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赏析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赏析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叙事风格

[摘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影片,反应贫民窟中长大的杰玛令人心酸的成长经历。影片在真实再现印度贫民悲惨命运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了人在逆境中如何执着追求梦想,保持希望,也涉及到了人性的善与恶,心灵救赎等方面。影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视点,叙事结构的丰富又直接促成了叙事主题的多面性、现实性和深刻性。这种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带给观众思想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

[关键词]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叙事 印度 杰玛

引言

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第11届英国独立电影奖、第 66 届金球奖上大获全胜,接着又在第 81届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歌曲、最佳电影剪辑8项大奖,成为该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它的叙事风格印象深刻,并感叹于流畅的近乎完美的叙事特色。

“叙事”是当代叙事学意义上的重要概念,它关注表达的方法和模式。托多洛夫于1969年提出“叙事学”这个术语,他认为:“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即不管它是用文字、图像还是声音来叙事。”(朱立元2001:244)托多洛夫对叙事学的关注集中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态等几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托多洛夫关于叙事学的几个重要方面以及该影片深刻的主题方面来分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

一、经典的叙事模式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选的场景是类似于中国《开心辞典》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样的有奖竞猜电视节目,这种节目从英国引进,早已成为印度大众乃至全世界民众耳熟能详的节目了,所以这种以流行的时尚元素为叙事的切入点立刻就会赢得观众的认可。

影片总体使用的是倒叙和插叙,展示了三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电影叙事的时间跨度在15年左右。影片的序幕采用倒叙的方式,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杰玛还差最后一个问题能就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中赢到2000万卢比了,究竟是什么原因,A:是作弊? B:是运气? C:他是天才?D:是命中注定? 这其实也暗合了影片中即将出现的竞猜类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中的问答形式。接着,影片采取三条线索共同推进的插叙方式来进行,在结尾给出答案:命中注定。影片长约两个小时,叙事和剪辑相当干净利落,虽然三条线索、多种场景交替,但绝不像《通天塔》那样给人混乱无序的感觉,这三条并行的线索丝毫也没有影响观众的理解,反而会让人觉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整个影片采取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即明暗三条线索、三个事件交替的倒叙和插叙方式来进行,叙事方式独特。这三条线索分别是:

a.杰玛在警局被警察审讯;

b. 杰玛在《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现场答题;

c. 杰玛、舍利姆、拉提卡的成长经历以及杰玛和拉提卡的爱情。

这三条线索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的话,就是a, b, a, b,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a, b, c, a, c, b, c, b, c, b, a, c, b, a, c, b, c, a, c, b, c, b, c, b, a, c。三条线索交替更迭,紧紧地抓着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随着事件的不断更迭徘徊在悬念与答案之间。这个排序时间是从开头至1小时37分,因为影片演到1小时37分时,回忆部分彻底结束,倒叙和插叙也就相应的停止。从这儿开始,舍利姆放走了拉提卡,杰玛也被警车送到了《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现场,故事进入现在时,开始以正常顺序发展下去,杰玛和拉提卡通了电话,他的爱情梦想实现了,他终于找到并赢得了拉提卡,同时他也答对了最后一题,赢得了巨额奖金。最终杰玛和拉提卡在车站温情相拥,“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影片在一段极具宝莱坞色彩的集体舞中缓缓落幕,至此故事讲完了,叙事结束了。

按照每条线索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可以得出下表:

从这个时间分布上我们也可看出,影片在叙事时,焦点放在了杰玛以回忆为手段的“讲述”上,监狱里的审问和电视节目现场只是连接这些记忆碎片必不可少的链条。如果说整部影片是个珍珠项链的话,那么a和b就是链子,而c就是珍珠,没有链子,珍珠就会洒落一地;没有珍珠,链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独特的叙事视点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通过主人公杰玛在监狱受审时针对每道题答案回忆了他和哥哥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和拉提卡的爱情挫折。在整个情节展开的过程中,杰玛带着手铐坐在桌子前面,警督拿着遥控器选出杰玛在节目现场回答问题的画面,画面逐渐从电视中的节目直接变为节目现场,在现场,主持人提出问题,而每个问题都会让杰玛回忆起与题目相关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大多是令人痛苦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就是由杰玛——一个明叙述者——讲述的,这种讲述对于观众来说可能不是直接的,用语言表示的,但从每次回忆过后回到警局镜头时,警督的言语表示就能看出,杰玛的回忆就是杰玛的叙述。

电影这种叙事艺术并不是一种事件的自我叙述,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杰玛被放出了监狱去继续参加节目,而拉提卡也在舍利姆的帮助下成功出逃,从这开始杰玛的回忆已经结束,审问也已经终止,所以杰玛不可能再做故事的叙述者了,那么,是谁在叙述呢?答案就是那个全知的视角,即叙述者不参与影片的叙事进程,通过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元素来进行叙述而不是直接的语言叙述。这种全知的客观视角是电影叙事方式中最直接的叙述方式,甚至应该说它是电影与生俱来的衍生物。

