父母重男轻女,造成她们不够自信,甚至胆怯自卑的心理。我们班问题学生比较集中,有时连其他班的老师都替我发愁。我就深入这些学生内心,经常找她们谈心,和她们做朋友,耐心倾听她们说的话,年轻人不免观点偏激,但我也不批评指责,而是以鼓励为主,慢慢引导,树立她们的自信心和热情生活的勇气。

如张欣同学,似乎有多动症,一刻都不能闲着,她自己都说以前的老师评价她“张欣只要不说话,全年级都安静。”这种性格就造成班里纪律的不稳定。我就经常跟她促膝谈心,讲女性的内涵美,讲生活中说话的艺术,并鼓励她竞选班级纪律委员,以此来约束自己,完善自己。

班里另外一个女同学,娇生惯养,个性又强,父亲又极护短,造成她蛮横自私,受不得一点委屈,心理素质极差,与同学发生点委屈便向父亲哭诉“不活了,要跳楼!”对于这种孩子,我每天都关注她,了解她的内心动向,跟她聊天,讲杰出女性的故事,让她有开阔的心胸和高远的志向。每次跟她谈心,总是搂着她的肩或是拉着她的手,让她感觉到老师爱心和温暖。同时让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主动和她做朋友,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关心她,帮助她,并以班里的好人好事感化她。现在,她变得热情大方,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班集体事务,心理素质大大增强。

最头疼的是刘丽同学,三四岁时她的母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家庭遇到过变故,后来父亲又组建新的家庭有了孩子,她觉得自己命运悲惨,在家里处处受冷遇,无人喜欢,不被重视,造成她性格孤僻,对生活冷漠,自由散漫,无视校规,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做作业,不好好听讲,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每周我班的量化考核分数基本都是被她落下了。各个任课教师对她都无可奈何,她父亲和外婆也无法跟她沟通,想尽了办法,带她看心理医生,满足她的要求,都没有效果,她外婆曾哭着说“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尽头啊。不指望她学习,只要心理能健康就行!”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开始对她采取特殊的政策,盡量不用纪律去约束她,经常跟她谈心,想以情感来感化她,但不仅没有感化她,反而让其他同学产生了意见,她也更肆无忌惮了。我就对她硬起手腕,该扣分就扣分,该处罚就处罚。她身体素质还不错,就罚她跑步,跑完后,她不想去餐厅吃饭,我就把她带到家里,亲手给她做好吃的,看着她吃。学习成绩一团糟,哪个任课老师都不喜欢她。我就避开成绩,从她喜欢画画入手,找她的闪光点,让她为班里的板报插画,鼓励她参加学校的美术画展,把她的作品展览出来,增加她的存在感树立她的人生目标。她与男生谈恋爱,我避开这个敏感话题,讲我的懵懂青春时代对异性的关注,并且以自己的优点长处来展示自己,让她有奋斗的动力;她散漫叛逆,以为这是向世俗的挑战,我就给她讲李白、韩寒,讲什么是真正的“特立独行”,什么是真正的“恃才傲物”。我甚至把我的文章给她,让她也写文章给我,我们之间不仅是师生,更是笔友。她经常违犯纪律,但我基本上不批评她,不用常规的理论去教育她,而是用爱去感化她,尽管她经常并不领情,不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但我相信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她会变化的。这段时间她就对学习能投入时间了,学习有了进步,语文考了70分,提高很大。她家长也很感激,经常打电话给我,说女儿能跟他们交流了,也知道关心奶奶了,有时会主动打电话给奶奶问候一下老人的身体。这就是可喜的进步。

还有一些学生生,由于长期成绩落后,造成学习、心理都出现问题。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又是影响班级整体管理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她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她们所以成为问题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她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她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及时对问题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她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她们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她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如我班的王琪同学,很聪明伶俐,但总是违犯纪律,不爱学习,让同学和老师都很反感。我不仅没有疏远她,反而对她加紧教育、监督,找出她这种行为的根源,对她的生活更加关心,让她深入班集体,热爱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平凡的,也是光荣的,更是艰巨的,对于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只要满腔热情,献出至爱,并经常探究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深入到学生内心,我们就一定能找到症结所在,消解她们心中的块垒,让她们慢慢改变,慢慢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放飞理想,健康成人。 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有同情之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为我们的民族复兴路添砖加瓦。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作者:盛蓝

第三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一生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心理健康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更显得尤其重要。

