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2023-0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工作总结经验教训

科学总结经验教训 稳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摘要:在经济交往日益加深、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是不能不对外开放的,中国的经济不得不接受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当前爆发的金融海啸,从直接原因看,是金融衍生品的泡沫和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是一个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经济失衡将其危机向全球传导的过程。中国的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要从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上做好准备。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安全;金融危机;外汇储备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给我们的金融安全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中国金融今后发展的方向。比如,怎样看待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的人面对金融海啸说:“幸亏中国开放得慢,开放得少,要不然,对我们的影响就大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中国的金融业能够有今天,也得益于我们的金融开放。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因此对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该怎样处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又比如,怎样保证巨额的外汇储备的安全?有的人过去总认为“不要嫌外汇少”,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积攒了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些人又在指责中央银行:“你们怎么管理的外汇?持有那么多的美元资产,你们意识到这安全吗?”那我们想一想,在美元是最主要的结算货币的当今,央行的外汇储备结构不以美元为主要基础,以什么为基础呢?拿着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不去买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又买什么呢?大家看看,欧元、日元、其他的币种,表现并不比美元好。有的人说:“现在金融危机了,是我们抄底的好机会!我们的中投公司,我们的外汇储备该出去抄底了!”但这能行吗?以国家的名义出去收购任何资产,不管是金融资产还是实业资产,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人民银行早就提出过要“藏汇于民”,我们应该努力地发展中国的人民币基金,让民间的资本积聚起来,购买外汇,出去寻找自己投资的机会。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化我们金融市场的改革。还比如,怎样看待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关系呢?过去,我们认为我们的间接金融太多了,直接金融太少了。这一次看到美国的大投行出事情了,大投行都变成银行控股公司了,于是有人说:“独立的投资银行消失了,我们还是要主要发展银行业!”我想,如果我们不把投资银行“高杠杆率”经营的这种模式彻底地改革的话,把这个“毒瘤”拉进了银行体系,那么就会产生更大的危险。因为,不是说独立的“投行”可不可以存在,而是“高杠杆率”的经营方式可不可以持续。而作为商业银行,它是能创造货币的金融机构,所以它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我们对于货币和金融产品应该有一个区分,而过去,我们的发展当中,把货币和金融产品混同在一起,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的混乱,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三思的。再比如,我们怎样看待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莫顿先生说过,“机构是灵活的,而功能是永恒的”。因而,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金融的各项功能,研究对每种功能应该怎样来进行监管。我提倡按功能立法,按功能监管。而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情况,可以采取分业经营模式,也可以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综合经营既可以是法人综合,也可以是集团综合,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机构存在的方式,但是机构存在的方式绝不可以替代金融功能的划分和对不同功能的监管。我想,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

3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享受了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世界经济动荡时,我们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经济交往日益加深、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是不能不对外开放的,中国的经济不得不接受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当前爆发的金融海啸,从直接原因看,是金融衍生品的泡沫和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是一个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经济失衡将其危机向全球传导的过程。不改革这样一个货币体系,其他国家只能被动地承接这个过程。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当前只能够加强对储备货币国的监管和约束,从长远讲,应该让世界有更多的选择。中国的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是,要从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上做好准备。

首先,从产业结构上,要提高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势,从加工链末端上升至互通有无的水平交换状况。

其次,要顺应国际贸易的需求方便,用人民币做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尽管现在由于缺少很多条件还不可能马上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但是我们与周边国家很多双边贸易,有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我们应该顺应这样的需求,令双边贸易自由选择结算币种。中国已经跟十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货币结算与合作协议,让贸易双方自主选择结算货币。由于人民币是坚挺的,世界对中国经济是有信心的,很多人是愿意拿人民币来结算的。但是这其中有一些技术问题要探讨,比如拿人民币结算,怎样来计算进出口的量?怎样来落实出口退税的政策?怎样进行国际收支的申报?但这些都是技术问题,我们的管理是应该为经济活动服务的,只要经济有这样的需求,我们的管理方式就应该顺应这样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方便。管理不是目的,管理只是为了更好地给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外在的环境,要树立“服务第一”的意识,让管理政策服务于企业的贸易需求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再次,我们要扩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给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有的人认为“中国能够躲过亚洲金融危机是因为我们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我们今天能够在世界的金融海啸当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少,也是因为人民币不可兑换,我们的开放程度不高”。但是,因落后而避免了灾祸,这叫做“因祸得福”,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开放度不高、损失少,就自满起来,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这样的话,当世界稳定下来并再一次起飞的时候,中国肯定要吃大亏。有一个寓言,我觉得很有意思:中国坐了一个拖拉机在地上走,“咚咚咚,咚咚咚”挺稳当的,速度不快;人家坐着飞机在天上飞,飞得快,“啪”一声掉下来了。中国一看,“哈哈”,你这个先进的东西不如我!我想我们应该深思这个寓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们顺应了国际贸易的需求,顺应了周边国家想拿人民币当储备货币的需求,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势下,我们该给这些愿意持有人民币的人一个投资的渠道。人家总不能把所有的储备货币,都储备成人民币现钞吧?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的人民币储备货币都变成普通的定期存款吧?各国中央银行不能到中国的中央银行来办存款吧?必须要给国外持有的人民币一个回流的渠道,一个投资的渠道。因而我们就面临着要发展人民币的金融市场,发展它的广度和深度。全世界为什么在美元“跌跌不休”的时候,还要持有美元?因为美元有它广阔和深厚的金融市场。大家想持有欧元,欧元有那么广阔和深厚的金融市场吗?所以,如果要想中国不因为持有大量的美元而被动地受到损失的话,就应该做强做大我们的人民币,就应该做深做广我们的人民币金融市场。

稳步推进人民币金融市场发展既是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也是改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被动局面的需要。