三、深刻的叙事主题

(一)社会现实

在影片中,通过杰玛的回忆,印度当时的社会现实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贫穷的生活,贫富的差距,宗教的械斗,警察的冷漠,社会的黑暗……观众的视觉在观影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贫民窟里的街道狭窄肮脏,混浊不堪的河流竟是家庭主妇洗衣,小孩游泳的场所;一个贫民的身体在一堆谈笑风生的警察面前熊熊燃烧着;一勺烧得滚烫的油泼向儿童的眼睛;在奔驰的列车上,一个壮年就因为杰玛偷了他的食物而欲置杰玛于死地;地下通道里盲童说着“你被拯救了,我不太走运”;一大片商业中心竟然属于黑社会的流氓……凡此种种无不反应出印度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人们的生存状况。这部电影既有对难民、乞丐、拾荒者、妓女、嫖客、赌客、人口贩子等社会地位较低者的直接描写,也有对黑帮老大、明星、著名主持人等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讽刺和披露,还有对警察、列车员等政府公职人员冷酷无情的间接批判,反映了印度经济、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的问题。

(二)执着

主人公杰玛的执着令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印象深刻。小时候,杰玛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阿米达,手执照片义无反顾地跳进了粪坑,无比兴奋地冲进人群,得到了偶像的签名照。杰玛对拉提卡的爱也很执着,不管拉提卡曾经干过什么,不管拉提卡是否已委身他人,杰玛都始终如一的爱着拉提卡。从认识拉提卡开始他们共有三次分离,第一次杰玛和哥哥还有拉提卡逃出利用盲童赚钱的魔窟,在追赶奔驰的列车时,他们分开了。第二次杰玛和哥哥找到了拉提卡,但哥哥用左轮手枪逼迫杰玛和拉提卡分开了。第三次杰玛长大了,通过哥哥舍利姆找到了拉提卡,在车站马上就要团聚的他们又被随后赶到的爪牙分开了。三次分离并没有影响杰玛对拉提卡的爱,他的执着在每次分离后为再见面创造机会的努力中得到了升华。正因为他的执着,他才会去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不为了钱,就为了找到拉提卡。杰玛的执着最终使他收获了成功:不仅成为了百万富翁,而且和拉提卡完美结局。

(三)希望与救赎

有时,生活中的一些事实被人们故意忽视了,比如人们常把贫穷与无知不相称地等同起来。认为贫穷的人就比较愚蠢,比较没素质,比较劣等。每个人都会极力撇清自己与这些想法无关,但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预设心理,只是我们自己不觉得罢了。事实是贫民窟的孩子,也有让人惊异之处,只不过没有人愿意去了解、去体会、去倾听,当这一切变成小说,或被搬上银幕,一切都具有了新意,成为了令人着迷的传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角杰玛是个穷人,只有贫民窟生活的惨痛经历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但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这是一部希望的电影,一部让人带着希望去看的电影,一部让人看了产生希望的电影。这种希望恰恰就是一个贫民窟的穷小子传达给我们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在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里我们日益缺乏的东西:理想,信念和爱情。

影片中另一个男主角舍利姆是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小时候他把杰玛好不容易得到的明星照片卖掉换钱,从那时就可以看出他的现实。在成长的过程中观众可以发现舍利姆残暴的一面,霸道的一面,他帮助人贩子头目管理被抓来的孩子们,后来他用枪杀了人贩子头目,用枪逼走杰玛占有了拉提卡,而后投靠到另一个势力集团帮助他们为非作歹,但是每次在去做坏事前,他都会跪在神位前忏悔祷告,从这可以看出舍利姆的良心未被完全泯灭。影片最后,舍利姆把车钥匙递给拉提卡说:“那家伙,他从不放弃,对吗?而且是疯狂的。”此时观众在为杰玛欢呼的同时似乎也在为舍利姆欢呼,舍利姆被这个拥有执着精神的弟弟征服了。而后他选择躺在铺满钞票的浴缸里和黑帮老大同归于尽(不然黑帮头目绝不会放过杰玛和拉提卡),至此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结语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收获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质疑和批评,有人说这部片子就是“一场印度版的变了质的美国梦而已”,有人说这部片子“宿命论色彩太浓”,笔者也认为影片中有些地方不够完美,比如舍利姆用左轮手枪杀了一个人,又用左轮手枪逼他离开而后占有拉提卡,杰玛会因此知道发明左轮手枪的人的名字吗,不太合逻辑,还有结尾处的舞蹈让人感觉画蛇添足……但这些并不影响该片的受欢迎度,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有多少电影真正地无懈可击呢?而在这部影片里,编剧的巧妙构思,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及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都使我们被深深地吸引。我们从这部电影里收获了感动,收获了震撼,收获了珍惜,收获了希望,这就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 相互烛照的复式空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接受维度 [ J ]. 电影评介,2009,(04).