一、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角色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要扮演许多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会在人的身上形成角色丛,如果人在扮演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和谐统一,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冲突。教师是多角色的职业,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在社会中还要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等等。教师要想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成功地扮演着这些不同的角色,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适时地转换角色,这样便不得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种角色的转换极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和工作的压力使教师心理压抑。教师的社会责任重大,从古时的传道、授业、解惑到今天的育人育心,无处不显示教师职业的神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实施,原有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使教师心存压抑。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这也时刻威胁着教师的威望。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自身与社会期望的差距等也易使教师情绪焦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下,教师的心理压力增大。

3.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些教师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思考问题固执偏差;有些教师虚荣心强,情绪不稳定,性格易突变;有些教师工作过分认真,事无俱细,极易紧张和疲劳;有些教师易兴奋,易激动,冲动时行为偏激,易采取极端手段等。这些个性心理品质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学知识的匮乏使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宣泄转移,长久压抑于心,不利于心理健康。

4.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身体健康等原因都可以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二、加强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

1.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心理调适,把个体的心理与现实的关系加以修正,这就是心理防卫机制。为此,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平衡的心态。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力。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消极心理状态就是挫折。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如学生的顶撞、教学的失败、家长的不理解等等。面对挫折,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悦纳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容忍挫折,学会自我调适;心怀坦荡,情绪乐观,提高心理挫折忍受力。

3.善于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教师要处理教师间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自己家人的关系等。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往,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注、爱护和安慰的美好,培养良好的心态,尤其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4.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在以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特点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境,充分显示育人者的良好形象。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树人之本,莫尚乎律已,师者表也,学者从也”。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和全面发展的人。

(责任编辑付淑霞)

作者:董洪雯

第四篇:心理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分析

[摘 要] 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决定着人的健康成长,决定着社会的稳定进步。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则是心理学依据,这是推动心理素质教育质量提升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就心理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为心理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依据;基础作用

[

一、人性观理论

人性观是人们对不同人性所具有的不同认识和看法。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性观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尊重人性、接受人性多元化、肯定人性的可教育化等都是确保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在欧美国家的心理学研究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研究实践方面,具有环境决定论、生物动力论、内在价值论等多种人性假设和学说,这些存在的不同内容和因素促进人们对人性的全面认识和研究。

二、心理发展理论

(一)心理学发展的原因

心理学的发展是依靠具体的心理实践活动体现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就是原因的体现,也是心理发展存在的具体表现。著名的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在其经典著作《活动·意识·个性》中的序言部分曾写道:“意识是由人的活动的运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内部运动。”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将活动作为人的个性形成的基础。所以,人具备的心理活动性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并且要经过“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体验—形成品质”五个活动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会不断发生改变,改变的期限也是相对的。因此,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紧紧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且要将每个阶段所实施的不同任务内容明确地体现出来;更应当注重阶段教育的连续性和各种心理活动体现的关联性,从而确保不同儿童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有效衔接。

(二)心理学之实质

心理发展是人从出生到成熟后心理上所不断发展和稳定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准是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心理机能的增强。教育家皮亚杰曾经典的观点,即儿童所具有的心理发展的本质为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图式完善。而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对心理发展概念的总结概括为:一个人通过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所以,心理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对心理结构的完善以及心理机能的增强,只有实现这个目标,学生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养成。

(三)心理学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只有质的变化,才标志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阶段性只是相对的存在。因此,对心理发展的研究认识必须要将阶段性和有序性作为一个整体。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与儿童具有的实际身心特点相结合,明确每个阶段所特定的方法,另一方面则重视心理发展的有序性和连接性,让心理素质教育在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具体表现都紧密衔接起来。

(四)心理学发展的差异和品质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共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其中,共性需要教师采取符合儿童特定心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差异性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纠正。因此。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将心理的培养与锻炼和针对新的方法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有序发展。

而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发展过程和具体的心理状态。他们是通过外在的、动态的表现而反映出来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各种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属性,他们属于静态的、含蓄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内容而稳定形成,并依靠心理的具体表现过程来体现;心理品质是对心理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和心理品质在特定时间集中作用的反应状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形成的频率过高,就会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而心理品质又是影响心理状态阶段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研究心理品质不能离开心理现象的作用发挥。在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将心理过程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使心理状态的积极一面被不断刺激和强化,从而稳定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

首先,教师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清晰、深刻地认识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要对具体存在的问题、任务以及难点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形成自身的理论研究依据和任务价值。其次,教师要对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明确。再者,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措施开展之前,要具有以下因素和问题的考虑:活动开展中具有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避免来自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实验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以及需要哪些工具来辅助。最后,确定有效的统计方法。在实验开展之前,必须要对实验应用模式以及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明确,并且要了然于胸,从而确保实验和统计的顺利开展。