1.在经济困难的时期,更需要提出制度性改革的措施,来发展我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近年来,中国证监会一直在不断地推出一个个制度性的改革措施,而且这些措施都是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我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应该来自于制度的健全和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景,而不要老是寄托于出台救市措施。我觉得复杂的金融问题归结到一个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我持有股票要得到不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入,即股票分红不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然后才考虑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股票的收入寄希望于买卖差价的话,这就是一个“博傻”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就失去了配置资源的功能。所以每一个股民都应该看一看你手上的股票能不能给你带来分红,足不足以和银行的存款利息相比较。如果不能的话,只说明你买了一个不值得投资的股票;如果是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话,那你就拿着它吧,尽管它现在的股价比较低,但是它起码能获得比银行利息高的分红,起码它还有未来的成长空间。

2.要正确地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稳步推进衍生工具的发展,锁定、分散市场风险。大家都认为这一次金融风暴是衍生产品泡沫导致的,有的人庆幸我们没有搞衍生产品。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够因为一些投行的冒险家们把泡沫做大了,造成了金融危机,所有的衍生产品就不再发展了。衍生产品从诞生到现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推进作用。它能够锁定风险、分散市场风险,但是,它绝对不可以消灭风险。大家一定要记住,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都是有风险的,你可以锁定风险、分散风险,但是消灭不了风险。那么在汇率和利率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期权和期货来锁定风险、分散风险,应该说是必要的。中国现在利率逐渐市场化,汇率也在浮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避险工具,因而发展金融期货和期权是必须的。也有人对是不是要搞“资产证券化”存有疑问。我认为资产证券化也还是要搞的。资产证券化分为实业的资产证券化和信贷的资产证券化,实业指收费权等基础上的资产证券化,要比信贷基础上的资产证券化要更稳当一些。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关键是要控制杠杆率和建立科学的止损机制。大家分析一下,所有的出现风险的衍生产品交易,它必然要在两件事情上犯错误,要不就是过高的杠杆率,使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超出了其风险承受能力;要不就是没有止损的机制,操作人在亏损后总想着下一次能扳回来。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及时止损机制,如果不止损,过度的侥幸会出更大的问题。

3.要慎重对待复杂的结构性工具和分散信用风险的工具。

第一,结构性工具一定要坚持透视原则,要了解基础产品。下图是这次出问题的CDO产品的融资链,可以看到其衍生链太长了。从抵押贷款开始,然后做出抵押贷款证券,在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为了发行方便,还会分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债券,然后为了进一步地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投行就创造出了优先系列、中间系列、从属系列的债券,这些抵押贷款证券经再一次打包形成CDO这种产品,变得更加复杂化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产品使得买产品的人根本不知道基础产品是什么,那么大量的、建立在次贷基础上的大量衍生产品就相当于把一个大厦建在了沙滩上。当支撑次级按揭贷款大量发放的预期——低利率和高房价——双双不存在时,大厦的基础就坍塌了。因此我认为结构性工具应该坚持“穿透性”原则,必须让商品的购买者知道它的基础产品是什么,金融是为客户服务的,如果客户不了解自己的风险所在,谈什么把自己的所承担的风险控制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内呢?

第二,基于信用风险的衍生产品要坚持对受信人评级和对授信人的资本要求。美国这一次出问题就出在借款人,对那些信用等级低的人发放了贷款,忽视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另外,对授信人也放松了资本要求。银行老说搞“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要把风险转移出去,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去,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你不想承受的风险,让别人去承受?你的资产风险大,你包装一下卖给别人,这不是坑人吗?所以,一个居于把自己的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移出去而构造的财务产品的风险是很大的,为了约束这种道德风险,就必须让这个基础产品的机构留一部分产品在自己手里,而且要对其资本提出要求,因为他想把这个产品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就是想减少资本的占用,那么就必须对他有资本的要求,而且要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我想,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问题的话,现在的衍生产品所创造的泡沫,是不是可以被克服?衍生产品还是可以发展的,问题是我们要对产生泡沫的机制加强研究,完善监管办法,要达成共识。

作者:吴晓灵

第2篇:科学总结经验教训,稳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关于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几个争论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给我们的金融安全与发展提出了许多问题,怎样面对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中国金融今后发展的方向。比如,怎样看待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的人面对金融海啸说:“幸亏中国开放得慢、开放得少,要不然,对我们的影响就大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中国的金融业能够有今天,也得益于我们的金融开放。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因此对于改革和开放的关系,该怎样处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又比如,怎样保证巨额的外汇储备的安全?有的人过去总认为“不要嫌外汇少”,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积攒了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些人又在指责中央银行:“你们怎么管理的外汇?持有那么多的美元资产,你们意识到安全了吗?”那我们想一想,在美元是最主要结算货币的当今,央行的外汇储备结构不以美元为主要基础,以什么为基础呢?拿着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不去买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又买什么呢?大家看看,欧元、日元、其他的币种,表现并不比美元好。有的人说:“现在金融危机了,是我们抄底的好机会!我们的中投公司、我们的外汇储备该出去抄底了!”但这能行吗?以国家的名义出去收购任何资产,不管是金融资产还是实业资产,都会遇到很多的障碍。人民银行早就提出来过要“藏汇于民”,我们应该努力地发展中国的人民币基金,让民间的资本积聚起来购买外汇,出去寻找自己投资的机会。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化我们金融市场的改革。

还比如,怎样看待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关系呢?过去,我们认为我们的间接金融太多了,直接金融太少了。这一次看到了美国的大投行出了事情了,大投行都变成银行控股公司了,于是有人说:“独立的投资银行消失了,我们还是要主要发展银行业!”我想,如果我们不把投资银行“高杠杆率”经营的这种模式彻底地改革的话,把这个“毒瘤”拉进了银行体系,那么就会产生更大的危险。因为,不是说独立的“投行”可不可以存在的问题,而是“高杠杆率”的经营方式可不可以持续的问题。作为商业银行,它是能创造货币的金融机构,所以对它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我们对于货币和金融产品应该有一个区分,而过去,在我们的发展当中,把货币和金融产品混同在一起,这样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的混乱,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三思的。

再比如,我们怎样看待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莫顿先生说过:“机构是灵活的,而功能是永恒的”。因而,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金融的各项功能,研究对每种功能应该怎样来进行监管。我提倡按功能立法,按功能监管。而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情况,可以采取分业经营模式,也可以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综合经营既可以是法人综合,也可以是集团综合,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机构存在的方式,但是机构存在的方式绝不可以替代金融功能的划分和对不同功能的监管。我想,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