[2] 张松滨.三重奇迹演绎希望之光—评析《贫民窟百万富翁》[ J ].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3]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艳萍(1977.11-),女,籍贯:北京,工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硕士。职称:讲师。

作者:徐艳萍

第2篇: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研究,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叙事结构;主题、音乐;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杨佳明(1992.11-),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

[

一、引言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执导,在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这部电影斩获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众多奖项。此外,该影片还获得其他奖项,总共137项,可以称为传奇之作。影片讲述了贫民窟里长大的贾马尔与女友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结构比较复杂,导演采用三条叙事线索来架构电影的框架,这三条线索被导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连贯的统一体。另外影片中独特的印度民族音乐、人文以及社会环境增强了影片的表达效果。此外,影片中主人公对爱情和真理的不懈追求最终使他获得高额奖金以及完美爱情也具有很大的鼓舞力,因此堪称佳作。鉴于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影片进行了研究,而且研究的方向也十分多元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影评,第二类是关于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的对比分析,第三类是关于电影内容本身。

关于影评的文章也有很多角度。拉博德(2008)讨论了文中的主人公贾马尔。巴里(2009)探讨了热门话题,如贫穷、社会背景以及种族歧视的问题。吉尔比(2009)则探讨了影片和其赞助者之间的关系。萨克(2012)回顾了电影的剧情,探讨了印度社会的典型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电影的对比分析。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从多个角度将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进行对比分析。泰里(2009)将这部电影与《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从爱情主题和时间主题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简恩(2010)则是对《擦鞋童》、《友谊》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做了对比分析,发现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有相似的特点,即对未来不懈追求。弗雷斯科和福莱尔(2013)对比研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走钢丝的人》这两部电影中的声音元素。研究发现观影前的一段电影拍摄信息的简介能让观影者更清晰地理解电影表达的内容。

第三类是关于电影内容本身的。塞巴斯蒂安(2009)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研究了印度特有的贫民窟现象。邓肯(2011)则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电影做出了分析。他研究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中浪漫主题和阶级冲突在跨文化中的接受程度。哈笛卡尔和图尔宾(2011)则从全球化、女性主义、媒体等角度研究這部电影,并且为当今致力于研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全球化现象的学者提供一些启示。考克斯和普罗菲特(2014)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驱使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政治经济因素。罗伊(2014)则探讨了资本与电影主题的关系。

2.2 国内研究

國内学者对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的研究是多元化的,包括电影的叙事结构、叙事风格、电影中的音乐、电影与原著的比较、认识层面、电影中的人物、电影字幕的翻译以及电影获得成功的原因。在这些角度中,关于电影的叙事结构与风格和电影中的音乐研究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刘现合(2011)从叙事结构和叙事主题两个方面对该电影与《冰风暴》进行了对比分析。他发现两部电影很相似,都是对印度残酷的社会生活的反应,但是两部电影都有完美的结局。郭靖(2011)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理论分析电影的叙事逻辑和电影主题。他发现格雷马斯的理论不仅能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电影的逻辑结构清晰明了,还能反应印度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对真理、善良和爱的不懈追求的主题。徐艳萍(2012)则从电影的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和叙事主题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她发现独特的叙事模式与视角和多重叙事主题在电影中巧妙结合,使得电影表现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现实,更加有深度。赵谦(2012)则对电影的主题做了更加细致的分析。他将电影的成功归因于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爱。另外,电影中还涉及另一个主题就是美国梦,电影表现了对平凡人不懈追求的肯定。

许多学者对电影中的音乐做了研究。王冉(2009与她的同事研究了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她们发现民族音乐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的环境,因此使得印度文化特征更加凸显。另外,民族音乐的使用也反映了电影的主题。最后,民族音乐烘托了观众的情感,使观众参与到电影中去。冯伟(2010)发现音乐帮助建构了电影的两个主题:爱情主题和命运主题。每次电影要表现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时,一首由女生哼唱的歌曲便出现,这首爱情主题歌曲一共出现四次。而命运主题是伴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出现的。孙建军(2014)分析了电影中独特的民族音乐。他发现,电影中的民族音乐使电影主题、内容和文化因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另外民族乐器的使用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主人公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三、结语

由于影片的经典,众多学者对影片进行研究,包括影评、电影的叙事结构、主题、电影中的音乐、电影与其他影片的对比研究等。这些研究也充分地证明了影片的价值,不过随着科研的发展,对该影片的研究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如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该影片进行分析,这样多角度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影片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艳萍.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叙事风格. 电影评介,2012,51-52,54.

[2]孙建军.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民族音乐的魅力探析.艺术学苑,2014(2),142-143.

作者:杨佳明

第3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一片片低矮的屋棚,一条条狭窄的过道。一边是数不尽的垃圾山,一边是整天聒噪的飞机场。这是印度孟买的的贫民窟。而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人公贾马尔的童年便在这里。

2009年一部印度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刚上映就一鸣惊人,备受好评。它获得当年奥斯卡奖中的八项最佳奖。可能你会惊讶,但在你看过该影片后,也许你会感到这八项奖是实至名归。

影片以倒序的形式开始,以主人公贾马尔遭受印度警方审问与折磨的情景开场,设悬念引人眼球。而后展开原因,原来贾马尔参加了一档类似《开心辞典》名叫《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印度电视直播节目,他一路顺利过关并进入最后一个答题环节,就在这时却有人揭发他作弊,但最后被贾马尔矢口否认。