四、心理素质教育衔接的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衔接

心理素质属于发展变化的概念,它以人的生理个性为前提,将外在的因素稳定转化为心理素质发展所急需的内容,并与人在实现自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紧密相关的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刺激下形成的动态反应的过程。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本质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性和稳定性。主要包括以相互结合和产生的基本任务:即培养学生关于目标任务的适应性以及学生接受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可以认为,积极性是主动性的前提,主动性是确保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完成的关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需求和发展目标,因此,目标的制订应结合具体的特点和特殊性。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实践,需要合理紧密把握个性化和有序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和一致要求,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所具有的生理、心理以及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整理区分开来,制订曲折发展的培养教育目标,在不断的进步中体现出曲折性,从而确保两者的有序、融合开展。另外,还需要把握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二)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衔接

每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一定存在着连续性,但阶段性却是相对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必须以具体的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具体培养目标来开展,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可能出现的心理偏差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科学有序地布置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任务。因此,儿童具有的不同年龄、身心条件,也应选择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和内容,并且要注重内在的延续性和连接性。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体系包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发展潜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创造性等。该几项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应体现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并且两者之间相互灵活的转化和衔接,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有序的开展。

(三)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衔接

在实践中,主要以三个步骤进行:(1)判断鉴别。该程序内容主要依靠动态化和情景化的手段形成刺激效果,为不断得出评估标准和分析原因提供依据。使学生通过这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获知自身心理的发展情况,并且让学生形成一种认同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2)策略训练。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步骤。让学生形成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客观认知,促进学生用正确的思维对待;对思维和锻炼的方式进行明确;在不断的锻炼和思考中上升为情感认知的层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不断形成思维和方法的认知和实践。(3)反思内化。学生通过一定的目标训练方法不断获得客观的心理、情感反应,从而不断地进行深入理解和实践,从而实现心理品质的稳定形成。

(四)心理素质教育中各要素的衔接

1.学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主体

心理素质教育过程是“助人自助”的探索过程。应当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出来。通过心理的锻炼、辅导,再加上学科知识的引导辅助,促进学生以自我的努力意识投入到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

2.重视家庭的因素

儿童人格心理的形成,家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可以将家庭因素吸收到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例如,注重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

3.心理素质教育要注重情境教育方法的应用

通过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知,从而促进对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主动接受、肯定以及积极践行。所以,学校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当积极发挥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另外,还要注重对外部因素的利用,例如,社区对学生也能产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注重运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构建有效的教育模式,既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学生年龄段所形成的不同程度的教育影響力,又要确保内部内容和目标的平稳有序开展,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全面保障。

五、结语

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并确保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对人性以及在不同年龄时期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有具体正确的认识,通过这些认识的形成,找寻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培养和提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需要重点遵循和把握不同年龄段其心理特点的具体行为表现所具有的紧密连接性和有序性等,只有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内在规定,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敬稳.大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对素质优化的应用价值[J].广东蚕业,2018,52(11):75-76.

[2]唐燕,邓海龙,赵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4):56-58.

[3]董泽松,黎琼锋,韦祖庆,等.高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21):14-15.

[4]胡明道.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塑与整合[J].时代金融,2018(11):283-288.

[5]韦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4):135.

编辑 冯永霞

作者:娄邵明

第五篇: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问题的提出

1988年9月,我参加了虹口区德育办公室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办的心理卫生学习班。前后学习了年多,在学习的同时,还到虹口区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部实习(每周半天)。在此期间,我发现我任课的高一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定差异。高一(1)班是本校直升班,学生心理较健康;高一(2)班大都是外校考进来的学生,表现孤僻的比较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学生学习成绩比直升班学生差一大截,普遍有自卑心理;有10个学生原来在重点中学念初中,现在来到我们普通中学,有一种压抑心理;有些学生未经考试而转学、借读来的,觉得我校不错,有侥幸心理;还有三名是留级生,其中一名有自暴自弃及严重的逆反心理,曾产生过轻生念头。

在学习班里,我懂得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素质。民族素质应该包括政治道德、文化技能、身体和心理等几方面素质。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人,不能算是健康和完美发展的人。开展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的目的是保障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提高精神卫生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根据高一年级的情况,我决心开展心理卫生教育试点,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把高一(2)班作为试点班,高一(1)班作为对照班,开展实验活动。

为了摸清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对这两班学生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调查和测试。动员家长认真填写有关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个人史、学习史、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行为等八类60项调查表;向任课教师、学生调查学生个性、学习等情况;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师来校为学生逐个进行精神卫生检查,进行了五种心理测试。测试的结果是:

根據上述情况,我对试点班开展心理教育和训练工作,力求发挥心理教育和训练的优势,做好转化工作,发掘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教育与辅导的几种做法

一、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就目前中学生厌学和青春期两大心理问题在试点班开展系列讲座。讲座共分十二讲:现代心理卫生科学简介,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怎样塑造青年的良好性格,青春期心理,在社交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怎样学会科学用脑,怎样使自己成才,介绍常见心理疾病以及疗法,如何进行心理稳定训练,介绍学习记忆法,意志训练。

二、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提倡综合治理。学校专门为试点班在每周二下午安排心理卫生系列训练课。在群体训练基础上注意到个人的情况,做到个别、小组训练相结合。试点班先后进行了杜交训练(专题讲演)四次,心理稳定训练四周,学习经验交流(科学用脑)两次,记忆法一次,意志训练法一次,社会化学习(参观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计算中心,听英模报告)两次。

三、咨询疏导。针对各种不同类型心理障碍者采取各种不同的解决措施。如对杜交适应不良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①心理卫生教育:“合群和社交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②教导交友三原则(坦诚、忠诚、互酬),端正交友态度;③参加社交训练,加强同学之间互助互敬风气。又如对学习障碍,成绩提不高、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采用①加强自信心和理想教育,举行“做有生命力的种子”演讲会、“民族之魂万岁”报告会等;12)提高上课注意力,提高自修课效率;③提倡科学用脑,开展学习互助活动等。此外,还要加强个别心理咨询,教师在进行L作时要循循善诱,热情诚恳,与学生情感交流。

四、请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配合。家长最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引导家长运用正确方法教育子女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经常接触学生,尤其是班主任,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定期为班主任举办有关心理卫生讲座,使班主任工作更有成效,发现学生有心理不健康的,及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试点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提高,消除了自卑心理,发掘了学习潜能,勤奋好学,成绩明显提高。有心理缺陷的得到纠正,有心理疾病的症状减轻或消失。同学互助成风,师生关系融洽。在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中,试点班学生个个积极参加,上街做好事。在小结中,全班40个学生都表示心理卫生教育很有必要,收益很大。

在学习方面,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再自卑,成绩上升。就拿1989年4月训练前期中考试与1989年11月训练后期中考试作一比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五门学科平均分试点班从65,68-72,2,直升班从76,61,79,02,表明试点班经教肯训练后成绩提高比较明显(其他学科因前后开设有变化,无法比较)。学生徐x、下x在训练前因考试成绩不好感到压抑,经训练后,消除了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上升。最近经改选,徐x当选为学习委员,下x当上班长,带领全班同学发奋学习,精神状态与训练前大不一样。

在同学团结友谊方面,试点班原先有三对同学闹矛盾,失去友谊,产生心理障碍,哭泣、痛苦,甚至消极悲观。经过一年半教育,其中两对同学矛盾解决,隔阂消除,关系融洽;另一对矛盾趋问缓和,,整个班级正在形成一个团结文明的集体。

班里一些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经过教育和训练。情况有了好转。例如张x,心理不稳定,情绪起伏大·外表无异常,但内心忧郁,对前途无信心。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是典型抑郁性神经症。他常常觉得自己越来越笨,学习成绩上不去,对各方面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原因是父亲对他不理解,心理压力很大。经过多次个别资询交谈,情感交流、做好他家长的工作,并进行心理稳定训练和松他训练、一年多以后,该学生抑郁性神经症症状明显消久。求知欲增长,学习成绩上升,现在已当选为班下部,义如女生郑x,由于脊柱弯曲和家庭条件差形成心理缺陷。她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学习又差,前途无希望,经常哭泣,消极自卑。她从新疆来沪学习、远离父母,内心烦恼、经测试,属于抑郁型情感缺陷。经过个别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给予感情关怀,又通过集体得到多方面的温暖、关心和爱护、八个月以后,心理缺陷得到纠正。

体会与建议

一、我校试点班进{行心卅书生教介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年多实践表明,心理教育对三种基本状态的青少年,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心埋健康者能提高精神卫生水平:对心理缺陷者能通过训练得到纠正:对有心理疾病症状的能及时发现与治疗。

二、心理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特殊教育方式,足净化学生心灵、转变人生观的。种教育方法。但是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文化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它不是唯的教育方法。采用心理卫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自栩结介的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转化。

三、鉴于日前学校、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议电视、广播、报纸、书刊进行宣传:并向教育工作者、家长、大中学生背及心理卫生教育知识:在有条件的人、中学校设门心理咨询,也可在高中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

作者:何美华

上一篇: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论文下一篇:信息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