人民币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3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享受了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世界经济动荡时,我们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经济交往日益加深、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是不能不对外开放的,中国的经济不得不接受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当前爆发的金融海啸,从直接原因看,是金融衍生品的泡沫和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是一个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经济失衡将其危机向全球传导的过程。不改革这样一个货币体系,其他国家只能被动地承接这个过程。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当前只能够加强对储备货币国的监管和约束,从长远讲,应该让世界有更多的选择。中国的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是,要从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上做好准备。

从产业结构上,要提高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势,从加工链末端上升至互通有无的水平交换状况。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

要顺应国际贸易的需求方便,用人民币做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尽管现在由于缺少很多条件还不可能马上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但是我们与周边国家很多双边贸易,有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我们应该顺应这样的需求,让双边贸易自由选择结算币种。中国已经跟十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货币结算与合作协议,让贸易双方自主选择结算货币。由于人民币是坚挺的,世界对中国经济是有信心的,很多人是愿意拿人民币来结算的。但是这其中有一些技术问题要探讨,比如拿人民币结算,怎样来计算进出口的量?怎样来落实出口退税的政策?怎样进行国际收支的申报?但这些都是技术问题,我们的管理是应该为经济活动服务的,只要经济有这样的需求,我们的管理方式就应该顺应这样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方便。管理不是目的,管理只是为了更好地给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外在的环境,要树立“服务第一”的意识,让管理政策服务于企业的贸易需求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我们要扩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给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有的人认为“中国能够躲过亚洲金融危机是因为我们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我们今天能够在世界的金融海啸当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少,也是因为人民币不可兑换,我们的开放程度不高”。但是,因落后而避免了灾祸,这叫做“因祸得福”,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开放度不高、损失少,就自满起来,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这样的话,当世界稳定下来并再一次起飞的时候,中国肯定要吃大亏。有一个寓言,我觉得很有意思:中国坐了一个拖拉机在地上走,“咚咚咚,咚咚咚”挺稳当的,速度不快;人家坐着飞机在天上飞,飞得快,“啪”的一声掉下来了。中国一看,“哈哈”,你这个先进的东西不如我!我想我们应该深思这个寓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们顺应了国际贸易的需求,顺应了周边国家想拿人民币当储备货币的需求,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国际形势下,我们该给这些愿意持有人民币的人一个投资的渠道。人家总不能把所有的储备货币,都储备成人民币现钞吧?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的人民币储备货币都变成普通的定期存款吧?各国中央银行不能到中国的中央银行来办存款吧?必须要给国外持有的人民币一个回流的渠道,一个投资的渠道。因而我们就面临着要发展人民币的金融市场,发展它的广度和深度。全世界为什么在美元“跌跌不休”的时候,还要持有美元?因为美元有它广阔和深厚的金融市场。大家想持有欧元,欧元有那么广阔和深厚的金融市场吗?所以,如果要想中国不因为持有大量的美元而被动地受到损失的话,就应该做强做大我们的人民币,就应该做深做广我们的人民币金融市场。

稳步推进人民币金融市场改革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稳步推进人民币金融市场发展既是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也是改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被动局面的需要。

在经济困难的时期,更需要提出制度性改革的措施,来发展我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近年来,中国证监会一直在不断地推出一个个制度性的改革措施,而且这些措施都是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我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应该来自于制度的健全和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景,而不要老是寄托于出台救市措施。我觉得复杂的金融问题归结到一个最简单的原理就是,我持有股票要得到不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入,即股票分红不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然后才考虑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的股票的收入寄希望于买卖差价的话,这就是一个博傻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就失去了配置资源的功能。所以每一个股民都应该看一看你手上的股票能不能给你带来分红,足不足以和银行的存款利息相比较。如果不能的话,只说明你买了一个不值得投资的股票;如果是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话,那你就拿着它吧,尽管它现在的股价比较低,但是它起码能获得起比银行利息高的分红,起码它还有未来的成长空间。

要正确地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稳步推进衍生工具的发展,锁定、分散市场风险。

大家都认为这一次金融风暴是衍生产品泡沫导致的,有的人庆幸我们没有搞衍生产品。这是不对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够因为一些投行的冒险家们把泡沫做大了,造成了金融危机,所有的衍生产品就不再发展了。衍生产品从诞生到现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推进作用。它能够锁定风险、分散市场风险,但是,它绝对不可以消灭风险。大家一定要记住,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都是有风险的,你可以锁定风险、分散风险,但是消灭不了风险。那么在汇率和利率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期权和期货来锁定风险、分散风险,应该说是必要的。中国现在利率逐渐市场化,汇率也在浮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避险工具,因而发展金融期货和期权是必须的。也有人对是不是要发展资产证券化存有疑问,我认为资产证券化也还是要发展的。资产证券化分为实业的资产证券化和信贷的资产证券化,实业指收费权等基础上的资产证券化,要比信贷基础上的资产证券化要更稳当一些。所有的金融衍生品关键是要控制杠杆率和建立科学的止损机制。大家去分析一下所有的衍生产品交易出现风险的,它必然要在两件事情上犯错误,要不就是过高的杠杆率,使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超出了其风险承受能力;要不就是没有止损的机制,操作人在亏损后总想着下一次能扳回来,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及时止损机制,如果不止损了,过度的侥幸会出更大的问题。

要慎重对待复杂的结构性工具和分散信用风险的工具

结构性工具一定要坚持透视原则,要了解基础产品。下图是这次出问题的CDO产品的融资链,可以看到其衍生链太长了。从抵押贷款开始,然后做出抵押贷款证券,在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为了发行方便,还会分成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债券,然后为了进一步地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投行就创造出了优先系列、中间系列、从属系列的债券,这些抵押贷款证券经再一次打包形成CDO这种产品,变得更加复杂化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产品使得买产品的人根本不知道基础产品是什么,那么大量的、建立在次贷基础上的大量衍生产品就相当于把一个大厦建在了沙滩上。当支撑次级按揭贷款大量发放的预期——低利率和高房价双双不存在时,大厦的基础就塌陷了。因此我认为结构性工具应该坚持“穿透性”原则,必须让商品的购买者知道它的基础产品是什么,金融是为客户服务的,如果客户不了解自己的风险所在,谈什么把自己的所承担的风险控制在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之内呢。