对于一个没有受到过专门教育且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在主持人和大部分人眼里是不可能完美的回答对这样富有知识性的问题的。贾马尔茶水工的身份一开始就被主持人和观众所嘲笑,然而这却是导演为后来贾马尔的精彩做的一个铺垫。谁也想不到一个不起眼的茶水工居然会有那么精彩的表现,甚至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极大的反差直指社会上以地位论能力的观念。在电影中主持人的观念中,贾马尔完美地回答对问题,就要受到质疑和拷问。“一个茶水工”这是主持人时刻挂在嘴边的话,当主持人见在称谓上的讽刺影响不到贾马尔继续参与节目时,他居然暗示贾马尔一个错误的答案,最后因阴谋没有得逞恼羞成怒而报警,谁又能想到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的主持人会阴险到想要将这初生牛犊的青年早早淘汰。主持人不就是上流社会中一类人的代表吗,善良的背后隐藏着邪恶

影片采取讲述回忆的方式闪现画面,但并不会让观众觉得混乱,它有着清晰的叙述脉络。贾马尔为警方解释自己为什么能完美地答对每道题的同时,贾马尔的生活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当儿时的贾马尔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宗教冲突中被打死时,他悲凉的眼神足以控诉整个社会,贾马尔与哥哥沙里姆流浪过街头,进过靠致残儿童而赚钱的孤儿院,做过与街头混混趁机偷取旅客财物的勾当,这些经历不仅是一个贫穷小子的生活过程,更是影片所要表现的印度下流社会的生活现状。正因为节目中每一个问题都碰巧涉及到贾马尔充满血、眼泪和恐惧的人生轨迹,他才能完美地回答对,这样的碰巧的确有些夸张,但导演通过此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不是贾马尔怎样成为富翁的过程,而是印度底层社会所充斥的不公不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状况。

出于生活所迫,哥哥沙里姆加入了黑帮团伙,干起了刀口舔血的杀手勾当,并将弟弟喜欢的女孩拉蒂卡送给黑帮老大。导演不断切换镜头使兄弟俩最后的命运形成对立,当贾马尔被警方释放继续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而获得2000万卢比时,哥哥沙里姆被枪杀在铺满钱的浴池里。穷人最渴望钱,沙里姆也不例外。而在这时贾马尔也道出了自己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原动力居然是想要找到自己心爱的女人拉蒂卡,虽然他们在险恶的孤儿院相处没多久,但贾马尔对拉蒂卡的思念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在最后的求助中拉蒂卡并没有帮助到贾马尔,可是贾马尔凭着运气猜对了,赢得了2000万卢比。胜利了,贾马尔没有喜悦,他再次来到他们分别的车站,最终这对经历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穿梭的车流中忘情拥吻„„ 该片也在表达着一种“宿命论”的思想。就如影片最后显示出的一句“命中注定”的字幕,这是印度文化与西方“人定胜天”文化的不同,无论怎样,影片展示一种社会现状;也许在世界的许多角落同样有着潦倒的贫民窟。影片还提倡一种精神,就像贾马尔无论什么时候,只为心中的目标,只为心中的拉蒂卡。

第4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在一年前,我与父母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一举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配乐四项重量级大奖的电影,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深受电影中主人公的影响,感触良多。 这部电影的拍摄和指导是由英国为主导,但是却拍摄了一部充斥着浓烈东方色彩的印度题材电影。电影中表现出的印度当地的文化特点和民生情况十分流畅,自然,毫无生硬的感觉。让我十分诧异这是一个由西方国家导演所拍摄的东方地域电影。影片导演丹尼保尔,他以一个西方人的角度,不带偏见和眼光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东方的观众为之感动,受益。丹尼保尔以好莱坞的特殊拍摄方式演绎了印度的民俗文化,以流畅的叙事方式和美国特殊的故事感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还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连带着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而电影结束后那

这部影片引用了倒叙的方式,在电影的开端就打出了一道问答题:主人公还差一个问题就赢得两千万卢布了,他是怎么做到的?有四个选项,A:作弊;B:运气好;C:天才;D:"It is written(命中注定)。而正确答案是:D,这表明其实一切便是上天的安排,一切早已注定。

在影片中的问答片段中,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主人公亲身经历后所得到的答案,有些答案来得是那么地残酷,甚至其中一个答案是以主人公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而获得的答案。他的穆斯林母亲死于一场宗教屠杀,一个印度孩子打扮成罗摩神,如死神的模样,盘踞在他的灵魂中。他之所以知道谁发明了左轮手枪,是因为他哥哥就用这样一把枪,杀死了绑架他们的黑老大。又反过来用枪指着弟弟的头,从他所爱的那个女孩身边赶走了他。杰玛除了苦难和一份执着,没有任何凸出的本钱,只是上天给他这样一种命运,是在一个美善的旨意中被写好的预定,正如《旧约·诗篇》说,"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 这些一个个通过银幕显现出来的情节,不免让观众心中一紧,深深理解了主人公心里的痛苦感受。片中的警察并不相信一个贫民窟出来的穷小子能知道如此多的知识,主人公所回答的题量,让所有人都认为他的知识量甚至超过了博士,大学生和教授,这在电影开端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可是在我看来,片中的警察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挫折,陷害和坑洞,让成功之路变得十分艰难,但是,主人公却能坚持下来,通过努力,通过真实的言语和行动,让警察最终信任了他,并且让他重新回到比赛,赢得了两千万卢比,成为了贫民窟中的百万富翁。 这一切,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但却也不是一切注定。主人公那股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失信仰的执着,才换来了最后的完美结局,首先主人公是个从不放弃的人,在小时候为了得到偶像的签名,他可以捏着

鼻子跳进粪坑,因为爱人拉提卡喜欢看《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个电视直播节目,于是他参加了这个节目,这是什么都没有的他唯一可能找到她的机会。正是主人公的哥哥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和内疚,才在最后做出了一个让他身死的决定,偷偷放走了拉提卡让他们团聚。这部电影里大量反映了印度贫民窟的脏、乱以及印度的宗教矛盾等社会黑暗面。而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里的问答片段以后会感到有些情节很熟悉,比如我们央视节目《开心辞典》和电影里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直播节目的演绎方式是同样的,其实在中国也不乏拥有类似于印度贫民窟的地方,例如广州的石牌村,上海的石库门里,那些地方的脏乱差和低劣的治安估计相比印度也强不了多少。而片中拐卖孤零小孩,让他们去乞讨,把他们弄成残疾后去博取社会人士的同情心,像这种现象相比印度,或许在过去的中国是更加的恶劣。在全世界上映了这部影片之后,印度发起了关注全国和改变全民生活的行动,并且引以为鉴,时刻提醒印度全国人民他们所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让他们拥有动力去改变印度这个国家。但是我想,如果将这部影片放到中国来拍摄,拍摄的依旧是英国人,在北方边远郊区和深山处,同样拍到了真实的,和印度十分相似的情景,又有多少中国人会领悟这些,会真正去相信去了解我们中国现在依旧存在的问题,或许真正拍出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相似的电影,中国所谓的领导人和许多不了解事情的真实型而随着民潮一起胡乱喊叫发言的“伪愤青”,会怎样去评论所拍出来的作品,或许他们只会说:这是诋毁中国,毁坏中国形象。

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印度人民现在的生活,依旧是那么地艰苦,可是至少这些是能摆在台面上,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的事情,也能让印度政府了解印度的真实情况。而中国,喊了十二年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口号,到现在却成为了许多地域投机取巧的方法方式,成为了他们敛财的新渠道。但是,真正需要援助的地方,却依旧存在于边远山区,最可怕的却是中国政府不知道,也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也不知到底还需要多久,中国政府才能真正的通过大众媒体,和电影电视,传播我们中国真正的实际,真正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华夏大地,才是真正的强盛起来。

第5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我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这不愧是一个好莱坞大片,也不愧是2009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获得作品。 在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夺得最高奖“人民选择奖”。 当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成功的。故事曲折,细节精致、镜头完美、剪接 流畅、音乐和谐,对了,加上简洁幽默的对话,它具备好莱坞成功经验的所有要素。

电视业发展到今时今日,通过其暴富的行为在噱头行列里已经不算稀奇。于 是,当《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采用答题形式出现,将小丫换成中年胡子男,主角 一步步挑战问题,势如破竹逼近胜利时,你一点都不意外。 你意外的是,这电 影里以这个节目为出发点,所展开的那一幅异国画卷。它谈不上风情,但在鼓捣 出《猜火车》的丹尼•博伊尔那里,却现实无比。种族暴力、社会问题、生存状 况、包括宿命论,都真实无比。在战火纷飞、冲突不断、贫富悬殊越拉越大的二 十一世纪,这部电影是富人向穷人献媚的产物。他们凭空制造一个贫民百万富翁, 其实质是给印度、甚至全球穷人注射一剂精神鸦片。

也许大家会惊愕,印度的文化和我们还是有一些不同,跟西方文化相比不同 的是,印度文化中的“宿命论”使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在我们接受的一些意识教

育和文化中,讲的是‘人定胜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印度

文化中,这种天定的命运异常强大,人在命运面前是很渺小而无意义的。每个人 都自有一方天地和自己的角色,人在命运前需要做的只是顺天意而非尽人事。” 这个就是对影片有噱头的很大因素,因为不同所以感觉不可思议,有了新奇感。 影片给了我们另外两方面的成功暗示:

一是杰玛相信命运,认为答题是命运指引的结果。二是虽然与哥哥萨利姆的童年遭遇相同,但杰玛却与哥哥背道而驰,选择了一条善良之道,做了警察 眼中的诚实人。这种暗示的底牌是什么?其一,所有人都得甘于现状,命中有时 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其二,好人自有好报。可这两种暗示,在逻辑上更是 行不通。救世主从来就没有规定遵从命运、做循规蹈矩的好人,就会获得意想不 到的奇迹。这种暗示与其说是一种生活规律,不如说是一种异想天开式的愿望。 是的,我们估且相信主人公杰玛因为这个大奖改变了命运。但除此之外,还有馅 饼从天上掉下来砸中了贫民窟的第三个人吗?没有!绝大多数穷人只能屈服于命 运、在“好人自有好报”的幻想下,终此一生。很多穷人甚至都没有给这个不平等

的社会制造哪怕一丁点麻烦,就进入了坟墓。这正是阔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如果说弟弟是活在理想中,那哥哥萨利姆就是活在现实中的一个人,在影 片里,哥哥的形象更饱满而真实,一个在残酷现实里求生存的兄长,一个崇拜金 钱,但又深切地爱护着弟弟的人,一个在亲情和利益生存之间纠葛的男孩。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个“祸害”,是有意安排的,如果不是和她相遇贾