基于信用风险的衍生产品要坚持对授信人评级和对授信人的资本要求。美国这一次出问题就出在借款人,对那些信用等级低的人发放了贷款,忽视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另外,对授信人也放松了资本要求。银行老说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要把风险转移出去,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去,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你不想承受的风险,让别人去承受?你的资产风险大,你包装一下卖给别人,这不是坑人吗?所以,一个居于把自己的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移出去而构造的财务产品的风险是很大的。为了约束这种道德风险,就必须让这个基础产品的机构留一部分产品在其自己手里,而且要对其资本提出要求,因为他想把这个产品转移出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就是想减少资本的占用,那么就必须对他有资本的要求,而且要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我想,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问题的话,现在的衍生产品所创造的泡沫,是不是可以被克服?衍生产品还是可以发展的,问题是我们要对产生泡沫的机制加强研究,完善监管办法,要达成共识。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此文根据作者2008年11月2日出席上海金融学院主办的“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坛”所作主题发言整理而成)

作者:吴晓灵

第3篇:陈云总结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重要论述和思想

摘要:中国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在当时的世界形势和大背景下,中国唯一可以学习借鉴的就是苏联的建设经验。陈云在政府中长期主管经济工作,三次出访苏联,他总结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过许多重要论述。陈云等老一代革命家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一直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陈云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陈云关于总结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和论述,对于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云;经济建设;苏联模式;经验教训

苏联是世界上参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想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经过斯大林近三十年的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建立。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实践,它在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保证了苏联人民卫国战争的胜利,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陈云一生三次去过苏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莫斯科进行学习和工作,并与包括阿尔希波夫等苏联友人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由于多年直接主管经济工作,陈云与苏联的密切经历,尤其是对苏联的出访,使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苏联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革期间,陈云曾大量阅读马列著作,包括列宁的许多著作,特别是列宁在1917年2月革命之后一直到逝世前写的《列宁全集》各卷。陈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是受到了马列主义的熏陶,尤其直接受到列宁晚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启示。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与发展更是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以及总结借鉴苏联模式的教训过程中获得的。

一、访苏经历及其对陈云经济思想的影响

陈云第一次出访苏联,深入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十月革命对中国老一代革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陈云参加革命之初,早在1926年前后就已经接触到了马列主义著作。二十一岁的陈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通过二十多次党内流动训练班,学习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等著作,对列宁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红军长征期间,为了恢复和领导国民党统治区内我党在上海一带的地下工作,受党中央委托,陈云经四川、重庆转战到上海。后来由于环境恶化,上海地区我党地下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陈云在上海难以立足。1935年8月下旬,陈云在共产国际等人士的帮助下来到莫斯科。这是陈云第一次出国并来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故乡苏联,他亲身感受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情景,并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熏陶、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的指导。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陈云一直在苏联学习和工作。他通过撰写《随军西行见闻录》等文章和作报告等方式,不仅向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介绍了中国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而且还进入了莫斯科列宁学校特别班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由专职经济学专家进行授课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列宁主义问题”和“西方革命史”等课程。在莫斯科列宁学校学习期间,陈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著作。由于学习优秀,他还荣获“突击手”的称号。此外,在学校学习期间,校方还组织了学员到苏联各地参观和考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这些都使陈云大开眼界。直到1936年12月,由于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需要陈云等人经新疆回国配合,陈云才离开苏联。这次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使陈云受益匪浅,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而且还亲身感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陈云后来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也与他在苏联的这段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陈云第二次出访苏联是1952年8月15日至9月24日。他第二次出访苏联,主要是随同中国代表团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做法,制订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工作计划。中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主客观条件上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唯一可以学习的就是苏联的经验。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背景下,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需要依靠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准备出访苏联并制订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陈云进行了大量前期工作。他主管经济工作,不仅负责制定经济战略,对一些重要的经济事务、重大建设项目也总是亲自抓,而且抓得非常之紧,亲自作调查研究,亲自主持论证和会议决策。关于如何引进苏联的工业设备和项目,如何使用资金和聘用苏联专家,甚至包括重点项目的选址等事宜,他都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陈云在出访前所做的大量工作,对落实从苏联引进的第一批五十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争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规模引进苏联项目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出访苏联期间,他同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苏联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四次会谈,与斯大林进行了两次会谈。中方征询苏联政府对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意见,包括对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总产值年递增速度、所需的设备、贷款和专家情况等等。此外,陈云还同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赴斯大林格勒参观了面粉厂、化工厂、拖拉机制造厂、工人文化福利设施、工人新村。这是继第一次访苏十六年后他又一次出访苏联。这次访苏虽然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恢复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给陈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访苏回国之后,他全力组织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准备工作,包括组建一支强大的地质工作队伍,对基本建设力量进行集结,调整机构以充实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指导对苏联谈判工作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与陈云所做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正如他后来指出的,建国初期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我们还是小学生,先生就是苏联。那时无论工厂的设计、施工、安装、试运转及事故的处理,主要是苏联包下了的。”这次访苏前后所做的工作,是陈云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新中国学习、仿效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这段经历对陈云经济思想的不断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陈云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常回顾和反思的一个重要时期。

第三次访问苏联,陈云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会议。1958年5月20日至31日,陈云受党中央委托,率领中共代表团列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经互会高级代表会议,以及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华沙条约缔约国政府首脑级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会议期间,陈云受到了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的接见。回国后,陈云就此次代表团访苏及列席会议情况在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书面报告中,分析了苏联和相关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尤其指出了如何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业、利用外援的问题,并对如何进行国家间的贸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陈云这次访苏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对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又有了直观的感受,对苏联共产党与兄弟党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经互会国家学习苏联经验的发展状况也有进一步了解,所有这些都对陈云后来总结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陈云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做法基本仿照了苏联的模式,主要是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集中调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生产和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上,那时都把高度集中统一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视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统一。”[1]P622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稳定经济,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及进行三大改造都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并妨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及时总结了效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教训,为中国后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教条地理解马列主义,必须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一直遵循斯大林倡导的“计划经济”,在所有制形式上过于整齐划一,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排斥私有经济,把商品、货币以及价值规律等经济范畴看作是“资产阶级的经济范畴”,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主张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试图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但一直未能突破两大理论教条:一是长期否定商品经济,批判市场经济;二是在所有制问题上,认为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高形式,并把它当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这是斯大林化了的马列主义理论。[2]

陈云后来在总结实行计划经济的教训时指出:“一九一七年后苏联的经济计划和一九四九年后中国的经济计划,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办事的。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做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和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3]P244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必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威胁到党和国家的生存。邓小平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P143因此说,教条地理解马列主义理论是苏联模式僵化直至最后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在建国之初走上了与苏联模式相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造成国家管得过多、过死, 条块分割,以及地方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缺乏积极性和灵活性。

2.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完全仿效他国的模式,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陈云晚年在谈到建国之初学习苏联的经验时说,“那时,我们不能不学苏联。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学美国行吗,学英国、法国行吗?当然不行,只能结合中国实际向苏联学习,没有别的选择。而且,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实意的。”[5]P1785苏联的援助也“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苏联有了近20年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经验,他们的经济和技术,相对来说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6]P471不过,陈云也强调指出,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苏联的经验和做法。陈云认为应该“学习我们所没有的东西。”至于苏联专家提出意见和看法,陈云也主张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注意“轻重缓急”和“不合理”的方面。陈云曾经强调,“在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办法,现在不应该全部照搬,但也不能一概否定”。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对仿效苏联经济建设的模式进行了反思。据薄一波后来回忆,当时,中国领导人已经“陆续发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毛泽东在总结建国初期经济工作时指出,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这种不满意、不舒畅,一个重要方面来自经济体制的弊端。后来,邓小平还提到:“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7]P26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管理办法。陈云认为,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同时,陈云又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摸索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还可以继续摸索,并随时总结经验。”[8]P416陈云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脱离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照搬“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也是行不通的。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总结中国效仿苏联模式的教训,对后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3.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教训表明,完全的计划经济过于死板,否定了市场的特殊作用,导致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限制了发展生产的各种积极因素作用的发挥,也使广大劳动者缺乏主人翁感,对生产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陈云在谈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时指出,“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3]P250“搞经济建设,最终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8]P256这是陈云总结苏联经济建设教训时得出的又一个重要结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陈云尤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协调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作用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多次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他认为,“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9]P245他进一步总结认为,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以,我们需要改革。但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就会乱套。”[9]P367陈云在总结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发展方式都作了有益尝试。

三、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构想源于马列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国之初在经济建设上全面效仿苏联模式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沉痛教训,也正是由于效仿苏联模式出现各种弊端,这成为后来包括陈云在内的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的动力来源。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观点和论述正是源于马列主义理论,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景进行了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短期尝试,还根据俄国革命胜利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即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尤其是列宁晚年,他在《论粮食税》、《论合作社》等文章中描述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构想,他试图通过改造和利用资本主义,包括运用“贸易自由”、“活跃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达到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列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而也表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长期性。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邓小平在评论如何搞社会主义时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7]P139应该说,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正是来源于这一理论基础。

通过多年经济建设的实践,陈云领会到了列宁晚期包括“新经济政策”在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精髓。陈云的许多经济思想,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阐述主要源于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正确理解和运用。1956年,在中共八大会议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①构想。1982年,在《实现党的十二大制定的战略目标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陈云又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形象化为“鸟与笼子”的关系。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随着时代的演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他的许多构想以及相关措施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满足人民需要,而不是从教条出发,照搬外国模式”。[1]P631它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是对列宁晚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体现,也是建国初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陈云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使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更加具体化,也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认可,“它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富有创见的构想,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只有计划、没有市场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也不同于中国后来片面追求的‘一大二公’的模式,它代表了党在这个时期探索的正确方向”。[10]P272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作用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思想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突破苏联模式的一种新的构想,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尝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学习陈云总结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陈云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构想,主旨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陈云“较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在计划与市场关系、公有制为主体下长期保留个体经营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这是50年代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重要成果。”[1]P632“是对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它的这一观点,突破了苏联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模式,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创新。”[10]P274

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对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我们要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①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陈云人生纪实(上卷)[M].

[2]陆南泉.前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对中国的启示[M].

[3]陈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5]陈云传(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8]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9]陈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成瑞,朱佳木.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黄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张萍,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合营)

作者:黄庆 张萍

第4篇:经验教训总结

最主要的问题怕而不果断

雷曼光电 当日放量涨停突破 怕高而没敢追 形态正好符合我的买点40%到手的利润没抓到 当时听信了股评家说欧洲债务危机没钱搞光电设备,而光电设备的买家主要是欧洲 可见,股评家的言论不可信。

教训:短线操作只注重技术研判,寻找短线热点,大胆追涨,果断买入,大胆持股 第一个涨停可以大胆追

濮耐股份 当时没有突破就买了不符合自己的买股标准的股票,买入后没有耐心而过早卖出,导致亏损。

三五互联 买入时机比较正确,但卖出应该果断,创新高但没放量就该果断卖出,第二天又涨停,而错过了

鑫富药业 涨停板追入,当天上涨有些急促,又不是短期热点,难免第二天的调整。

该股既非热点也没有向上攻击形态,只是听股评家说买超跌反弹品种而买入,受了他的影响

短线操作原则:

1. 忍不要太心急,不惧调整

2. 狠果断买进 卖出

3. 稳坚定持股

4. 快

5. 细细心分析

6. 股价经过急跌后涨停的股票要谨慎,做好买底部经过吸货后洗盘完毕的股票,除非形

态走势很完美,买经过蓄势的股票,准备向上攻击

7. 经过急跌的股票,一定要经过一个吸筹的过程才可能向上攻击。以后未经过震荡蓄势

的股票要少买。大黑马一般都是突破前期高点的股票。

短线真谛在于两个动作:跳跃和躲避跳跃:随板块轮动跳跃,个股只做正在拉升的个股,回避下跌调整的股票

第5篇: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应对更严峻的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安全工作实际情况,回顾半年来的安全工作,总结起来、分析起来,我们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一、安全状况:

2013年1-7月份全矿共发生各类事故24起。其中死亡事故1起5人,轻伤事故13起21人,瓦斯超限事故10起。

其中:

轻伤事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2.3%(18起10人),六月份无轻伤事故。

2013年7月份全矿共发生1起轻伤事故:2013年7月13日3时30分掘二区9202队李汉岭在场子迎头片帮砸伤左腿。

今年7月份与去年同期各类事故下降6起,同比下降83.33%。 今年7月与去年顶板事故同期都是1起;

今年7月份与去年同期其他事故下降7起,同比下降100%。 从最近6月、7月的安全状况来看,我矿安全形势较好,如何发扬这样的成绩,这就是摆在安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只有总结才能看到不足,才能知道问题出在何方,才能应对严峻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回顾过去的安全生产工作,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工作中虽然施工措施写了很多,但是做到的却很少,不得不引起警惕。综一区冲击地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所以做好安全工作,就要看如 1 何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如何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如何将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一线,是我矿当前认真对待的主题,既要完成上级交给的安全生产任务,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把安全工作中的措施落实到位。

“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虽然早已家喻户晓,但实际上是喊得多、落实得少,叫得响、行动迟缓。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加强安全生产过程监督,下大力度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强对人员违章现场处理,不断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推行标准化作业,将安全工作真正从事后分析转移到过程监督中,才是扭转不安全局面的有效措施。在此,我就如何抓好下半年安全工作,谈几点意见和看法,不当之处请提出批评指正。

1、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安全工作管理既强调管到底,又强调理到位。调理到位就是要理出头序,理顺关系;就是要不断完善安全工作行为准则,检查制度和标准,考核奖惩办法。管到底,就是要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人心,要严抓细管,刚性考核,绝不姑息任何违章行为。比如有的职工蹬车,只要抓住就严厉处罚等等一些违章现象,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责任制为基础,以落实措施、反违章、推行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原则,做到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检查落实、考核落实,使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2

2、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作业行为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合理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何以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所以不断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不能只重效益,不重安全,我们安监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单位根本不重视上级下发的各种制度,不落实到位,比如小班安全质量评估,没有从这些规范中真正做细做好。在事故发生后才追悔莫及,才体会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人要规范的遵守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措施,而且要坚持做到贯彻落实,保障这些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得以执行和落实。有了有效的制度,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才可能规范开展,收到应有效果,使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措施规范化。比如:小班安全质量评估制度的落实,每个班都要认真对待,现场把隐患交代清楚,按标准按措施要求去施工,那么事故就会大大减少甚至会消灭事故。所以要求各单位严格按小班安全质量评估做起,从每个环节中落实到位,那么每个单位的质量标准提高了,再抓每个单位系统的存在的问题,把问题处理在萌芽之中,从队长、班组长、瓦检员在现场认真验收工程质量,认真检查施工过程的每个细小环节的安全状况,那么每个班组都会掌握到每个细节的安全状况,施工起来就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施工中的事故自然就会减少。

3、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抓安全生产教育,提升职工安全意识是前提条件。安全生产与职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做好安全生

3 产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抓安全教育,提升职工安全意识是前提,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职工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这些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使职工真正做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本质改变。充分利用每日一题,每周一案的学习,让职工掌握技术知识、从“每周一案”中体会到事故教训,使安全生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工作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安监处经常组织突击检查活动,一是宣传、教育,抓住蹬车违章人员向全矿通报、罚款,二是警示那些违章人员不要违章。另外下半年要求各单位认真做班前安全讲课活动,就本班要做的工作由工程师分析那里有安全隐患,应该注意的问题,贯彻到每名职工思想中,那么工作起来就会有所警示。今后下半年安监系统将不定期的进行突击检查活动,并对各单位的安全大课进行检查。

4、安全生产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安全管理监督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今年全矿1-7月份工程质量定级共检查394次,合格率为99.24%,优良品率25.12%,等外品率0.76%, 其中:

采煤系统检查47次,合格率为97.88%,优良品44.68%,等外率2.12%,

掘进系统检查151次,合格率为99.34%,优良品23.17%,等外率0.66%,

开拓系统检查196次,合格率99.49%,优良品21.94%,等外品0.51%,

4 从定级和日常检查来看抓好质量标准化是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场子质量低劣,环境就会不好,那么自然影响到安全生产。所以要加强质量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安监工作的监察工作者要根据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及时纠正和查处违章,实现安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过程监督的转变,积极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安监系统对那些工程质量“偷工减料”现象,进行严厉罚款,并在全矿通报批评,扣发工程质量工资,将会促进安全状况的好转。

5、全面建设队班、组长建设工程。

我矿已下发峻煤发„2013‟19号文件,关于龙煤股份公司鹤 岗分公司峻德煤矿关于对跟班队长、班组长现场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按照文件规定下半年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明确跟班队长、班、组长是当班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在生产中,一定要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班组建设培养全体职工的良好安全心态,让班组长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提高安全技能,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人的安全意识指导安全行为,用安全行为有效控制生产事故。作业现场施工是由班组完成 ,因此班组这个小的团体组成了整个的整体,如果在这个小团体中发挥好的积极作用,那么全矿的安全状况就会好转。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好的班组奖励,出事故的班组进行处罚。

6、“以人为本”是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本理念是

5 创建安全文化的核心。

在今后的安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劳动者安全素质为主要任务。井下作业现场点多线长,环境复杂,因此心态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只有心态安全,才会有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但为什么还存在“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呢?关键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有的单位管理者为追求生产任务,在安全管理的行为导向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任务、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安全理念不树立,安全文化建设就是竹篮打水。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我说你听”,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解决安全教育入心入脑的问题,一定要注重情感投入,“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如采取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交心谈心等亲情教育法,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充分发挥亲情的感染作用,筑牢安全第二道防线,那么安全状况就会有很好的转变。