马尔就不会喜欢她;如果不是忘不了她,贾马尔就不会找她,不找她哥哥就不会 杀人,不杀人就不会被人威胁,如果不救她,也不会最后让贾马尔的哥哥付出生 命。当然,这样的故事情节才能继续发展。

最后,我还是喜欢哥哥这个角色,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改变命运,残 酷的现实教我们不得不残酷的面对。而且我比较崇拜他,因为他是一个好的兄长 不是吗?他是一个可以保护别人的人,在面对革命,革新的时候还是需要这样的 人。

这是我的拙见,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

第6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影片的一开始是一群贫民窟孩子在所谓的“私人领地”里玩棒球却遭警卫(钱权的爪牙?)驱逐的一幕。即使是贫民窟,周遭也是被钱权分瓜的土地。当孩子们在贫民窟土黄色泥屋间,破落的扃巷中奔跑逃避警卫的那时,我想起了前不久才看过的《Cidade de Deus》(无主之城),一样的土泥房,一样的土泥巷,一样奔跑的贫民窟的孩子,尽管逃避的缘由有所不同,但那最原初的根由又怎能不发人深省。贫富差距所孳生的罪恶,贫富差距所孳生的不公,世界罪恶之源,钱权的追逐和交易,宗教冲突,带来多少的血泪,不公,善与美的堕落!

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十八岁青年,打破了百万富翁节目的历史最高记录,他是幸运的,但他说这是命运,而我却只能说,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体知,也即是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阶级里构建的不同的“常识”体系。梁文道在他的第一本大陆出版时评集《常识》中自序里写到:“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确实,这是一个常识缺稀的时代,事实上,常识往往是因人而异。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也即是这个道理,常识也是阶级的产物,所以它必定也有它自有的信徒。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他们各自归属于不同的常识体系,但往往,一个人的阅历和经历,常常打破这其间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微妙的,因此,当百万富翁主持人提出那些对一个贫民窟的底层人民来说可谓是天问的问题时,杰玛的正确答案让他惊诧了,这种界限的突破让他感觉到了某种威胁,或者说,赤裸裸镜头下千万人面前一记耳光的侮辱。正如上层人士的舞会中,一个穷小子带走了场上最美丽的备受尊崇的淑女那样,让在场的上层男士们觉得难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一个常识缺稀的时代。

绕开常识,节目的一问与一答之间,俨然是一个贫民少年不寻常但却又是底层人民屡见不鲜的经历,或悲惨的遭遇。这部电影以有限的画面揭开了印度甚至是大多数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贫富的两极分化,钱权的交易,宗教的冲突,国家机器的残暴和黑暗。

写至这里,先前的激动情绪已渐渐平稳,对于影片的思考也逐渐冷静下来,但故事还没结束。不公的控诉,悲痛的哀悼却在无限的延伸之中。此时,影片巧妙切入故事的另一面。关于金钱的罪恶与爱情的美好。

失去亲人的杰玛和哥哥舍利姆,中途加入他们的第三个火枪手拉提卡,被利用儿童乞讨敛财的犯罪集团首领普努斯及其犯罪团伙用一瓶汽水轻易诱拐,一瓶汽水带他们进入了残酷的生活。孩子们衣着褴褛破旧,像一群纯真的小鸟涌入人潮之中,摊开他们的小手,以各种方式向路人乞讨。最后,为了更好地博取路人的同情和施舍,普努斯以选拔歌唱优秀者的骗局,将被选中的儿童以极其残忍的方式用药水弄瞎眼睛。性情凶暴残忍的舍利姆亲眼目睹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他无法控制内心的激荡呕吐了。正当普努斯要以同样的方式诱骗残害杰玛的关键时刻,舍利姆将药水泼向其中一个恶人,带着杰玛逃跑,而在一边偷看这场新秀选拔的拉提卡见机也跟着逃跑了。兄弟二人跳上奔驰而过的火车,拉提卡追奔而至,舍利姆却最终松开了搭救拉提卡的手。拉提卡在夜幕的微光中孤独的影,成为杰玛永远的痛和遗憾,同时拯救拉提卡也成为他一生的坚持和沉默的信诺。

关于金钱。有没有不要钱的?没有。但在爱情之前,杰玛却选择了爱情,因此他始终没有接受那五百万元的奖金,继续进入问答节目一千万的挑战。在这里,节目主持人提了一个杰玛不了解的问题,但他却在洗手间给了他一个“B”的错误答案。但从小在残酷的真相中长大的杰玛,早已看见了太多关于印度“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他怎会相信“代表性”制度下一个

陌生人的答案,所以他通过排除法选定了“D”答案,最终获得了一千万奖金并选择进入下一个问答环节。他不要钱么?不,他要的,他要很多很多的钱,带着拉提卡离开这个城市,离开这个充满太多“代表性”制度的国家。但在金钱与爱情之间,他深沉地选择了爱情,因为他知道拉提卡和他的哥哥会在电视机前看见他,那是他最后的一线希望。