总之安全工作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学习孙成坤、吕新华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精神,贯彻到安全工作中去,坚决贯彻执行矿党委的矿行政的决定,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进一步转变工

6 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做到排查隐患治理隐患不留后患,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队组,明确监管责任人,做到挂牌督办,确保隐患治理工作的落实。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台帐,把排查的安全隐患逐一建档,做到安全隐患有登记,落实整改有措施,检查督导有记录,隐患销号有验收,做到安全隐患治理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形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各单位要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契机,规范安全管理,实现隐患登记、整改、回查、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分析近年来事故安全,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提高发现问题及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到实处,把下半年的工作做好。

2013-8-17 ,

第6篇:总结经验教训

成功固然有方法,失败必然有原因。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免不了会遭受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失败。曾经努力地去奋斗但结果却失败了,这也许是人生的最大悲剧。除了少数的成功者之外,绝大多数人都遭受过失败或正在失败。在这里,除了要对自己所选择的目标有强烈的信心、明确的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外,而必须懂得对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下次重蹈覆辙。 古语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现如今又有歌唱到: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可见失败是常有的事,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跌倒是常有的事。看看现在的我们哪个不是健步如飞。所以失败并不可怕,恰恰相反,失败却是我们成功路上的良师益友。没有这一次的跌倒,哪有下一次的稳健。所以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就像我们从来不惧怕跌倒一样。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梦想。就像我们没有因为一次的跌倒而放弃走路。只要你正确对待失败,对失败的原因认真的做好分析、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在从新来过,那么我相信成功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大多数人经历过失败,或者正在经历失败。为什么成功的却只有极少数呢,原因很简单,我们通常在经历过一次失败后,便灰心丧气,给自己找一个很好的理由便就此放弃了。从来没有认真的对过去的失败认真的分析总结,又或许我们失败了,我们也分析了总结了,再做,还是失败。于是更加冠冕堂皇的放弃。但是,成功哪有这么容易。正如前面的歌所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要知道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充满荆棘的。我们只有踏平所有的荆棘才能看清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失败一次分析一次,失败一次,总结一次。只要我们每次失败都能进步一点一点,那我们就能往成功走近一点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相信我们终有抵达成功的一天。

正如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文明社会,不也是一步一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走过来的吗?所以对我们来说,失败是一笔巨大的经验财富,只要我们一点一点的总结,积少成多,运用我们失败的经验也终究会走上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第7篇: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期终考试的总结

唐静

一、考试成绩分析

(一)、综合成绩分析:

1.整个八年级的思想政治成绩居全县第一,期中和期末连续两次第一,并且优秀率也在提高。在八年级中,8.3班、8.8班,8.10班的成绩也有了提高,8.9班的成绩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与期中考试成绩对比分析]:年终考试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均占全县第一,但是优秀率由43.7分升为57.3分,整体提高出了13.6分,可喜可贺啊!

(二)、具体班级成绩分析:

1.

8、3班参加考试的共有60人,最高分85分,80-90分共有13人,70-80分共有35人,60-70共有9人,不及格的有0人,在实验班中,成绩不是很好,今后教学应更加努力 。

2.

8、4班参加考试的共有59人,最高分89分,80-90分共有17人,70-80分共有37人,60-70共有4人,不及格的有0人,在实验班中,4班略好于3班

3.

8、8班参加考试的共有47人,最高分84分,80-90分共有2人,70-80分共有34人,60-70共有8人,不及格的有3人。

4.

8、9班参加考试的共有46人,最高分86分,80-90分共有1人,70-80分共有11人,60-70共有18人,不及格的有9人。

5.

8、10班参加考试的共有45人,最高分82分,80-90分共有4人,70-80分共有14人,60-70共有21人,不及格的有6人

.

总而言之,在普通班中

8、8班最好,

8、9班最差,

8、10居中间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审题不清,材料看不完就下手。

(2)学生对于如何参与竞争的知识点理解不全,要点模糊,层次不清晰,不全面。

(3)许多学生乱答一气,回答的不痛不痒,切不中要害。 (4)开卷考试误区,学生不思考,只是从材料中乱找乱抄,认为有字即可。

三、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教材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没有掌握。

本张试卷还是比较侧重于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做到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单选的第 4 、 5 、 9 题、14 、 15 题都属于对教材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查,属于教材知识的再现,但由于学生没有准确记忆而出现了严重的失分现象。

2.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对题干的设问理解不清楚而导致的丢分。

例如:活动与探索第 20 题中的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的主题和中心是诚信和尊重个人隐私的矛盾关系,考查学生如何将诚信的智慧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3.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分析能力较弱而导致的失分。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辨析题依然是失分的重灾区,得分率很低。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混乱,答题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正确分析试题的正误并做出正确的分析说明。

4.学生答案缺乏规范性而失分。

(1)学生答题的思路格式不够规范,这主要体现在辨析题上。 ( 2 )学生答案语言不规范,使用非学科的语言进行答题、如果仅仅看某问的答案,看不出这是思想品德试题,没有体现学科语言和学科素养。

( 3 )书写不规范。

四、给学生学习的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 。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

五、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注重能力培养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二、今后计划与承诺

面对我所教班级期的期终试成绩,我对自己进行考试后反思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如下的安排:

1、在课堂上关注优等生,更要关注后进生的接受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要多,讨论和动手实践的时间要多,学生展示的时间要多。

2、课后辅导到位。

有个别的同学上课会开小差,不注意听讲,不能真正学会新知识。一次两次不学,慢慢地越积越多,越来成绩越差,慢慢地自己也就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应该抓住课后的时间对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

3、作业检查

少数学生自觉性差,必须老师和学科代表要及时提醒。经常的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还需要课后多练习多巩固,没有了课后的巩固,学生考出的成绩就会很差!

4、积极促进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只能通过家长来获悉,同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应及时反馈给家长,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

在今后教学中,做到课上板书必不可少,学生展示标准要高,日测,周检要严格执行,课下常与学生座谈,用我的言行感染学生,用我的付出换取2018年中一次比一次更好的成绩!