无欲则刚。节目的最后一个问题,“三个火枪手”第三个火枪手叫什么名字,他不知道答案,但他却有唯一一次机会——他与拉提卡最后的命运的悬线,致电给他的哥哥。当电话接通时,杰玛终于听到了被良心发现的舍利姆放出囚牢的拉提卡的声音,他的第一句话并非问那个询问那个答案,而是“真的是你吗?”多么美好。十五秒,答案未得,他却是一声“你在哪里?”拉提卡嘴角一抹幸福的微笑,即使此时他们身遭不幸,他们也已然完成了此生的爱情之祭。拉提卡从来也不知道这个答案,但杰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没有欲念的果实,他的果实,在节目之外,等待他去摘取。然而杰玛早已成为幸运之神的眷顾之子,在鼓声阵阵之中,影片逐渐抵达高潮。欢呼声跃起,他最终把答案蒙对了——两千万。而此时,舍利姆也在枪声之中倒于扑满钞票的浴缸中。兄弟二人的命运,早已注定。

影片的最后,火车站站台,依旧执着地等待,女声柔美的轻哼再次流泻而出,杰玛走向拉提卡,他们此前的生命时光飞快地纷飞成无数的画面,那么漫长,却又那么仓促,滑过去了……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结束前的那段长达三分钟的印度歌舞,美得让人炫目,不禁让人怀念起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的音乐与舞蹈,那么漂亮,让人心醉神驰,心生美好。

第7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

12号在美国加州举行颁奖典礼的第66届金球奖,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四个大奖一股脑颁给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个既悲惨又温暖的励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见人们对悲情和励志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

印度贫民窟里长大的杰玛只有18岁,但距离百万富翁只有一步之遥。他参加的一档名为《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问答节目,过五关斩六将,只要他正确回答最后一道问题,令人垂涎的2000万卢比将归他所有。万众瞩目的答案即将揭晓的时候,警方却以他涉嫌作弊诈骗为由将他带走了。举报者和警察的怀疑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杰玛,这个贫民窟里的年轻穷光蛋,从未受过良好教育,只是一个给人斟茶倒水的waiter,怎么会答对一连串令专家学者也一筹莫展的冷僻问题?

1953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印度电影《流浪者》,30年前受大陆观众追捧的程度,当今任何大片都望尘莫及,不少影院通宵放映仍一票难求。影片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个贼”,在倡导人人平等的革命之初,激起了异常强烈的抗争激情。孰料,仅仅过了十几年,1970年3月5日,“一打三反”运动进入高潮,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了公判大会,因为写一篇鼓吹平等的文章《出身论》,在现场十万人震耳欲聋的“打倒”声中,年仅27岁的遇罗克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公检法军事管理委员会”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半个多世纪之后,受到《流浪者》和遇罗克猛烈抨击的“血统论”,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杰玛受到严刑拷打。警察嘲笑杰玛缺乏常识(暗示他在作弊),不甘示弱的杰玛反唇相讥:“你知道炸丸子多少钱一份?”

在警局的供诉,揭示了杰玛为何碰巧了知道那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些答案伴随着杰玛充满血、眼泪和恐惧的人生轨迹,见证了印度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坎坷。大规模宗教冲突、险恶的孤儿院、颠沛流离的浪荡生涯、黑帮团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令人绝望和窒息的不公不义充斥着底层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威胁着每一个人。相依为命的哥哥干起了刀口添血的杀手行当,初恋女友沦落风尘,不变的惟有杰玛那颗善良、正直的心,和对爱情、正义、幸福的坚强信念与渴望。在第一天的答题过程中,杰玛其实并不知道最后一道关键问题的正确答案。节目主持人故意地给杰玛以错误的提示,不料弄巧成拙,杰玛出人意料地反其意而答之,竟“蒙”对了正确答案。正是从暴力、阴谋、背叛里走来,杰玛不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来,才一直走到举国瞩目的聚光灯下。杰玛在智力上战胜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电视台主持人,让后者恼羞成怒地报了警。

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导演不粉饰、不矫情、不折腾。贫民窟里的残酷人生,印度这个亚洲新兴国家的梦想和希望,通过克制的镜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主角杰玛兄弟俩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分别由六个演员扮演。他们和这部电影有一样的气质:清新质朴,动人心魄。这种气质先后让他们赢得了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人民选择奖”,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英国独立电影、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新人奖。在金球奖之前,他们还获得了2008国家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影片、最佳新人和最佳改编剧本奖。这里有必要顺便八卦一下。1966年国家影评人协会成立的时候,成员都是被纽约影评人协会拒绝的电影评论家,所以这个奖已经成了和奥斯卡背道而驰的标志。历史上,他们评出来的最佳影片只有四部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是重叠的。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奥斯卡之旅,会不会和杰玛的命运一样?

第8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之前已经在新闻上留意到了这部影片,奥斯卡给了它足够的认可!之前也或多或少的看过一些视频片段,但一直没完整的看完。没想到这次班级的自主研学活动播放了这部获得奥斯卡八项大奖的精彩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描绘了一个曾在印度贫民窟生活的18岁孤儿男孩的故事。贾马尔马利克,为呼叫中心行业做跑腿工作。他有机会参加一个价值多亿的游戏节目 -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整部影片采用情节交织、往来映衬的铺陈方式展开,在综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自然流畅的纵贯下呈现。给人以严谨充实的印象。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也别具一格。杰玛,一个印度孟买贫民窟里的孩子,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而快乐地成长着,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也许你听说过贫民窟,也许你知道贫苦的存在,但当你从影片中管窥一下哪些在几乎被人遗忘的贫民窟里,在衣不裹体,食不裹腹,完全谈不上健康卫生条件的边缘挣扎的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的人们,那种错愕,那种心灵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而与此同时,贫民窟以外的世界又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另一番景象,极大的反差下,不禁让人思索着,贫富差距下的社会的畸形和躁动,而一旦有了这种不平衡,歧视,肮脏,阴暗,矛盾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印度这样一个以宗教为根基的信仰国度里,原本就因为贫富差距的存在而滋生的社会矛盾,在宗教信仰的格格不入进而触发的族群的矛盾更给这个畸形的社会衍生了浓重的阴影。那么,是什么在维系着整个孟买社会的推进和发展呢?是宗教?

是历史惰性演进下麻木的人们?还是存于人们心底的乐观和期待呢?也许,我们可以从杰玛的身上找到答案吧!小杰玛和其他贫民窟里的孩子一样没有读过书,也许,贫民窟里的孩子头脑里根本就没有要接受良好教育的感念,因为,整日里疲于裹腹的穷苦生活容不得他们去多思考其他的什么。在富人眼里,这些出于贫民窟的孩子和垃圾根本没有区别,他们怎样对待这些滚爬于垃圾上面的孩子也就不难想到了。是鄙视、是迫害、是根深蒂固的瞧不上眼,就当杰玛长大之后得了大奖之后都要被怀疑是作弊所致。这就是对社会不公、人情世故的极力讽刺。在无人问津的贫民窟里的人们遭受的是毫无人性的迫害:可怜的孩子较小的身躯成为一些丧心病狂的人赚钱的工具,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能最大可能和限度地带来利益,他们竟然残害孩子的身体以勃来同情达到为他们赚钱的目的!这就使贫民窟里人的生活,一种让人战栗的悲惨生活。

杰玛,是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他有着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经历和天真无邪,也许不同的仅仅是他有着不一样的同情怜悯之心,金子一般充满爱的心,是缘于宗教教义本源的圣洁的心,再有就是他那种坚持永不放弃的人性魅力。正是因为这些,杰玛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一个,一个由于他的本质而注定了会折射光芒的平凡中而不平凡的人。我想任谁都不会忘记那样一个情节。杰玛为了得到偶像的签名,不惜跳到粪坑中,此时的他是多么的可爱。尽管他们生活在条件十分恶劣的贫民窟里,但是恶劣的条件和肮脏的环境掩盖不住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和天真的笑脸。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孩子是善良的,纯

洁的,虽然贫民窟的孩子没有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自由和纯真。这也是给我留有最多欢笑的镜头。贾马尔幸运地回答了所有问题,最后通过游戏。在到达20万卢比的问题时,贾马尔被逮捕,并遭受审讯,因为节目主持人指责他作弊。 贾马尔然后告诉警察他为什么能回答这些问题,即使他没有受过教育。他讲述了在贫民窟他的故事和他个人的亲身经历,每一个问题都有着一段关于他的哥哥和他的挚爱拉提娜的故事。杰玛与他的哥哥舍利姆,他们经历相同,但人生之路却大相径庭,价值观的迥异是自我把握命运的缔造物吧。贫民窟人们的穷苦生活和之外的奢华糜烂;富人的冷酷无情和穷人的悲天悯人;都通过巨大的反差向我们描绘着印度在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社会百态。让人印象深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我想是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电影的很多段落颇似童话,但又将这童话很残酷的毁灭掉。我们很多人都在为生活奔波,抱怨生活的艰辛,真正真心对待自己微笑面对生活的人又有几个?杰玛就是这样一个人,影片中的三位主角杰玛、拉提卡、舍利姆的生活经历就像“三个火枪手”一样。在那样黑暗笼罩的大背景下,三个火枪手的命运给了我们重重的警示。杰玛在那样黑暗的环境下都未放弃的理想与寄托。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可以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他不放弃伙伴,在逃出生天之后仍回到火坑寻找被困于黑帮的伙伴,他爱一个人,不论时间和环境怎样改变,仍像阿甘一样的绝无改变。他没有任何的豪言

壮举,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坚定、他执着、他只是一直不抛弃不放弃。他一生如夏花之绚烂。 再看杰玛的哥哥舍利姆,在我看来他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不能去指责他什么,他与杰玛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杰玛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却被杰玛的执着所打动,救出了拉提卡,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首领火拼,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最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最为看重的名利之上。影片最后我看到舍利姆为了成全弟弟和他心爱的女孩,选择了与自己的黑帮老大同归于尽,哥哥的死选择了一堆大家都为追求的金钱里,镜头慢慢向上旋转拉开,我突然觉得舍利姆有一种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感觉。那么,影片除了给人在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之外,可以带给人们怎样的感悟呢?我想给我的感悟是: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决不轻言放弃。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就这样。

上一篇:中学行为示范班材料下一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