20

18、02

第8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合理谋划确保年度目标实现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在紧张忙碌中2010年即将过去,在过去充实的一年中心里感触颇多,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报一下项目部2010年工程建设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请给予帮助指导。

第一部分2010年工作总结

一、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 开工建设指标:

根据公司2010年度加油站、油库维修改造计划,一批二批维

修改造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并陆续完成结算工作。

(二) 工程质量控制

在本年度工程开工建设的项目中,各项目工程质量都在山东公司管理规定要求下持续改进,在施工单位例会中总结学习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避免问题重复出现。对省公司开会中屡次提出的作业中出现的低级错误高度重视,要求管理人员定期自检,施工单位进行内部考核,杜绝问题的发生。

(三) 工程进度管理

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及各工序的交叉作业。保证重点,兼顾一

般;满足连续、均衡施工要求;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认真考虑施工总进度计划对施工总平面空间布置的影响;全面考虑各种条件的限制。对于关键工序要实行:“三优先”并有切实的监控措施。即优先安排骨干施工管理人员,优先供应机具、材料、构配件,优先保证资金和必要时进行工序认可、评定和实施监控。

(四) 安全文明施工

为加强项目部在施工中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提高文明施工标准,促进现场文明施工,改善施工环境,使施工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推动企业施工管理向深层次发展。实现科学、规范、安全和文明的管理目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项目开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按照规定要求审批,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文明施工的规划、组织体系、职责、绘制总体平面布置图和形象进度计划表。认真分析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有效的辨别风险因素,及时作出指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本年度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发生。

二、 存在主要问题

(一) 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 质量控制方法手段需要改进

质量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在过去的一年中质量控制还存在许多不足,质量控制的管理思路不太清晰,质量控制种点不突出;质量控制的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全过程的把控体系;各质量控制主体的作用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2. 进度控制需要提前谋划

2010年的进度控制管理不是很好,主要体现在进度控制计划的制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进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控制不严格,对于存在的问题处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度与计划脱离,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考虑不周。

3. 安全文明施工控制

安全文明施工是企业的一面镜子,在过去的一年中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没有做好,主要是工程部对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明确的目标。

4. 协调管理能力应加强

管理协调能力对项目部工程进展的影响很大,目前我们项目部管理人员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沟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方面和问题的预见性方面需要加强。

第二部分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的工作让我们认识到工作的不足,2011年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我们“早谋划、坚决执行、及时总结”极力推进工程管理精细化的工作进展。

一、 主要工作思路

在2011年的工作中工程项目部将“以山东公司建设管理办法为导向,以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为重点,施工质量、施工资料不放

松,以加强工程项目部职能建设为保障,确保项目部工程管理精细化目标的实现”。

二、 主要经营管理指标

1、 工程质量合格率100%,质量通病控制目标不低于公司要

求,现场资料与施工进度同步完善;

2、 进度控制目标,关键节点按时完成率95%以上,竣工目标

市现率100%;

3、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现场达到山东公司文明工地标准;

4、 合同管理目标,合同交底100%,合同甲方评价100%;

三、 加强工程项目部职能建设、提高项目部员工素质及管理水平

1、 合理调整组织构架、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目标

结合项目的情况及时调整工程部组织构架,并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对项目部主管签订业绩责任书,使每个人明确工作的目标,便于推进工作的进展。

2、 推进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员工情况结合工程进展,对新员工要求制度必须全部培训一遍;老员工组织不少于2次/人/月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员工明确工作如何开展,并通过定期检查,及时掌握制度的执行情况。根据工程的特点对于公司制度的空白处制定专项的作业指导书,使每个管理人员知道如何进行操作,用规范统一的行动加快工作步伐。

2010年的工作给了我们很多教训,2011年对项目部来说

更是具有挑战意义的一年,要求项目部全体人员以项目管理为重点,严把工程质量控制关,竭尽全力,迅速执行,全面推进工程项目部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全面实现工程建设精细化管理奋进。

最后顺祝各位领导及同事工作顺利、阖家欢乐!

×××工程项目部

2010年11月27日

第9篇:工作经验教训总结 文档

谈教训 传经验半总结

半年时间很快过去,由一线操作工的转变到现在的一线组长【代理】,这一路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教训后的经验累积,有前辈的言传身教。

刚刚接触PIP,对我来说是一个盲区。譬如:一个返修品,无论是装饰线还是拼缝部位的返修,都和先前的大面套不一样。虽然有看过返修作业指导书,但那时没有全然的放在心上,直至现在的茫然。

对我而言是一次教训,让我知道只要是与生产或产品有关的东西都应该保存好,以备不时只需。

现在的角色还不能完全胜任,一个是经验的不足,还有存在着幼稚的心态。

在4月份因为我的疏忽,还有末到检验是个新人。造成了现场服务的抱怨。对于不合格品的处理,在一线的时候我就了解流程。先要把不合格品做好标识隔离开。对前面的生产的产品进行挑选,对后面生产的产品跟踪。我以为末到检验会按照这样的流程去做,结果她根本不了解有这样的流程来处理。这一错误责任在我;其一,我没有参与到对不合格的及时跟踪,有着以为的心态。其二,没有事先想到末到检验是个新人可能对这种状况没有经验。虽然领导没有追究责任,但我深知是我的错。事后对此我做好小结与末到检验交流与培训。

5月份在试制新产品的时候发生了批量的错缝。当天有3种产品试制。因为都是一个大产品内的3种,员工在操作时只看了前面两只样品,最后一种是凭感觉做的;才导致错误的发生。

上述这两件事,我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在每件事后我都深刻的反思。作为一个组长,应该是个先知的人,应该提前想到今天生产的产品中有哪些可能会出现问题。做好预防工作。比如:班前会提醒员工做任何一个产品先看样品再调试设备,切换产品及时巡检,第一时间做好首件检查工作。我想这些对于前辈们已经是熟到不能在熟练的日常工作。虽然现在我只积累了这一点,但是我会加倍努力。

一次教训就是一次经验的累积。但经验的积累不是建立在每次的错误上。 想做的人永远在想办法,不想做的人永远在找理由。

这句话我经常对员工们说。但我认为适用于我也适用更多的人。

上一篇:物业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下一篇:长沙专业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